长篇影评
1 ) 《向日葵》观后——我的电影情怀
今天是冬至,1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不是娱乐圈的、作家圈的、以及其他喜欢黑夜的某些圈的,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不喜欢黑夜,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情绪低落的日子里,看了张扬的《向日葵》,并且被他所打动。作为张扬的同龄人,我非常感谢他以我们那个年代人的视角看社会的变迁。陈凯歌说电影是一种情怀,尽管你可能不喜欢他的电影,但这并不妨碍接受他的观点。的确,拍电影是一种情怀,看电影同样也是一种情怀。
小时候喜欢到影院看电影,那时候也只有到影院才能看到电影。在那个没有影碟,没有电影频道,缺少电视,没有任何娱乐的年代里,电影是我这个不爱看书的孩子主要的娱乐方式。我家附近就是电影院,因为是小孩子,经常被睁一眼闭一眼好心的收票阿姨放进去免费看电影,记忆中那个年代大家好像心地都非常善良,没有钱买票的孩子一样可以享受电影带给人们的乐趣。电影当时就是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很难想像我的童年记忆如果缺少了电影这个重要元素将是何等的苍白。至今我还记得那些好看的不得了的电影,斗鲨,与魔鬼打交道的人,从奴隶到将军,茶馆,大渡河,贵妃醉酒,三毛流浪记,少林寺………用现在的眼光看也许制作水平不高,但在当时娱乐产品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些电影带给了人们片刻的愉悦。上学后,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在还记得当时在首都电影院看完《天书奇谈》后,羡慕片中那个叫蛋生的胖孩子不用刻苦学习就记住了一大本天书时的心情。《黄玫瑰》、《超人》……
如今,中国电影市场怎么他妈变成这副德行了呢?我毫不费劲就统计出:今年共去过2次电影院。一次是《星球大战》,一次是《无极》,不仅都花了巨款,而且都他妈看得灰头土脸的。这不是我心目中电影应该带给我的愉悦感觉。我心目中的电影应该是老少咸宜,物美价廉,朴实无华,最适合大众消遣,但艺术鉴赏力和娱乐性观赏性都在众多娱乐产品之上的产品,要把拍电影当作特别雅的事儿,同时也要把看电影当作特别俗的事儿。现在正好相反,电影从业者把拍电影这事儿整的特别俗,观众去看电影反倒是件特别雅的事儿。
我反对电影从业人员把目前电影市场低迷简单的全部推卸给盗版和BT,还是要更多的从自身多找原因。如今动辄70、80块钱一张的电影票的确把普通百姓拒之门外。香港一般的电影是50块港币,据说台湾更便宜,也就50块台币左右。以前看电影就像去食堂吃饭,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且非常平常的一件事,如今看电影恨不得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对某些人甚至成了极奢侈的事。我猜想是不是弱智的大陆导演们把香港贺岁电影理解成每年过春节才能看的电影?难怪看场《无极》像过年似的。
鸿篇巨制《无极》投资3.4亿元,《向日葵》仅投资1280万元,也就是说一部《无极》可以拍摄27部《向日葵》。同样是北影韩三平,杨步亭这帮人投资,一边是巨资拍摄的《无极》骂声一片,商业票房却记录连创新高,一边是小投入的《向日葵》喝彩不断,但国内票房不足10万。10万块钱什么概念?如果张扬得了场不大不小的病,全国的票房收入还不够给他看病的,更不要说去哈尔滨第二人民医院看病了。
向日葵的确是张扬这代导演的典范之作。平民视角娓娓道来,一个画家,身为一家之长的父亲,受到了文革的冲击,也经历了计划到市场经济的镇痛,以孩子眼中的父亲,讲述了夫妻情、父子情、朋友情,总之一句话,亲情。
《向日葵》像一部慢热的机器,文革阶段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交待,感觉故事是摊开在一个平面上,是二维的,我想这可能和张扬本人那个时候还小,对当时的社会理解不深有关,如果按照陈凯歌《霸王别姬》的路子拍文革部分,故事和人物则要鲜活得多。故事讲到接近现在的时候,人物形象开始立体丰满了,特别是影片最后父亲已经老了,他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对待孩子的粗暴是不对的,但又是出于无奈的时候,非常煽情。张扬后来也承认,这基本是他自己的生活。看来拍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是使电影生动的秘诀啊。
影片美中不足是选了孙海英和陈冲,影片中孙的角色是画家,但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怎么看他都不像画家,倒像是一名标准的复转军人。陈冲的表演则更离谱,由于其离开大陆时间,在好莱坞混迹时间太长,脑海中已经基本忘记了七八十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了。其中最搞笑的一场戏是:居民大院放映露天电影《侦察兵》,儿子因为被父亲逼着画画,不能去看电影。妈妈疼爱儿子,趁父亲打盹的时候示意儿子赶快跑,当时陈冲向儿子示意的动作是美国大兵示意同伴进攻的歪头的动作,靠,笑得我当时就把一切人间烦恼都忘记了。张扬导演,这场戏应当是这样的:妈妈悄悄走过来,疼爱的摸摸孩子的脑袋瓜,笑着偷偷小声告诉儿子看电影去吧。唉,电影就是遗憾的艺术啊。
虽然《向日葵》在国内票房成绩不好,幸好墙内开花墙外香,只要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至少能够使张扬这样的导演存活下来,继续拍电影。短期内在就不能指望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了,但问题是我们也不能总是指望国际市场养活这些国内的本土导演啊。最后形成的局面是,国际市场的资金支持了《向日葵》这样的“三贴近”的电影,广电总局需要贯彻中央“三贴近”的却拍了最天马行空的《无极》。如果每年从《无极》27个向日葵中拿出10个《向日葵》,多给年轻导演机会,他们会做好的。应该相信他们的力量,就像那些老电影工作者相信当年还是小伙子的张艺谋、陈凯歌一样。
我的电影情怀是一个普通中国电影观众的情怀,是希望我们电影市场健康,人气兴旺的情怀,是一个永远喜爱看电影的情怀。
2 ) 张扬的电影《向日葵》和前卫画家张晓刚
张扬的电影《向日葵》的海报和电影都采用了现代前卫艺术画家张晓刚的油画,让人看了过目难忘。电影是视觉,音乐和故事的综合,一部好的电影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或者没有好的画面,光有音乐是没有用的。《向日葵》讲述了画家张向阳的个人成长故事以及他和父亲之见的感情,如果这部电影没有张晓刚的画作,电影的影响力就没有今天这么大。我觉得张晓刚的画对张杨这部电影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的艺术如果能被电影这么受老百姓欢迎的商业模式展示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讲,艺术的价值也算体现出来。 看过《向日葵》,我建议你去同时也去看看张晓刚的画,为现代中国艺术的领头军予以一些敬重。
3 ) 向日葵(sunflower)
都市化在現代社會產生的衝突,遠遠比其建設所「掩飾」的美好更為多,而且陸續浮現。除了一般的污染外,還有一種被急略而又最為重要的感情因素在內。在《洗澡》中,現代化的大兒子和褪色的父親之間的衝突,所講的就是這種感情要素。父親唯有將感情投射在另一個單純的智障兒子身上,找回都市化下漸漸消失的回憶。
《向日葵》又是一個延伸。張揚再次用種種角色交錯的隱喻,道出都市化下「拆」的文化,「拆」和「建」之間所衍生的畸態和衝擊。你有你起高樓,我有我捍衛舊居,河水不泛井水。被批鬥多年後回家的畫家嚴父和久未見面的「陌路」兒子對壘,即是都市急促建設和歷史文化感情之間的兩難局面。兒子一生都被父親的陰影籠罩,兒子要反,可見故有文化在大時代的衝擊下變得體無完膚,兒子就是代表都市洪流,不斷成長、作出衝擊;父親亦被當權的四人幫批鬥,一重一重,一級一級,亦是一個天理循環,不論角色互換,始終新的變舊,舊的倒毀。
當中有提及墮胎,亦是有「拆」的意象。父親強行逼兒子女友墮胎,有主權控制的意味,到兒子長大獨立,自己決定打掉女友的胎兒,主權已不在父親那裡。一種隨便的文化,無價值的,一一廢掉,因為都市化代表權力、有用,你沒權沒價值,那不要說話。另一段講到兒子寧願選擇跑去看時髦的映畫戲也不願在家畫畫,也是一種都市化和固有文化的衝突。而老父老母為有新房子的假離婚,更令人深思當中的含意。
父親的感情流露,和《洗澡》裡有異曲同工之處。寄情在貓咪和隔門對奕的鄰居身上,都是單向性,但略帶點點回應,從而道出那無奈感。《洗澡》中的老父逝去,被時代洪流煙歿,選擇在彼方繼續追尋,也是一種選擇。沒了貓咪、沒了老鄰,父親最後唯有出走,退無可退,出走可能是一種自我解放,或是如最後門前出現的那幾朵代表老父親舊有文化的太陽花,在全球一體化下和時代並存,則不得而知,沒有記憶的城市,值得深思。
4 ) 精彩使语言那么苍白
张扬的《向日葵》是自己的又一个突破,对细节的把握,对情节的掌握是那么娴熟,浑然天成。成就可以比肩顾长卫的《孔雀》。国内第六代导演的力度和张力以及表现出对人性的描写那种大气,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导演的水准,要知道,在国内电影环境并不十分宽松的情况下,如此力作,着实令人赞叹。
张扬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感觉像火山喷发一样,把激情燃烧,有童真的怀旧、有青春的祭奠、有父子间的隔阂、有父子间的真爱,夫妻间的爱、以及友情。不夸张不掩饰,娓娓道来,仿佛生活的还原,却又带给我们太多的感触。
记得一位李健熙对电影评价说,作为一部电影你不仅要把自己想象为主角,也要把自己想象为配角,这样你才能完整理解电影传达的信息,虽然年仅30,可也没有为人父,但我却对电影中父亲的感觉深有感触,虽然我的青春远没有剧中儿子的肆意张扬,却也充满叛逆,回首过来,不免唏嘘慨叹,当然也有对父辈的一丝愧疚。包括每一个配角,于红、刘军、小韩、老刘从他们的角度去看,何尝不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
有所获得必须有所失去,生命的历程不能反复。选择无所谓对错,结果也无所谓对错,这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历程,服从也好,享受也罢,相信每个看过《向日葵》的观众都会心有所思吧。
5 ) 他选择隐忍并长大
我没想到那么耀眼的名字是这么一部朴素的片子。这是一部与我们都太过相似的成长日记。
看这片子的那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我心里是不舒坦的。看向阳的童年就像看着自己的童年。被父亲严加管制的,被父亲强加意志的,被父亲棍棒相向的……“我是你老子”这句话的权威,虽然一直被用在我头上,但我总是无法理解。老子怎么了,生我喂我的都是我母亲而已。虽然是女儿,我也从小就与父亲对着干。经常挨打就学会好汉不吃眼前亏,但是父女也没有隔夜仇,只要他向我示好,我就原谅他了。反正我自己也有错。
因为我父亲还没到向阳他爸那种程度。我爸小时候打柴看牛,读书做班长,长大后因为爷爷在学校里敲钟就凭着一个华师函授当上了人民教师。这对于朴实老百姓来说,还不错的。我爸说好听点是安身立命,说难听点是不求上进。讨个老婆继续教书育人,也没什么不好。可惜了俩夫妇都是老师,为了培养我还开过讨论会,得出结论是:不能娇生惯养。所以我小时候他俩抱都没抱多点。
不抱就不抱了,还老打我。我爸有时候打我只是因为他心情不好就鸡蛋里挑骨头。打完了就问我上次要买那个是啥啊来哄回我。我也老不争气,一听到有甜头就笑颜逐开。
向阳没这么好了。他爸是为了逼他画画,逼他承载自己的梦想。还好是我爸没什么梦想。我想起《想飞的钢琴少年》,也差不多这么回事,那孩子被自己的妈逼着学钢琴,雷雨夜里跳下来没死就开始装傻。向阳则是自残,为了逃出“魔掌”宁愿失去双手。我也差不多,为了逃避作业而感冒发烧。但是我生病的时候父母对我太好了,我都不好意思生病了。
我不明白的是,向阳他爸怎么自私到这种地步。虽然他口口声声说是为儿子好,可是我真看不出。儿子都要自废双手了,他还继续逼儿子画画。有什么意思呢?知识分子果真连这点思想觉悟都没有吗?“我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听来真让人心寒。为了我好你怎么不问问我喜欢什么,我想要成为什么,我想要怎样的未来?
我觉得做父母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忘了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们好像总是一副生来就是大人的样子。“为什么你就不能听爸妈的话呢?”他们质问。可是他们什么时候听过孩子的话?
做父母难,我知道。可是,做孩子也很难。
看着向阳在黑暗里朝墙上磨自己双手的时候,我就以为这是一个以孩子自杀为结局的悲剧。因为那天中午看《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面的小小主人公就毫不犹豫地被(导演)处死了。而中国的导演果然没那么干脆,这反而使主人公活得更悲剧,活到最后麻木不仁。中国人总讲求一个好结局。我看的时候不停地在想:还不死,这都还不死?!结果就是没死。只是向阳的第一个孩子死了。向阳所有的芽都被父亲掐掉。后来向阳就去掐断父亲的芽,以让小韩不断流产的形式——这里我觉得向阳太不人道了,不知道流产多辛苦么。
影片到了后面我觉得无趣。好像谁都放弃挣扎了,就这样等待死亡的感觉。背景也由北京老四合院变成大厦林立的现代都市。过去的一切在遭受摧毁。但是恩怨却没有完。
像向阳那样被父亲牢牢掌控着,失去弹弓失去纸牌失去朋友失去恋人,如果是我,要么我没了,要么我爸没了。想是这样想,但如果真的活在那种情况下,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如何抉择。我想至少会离家出走吧。但是向阳接受下来了,痛苦扭曲,隐忍并长大。
老刘那盘棋,学会“你好”那只鸟,废墟里的猫……
爱也好恨也好,开心也好痛苦也好,日子还是一天一天过了。“你是那块料”,父亲还是不承认自己有错。片子最后父亲离家出走,使我觉得父亲比儿子有个性多了。
可是生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理想有多重?重过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一事无成也不好吧?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呢?
当我们身为人父或身为人母,自然就懂得了自己父母的艰辛。父母也总是想着孩子长大就会明白了,所以几乎不屑坦诚交流。就好像从不相信意外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一样。怎么就没有想过,比如白头人送黑头人?
有人问这部片子为什么叫向日葵。姑且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是觉得片名与内容不是非得有很大关联的,片名终究只是个名字,区别于其他的标识。我的看法是,纯粹是导演自己喜欢吧。东西就摆在那里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就像父亲摆在门口那盆向日葵。父亲最喜欢的花,根据花给儿子取名字,最后还是用这花表达祝福。我却以为是表达了父亲的执念。
儿子呢?儿子笑了。儿子也已身为人父。他宣称过他会做位好父亲。
也许恩怨终究会淡去,可是观者自殇。
6 ) 向日葵:一种向上的物种。
首先这片名就不错,能给人以很多的想法,不管你怎么想,这东西始终地向着太阳的。
对于过去年代的回忆,在经历过的人眼中,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很真很真,可细细看去却会发现其中浮起一点滴泡沫,显得有些虚了,虚的演技,虚得情感,也包括虚的试图深入的探究。
每个年代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时代印记,而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人的印记都打在表面上,就如是带着标签在人前转悠幽灵,没有血肉的真实。
完全不能理解结尾时老张的离去,难道他还年轻吗?难道他真有着自我的喜好?难道他真不是一个向日葵似的人?难道……
说了许多不好处,但俺还是推荐了,只因为现在能在回忆过去中拍得更好的影视更差,这个真的算是不错的了。
坚挺的张扬
这就是典型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叫早早早,你为什么顶着草帽奔向垃圾场~
陈冲老年演的太差,化妆更是令人发指。孙海英很卖力,导演很投入,被雕琢的痕迹重了些,但我还是落泪了,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不像中国电影的风格,几个历史事件穿插的太过生硬,还有我想知道在澳洲播放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理解假离婚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啊
很尴尬又很动情,我爸为了和我抢电脑和我一起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里孙海英递给长大的儿子一支烟,我爸当时问我“你也要一只吗”。
张扬的这部电影退步了。
陳沖的表演很到位
奇怪太多評論把這片子拿來比《孔雀》,比得了麽?硬傷沒有,明臭一堆。
失忆与记忆:整体性反思
60,70后的人能找到感觉。。。
那做了盛大的姿态来与众人看,却又处处显出器小来,逊于《洗澡》
父亲啊父亲
导演方面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另外,演孙海英的老婆是不是一定要搞得像吕丽萍啊,这老家伙就没人治得住?
很长的电影,感觉看完了就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与我很有共鸣,映射血淋淋的现实,歌颂下一代生命的诞生,不朽的诗篇,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才读得懂,中国,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强大呢?
这算不上禁片吧?还挺温情的。
结尾矫情
向阳。。。。。第6代里算很不错了
那个爸爸。。。
父子关系相当相当相当真实
6/10。每阶段冲突后加一个和解小结,儿时冲突是占据宅院、占据母亲,宁愿挨打不洗裤屎甚至缝纫机、握鞭炮废手来争取个体独立,成年则与父辈安排家业产生冲突,震后树林喊爸爸和沉默看画展两段无需言语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动,父亲跌入冰湖的温情理解则过于直白,推自行车去断墙处喂猫却落空的小细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