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2011

HD

主演:让·杜雅尔丹,贝热尼丝·贝乔,约翰·古德曼,詹姆斯·克伦威尔,比茜·图诺克,佩内洛普·安·米勒,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小狗乌吉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艺术家2011 剧照 NO.1艺术家2011 剧照 NO.2艺术家2011 剧照 NO.3艺术家2011 剧照 NO.4艺术家2011 剧照 NO.5艺术家2011 剧照 NO.6艺术家2011 剧照 NO.13艺术家2011 剧照 NO.14艺术家2011 剧照 NO.15艺术家2011 剧照 NO.16艺术家2011 剧照 NO.17艺术家2011 剧照 NO.18艺术家2011 剧照 NO.19艺术家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艺术家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 饰),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爱犬是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有靠边站的份。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无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现欲超强的女子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 nice Bejo 饰),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但是他还是儒雅以待。不过,这则头条新闻却压过了他的新戏,老板极为不满,老婆也醋性大发。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恰好与乔治重逢,这令他心神不宁,演戏频频NG。后来,与老板闹僵的乔治,决定自立门户,自编自导自演。与此同时,佩皮却借助有声电影的契机迅速蹿红,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终,他的默片与她的有声片档期撞车,一场在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争夺战拉开序幕……  本片获69届金球奖最佳音乐片/喜剧片,让·杜雅尔丹获最佳音乐片/喜剧片影帝,及 64届戛纳...天上的孩子我在天堂等你绝对无敌雷神王OVA棒球大联盟 第六季逆谋:叛乱的时代两个妈妈一个婴儿浪矢解忧杂货店酒癖50约会应用消失的身份国家宝藏:夺宝秘笈劫后余生(国语版)相爱穿梭千年2:月光下的交换果儿满山红夏威夷冲浪女孩处女娇娃性意浓萌犬好声音(国语版)莫扎特 歌剧《唐·乔万尼》(唐璜)玄天风云发明之父极恶非道2贴身兄弟(国语版)侠圣国语当男人变成女人笨贼别跑赌霸天下大海之外大汉张骞峡江疑影极限少女冰雪勇士2:空降信条犯罪现场调查第九季芦苇地午后三点的彩虹替身姐妹追梦人小酒是,大臣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艺术家

简直棒呆!好感还是基本得益于男主的表演。原本沉浸在一位没落艺术家的骄傲与格格不入中,我仿佛看到许多艺术家在绝望中挣扎并消逝。谁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结尾竟然又以"蹦擦擦"结束了。法国人那刻进骨子里的浪漫像一把小锤,总能"砰"一下敲碎我冰封的世界。它一次次出击,我一次次中招,乐此不疲。

 2 ) 经典的黑白影片

《艺术家》这部复古的黑白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位好莱坞默片明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一位英俊幽默的默片演员,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有声影片时代的降临让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终日酗酒,事业也陷入低谷,但他人生的冒险还尚未结束。整部电影弥漫着怀旧情绪和文艺风范,无疑勾起了大多数观众的浪漫情怀。一众主演个个都精彩,甚至连那只小狗都非常到位,男主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仅仅靠无声的表演就撑起了这部电影,其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3 ) 艺术家?大明星?

关于电影片名,有说它就不该叫《艺术家》(The Artist)。就像今时今日,如果哪个国内电影明星被称作艺术家或者德艺双馨,那基本是调侃,再不然就是挖苦讽刺。诚实来讲,影片要是改叫《演员》(The Actor)或《大明星》(The Big Star),似乎更符合故事内容。台湾人更夸张,索性往前面加一个大,《大艺术家》。多个大字,广告效果就来了,堪比大片、大电影。 那演员明星和艺术家之间到底有何区别?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的命门所在。放当时来看,拍电影的恐怕都不是什么艺术家。更何况,主人公乔治没落不谈,他还导了一部失败作品。艺术的分门别类中,电影一直是位居最末。原因不外诞生时间短,再者它融合了很多项艺术的表现手法,占了其他艺术的大便宜。最早的电影是魔术杂耍,后面慢慢纳入商业放映,进而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剪辑、蒙太奇。所以,《艺术家》把电影演员抬升为“艺术家”,那更多是站在了后世人的观点上。别的不管,先就把致敬的旗杆杵在那了。 《艺术家》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间,那也是电影从默片(无声片)转向有声片的关键阶段。1927年,有记录在案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了,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把电影工业撕成两半。如同电影诞生后三十年间的风风雨雨,推动这一次变革的原因仍是技术,音轨录制和电影拍摄可以分离开来。很显然,有声片的成功不在默片大导演和大明星的预料当中。就连默片败下阵来的速度,那也远比黑白电影败给彩色电影的速度要来得快。不仅好莱坞如此,以当时另一电影大国德国为例,1928年有声片所占比例仅为7%,到了1929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了86%。 有声片的出现不仅淘汰了一堆默片明星,就像《艺术家》里的乔治,当时连在戏院演奏的乐队和辩士(讲解电影剧情的人员)也失了业。对于这一变革的惨烈,黑泽明在自传里就有提及:大批辩士冲入影院,捣毁导致他们失业的声音设备。由于压力,他的哥哥(辩士组织的负责人)更是选择了自杀。因而,如果有人认为乔治的落魄反应过于夸张,那么,他们当真不知道默片时代的薄暮之歌,更不理解这一改变曾经深深影响过那么多的人。 好在惨烈归惨烈,如果《艺术家》往惨烈的方向走,它一定会被奥斯卡打入冷宫。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擅拍喜剧,这一回借得默片的壳,套上一个通俗浪漫爱情剧的壳,弄得皆大欢喜满堂彩,当真是没啥难度。电影主线是一个默片男星的没落,另一边是有声女星的崛起。两人不断对位,内心情感的反差、地位境况的强调。说到底了就跟跷跷板游戏一样,不管谁上谁下,他们玩的都是同一个游戏(电影)。《艺术家》没有把他们的关系做成最俗气和大路货的男欢女爱,比如插段床戏。更多时候,两人好像若即若离,却又被电影的魔力给吸引着。好比在电影院里,她看他的电影,他看她的电影,互相欣赏。好事者当然可以进一步阐释,这也是现代人眼中默片和有声片的依赖关系。尽管取代了默片,但有声片一直“深爱”着默片,始终没有忘本。 除去明星光环和显而易见的影史关系,《艺术家》更是一部立足于电影本身的片子。众多的戏中戏(乔治演的片子大多有出处)、片场拍摄(选角、NG和实拍)、幕后制片人(他们对金钱利益有着灵敏嗅觉)甚至是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他们都再三出现。就单说乔治,导演在他身上安放了有趣的细节设置。和妻子的感情有如死水,对方恳求他说话交流,结果他就是不说。包括那个噩梦和打趣小狗,观众都开始纳闷,他为什么不说话。或许,声音不好是一个原因,但对当时的大牌明星来说,要他们开口说话,那就有如小丑表演,损害了他们业已树立好的形象。同时可以看到,默片时代的明星更重视肢体语言,略带浮夸更好。饰演乔治的让·杜雅尔丹本是肌肉型男,他在片中的形象,静有克拉克·盖博的影子,动起来又沾染了吉恩·凯利的风采。当然,后两者都是有声片时代的明星。类似看上去很和谐,实际上却又跳脱的细节,《艺术家》里还有很多处。它所引用和致敬的对象(包括电影配乐),经常不在1927年到1932年的时间范畴。事情到最后就变得清晰起来了,《艺术家》真的不是一部默片,它只是拿默片说事。 好在,即便说了这么多,甭管搬用了《公民凯恩》还是影射了《一个明星的诞生》,它们都阻碍不了普通观众的理解,更不会影响他们的观赏体验。因为即便《艺术家》致敬了一大堆的片子,它更像是丢给影评人和老先生看的,讨个巧罢了。对多数人来说, 它只会被当做一部爱情片来看待——一部看上去有些不一样的爱情片。已不多见、被等同为卓别林的黑白默片,字数长短不限、可以妙用的字幕卡,旧式画幅比和动作稍快的诙谐人物,当这些东西和一部爱情片发生关系,那么,《艺术家》至少是讨喜的,活跃气氛,不用商量。对吧?没有3D,不是飞机撞轮船的大场面。这样的年头,已经很少见了。去年奥斯卡推结巴国王,今年索性来个哑巴影帝,谁敢说不可能呢? 总而言之,面对《艺术家》,那绝没有凭吊默片般的肃穆沉痛,再者,它也没有承担讲述经典爱情故事的义务和必要。围绕《艺术家》的争议都出在姿态高低上,如果你觉得哈扎纳维希乌斯摆出了高姿态,用糖衣炮弹去迷惑了美国人,那么《艺术家》恐怕会是变质的味道。如果你熟知好莱坞和奥斯卡的游戏法则,那么再看法国人鼓捣的《艺术家》,或许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更何况,谁说入围奥斯卡拿了奖就名垂青史,其实未必。不见戛纳时候,《艺术家》还是给竞赛单元打替补。影史多少事,到最后,若能跟那条活泼有爱的小狗一样,都付笑谈中。我想,这便足够了。【国际先驱导报】

 4 ) 《艺术家》:无言的邂逅和重逢

爱上《艺术家》,纯属一场无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去影院前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不屑和怀疑,黑白片?默片?在3D/IMAX视效都无法再满足观众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将如何圈住影迷们的钱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大银幕前看它看到流泪欢笑,大声鼓掌。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苛责电影玩弄噱头的评论人,是否也看到这部电影为此付出的代价呢?现今电影业的利益驱动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导演还有再兴默片的魄力?能保证黑白默片会讨喜观众呢?而实际上,若不是这位法国商业电影奇材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杂糅拼贴讽刺复古版007的《OSS117:开罗谍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他或许也没这样的胆量再把时间推前数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这样,电影又恰好落入了人们诟病的另外一个议题:如果电影要还原默片,却为何没了默片的神韵?

我想是观者的心态不同吧,《艺术家》的立足点很讨巧,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者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许多人把《艺术家》看做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的默片时代的遗风。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地,却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从开场便设定的“说话”一词的双关运用,到后来有声电影的介入和兴盛,甚至是电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声,电影都可谓无时不刻在轻松伶俐地提醒着观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历经时间洗礼才华依然不减。灵巧的构思和智慧的“对白”,《艺术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样,和电影中的剧情如出一辙地证明:艺术并不存在过时一说,这恐怕才是《艺术家》内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艺术家》是否百分之百还原了默片时代,去死抠技术的瑕疵,争议女主的眉目,慨叹复制的粗劣,观者恐怕真正落入了电影里那位大艺术家的境地:过分执着于那个年代,执着于“默片”二字的分量,却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技术和当年的默片技术岂可同日而语,电影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从曾经的黑白映画,到现在的真人捕捉,电影仍旧是电影,仍旧是我们在银幕前放下忧愁,随之神往的时光机。

与其说《艺术家》是对默片艺术的讴歌礼赞,不如说它是一场我们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它说的是爱情,是乔治为佩皮点上的一颗痣,是佩皮在车里看到孤独的乔治流下的一滴泪,是乔治在大火中死死抱着不松手的,那么一段美丽的邂逅光影。

 5 ) On "The Artist"

1、迄今最佳影片9部提名作品看过6部,无疑,作为韦恩斯坦片,本片在最佳影片上赢面最大。然则这货根本不是一部默片。怎么说呢,每一个镜头,构图、机位、角度、用光,都跟真正的20年代电影差那么一点点,更不提运动了,累积起来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举一个我比较熟悉的例子,影片结尾两人模仿金姬罗杰斯和弗莱德阿斯泰尔那一段,按照Mark Sandrich的拍法,绝对不可能有那个升降镜头,另外,如果一段舞中间要换镜头,绝对是同机位的全景跳接,景别稍有变化而已。这个例子不甚合适,是有声片段落的,默片的比较就要看截图党了。
所以我觉得,伍迪艾伦或者索德伯格看到这部片子一定会笑的。前者是戏仿高手(虽然没拍过默片,但是在[变色龙]和[开罗紫玫瑰]里模仿30年代电影惟妙惟肖),后者是技术狂人,且看[德国好人],完全照40年代电影的工业标准来做,包括背景放映、录音技术等等。
不是说你夸张一点,不说话,打字幕就是默片了。

2、但是[艺术家]确实有优异之处,这种后台故事本身就讨巧,而默片向有声片转换这个历史时段,[雨中曲]作为所有大学的入门级电影,已经普及了这个后台故事以及其中人物的位置可能,所以不存在任何的观影障碍。本片略带感伤的小情怀还是蛮戳人的,从最内里的情感线讲,本片拍得是“怀旧”,新与旧,发展主义,会成功地唤起观众(尤其是奥奖评委们)的年龄危机(饭店采访那一段)。然后包裹在一个爱情故事之中,再包裹在一个自指式的电影故事之中。
而在这个年代拍这样一部电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已经足以让人脱帽致敬。

3、极为精彩的戏有两场:其一,瓦伦丁做的那个梦,对声音的处理真是妙极。问题在于,这货到底是不能说话还是不愿说话——这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所在。如果它不是顶着一张默片的脸,我只好认为瓦伦丁是哑巴,或者声带有问题。这个故事本身是不适合用默片拍摄的(尼玛,最后不还是有声音了么,这个梦不还是有声音了么!你要怎么用默片形式表现有声片啊),而更合适的是用比如30年代电影来做。这个梦拍得极好,正凸显了影片的这一矛盾之处。
其二,瓦伦丁在家中独自看电影那一场,银幕上自己的影子忽然消失了。显然,用一点麦茨,银幕作为镜子,瓦伦丁观看自己的影片显然是照镜子,自恋也罢,但他是可以看见,或者照见自己的;而影子消失,正是“在镜子中照不见自己”,所谓无法被询唤,新的电影秩序之中,已经不再有默片演员的容身之处。

4、大萧条和金融海啸无疑有一种互文关系,这也是片中瓦伦丁自导自演的[Tears of Love]票房惨败的直接原因(有趣的是影片极大地淡化了资本运营层面的内容,即制片人的角色),尼玛经济都这样了,你丫还敢拍悲剧给我们看啊。这是隐含的文本,所谓电影的功能,在那么个或者这么个时代,抚慰是第一位的。即使你有奇观,有异国风情,是大制作。
进一步来看,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读法,这一次是女人拯救男人,而且不仅是报恩,而且是迷恋。这一条线写的也有问题,瓦伦丁的老婆除了cos公民凯恩里的苏珊,说两句“talk”的双关语之外简直就是个活动人偶,而米勒妹子对瓦伦丁的感情也铺陈不足,基本是戏一过半豁然就对他爱的死去活来。所以这个故事呈现为一个女演员以一种变通的方法(歌舞片)拯救了一个男明星,一个女人拯救了在金融危机中落魄的男人,换喻则是拯救了电影(电影艺术?),或者父权结构。
问题在于,瓦伦丁真的可以代表“伟大的电影艺术”么?显然不是。从一开始到最后,所有的片中片都是再通俗不过的商业电影。“艺术家”看起来简直是讽刺。从这个角度看简直在说“过时的就是艺术”。如今谈古典好莱坞,谈到的那些都是最优秀的电影。这里面还有个命名机制的问题。而如瓦伦汀这样的演员,不知有几部能名列其中。

5、而联系颁奖季其他几部影片就很有趣了。[后裔]是一个单亲家庭,父女之家关系修复的故事,母亲,或女人,为自己的出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很有意味的是,当她成为骨灰之后,竟然难得地拥有了视点(克鲁尼扮演的马特在船上捧着骨灰的那个反打镜头,以及水下的镜头)。与[盗梦空间]和[在云端]类似,如果这是美国的主流价值,[艺术家]显然与之有别。而magasa谈到的那个有趣的观点,[午夜巴黎]和[雨果]都是美国大导演跑到欧洲去歌颂“欧洲传统”(尽管我以为[午夜巴黎]根本不是欧洲传统,但起码是一个表象上的欧洲),[艺术家]反而是法国人来为古典好莱坞唱赞歌,这个悖反实在太有趣了。三部影片都主打怀旧牌,而且无一例外,选择的都是冷战之前的年代。这似乎说明了某些问题。如我前文指出,[艺术家]显然联系着金融海啸之后的世界状况,我想真正说明问题的是戛纳的奖项归属:更为美国主流价值(修复的是经历六十年代的父子关系)的[生命之树]拿了大奖,不管是不是主席票,但它说明某种法国或者欧洲内部的“美国情结”,更何况这确乎是部艺术片,戛纳也向来喜欢表彰好莱坞体制内的“他者”;[艺术家]则仅仅收获影帝,而它在美国的好评度甚至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尽管它与美国主流叙事仍有这样那样的微妙差异。
所以我想,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强大的怀旧力量,即使观众们没有看过什么默片,但是他们可以去想象默片,正如[午夜巴黎]去想象20年代。而这部影片实在太过讨巧,甚至可以说是乖巧,一如其中那只小狗(其实cos的不是丁丁而是1905年的默片[义犬救主]啦)。默片确实是个很好的噱头,不过应该只此一次,不可模仿。
但愿[艺术家]拿下最佳影片的同时,把最佳导演和影帝都让出来吧。允许学院评委们怀一下旧(我真想看[雨果]啊),不过适可而止吧。

 6 ) 《艺术家》:墓志铭与宣言书

84和62——前者是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的届数,后者则是根据《洛杉矶时报》的调查,握有学院奖投票权的美国影艺学院成员(俗称“奥斯卡评委”)的平均年龄(中位数)。还有什么可说的?在这样一股横秋老气的扫荡下,《艺术家》焉能不得奖?这样浅显的道理,你明白,哈维•韦恩斯坦也明白,这位韦恩斯坦公司的老板已经成功运作了《英国病人》、《莎翁情史》、《芝加哥》、《国王的演讲》等片登顶小金人,此番公关运作《艺术家》,其实也是按套路打,连个像样的对手都没有,完全是有惊无险,顺风顺水的便又一次完成了韦恩斯坦的奥斯卡大业。

《艺术家》是法国人主创的,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只拿了个影帝奖,不过慧眼识珠的韦恩斯坦敏锐的察觉到了此片对于奥斯卡的杀伤力,他迅速买下了此片的版权,此后便开始一步步的运作其冲击小金人。从内容来看,《艺术家》颇像是法国影人对好莱坞的一次“谄媚”致敬:影片完全“复原”了20世纪30年代的黑白默片感觉,通篇采用黑白默片的表现形式,通过“返祖”式的影像语言,讲述了一个默片时代的明星如何在有声片来临时陷入沉沦、最后又奋起重生的故事。从故事结构上来看,《艺术家》就像是《一个明星的诞生》的翻版,故事稀松平常,拍摄手法也了无新意(当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本来就刻意排斥使用现代电影手法),不过熟悉好莱坞默片历史的影迷朋友,却可以从片中找到众多熟悉的“彩蛋”——不仅诸多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都有迹可寻,就连片中那只小狗,都可以从华纳公司80年前的明星小狗阿斯塔身上找到原型。

相信奥斯卡的绝大多数评委们是打心底里热爱《艺术家》的,这群平均年龄已过花甲的老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新技术冲击下,其实早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而韦恩斯坦公关运作的这部《艺术家》,时长不过100分钟,故事通俗易懂,内容亦都是向伟大的好莱坞传统致敬,这无疑是给垂垂老矣的学院成员们度身定制的。奥斯卡究其实质,其实就是以好莱坞为核心所组织的前一年度世界电影工业的年终大聚会,在这样一个老前辈掌握话语权的场合,《艺术家》对他们点头哈腰、鞠躬作揖,作为回报,学院把最值钱的奥斯卡小金人当“压岁钱”赐还给片方,当然符合逻辑_《艺术家》对学院成员的“呵护”几乎是无微不至的,你看这片名,其实在无形中也奉承了一把影艺学院成员们日益失落的精英心态。

由是而言,《艺术家》就像是学院老人们给世界电影业的一次集体默哀,他们甚至需要营造重回电影艺术子宫的幻觉来寻找安全感,这或许意味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让不少老电影人感觉有些穷途末路——《艺术家》里那位主人公无法适应有声时代的来临,无疑就是当今的老电影人摸不清CG、动作捕捉和3D技术套路的真实写照。在这里,《艺术家》就像是一则墓志铭,写给昔日那伟大的、老电影人们所熟悉的电影时代。

但是,电影不会死,电影艺术也不会死,新陈代谢乃是宇宙间不可更替的规律,新的电影技术手段必将助推电影本体发生质的改变。所以,《艺术家》又是一则宣言书:或许动作捕捉装置还太笨拙,CG生成的人脸还太呆滞,带着眼睛看3D电影总让人头昏眼花,但这都不重要,就像《艺术家》的主人公嘲笑故障百出的有声电影装置时,制片人所告诫他的那样:“笑什么,乔治,这就是未来!”

《艺术家》都拿奥斯卡了,未来还会远么?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3月5日第7期)

 短评

不能说没缺点,但法国出这样一位捧得稳又拎得清的导演真不容易。楼梯相遇是近年看过的爱情桥段中最动人的,泪了好几次,唉。欣赏导演讨论默片和有声电影二者关系的方式和论点。这电影非常推荐!

8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经典默片的剪辑,两处画龙点睛的音效处理,杜雅尔丹精彩绝伦的表演,还有好莱坞默片时代的神韵,这都无法满足你吗?导演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转变暗语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演员,同时又向永不褪色的他们致敬,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会被打动。八十五年一瞬间,电影这台时光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12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对平均年龄60岁的奥斯卡评委来说,“艺术家”是怀旧;而对习惯了有声彩色的我们来说,“艺术家”是新奇。然而100分钟的长片无论用来缅怀还是猎奇,都有哗众取巧的投机之嫌。男主对有声电影形式的抗拒和现代观众对黑白默片形式的抗拒构成通理。 最不卖座的奥斯卡最佳电影恐怕要一语成谶。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如果到 BANG 戛然而止的话,我将毫无保留地给五星。

20分钟前
  • 胡天翼
  • 推荐

电影真伟大!

23分钟前
  • jiyun
  • 力荐

首先,导演火候不行,影片整体显得浮躁;二,女主角还真没默片时代的感觉;最后,那个《芝加哥》式的结局真没意思...

27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没有一句台词,却比那些用言语堆砌起来的电影精彩的多。

31分钟前
  • Simple
  • 力荐

对于这样一部复古、致敬,而又感人温暖的电影,让人笑中带泪,影片过程中掌声响起来好几次,除了不可思议以外,真的难找到其他合适词汇。看的时候,导演和主演就站在我旁边和我一起看,正巧里面也有一样的场景,真唏嘘,八十年时光流转,喜欢电影的心情并无不同,妙不可言。哭得稀里哗啦,感谢NYFF

3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在当代,这样的表现形式着实新颖,这样的致敬方式也值得赞赏。但整体而言,太多的现代视角、配乐以及女主角的眉目,不太能够感觉到典型默片时代的情绪,而片尾突然出现的声效也并没觉得高明。其实,并不是卖弄情怀就应该获得赞誉的。★★★

34分钟前
  • Q。
  • 还行

给小狗个奖吧。用经典默片作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创作心态和视野都变了。从当前来看,影片的看点在于与众不同,看惯了视觉与台词大片,用黑白默片换个口味。轻松且略带感动的爱情电影。最深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对白真的都是废话。三星半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4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默片不是电影史上的时代划分,是一种类型,是光影存在的某种状态,是某种表演的方式,它代表的是温柔的心碎、幻灭的痛楚和细腻的情感;女主眉目和配乐都过于现代,非典型默片年代。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3.5 我很少打半分但这片怎么说呢,真的有那么好吗?!这种投机取巧动机不纯、形式大于内容的造作感。以为整个黑白片加一声道噼里啪啦的配乐再让演员模仿当年夸张过力的表演就能还原到默片时代了。NO!

51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八十五年一瞬间!其实剧情很俗套但是我居然哭了好几次,电影中的电影,默片的文艺复兴,复古得十分完美!男女主角皆太闪耀,表现精彩!狗狗的表演更是功不可没!看电影的时候情绪一直跟着主角们波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阿姆斯特丹电影周上唯一一部集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原来美丽,也可以不需要语言!

5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好电影就是看的过程中完全不会考虑祖国的安危 人民的未来 !!

54分钟前
  • CHEN
  • 还行

只有袖管仍能拥抱,没有嘴巴还能发声。我收获了你给的幸运痣,你却弄丢了自己的影子。我在台下为你的默片尖叫,在楼梯为你的相遇起舞,在台座为你陷入流沙抹泪,在街口为你的失意买单。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车鸣,一卷胶片是表演还是真心,都不重要。观众厌倦了挤眉弄眼猜来猜去,可是真爱从来不用说话。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听说你很自恋?巧了,我也喜欢你。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是复古情怀亦是装模作样,是匠心独运亦是投机取巧,但无论怎么说,这都是一部精致而美好的电影,尽管这是基于一个无甚惊喜的故事蓝本。

5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同行的朋友说这片子和茂瑙1927年的【日出】很像,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2011年注定属于【艺术家】!一切完美至极!★★★★★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Cut!Perfect! 这是一部伟大的时光机 请给小狗颁个最佳男配吧

1小时前
  • 凹凸代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