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美国

完结

主演:阿尔·帕西诺,梅丽尔·斯特里普,艾玛·汤普森,帕特里克·威尔森,玛丽-露易丝·帕克,贾斯汀·柯克,杰弗里·怀特,本·申克曼,詹姆斯·克伦威尔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希伯来语,阿拉年份:200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2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3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4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5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6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3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4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5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6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7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8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19天使在美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使在美国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於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纽约,《千禧年降临》的第一幕介绍了中心人物路易·爱恩森(Louis Ironson)。他是一名犹太人,与同性恋爱人普莱尔·沃尔特(Prior Walter)住在一起。但普莱尔後来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社会在当时对此病仍然知之甚少,路易无法承受住巨大的压力便抛弃了对方搬了出去。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另一方,也有一位名为乔·皮特(Joe Pitt)的共和党律师。他是一位摩门教徒,同时也在尽力压制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剧中,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者罗依·康(Roy Cohn)为他提供了一份十分有前途的工作,而乔并没有立刻接受,因为他担心自己服用安定上瘾的妻子哈珀(Harper)。   随着剧情发展,普莱尔发现经常有鬼魂和天使来拜访他,还被这些人称为先知;乔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取向的矛盾中痛苦挣扎;路易十分後悔抛弃了爱人,时刻受到良心的折磨;...警网擒凶孟买酒店左右为难2004悠哉日常大王 第二季堕落天使2016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背叛2000唐小小的魔法天台贝拉的奇幻花园三亿日元抢劫案巅峰拍档第二十季仇杀病房鲅鱼恋上猫人生切割术第一季扭计大少我的好朋友黑漆漆镜像双胞胎第一季生化人脑女士的法则圣水湖畔三角窗外是黑夜尸体第一季非洲城的后裔十二道锋味乐透大作战暗网第一季超乎想象2018漂流者美版卡拉马利联盟哥斯拉对美加洛忌廉沟鲜奶大漠悍刀行最多三十天黑狱鼹鼠人远嫁日本七月与安生2016尤卡坦鬼打鬼粤语非正式会谈第二季奇怪的儿媳《香椿》温情农村电影雷神(原声版)三只小猪3正义大联萌

 长篇影评

 1 ) 《天使在人间》人性几何

《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分成2部:《千禧年降临》Millennium Approach和《变革〉Perestroika。该剧涉及到了宗教信仰、种族、政治、艾滋病、同性恋、爱情、疾病、死亡等多个主题,内容非常饱满,人物非常立体,剧情非常紧凑,是美国近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

路易(Louis Ironson)是法院的一名书记员。他是犹太人。他与同性恋爱人普莱尔(Prior Walter)生活在一起。但普莱尔得了艾滋病。当时的社会对此病还知之甚少。路易无法承受住巨大的压力便抛弃了Prior。

乔(Joe Pitt)是共和党律师,他是摩门教徒。他的妻子哈珀服用安定上瘾,有妄想症。乔努力地压制着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因为都在法院工作,路易和乔勾搭上了。

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者罗依(Roy Cohn)是乔的老板,他为乔提供了一份在华盛顿十分有前途的工作。其实罗依也是一位同志,此时他也得了艾滋病住进了医院。负责护理他的护士黑人同志伯利兹(Belize)恰好是普莱尔的好友。

普莱尔在求生和赴死之间痛苦徘徊;路易饱受着良心的谴责,却又不知所措;乔则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取向之间矛盾挣扎。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该剧涉及多个主题,可以聊的东西很多。我对美国的宗教信仰、种族、政治这些主题并不陌生,但在中国的大环境里,我并没有遇到这些方面的困扰,所以,我可以理解该剧在这些方面的探讨和思考,但不会有切肤感受。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往往是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也置身于在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和对于艾滋病的认知程度的情况下,我们的爱人得了艾滋病,我们的心理活动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具体行动又会是什么样?

很多人性的问题是不能假设的。尤其是处于感情之中的人,千万不要用假设来探讨这样的人性问题,因为这种假设有点像钓鱼执法,也有点是无中生有。你能得到的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一种是满意的谎言,另外一种是赤裸裸的现实。前者是自欺欺人,后者我们未必能够接受。这又是何必呢。

这样的人性问题同样也不适合拿出来讨论。因为它们很少有对错。生而为人,我们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身上本来就是有懦弱、胆小、虚伪、虚荣、懒惰、自私等等所谓人性的“恶”。有很多与生俱来,或者受生活环境影响,在我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很难逾越的。拿自己的尺子凭空去丈量别人,是蛮横无理的;所以,被别人用尺子来丈量自己,是不可接受的。

遇到人性的问题,我们只能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想自己会怎么做。这时候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此时会少很多顾忌。将心比心,似乎我们可以理解更多的人,而不是做个圣女婊。当然,有很多人连想的勇气都没有,还有些人虽然想了也还是没有答案。其实也不用担心,当那一刻真的发生的时候,你会被逼着做出反应,你的所作所为就是你。你即便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

所以,我对剧中的路易并没有任何情感上的喜欢和不喜欢。我只能说他处于我理解的正常人范围内。当他自己的男友普莱尔得了艾滋病的时候,他害怕,因为他害怕自己会被传染;他慌张,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照顾普莱尔;因为不知所措,他也表达不出更多,只是跟普莱尔说,我们不能在一起了,便离开了。看似冷漠,其实纠结。此时的路易就像碰到了一件自己搞不定的事情而焦躁的小孩,他虽然选择逃避,但心里却一直没有跨过去。他深知自己还爱着普莱尔,他每天受着良心的谴责,于是他一直在逃避和自己的真实情感之间撕扯。这其实是他痛苦的心理建设过程。最终,等他经历过几番心灵拷问自己之后,他明白了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能够承担什么,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什么,所以最终他才会坚定地回到了普莱尔身边。

经过这样的思考,或许我们会更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也觉得其实这个世间并没有那么丑陋。

 2 ) 西方正典里的狗血剧

      照例抬个轿子:Tony Kushner的"Angels in America"这个剧得过好多奖噢~包括93年的普利策奖和托尼奖(颁给了上部,我觉得充分说明下部作为续集没有上半部那么闪耀,大团圆结局什么的观众喜欢但是影评人可能角的口味不够重,思想不够深)。Harold Bloom还把它列为Western Canon的最后一位,当然Bloom的品味我们就不先说他了。
       我是同时看了剧本和HBO的电视电影版。非常棒的电视电影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外景非常好的烘托了剧情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片首,镜头在云端扫过旧金山金门大桥,盐湖城摩门教堂,圣路易斯拱门,芝加哥楼宇到纽约中央公园,不仅在地域上横跨美国全国,也暗合了原剧"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的雄心/野心。但是!好好的片头落到最后中央公园的天使像,突然天使眼睛睁开了是要吓死观众吗!以及,片首曲一响我老想起《一剪梅》是怎么回事。不过也就是因为太忠于剧本,对电视剧来说情节转换太快了,跳跃度略大,需要观众脑补的地方比较多。
       说起来大概正是因为这是个进入所谓西方正典的剧本,学界都在关注宗教、政治、同性恋、美国性之类解读,但拥有一颗低俗之心的我,只看粗狗血剧情(觉得自己完蛋了,毫无“学理性”)!其实吧这就是个狗血的三角恋及其周边的故事,其中(硬)塞了好多莫名深奥的内容比如政治。其中最狗血之处莫过于男主LOU这个大贱人(絮絮叨叨个没完,整天念着政治,自谓清高、政治正确的理性法律工作者一枚,我觉得作者大概通过他黑了一把知识分子,就跟WOODY ALLEN一样,没办法,大概纽约这类傻逼太多了,文艺工作者们没法抑制住黑他们的冲动吧),抛弃了得艾滋病的男盆友PRIOR,导致他病得整天癔症,一会儿碰到天使一会儿碰到祖宗的,觉得自己是先知,也只有他的前男友BELIZE来照顾他。然后LOU又和原先就深陷性取向危机的律师同事JOE勾搭上了,彻底掰弯了他,等JOE抛弃老婆对他死去活来的时候,LOU又说对不起哥们我觉得忘不了PRIOR我不应该离开他我要回去找他。JOE这样一个天真纯洁的摩门教徒被打击惨了,他老妈就从盐湖城过来照顾他和他精神分裂的老婆,正好遇到PRIOR,一来二去就跟PRIOR,LOU,还有BELIZE成了幸福的。。。一群好朋友。。。阿狗血啊?!剧情和人物设置槽点太多不忍直视啊!何况他们还经常脱口而出,对美国政治、历史、宗教、性别、疾病进行大段的论述,不看剧本。。。估计无法看懂电视剧吧!
       本剧导演牛逼,卡司更牛逼,简直是群星闪耀。AL PACINO简直演绝了!特别是临终那一段,我特怕他老人家自己真的要咽气时可能都没这个真。。。EMMA THOMPSON演天使挺囧的。。。JUSTIN KIRK帅爆了。。。帅哭了。。。可是他为什么不红呢。。。
       最后,这个剧的舞台版本演的也很多噢,好多明星也演过噢,比如ZACHARY QUINTO、ADREW SCOTT、DOMINIC COOPER神马的!

 3 ) 比想象中的强悍很多

在这个片子里得出结论:天使是正强者。

演员相当赞,整个片子都有一种很强势的力量统摄着。属于声势浩大的伦理大片。虽然关于宗教之类一直不懂,但不妨碍感受本片压倒性的气势。

 4 ) “自豪吧,同志!”——《天使在美国》HBO迷你剧观感

看完Angels in America已经有几天了,想写一下又不知道从哪开始写起。不过首先我可以很肯定地写:对Tony Kushner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作品。因此我也要先完全以个人感情出发来评解它。

我觉得这是一部充满了“gay pride”色彩的作品。更确切地说,是gay men pride。

我没有在里面看到它对女人的正向解读。开场的葬礼,死去的年迈女人是受尽折磨、被人遗忘的,她生前扛起整片乡土踏上这片陌生的国度,死时,她的血脉远离她而去,只有一位陌生的同样年迈的拉比为她说出悼词。被深柜丈夫抛弃的女性毫无疑问从始至终是深切痛苦的。儿子出柜后的母亲是深切痛苦的。以女性形象展示的天使是蠢笨的、被拒绝的、甚至还以“性”作为其出现先兆。连被恶事做尽的麦卡锡主义者律师Roy Cohn害死的Ethel Rosenberg的鬼魂都带着复仇不得的痛苦。

上帝选中了先知,天使对其现形,能够代表全人类命运对“停滞不前”这个来自一个未曾参与过人类历史进程的缺席更高层存在的无理要求说“不!”的人,是谁?是gay man。这难道不是一种天选之子的自大吗?说白了,还是有一丝丝父权“舍我其谁”的意味在的。

除此之外,这也是一部完全左派的作品。因为故事里的右派全都没有好下场。Roy Cohn深受病痛折磨,孤独惨死病床,死相惨不忍睹,死后还被人偷了财产(尽管对他已经没用)。内心纠结无比的深柜摩门教徒、同时也是共和党律师的Joe Pitt,他根本就是失去了一切,形式妻子也是唯一的陪伴离他而去;他深爱的人只把他当做提供了“外在可见的鲜血横流”证据的工具,用来追回前任的心;他的母亲,在给予他无数年压抑性向的痛苦、向其出柜后的否定拒绝跟冷漠以后,最后居然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同三个gay men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天使在美国》这个本子,从个人感情出发要我说,就像是,一个左派男同性恋的深度意淫。但我依然认为它是伟大的。

为什么?因为它刀刀见血地刻画出了千禧年时代背景下各类少数群体切肤之痛的侧写:艾滋病肆虐,由于缺乏知识,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妖魔化使得同性恋群体生存条件雪上加霜,经济动荡,冷漠如病毒一般在社会中蔓延,激化的种族问题、信仰问题动摇着人们精神生存的根基。同时,它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古典戏剧所特有的戏谑元素。并且它还是一部电视剧。

剧中所用到的舞台艺术技法令人诚服。天使每每现身时所设计的纵深场景、演员Emma Thompson在Prior Walter攀爬燃烧的梯子造访天堂并索要祝福后对他说的那席话、变装皇后护士Belize(fun fact:这位演员就是《新蝙蝠侠》中的哥谭市警探Gordon)深夜向注射安定神智不清的Roy描述天堂景象的独白,遣词造句与表演方式用的都是非常典型的戏剧手法,但却很好地融入了整部剧的风格之中,说是近二十年来最出色的改编作品都不为过(毕竟是戏剧剧本作者亲自操刀的)。

实际上,除却我前面所提到的各式各样的“女性的痛苦”,它也同样精准展示了处在不同阶段的、面对不同问题的gay men的痛苦。它看似在说同性恋,说艾滋病,说犹太人,摩门教徒,说这些在当时不被主流所接受的概念,实际上,通过书写这些人的痛苦,它展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痛苦与迷茫,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断绝与他人的联系,而个体的痛苦必然会在其身边的所有人身上发酵、影响、播种、转变,吐放出它独有的样子。

它也同样展示了一些看似冷硬的东西,那是政客的痛苦、医生的痛苦、律师的痛苦,因为政治、医学与律法这三样东西是组成现代文明的钢筋。痛苦在这部作品中简直无处不在。而极其激烈却又深埋与血脉之中的矛盾冲突纠葛在其中,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对白里都埋下种子。

比如说Louis Ironson,一个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最有可能的作者本人自己在故事中的投射,他却是全剧中最为保守的人物,比起鼓足勇气追寻内心声音的摩门教徒Joe Pitt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像个虚伪的政客那样,一边做着伤人的事,一边进行无止无尽的自我鞭挞。值得比对的是,他的自我鞭挞甚至没有实际的形式与意义,因为与他进行同样动作的Joe(提到Louis,就不能不提Joe,因为Joe是Louis的镜像反面),甚至会流着泪对他的妻子Harper承认自己的残忍,说出“我才是那把刀”这样痛彻心扉的话。

更讽刺的在于,保守派的Joe反倒对他的自我鞭挞做出安慰,他不惜当着Louis的面脱下自己第二层肌肤(这同时也是一层电影语言的隐喻,出柜对他来说正像是撕掉一层皮肤,他是带着滚热的新鲜血肉去找到Louis的),“…The good thing is to be guilty and kind always. But it’s not alway kind to be gentle and soft. There’s a genuine violence in softness and weakness. Sometimes, self-interested is the most generous thing you can be.”这一番话,仿佛也符合演员Patrick Wilson本人的一些待人处世的哲理,作为他首次在银幕亮相的某种坦白,居然成为了全剧中最为自由、最为解放的一种见地。

而Louis的眼泪,就像他的情人Prior Walter所说,不是为了哭泣,只因他着迷于哭泣的概念。他批判一切又逃避一切,肩上无法扛起甚至是一个年过六旬的摩门派老母亲所能扛起的职责(照顾他病入膏肓的同志情人)。他极易受暗示,并对概念性的东西深信不疑,迷失在他自己的构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里。从他从Belize那里听闻了了几句话就去花大量精力求证,寻找Joe的“罪证”,并在公寓里自以为正义凌然地与Joe对峙,导致矛盾激化就能看出。对Louis来说,好像只要有了这样的精神默认设置,便可以在肉体世界中影印成为如此完美的存在,而不必再去关注在眼前能触到、能听到的实物。

Louis的出现,是炸开在所有知识分子头顶上空的一击惊雷,但同时又是仁慈的。因为作者在故事叙述层面对他的这些特质只是做了展现,并未做批判。Louis Ironson这个人物是专为与他如出一辙的人们打造的,也只有这类人,且是这类人当中的一小部分人,能够体会到这层仁慈批判,在无地自容的同时,一并感谢作者的不揭穿。

回到前面,我说这部剧是在诉说广义苦痛的一部史诗,它如此庞大,却又细腻得可怕,仿佛作者有一双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你我生活的眼睛。而这些苦痛的来源是什么?

对,就是天使向先知提出的那个荒谬的要求:“别动!”——停滞不前,对变革的恐惧就是痛苦产生的根源。它同时也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因为社会整体进步的要求投射到组成它的个体之上时,便会分化成数亿个面貌不同、内容不一的矛盾冲突,就好像是一场气势磅礴的战争,而你面对的敌人,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把形状完全不同的武器。假如人们不攻克这些矛盾,打赢这场“战争”,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部剧中所展现的各种各样深切的痛苦:肉体和灵魂上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身之间的……令人被迫分别或者囚禁,令人神智不清或清醒疯癫,迷茫,混乱,恐惧,死亡。可怕的是,这些,即使是放到当今的社会中也能找到印证。毕竟,千禧年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所以做梦、意淫吧!有人在月球上踏出了全人类的一大步,你会去计较这个人本身的政治倾向和生活习惯吗?这部剧的意义是里程碑式的,而它的背后,作者的立场已不重要。并不是因为立场本身不重要,而是因为,Kushner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胸怀,足够的教养,在强加自己意淫的同时也对时代的苦难表达出了极大的共情。他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忠诚的叙述者,一个记录者,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他是赤诚的、仁慈的,同时也是心怀希望的。无论结局如何,他都给了剧中的每位深陷痛苦的角色一个小小的希望的光点,一个举重若轻的善念:

Louis终于如自己所愿回到情人身边,消除了心中的愧疚;Joe冲破世俗的桎梏,甚至有过一段身为处子的美好感情;而他形而上的妻子Harper也最终放开了这段无果的关系给她带来的无尽折磨;他的母亲Hannah,从最开始来到纽约的迷茫气馁,到放下所有偏见,成为一个聪慧时髦的纽约女人,宛若新生;Prior从肺炎中恢复清醒,得以与艾滋病长期共存下去;天使们茅塞顿开,弄明白了他们应该起诉出走的上帝;就连Roy都在他生命最后几天为Joe送出Joe的父亲未能给出的福祉。这些小小的善举,在这样一个激烈冲撞、明嘲暗讽、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作品里,在那些疯狂的,荒诞的,闹哄哄的对白与场景中,成了一种最柔软的留白。实话说,看完这部剧后,我已经深深为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所以自豪吧,同志!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你们不去这么做。

-

补充一点。有读者可能误认为我像开头那么说就是不喜欢这部剧中的女性形象,或者认为她们没有被塑造成功,其实不是的。这个剧里面的两对couple,彼此互为镜像,Louis和Joe相对应,Harper和Prior相对应。可能我的用词不够准确,不是“正向的解读”而应该是“积极的解读”。AIA在角色塑造上是无可厚非的,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整丰富的个体,Harper当然也不例外。我并不是在这点上否认原作的成就。

就像前文里说的,我觉得作者是一个赤诚的记录者。他描绘的女性虽都有各式各样的痛苦,但其真实面貌反映到我们眼里,的确会成一种有魅力的满怀希望的形象,因为我们能与她们共情。但也有可能在一些道德观不同的人眼里看来,Harper就是一个疯疯癫癫可悲的同妻。她最后坐在飞机上的那段话,诉说她如何看到死者的灵魂织成一张网,也是可以有双面解读的。首先,灵魂相连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所以我前面说,没有人是能完全与他人分隔开来的),苦痛也能够如病毒般在人之间传播。其次,她说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灵魂修补了臭氧层空洞,这和她出场时听到的臭氧层空洞新闻相对应上了。世界分崩离析是她恐惧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外部世界,也是她内心的世界。而灵魂之间的联结帮助她修复了这个空洞,Harper在共享的痛苦中找到了对自己的救赎。剥离过去是痛苦的,但至少未来还有希望,这就是我最后说的“小小的希望光点”体现在她身上的样子。她的确也是整部剧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之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5 ) 《天使在美国》看·剧·本(第二部)

配图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03f3e0102vekr.html

第一部: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72992/

第二部 重建

卷首语是美国散文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论艺术”(“On Art”)的名言:
Because the soul is progressive,
it never quite repeats itself,
but in every act attempts the production
of a new and fairer whole.

第一幕 啾
(1986.1)

关于第一幕标题spooj的含意,请自行脑补普莱尔听到voice看到angel感到power时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第一场

人物
阿列克西·安特季卢维扬诺维奇·普利拉普萨里扬诺夫(Aleksii Antedilluvianovich Prelapsarianov):世界上最老的布尔什维克党员,由扮演汉娜的演员饰。
天使(The Angel):是四种光和热的化身,分别为荧光(Fluor)、磷光(Phosphor)、明光(Lumen)和烛光(Candle),合为一体就是“美国天使”(Continental Principality of America)。她有一对华丽的银灰色翅膀。
普莱尔·沃尔特(Prior Walter):原为路易斯·艾伦森(Louis Ironson)的男友,后被其抛弃。普莱尔在发现自己罹患艾滋病之前,偶尔帮助俱乐部做做设计或外烩,赚取外快,现则靠着一小笔信托基金维生,生活大致上还过得去。
预先录制好的声音(Taped Voice):于第一幕第一场中介绍普利拉普萨里扬诺夫入场,于第五幕第五场中介绍天使会议(Council of Principalities),立体透视模型(diorama)致欢迎及解说词的声音,由扮演天使的演员担任。这些预先录制好的介绍词应该听起来类似:轻柔悦耳,口吻严肃而不带嘲弄,如同第一部中未露面的天使一样。

舞台提示
黑暗中,一个声音说:1986年1月,克里姆林宫会议厅。目前世界上最老的布尔什维克党员,阿列克西·安特季卢维扬诺维奇·普利拉普萨里扬诺夫。
灯光照在普利拉普萨里扬诺夫身上,他站在高台上,背后是一面巨大的红旗。他双眼全盲,奇老无比。

此一场景,迷你剧中没有呈现,其实剧本里暗藏玄机,还蛮好玩儿的。这个普利拉普萨里扬诺夫,一看就是在搞怪斯斯斯拉夫人拗拗拗口的名字,但他的姓氏显然是从prelapsarian而来,意即人类堕落前(before the fall of man),也就是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前对神绝对服从的蒙昧时期,老老老布尔什维克的立场由此可见。1986年1月正值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初,“人类堕落前懦夫”对这条“毒蛇”带来的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体制改革“苹果”不屑又恐惧。“...when we first read the Classic Texts, when in the dark vexed night of our ignorance and terror the seed-words sprouted and shoved incomprehension aside, when the incredible bloody vegetable struggle up and through into Red Blooming gave us Praxis, True Praxis, True Theory married to Actual Life...”十月革命的先驱者堕落为躺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If the snake sheds his skin before a new skin is ready, naked he will be in the world, prey to the forces of chaos. Without his skin he will be dismantled, lose coherence and die. Have you, my little serpents, a new skin?
(舞台提示:舞台上传出一阵撕扯、爆裂声,大红旗飞出,舞台灯光恢复到“千禧年近了”最后的场景:普莱尔蜷缩在床上,床上散漫了卧室天花板的裂片;天使身着耀眼的白袍,裸着双足,严肃的停在半空中,面对着他。)
-Then We dare not, we cannot, we MUST NOT move ahead!
-GO away.

第二场

人物
哈珀·阿玛蒂·皮特(Harper Amaty Pitt):约瑟夫·波特·皮特(Joseph Porter Pitt)的妻子,患有广场恐惧症,对“安定”轻微上瘾,但她的幻想比药瘾更严重。
谎先生(Mr. Lies):出现在哈珀幻觉中的朋友,他是个旅游代理人,但穿着和谈吐却像个爵士音乐家。他的上衣翻领上总是别着一个徽章,上刻着“IOTA”(The International Order of Travel Agents,旅游代理国际预订)。由扮演伯利兹(Belize)的演员饰。
约瑟夫·波特·皮特(Joseph Porter Pitt):第二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西奥多·威尔逊(Theodore Wilson)的书记长,昵称乔(Joe)。

舞台提示
“千禧年近了”最后一场的同一天晚上。风和雪的声音,魔幻的南极音乐;谎先生独自坐在哈珀幻觉中的南极,吹着双簧管。他停止演奏,举起双簧管。
哈珀拖着刚倒下的一小截松木入场。她现在穿着“千禧年近了”第二幕结束,离开公寓时随手一抓的那套衣服,探险的装备全部不见了。她在户外已待了三天,蓬头垢面,邋里邋遢。

I don't understand why I'm not dead. When your heart breaks, you should die. But there's still the rest of you. There's your breasts, and your genitals, and they're amazingly stupid, like babies or faithful dogs, they don't get it, they just want him. Want him.

第三场

人物
汉娜·波特·皮特(Hannah Porter Pitt):约瑟夫的母亲,原来住在盐湖城,目前则住在布鲁克林。她靠着亡夫的陆军退伍金度日。

舞台提示
布鲁克林,皮特的公寓内。电话响起,汉娜穿着“千禧年近了”第三幕第四场中的外套,提着几个袋子进入公寓。她放下袋子,跑去接电话。

“She's not insane, she's just peculiar. Tell her Mother Pitt is coming.”我想,我就是从这里开始意识到之前对汉娜的印象可能错了。

第四场

人物
普莱尔。
伯利兹(Belize):普莱尔的前任男友,曾是夜总会的扮装皇后(drag queen),现在则是专业护士(registered nurse)。他本名叫做诺曼·阿里亚加(Norman Arriaga),伯利兹是作秀(drag show)时用的花名(drag name),后来变成他的绰号。
亨利(Henry):罗伊·科恩(Roy M. Cohn)的医生,由扮演汉娜的演员饰。

舞台提示
当夜稍晚,普莱尔独自在床上睡着。房间原封不动,没有天花板破损的痕迹。他正做着噩梦,然后醒来。

哦也,伯利兹的戏份终于来了。什么叫绝世好基友?
对普莱尔:I spent the whole day with you, I do have a life of my own, you know.
对亨利:One moment,please. This is an emergency.
不止如此,还有迷你剧中省略的部分:晒着医生,给ex当点唱机。普莱尔点的圣诞颂歌《听啊!天使高声唱》(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很有几分“先知”的味道:
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
Glory to the newborn King!
Peace on earth and mercy mild,
God and sinners reconciled!
Joyful, all ye nations, rise;
Join the triumph of the skies;
With the angelic host proclaim
Christ is born in Bethlehem!

作为bonus,伯利兹把“纽约头号深柜”入院的消息第一时间透露给普莱尔时,作者借普莱尔之口又揶揄了一下第一部提到过的前纽约市长爱德华·欧文·考奇(Edward Irving Koch),此人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个终身未出柜的同性恋。但更诡异的是,伯利兹刚一否认是考奇,普莱尔立刻get谁才是Killer Queen Herself了,可见坊间自有公断……

第五场

人物
罗伊·科恩(Roy M. Cohn):成功的纽约律师,事实上也是一名权力掮客。他目前面临被取消律师资格的窘境,同时也罹患艾滋病,来日无多。
伯利兹。

舞台提示
罗伊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又虚弱又害怕。伯利兹带着静脉点滴入场。

人啊,心气儿一高,就容易露底,好比在罗伊面前谈理想,将追求,不是被拍扁在沙滩上,就是被他抓住弱点吃定你——这是一个优秀律师的洞察,也是一个思想成熟的人的定力(中立评价)。对罗伊而言,他大半辈子的认知、经验达到了一个内部较为统一的境界,不是说他不会再感到矛盾,不会再产生冲动,而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会果断地用他机体内特有方式去搞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有时步步为营,有时粗暴直接,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远的如他解决让他不爽的“犹太间谍”的方式就是成功地置人于死地,近的如他一看到来的是个黑人护士就立刻摆出一副浑不论[lìn]。可想而知,如果伯利兹像路易斯那样负气,或者像乔一样摇摆,被这么一刺激都免不了自乱阵脚,正中罗伊下怀。

偏偏伯利兹是个滴水不漏的人,不玩儿概念,不做白日梦,见招拆招——你实用,我比你还实用,你越气急败坏,我越心安理得。换言之,伯利兹也是一个有思想定力的人,所以尽管他无法认同罗伊,更不会赦免他,倒也尽职尽责,把罗伊制得服服帖帖,正所谓一物降一物嘛。恐怕在二人第一次交手(静脉注射)时罗伊就意识到了,所以才能在这个让他牙根痒痒的“老黑”面前并非乞求地不吝说出“I don't want to be alone”。这是老吸血鬼难得的人性瞬间,但我觉得伯利兹留下来继续听疯话主要还是基于同志间的团结互助,也正是因此,他才能无差别地提醒罗伊提防他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医生给他做放疗和双盲试验(double blind)——摊上这么个护士,除了认“倒霉”,你上哪儿去找比他更好的?

接受了“敌人”的善意的罗伊立刻打电话给司法部的马丁·赫勒(Martin Heller),威胁他送来足够多的AZT由自己自由支配。剧本里提到马丁的电话号码是202-733-8525,迷你剧中阿尔·帕西诺(Al Pacino)拨的202-244-3116则是华盛顿外圈电影院(Outer Circle 1-2)的电话,不过跟这家影院已于2004年关闭了。

虽然在剧中为时尚早,不过罗伊的“阴虱论”还真适合做他的墓志铭呢:
Nothing could kill them. And every time I had to itch I'd smile, because I learned to respect them, these unkillable crabs, because... I learned to identify. You know? Determined lowlife. Like me.

第六场

人物
路易斯·艾伦森(Louis Ironson):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的文字处理员,昵称路(Lou)。
乔。

舞台提示
当晚。深夜。乔和路易斯在路易斯新搬入的公寓内。公寓位于字母地(Alphabetland),里面一如北极的荒原般,未经粉刷,家具全无,又乱又阴森。
一阵尴尬的沉默。路易斯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走入房间。

字母地是曼哈顿东村(East Village)的别称,或叫字母城(Alphabet City),因地价便宜,故为艺术家和穷人聚集之地。从和普莱尔的爱巢自我放逐到犹太先辈们住过的“贫民窟”,这似乎又是路易斯自我惩罚的一种方式。甚至他在乔耳边的挑逗,一副“大义卖身”的神气,明明充满欲望的温度,冷得却能把心冻死,全然不同于他和普莱尔之间的情意绵绵。一二度创作似乎也一致有意对比,曾经的同志爱人,言语虽然荤素不忌,行动却相当纯爱,一个眼神儿,一个微笑,一个小动作,几乎连kiss都没有,却把耳鬓厮磨之感都传达出来了;反观半路杀出的小乔,从厕所初见一场,便是一场沦陷,身体的诱惑,欲望的味道,在乔这是“爱情”,在路易斯却是自暴自弃。

第二幕 使徒书
(给西格丽德)
(1986.2)

本剧中“天使”的角色原先是为美国女演员西格丽德·乌尔施密特(Sigrid Wurschmidt)而写,但她在剧本完成之前便于1990年病故了。

第一场

人物
普莱尔。
伯利兹。

舞台提示
普莱尔和伯利兹刚刚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葬礼——那个人是纽约出了名的扮装皇后(drag-and-style queen)。两人站在下东城一个寒酸的殡仪馆外面。伯利兹穿着一身美艳靓丽的服装,普莱尔则打扮怪异:黑色的大长袍,搭配着滚边的大围巾,罩在身上有点儿像头巾。他出场时给人一种不安、恐惧的感觉,隐约带点儿圣经的意象。(从这场之后,普莱尔每次出场都是这身装扮——服装配件可稍做更动,但总是全身黑压压的,褴褛不堪,令人不寒而栗。)
第一幕结束的三周后。

在剧中出演葬礼歌手的是凯文·约瑟夫(Kevin 'Flotilla DeBarge' Joseph),一个现实中的扮装皇后。他唱的是福音音乐纪录片《巴雷特修女》(Say Amen, Somebody,1982)中的歌曲《我是他的孩子》(I'm His Child),不过是只是对口型,原唱是策拉·杰克逊·普赖斯(Zella Jackson Price)。

That ludicrous spectacle in there, just a parody of the funeral of someone who really counted. We don't; faggots; we're just a bad dream the real world is having, and the real world's waking up. And he's dead.

第二场

人物
天使。
普莱尔。
伯利兹。

舞台提示
三周前,天使和普莱尔在普莱尔的卧室里:天花板崩落一大块,普莱尔在床上(他换场时已换上睡衣),天使停在空中。伯利兹在街上看着这一段。

如果说第一部普莱尔和路易斯的梦中相会是如泣如诉,那本场就是“雷牛”满面——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把个白富美演得高大上的同时又像个逗B似的(褒义!)……剧中的艾玛阿姨年轻貌美如花,背书时中气十足,恨不能气吞万里如虎,可一旦“先知”不按“剧本”接戏,她完全无法即兴发挥,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嗖嗖嗖地在空中一通乱撞——因为天使“have no imagination, they can do anything but they can't invent, create, they're sort of fabulous and dull all at once”;人类可以think可以imagine,所以上帝才被人类吸引,弃天堂而去。但是当普莱尔流着泪说出abandoned的心事时,我正想用伯利兹的口气笑他入戏太深,猛地发现自己也在戏中……“This is just you, Prior, afraid of what's coming, afraid of time.”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普莱尔的潜意识里,“上帝”就是路易斯,“天堂”就是与他共沐的四年半爱河,当艾滋病的“惩罚”降临,“天堂”崩塌,“上帝”出走,他被丢弃在干枯的河床里,等待死神的召唤。他无时不想重返昔日时光——如果爱人真的可能回来,他是否愿意做出哪怕任何改变?这是这个梦境对普莱尔个人的意义,但显然不止于此。

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蓬勃的同性恋人权运动遭到了艾滋病的重创。那时人们往往把艾滋病和同性恋画等号,教会更宣扬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行为的天谴,里根政府的保守力场也没起到好作用,在“艾滋病”正式定名前甚至用过“同性恋癌症”(gay cancer)这种公然歧视的称谓。此外,还有剧中多次提到的mingling,不同性别、性向、种族、民族、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的人群混居在一片土地,其中必然有势力的多寡,而所谓的少数族群身上抹不掉的烙印就格外明显——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想必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边缘人群代表,简直可以一一对号入座。在这番不乐观的背景下,所有为创造自己的“天堂”而努力着的人,都随时可能遭遇命运的地震,生活的背弃。追求民主,鼓吹自由,个人至上的美国,究竟是“每个人”的天堂,还是“上帝”早已出走的弃土?如果是后者,受到伤害的人们要如何走出彷徨、恐惧或愤怒,宽恕过去,重拾信仰?

-Turn back. Undo.
-…the world doesn't spin backwards. Listen to the world, to how fast it goes.
- Till HE returns again.
-…the time has come to let him go.
没有“混合”就没有这么多矛盾,没有“混合”也就无法进步。因此尽管问题重重,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约拿”是对普莱尔的轻蔑(先知约拿曾试图抗拒使命而受到惩罚,在鱼腹中度过三日后终向上帝臣服),stop moving更是对人性的亵渎,面对如此狂妄,选择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普莱尔个人来说,做听话的“约拿”还是抗争的“雅各”,他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除了延续与圣经的互文,本场还有一位隐藏作者,(被世人普遍认为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的)诗人惠特曼。作者在剧本后记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反思“美国艺术家的典型风格”兼自嘲:
Given the bloody opulence of this country's great and terrible history, given its newness and its grand improbability, its artists are bound to be tempted towards large gestures and big embraces, a proclivity de Tocqueville deplored as a national artistic trait nearly two hundred years ago. Melville, my favorite American writer, strikes inflated, even hysterical, chords on occasion. It's the sound of the Individual ballooning, overreaching. We are all children of "Song of Myself." And maybe in this spacious, under- and depopulated, as yet only lightly inscribed country, the Individual will finally expand to its unstable, insupportably swollen limits, and pop. (But here I risk pretentiousness, and an excess of optimism to boot-another American trait.)
这里的Song of Myself指的就是惠特曼的诗作《自己的歌》,其中的一些诗句“似曾相识”:
I am the poet of the Body and I am the poet of the Soul...
Missing me one place search another,
I stop somewhere waiting for you.
因为本剧作者在“I I I I”的天使“假大空”的台词上显然甘冒被指责虚伪矫饰的危险“虚伪矫饰”了一把(并且在剧中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又把“过度乐观”发扬光大了一番,此是后话):
The Body is the Garden of the Soul.
Hiding from Me one place you will find me in another.
I I I I stop down the road, waiting for you.

Maybe I am a prophet. Not just me, all of us who are dying now. Maybe we've caught the virus of prophecy. Be still. Toil no more. Maybe the world has driven God from Heaven, incurred the angels' wrath. I believe I've seen the end of things. And having seen, I'm going blind, as prophets do. It makes a certain sense to me.
I hate heaven. I've got no resistance left. Except to run.

先知以利亚,勇敢地杀掉巴力的先知后,在逃亡路上依靠天使相助,才熬过苦难与上帝相见。不管你逃到哪儿,她都会找到你,“掰直”你——她已经在那儿等你了。Straight or not, your choice.

第三幕 肠鸣
(蒙蔽心灵不如面对令人羞愧的真相)
(1986.2)

副标题引自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森(Wallace Stevens)的《混沌的鉴赏家》(Connoisseur of Chaos)。

第一场

人物
汉娜。
哈珀。
乔。
路易斯。

舞台提示
一周后,第一幕结束后一个月。舞台分为两边:乔和路易斯在字母地的床上;汉娜和哈珀在布鲁克林的皮特公寓。床单换过了,更整洁,更舒适。乔醒着,路易斯还在睡。乔看着穿着脏兮兮的睡衣的哈珀。她脱下睡衣,穿着胸罩、内裤和丝袜瑟瑟发抖地站在那里,看着乔。汉娜穿着浴袍入场,手臂上搭着一件外衣,手里拿着一双鞋子。她把鞋放到哈珀跟前。

At first it can be very hard to accept how disappointing life is, Harper, because that's what it is and you have to accept it. With faith and time and hard work you reach a point... where the disappointment doesn't hurt as much, and then it gets actually easy to live with. Quite easy. Which is in its own way a disappointment.
——汉娜的处世哲学,与后面他儿子劝路易斯的一段话如出一辙。

本场有一个哈珀穿越幻觉“捉奸在床”的场景,在迷你剧中被省略了:
YOU love him.
YOU can't save him. You never saved anyone. Joe in love, isn't it pathetic.
You're turning into me.

作为一部彻头彻尾的“美国派”,《天使在美国》的舞台首演却是在英国(1993年),而且是在大名鼎鼎的NT(不愧是腐国,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当时,饰演路易斯和乔的分别是杰森·艾萨克斯(Jason Isaacs)和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你能想象马尔福他爹和007滚过床单吗……

第二场

人物
罗伊。
埃塞尔·罗森堡(Ethel Rosenberg):与其夫朱利叶斯·罗森堡(Julius Rosenberg)一起因间谍罪于1953年被处死。由扮演汉娜的演员饰。
伯利兹。

舞台提示
当天早上,罗伊在医院的病房内。他腹痛得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厉害。他正在打电话。前一场的电话已换成一个功能更齐全的电话机。床上散漫了法律文件和档案。床脚有个上了锁的小冰柜。

可能是人之将死的缘故,病得越厉害,罗伊身上越有一种接近顽皮的气质,以致我得不断提醒自己,这可不对……好在AZT这面镜子,照出了魔鬼。“I have friends who need them. Bad.”伯利兹的反应之迅猛令我感动不已,但在罗伊的意识里这简直就是G产“霸权”,岂有此理。于是,他把牙齿刺进你的皮肤,让毒液混入你的血管,然后看着变成跟他一样的狂犬——恶毒,我浑身一激灵,我最喜欢的角色在他的“激发”变成了他的镜像,哪怕只是一瞬。
-Kike.
-NOW you're talking!
-Greedy kike.
-NOW you can have a bottle. But only one.
——Be yourself, Belize.

The worst thing about being sick in America, Ethel, is you are booted out of the parade. Americans have no use for sick. Look at Reagan: He's so healthy he's hardly human, he's a hundred if he's a day, he takes a slug in his chest and two days later he's out west riding ponies in his PJ's. I mean who does that? That's America. It's just no country for the infirm.
当罗伊意外地向埃塞尔吐露关于“美国精神”照不到的阴影的感喟时,我听出的不是伤怀,而是骄傲,就像病房里那张与里根的合影——埃塞尔,你永远被钉在叛徒的耻辱柱上,而我,曾被阳光普照。

第三场

人物
哈珀。
汉娜。
普莱尔。
摩门教接待中心立体透视模型展示室(Diorama Room)的模特:
摩门教父亲(The Mormon Father),由扮演乔的演员饰。
迦勒(Caleb),后台的声音,由扮演伯利兹的演员担任。
奥林(Orrin),后台的声音,由扮演天使的演员担任。
摩门教母亲(The Mormon Mother),由扮演天使的演员饰。

舞台提示
当日稍晚。摩门教接待中心的立体透视模型展示室。那是一个有个小舞台的剧场,布景是关闭着的。幕布后面有一辆典型的西部马篷车,背景是画在帆布上的:一辆有盖的篷车和一个摩门教家庭,在密苏里至盐湖城的长途跋涉中的一个沙漠里。家庭成员都是穿戴着传统服饰的模特:两个儿子、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还有父亲(由扮演乔的演员饰演)。哈珀坐在座位舒适的观众席中,穿着打扮和前一场一样。她周围的地上散着一大堆薯片、M&M's巧克力豆和罐装碳酸饮料。汉娜和普莱尔入场。

哈珀和普莱尔的第二次相遇,是现实中的相遇,但巧妙的是,两个承受着精神重负的被弃者,在现实中的共同幻觉里,观看各自的ex共演的一出“戏中戏”。与哈珀“见怪不怪”不同,普莱尔的惊悚反应和哈珀的阴阳怪气形成对比笑果,甚至他看到路易斯和乔离开后的哭泣,都变得好笑……又伤感。台上“完美”的摩门教家庭是哈珀被指定的人生模板,拥有话语权的只有“父亲”,“母亲”是沉默的附属品。她曾短暂坐在马蓬车上片刻,终究无法胜任。她和摩门教母亲一起离开,不仅预示着个人命运的抉择,也象征着现代摩门教女性对平等和“自我”的追求。

第四场

人物
路易斯。
乔。

舞台提示
当天接近傍晚时刻。乔和路易斯并肩坐在琼斯海滩的沙丘边。天气很冷,海浪声、海鸥声和远处贝尔特公园大道上的车声此起彼伏。浪漫的纽约。乔很冷,路易斯则一如往常地对天气没有感觉。

乔在路易斯身边,像个娇羞的姑娘,但是当矛头对准了他——这可不是丘比特的箭——他整个人仿佛缩小了一圈,像个失宠的天使在乞求上帝的垂怜。上帝冷漠地说,天堂毁灭了。
- I love it when you can get to places and see what it used to be. The whole country was like this once. A paradise.
- Ruined now.
-It's still a great country. Best place on earth. Best place to be.

残缺也是种美,接受现实的不健全,摩门教的儿子继承了母亲的legacy:
YOU believe the world is perfectible and so you find it always unsatisfying. YOU have to reconcile yourself to the worlds unperfectibility by being thoroughly in the world but not of it. That's what being a Mormon is. The rhythm of history is conservative. You have to accept that. And accept as rightfully yours the happiness that comes your way. Responsible for everything bad and evil in the world.

“上天才给了你一个月,你就说你爱我。不、可、能。爱上一个人需要很多年,如果非要加上一个期限,最少需要……四年半。”——路易斯教你“如何拒绝一个你不爱的人”:
-What you did when you walked out on him was hard to do. The world may not understand it or approve but you did what you needed to do. And I consider you very brave.
-Nobody does what I did, Joe. Nobody.
-But maybe many want to. Let him go. For real. Louis. I love you.
-No you don't.
-Yes I do.
-NO YOU DONT. You can't, it's only been a month, it takes years to fall in love, four-and-a-half years minimum. You think you do but that's just the gay virgin thing, that's...

乔脱下skin时,我真的很替他难过。旁观者从一开始就看到的事实,他却执迷到现在还不悟。路易斯不、爱、他,从、来、没、爱、过,也没有隐瞒对他整个意识形态的反感,只是他太信赖和沉迷于舌头探寻的味道,麻醉了自己。我不会说他这套理论是错,但是这番“安利与自我安利”……他不知道自己变得多像罗伊!
I want to live now. And I can be anything I need to be. And I want to be with you. You have a good heart and you think the good thing is to be guilty and kind always but it's not always kind to be gentle and soft, there's a genuine violence softness and weakness visit on people. Sometimes self-interested is the most generous thing you can be.

第五场

人物
路易斯。
乔。
罗伊。
伯利兹。

舞台提示
当晚。路易斯和乔仍然留在前一场的位置。
罗伊的病房。罗伊已经睡着了。伯利兹捧着一杯水和一个碟子入场,把罗伊叫醒。

罗伊的神魂颠倒,伯利兹的字字珠玑,这场充满诱惑的复仇看得我血脉贲张,鸡皮疙瘩掉满地,分分钟担心阿尔·帕西诺(Al Pacino)真的会挂掉(我是说演员……)。夜里吵醒你的肠鸣,说出你心底最怕听到的事实:
-...everyone in Balenciaga gowns with red corsages, and big dance palaces full of music and lights and racial impurity and gender confusion. And all the deities are Creole, mulatto, brown as the mouths of rivers. Race, taste and history finally overcome. And you ain't there.
-And Heaven?
-That was Heaven, Roy.
-The fuck it was. Who are you?
-Your negation.
-Yeah. I know you. Nothing. A stomach grumble that wakes you in the night.
-...I'm just the shadow on your grave.
最后他转过身来,两位“死亡天使”肩并肩的一幕真是神来之笔。罗伊,你输了。

第六场

人物
路易斯。
乔。
罗伊。
伯利兹。
哈珀。
摩门教母亲。
普莱尔。

舞台提示
哈珀和摩门教母亲。夜晚。布鲁克林高地的步道上。前两场的人物都仍然留在舞台上。

本场像一篇启示录,作者借一个“假人”,一个摩门教女性之口,道出了人,尤其是女性突破世俗规范(是为“改变”)生存的不易。哈珀透过幻觉,将潜意识中的决定传达出来,其实也是她不再甘于沉默的“肠鸣”tell the truth。而且饰演摩门教母亲的罗宾·薇格特(Robin Weigert)和演哈珀的玛丽-露易丝·帕克(Mary-Louise Parker)长得还蛮像的(脸盲症发作ing),更突显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God splits the skin with a jagged thumbnail from throat to belly and then plunges a huge filthy hand in, he grabs hold of your bloody tubes and they slip to evade his grasp but he squeezes hard, he insists, he pulls and pulls till all your innards are yanked out and the pain! We can't even talk about that. And then he stuffs them back, dirty, tangled and torn. It's up to you to do the stitching.
-And then get up. And walk around.
-Just mangled guts pretending.
-That's how people change.

The squirming facts exceed the squamous mind, If one may say so.

第四幕 约翰·布朗之躯
(1986.2)

约翰·布朗(John Brown),美国废奴主义领袖。1859年,他在西弗吉尼亚州哈珀斯费里领导了一场废除奴隶制的起义,后遭到镇压,他被逮捕并被处决。哈珀斯费里起义及布朗之死被认为是引发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约翰·布朗之躯》(John Brown's Body),原名《约翰·布朗之歌》(John Brown's Song),是一首为纪念他而作的进行曲,在南北战争时广为流传。

第一场

人物
路易斯。
罗伊。
乔。
普莱尔。
伯利兹。

舞台提示
一天后。舞台上分为两半:路易斯坐在公园长椅上,全身发冷;罗伊和乔在罗伊的病房中。罗伊在病床上,和以往一样,挂了一个点滴瓶。他的病情更严重了。乔坐在病床旁边的椅子上。

...if you want to look at the heart of modern conservatism, you look at me. Everyone else has abandoned the struggle, everything nowadays is just sipping tea with Nixon and Mao, that was disgusting...
咳咳,言归“正”传,罗伊你到底是爱乔呢爱乔呢还是爱乔呢?每次他以“父亲”自居,我都感到很困惑:他的手在乔的背上摸索,那场景在我心头挥之不去。即便他对乔真的有视如己出的亲情成分,乔坦白自己离开妻子和一个男人同居后他的狂暴反应,绝不只是父亲对儿子自绝于家族、前途的震怒和心痛,一定也夹杂着类似酸楚的感情——他隐藏、压抑着自己对乔的渴望,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或者至少是豢养一个亲信,然而乔先是“为了”妻子拒绝了他的美意并在信仰上与他决裂,现在竟然又把自己的才能浪费在“别的”男人身上。对罗伊来说,这是双重背叛——早知如此,我只会让你成为被我带到白宫,里根还冲你微笑,跟你握手的“那种”男人。

但我并非不相信,罗伊自说自话“弥补”乔的“父亲临终前的祝福”虽然霸道,却是真心。他在阻止乔打断这片刻宁静时,有意无意地自比以撒,暗合了乔心中的雅各情结。雅各和哥哥以扫分别受到母亲利百加和父亲以撒的偏爱,以撒想在未死之时给以扫祝福,却被雅各乔装蒙骗,唯声音败露,但以撒老眼昏花,终于上当。罗伊说:“That's what they're supposed to bless. Life.”这里,作者借用了耶鲁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对希伯来文的blessing的翻译——more life(亦即本剧第二部的主题)。这壮美的宣言第一次发声竟出自将下地狱的恶魔之口,寄予着作者的苦心和好意,也是他对未来的坚定期许。

Every goddam thing I ever wanted they have taken from me. Mocked and reviled, all my life.
Nobody...with me now. But the dead.
罗伊说,我一生从不为上头条。灭不掉的阴虱,you have to respect him。

另半边舞台,路易斯开着水龙头冲洗看不见的内伤,不把普莱尔逼疯誓不罢休。没有峰回路转,相见不如怀念。
YOU cry, but you endanger nothing in yourself. It's like the idea of crying when you do it. Or the idea of love.
Come back to me when they're visible. I want to see black and blue, Louis, I want to see blood. Because I can't believe you even have blood in your veins till you show it to me. So don't come near me again, unless you've got something to show.

第二场

人物
乔。
普莱尔。
伯利兹。

舞台提示
第二天。乔在布鲁克林法院大楼的办公室中。他无精打采地坐在书桌前,用手捂着脸。普莱尔和伯利兹从走廊进入。

本场太欢脱了,杰弗里·赖特(Jeffrey Wright)的表情和光头都闪闪发亮,伯利兹比1993年“同款”更婀娜了……

第三场

人物
路易斯。
伯利兹。

舞台提示
次日。2月末一个阴雨寒冷的日子。在中央公园的毕士大喷泉(Bethesda Fountain)旁。随着本场的进展,暴风雨逼近,天色渐暗。路易斯坐在喷泉边缘,伯利兹入场后坐在他旁边。

毕士大喷泉中央的“水之天使”(Angel of the Waters)雕像由艾玛·斯特宾斯(Emma Stebbins)设计,并于1873年建成,是纽约市第一个由女性完成的公共艺术品。剧中路易斯说该作品是为纪念南北战争中阵亡的海军将士,与史实不符。

本场路易斯在雨中的唾沫横飞让我很有扇他一巴掌的冲动。伯利兹真是冤枉乔了,这反倒让路易斯抓住了救命稻草,为自己抛弃乔找到了最好的借口。他把一切归咎于“罗伊的buttboy”,忽然之间,乔的宗教、党派、观念等等令他不爽的地方都有了出处,他“总算”忘了自己只是想找个人暖床来着,俨然一副被恋人欺骗的受害者姿态——他终于把自己“变成”了普莱尔。

听着伯利兹的毒舌,我忽然get了:乔就是路易斯每每高谈阔论的“美国”的化身,big ideas,stories俯拾即是,然而路易斯没有意识到,在他眠床上的其实是罗伊,terminal,crazy,mean的垂死之人。
Your problem is that you are so full of piping hot crap that the mention of your name draws flies.
Louis and his Big Ideas. Big Ideas are all you love. "America" is what Louis loves.
You come with me to room 1013 over at the hospital, I'll show you America. Terminal, crazy and mean.

第四场

人物
汉娜。
乔。
普莱尔。

舞台提示
当天。汉娜在接待中心。乔入场。他们彼此注视了好一阵。

本场,普莱尔跟踪乔来到接待中心,闯入了汉娜的“地盘”。这次相识,对二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汉娜是普莱尔生病以后依靠的陌生人的善意,儿子的(前)男友的前男友则成为汉娜入世的引路人。迷你剧中,当汉娜搀着普莱尔步入雨中艰难摸索时,橱窗里的摩门教母亲在后面注视着他们,这一幕意味深长——转场便是哈珀与乔的分手“前戏”,摩门教女性们“改变”的时刻就要到了。

第五场

人物
哈珀。
乔。

舞台提示
当天傍晚。哈珀伫立在布鲁克林高地步道的栏杆前,凝视着河水和曼哈顿的天际线。寒风刺骨,并且开始下起雨来。她穿着一件连衣裙,赤着脚,在这样的天气里显得很单薄。乔撑着一把伞入场。他们彼此注视了一会儿,然后哈珀又转身面对着天际线。

失意的乔又想进入自欺欺人的死循环,好在哈珀恕不奉陪了。
-Did you miss me?
-...I've come back.
-Fire's the answer. The Great and Terrible Day. At last.
“上主大而可畏的日子”(The Great and Terrible Day)即“耶和华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rd),是耶和华惩罚恶人的日子(比如千禧年),会用火,会见血。有12位先知直接或间接地预言过这个日子。

第六场

人物
艾米莉(Emily):护士,由扮演天使的演员饰。
普莱尔。
汉娜。

舞台提示
晚上。普莱尔、艾米莉和汉娜在圣文森特医院的急诊室。艾米莉在检查普莱尔的呼吸,汉娜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汉娜所说的见过天使的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是摩门教的创始人,那个天使就是哈珀曾纠正普莱尔的“天使摩罗乃”(Angel Moroni)。史密斯称摩罗乃指引给他一本“金书”( golden plates)和一副能预知未来的水晶球镜片的眼镜,后来他就根据那本书里的古埃及文“翻译”出了《摩门经》(The Book of Mormon)。很明显,普莱尔的“经历”是史密斯的翻版,但他对汉娜的话的排斥,当然并非针对摩门教,而是出自对大多数宗教的不信任,以及他想知道是否有先知拒绝过vision和拒绝的后果(被喂鲸的显然就是约拿),都预示着他不会按“剧本”演下去,“金书”早晚是要被改写的。
An angel is just a belief, with wings and arms that can carry you. It's naught to be afraid of. If it lets you down, reject it. Seek for something new.

汉娜听到普莱尔说“YOU comfort me, you do, you stiffen my spine”时,眼中闪过一道略带惊讶的温柔的光,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无助时是否有人comfort他,那个人为什么不是自己?那晚他鼓起勇气打电话坦白时,自己又说了些什么?

第七场

人物
哈珀。
乔。

舞台提示
当晚,哈珀和乔在家中的床上。一阵沉默,然后:

-What do you see?
-Nothing, I...
-Thank you.
-For what?
-Finally. The truth.
乔,你自由了。

第八场

人物
路易斯。
乔。

舞台提示
当夜稍晚。路易斯在他的公寓里,手中拿着一大叠复印的文件,读着。乔入场。两人看着对方。

获得“自由”的乔满怀希望地回去找路易斯,却遭到当头一棒:“Have you no decency, sir? At long last? Have you no sense of decency?”路易斯以“陆军-麦卡锡听证会”上,军方律师约瑟夫·韦尔奇(Joseph N. Welch)对约瑟夫·雷蒙德·麦卡锡(Joseph Raymond McCarthy)的质询开始了他的进攻。说实话,他为了理直气壮地甩掉乔居然去翻阅法庭判决,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是醉了——你还记得曾经跟普莱尔说过it's not the verdict that counts,it's the act of judgment吗?路易斯一通扫射,根本没给乔解释的机会,因为他就不需要听。他成功地激怒了乔,很好,这下他终于受到了“惩罚”,而不是自己跌破额头——现在,他可以去向普莱尔证明了。

第九场

人物
罗伊。
埃塞尔。
伯利兹。

舞台提示
当夜稍晚。罗伊在病床上,情况很糟糕,身上接着一大堆监控器和点滴。埃塞尔出现。

John Brown's Body lies a-moulderin' in the grave,
John Brown's Body lies a-moulderin' in the grave,
John Brown's Body lies a-moulderin' in the grave,
His truth is marching on...
罗伊哼着《约翰·布朗之躯》,给了埃塞尔一个big smile。

他自比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摩西及其继承者约书亚,以神力分开死海(摩西的神迹)、约旦河(约书亚的神迹),抵达应许之地迦南继续做一名律师,而他的敌人们将在对岸目瞪口呆。啧啧,死到临头还痴心妄想,代表Christian Bale消灭你!(据说Exodus: Gods and Kings口碑不佳……)

但是当埃塞尔告诉他not a lawyer anymore,他身上最后一丝精气神瞬间也被抽干了。埃塞尔将仇恨带上了天堂,化作一颗尖尖的小星星,每年只在6月9日(她的忌日)那晚燃烧一次,发出惨绿色的光芒。这恨是如此入骨,以致33年后她还会回来:“...you could kill me, but you couldn't ever defeat me. You never won. And when you die all anyone will say is: Better he had never lived at all.”字字咬牙切齿,听得我这叫解气。但是一个尝过死亡滋味的母亲的灵魂,面对恶魔孩子般的恳求,终究会心软。

A young lad stands, and he thinks
Thinks and thinks the whole night through
Whom to take and not to shame
Whom to take and not to shame

Tumbala, Tumbala, Tumbalalaika
Tumbala, Tumbala, Tumbalalaika
Tumbalalaika, strum balalaika
Tumbalalaika, may we be happy

Girl, girl, I want to ask of you
What can grow, grow without rain?
What can burn and never end?
What can yearn, cry without tears?
Foolish lad, why do you have to ask?
A stone can grow, grow without rain
Love can burn and never end
A heart can yearn, cry without tears

What is higher than a house?
What is swifter than a mouse?
What is deeper than a well?
What is bitter, more bitter than gall?

A chimney is higher than a house
A cat is swifter than a mouse
The Torah is deeper than a well
Death is bitter, more bitter than gall

这首俄罗斯犹太民谣叫Tumbalalaika,Tum是意第绪语的“噪音”,balalaika是巴拉莱卡琴,也叫三角琴。在“母亲”轻柔的歌声中,罗伊闭上了眼睛——此时,不仅是埃塞尔,我也被这只老狐狸给骗了!我真的相信那声声sorry是罪恶的忏悔,原谅的乞求,是作者宽宏的cliche……谁知埃塞尔的笑声未落,罗伊就诈、尸、了!谢天谢地,作者没有走斯皮尔伯格路线,不打算赚取观众的“鳄鱼泪”。得意忘形于another win之际,时间才是最后的赢家,永远的胜者。死亡,对任何“more life”来说,都是悲剧的收场。我们敬畏生命,尊重死亡。罗伊·科恩,死得其所。

罗伊·科恩(1927.2.20-1986.8.2),律师和爱国者。

第五幕 天堂,我在天堂里
(1986.2)

第一场

人物
普莱尔。
汉娜。
天使。

舞台提示
当晚深夜,普莱尔在他的病房里。汉娜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普莱尔站在床上,笼罩在一道诡异的光束中。汉娜被惊动,呻吟了一下,然后突然醒来,看着他。
黑暗中传来清亮的喇叭声,伴着远方的鼓号声。静下来。雷声。然后,四周的墙上出现了一个个在火焰中扭动的希伯来字母。天使穿着黑衣,突然出现,状极可怖。汉娜惊叫一声,用双手把脸遮住。

Grab her, say "I will not let thee go except thou bless me!" Then wrestle with her till she gives in.
本场荒诞感十足。纠缠了普莱尔这么久的天使,竟然轻易“大腿肌肉拉伤”败下阵来,而绘出这幅“雅各与天使摔跤”的竟然是“摩门教母亲”。不由得想起第一部里马丁·赫勒(Martin Heller)对乔说的话,原来也是预言:“It's the fear of what comes after the doing that makes the doing hard to do. But you can almost always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

(舞台提示:乐声大作,暗蓝色的房中突然出现一道白光。这道极为耀眼的白色光束中出现一道更亮、更白的梯子,无尽地向上延伸,而在梯子的每一条横杆上都燃烧着希伯来文字母。)
普莱尔一“走”,雌雄同体的天使就把“舌头”(艾玛阿姨告诉我们,you have to use tongues even if you're not a lesbian)伸向了纯良的汉娜,带她在纽约上空体验了一把前所未有的G点。两个保守的女人,负负得正;期待汉娜从酣睡中醒来。

第二场

人物
普莱尔。
哈珀。
天使。

舞台提示
普莱尔来到了天堂。他穿着先知的长袍,看起来像电影《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1956)中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饰演的摩西,手中带着一本《反迁移使徒书》(Anti-Migratory Epistle)。天堂看起来很像1906年大地震后的旧金山,有种荒凉、残破的感觉,四处都是断壁残垣。哈珀正坐在一个街角的木箱上,逗弄着一只猫。

普莱尔在天堂遇到哈珀的段落,在迷你剧中被省略了。哈珀并不自知身处天堂,想来又是嗑药high了……而那只猫就是普莱尔和路易斯走失的小猫示巴(Sheba),九条命用完也没能“通关”。普莱尔为“旧金山”的devastation所惑,邀请哈珀同留,却被拒绝:“I feel like shit but I've never felt more alive.”
(舞台提示:景色逐渐消失,浮现出另一个室内景。那是上议堂的前厅,看起来像极了旧金山的市政厅,但是灰泥上裂缝更多。天使出现。)

第三场

人物
罗伊。
埃塞尔。
伯利兹。
路易斯。

舞台提示
清晨2点,罗伊的病房里。埃塞尔坐在椅子上,伯利兹入场,然后向舞台后小声地叫了一下。
路易斯穿着外套,戴着太阳镜入场。

埃塞尔在冥冥之中领着路易斯背诵的阿拉米语祈祷文(Kaddish)本是上帝的赞美诗,但经常被用做悼词(The Mourner's Kaddish)。

He was a terrible person. He died a hard death. So maybe.... A queen can forgive her vanquished foe. It isn't easy, it doesn't count if it's easy, it's the hardest thing. Forgiveness. Which is maybe where love and justice finally meet. Peace, at least.
公平,是伯利兹给罗伊最大的宽恕:因为同志,他没有把罗伊排除在“团结”之外;因为AZT,他甚至愿意感谢罗伊。为一个如此糟糕的人祈祷,并不意味着“宽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去宽恕”的尝试。面对历史的罪恶,我们常说宽恕而不遗忘,我以为,就是以爱的力量匡扶正义,不为给对方添堵,只为解自己心宽。

我不了解历史上真实的罗伊·科恩的身后名,不过在1988年华盛顿“艾滋病纪念拼布”(NAMES Project AIDS Memorial Quilt)上的“懦夫 恶霸 受害者”(coward bully victim),fair enough——前事不忘后事之师,YOU sonofabitch。

第四场

人物
乔。
罗伊。
哈珀。

舞台提示
清晨2点,乔走入空荡荡的布鲁克林公寓,带着路易斯那里拿回来的皮箱。
罗伊穿着华丽的黑色天鹅绒及地长袍,从卧室走出来。乔害怕地看着他,转身,又回头看,罗伊还在那里。

迷你剧没有呈现罗伊的鬼魂出现在乔的幻觉中的片段,所以无缘看到罗伊给乔的轻吻……“You'll find, my friend, that what you love will take you places you never dreamed you'd go.”细想一下,确实如此。剧中的每个幻境,都是角色在“爱”里沉浮产生的眩晕,仅限于想到自己的人,是不大配得上这些非凡的体验的。

第五场

人物
各洲天使,拥有超凡神力的官僚,美国天使的同辈:
欧洲天使(The Angel Europa),由扮演乔的演员饰。
非洲天使(The Angel Africanii),由扮演哈珀的演员饰。
大洋洲天使(The Angel Oceania),由扮演伯利兹的演员饰。
亚洲天使(The Angel Asiatica),由扮演汉娜的演员饰。
澳洲天使(The Angel Australia),由扮演路易斯的演员饰。
南极洲天使(The Angel Antarctica),由扮演罗伊的演员饰。
预先录制好的声音。

舞台提示
天堂:在各洲天使的会议室中。场景一面变换,一个声音(和第一幕第一场以及第三幕第三场同一个声音)一面宣布:各洲天使会议厅;天堂;一个很像旧金山的地方。七位无限崇高的天使中有六位到场与会,愿他们的圣名流芳万世,哈利路亚。常设紧急会议现在展开。
各洲天使围坐在会议桌旁,桌上铺了一张绣着古代世界地图的挂毡,上面摆满了损坏了的古代天文、占星、数学、航海用测量仪器,一堆又一堆的书籍、文件和一叠叠发黄的报纸,还有墨水瓶、写字板、尖笔和羽毛笔。除了烛光之外,整个大厅只有上方一个大灯泡亮着,显得有些昏暗。幕后传来发电机有节奏的运转声,灯泡亮度也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而明暗不定。桌子中央有一个笨重的收音机,是20世纪40年代的机型,已经年久失修,但还开着,指示灯还亮着,天使们围绕它的四周,倾听着它微弱、充满杂讯的声音。

(天使们用来监督人类的)收音机里播放着BBC对(发生于天堂时间62天后的4月26日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现场报道,由于年久失修,广播时断时续。他们对人间灾难的预言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他们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拯救,就像没有能力修好那该死的收音机,所有的“思考”和“行动”,都要依赖上帝留下的“程序手册”。

“先知”来到,退还使徒书,宣布保守和停滞的无期徒刑——
人类的决定:
We can't just stop. We're not rocks-progress, migration, motion is...desire. Even if all we desire is stillness, it's still desire for. Even if we go faster than we should. We can't wait. And wait for what? God...
He isn't coming back. And even if He did.... If He ever did come back, if He ever dared to show His face, or his Glyph or whatever in the Garden again...if after all this destruction, if after all the terrible days of this terrible century He returned to see...how much suffering His abandonment had created, if all He has to offer is death, you should sue the bastard. That's my only contribution to all this Theology. Sue the bastard for walking out. How dare He.
普莱尔的决定:
I've lived through such terrible times, and there are people who live through much much worse, but.... You see them living anyway. When they're more spirit than body, more sores than skin, when they're burned and in agony, when flies lay eggs in the corners of the eyes of their children, they live. Death usually has to take life away. I don't know if that's just the animal. I don't know if it's not braver to die. But I recognize the habit. The addiction to being alive. We live past hope. If I can find hope anywhere, that's it, that's the best I can do. It's so much not enough, so inadequate but.... Bless me anyway. I want more life.
And if He returns, take Him to Court. He walked out on us. He ought to pay.

第六场

人物
伊西多·切梅尔维茨拉比(Rabbi Isidor Chemelwitz):犹太正教教士,东欧口音,由扮演汉娜·波特·皮特(Hannah Porter Pitt)的演员饰。
莎拉·艾伦森(Sarah Ironson):路易斯已故的祖母,即第一部第一幕中被切梅尔维茨拉比埋入土中的那位。由扮演路易斯的演员饰。

舞台提示
天堂的街上。切梅尔维茨拉比和莎拉两人坐在木箱上,中间放着另一个木箱,两人在玩牌。普莱尔入场。(本场非必选。)

本场仅存于剧本里。在天堂,一切都像昨天的报纸,早已注定,没有未知,了无生趣。唯有玩牌,因为即使在这里,手气依然是无法预测的。迷你剧借助“毕士大池”的象征,完成了普莱尔向more life的回归。

第七场

人物
普莱尔。
伯利兹。
艾米莉。
汉娜。
路易斯。

舞台提示
隔天早上。普莱尔从天堂下来,溜回床上。伯利兹睡在椅子上。

恶梦醒来是早晨,普莱尔的反应和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里桃乐茜从奥兹国“回来”后一模一样:
I've had a remarkable dream. And you were there, and you...
And you.
And some of it was terrible, and some of it was wonderful, but all the same I kept saying I want to go home. And they sent me home.
他对汉娜说的那句“I have always depended on 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则是《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里白兰奇最后的台词。

第八场

人物
哈珀。
乔。
路易斯。
普莱尔。

舞台提示
当天早上。舞台分为两边:路易斯和普莱尔和前一场一样,在普莱尔的病房里;哈珀和乔和第五幕第四场一样,在布鲁克林。

哈珀走得潇洒,留给乔一个巴掌的温度:“Sometimes, maybe lost is best. Get lost. Joe. Go exploring.”
(舞台提示:她从沙发里挖出一瓶“安定”,拿出两粒药片,走向乔,抓起他的手,把药片放在他的掌心。)

但是乔要怎么办?为了“真爱”狠心出柜,伤害了妻子和母亲,放弃了职业前途,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孤家寡人。剧本里,作者独独没有给乔指一条明路,究竟是有多不待见这类凡如你我的良心未泯、举棋不定?其他活下来的人物,或多或少都move on了,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千禧年的一线曙光。就算死掉的罗伊,也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抱着完整的残缺走向地狱,而他的气息在埃塞尔、伯利兹、乔,甚至路易斯心底激起的涟漪,也会随着波动永远传递下去。这不公平。也许,作者是想借此展示现实将会如何残酷地捉弄“大多数”——所有对新鲜、不同的哪怕一丝保守、恐惧,日积月累都可能织出身上的茧,当你费尽力气破开它时,当初的新鲜、不同也已老旧,更多的不适又将袭来,永远迟缓,永远慢一步。想要回头,已经没人在等你;想要继续,也没有人同行。乔的悲剧,我以为在剧中是最深的,像作者留下的一个缺口,愿每个人都可以填补。

另一边厢,挂着visible scars的路易斯终于不再辩解地做出忏悔,普莱尔撤消了对遗弃他的“上帝”的控告,选择了宽恕。“我爱你但我们不能在一起”,这危险的狗血戏码竟能这般干净利落,不入俗套:
-I want to come back to you. You could...respond, you could say something, throw me out or say it's fine, or it's not fine but sure what the hell or... I really failed you. But...this is hard. Failing in love isn't the same as not loving. It doesn't let you off the hook, it doesn't mean...you're free to not love.
-I love you Louis.
-Good. I love you.
-I really do. But you can't come back. Not ever. I'm sorry. But you can't.

爱,治愈了一切“癌”。洗心革面的路易斯健全了道德和人格,大难不死的普莱尔获得了more life的勇气。同志爱人,从此爱人同志(comrades)。

第九场

人物
罗伊。

舞台提示
罗伊,不知是在天堂、地狱,还是炼狱,站在一个闷烧着的坑里,露出腰部以上的半截身体,面对着一个巨大的燃烧着的希伯来文第一个字母Aleph,将他和整个剧院笼罩在一片火山熔岩般闪烁的红光下,底下发出低沉的轰隆声,有如一千台炼钢炉同时启动时的声音从地底蹿出一般。(本场非必选。)

Typical Roy in Hell,仅存于剧本里:
Yes I will represent you, King of the Universe, yes I will sing and eviscerate, I will bully and seduce, I will win for you and make the plaintiffs, those traitors, wish they had never heard the name of... Is it a done deal, are we on? Good, then I gotta start by telling you you ain't got a case here, you're guilty as hell, no question, you have nothing to plead but not to worry, darling, I will make something up.

第十场

人物
路易斯。
普莱尔。
乔。
哈珀。

舞台提示
当夜。路易斯和普莱尔仍然留在场上。乔独自坐在布鲁克林。哈珀出现了,她坐在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靠窗位子上,飞机飞着。

广场恐惧症患者多年后再次坐上飞机,横越美国,追逐月亮。哈珀离开了“同志的国度”纽约,前往“最接近天堂”的旧金山,去到一片更广阔、宽容的天地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在只有她看得到的高空,一张由一个个死后的灵魂手拉手、脚勾脚团结而成的大网,织补着保护我们的臭氧层。“Nothing's lost forever. In this world, there is a kind of painful progress. Longing for what we've left behind, and dreaming ahead.”——我忽然一身鸡皮疙瘩地想起本剧的副标题:一首关于国家主题的同志幻想曲(A Gay Fantasia on National Themes)。这是否意味着,留下来的人们,也就是尾声将要出现的四个角色,就是全剧都在建构(幻想)的“这个国度”的公民呢?如果这是一个“同志幻想国”,那是否汉娜心底也有一个被压抑的秘密呢?之前我只是认为她的婚姻相当不幸,因为每当乔提起父亲,她的反应得甚为生硬,以及她对普莱尔所说的对(男)同性恋和男性的印象,我也仅归因于宗教的长期约束和养成。但是现在看来,她内心的拉拉倾向,也并非全无可能。保守的生活环境大约让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过,但乔的“变数”触发了这个隐秘的机制,与天使的G点,与普莱尔的亲近也许都是一种暗示。所以,她才能留下来……

做“这个国度”的公民,不在于性向,出柜与否,重要的是自有一套适应环境的法则,可以自在呼吸——前所未有的自在。

尾声 毕士大
(1990.2)

人物
路易斯。
伯利兹。
汉娜。
普莱尔。

舞台提示
普莱尔、路易斯、伯利兹和汉娜坐在中央公园的毕士大喷泉边。天气晴朗但寒冷。普莱尔裹得密密麻麻,戴着厚厚的眼镜,拄着拐杖。汉娜明显地和以往不同了——她看起来像个典型的纽约客,读着《纽约时报》。路易斯和伯利兹在争论着。毕士大的天使像俯视着他们。

千禧年还没有到来,毕士大池水冰封,神迹没有出现。“国家主题”中的四个边缘人,一个犹太人、一个女摩门教徒、一个WASP艾滋病患者、一个黑人,律动着脉搏,分享着善意,谱写出“同志幻想曲”的最强音。作为剧中曾经最被动的角色之一,失去身体免疫力的普莱尔依靠顽强的精神抗体,最终进化成为命运的真正主角。

This disease will be the end of many of us, but not nearly all, and the dead will be commemorated and will struggle on with the living, and we are not going away. We won't die secret deaths anymore. The world only spins forward. We will be citizens. The time has come.

You are fabulous creatures, each and every one.
And I bless you: More Life.
The Great Work Begins.

The fountain's not flowing now, they turn it off in the winter, ice in the pipes. But in the summer it's a sight to see. I want to be around to see it. I plan to be. I hope to be.

这是他们的“重建”,但不仅仅是他们的。祝福所有进步的灵魂,收获更好的自己。

剧终

 6 ) 六个小时的对白很intense

好久没看这么长的片子了,HBO的电视剧,六个小时。早闻是美剧里面的神作,以前也租过,后来因为退会的原因只看了一点点就把碟子还了。也还好,我想那个时候比现在能够理解的东西会更少。

基本上看完后总结其实剧情真的没有什么,主要都是在对白。任意一个时间点,任意一段对白,都可以让人思考半天。因此,看这片子让我觉得非常intense,虽然没什么大起大落的情节。他们谈论的东西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比如关于种族,政治,宗教,死亡,等等,这跟之前某人推荐我看的也是对白为主的片子《Before Sunset》要让我喜欢多了,后者探讨爱情等人生细节为多而显得更小家子气,而《Angels in America》这部片子是从80年代的同性恋与艾滋病出发,汇览文明的进展与社会的变迁。

当时一直不停的暂停摘抄台词,比如一开场的Rabbi讲话就把我震了:

"……This woman. I did not know this woman. I cannot accurately describe her attributes nor do justice to her dimensions. She was not a person, but a whole kind of a person. The ones that crossed the ocean that brought with us to America, the villages of Russia and Lithuania. And how we struggled, and how we fought, for the family, for the Jewish home.
  
  Descendents of this immigrant woman, you do not grow up in America. You, your children, and their children with the goyish names. You do not live in America. No such place exists. Your clay is the clay of some Litvak shtetl. Your air is the air of the steppes because she carried that old world on her back across the ocean in a boat, and she put it down on Grand Concourse Avenue. Or on Flatbush. You can never make that crossing that she made for such great voyages in this world do not anymore exist. But every day of your lives, the miles, that voyage from that place to this one, you cross, every day.
  
  You understand me? In you, that journey is."

再比如:

天使现身对Prophet说:
    
  "...There is no Zion save where you are. If you cannot find your heart's desire in your own backyard, you never lost it to begin with."

然后还有一句巨精辟的让我爆笑的:

  "...The white cracker who wrote the national anthem set the word "free" to a note so high nobody could reach it."

举不胜举。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本人英文太差,这个剧作人英文太好,他们的对白都非常文绉绉的,在好些时候都因为用词艰深而难以理解。有字幕还让我有看不懂的,这片子大概是第一个。

 短评

这个阵容,这个编剧,为什么我现在才找到!!!!WHY!!!!

4分钟前
  • 萬徳褔
  • 还行

全是大牌,教父,梅姨,汤姑,毒妈,小叔子,水果硬糖。既严肃又搞笑,嬉笑怒骂玄幻讽刺,要忍受得了高度集中的对白以及妙语连珠的轰炸,关于艾滋、同性恋、政治、宗教。很不错的迷你剧。

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美国的tv movie有时候绝对让人眼前一亮!”i'm not scared!! i've got aids!!"just genius !

12分钟前
  • 雨田立日
  • 推荐

看了2017年舞台剧《天使在美国》,再来看下这部2003年同名美剧:本剧的故事内容基本沿袭舞台剧,没有做太多的改动,不过真实化的场景特效于我而言更有代入感,整体卡司阵容也比2017年舞台剧更中意一些。本剧入选了2003年美国电影学会奖的十佳剧集,在第61届金球奖上也包揽了所有限定剧/电视电影类的奖项,在第56届艾美奖亦获得最佳迷你剧/电视电影以及最佳迷你剧/电视电影最佳导演、编剧、男主、女主、男配、女配等奖项。

1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编剧是天才. 演员很出色.

20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We won't die secret deaths anymore. The world only spins forward. We will be citizens. The time has come.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372992/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384586/

25分钟前
  • Mumu
  • 力荐

看过的最特别的同志电影了吧,戏剧张力十足,剧本细腻之极!(《林肯》的编剧,本身就是同志)就是跟宗教和政治的结合部分,还是需要纯正美国人才能看懂啊。。。

2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太精彩了,表面上的同志片融合了很多对于美国社会政治、法律、宗教的思考,对话犀利、演技精湛,相比之下去年的平常心简直就是利用孔雀的颜值赚取眼泪的平庸作品,本片设定的年代与情节虽然没有少数群体奋起抗争的桥段,但是几个主角与人性缺陷的斗争、对生命与进步的渴求比起喊口号式的斗争好看得多。

31分钟前
  • 我是一只小小李
  • 力荐

身体是灵魂的花园,意识借由肉体在人间这个娱乐场玩耍体验,在灵性科学上也是这么说的。噩梦厄运像恶魔一样如影随形,总是在你不坚定的时候占据你击垮你,当这一切发生时,你能做的唯有祈祷爱,让灵魂恢复平静,让意识回归空白,顺应心声重新开始。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也依旧回去。★★★★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每个心碎,不开心的人大概都被天使或魔鬼掌控着。结尾真好,回归平静。(美人JK怎么老演可怜巴巴的小gay,先是盲人又是艾滋的。。他穿着一袭黑袍走在秋天里实在是契合!

3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1.时隔七年再看,看到半夜两点,唯一明白的是我还没完全看明白= =。2.我迫切需要一份剧本儿当基础英语精读TAT。3.一边看一边想起"虽不明但觉厉"是肿么回事。。。4.看美剧都能看到质疑自己智商的不多见吧5555。5.梅姨反串看一次帅一次

38分钟前
  • 翔如飞飞
  • 力荐

這才是史詩級的同愛巨片吧~背背山算什麽~

43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又一部帕西诺参与的作品,演的老年同性恋还挺像样的,虽然Aids病死的样子让人觉得可气又可笑;全剧的对话很好,高质量,好几段都想找出来反复看,后来发现是剧本改编,果然还是要有真正的文学原著当后盾才好出上乘佳品。

44分钟前
  • Lucida
  • 推荐

代表上帝赏罚你们!一部精美感人的大字报。右gay这么无耻的生物,终究与善良的左gay不是一个物种!只是可惜我们不能把右gay开除gay籍了!(本片看来,右gay的身份不仅与左gay隔着壁,还一路down到女权下面去了,我寻思着右gay以后要想在白左片里出道,可必须得想办法傍个直男,最好还是个极右直男,要是能找来个特朗普,那就最完美不过了,绝对稳稳垫在PC链底层,成为永恒的加害者

45分钟前
  • G
  • 还行

神剧啊!政治,宗教,同性恋,艾滋病,摩门教,梦境,隐喻,意象,幻觉……看演技有阿叔+梅姨+艾玛,看颜指数有贾斯汀(最后一集里好看死了!)+本+帕特里克,连大西洋帝国里那个讨厌的黑Doctor十年前都这么可爱!只是对普通人来说,剧中那些政治的、宗教的对话略显枯燥乏味了点。。。 ③

50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推荐

complexity。很闷很复杂,全程看字幕,改编果然很有舞台剧的感觉。“我们信心虽然我们不信上帝,但显然上帝就是我们心中对于生的渴望,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忍受。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些痛苦,但是又怎样?即使没有上帝来照顾我们,我们也要自己来面对这一切,上帝只是我们内心的映像,那种想法

52分钟前
  • 白熊启动子
  • 推荐

显然《天使在美国》是以“Hope”之名现身在犹如坟墓的现代生活中。尽管这个清晰如真的形象是绝望与迷失者于冷战背景以及异化语境下冥想出来的幻觉,但梦境与现实的交互无疑又启示着命运的开端。像这样一部反思社会结构审视时代焦虑如此前卫又克制的重量级杰作怕是只能于千禧年降临前夕或初始才会诞生,因为在之后漫长的历史冰冻期里忧心忡忡的质疑又将凝固重建起安逸如常的享受。

5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自制了精校版:不要因为有大量宗教隐喻/象征而有负担地观看。建议第一遍先专注剧情,感受台词和表演,然后再考虑解读。演员们的表演极佳,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海量题材类似的故事里依然大放光彩,有深度,有美感,有内涵,非常喜欢。值得影史留名的LGBT佳作

54分钟前
  • Virgil
  • 力荐

他们寻觅爱,无爱的人生如行尸走肉,生不如死。可一旦寻得了爱,又失望地发现爱比死更冷。我们再也不知该如何自处。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跟男人做爱,可是跟其它这样的男人不一样的是,我把我干的男人带到白宫,里根总统还得笑着跟我们握手。」

59分钟前
  • frank1127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