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

HD中字

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艾比·考尼什,卢卡斯·赫奇斯,彼特·丁拉基,约翰·浩克斯,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凯瑟琳·纽顿,凯瑞·康顿,泽利科·伊万内克,萨玛拉·维文,克拉克·彼得斯,尼克·瑟西,阿曼达·沃伦,玛拉雅·瑞沃拉·德鲁,布兰登·萨克斯顿,迈克尔·艾伦·米利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2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3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4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5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6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3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4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5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6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7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8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19三块广告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块广告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米尔德雷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的女儿在外出时惨遭奸杀,米尔德雷德和丈夫查理(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之间的婚姻因此走到了尽头,如今,她同儿子罗比(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es饰)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案件仍然没有告破预兆,而警方似乎早已经将注意力从案子上转移了开来。  被绝望和痛苦缠绕的米尔德雷德租下了高速公路边上的三块巨型广告牌,在上面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并将矛头直接对准了警察局局长威洛比(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饰)。实际上,威洛比一直隐瞒着自己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事实。因为这三块广告牌,米尔德雷德和威洛比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落难夫妻荒野2023来不及再见神秘博士 第二季1000种死法第六季今晚在U型酒场特别篇前篇羊崽金属霸主医生2012黑雪 粤语战火年代我们的爱情不正常兄弟今天也很和睦寻龙之发丘天棺大敦煌凪的新生活新女儿冷酷的心约瑟与虎与鱼们凤凰之歌汶川故事未来岁月艾曼妞4忙人日记灵幻先生(国语版)秘密2016龙珠传奇之无间道世纪之约章鱼烧之歌西游记1966蹩脚魔术师:糟糕的圣诞节我才不会对黑崎君说的话言听计从2016拜托了!别宠我 第四季舞出我人生无底洞最后的追捕孽扣1964高山下的花环阿罗汉掌风大作战国语旋风少女 第一季邓小平1928飞越苏联悲伤战鼓

 长篇影评

 1 ) 《三块广告牌》的剧本有哪些巧妙的设计?

欢迎关注我的WeChat订阅号

朋友对我说,看完《三块广告牌》能感到这是部好电影,但是具体好在哪里始终说不上来。我解释说,这部电影惊艳到我的有两个部分:一是爆发力十足的剧本,二是演员们层次丰富的表演(奥斯卡最佳女主最佳男配实至名归)。马丁•麦克唐纳很懂怎么样把荒诞的小细节加到台词里面去,让故事的正面冲突充满戏谑意味。然而不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大多可能正是感到剧情过于戏剧化,接踵而来的情节急转弯让人累到窒息(虽说是无巧不成书,但哪有这么巧的啦)。

首先想聊一聊的是让我感到熟悉的场景设定。

《三块广告牌》对于场景的设定很有代表性,这个虚构的密苏里Ebbing小镇轻而易举就把我拉回到当时读书所在的美国南方小镇,其中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都让人回忆联翩。移步室内,我们可以看到警局办公室、小广告公司办公室、医院、礼品店、酒吧以及角色们的家,这些场景和现实非常贴合,让人产生很强的代入感。

影片有出色的演员阵容,有出人意料的剧情,有对人性中愤怒、冲动、正义和爱的挖掘,看完之后在脑海里面检索三秒钟,的确没有找到这一年还有哪一部我看过的电影可以把它比下去,所以《三块广告牌》在大陆上映的时候我挤出时间去电影院又感受了一遍。既然要找一个角度来讲一讲《三块广告牌》带给我的惊喜,那不如借着马丁•麦克唐纳优秀的台词设计扒一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第一步我先把电影剧本扒出来通读了一遍。

影片中的人物都操着一口浓浓的美国南方腔调(这在美国常见的刻板印象中是poor-educated和智商不高的象征,也算是充满地域歧视意味的偏见之一),说话习惯省掉某些连接词,话语里偶尔夹杂着语法错误,并且使用大量俚语,想必马丁在运用对话和独白塑造人物形象这个过程中下了很深的功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Dixon这个角色,他的语无伦次(不愧是最佳男配,演得很自然)让人觉得这个警探在中国恐怕会很难通过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下面是我非常喜欢的原台词(依故事线排序)

1

警局(此时广告牌刚被挂上)

Dixon的人设是粗俗、愚笨、歧视黑人和同性恋的南方红脖子,对妈妈的话唯命是从。作为一个因为警校期间英语考试不及格而留级延毕的屌丝警察,一方面说自己的母语连舌头都捋不直,一方面却在这里和同事玩文字游戏。

A simple question shouldn’t be counted as defamation.

Dixon在这里抖的一个小机灵也是这部电影第一处punchline.

学到一个新习语 fly off the handle:

短语来源

handle在这里是斧柄,斧头则暗指暴走的这个人。

(除了be pissed off, lose one’s temper, flare up以外的新表达)

2

Mildred接受采访

广告牌就位之后的一段采访。Mildred第一次完整陈述自己租下这三块广告牌的目的:我女儿Angela在七个月前就在这条路上被先奸后杀,然而我认为警方把精力全部耗费在虐待黑人上了,没人关心我女儿这桩实实在在的案子。所以我觉得这几块广告牌可以帮他们集中一下注意力。

当被记者问到为什么矛头就指向Willoughby警长时,Mildred表示这件事总得有一个人出来背锅对吧,既然Willoughby是警长,那就他了。

此处习语 the buck stops at sb. 的来源

buck在此正是指责任,Mildred毫不避讳地当着电视机前的观众把锅扣在了Willoughby警长头上。

3

弄伤胖牙医后,Mildred被传讯到警局

这一段对话发生在警局的审讯室里,虽是Mildred被传讯,但对话看起来却像是Dixon正在回答Mildred的审问。结合前一段剧情,在台球室里Dixon向Mildred老老实实回答和妈妈约定好12点之前回家的桥段,看上去Dixon的确是一个不敢在Mildred面前喘一声粗气的Mama boy.

“别用那种眼光看我,如果你把我局里有种族歧视的警探全部开除掉,最后只留得下三个——留下的还全都会歧视同性恋,我也没办法”

4

Mildred, Wife-beater型前夫,儿子

“噢,嗯,我有一点想上个厕所,但是如果不方便的话,好像是不方便,是吧?我感觉不是很方便,我可以憋着,没关系......”

这是Mildred前夫的19岁现任女友在电影中的第一处台词,出现在Mildred与前夫发生争执被掐住脖子同时儿子Robbie把刀架在父亲Charle脖子上时......这也是整部电影中我最认为戏剧效果最强烈的笑点担当,这个“浑身散发着动物园屎臭”的19岁傻女孩儿嘴里蹦出的每一个词都散发着尴尬的味道,但却让三个人烧到999℃的紧张局势瞬间降到冰点。

5

Chief Willoughby的两个女儿

剧情推进到Willoughby警长自杀的当天,他带家人去郊外并打算给妻子女儿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在带着妻子去草丛里面亲热之前,为了让女儿们乖乖待在原地不乱跑,说了这一番鬼话:不许离开这条铺好的摊子,不许把鱼竿戳到对方眼睛里去。

这些话语在影片中看起来非常平凡,就是一个平凡的爸爸平时为了让子女们乖乖听话编出来的那一套东西。但是设想一下说出这番话的人当晚就将自杀呢?他写好了给所有人的离别信,把一切都打点得妥当之后,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对女儿们说了这番过家家一样的话。向女儿们交代完毕以后,Willoughby拿着酒和毛毯,牵着妻子去了草丛深处。这个细节对塑造Willoughby的人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出的一方面是他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敢、镇定,也体现了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耐心的父亲和一个有担当的丈夫。

6

夫妻俩最后一次调情

妻子对Willoughby撒娇,回味在野外亲密的行为,夸奖Willoughby. 警长问道这个夸法是莎翁哪出戏里的吗?妻子:“笨蛋,是奥斯卡·王尔德写的。”从最后一次安抚女儿们睡觉,到与妻子最后一次调情,这一段温情的镜头充满伏笔,Willoughby警长的确为妻子女儿留下了一天最美好的回忆。就连最后在马厩旁自杀之前,Willoughby也不忘为家人着想,给自己套上黑麻袋。

7

Willoughby在马厩旁自杀

Willoughby写给妻子Anne的信。文字之间充满理性且坦然,一边乞求妻子的谅解,一边尝试让气氛变得轻松一些。

我知道你可能会生我的气,甚至恨我,但请不要这样。事实上我选择今天结束我的生命,不是在逃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一种勇敢。当然我不是说敢于面对一颗子弹的勇敢,接下来几个月的病痛肯定是比这一瞬间痛苦一万倍的。我所说的勇敢是指,在权衡了接下来几个月的生活之后,我不想从你眼里看到对我日渐消瘦的身体的叹息,我不想用你对我最后的回忆是充满怜悯的来交换和你每天早上一起醒来,来交换和孩子们相处的最后的时间,我不想这样。其实我们并不是孑然一身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孑然一身地离开,相反,我们都一直被陪伴着,我很感激你的陪伴。你不可以忘记我们度过的最后这美好的一天,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我希望你记得今天我们在野外亲热时的样子,什么烦恼都抛之脑后,多好,你要记得你喝醉酒以后倒在沙发上开的王尔德的cock玩笑。哈哈,对了,我觉得女儿们肯定在我们走开以后有作弊。记住,我永远爱你。

8

Dixon在警局里读信

一个猜测,不一定对。

之所以有朋友因为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而不喜欢《三块广告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段突如其来的高潮转折。Willoughby自杀时矛盾第一次升级,Dixon将广告牌负责人Red扔出窗外时矛盾第二次升级,Mildred在警局纵火的剧情本应按照上升趋势,将矛盾推至巅峰,没想到冲突却被一封信给化解。Willoughby写给Dixon的这几句话的确透露出一股“主打反叛主义的黑色喜剧被勒令加入主流元素”的味道,好端端的一个粗俗、酗酒的种族主义者就这么轻松地被反转成了爱和正义的化身。这么一个突如其来的剧情急转弯确实容易不受人待见,但对于演员本身表演层次的要求又提升了一个档次——Dixon接下来的表演需要做到非常细腻,非常具有说服力才可以不毁掉整个剧本。

9

Mildred在餐厅与侏儒约会时偶遇前夫

“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 也算是《三块广告牌》的半个中心句了,是整部电影下来给我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台词。Mildred不相信这个19岁动物园屎臭女孩儿措辞这么考究,所以半开玩笑地反问了前夫一句“她真的说出begets这个词了?”

接下来在与侏儒约会泡汤之后,Mildred提着一瓶酒来到前夫桌前当面问了一遍这个19岁女孩儿,没想到对方非常饶有兴致解释了起来:“噢,是我说的,不对,不是我说的,我从书签上看来的,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的书签,讲小儿麻痹症的,不对,好像是马球,还是麻痹症来着,就是有马的那个词,哦,马球。”这个傻白甜人物的存在给整部电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影结尾的部分是Mildred和Dixon双线剧情并行,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朗,但主要矛盾仍然没有解决,留下了开放式的结尾。


《三块广告牌》是不是一部将会成为经典的电影?

“I guess we can decide along the way.”

 2 ) 《三块广告牌》的三个题眼

“Violence is strangely capable of returning my characters to reality and preparing them to accept their moment of grace.”

-- Flannery O'Connor

引子

电影一开始,麦克多蒙德饰演的Mildred Hayes走进镇警察局对面的广告牌租赁办事处,里面的小伙子正在悠闲地读一本书,这时镜头特意给到了书的封皮,“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好人难寻》)。我们由此被带进了一个“好人难寻”的小镇Ebbing。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是那本《好人难寻》的原著者,她作品里的荒诞与暴力和电影里的黑色幽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我看来,两位作者对暴力的态度才是解开这部《三块广告牌》的钥匙。

除了奥康纳之外,麦克多蒙德和密苏里是我眼中本片的另外两个题眼。体会麦克唐纳片中的人物塑造和地点设置,尝试揣摩荧幕背后的“文本背景”,是我在看完《三块广告牌》之后更感兴趣的。

一、麦克唐纳笔下的麦克多蒙德

科恩兄弟电影里的常客,乔尔·科恩的结发妻子,麦克多蒙德算是当今影坛极少数能呈现Mildred Hayes这个角色的女演员之一。尽管老了二十岁,但和奥斯卡封后《Fargo》里的女警官Marge一样,麦克多蒙德一如既往地献出了精彩表演。她展现了Mildred的精干,果敢,和不留情面,同时也十分收敛和细腻地将这位单亲母亲在暴力背后的敏感呈现给了观众。“I know you didn't baby.” ——在问询室的激烈交锋中,身患重疾的老警长在动怒之处突然咳出血来,面对道歉(“I didn't mean it”)Mildred下意识的反应和答话刻画了这个人物“柔软”的另一面。

如此“双面”的人物刻画在《三块广告牌》中是相当统一的。在有限的笔墨内,麦克唐纳试图把每位主角都包装成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体会观察的“戏剧”形象。他们或许不够完整丰满,甚至不够真实,但在“戏剧空间”里却相当生动鲜活。贯穿全片,导演并不试图让我们“浸润”到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用“真实”感染人),而是通过特意安排的剧情桥段,对话,甚至物件,来交代每个人的历史和故事。满嘴f**k的老警长和他的书信与妻女,无为鲁莽的Dixon副官和他嘴边的老母亲,不苟言笑的“广告牌女人”和她家后山的秋千……麦克唐纳几乎在每一幕中都竭尽所能为我们呈现人物的某个“切面”,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最终难以用一句好与坏来评判他们的缘由。

诚然,麦克唐纳笔下的人物更像是“剧本里的角色”而非生活中的原型——“黑色幽默”本就不需要太贴近生活,但和往往更加荒诞和失控的科恩兄弟不同,《三块广告牌》全片始终都稳定在一个“可控”的剧情发展和情感空间之内。尽管和看科恩兄弟时一样,我们从头到尾都知道这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在扎实的剧本框架下,基于对笔下角色的怜悯,幽默的穿插和音乐的串联,麦克唐纳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完全不同于后者的美学视野。因此,我宁愿把它和去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进行类比:肯尼·罗纳根笔下的Lee Chandler虽然“更接地气”,但同样是剧作家出身的他对人物情感的关注,处理和拿捏,对整个剧本平衡的掌控,在我看来也是麦克唐纳力图达到的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三块广告牌》里的三位人物都“十分守规矩”,这场表演的盛宴,到头来谁也没喧宾夺主。尤其是情绪克制的,全场都在用眼神和面部肌肉演戏的麦克多蒙德,支撑起了这个剧本在台词和对话之外的情绪和人物心理。台词出众的剧本就怕人物“干瘪”,表演出彩的人物就怕故事“内核”粗糙空洞,《三块广告牌》没有陷入这两个“圈套”,而麦克多蒙德实在是麦克唐纳最好的帮手。

二、没有Ebbing的密苏里

Ebbing是个并不存在的地名,而密苏里也并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拍摄地(影片完全在北卡的另一个小镇Sylva取景),它只是这个并不存在的故事的假想发生地而已。为什么非要是密苏里呢?

也许是因为,三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福格森枪击案就发生在密苏里州(黑人小伙Michael Brown在未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到白人警官Darren Wilson射杀,案件的审判的边际影响波及到全国,而这也是后来一系列警察暴力执法和种族歧视争议的开端)。结合电影的故事设置,Mildred对Chief Willoughby咄咄逼人的问责,以及Dixon这个人物的编排,表面上看本片的“政治硝烟”不可谓不浓。

但其实未必如此。通篇下来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并没有想把本片包装成一部“政治多么正确”的电影,这里有他对“暴力”的解读和态度的因素(下文会详述),也和他对Ebbing在剧本中的定位有关。回过头看,部分对话里提及的警察暴力和宗教丑闻并非影片着力讨论的焦点,而密苏里和Ebbing或许就简简单单是一座让麦克唐纳讲故事的舞台布景而已。和本就盘根错节的社会不公与族群纠葛相比,影片的视角更加“纯粹”,因为它更关乎人性本身的立体和“复仇心理”背后的矛盾,而非这个社会从上到下的不完美。麦克唐纳更愿意从微观入手,从“人本”而非绝对意义上的价值观出发,来讲“广告牌”背后的故事。摘掉了社会焦点这个“大帽子”,用剧本的编织而不是与现实的互文来为我们拆解人与人之间的愤怒和仇恨是怎样转化成整个村庄的危机和灾难,是我对密苏里和Ebbing这第二个题眼的理解。

《三块广告牌》并非一部现实主义作品,Ebbing与福格森县之间暧昧的关联也不应成为过多探讨它社会意义的理由。虚构的Ebbing就如千千万万其他像Manchester-by-the-Sea那样的小镇一样:有波澜也有风平浪静,有熊熊大火也有茂绿的群山。形形色色的人在那里面对他们各自的命运,并坚持不懈寻找最好的抗争方式与妥协。

三、奥康纳,暴力,与“恩典时刻”

回到奥康纳。《三块广告牌》里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导演对暴力的态度。麦克多蒙德,密苏里,这两个看似和暴力贴得很近的词眼其实还不足以撑起整个剧本的“内核”。顺着奥康纳这条线索,我们才进一步发现麦克唐纳的讨论重点——尽管荧幕上的“打砸抢烧”可真可假,但他在影片中还是旗帜鲜明地对暴力的正面意义进行了肯定。

如开篇的引语所言,“暴力具有一种奇异的功效,它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我想,这正是麦克唐纳借Mildred Hayes这个角色想要最终传达的。也正因为这“奇异的功效”,在“暴力语境”下的麦克多蒙德和密苏里才有了另一种被阐释的可能。科恩兄弟影片中的暴力是无止境的无奈,是最终通向末日的你死我亡,是《老无所依》里哈维尔·巴登那冷漠的眼神,而这些都不是《三块广告牌》传递的信息。电影结尾,两个在全片中最势不两立的人物——Mildred和Dixon——携带着枪药在“复仇”的道路上缓缓停下了脚步,他们开始不确定是否还需要往前行, 因为最该与之和解的人其实就坐在他们彼此身边。

如果说,电影刻画Mildred在复仇和妥协之间的来回反复是每个人在面对这样情形时反应的真实写照,那么从编剧角度上讲,麦克唐纳借表面上“Anger begets more anger”这个外壳去侧面阐述抗争和暴力的某种必要性,则是他在构思过程中最主观和大胆的一点。《三块广告牌》最大程度地包容了“以暴制暴”的哲学,它似乎在暗示,愤怒往往是和解的前提,有时更是通向和解的必经之路——影片中一连串的悲剧尽管残酷,但回过头看,没有这些事件的发生,Mildred和Dixon最终坐在一起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在科恩兄弟那般更决绝阴冷的“世界观”面前,我不知道这样的解读算不算温暖,但至少麦克唐纳想要表达一点,如果这个回避不了暴力的世界有尽头,那么它一定不是《老无所依》里的无助和悲凉。

奥康纳在同一句话里还说,“暴力之所以能使我笔下的人物重新面对现实,因为正是暴力让他们准备好接受恩典时刻(Moment of Grace)的到来。” Moment of Grace是宗教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生命中那几瞬“圣灵显现”的时刻,在这一瞬间,所有过去的愤怒,仇恨,与自己和与他人的“过不去”都将被“翻篇”,心灵上的顿悟将重新把个人命运拉回“正轨”。在《三块广告牌》中,究竟哪个节点是这般Moment of Grace并不难找,但更重要的是,在全剧的框架下,我们看到愤怒和暴力本身在最终达成妥协与和解的过程中起到的必要作用。

结语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构思精致的电影,这精致不仅体现在对人物“粗中有细”的勾勒描摹上,对影片整体节奏的掌控上,更体现在马丁·麦克唐纳对电影音画背后“文本空间”相当严丝合缝的构建上。这些都与他本人丰富的剧作经验密不可分。从这个角度上讲,电影整体偏“舞台剧”风格的叙事,对人的突出,对宏观社会现实剖析的刻意弱化,到头来都在全力服务作者理性看待暴力积极一面的视角和用心。不要过分解读片中呈现的一系列暴行,它们只是这个虚构的“文本空间”里用来讲故事的“棋子”。

是的,Violence is strangely capable of returning Mildred and Dixon to reality and preparing them to accept their moment of grace. 在承认这是个像《狗镇》那样“纯虚构”作品的前提下,借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好人难寻》里表达的观点作参照,听着《夏日最后的玫瑰》,我们会发现《三块广告牌》还算是个十分精彩的故事。

 3 ) 《三块广告牌》:这些麦克唐纳将之深藏于剧情的谜底

注:关于这篇长评,因为我本人记忆的问题造成了一些误解,“阿提卡监狱暴动”发生在纽约州的怀俄明县,而非怀俄明州。原英文为“Are you sure you aren't thinking of Wyoming”, 因对《热天午后》记忆深刻所以记住了阿提卡监狱暴动事件,这件事影响也的确较大。但推测为避免产生歧义如若提及此Welby 的措辞应当直接是阿提卡,所以这里提的应该不是那次事件。

有一豆友指正:

他所提到的Matthew Shepard事件具体如下:

我不十分肯定这个就是正解,但怀俄明州那个梗应当是与种族无关了。大家自己去推测和判断吧。

这个长评我不会删,但也大概没啥用了,留给自己做个记录。让它自行下沉或可以点“没用”让它加速下沉,十分感谢。



自看了《I, Tonya》以后便对这部片子产生了极大兴趣,虽说拉沃娜那母亲当的极其操蛋,她还是坦雅悲剧造成的首要原因之一。但也是她撑起了如此一部大杂烩,艾莉森·珍妮的出色表现是毋庸置疑的。 而《三块广告牌》中弗兰西斯甚至一举拿下如金球奖剧情片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奖项,据说其刻薄程度达到了生个气都有星球大战的架势。于是嘴皮不甚流利渴望学习的我赶忙搬了个小板凳认真吃瓜,理解如下:

一、两个隐藏于剧情的谜底

1、Dixon 喝醉酒后在台球桌旁同Welby 的交流时Welby 说到“你确定没让你想起怀俄明州”所涉及的是“阿提卡监狱暴动事件”:1971年白人狱警与黑人囚犯产生大规模武力冲突,因为黑人囚犯强烈要求人权。最终以白人狱警扫射囚犯(不顾人质死活的前提下)告终。Welby 提及此可能因为对Dixon 在小镇的虐待黑人行为表示不满。 这大概也是当Willoughby 出事时Dixon 第一时间是找Welby 撒气,将他扔出窗外后仍旧将他打得半死说出那句“我也会因为白人惹上麻烦”。众所周知,Dixon 是个同性恋者,而从两幕我们透过Mildred 的眼睛看到的场景(1、Mildred 去租广告牌时Welby正盯着女同事的ass. 2、Mildred 因为牙医事件进警察局往窗外看时Welby 正调戏着公司女同事)可判断酒吧那晚Dixon 和Welby 没有上床,Welby 是Dixon 永远得不到的男人。而从Dixon 母亲在他处理不了广告牌事件时教他去从Mildred 的朋友开刀可得知Dixon 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了了一种暴躁、冲动的性格。因而后来他在烧伤给Welby 道歉并对母亲的那一句斥骂是他成长的转折点标志。 他只是碰上了一个操蛋的母亲。

2、关于凶手,这部电影采用了《杀人回忆》般调动你所有期待但最后让你大失所望的戏码。它让那男人去恐吓Mildred 后再在酒吧里让那男人承认他强暴过谁因而吊足了我们的胃口,并且其还有一样的时间和遭遇:时间对得上、同样是被烧死。 在我们开始庆幸凶手被抓到时,其实它早已经话锋一转:“我才不会为那件事伤心呢,那是我在那的最后一天”、以及他不害怕袭警,告诉了我们他并非杀害Angela 的凶手。 但这部影片说得哪只是那个杀害Angela 的凶手呢?本片中唯一提到的时间点是1986年(Welby : 那三块广告牌从1986年起就没人张贴过广告),因而大致可以推测到1990年以后,而90年以后,美国对哪个“沙地”国家有所侵略早已不言自明。于Mildred 与 Dixon 他们要去伸张的是杀人偿命的正义,于我们要去理解的是人权与侵略。

二、她只是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这是一部有着美国式暴力幽默,融合了多种社会问题的犯罪剧情片。与一般的商业电影有所不同,其将这商业化套路泯藏于人物性格之中,而由人物性格引发的故事,走向完全不如所想。 但其实再怎么分析,都发现Mildred 这一系列行为无非是出于对女儿Angela 的爱。她将Angela 的死当成自己的责任,所以她急切地想找出那个凶手,让自己被分担出一部分罪责。她太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一如她租赁广告牌时轻轻为它拨正位置的甲壳虫,她也急切地希望自己能接纳下这个让自己痛恨的自己。 我们来从几场戏中分析: 1、Angela 出门之前未借到车选择了步行是她当时固执地不肯借车。 2、从Angela 措辞中可以了解到Angela 心中对她有所不满,觉得她不爱她和她弟弟(醉酒后载着他们飙车)。即使她当时是被家暴对待,她也认为这有她的一部分责任。 3、她教训Angela 与儿子robbie 在家里不能说脏话证明她是有意要当一个合格母亲的。 4、那父亲突然掀桌子掐Mildred 时儿子迅速反应过来用刀抵住父亲的脖子也可知家暴在未离婚之前已是常态,从那父亲暴躁的脾气难听的措辞中也可知Mildred 与两个孩子深受其害。因而离婚后是两个孩子跟着她而非跟着开跑车的父亲。 这本是让她在这悲哀婚姻最安慰的一点,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她还有孩子。可当那父亲说出Angela 宁可跟着他时她崩溃了。这也为后来的事情严重化埋下伏笔。 于是将女儿出事责任放在自己身上的她,迫切需要将这愤怒发泄出来,迫切需要找到凶手来为Angela 报仇。但正如她前夫找的那十九岁女孩儿的话“愤怒招致了更大的愤怒”,她后来的所作所为已不单单是为Angela 了。 这部由马丁·麦克唐纳自编自导的片子无论在剪辑或是配乐上都是极其出众的,叙事上也极其以小见大,环环相扣。关键它竟然将这样的题材拍得如此温柔、落寞而又伤感,着实不可多得的佳片。

注:欢迎反驳和指教。

 4 ) 谁愿在荒冷的世间独自凄凉?

这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然而剥开这层外衣,它其实很丧。

但愿这只是我的误读。

因女儿被强奸焚烧致死后仍未寻得真凶,受害者母亲立起了三块广告牌,隔空喊话质问警局局长,事情由此走向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剧透得评价,这是一个好看的电影,戏剧张力十足,一环紧扣一环推动着冲突的升级;人物立体而真实,转变符合逻辑,最终水火不容的两人成为一条船上的蚂蚱也是情理之中。故事中有不少巧合和刻意,但在黑色幽默的一丝荒诞笼罩下,完全可以被接受。近两个小时的观影,你可能会笑会哭会被震惊也会感到遗憾。同时,Martin McDonagh(导演和编剧)成功得将一系列隐喻和思考融在了这个好看的故事中,使它也变得耐看,值得分析。

此乃剧透预警。

故事发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艾登镇(Ebbing),一个被虚构出的小镇。Ebb的直译是衰落,这是一个正在衰落的镇,一个“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的小镇。

广告商Red Welby所看的书《好人难寻》

这个小镇民风彪悍,没有伪善,大家一言不合就开怼,动口不行就动手。这个小镇就是如今社会的缩影。导演将备受讨论的社会问题都塞进了这个小镇里。

1、暴力问题:Mildred是个家暴受害者,前夫皆前警察是一个施暴者(前警察的身份引人浮想);Mildred对牙医动手、纵火烧掉警察局;警察Dixon虐待黑人,殴打广告商;Dixon母亲想要回到蓄奴时代(口头施暴及暴力教唆者)。

2、宗教问题:教父上门劝Mildred撤掉广告牌,Mildred用了帮派连坐法令(加入某一帮派后,帮派一员的罪行便是所有帮派成员的罪行)的比喻来怼他,这段精彩的台词直指严峻的教父娈童问题。

“你们教会其实就是一个帮派,如果你在楼上抽着烟读圣经的时候,你帮派里的一个教父却在楼下操着祭坛旁的男孩,你们都是有罪的,因为你加入了这个帮派。我并不在乎你做没做过,看没看到,甚至听没听到这些狗屎,你加入了帮派,你就是有罪的。一个人因为性侵男童之类的事而有罪,那他们就丧失了来我家告诉我该怎么做的权利。”

3、种族问题:Dixon虐待黑人。

4、政治正确问题:当Mildred指出Dixon“nigger-torturing(虐待黑鬼)”时,Dixon纠正只能说“Persons-of-color torturing(虐待有色人种)”;新黑人警长训斥“cracker motherfuckers(白鬼混蛋)”时,Dixon指出这是种族歧视。

5、军队特权问题:片中唯一的疑犯因其军人身份,所有的资料都被保密,脱离了司法体制的制约。

6、少数族裔问题:出现了同性恋及侏儒的正面角色Welby和James。Welby被威胁,而James被嘲笑,但他们是爱的传达者。

在这样一个小镇,代表秩序并维护秩序的警察局本身就是个烂窟窿。警长Willoughby直说了:如果你把所有有轻微种族主义倾向的警察都开除,就只剩下三个警察,他们恐怕还都恐同。

立起广告牌的女主Mildred是个彪悍而凶猛的女人,谁惹她她怼谁,骂不倒对方便用暴力,甚至不惜火烧警察局。

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虽然口吐脏话,但是个备受尊重的好人,善良幽默、有责任心和关怀心,居家好男人。他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信仰爱的传统价值观的代表,然而他病入膏肓了。

Dixon则是个典型的劣迹斑斑的警察,严重的恋母情节、恐同、种族歧视、执法暴力(虐待被拘留的黑人),无能而暴虐。

三个主人公的生活因为立起广告牌后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而被改变了,一环扣一环的事件像是滚雪球一样无法阻止,马丁指出,这是各种问题发生的原因——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

究其根缘,大概是Mildred相信她对女儿的死是有责任的,她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争吵中的气话“I hope you get raoed on the way too(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而在女儿死之前,她受够了和妈妈一起住,希望能去爸爸那里。Mildred当然爱女儿,但在日常生活中她没能将爱传递出去。

所以,警察做了他们能做的,Angela之死的真相或许注定无法被知晓。Mildred无法接受,她将她的愤怒集中到了“无能的”警察,立起了广告牌。这让站在警长一边的群众愤怒,Mildred以在胖牙医手上钻了个洞回应了这份愤怒。前夫因为愤怒,掐住Mildred脖子暴力相逼时,儿子把刀架在了父亲的脖子上。Dixon为逼迫Mildred撤掉广告牌,欲加之罪逮捕她朋友。这个小镇的居民,他们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因为无法抑制的愤怒。

事情转变的契机还是一场暴力,警长Willoughby的自杀。

他留下了三封遗书,分别留给妻子、Mildred和Dixon。这个代表着爱的濒临死亡的传统价值观放弃了和病入膏肓的社会的斗争,但他还是将信念通过遗书传递了出去。马丁借他的遗言道出了解决问题的良药——Love(爱)。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通过内心的平静才能拥有思想,它们才能解决问题。

警长的自杀和广告牌无关,但小镇上的居民却不会这样想。Dixon将愤怒发泄到了广告商Welby身上,将他扔下楼痛打一顿。Mildred儿子的同学向Mildred扔鸡蛋,Mildred直接踢向了可能的肇事者的下体。广告牌被点燃毁掉,Mildred怀疑是警察所为,纵火毁掉了警察局。愤怒仍在扩大,暴力还是解决途径。

直到Willoughby的爱传递出去,并且由善良的人展现给了Mildred和Dixon。Dixon在大火中将Angela案的卷宗救了出去,手上的他和广告商Welby住在同一间病房,Welby(同时是同性恋者)选择了原谅他。Mildred纵火烧了警察局,侏儒James包庇了她,并在不失尊严的前提下表露了爱意。

所以当Mildred提起酒瓶走向前夫时,她没有不计后果地敲在他脑袋上,而是让他对新女友好些;当Dixon锁定疑犯并打算取得DNA时,他忍受了拳打脚踢(第一次表现得像个警探)。这是转变的开始。 最初集中体现愤怒的三块广告牌被点燃了,新的广告牌虽一模一样确是延续了Willoughby开下的玩笑,愤怒已经被解构。而旧警察局被Mildred一把火烧掉了,像是宣告旧秩序的彻底毁灭,Dixon在火中重生。正所谓“不破不立”。

如果是一部正常的片子,那接下来就该是真相大白一切转好的高潮到来,但马丁显然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讽刺的是,点出马丁认为的社会问题根源是“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的至理名言的是全剧最蠢的角色,Mildred前夫19岁的女友;而给出解决问题答案的人放弃了与病魔的斗争(传统价值观与病态社会的对抗)。

所以,最终,Dixon交出了警徽,他和Mildred,两个普通的公民踏上了可能的复仇之旅,而他们复仇的对象不过是一个可能的另一个强奸案嫌疑犯。这仍是愤怒的转移,是尚未被爱化解的愤怒。

这个留白的结局并不像是这个故事该有的结尾,但却体现了马丁悲观下的温情,因为这趟旅程的终点是不确定的,他们不一定会真地堕入轮回。

或许这个世界还有救,只是我们尚未踏上征程。

两次出现在片中的音乐“The Last Rose of Summer”为这故事做了很好的注释:

So soon may I follow, 不久我也可能追随我朋友而去, When friendships decay, 当友谊渐逝, And from Love’s shining circle 像从绚烂的爱的光晕中 The gems drop away. 掉落的宝石。 When true hearts lie wither’d, 当真挚的心已枯萎, And fond ones are flown, 所爱的人已逝去, Oh! who would inhabit 谁还愿留在 This bleak world alone? 这荒冷的世上独自凄凉?

更多影片剧集推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蓝盒子里的mOco(id:mocointardis)。

 5 ) 《三块广告牌》编剧粗拉

情人节终于把这部补上了,看嗨就又粗拉了一遍,编剧真是厉害,简洁、精准、巧妙、有力。
以下为完全剧透·自留·粗·拉片笔记。



[开端部]

开场
三块破广告牌
字幕显示:密苏里州外的三块广告牌
母亲路过年久失修的三块广告牌,倒车回去看,若有所思。
【母亲首次出场,标志性道具:汽车;标志场景:路过广告牌。母亲咬手指摸下巴沉思的表演十分到位,憔悴硬派冷酷的造型到位。】

3:20母亲找到负责的广告公司,问red租三块。【red亮相,萌弱受形象。】
母亲问哪些话不能印在广告上【提到的关键词和母亲的"粗鲁"状态暗示事情的特殊性】
5:20 red看到纸,问她是不是安吉拉的母亲。母亲看着窗外对面的警察局,说是。【首次提到女儿,母亲神情;警察局和广告公司就在一条街上相对设立,冲突感很直接。母亲在窗前把翻了的甲壳虫扶正,细节对人物性格刻画:母亲并不是完全冷漠残酷的】

6:00 混蛋警察dixon开车路过看到第一块广告牌。【台词的多功能性:暗示人物关系--对"局长"的名字出现很敏感,说明他极重视局长;对广告工人言语辱骂,台词塑造人物形象--粗俗无礼、歧视有色人种、用词匮乏有点傻】
车往前开,露出第二块广告牌上的内容。
7:40 黑人广告工人对dixon非常不满,dixon扬言要抓他,黑人让他先去看看第一块广告牌再说。
8:25 dixon看到第一块广告牌,惊讶。

dixon给局长家里打电话,局长正在合家团聚吃复活节晚餐,很不耐烦接了电话。dixon汇报了第一块广告牌内容--"惨遭奸杀"。
【开场戏干净利落交代所有主要人物、主情境、通过几条线复原了矛盾点:安吉拉惨遭奸杀,警局始终未能破案。母亲花钱租下广告牌点名局长diss警察局。】

开端
9:00母亲载儿子路过那块广告牌。【儿子的沉默表现内向柔弱的性格。】
10:40 母亲来到工作的礼品店,朋友支持她的做法。【朋友把抽到一半的烟递给母亲,小动作表示关系。】
11:00 局长到red处质问广告牌,先是怂警察塞德里克威胁red,问他知不知道严重性云云,red轻快地怼回去,说这并不违法。【体现red机灵、心中有正义感;局长脚翘在桌子上,加上怂警察的做派,给人造成这是蛮横无理警察局长的"假"印象。】
12:17 警察局中,dixon挑衅并套路怂警察塞德里克。【"她说的是问句,不构成诽谤""你是白痴吗?""你他妈""我说的也是问句啊"dixon无赖的性格坐实】怂警察透露dixon虐待囚犯,局长为dixon辩护说还没有确切证据。【台词精巧,表露信息补全主角形象;局长的反应说明他对dixon是有关心的】
12:25 dixon直接冲出警察局,到马路上威胁red要打他威胁他撤广告牌,局长拦下,说出"你是不是喝多了"。【透露信息点进一步补全dixon的人设:鲁莽、酗酒。至此dixon人物形象基本丰满可信。】
dixon被拉走的时候还说:那条路根本没人走,不会有什么人知道的【一个反向写法,衬托紧接着母亲在镜头前的广而告之。也暗示那里可能是案件高发的危险路段。】

发展
12:53 母亲在广告牌前接受采访。同时dixon和妈妈在家看到新闻听见"当地警察只在意虐待黑人嫌犯而不查案",局长在家听见"局长要为此负责",生气地关电视。【巧妙的利用电视节目勾连出dixon和局长的家庭,引出支线;上节目扩大广告牌影响,主线矛盾深化。】
局长来到马厩看马【局长家庭的标志性场景】,妻子关心,局长说"看来有人向我们宣战了"。

14:30 局长上门拜访母亲,解释已经获取的DNA跟所有库里的都不匹配,也没目击证人。母亲说应该把"全镇乃至全国8岁以上的血液都采集",甚至应该男孩出生的时候每个人的都采集,建立数据库。【母亲并不合理的要求,刻画母亲的执拗。】
局长说广告牌上的话对他不公平,母亲呛声他磨叽。
16:00 局长坦诚,自己得了癌症。母亲说她知道,但并不打算改变心意。"广告牌上的话也只有你活着的时候对你起作用"【母亲此时仍然是铁石心肠,反复突出她的固执和冷酷。】
16:50 局长沉默起身带帽离开。

17:00 酒吧 red和侏儒打台球 。dixon来找茬 借酒意往red身上贴,说讨厌red,说到古巴人会杀死同性恋,但他反对这一点。
dixon警告red不要让好人局长剩下的时日为广告牌烦心,并说出他得了胰腺癌。
19:00 母亲来台球桌前,侏儒夸赞母亲在节目上说得很好,母亲dissdixon说他是不是要回去找妈妈了。
【支线情节发展:新人物侏儒,母亲的爱慕者;dixon对话暗示"同性恋"主题;具体化局长的病】
19:40 母亲回家进门吐槽侏儒想和自己发展友谊关系【看出母亲神经比较粗犷,什么都和儿子说,也体现她对儿子是信赖的】,发现神父在家,劝她撤下广告牌。母亲举出惩罚街头帮派的连坐法,指出有的神父有性侵幼童的行为,这位教父也应该被连带受惩罚,而不是在这里教她做人,神父不悦尴尬。【母亲的冷血是始终贯彻的,甚至是过火的。一种极致的性格刻画。】


23:19 局长看病,医生声援但局长烦躁地甩开器械血溅到门上
24:00 局长向dixon要安吉拉的资料,听说收到两起针对母亲的投诉。【dixon把投诉人记录为"眼睛很可笑的女人""胖牙医",局长吐槽他可真专业】
25:00广告牌前,局长警告dixon不要再找red麻烦
25:30 母亲去看牙,胖牙医公报私仇,不给打麻药就要给母亲拔牙,母亲提出打麻药,牙医打针十分粗鲁,并不等到时候就要拔牙。
胖牙医说出"局长在镇上有许多朋友。"
26:40母亲抢过钻头,把牙医的指甲钻了,并让他转告,局长做好本职工作。【小高潮,动作和情绪的一个堆积点。】
27:00 局长到礼品店问是否是母亲给牙医手指钻了窟窿,母亲否认,但局长带她回警局。
27:40 母亲在警局 看着对面red和女助理说笑。质问dixon"虐待黑人的伟大事业怎么样"dixon说"现在要说是虐待有色人种,不能说虐待黑鬼"【黑色幽默,看出dixon很傻】
局长来,让dixon出去。【dixon表示就站在外面,对局长很忠诚,很服从。】

高潮
29:00 局长解释,如果让种族歧视的警察走人,就只剩三个警察了,还是歧视同性恋的。
母亲再次否认钻了牙医指甲,讽刺地说和牙医各执一词,正如许多强奸案一样,但她作为女犯人不会有事。
局长说,我不在意牙医,我在想,你花这么长时间在警局耗着,没时间去礼品店赚钱,供不起广告牌了,甚至还要卖掉前夫的拖车。
局长问起前夫是否还和动物园工作的19岁女友同居。说起前前夫的前警察身份,母亲说"前警察,前施暴者,没有区别"
局长说前夫还不知道这块广告牌,母亲说跟他没关系,局长继续质问"可他在为此买单"【精彩的博弈,互相抓住最痛的点:母亲讽刺警察工作中的"政治正确"和效率低,局长提到前夫、前夫现女友和她经济状况不足来反击。】

31:14 两人对峙升级,局长突然咳血,喷在母亲脸上。【神来之笔!节奏突变,情绪突转。】
两人突然停滞,局长惊愕地说"我不是故意的"母亲也立刻软下来"我知道的小可怜,是血,我去叫人。"【母亲突然柔软,局长突然无力。两人回归到真实有情感的个体,刚才更像是作为符号的两股势力在对抗。】

结局
31:35 局长被抬上救护车,要求放母亲走。dixon抬手告别,表情复杂。


[发展部]

开端
32:12 母亲载着儿子回家,儿子对广告牌提出异议,说到看见广告牌就一次次被提醒安吉拉死去的惨状,让他非常难受。
母亲意欲安慰,儿子一把打走她的手。
34:00 母亲来到安吉拉房间,回忆出事当天。
安吉拉借车,母亲不肯并说安吉拉天天吸大麻,安吉拉说母亲在他们小时候醉酒驾驶带他们"我听爸爸说的"。母亲和安吉拉对骂"婊子",儿子调停。【争吵中明确安吉拉人设,家庭地位和人物关系。台词信息量非常大,没有废话。】
安吉拉走之前赌气说我希望我路上被强奸,母亲也说气话我也希望你被强奸。
切回母亲落寞地离开安吉拉空着的卧室。

发展
35:20 广告牌远景。
35:30 局长被告知留院观察,妻子安慰。妻子走后,局长表情痛苦。
36:04 早上,儿子吃麦片继续不理母亲,母亲故意甩儿子一脸麦片。儿子:"你真是老贱人"母亲:"我可不老",两人笑。【母子有独特的相处方式。】
37:00 前夫造访,质问广告牌。
母亲嘲讽小女友一身骚味,在屋里就闻到了。
前夫急,掀桌掐脖子。儿子拿刀架在父亲脖子上。【小高潮】
38:15 小女友傻乎乎闯入,说要上卫生间,说"好像是不太方便,我好像打断了你们……"【几句话体现小女友的傻和不合时宜】前夫勒令她赶紧去尿尿。
38:40 恢复平静,小女友傻乎乎地解释自己因为迟到已经被动物园开了,现在在照顾残疾的马。
29:14 母亲 前夫 儿子一起看向小女友,小女友这才闭嘴离开。【幽默,坐实小女友傻白甜的人设。】
39:30 母亲和前夫有所缓和,前夫表示心里理解,但不支持她立广告牌,母亲回嘴"总比你除了干19岁小女友什么也不干强。"
39:54 母亲突然又强硬,赶前夫走。
前夫说出安吉拉死前一周因受不了母亲请求去跟前夫住,前夫拒绝,前夫为此后悔,离去。
40:45 母亲难过坐下,问儿子"是真的吗?"儿子委婉"我不知道"母亲"不,你知道。"【台词赞啊!简洁有力清晰。】

41:22dixon妈妈支招,让dixon先搞垮母亲的朋友。【dixon母亲男性化的外形和歪招,塑造人设。】
42:00母亲看到店关门,朋友留言说被抓了。【详略得当,这里只一个镜头就带过去了。】
母亲到警察局和dixon对峙,两人剑拔弩张。

43:30 湖边,局长认真嘱咐两个女儿钓鱼活动的规则,让她们不许出毯子,不要把鱼竿戳到对方,然后拿着酒和毯子拉着妻子离开。
【局长家庭线正式展开,家庭的美好与后面自杀的残酷对照。】
44:55妈妈去给广告牌下种花,突然看到一只美丽的小鹿出现在牌子底下的草地。她对它说了很多对于案子没破的困扰,"你不是来告诉我有转生这回事的,对吗?你很漂亮但你不是她"母亲对着鹿说话,鹿离开,母亲强忍悲伤。
【母亲的落寞与局长家庭对比鲜明;动物的使用非常点睛,巧妙地让母亲有了一个展现情感和心路历程的机会。】

46:39 red委婉的让母亲今天就交租金,否则广告牌将不能续约,母亲问是谁指使的,red含糊其辞。
47:45此时突然来了一笔匿名赞助租金,化解了这次危机。【矛盾上升但很快被解决,但留下伏笔】

高潮
49:25 局长哄两个女儿睡觉,女儿问明天是不是还能不上学,局长说"看你们妈妈明天早上怎么说吧"【伏笔】
局长去摸两个女儿的额头闭上他们的眼睛。
49:50 局长深吻妻子,"闻起来不像吐过"妻子跟他说笑,局长让她去清理马厩,妻子嫌弃,局长说他自己去。【感情深,对彼此熟悉。】
妻子回味野炮,称赞局长,局长回忆这是哪个剧的台词,是莎翁剧吗,妻子说是王尔德。
51:10 局长在马厩抚摸两只马,走出马厩,拿出黑色头套。低语"奥斯卡·王尔德。"
52:09 局长带上头套,举枪打头自杀。【头套上写着不要摘下,直接报警。体现局长最后的体贴和思考的周密。】
52:19 (局长给安妮的遗书作为背景音)妻子发现了桌上的信崩溃倒地大哭,女儿下楼看妻子。
(局长对他的选择做了解释:他不愿意剩下的几个月看到妻女脸上的痛苦,宁愿留下最美好的一天的记忆离开。)
妻子到马厩看到尸体
53:51 湖边,玩具熊一半泡在湖里。【象征意味的镜头】
妻子抱着两个女儿蜷在床上。
头套渗出血,警察来处理尸体。
54:30 局长把遗书塞进信封
【这组剪辑简洁清晰,没有废笔。】

次高潮
54:55 dixon正带着耳机欢乐地摇头晃脑,同事们沮丧地回来,直到看见一个同事砸东西,他才问怎么了。
55:45 dixon抱着怂警察哭,他在镜子前压抑不住怒火。
56:48 dixon持警棍砸开对面的广告公司的门,掏出枪上楼,直接把red打倒。
58:00 dixon直接把red从窗户扔下楼。【残暴鲁莽的性格体现到极致】
58:34 dixon追到楼下马路接着殴打red,"我不仅虐待黑人,白人也照虐"回警局前,质问旁边围观的黑人看什么看。【新人物登场】

结局
58:57 母亲在家吃早餐时听到局长自杀的新闻报道。
60:00 母亲送儿子到学校门口,车玻璃被砸了一盒牛奶。母亲下来质问学生,学生谎称没看见,母亲直接踢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下体。【女孩也照踢不误666】

【至此,主支线人物关系全部展开,次要矛盾全部揭示(母子之间、母亲与前夫、dixon与red、dixon与母亲、局长与绝症),局长之死全面激化矛盾,新局长出场带来新局面。】


【高潮部】

开端
60:40黑人进来,声明自己接替局长位置。
61:40 dixon不屑,还要检查他的文件。黑人让他们这群"白鬼"去工作。
61:50 黑人让dixon交出枪和警徽,dixon发现警徽找不到了。【警徽是象征物。此处既是实指,也暗示dixon曾经的渎职。与后面呼应,引发较强的情绪震动。】
63:00 dixon夹着两页纸【细节赞,显得又落寞又吊郎当】离开警察局。

64:00 陌生男子(后来的酒吧嫌疑犯)到礼品店,摔纪念品威胁母亲,说到“我看过你女儿的照片”“我希望我是强奸她的人”。
66:00局长妻子来给母亲送信,解除了恐吓,局长妻子气愤崩溃地离开,店外是她的车,车里坐着两个女儿。

67:00母亲看局长的信。局长背景音解释:他很在意这个案子,但是就是没线索,也许哪天哪个人在酒吧吹嘘案子,这样荒唐的破案了【伏笔】然后揭秘匿名赞助是他掏的,说明自己的死和广告牌无关,但这里的人肯定都会觉得与它有关,留下的钱就当是一个玩笑。【局长的性情和为人处世再次凸显。】

69:20 dixon在家里喝酒,母亲说要出面帮他理论,一直问是否还有辞退费等,并讽刺地揭露dixon警校留级一年,也没有漂亮姑娘可约【这里暗示dixon是深柜】。dixon烦躁警告母亲闭嘴,母亲笑。【病态的母子关系更加明显,让人能开始理解dixon的乖戾的源头。】

发展
71:00母亲开车接儿子路上,儿子告知red受伤。
71:11 母亲发现广告牌着火
71:30 母亲扛着灭火器孤身救火
跑向下一个广告牌,爬上广告牌顶。
72:40 灭火器没有气了,母亲扔掉灭火器。
73:00 儿子拿着新灭火器赶来支援,劝阻母亲别去第三个广告牌了,太晚了,母亲喊着夺下灭火器,向第三块广告牌跑去。
73:25 母亲跪到在广告牌前。
73:40 消防队来,新局长问候母亲,母亲最后说"那是还没到你逮捕我的时候"【为复仇埋下伏笔】新局长:我们不都是你的敌人,明白吗?
【一个次高潮,视觉、动作、矛盾的统一。熊熊大火视觉上非常震撼,母亲一己之力去灭火,不顾生命安全爬上广告牌顶,尽力嘶吼和绝望跪下,执拗到绝望的过程令人心疼。】

高潮
74:22 母亲摆动脚上的两只拖鞋,模拟两个不同声音说"我要折磨死那群混蛋"【缓一下节奏,为推上大高潮做准备;再次利用拖鞋这个物件给了母亲自我表现的机会,也体现着她的孤独,剖白自我或者做重大决定时都是自说自话。(与在广告牌边和鹿对话功能类似),很巧妙,看着很可爱的场景其实蕴藏着巨大的怨恨和愤怒。】
75:25 母亲经过广告牌,告诉正在播新闻的主持人广告牌这事儿没完。【铺垫】

75:40 dixon在家喝酒看报,母亲说广告牌失火了,dixon说自己不是警察了,对这个事情不关心。
76:09 dixon接到怂警察的电话,让他来取局长留下的信。
dixon表示15分钟就到,怂警察看了眼新局长,委婉地建议他晚上没人的时候再来,并且留下钥匙。【铺垫】dixon无奈的挂了电话。
77:45 dixon摸黑进警局开手电看局长的信,戴着耳机。【戴耳机的标志行为前面出现过,逻辑严密。】

同时母亲到对面广告公司,给警局打两次电话,dixon没接,母亲开始往警局一个一个扔燃烧瓶。【各种条件综合到一起,使高潮的产生完全合理化,没有"凑巧"。】

警局开始燃烧,dixon毫无察觉,局长的信揭露了他的经历(父亲的死,被人认为是同性恋)局长鼓励他要爱要思考要冷静,才能成为真的侦探。【开始有精神性的东西,点出主旨。"爱让你思考,思考让你冷静,爱能让你变成真正的侦探"】
80:00局长的信即将读完,"祝你好运,我预感事情会有转机的……"母亲扔出最后一个燃烧瓶,正好在dixon窗前爆炸。【音画蒙太奇+视觉爆点,将高潮推至最高点。】

80:25 dixon抢出燃烧的安吉拉的案底,把本子塞到胸前,自言自语要冷静。【与前面局长让他调取安吉拉档案他吊郎当的样子对比,这里就令人感动】
80:50 dixon从火烧的窗口滚到马路上,浑身是火。母亲看到,大吃一惊。
81:00 dixon挣扎着甩出安吉拉的档案。侏儒连忙去扑火。母亲出来看到档案,吸鼻子。

结局
82:00侏儒帮母亲作伪证,母亲也说自己和侏儒约过会,应付走新警长,侏儒邀请母亲吃饭,母亲答应但说绝对不和他上床。
83:00 dixon被裹着全脸抬进red的病房,red善良安慰问需不需要橙汁。dixon哭着道歉,red发现是dixon气愤无奈,让他别哭了,眼泪的盐分对伤口不好。【突出red的善良】
85:30 从dixon被绷带遮挡着的视线看,red给dixon倒了一杯橙汁放在他桌前,把吸管转向了dixon【细节赞】。
85:44 广告工人黑哥告知母亲,广告牌有备份。
86:28 母亲安排广告牌,侏儒帮忙扶梯子。
朋友放出来,看着侏儒和母亲,母亲表示一言难尽。
广告工人黑哥问是否还要贴局长的名字,母亲说贴,这广告牌还是他出钱租的。

至此,主矛盾在大高潮统一爆发,各次矛盾有新的发展。主情境广告牌再次复原,轮回感。


【结局部】

开端
87:40 酒吧中,脸上烧伤结痂的dixon喝酒,旁边母亲朋友和她同伴指指点点说"这个混蛋"
酒吧来了两个新客人。

88:20 母亲和侏儒在西餐厅约会,同时前夫带着小女友进来
90:00 dixon在旁边桌子听到两客人中的一个说着强奸女孩的事。

发展
他出门抽烟,查看了两人的车牌号。
dixon借口变戏法,挠破了客人的脸,客人被激怒殴打dixon,黑人客人上前阻止"他是警察!"
92:26 dixon满脸是血倒在地上。"我把我的警徽搞丢了,我不记得在哪丢的了"【特别戳人!】两客人逃走。

93:25 前夫过去道歉,说小女友告诉他"愤怒补得宣泄会酝酿出更深的愤怒"【用轻快的方式强化主旨】但讽刺了侏儒。
94:50 母亲尴尬提出回家,侏儒也很难受,被这样一个放火烧警察局的广告牌女士瞧不起,他扔下钱离开餐厅。

高潮
96:00母亲抄起香槟向前夫的桌子走去。前夫脸色变了。母亲问小女友,那话真的是她说的吗,小女友天真地说不是我编的,是书签上写的。母亲对前夫说"对她好一点,明白吗?"把香槟留在了他们的桌上。

97:00dixon踉跄回家,反锁门不让母亲帮忙。
他把指甲里抠掉的皮放进试管,满脸是血坐在马桶边,跟母亲说"一切都会变好的。"

结局
98:39 dixon去跟母亲说自己拿到了嫌疑人的DNA,dixon鼓励母亲要不断地尝试,他说自己英语不好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之就是一直努力尝试,最后dixon离开时,母亲向dixon道谢。

101:00 新局长告知dixon他找到的DNA不是嫌疑人的,那人当时都不在国内。【转折,反套路】dixon不能接受,认为他一定是犯了案子。
dixon想知道更多信息,新局长不再透露,只告诉他并不是凶手。
103:00 dixon交出警徽,离开。【关键道具的反复使用】

103:28 dixon回到家,妈妈在沙发坐着睡着,他拿出步枪,打电话。
104:44 母亲在广告牌下接到dixon电话,立刻坐到花坛上,但听到不是凶手,绝望。
105:45 母亲要挂,dixon提出,他知道嫌疑人的住址车牌,认为他一定是某个案子的凶手。母亲说要开车去爱达荷州,dixon问她是否需要同伴,母亲说需要。

【结局部母亲和dixon双线并行,也有小高潮和转折,至此次要人物关系理清,主矛盾仍未完全解决,导向开放式的尾声】

【尾声部】
107:20 dixon放下步枪,走到客厅抚摸母亲的头。
108:00 母亲坐在儿子床边片刻,离开。

108:27 母亲和dixon把枪和物品放进后备箱,开车出发,路过三块广告牌。
109:27 母亲在车上承认那天是自己烧的警察局,dixon说除了你还能是谁。
110:00 两人问对方,是否确定要杀掉那个人,两人都说不太确定。
110:12 母亲说"我想我们可以路上决定。"
车继续沉默行驶。

终。

 6 ) “我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为什么他们要怼天怼地怼空气?

休假归来,开始撸稿!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或者“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放在本片中很合适

很早以前就看了这部电影,电影公映的时候又刷一遍,很简单,《三块广告牌》是我2017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去年看的)。放眼即将到来的奥斯卡,虽然作为“胖陀螺”的粉丝,很希望《水形物语》能收获大奖,但对于“最佳影片”这项,我还是投给《三块广告牌》胖陀螺一定要拿最佳导演哦!)

因为这是一部非常难得好电影,精彩的表演,精彩的剧本,近乎完美的情绪刻画,太难得。导演马丁·麦克唐纳,戏剧导演出身,是一位天才。

首先来说剧本,《三块广告牌》无疑有着一个极佳的剧本,关于“好剧本”的定义是什么?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绝伦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就像《三块广告牌》的故事,其实就很简单,就是围绕一个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暴怒老妈的故事展开,但一路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五味杂陈”,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拍电影并不是简单的给你讲一个好故事,否则跟听评书、看小说没什么区别了。

这部电影好在什么地方,其实很难用语言归纳,只有看过才会觉得好。

简单形容来说,通篇在静谧气氛下的难以言状黑色幽默,对于受害者的悲凉遭遇和行凶者的愤怒,以及角色所表现出来种种离奇行为的荒诞,让电影风格阴郁,又始终保持着让人感到孤独的忧伤,最后却让人心软,透露着些许的温暖,这是镜头和剪辑的功劳,一部电影占全了五种情绪,这才是难得的地方。

(本文将角色名字全部省略了,用身份代替,比如母亲、儿子、警长、警探等等,我写得也轻松,大家看得也方便)


偏执的他们

电影中的几位角色,都很偏执。包括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的母亲,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警探,伍迪·哈里森的警长。乃至广告小哥、“小恶魔”那位角色、母亲的儿子甚至死去的女儿,所有人都很偏执。用俗话来形容,就是“犟”,钻牛角尖。

失去女儿的母亲,凶手至今未缉拿归案,一怒之下迁怒于警察,三块广告牌红底黑字,以质问的语气去怼警长,一时间小镇炸了锅。首先跳出来的就是警探,因为如果警长平日里风评不佳也就算了,可恰恰警长貌似平日里还比较得民心,而且还身患绝症,由此便开启了电影第一幕的故事。

第一幕故事,其实跟凶案的推进关系不大,就是看母亲跟警察互怼,以及跟站在警长立场的群众互怼,比如倒霉胖牙医,直接被钻透了手指‘而探员则每天吊儿郎当,也不见他办案,上班看漫画,下面作威作福,就是不务正业。

在这样的情节安排下,该片对观众的情绪调动,已经初见成效。有的观众会觉得这位母亲太不讲理,怼天怼地怼空气;也有的观众当看到当地警察如此形象,也难怪破不了案。

这一幕,母亲、警长、探员这样的三角关系,维持着一个“和谐”的体系,警长充当双方的缓冲带。当警长自杀之后,这样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警探将广告小哥从窗户里扔了出去,广告牌也被来路不明的人烧毁,母亲进而烧掉了警察局。这是第二幕的故事。

警长自杀前一夜之间的三封信,不仅仅成为故事的转折点,更对第一幕的人设,进行了相应的补完。


孤独的他们

为什么他们都很偏执,是有原因的,就像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

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女儿不惜怒怼警察局,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位不务正业的探员,白人至上警探,电影中段我们才发现,母亲不完全是一位“好母亲”,警探也不完全是一位“坏警察”。

女儿的出走是因为母亲所致的,母亲与她争吵,并在女儿离去前诅咒其“我希望你被强奸”,结果一语成谶。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家庭不和。母亲长期受家暴影响,进而变得偏执,或许也是她本身性格有问题,连女儿都要离他而去搬去跟父亲住其前夫,以前也是一位警察。

看到这里面,观众大概明白了,母亲之所以这样偏执,还是由于内外因结合缘故。她很自责,没有尽到一位母亲的责任,间接促成了女儿的死。她也恨警察,有警察未能及时破获案件的原因,也有前夫曾经是警察的影响,还有小镇中警察的整体形象问题,才导致她用“三块广告牌”点燃了矛盾的导火索

而警探的行为,基本上代表小镇警察的整体形象。吊儿郎当、种族歧视、虐待黑人,招致大众不满。回到家中,这位还跟着老妈生活,是一位无所事事的宅男(并有着轻微的恋母情节),还讨厌同性恋。

如果说前半段这位作威作福,是因为有着警长的“庇护”。但警长死了之后,新的警长竟然是一位黑人,就连平日里熟悉的警局都变得陌生了。多方原因之下,促成了他的暴走。

施暴的对象,就是广告小哥,一方面广告牌事件这位也有“功劳”,另一方面,小哥是个同性恋。

说白了,母亲与探员,他们都是孤独的。他们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因为孤独产生了偏执的行为:

没有尽到母亲责任的母亲,失去女儿后的孤独,让她偏执的完成了“三块广告牌”。

没有尽到警察责任的警探,失去警长朋友的孤独,让他偏执的出现了暴力行为。


圈子文化

是什么让他们孤独,还是在于“圈子文化”。

实际上,这也属于乡镇文化,就像电影中展示的那样,一个小镇,屁大点地方就那么几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而且有着历史传承问题。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密苏里州一个小镇。很早之前这里就是黑奴种植园文化的代表地,后来该州也是种族歧视的重灾区。2014年这里发生了一起轰动美国的大事件叫做“弗格森骚乱”:

2014年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镇,一名黑人青年在没有携带武器的情况下遭遇白人警察枪击身亡,评审团最后决定不起诉警察,随即引起了大规模的抗议和冲突事件。

这起骚乱基本代表了密苏里州的问题所在:种族问题和暴力执法

所以电影中警察的行为放置在这个环境下,是很正常的,甚至警探的老妈都在说要恢复黑奴制度。就像警长所言:如果你把所有有着种族主义的警察都开除,警察局估计就剩三个人了,剩下的估计还恐同

★在这样的环境下,母亲被前夫(前警察)家暴,他是无处申诉的,失去女儿后,她感觉孤独,变得偏执;

★而当警长死后,一名黑人警长入替,跟警探互相指责对方种族歧视,破除了当地的传统,让警探也是孤独的,变得偏执;

母亲和警探,代表了失去话语权的小众群体

当然也还与圈子格格不入的亚势力群体,比如同性恋广告小哥,被施暴;还有小恶魔饰演的侏儒,被嘲笑,他们也是孤独的。当小恶魔面对同样孤独的母亲表达感情时,最终也失败了,悲伤情绪溢于言表。

而就像前夫的那位花瓶现任,身无长物,但就因为她是“圈内人”,才敢作威作福,用一堆大道理大肆嘲笑边缘小众群体。


警长之死

要说警长,可以说是全片中最偏执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个明白人

他是圈子之外的,但他并不孤独,因为他是全片中,唯一一位家庭幸福美满的人。身为警长,属下什么样、这个镇什么传统他肯定知道,他也想抓住坏人,但无能为力,因为这个圈子就是这样,乌烟瘴气。所以他一直想要逃离这个圈子,回到家中与妻儿才是他最幸福的时候,无奈这位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他选择了自杀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必要这么做,但他明白,只有自己的死(自杀),才可以破局,打破圈子内的既定秩序。所以警长之死的原因,一方面为了免受病痛的折磨,另一方面他用这种方式要改变这个镇子的现状,所以他留下了三封信。

这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设定,三封信之后,一切都变了。黑人警长来了,警探开始尽责了,母亲也不再偏执了,为什么是这样呢?真的是警长之死让他们有愧于之前的行为吗?并不是!


有原则的他们并不孤独

其实熟读三封信的内容,就能明白,信件并没有改变什么,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真正完成变化的,还是在于自己周遭事物的影响。

偏执也好、孤独也罢,终究还是有原则的。“原则”是马丁·迈克唐纳电影中角色的一贯特点。

就拿我非常喜欢的那部《杀手没有假期》来说,这是马丁·迈克唐纳长片处女作,个人认为从故事编排上,要好于《三块广告牌》,但内涵不如本片深入。

在那部电影中,再穷凶极恶的杀手,也是有原则的,要杀的人必须死掉,杀错了人就必须受到惩罚,所有角色的行动指南,都是建立在本分的原则之上,本片也是一样。

★尽管以前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但她还是一位母亲,她会为女儿的案件付出一切代价,怼天怼地,放火烧警局,这是一位母亲的原则。

★尽管以前劣迹斑斑一身臭毛病,但他还是一位警察,那份卷宗一直在他桌上放着,甚至要从大火中救下卷宗,为了偷得DNA还挨顿揍,这是一位警察的原则。

而且,他们发现了,自己并不孤独

母亲被找上门的前夫问责,儿子挺身而出,站在母亲的这一边,让母亲觉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离我远去,还有人为了自己,包括自己的儿子,甚至小恶魔。

警探受伤后,跟广告小哥在一间病房,后者选择原谅了他,回到家中,继续跟母亲扯淡,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针对自己。

假如他们依旧自暴自弃而没有原则的话,以上这些故事都不会发生,他们依然还是会孤独且偏执下去。

所以依旧不难理解结尾之处,两位怼了整部电影的二人,一同座在车中准备去“复仇”的设定了。因为他们有原则,身为母亲、身为警察的“原则”,让他们并不孤独。

电影第三幕,残酷的现状中,却有着些许温暖。

整部电影,饱含着愤怒、失落、悲伤和孤寂的情绪,当然还有台词和情节设定中的黑色幽默,到了最后,却有了温暖。《三块广告牌》的故事,所有角色的动机和行为,都有有着前因后果,从而令观众完成情绪上潜移默化的转变。

好比,这部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用黑色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现实的绝望和冷酷,却在最后10分钟内,感受到了希望和感动。这才是好故事、好电影。


“好人难寻”

广告小哥看得那本书《好人难寻》,我看不少评论中都提到了,这里简单说下。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美国南方作家,带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显著特征:浓厚的历史意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怪诞的人物形象。

好人难寻”这句话原是圣徒耶路撒冷的西里尔的箴言,他认为通向精神生活之路必须经过恶龙,这些龙可能把你吞噬掉。所以奥康纳认为,通过暴力可以改变一个人,例如《好人难寻》中的沦落人就是这样。向陌生人施加暴行使许多“沦落人”表示了愤怒,但他们同时又对促使他们愤怒的根源无动于衷。该书其实描写了好几层现实问题,这部电影《三块广告牌》也是一样。

回溯电影的故事,所有事件和角色转换都是通过暴力事件完成的,家暴、放火、施暴、甚至自杀。

PS,山姆·洛克威尔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员,从当年《霹雳娇娃》里的大反派,《绿色奇迹》里的杀人狂,再到后来的《月球》中的复制人,外表一副痞痞的样子,但演什么像什么。

其实这位当年是钢铁侠的第一人选,试镜效果极佳,导演乔恩·费儒铁了心让他演斯塔克,但档期这位档期调不开(当时他应该是在演《对话尼克松》),再加上漫威宇宙那边时间不等人,所以找了小罗伯特·唐尼,后来导演不死心,又让他演了《钢铁侠2》里的军火商。

所以,如果当时他真的演了钢铁侠,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我觉得就凭这位的表演,肯定不会差),但起码会大红大紫,但也会失去演这些精彩角色的机会了(加入漫威宇宙之后,档期基本满了),福兮祸兮?


首发于公众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ilm

 短评

我对生活从无迷信,为何对女儿的诅咒却一语成谶?我以为世间应有上帝,奈何却被邪佞玩弄股掌。没人告诉女人在丈夫自尽后的一天该做什么,也没人知道母亲在女儿奸杀后的半生能做什么。在血色晚霞里涂上殷红的广告牌,它早晚会在烈火里被遗弃。幸好在斑驳之前,每个经过它的人都看过上面狰狞的字,正义。

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看之前聽到很多人形容為激進、憤怒、荒誕,但我卻只看到溫柔和哀痛。

9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太精彩了,实在想不到今年还有什么影片可以挑战。剧情音乐节奏摄影都接近满分,更可贵的是除了女主弗兰西斯的超水准表演之外,剩下所有演员的演出都精彩到可以颁最佳群戏。由于不妥协与不谅解所引发一系列悲剧,但是悲剧中更有合理的人性,戾气重的浪漫诗。从第一幕路过告示牌咬指甲就最佳女主内定了。

10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这部竟然拍得非常温柔,有点落寞和伤感,看完会被人的善良所打动。虽然确实有些天真,但还是好爱这样的电影,会让你很享受这个故事。当然,导演之前擅长的喜剧部分仍然很到位。几个演员都非常出色,女主和两个男配,写得好,演得更好。挺奥斯卡的片,应该能有斩获吧。

1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三块火一样烧红的广告牌,三个人,三封信。角色的面目都是逐渐清晰起来的,就像警局里前一秒两人还针锋相对,局长意外吐血,米尔德脱口而出一句“baby”,全片就充满那样意外又令人心软的转折。

17分钟前
  • 张天翼
  • 力荐

文本是精心算计的高级货,比较欣赏的是在黑色荒诞的分裂之下,底子维持暖色调的统一性,怒诉了分裂、残酷、暴戾的社会现状,却能够在微妙的社会感情上弥合现实状况的分裂,最高明的是这两者还完全没有违和感,这便是美国呀。

20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荐

蹦出一条小鹿这个必须减分了…而且还那么像CG做的…

21分钟前
  • Sgt.Donuts
  • 推荐

本届奥斯卡主题——美国妈妈牛逼死了。《伯德小姐》《我花样女王》《大病》《三块广告牌》拜托把这几个妈妈凑在一起吧,光聊天吵架就行,比超级英雄联盟好看一万倍。

2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今年两大最政治不正确电影之一(另一部是《凭空而来》)。愤怒是活下去的动力,怼天怼地才能内心平静,麦克唐纳用冲天戾气和负能量熬出一碗悲喜交加的心灵鸡汤。科恩嫂的表演太炸裂了,枯瘦的身躯下隐藏着滚烫的力量,全片仅有的一次笑容锁定奥提...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老套的寻凶复仇故事讲述得如此生动,编剧值一颗星;情节似层层剥笋,露出的是七八个清晰、独特、复杂的人物,两个星给予出色的女主演及男配角;将视觉场面、音乐服化等手段与叙事有节奏的、完整地掌控融合起来,应是导演获得的一颗星;结尾高明的情节逆转和开放式,为这部电影赢得了最后一颗星。满分!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会怎么收尾,最后的出镇便是离开这个舞台——这个过度理想化的舞台,不管什么人干了什么事都不会被抓的小镇——如果是美剧的话,他们肯定会由于某种理由在下一集(季)中途被赶回镇里。

3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想到江歌之母。这一生我们会扮演很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女儿,兄弟,姐妹……但最执着而有力量的,却只会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3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一直觉得马丁·麦克唐纳是继昆汀·塔伦蒂诺之后最有才华的编剧,他的剧本每次都是超高的难度,既有一流的编剧技巧又有严肃的文学性。他总是以黑色和荒诞的东西先爽到你,最后再慢慢的用正能量感动你,让你在残酷的生活里看到一丝人性的暖色。这次的人物塑造很厉害,最佳群像表演也是这个剧本的功劳。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无关对错,他们只是执意的做自己,可我竟然被这两个近乎疯狂小人物深深打动,他们永远都像濒临爆发的火山,在一种不顾旁人的偏执中狂奔。出色的剧本与惊人的表演相得益彰,让电影里的每一角落都充满感染力。

4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胖牙医十分可疑

44分钟前
  • 克雷蒙
  • 推荐

一晚上居然写了三封信!厉害了Woody叔。环环相扣,宿命轮回,错与对的双刃剑,比《杀手没有假期》更以小见大,提前预定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女主、双男配演技巅峰,群戏也个个出色,剧本无可挑剔,开放式结局令人唏嘘…“-你确定我们还要这么做吗?-我不确定。-我们可以路上慢慢决定”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Venice2017# 影后已出。真是教科书一般的好剧本,破了不少套路,人物塑造十分生动。再加上导演控制力很强,不乏幽默感,也有不错的社会观察。对仇恨与愤怒的探讨颇有与当下社会状况的契合点。

4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3.5 电影咋看很酷,美国乡村天注定,被人欺负了24小时内一定要报仇。剧作也确实比较大胆,很大的梗就这样撂下了也不觉得哪不对。演员也都很好,还很好笑。但警长一封信道出了内核的问题:你们这样主要是因为缺乏善良友爱。这不对吧,如果这些红脖缺的真的是爱,一年前他们怎么会去投川普呢

5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的情绪和观点在这100分钟里面不停地翻转和颠覆

56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麦克唐纳真的太会写对白了,女主每次怼人都怼得很精彩(怼完神父全场掌声雷动hhh),而她怼得越畅快,就越有“一人对抗全世界“的孤胆气概;越坚强就越寂寞、越寻找就越绝望,这是属于小人物的日常英雄/反英雄瞬间,是麦又一次用十分擅长的荒谬口吻讲述了一个沉重的、很人性的故事。

57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