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三季

已完结

主演:陈丹青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7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8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9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局部》第三季开播发布会笔记版

给《局部》铁粉整理。同时,感谢丹青老师。

第三季发布会全程视频

会场大背景上映着第三季的总标题:伟大的工匠——意大利文艺复兴湿壁画。

1、主持人史航致开场词

2、看理想创始人刘瑞琳女士作发言

刘瑞琳:“看理想”这个名字是陈丹青取的,意思是“看得见的理想国”。

刘瑞琳2015年3月26日新片发布会上的“狂言”:我们要用做出版的态度做视频;我们不仅是来做视频的,我们还是来改变视频的。

刘瑞琳:观众只愿免费看视频、听音频是难以猝变的时代病。

刘瑞琳:《局部》前两季点播量1.1亿,豆瓣评分9.5。

刘瑞琳:《局部》是看理想系列中最精良也最值得深思的节目。这是看理想得到的最高奖赏。

刘瑞琳一句带过节目录制过程中的准备、沟通、协调、拍摄、奔波种种辛苦。

刘瑞琳提及陈丹青的话:欧洲最好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我的感受:《局部》拍湿壁画,陈丹青讲湿壁画,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刘瑞琳:这是陈丹青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刘瑞琳:与BBC纪录片相比,《局部》的画面、音乐、素材、剪辑更细腻丰富多变,信息量更大,更具现代感。

刘瑞琳:《局部》的节目效应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还在积累势能。接下来还会有与《局部》相关的主题旅行、节目众筹。

刘瑞琳:以后回顾互联网观看史,《局部》这样的节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3、优酷文化内容中心总监王晓楠作发言

有关局部的一组数据:

《局部》第二季是优酷平台有史以来唯一一部播出半年后访问量依然上升40%的视频节目,这说明观众会反复观看。(我认为还说明:《局部》的首批观众并不多,但依靠口口相传,它有长力,这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数据,足见《局部》的质量。)

与上一个数据相关的数据,《局部》的访问来源中,通过搜索进行访问的方式排名第一。(我的理解是:《局部》的点击量依靠的不是推荐位,而是口碑和回头客。)

站内推广位上的资源,《局部》被搜索的占比是第二个资源的三倍。

局部受众年轻而均衡,18——24岁、25——29岁、30——34岁的观看人群均占20%。

出现在《局部》页面的弹幕中,词频第一的短语是“老师”,第三是“感谢”,第十八或第二十位是“第三季”。

史航讲了一段非常有文采的话形容《局部》节目和陈丹青,然后请陈丹青上台讲话,陈丹青走到台边说“不扯了,就看吧。”史航向他确认“那就直接放了?”陈丹青根本没听,扭头冲台下说了句“谢谢大家来”,就下去了。

4、播放《局部》第三季第一集

5、史航邀请陈丹青和《局部》主创上台分享

陈丹青特别要求《局部》团队全体在场成员一起上台分享。他说:“凳子不够,我们一共七个人。”其实在之前两季的发布会上,他就屡次强调过团队的功劳,甚至多次说《局部》是导演谢梦茜的作品,他只是个演员。

团队成员上场后,陈丹青和有一阵子没见过的他们先行拥抱过,发现有位叫“小杜”的成员不在,连声向谢梦茜问他在哪儿。

谢梦茜介绍团队成员,录音师李硕,摄影指导老胡(胡朝京),制片小庄(庄兴源),航拍摄影王玥,摄影师小杜(杜元闯,不在场)

丹青老师见到自己的团队成员,这才终于打开话匣子,不断说团队趣事,讲俏皮话。

他说:“我们七个人,就像马克思讲的那样,在欧洲大地上,有一群幽灵,在意大利大街小巷上,就想找个没地儿的人(口误,应为“没人的地”,丹青老师近来口误渐多了,哎!应该和年纪有关。丹青老师五十岁时都还宛如三十许的健壮青年,近几年才明显开始老了下来,从他面上的皮肤和肌肉,以及他的声音与呼吸可以觉察到,好在他依旧神旺气足),我们可以拍,声音比较好控制。”

史航本意是让《局部》团队每个人说两句,打个招呼,然后进行嘉宾对话环节,陈丹青执意将团队成员留在了场上:“我要他们一直陪着我,我一个人没话说。嘉宾下一轮。”

陈丹青有自己独特的控场节奏,有自己特有的独断。这看似是个性,其实是对付出努力的团队成员的尊重,也是向观众强调,《局部》不只是一个人的作品。

史航张罗来六把椅子,踌躇于自己还得有把椅子。陈丹青故意发噱:“让史航站着!”

众人坐定,陈丹青一如往常,对到场的人先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看过这个节目(这本书)?举一下手。”

这是陈丹青在木心分享会和《局部》分享会上通常先说的一句话,说明他很在乎大家是不是这个节目(这本书)真正的观众(读者),在乎受众的观感,在乎他所面对的对象的真实性。

接着陈丹青大声鼓动团队成员讲话:“说!都讲话!”

导演谢梦茜分享拍摄结束后的花絮:每次节目录完陈丹青都要催同事下梯子,让自己上去,用自己的手机拍壁画,仿佛录这么久就为了最后那五分钟自我陶醉的拍摄时间。

(谢梦茜讲完,史航坐在一边又开始控场,陈丹青回头故作冷面:“你什么时候又坐下了?你又不是我们团队的。”)

录音师李硕分享了饮食细节:陈老师对吃的要求特别简单,只要有海鲜饭就行。意大利特别多好吃的,他饿了只要吃海鲜饭和小庄庄做的面。

摄影指导老胡分享了有关服装的“麻烦事”。这个陈丹青在拍摄期间的Vlog中说到过,他自己精心准备的两套用来拍摄的新衣服,被坚决地否决了,说是和摩尔纹(数码照相机或者扫描仪等设备上的感光元件出现的高频干扰,会使图片出现彩色的高频率条纹)有关。

制片小庄分享了安全问题。说高速上车出了问题,陈丹青也跟着在马路上跑的事,以及他们在罗马古道的土路上骑自行车拍摄的事。

(陈丹青补充说团队的辛苦。说他自己总被分配住单间,团队成员的住宿却很艰苦,在佛罗伦萨时他们住在圣马可教堂修道院僧侣的宿舍。天没亮起来拍外景,陈丹青有时也要配合,说自己起来眼泡是肿的,可他知道团队其他成员已经忙了很久了,他们从早上五六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饮食方面又吃得非常差,拿个东西随便咬咬就了事。陈丹青拿手机拍了一段拍摄结束后,已经是深夜,大家吃东西果腹的花絮,他坚持要谢梦茜将这一段花絮放在第六集片尾,让观众看看拍摄是怎么回事。)

摄影王玥分享拍摄细节。说陈丹青对艺术品的热爱,说拍摄时陈丹青每到一个场景都会提醒,把自己搁在画面的一小角就行了,要多拍画。另外分享了一下无人机拍摄的细节。

陈丹青说自己的团队太朴实,都只是说“陈老师怎样”,他又补充了一段:杨亮是幕后总领导,人事安排都是他,感谢将谢梦茜分给他的团队。

陈丹青说他那时还只知道谢梦茜是杭州人,1987年生(史航在旁边插话:“这个可以不说的!”)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回来,拍了两三年纪录片,得了很多奖。但她没有美术拍摄经验,一开始做了四天动画,陈丹青让她全删掉。但是到第二季,谢梦茜已经熟门熟路,资料自找。到第三季她几乎变成专家,陈丹青每写完文案就给谢梦茜看,她当下分出哪些要露脸,哪些只需要念,同时疯狂找资料。陈丹青说,当然谢梦茜的厉害绝不仅如此,他已经不敢想象和另外一个导演合作会是什么样,每次片子剪完,他觉得他是在看梦茜的作品,而他只是一个拙劣的演员。

陈丹青让谢梦茜多讲,谢梦茜只简单说了几句:过去六个月做后期,和陈丹青全程都有交流。很多画面比如第二季片头是陈丹青的想法,她只是将他的想象力付诸实现。

陈丹青又讲述了自己决定拍湿壁画的背景:

2017年秋,他受邀请在佛罗伦萨待了三个月,在周边的小城看到了那些湿壁画,发愿要拍。

2018夏秋开始写文案,15到20天一篇,反复修改。

又过了八个月,开拍,用了近五十天的时间拍摄。

能够成功拍摄,最应感谢的人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会副主席、教授Franz,一非常好玩的老头,70多岁,他的秘书曹一剑,一个来自浙江的出国留学生。他们帮忙联络当地政府同意拍摄计划,意大利官僚体系很拖沓,反应很慢,同一件事需要反复做功,见官又难。同意拍摄计划之后,两人开车去一家家教堂落实,临开拍前,他们又跑了一次。拍摄过程中,他们又全程跟组跑了一遍。

中间有很多挫折,其中有一个始终没能克服。罗马一教堂最终没得到进去拍摄的允许,只好在墙外面讲,配画册中的图像。

陈丹青又说,Franz和曹一剑两周前来中国文化交流,看了前两集样片。老头子看到一半说我要哭了,回去要说服意大利广播电台买下来,找一个和陈丹青声音很像的人配上意大利语解说。陈丹青不太相信这事能成。Franz说意大利人会好奇各种有关意大利的议论。Franz正在国内联系。

陈丹青隔着屏幕朝外大声用英语说:感谢你们,我们爱你!

6、网友问答环节

网友:壁画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局部》如何做到近距离赏析?

陈丹青:什么叫亵玩,Ta还要艹壁画吗?(回放中已被删除)摸是可以的。

史航:并不需要特别的许可?

陈丹青:非常严格的,主教不让你进就不让你进,有一家教堂,主教是个苏格兰人,动用了梵蒂冈领导和罗马市长的关系,经过十几轮交涉,也没用,因为主教的独立性是被尊重的。

网友: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据说是特制的,你觉得这是他的严苛性格还是艺术自觉导致?

陈丹青:读书读傻了的问题。我什么都不知道。

网友:您觉得湿壁画是绘画的集大成者吗?

陈丹青:又是读书读傻了。集大成又怎么样?不集大成又怎样?今天全世界已经几乎没有湿壁画了。只有一小撮人还在弄湿壁画,作为一个保留的画种。

史航:这些问题都是打个样,一会观众就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省略的。

陈丹青:读书太多的人不要问我问题。我65岁才读文艺复兴专著,66岁开始拍。

网友:陈老师身上独特的气场和犀利的目光是如何养成的?

陈丹青:因为我当过八年知青。

史航:那就别想了,这个很难实现了。

陈丹青:可以啊,现在已经号召大家到农村去了嘛。(感觉陈丹青在冷着脸逗闷子,史航颇感无奈。)

网友:会讲雕塑、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吗?

陈丹青:第十二集讲了一点点雕塑。因为一百集也讲不完湿壁画,我根本没有空间去讲雕塑,而且雕塑我不懂。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都得现学。

7、嘉宾环节

演艺嘉宾:黄轩、焦俊艳

史航让陈丹青坐到中间的位子,陈丹青执意坐在边上没动,慢慢喝了口矿泉水。

谈丹青印象

黄轩:颠覆了预期,以为很严厉,其实很友好。

史航:他有画家特有的审视的眼神。

焦俊艳:看过《局部》第一季,特别喜欢他飙脏话,第一季他说到一个“憨”字,也是我见到他本人的感受,觉得他憨态可掬,有一种艺术家的执着和专注。

谈观看感受

黄轩:眼界被打开,想再去佛罗伦萨看看这些画。

史航:“文艺三杰”的叫法是将艺术史脱水了。只在乎一流不在乎二流就只能三流。

陈丹青:我这里(节目中)出现的全部是一流!一些无名画家是超一流的。美术教育有一批固定名单,但是名单之外还有人(第三季片头“还有我,还有我!”)。一百年前留洋的画家带来一部简化的美术史,木心都不知道其他人,这就是我跟他生气的原因。(这是《局部》第三季的文化价值,陈丹青在还原艺术史的本来面貌。)

焦俊艳:丹青老师台词不错。

陈丹青:每一段台词我要讲七遍以上。从此我觉得演员太可怜了。

谈后续期待

史航:你们希望《局部》拍什么?

黄轩:中国古代书画。

陈丹青:学问太深,不敢讲。书画只是一部分,此外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好东西,蛮委屈的。高难度,没有信心,又得阅读。但我(画)看得多,越看得多越不敢讲。讲湿壁画是它们告诉我说,你讲我呀!

陈丹青: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十二集,第一集是给出一个十五世纪的概念,第二集是讲什么叫湿壁画。湿壁画被严重忽略,不易见到,数量很大,地位很高。美术馆所见其实是十六世纪以后的绘画,最伟大的画其实是13世纪——15世纪的(宗教)画。第三集开始讲具体画家,每集一两个。

焦俊艳:丹青老师讲什么我都爱看。

行业嘉宾:林瀚、晚晚(雷宛萤)夫妇(木木美术馆两位创始人)

美术馆简介

陈丹青:木木美术馆是过去两年最受关注的美术馆。有798和隆福寺两个馆。他们居然把大卫·霍克尼和欧洲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拿过来了,通常在欧美都不可能的。可见他们的财力、野心和对公众的慷慨,我砸这件事情,就让你们开眼。而且他们这么年轻,我非常惊讶。

创建初衷

林瀚:想在国内做一个和全球同步的美术馆。今年和明年我们的展览计划不逊于全球任何一个最好的美术馆。

晚晚:探索新的可能性。

林瀚:木木美术馆最大价值是给公众建立了渠道。

艺术与宗教

史航:丹青说到教堂就是古代的媒体。

林瀚:科技无法解决的事情,比如死亡,交给宗教或艺术。

陈丹青(别人在长篇大论,他似乎在一旁放空):我不懂宗教,但是我热爱宗教艺术,我觉得全世界到今天最好的艺术是宗教艺术。为什么?长篇大论,还要拍十二集。

希望中国出现什么样的美术馆

陈丹青:二十年前我回国定居,当时中国不太有美术馆,我呼吁城市的名片是美术馆。2004国家文物局开美术馆会议叫了我,一去一看全是单位里的人,我问叫我干嘛?他们说因为你对我们有意见啊。我没想到2008奥运后,就像变戏法一样,几千座美术馆出现。但是我们美术馆没有东西,都要靠借展。中国古代的好东西全部封锁在老博物馆,不让你看的。中国流落在国外的东西也很难借全。我希望能看到有文脉的中外美术史的固定收藏,但是几乎不可能,一百年后也不可能,除非发动战争。现在木木在做这些事,一个局部一个局部请过来。

克孜尔壁画

史航:之前在木木美术馆有一个克孜尔壁画的展览,是吧?

林瀚:木木美术馆是中国唯一一个收藏克孜尔原作的美术馆。克孜尔是中国四大石窟之首,比敦煌还早近三百年,敦煌吸收了克孜尔的师徒文化。但克孜尔壁画散落在全球的博物馆,中国只有残壁。我们把它买回来,还资助新疆龟兹研究院研究它。克孜尔壁画的命运比意大利湿壁画惨多了。希望陈老师快去拯救一下。

陈丹青:我什么都做不到,只是在这一季我有好几集都拿敦煌壁画做一个对比观看。

林瀚:克孜尔壁画出现在三世纪。

陈丹青:中国的湿壁画比意大利湿壁画早了将近一千年,希腊罗马比中国又早了七百年。

林瀚:希望陈老师去克孜尔拍。

陈丹青:我问过这个事,敦煌还是故宫里面的人,说不可能让拍。

林瀚:很希望陈老师会拍。这些事都是很难的。有个朋友鼓励我,说在中国做所有事情,就是三个字,在路上。

压轴嘉宾蒋方舟

蒋方舟:在台下看丹青老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在台下看到他渐渐像个漏了气的充气娃娃。他是做事的时候很开心,宣传的时候百般不乐意的人。我是在丹青老师的U盘里看的《局部三》,他像小孩展示新玩具一样,激动得把U盘往充电口插,一边插一边说怎么插不进去啊?我看了前三集,最喜欢第二集,因为有很多主观判断。我看《局部三》的时候想,丹青老师一直说自己在伺候观众,其实他对此一无所知。现在的观众被惯坏,观众不懂就说装逼。

陈丹青:我是在装逼,我他妈从小装到现在,装成了已经。

蒋方舟:丹青老师是个矛盾的人,一方面表现得谦虚和无知,一方面说自己在装逼。我看《局部》时觉得他是一个非常任性的老好人。老好人是他伺候的这一面,任性就是其实他没有那么在乎观众的感受。

陈丹青:对!没有观众这件事情,我根本不管的。

蒋方舟:他问了我的建议,但我觉得他并不会真的在乎我的意见。任性的老好人就是一个赤诚的人,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呈现给别人。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有一个故事,讲如何保存萤火虫的光。小说主角将甘蔗筒凿空,用那么一点糖汁养一点萤火虫,萤火虫的光闪耀了几百年。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说,当一个时代将无意义和荒谬的东西视作正常时,文明就衰落了,此时成就的是讽刺家。但我觉得,当一个时代都是讽刺家,都是刻薄和否定一切的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想要逃离、想要避难呢?而陈老师的《局部》就是甘蔗筒和避难所,让越来越多的萤火虫可以挤进来。

陈丹青:文学家就是不一样。谢谢!我知道我是个任性的老好人。

8、观众提问

观众:《局部》的英文名为什么是《Local Perspective(一隅之见)》?

谢梦茜:梁文道取的。

观众:如何看仿制品?

陈丹青:古代没有摄像机和录像机,所以仿制。没事的,只要不是现在仿制的就好。

观众:《局部》有相关书单吗?

陈丹青:为了做第三季,看了八九本,发现有趣的就划下来,不是很多。但是说实话,我连书名都忘了。不要把我当读书人。我的节目是娱乐节目,不是知识节目。我很讨厌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知识不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做这个节目真的想娱乐大家。

观众:具备一定技术后怎么决定下一步画什么?

陈丹青:不知道,一点都不知道。我跟你一样,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画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个业余画家,现在差不多做成了。别担心。

观众:希望观众通过节目收获什么?期待什么反馈?

陈丹青:有期待,但超出预料的是,找到我的观众非常杂,有80多岁的老太太,有40多岁的警察,有30多岁的国家干部,有7岁的小孩儿。我喜欢看到意料之外的观众,而且我不希望他们是画画的。

观众:那您希望观众对你的节目是什么评价呢?

陈丹青:我很少有机会见到他们,今天是个机会,你来告诉我啊。

观众:我是个读书不够的人……

陈丹青:我是给文盲讲的,我希望你是个文盲。

观众:我是希望能给我们这种不专业的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接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和时代……

陈丹青:谢谢!观众里十个有九个的反馈我都不喜欢,说什么我不是专业的。但是接下来的话我就开始喜欢了,说我喜欢,看了好几遍。我们能不能把这个话去掉。我们是个人就可以看画。谁规定过你没有学过音乐就不能进音乐厅?美术馆挂了牌子说你不学画就不能进美术馆吗?所有人能不能戒掉这句话?我最怕听到这句话。我听到说我不是专业的,我他妈就想打他。这说明我的节目非常失败!

观众:进入美术馆应该看一幅画还是看更多画?

陈丹青:随你便。

观众:画了画之后,应该自己收藏起来还是送给朋友?

陈丹青:随便你。

观众:最喜欢《俄罗斯的约翰》。第三季首集色彩明亮,空镜中的城市很有趣。

陈丹青:谢谢,这就是我期待的(观众回馈)。

观众:第三季第一集,有一幅画中婴儿被刺,印象很深。我发现刚才展示的所有画中都有人,我对他们的表情感兴趣。有没有专讲人物表情的单集?

陈丹青:有一些。

观众:《局部》第二季我印象最深的是您那句话“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上过大学”。我是重点高中生,985毕业生,美国交换生,英国留学生,海归后在北京顺利996,我就觉得自己变傻了。后来又看了《退步集》,观点并不高深,但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你有观点。您没读过书,您有观点。我上过这么多学,我没有思考和观点,就像一个傻子。看了《局部》第二季后有点觉醒了,不想当傻子了。我想加点憨气,甚至是灵气,您觉得我可以做些什么?您这些思考和观点来源于什么?

陈丹青(抑住笑):我二十来岁也非常傻,也不会说话,班上发言讲两分钟就不知道讲什么了。没上过初中高中大学都是真的,但我上过中央美院研究生班。2000年在清华教书时填履历表,我的学历填到初中为止,要填证明你上过学的老师,我填的是“毛主席”(这句话被删)。上山下乡时我们高兴坏了,不用上学了。

观众:感谢!陈老师第一季说《局部》是给三四线青年看的,我就是这样的青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局部》让人安静,看着看着就不焦虑了。

陈丹青:我听到的对《局部》的最高赞美,让我愿意做下去的,是很多人说看了《局部》会安静下来。巴斯卡还是蒙田说“人类最大的悲剧是回到家里还安静不下来。”如果你真是这样,我受宠若惊。

观众:最喜欢《易县的罗汉》、《绘画与时间》。您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也许就是这个让我安静下来。

(这位观众的分享显然是触动了陈老师的内心,于是有了下面这段话。)

陈丹青:我告诉大家一个我内心的愿望。我16岁插队,25岁回北京上学。我的少年时代和一部分青年时代是在边远的小山沟里面的。那时什么媒介都没有,我知道现在边远地区每个人至少有个手机,有手机就可以上网,我只要想到今天有一个像我当初一样的少年,非常喜欢艺术,但又走不出去,还要打工谋生,但是一天累下来,能在手机上看个15分钟——这个傻逼讲艺术,我就值得做。我真的是为他们做的,我不太想到大城市的人,尤其不想到艺术学院的人。

观众:我就是陈老师口中的艺术学院的学生,正在打工谋生。看了第三季第一集非常感动。很多离开学校还想继续画画的人,没有机会出去看原作(情绪激动)。

陈丹青:我告诉你一个例子。一个东北女孩儿多年前发画给我看,我觉得有感觉,像梵高早期的东西。我跟她一直有联系。后来她打工,结婚生子。后来我做了《局部》。她突然问我,到荷兰要多少钱?我说吃得省一点,吃得差一点,包括飞机票,一来一去,两万可以。她攒了两万,忽然一下都被骗走了。我说有志者事竟成,你再重新开始。大半年后她又挣到那笔钱,但被荷兰签证官拒绝。她要去看的就是那张梵高站在海边的画,年轻人会有这种念头(执念),我让她指着荷兰签证官鼻子痛骂,我看得起你们国家的梵高,我就是去看这张画,你以为我移民!她说我不敢。我就请尤勇帮忙,给了这个女孩签证,她去了,看到了那张画。但我知道,一旦她去了那儿,她看到的会是整个欧洲的眼界。所以她回来以后,奋勇打工,去年她又去了意大利,把我走过的地方又去了一遍。今年她可能又要出国了。有志者事竟成,你们活在一个可以出国的年代。我年轻时想都不敢想这件事情。

观众:谢谢陈老师。请问接下来《局部》会讲得更深还是更浅?

陈丹青:我没有明白你的意思。

观众:我是观众里年纪比较大的。我特别敬重您,您是我们能见到的一位艺术家。我看《局部》,别人平静下来,我是激动起来。我最喜欢的三集是讲:蒋兆和的《流民图》、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佐娃》,还有讲希腊雕塑的那一集。感谢您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艺术窗口。

史航:你们在看《局部》的时候可以整理自己的思绪(发出来),也许有一天陈老师也会看一看弹幕。

陈丹青:我很喜欢看弹幕,第二季开始学会看弹幕。

史航:我想到一件小事。去年日本一个出租公司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租车是为了在车里待着,不是为了去任何地方。《局部》可能就是这辆小车,锁好车门后没有人来敲窗。提醒大家,1月8日节目上线。请嘉宾和《局部》团队上台合影,还有那个没上台的蒋方舟!

9、嘉宾合影

豆列:局部笔记

 2 ) 《局部》

这是2015年上映的电视片。一共三季44集。从2018年开始看,前几天刚看完。这是一部关于美术普及的电视片,对于我这种美术外行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启蒙。影片由谢梦茜导演,陈丹青讲述。

影片展示了许多前人的美术作品。从女史箴图,到敦煌壁画,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国外的从中世纪壁画,到乔托,到俄罗斯油画,到印象派。精彩纷呈,美不胜收。陈丹青娓娓道来,有条有理,纷繁而不杂乱。尤其是影片并不拘泥于那些名作,而是有意识的引领我们到那些偏远的教堂中,昏暗的地下室里,重点介绍了那些少为人知的画作,并慢慢的描述了这些精品的妙处。这也许就是影片命名为《局部》的原因吧?实际上,以大众的眼光,我们目之所及,不也仅仅是美术史上大力推崇的文艺复兴三杰、伦勃朗列宾、八大山人、夜宴图之类的名作吗?我们以前的所见所闻不也是一个“局部”吗?现在影片带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局部”,是一个个被泥土埋藏的珠宝。这些局部相加,让我们离真实的美术史越来越近,丰富了我们的眼界,启迪了我们的思考。

在这许多集的影片中,我更为喜欢第三季《伟大的工匠》,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湿壁画。

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文艺复兴始于但丁和乔托。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定论。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盐野七生在《文艺复兴是什么》一书中就认为文艺复兴始于圣方济各,一个舍弃拉丁文用意大利语传播教义,鼓吹自由和人文精神的教士。在这部影片中,陈丹青大为赞美的不是乔托,而是他的师傅契马布埃。他引用达芬奇的话说:“乔托是个无法超越师傅的可怜门生。”陈丹青这样夸赞契马布埃:“满墙的张力,扑面而来。这才是绘画的力量!”他认为人们推崇乔托,是因为他被“过度谈论、过度传播”了。画家的说法固然令人信服。然而他们都是从专业技法上来阐释画作。依我看来,在千年中世纪的黑暗岁月之后,人文精神不可避免的兴起。人们追求个性自由的愿望愈加强烈。契马布埃在教授乔托技法之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播了这种人文精神。反映在作品的内容上,乔托更胜一筹。他依照生活中的模特儿作画,笔下的人物生气勃勃,不仅有血有肉,并且有丰富的感情。例如他的《哀悼基督》。所以,如果说契马布埃展现了文艺复兴的一缕晨曦的话,那么乔托确实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曙光。所以,我还是暂时从众,慢慢再去理解影片传达的观点。

早期的壁画都是湿壁画。和油画相比,属于水性的结构。如乔托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等等。只是在后来的尼德兰画派的扬·凡·艾克之后,才诞生了油画。即便是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也是半水半油的。湿壁画对画家的技能要求很高,必须数分钟之内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和油画相比,湿壁画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满满的历史感。人们更加关注的不是画家的熟练技法,而是拙嫩的天真。以及他们如何在宗教题材的背后,展示真正淳朴的人性。如影片中所说:“这些宗教题材,正是文艺复兴最肥沃的土壤。”也正如影片中陈丹青反复强调的观点:“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有位20世纪的批评家谈起契马布埃,说他‘缺乏技巧’,英国现代主义批评家弗莱的反驳是:契马布埃一点也不缺乏技巧,他只是不具有19世纪习惯看到的那种‘再现的真实’,那种技法的所谓科学性。”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跟随影片的脚步,看到了乌切洛《圣罗马诺战役》,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以及许许多多无名工匠的佳作。

影片说到底是一种记录性质的电视片。那么忠实历史真实记录就是它的准则。可是咱们这里已经看了太多的粗制滥造,民国的时代的影片中有满清的大辫子,拉着榴弹炮作战的游击队,是粗糙也是无奈。而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才体会到了什么叫精致。当谈到蒋兆和,镜头立刻出现了他的《流民图》,以及被粗暴的扔在仓库数年后被损毁的画面。当解说中说“这就像一首蒙特威尔第的乐曲”,背景音乐中立刻响起蒙特威尔第的牧歌。拍摄中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团队到了拍摄现场,陈丹青问谢梦茜感觉如何,她答道:“陈老师,只有更好!只有比想象的更好啊!”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和满心的热爱,并投入到拍摄中,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精雕细刻的影片。

看过影片之后,有了几个看法。

一是写实和抽象的关系。人们评论一幅画作,往往会说:“画的真像。”似乎只要“像”就是好的作品。可是美术发展到了今天,尤其是照相术的普及,如果仅仅是“像”,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了。所以姑且把“像”作为一种美术流派对待,更多的流派则关注于“像”之外的世界。去捕捉“像”之外的“更像”。去描绘人们梦中或幻想中的“像”,于是有了马蒂斯野兽派和毕加索的立体派。更有那些常人感觉不到的瞬间景象,而画家凭借敏锐的视觉感受却能够将它们描绘出来,如莫奈的《日出印象》,如梵高的《星月夜》。

二是叙述性与画质技巧的关系。我们做为一个外行,也许更关注画作讲的是什么故事。随着对美术理解的深入,我们对于作品的要求也就更高更深了。更加看技巧,看画面背后的故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就是一幅叙述性的画作,人们要看耶稣如何慷慨陈词,看犹大如何惊慌失措,现在又被《达芬奇密码》胡乱解释一番。我们的理解也就如此了。再看他的《蒙娜丽莎》,在技巧上,它完全摆脱了中世纪画作的刻板木讷,人物的表情是如此丰富,达芬奇对她的描绘又是那样的细腻;从内容上,画作并没有表现一个故事,我们却看到了那个时代特征,表现对象从以往的耶稣、圣母、圣人转移到了一个平民(商人)这里。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在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洛卓娃》画作中,我们更是看到了叙述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就我自己来说,我喜欢那些不带叙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更能引起我们许多的思考,也更加耐看。

本人评分:8.0。

 3 ) 局部笔记S03E01-02(附前两季有关宗教艺术专集)

这一篇笔记,除了包括第三季前两集,还综合了前两季有关宗教艺术的专集,共计七集。

局部笔记S03E01: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

在大家的想象中,文艺复兴世界一定非常美丽、灿烂、圣洁(《雅典学院》、《创世纪》、《维纳斯的诞生》)。

现在我要打断大家的梦,我们来看看文艺复兴世界的另一面(修士萨沃纳罗拉被残酷处死)。

萨沃纳罗拉的预言:上帝将审判你们的糜烂和堕落。

萨沃纳罗拉的宣教地点:圣马可教堂

萨沃纳罗拉被处死时,适值美第奇三世洛伦佐统治末期,文艺复兴艺术正当黄金时代的尾端。达·芬奇四十二岁,米开朗基罗十九岁,拉斐尔十一岁。

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意大利共和国根本不存在。逾千年来,这片狭长的土地就像我们的东周列国,城邦林立,处处上演着党争、掠夺、阴谋、暗杀,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游走其间,当游说无效,干脆兵戎相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就是为各地领主苦苦讲述如何外交与治理之道。

十五世纪前后意大利各城邦称雄一时的专制君主:

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

维罗纳的斯卡利杰尔家族;

帕多瓦的卡拉拉家族;

曼托瓦贡扎加家族;

费拉拉的埃斯特家族;

佛洛伦萨美第奇家族。

文艺复兴三百年的种种罪恶,因为艺术,好像被历史原谅了。可是哪国的历史不是这样呢?

绘画不会说,绘画不会动,但绘画长久。

艺术的厉害,还看背后的文明

城邦君主几乎个个热衷于艺术、教育、文物、诗歌,争相延聘各地艺术家,数不清的十四行诗与大壁画遮蔽了当年的血腥。

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乔托、马萨乔、安吉利科、弗朗切斯卡、曼特尼亚,均为君主的贵宾。

三十岁达芬奇的宫廷日常:

画壁画;

画肖像;

设计骑士服;

为马厩作装饰画;

设计舞厅与珠宝;

为君主夫人设计浴室和腰带。

现代人的文艺复兴艺术记忆集中于十七到十九世纪,我们会说:“啊,文艺复兴,那是芬奇和拉斐尔的时代!”其实大错,我们必须怀抱足够的同情,走向米开朗基罗崇拜的人被当众吊死的时代。

昆德拉从文学的角度,提出上半时与下半时的概念。他认为现代人对小说的认知来自十八、十九世纪,即下半时传统,应回到十七世纪前的上半时传统,窥望、借鉴如乔叟、薄伽丘、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的文学。其实诗歌、音乐、绘画同样如此。

前两季讲到的欧洲画家大致属于下半时传统:伦勃朗、普桑、安格尔、马奈、毕加索。

下半时艺术的成熟期即启蒙运动时代,贵族开始没落,资本主义崛起,科学发明迅猛。而启蒙运动的前奏和铺垫正是文艺复兴。

上半时艺术的历史现场,以诗人阿廖斯托的战争诗歌举例:

查理王率军来犯关我何事?

我在碧阴下休憩,

听流水潺潺,

静观收割者的殷勤。

而你,啊,我的菲利斯!

将在五彩缤纷的花丛中伸来白净的双手,

为我编织花环,

哼唱悦耳的歌声。

后启蒙时代夺走了这种心情。历经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再也没有这样的诗篇。

没有在一七九三年前活过的人,不知道生活的甜蜜。一七九三年发生了什么?法国大革命。所谓现代人,都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后代。

相比中世纪,十五世纪是现代文明的曙光;

但相比十八、十九世纪,十五世纪还是古代社会。

那时,一切事物的名义和归结来自教廷。

文艺复兴湿壁画不止基督教神话,还混杂着大量希腊神话、中世纪寓言、异教徒传说。教皇、君主、总督、大臣、公爵、贵妇、王孙、诗人、武将、占星家、装神弄鬼者、乞丐、无赖、画家自己,都被郑重其事画进大壁画之中。

在十五世纪中叶,德国人发明的印刷术尚未传入之前,意大利没有画册,欧洲没有美术馆的概念。但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人将自己的时代画了下来。那时,教堂就是美术馆。壁画既是君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那是当年唯一的媒体,它的综合功能是: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弗兰克:文艺复兴绘画全是Fantasy。

幻想是凭空的,Fantasy是有对象的异想天开。

早期文艺复兴壁画作者有些不是意大利人,而是“山外画师”,从阿尔卑斯山以北请来的画工。

古代绘画都是师徒制。壁画工程团队就是艺术学校。

十四世纪师徒谱系:

佩鲁吉诺,九岁学画,徒弟是拉斐尔;

多纳泰罗,徒弟曼特尼亚十二岁学画;

弗朗切斯卡的徒弟西诺雷利十一岁帮工,画成后二十三岁,已有声名;

契马布埃的徒弟是乔托;

乔托的徒弟是塔德奥·加迪;

塔德奥·加迪的徒弟是阿尼奥罗·加迪;

阿尼奥罗·加迪的徒弟是伟大的洛伦佐·摩纳科;

维罗基奥工作室出了达·芬奇和佩鲁吉诺;

基兰达约工作室出了米开朗琪罗;

乔托的追随者之一韦内齐亚诺的徒弟斯塔尔尼亚;

斯塔尔尼亚徒弟马索利诺;

马索利诺徒弟马萨乔;

马萨乔之后几代人都学马萨乔——这位二十多岁不知所终的天才。

十五世纪中叶到尾端的大事:

拜占庭陷落,穆斯林封锁地中海,法国西班牙入侵,罗马被洗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西洋经济线开通,等等。意大利没落,十六世纪初叶开始了分崩离析的过程。

但文艺复兴湿壁画中看不出丝毫大祸临头的迹象。阿波罗的日神精神,戴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异教传说的奇异魅力,被大肆挥霍。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壁画早已失去精神,但看不出疲惫与颓丧。

诸位在烛光中看过壁画吗?知道那是种怎样一种神圣的观看经验吗?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勾引大家返回十五世纪。

局部笔记S03E02: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文艺复兴三杰只是文艺复兴艺术史的千分之一。

达·芬奇生于一四五二年,米开朗琪罗生于一四七五年,拉斐尔生于一四八三年,都是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人物。可文艺复兴萌芽于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开始闹腾,十五世纪嗨起来。达·芬奇诞生时,数不清的杰作已经遍布意大利。

历史叙述不可简化。文艺复兴三百年,精彩透顶的无名画家,不可计数。有著录的杰出画家,逾百名。其中至少三十位,是空前绝后的大师。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由法国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在1855年(丹青老师口误为1858年)命名。用这个词涵盖那段历史,并不准确。因为学问也不能简化。

《局部》不是上课,不是卖知识,《局部》是观景器。

历史叙述被简化,与十六世纪的乔尔乔·瓦萨里(画家、建筑师及传记作家)有关。瓦萨里认识米开朗琪罗一代大师,写下第一部文艺复兴画家传记《艺苑名人传》,讲述了从十三世纪契马布埃开始的二百六十多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日后成为十九世纪美术史家的唯一史料。

过度传播的后果是历史景观变得过度狭窄。文艺复兴只剩下三杰的名字。更深层的原因是艺术史的“进步论”局限。

敦煌壁画的演变是进步论的反例。敦煌壁画穿越的年代是文艺复兴的三倍,但敦煌壁画并非越画越好。最伟大的壁画是北魏壁画。和唐宋人比,北魏人不太会画画,但北魏壁画最生动、最饱满、最天真,而且最耐看。

马塞尔·杜尚: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

好作品是一种绝对值。

陈丹青: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安迪·沃霍尔评一九六三年《蒙娜丽莎》全球巡展:为什么不弄个副本呢?没有人能分辨出其中的区别。

人相信名画,其实是相信话语权。

为什么我们不容易看到文艺复兴湿壁画?

1.美术馆没有湿壁画。九成以上的湿壁画散落分布在意大利各地的教堂、宫殿、庄园、私宅。

2.半数以上拥有湿壁画的处所又位于意大利的老城镇,相对大城市大美术馆的交通而言不算便利。

(举例:一个佛罗伦萨人看曼特尼亚的湿壁画名作《婚礼堂》,要去曼托瓦市。从佛罗伦萨到曼托瓦市相当于从上海到镇江的距离,可是在意大利这段路程要倒三班火车,一个来回需要换乘六次。)

3.现代人的看画经验其实取决于网络、画册。油画被印刷成无数画册到处传播,而湿壁画的画册非常有限。

人们重视油画名作重于湿壁画名作。(举例1.教堂中卡拉瓦乔的油画面前门庭若市,在侧的湿壁画面前人迹寥落。)

(举例2.斯波莱托的圣格雷戈里奥马格诺教堂,是一座建于十一世纪的老教堂,空无一人,昏暗得像个地窖,但我在廊柱和祭坛连连撞见十三世纪无名画家的湿壁画残片,画得多么好啊!可是就如杜尚所说:没人谈起,没人知道。)

湿壁画不是单幅画。油画都是单幅画,学名叫“架上绘画”,画完入框上墙。湿壁画严格说是一面墙。这面墙就是教堂、宫殿的内墙,或平整、或倾斜、或凹陷。你很难界定湿壁画的形状、体量。画册中的《创世纪》与教堂中的《创世纪》,完全是两回事。

湿壁画剥损之后,教堂会延聘油画家画油画,覆盖先前的壁画。

油画最早由北欧尼德兰人发明,很晚才传入意大利。十五世纪下半的安东内洛据说是第一个画油画的意大利人。威尼斯画派跟进时已将近十六世纪。此前,只有湿壁画。

中世纪晚期,北方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发明了“坦培拉”,俗称蛋彩画。所有祭坛画都是蛋彩画。蛋彩画主要成分是蛋清,掺少许蜂蜜和蜡,调匀颜料粉末,画在木板上。可以说坦培拉就是油画的前身和过渡。八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带回坦培拉技法。

油画是油性的,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调和颜料,画在帆布或亚麻布上。湿壁画是水性的,用水调和颜料,画在潮湿未干的墙上。“湿壁画”意大利文原意是“新鲜的壁画”。

湿壁画工序:根据当天工作量,抹出一块湿漉漉的灰泥墙面,趁湿打上炭笔草稿,立刻上色画。墙面干透前,必须画完,干了很难改动。接着,如法炮制,画另一块墙。这种形式据说使意大利画家格外注重构图。

文艺复兴壁画家三百年作品总量,接近各国美术馆油画总藏。但是湿壁画如此不闻于世。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亚当与耶和华手指触碰的局部,闻名于世,但那是湿壁画,不是油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油画。关于湿壁画的专著和画册,主要在意大利境内发行。湿壁画画册的汉译本非常有限,专著几乎没有。

问题是,号称照耀千古、影响欧洲文化、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文艺复兴绘画为什么居然有百分之九十我们没看过,甚至不知道?这是美术史的问题,还是更大的文化问题?

同样,伟大的敦煌壁画,跨越魏晋唐宋上千年。可是,欧美、中亚、南洋地区很少有人知道敦煌壁画。倒是日本人非常惦记,一九七九年,中国刚开放,日本的拍摄团队已经在沙漠里紧张地工作了。

前几年,BBC主讲人安德鲁·迪克森进入敦煌讲述,他说:西方印象中的中国文化是压抑、守旧、无趣的,可是敦煌洞里却有上千个毕加索。他说得对,毕加索如果亲眼看见敦煌壁画,他会羞愧难当。

局部笔记S01E02:死亡的胜利

意大利比萨斜塔旁侧圣墓园中的大壁画《死亡的胜利》、《地狱》,作者布法马可。

无知的好处:你熟悉一个画家,终于有一天站在他的画面前,那是一种大快乐。你完全不知道一个画家,也不知道这幅画,忽然给你撞见了,更是一种大快乐。

美术史有关轰炸的典故: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所在的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二战中被炸毁,唯独《最后的晚餐》那面墙屹立未倒。

画完这幅画几十年,欧洲发生著名的黑死病。据说瘟疫过后,人们庆生,忽然注意到这幅画,大为崇拜,就在《死亡的胜利》尸体堆旁狂欢,吃喝玩乐。

请大家注意早期作品。每个画家都有早期、中期、盛期、晚期,然后没落,然后死亡。

早期的作品要面对两个历史任务,也可以说是历史机会。一个是新的主题,新的形式,早期作品再幼稚,有原创力。第二个是新的工具。

各个时期的艺术成熟、壮大,根子全在早期。

早期作品,都很简单,但是生猛;都很幼稚,但是天真;都难免粗糙,但是精力饱满。用中国的古话,就是“元气淋漓”。

敦煌壁画,要论美丽,众推唐宋。要论元气,还是北魏。

毕加索如果看到北魏壁画,尤其是云冈的石刻,他会牛眼睛瞪出来,他会吓坏。他那《格尔尼卡》,那小意思。

艺术顶顶要紧的,不是知识,不是熟练,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化教养。而是直觉,而是本能,而是最最新鲜的感受力。我甚至觉得正是一种可贵的无知。

罗兰·巴特:尸体作为尸体,是活生生的。

死亡是西方艺术一再出现的主题。中国画鬼怪,但不画棺材,不画尸体。因为我们的绘画传统是《千里江山图》,不是《死亡的胜利》。

局部笔记S01E14:圣马可教堂

如果你去佛罗伦萨只有一天时间,就去圣马可教堂。

很少有这样的艺术家,你撞见Ta的绘画,你好像第一次看见绘画。十五世纪的修士安吉里柯就是这样的一位神仙。

一幅画最好挂在它原来的建筑和位置上。安吉里柯最重要的画,不是在各国美术馆,而是在教堂。

欧洲最好看的画,不是油画,而是湿壁画。

我不是教徒。我看遍了欧洲的画,我最后觉得,让你无可奈何的画,你休想企及的画,总之就是最最耐看的画,还是宗教画。注意,我不是在说宗教,我是在说宗教画。宗教它会没落的,宗教画不会没落。

宗教画的好,一在虔诚。每个工匠确信天堂和地狱。

到佛洛伦萨的天才手里,这种虔诚慢慢变质了。这是一场漫长的变质。十三世纪之前的中世纪艺术,神性太多,人性太少。十五世纪中叶之后,文艺复兴的宗教画却又人性太多,神性太少。两段之间的宗教画,人性混淆神性,难分也不必分。

都说文艺复兴是欧洲人的黎明。在佛罗伦萨圣马可教堂二楼,一间一间的小禅房里面,我确信看见了黎明的曙光。

安吉里柯(1395—1455),生于佛罗伦萨附近。“安吉里柯”有点像他的绰号,意大利文是“天使般的”意思。一四三六年后,他住进了圣马可教堂,一住九年,画出他在这里的作品。他的赞助人是科西莫·德·美第奇。画完圣马可教堂的作品后,据说被叫到罗马待了十年。教皇尼古拉五世让他做佛罗伦萨主教,他推荐了其他人。

湿壁画画家的作品多数强烈、绚丽,安吉里柯不一样,他懂得浅淡本色之美。他的画让人想起北宋人的敷色,也让人想起钱选的清雅。圣马可教堂禅房中的这一组小画,我自觉是安吉里柯最成熟、最高贵的作品。我没有见过比这更美丽的湿壁画。

如果要看简朴、肃穆、神圣,还是得看安吉里柯的画。

安吉里柯既是一个圣经画家,同时又是一个不自觉的纯画家。甚至,我愿意说,是一个前卫画家。

安吉里柯的画,和知识、和思想,毫无关系。没有比这种前卫性更迷人的。

局部笔记S02E04:易县的罗汉

河北易县八佛洼睒子洞十六尊三彩罗汉陶像,上世纪初全部被洋人买走。

罗汉略近于基督教中的圣人。

罗汉比菩萨低一级,但是活人修成的,级别高到给他塑像,看着面容、表情,会有亲切感,觉得他曾是在世的人。

在大都会馆藏的两尊易县罗汉雕像的脸上,这位辽代的天才半自觉地一时偏离了佛教艺术的规范。

两尊罗汉咄咄逼人的神态,直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刻家多纳泰罗。

他们的脸无时无刻(不)处于信仰的痉挛中。

为什么这两张脸上中国式的逼真,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偶然和例外?

秦始皇兵马俑逼真吗?大规模地逼真。到了汉代,秦始皇兵马俑的造型就完全失传了。始皇墓的那批工匠到哪里去了?莫非他们都给坑了吗?

《纽约时报》有位艺评家谈及中国雕刻史时曾发问:我真希望有人告诉我,为什么在公元十世纪以后,中国人三度空间的雕刻观念忽然消失了?

各国宗教艺术的历史演变,大致是从一张神的脸,慢慢变成一张人的脸。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五代、宋初王齐翰、张元简主张用世俗相貌处理佛教艺术。

宋辽之时,专供礼拜的佛像艺术渐渐式微,罗汉像兴起。

一九一二年,德国汉学家贝尔契斯基来到中国易县,当地官员假装不卖,私下与他成交。偷运中有几尊损坏,目前还剩十一件。除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两件,还有伦敦大英博物馆一件,巴黎吉美美术馆一件,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一件,波士顿美术馆一件,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一件,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一件,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人类学博物馆一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一件,日本松方幸四郎私人收藏一件。

梁思成在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见过易县罗汉,后在《中国雕塑史》中写道: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写实……其妙肖可与罗马造像比。观察至精微……不亚于文艺复兴之最精作品也。

一个现代中国人,领会祖宗的伟大,往往是借了西洋人的目光。(似指梁思成的评价虽中肯,仍然不够自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西化,早已不再是辽代的那个中国。梁思成也好,熊秉明也罢,包括我自己,都是起初景仰西洋人的艺术,跟从西洋人的大师。反而是到了国外,才越来越知道自己祖宗的伟大,而且是一种不可追寻的伟大。

局部笔记S02E05:离开祭坛的祭坛画

如果没有那次失窃,没有当时世界范围的媒体效应,《蒙娜丽莎》不会变成像今天这样的超级神话。

画家复制自己的画,似乎都不如第一件好。因为第一件是生的,后面的是熟的。

三杰被比作高峰,话是没错,可是我每次登山到峰顶,总是若有所失,反而怀念一路上见到的胜景。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讲述次要的作品,是它们构成了一座一座山,其实并不次要的。

你即便是不了解《圣经》,照样会惊喜。画中的一切和咱们知道的文艺复兴三杰还有提香他们,大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帕罗这两幅祭坛画既没有透视法,也没有消失点,没有远小近大,甚至没有阴影。可是画得非常天真,像一块美丽的蛋糕。又画得非常神秘,像是一场梦。

意大利不同地区的地方流派,来自很多影响。有北方的哥特式艺术的影响,也有东方的拜占庭艺术的影响。大量画家从来不遵守透视法,那是意大利三杰和提香之外另外一个丰富的、美丽的意大利,占了文艺复兴绘画的六七成以上。

透视法之外,还有许多绘画手段,另有一种古老的美感。比方说平面感、装饰性,还有图案分割之美,包括手法的天真拙朴,等等。

观看是不讲道理的,也用不着道理。看一幅画重要的不是懂得,而是惊喜,惊喜也用不着道理的。

大家必须想象,五百年前的教堂只有蜡烛光,非常昏暗,教民走进去看不清,也不让走近细看。那个时候,人去教堂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是宗教崇拜。许多高高在上的雕刻、绘画,几百年过来都不让你看清楚,看不清楚的事物才会有神秘感。时代变了,宗教文化减弱,很多教堂老旧毁坏,祭坛画被搬下祭坛,进入市场,进入美术馆。配上镜框,被灯光照亮,让人细看。这样一种脱离原先语境的展示方法,属于现代人的文化崇拜。具体说,是美术馆崇拜、展览崇拜。

局部笔记S02E06:离开寺庙的药师图

《药师经变图》原属于山西洪洞县广胜寺。

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

古老的国家为了现代化转型,真是各有各的用心良苦。

中国壁画起于汉代,魏晋唐宋达于极盛。

阎立本、李思训、张僧繇、吴道子、卢棱伽、杨庭光都是古代中国壁画大师。

唐代寺庙尽毁,除了地下墓葬和洞窟,地面上五台山佛光寺据说是仅存的唐代壁画遗址。

北宋武宗元作《朝元仙仗图》壁画,为兵火所焚,现传粉本长卷,在吴湖帆的弟子、大收藏家王季迁家族手中。

据说,能够想见唐人吴道子画风的,只有武宗元一人。

我初见《药师经变图》,为之一惊。我愿意确认广胜寺、永乐宫壁画的创作者是同一群人。

文艺复兴壁画发萌的时候,正是中国壁画黄金时代的尾声。

所谓世界美术史,其实就几个人的事情(意指美术史被简化)。寺庙壁画,工程浩大,必定是集体创作。但我确信,没有易县的天才师傅,不会有那十六尊易县罗汉。同样,没有广胜寺、永乐宫这批天才师傅,不会有我们眼前的大壁画。

贡布里希: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诸位要是看一眼,就能认出:元人继承了宋人的风神;而北宋武宗元下笔,乃是伟大的唐风。

豆列:局部笔记

 4 ) 美从人眼到人心,也许需要一万年

局部第三季结束了,作为一档文化养分很高的节目,经得住长长久久地回望,在这个最最发达和最最方便的传播时代,节目组和丹青老师还是希望公众的眼界可以打开些,多看些不一样的作品,体味多纬度的美。

丹青老师尽力从数以万计的壁画作品里为观众整理出一些明晰脉络,像物理学家从混杂物里提取纯净,不含杂质的精华,像矿工从大地深处找金矿,看着看着,有时候小编会觉得其实丹青老师的工作不是将湿壁画之美从文艺复兴里取出,而是把观众放进文艺复兴里去感受湿壁画之美。

听上去多少有些飘渺,看节目更是考验审美能力,在专业人士的辅助下,眼睛和湿壁画莫名交汇出美好的片刻之间,划下各种情绪流动的轨迹,这些瞬间承载着不同的画面,强烈撞击着视觉和情绪,却十分脆弱和稍纵即逝。

湿壁画作为宏大的图像,在宗教年代是尽可能高上去,人们必须和只能仰望,全身心匍匐谦卑。

特许的摄影机带着观众贴近凝视部分大壁画,丹青老师是懂壁画之美的人,他沉浸在平视壁画的微妙神采和雄辩情绪中,无比享受,真令人羡慕。

记起在罗马许愿池背身扔过三枚硬币,许过三个愿:

和爱的人在一起;

跟不爱的人分开;

此生再回一次罗马。

那么,再去趟意大利吧,不仅是回趟罗马,还要去有湿壁画的城邦。

 5 ) 《局部》第三季 笔记

第一集《回望文艺复兴十五世纪的城邦演绎》

萨沃纳罗拉被处死,正当文艺复兴黄金时期尾端,艺术家云集。这一时期轮番上场的王朝,类似齐楚燕赵,“文艺复兴”三百年的种种罪恶,因为艺术,好像被历史原谅了。就像魏晋时代门阀恶战,但留下了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画。

十六世纪的城邦时尚富有繁华,君主各个热衷教育、艺术、文物、诗歌,艺术家被需要。

我们应当怀抱同情走向米开朗琪罗崇拜的人被吊死的时代,而不光是十七八世纪的达芬奇和拉斐尔。

捷克作家昆德拉提出“上半时”“下半时”,现代人对于小说的认知大多来自十八十九世纪即下半时传统,他认为应该回到十七世纪之前的上半时传统。

下半时,是启蒙运动开始的时代,文艺复兴成为其前奏和铺垫。在德国印刷术还没传来之前,教堂就是美术馆,教堂的壁画颂扬上帝,教化人民,娱乐百姓。

十四世纪的师徒体系,奇马布埃是乔托的师傅,乔托的徒弟是塔图奥·加迪,加迪的徒弟是阿尼奥罗·加迪,其徒弟又是劳伦佐·摩纳科

后维罗齐奥工作室出了两位天才:达·芬奇和佩鲁吉诺,画家奇兰达约的工作室出了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乔托徒弟之一委内齐亚诺教出了斯塔尔尼亚,而他教出了马索利诺,而他教出了马萨乔。

十五世纪尾端,拜占庭陷落,穆斯林封锁地中海商道,法国西班牙入侵,罗马之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西洋经济线开通,地理大发现,意大利从此没落在十六世纪初叶分崩离析。这些在湿壁画里,完全没有一点迹象。

阿波罗的日神精神,带奥尼索斯的酒神精神,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到了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壁画早已失去精神,也看不出疲惫和颓丧。

第二集《湿壁画的世纪: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

1858年 儒勒·米什莱第一次定义“Renaissance”(文艺复兴)这个词,那时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已过去快四百年。

世人对文艺复兴的角度,延续瓦萨里的观点,但其中存在诸多错愕,“进步论”的观点。

例如敦煌壁画,横跨多个朝代,但最生动饱满,天真的还是北魏年间。

马塞尔·杜尚“作品的著名程度取决于被谈论的次数”,显然名作被话语决定,传播是话语的力量。作品的有名或者无名取决于被印刷的次数。

中世纪晚期出现“坦培拉”,所以祭坛画都是蛋彩画。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画册、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导览手册

圣方济各圣殿壁画 曼陀瓦市婚礼墙壁画 圣格雷戈里奥马格诺教堂位于斯波莱托的壁画残片

第三集《中古的回光:契马布埃和乔托》

乔托,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画家,自他出山,文艺复兴的胎动开始。

而他的师傅,契马布埃

中世纪壁画:1.偶像画2.不设背景 3.没有透视法4.不用解剖学 5.不设光影,没有立体感

土耳其 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尔 建于6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世纪镶嵌画

意大利拉文纳圣维塔教堂镶嵌画 克里姆林宫十四世纪壁画

阿西西 圣方济各教堂 帕托瓦斯克罗威尼礼拜堂湿壁画

他的幼稚正是它的魅力

乔托的贡献:摆脱中世纪的偶像画,开始描绘人物的各种动作、表情、角度,配以山坡树木、动物房屋等场景。他完美呼应了巴赫的复调与和声。

《耶稣受难图》1277-1280 乔万尼·契马布埃 画面回到中世纪造型正面,姿态简单,没有景物,可是情绪激烈饱满,生猛有力,类似敦煌壁画,高古遒劲,神采飞动。竟显得乔托繁琐了,不重要了。而他预告了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第一位歌剧大师蒙泰威尔第

乔治·鲁奥 现代耶稣的绘画,似中世纪的偶像画,没有表情,颜料层的重涂覆盖,舍弃细节,追求中世纪极度单纯的绘画性

早在希腊,简单的透视法已出现,而中世纪图像主张崇拜功能,透视法被废止,文艺复兴时期再度肯定感官和现世。透视法,准确称焦点透视法成为虚拟真实的绘画法则,它主宰欧洲绘画六百年,画家的直觉、感性、天趣被日益规范,绘画的自发性、自由度、自在感逐步丧失,到二十世纪才被现代主义找回来。

中国人画画从来享受笔法,不屑于一板一眼描摹自然,而欧洲绘画到二十世纪才放弃自然观。

意大利画家 基亚和克莱门蒂是中世纪绘画的涂鸦化,比鲁奥、马蒂斯走得更远、更放肆。

上世纪“二战”被轰炸后的米兰恩宠圣母教堂 1943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丝毫未损

1997 阿西西地震,上下两层主要壁画无恙,天顶壁画的残渣散落,后用8年修复。

第四集《墙上的圣徒:马索利诺和马萨乔》

十世纪壁画的大风格被乔托破局了,而文艺复兴等马萨乔开局。从他开始,中世纪的气息一扫而空,新的样式、大的格局开始确立。人物比例高度准确,透视法成熟,画面开始复杂,细节趋向逼真。日后的佩鲁吉诺、弗朗切斯卡、曼特尼亚、波提切利、基兰达约、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奉他为师。

《圣母与圣子》马索利诺·达·帕尼卡尔 1423 马萨乔的师傅

《天使报喜图》罗马 圣克莱门特教堂壁画

《圣凯瑟琳生平组图》(圣凯瑟琳事迹)马索利诺·达·帕尼卡尔 1425-1431

佛罗伦萨布兰卡契礼拜堂1425-1485

伦巴第的奥洛纳堡《施洗约翰生平组图》

马索利诺用色明亮,有股仙气和童话感,他钟爱哥特风格的拉长造型。一派贞洁,气息高贵。是十四世纪画第一个裸体的画家,享受中古美学的余韵,甘愿“倒退”。

马萨乔造型严谨简朴,可以树立“佛罗伦萨画派”的人文气息,即注重写实,发掘人物内涵。

十五世纪,人文主义猖獗,人们不再相信天国

他们俩一个唯美,一个写实。

鲁迅:“米开朗琪罗的画实际是连环画”

画家描绘表情,就像文学家用形容词,在以前,大家很少用形容词。到了小说语言日趋复杂的十九世纪,托尔斯泰认为无可企及的简洁语言只能在民间传说中找到。

第五集《战争与美人:乌切诺和利皮父子》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黄昏余晖,论朝气元气不及十五世纪。

《洪水》1447-48 属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绿色回廊湿壁画《诺亚方舟系列》,有如素描,灰色加土红色

《圣罗马诺战役》1432三联画

代表清晨、正午和黄昏。它的几何感,数学性,挂毯式的绚丽,贵重金属般的质地空前绝后。 保罗·乌切诺

《亚历山大镶嵌画》公元前100年 庞贝城农牧神之家

乌切诺一举刷新了欧洲的战争画,随后弗朗切斯卡画了《真十字架传奇》1447-1466,半世纪后的达芬奇也试着画战争《安吉亚里战役》1505草图出来,没有下文。

斯波莱托|圣母升天主教座堂 菲利普·利皮(父)精圣母画像 《圣母与圣子》

《西律王的宴会》1452 沉浸于异性的魅力之中多情自由

罗马|神庙遗址圣母堂卡拉法礼拜堂 1489 菲利皮诺·利皮

西洋人打仗喜欢奏乐,他将圣母升天的古老主题和卡拉法的英雄事迹做大胆而有趣的处理,正中的天使报喜图画进了卡拉法主教和圣托马斯。穹顶的天使围绕圣母各个配有军乐队乐器,近景远景场面之大,元素丰富。

第六集《壁画与慈爱:锡耶纳阶梯医院》

锡耶纳阶梯医院壁画

锡耶纳斯卡拉圣母玛利亚博物馆|欧洲最古老医院之一 现存东西墙的八幅大壁画,由巴托洛、维基耶塔、奎尔西亚完成

“锡耶纳画派”形成早于“佛罗伦萨画派”,日后风行欧洲的祭坛画就是十三世纪中叶由本地画家和木匠发明的,同期城里工匠协会,形成艺术赞助体制。所以当时是最早一批请去各地绘制壁画的一群人,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是一例,锡耶纳古城遍布文艺复兴时期重要壁画。

《乐园》1445乔万尼·迪·保罗

《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安布罗吉奥·洛伦泽蒂 锡耶纳市政厅1338

文艺复兴壁画里的建筑,像中国古代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有种音乐的和声和音阶之美。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写实绘画描写人间死伤,总会凸显人间的悲惨,而十五世纪壁画中的医院场面,看过去毫无苦相,一盖是天真的目光,最在乎怎样画得好看。比十九世纪写实作品更有趣、好玩、华美,比十五世纪其他宗教画更亲切、更人间、更真实。属于十五世纪的好心情。

有时,不出名画家的绘画的诚恳和好心肠,胜于大师

“能品”,却偏于“俗”,比如画面铺张,堆砌细节,欠缺提炼,意境不高等。单是人家的豪迈与精力,论精力的弥漫,生命的元气,十七世纪巴洛克是十五世纪的升级版,精致版,但都会在十五世纪的画工面前甘拜下风,能量本身就是魅力。

第七集《威严的倒影: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真十字架传奇》1452-1466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 弗朗切斯卡

《乌尔比诺公爵夫妇肖像》1465

达·芬奇是超前的实验艺术家,他尝试在干墙面画壁画,《最后的晚餐》1494在他活着的年代,颜料就不断剥落,最后剩下一团模糊的痕迹。

文艺复兴画家,一个是布局,一个是要讲故事。而弗朗切斯卡画家意识抬头了,放弃了一贯的观看顺序,把故事打散在墙面上。而墙面大,所以率先使用了“模型法”,类似小模型图。

画里“威严”,与生俱来的气质,他的构图带有严整的均衡感,秩序感和数学性,这是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绘画的热点和时髦。他为画面赋予了宏大的仪式感和军人的气质,刚毅、挺拔、决断、无情。摒弃透视法,刻意平面化营造征战的密集厮杀。

画面风景处,充满神秘感的最佳对比的倒影,建筑的直线切割秩序感简直预告了二十世纪的“立体主义”

罗伯·休斯“故事必不可少”。

古代画家最懂形式,古画的形式来自故事叙述的需要。

第八集《盛礼与盛装:本诺佐·戈佐里》

《三博士来拜》1459-1461 本诺佐·戈佐里 美帝奇-里卡迪宫礼拜堂

它集中了文艺复兴黄金时代的主要符号

《青年使徒头像》拉斐尔 《雏菊与罂粟花》梵高 《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毕加索

《三博士朝圣》1481-1482达芬奇 1475-1476 波提切利 1440-1460 / 1438-1445弗拉·安吉利科

1496 菲力皮诺·利皮 1423 真蒂莱·达·法布里亚诺

礼仪、风度、交谈,成为当时竞相仿效的时尚,15世纪意大利富裕、优雅、清洁、讲究。

人们总渴求画作讲的故事,但是我们更愿意去关注画作本身。它用人群和山川组成壁画的多声部大合唱,金色、绿色、紫红色是超高音段落。

戈佐里的雄强、快乐,正能量和规模感是“文艺复兴”壁画的猛将,而几百年后的十八九世纪最强悍的大场面画手:大卫、库尔贝、德拉克罗瓦、列宾、苏里科夫,更不是他的对手。

《迦拿的婚礼》1563保罗·委罗内塞 包括之后的鲁本斯

戈佐里不是追求深度的画家,所以可以抓住佛罗伦萨的灿烂记忆。

第九集《婚礼房故事: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婚礼房》曼特尼亚

《婚礼房》曼特尼亚

穹顶:小爱神绝妙的透视,八个菱形穹隅绘 八个奖章图案,向罗马皇家输诚。精研古罗马艺术。十五世纪壁画玩浮雕感,曼特尼亚的视觉设计前无古人的乱真。

《库伯勒神在罗马》1505-1506 曼特尼亚

《会见图》

欧洲宫廷人物画,《会见图》是罕见的扛鼎之作。教皇转头与人交谈的姿态,是权谋人物的经典一瞬。

没有一位文艺复兴画家奢谈自由,他们都是工匠,从乔托到玛索尼诺,从弗朗切斯卡到曼特尼亚,教堂和君王府,是唯一驱使他们画画的地方。

“文艺复兴”不可缺少的三大前提,是希腊罗马的记忆,耶稣和圣母的符号,还有教皇和贵族的需求,是当时画家的荷尔蒙。而毕加索画风千变万化,是二十世纪的“超级荷尔蒙”。

《战神与维纳斯》1496-1497 曼特尼亚 伊莎贝拉为原型

第十集《月鉴房传奇:图拉与科萨》

《月鉴房壁画》弗拉拉斯齐法诺亚宫 柯西莫·图拉和弗朗切斯卡·德尔·科萨

取十二星座为主题画于中层,上层绘制古代神话的十二位主神,代表各自星座。下两层描绘岁月四季家族功德,十二幅图像按时针反方向分布,目前可看清绘制七个月的图像。 三、四、五月出自科萨。金牛座主神上的三位姿态仿似古希腊维纳斯,肆意发春。

这些三层构图绝无仅有,全画到处都是焦点,也因此找不到焦点。在这之后,能在现实和幻象中自由切换的画作,几乎绝迹。而二十世纪初,超现实主义绘画再度追求虚拟性,可是观念贫薄。而图拉和科萨只知道,劳动代表收获,日常代表和平,贵族代表尊严。整幅画通篇严整密致,却弥漫酒神精神狂欢至今。

第十一集《表象的魅力: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古罗马湿壁画至今两千多年,文艺复兴湿壁画距今六七百年。

《圣格里高利向圣芬娜宣告死讯》1477-1478多梅尼科·基兰达约 圣吉米尼亚诺|圣母升天协同教堂

他笔下肖像的肖似有一种表象之美,焕发这十五世纪的纯真感,即一种手法的可能性刚刚被发现时的那种惊喜。绘画之所以美,全在表象。

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奇马布埃和乔托都画不像,到马萨乔形开始准确、具体,在意大利壁画磨炼半个世纪后,遭遇了一位“画得特别像”的天才基兰达约。

中国文人画瞧不起肖似,苏东坡说“绘画论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而欧洲绘画的世界性贡献,在二十世纪以前,就是画得像。

1490,完成佛罗伦萨新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壁画,在技术上,他是十五世纪壁画的顶点。

《最后的晚餐》1480基兰达约

《最后的晚餐》1495-1498达芬奇

巴赞:“所谓电影,就是所有人不断不断进入这个长方形银幕”。

德加常画人物半身,这种瞬间的不完整性,影响着二十世纪摄影。和基兰达约一样这不仅仅是构图的意识,而是贪婪的目光。这即是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中心,艺术家是看人的引擎。对于他所在的十五世纪,基兰达约的半自觉的写实,是超前的,因此被后世的学者至于“文艺复兴”主流美学的边缘,即虚构天国、理想化的脸,一切都被竭力修饰使之美化、圣化、非人间化。

《圣玛利亚生平》

第十二集《无名的工匠》

“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但丁”

斯波莱托圣乔治马焦雷教堂壁画 12至13世纪

文艺复兴的前世

形状、色彩、大块分割,非常平面,没有纵深,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表情。鲁奥、马蒂斯、毕加索也这样画画,早一两千年前,我们的汉代人,隋唐人,北齐人,早就这样画画。

佛罗伦萨 圣米尼亚托大殿

乔托前后的匠人,十三、十四世纪的中世纪壁画,仍沿袭拜占庭作风的壁画。

罗马 圣克莱门特教堂 四世纪的教堂残骸 《圣克莱门特和圣亚力克修斯生平组图》

《圣克莱门特和西西尼乌斯》11世纪 《亚速海的奇迹》11世纪

平面,二维,就像儿童画。

早古的工匠,会在一个长方块的所有空余部分,先后画满想要画出的形状。巴比伦、古埃及、敦煌人、宋元人都用这种方法画画。

《耶稣在灵薄狱》9世纪

刚正、流利,粗大的勾线,斩钉截铁。

纳博科夫“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向人去解释这幅作品有多好”

《圣母玛利亚》8世纪 罗马生克莱门特教堂

如今我们看惯了达芬奇,拉斐尔的圣母,认定中世纪绘画是刻板的,是僵硬的,毫无个性,那是难以翻案的定论。

《圣巴多罗买殉难图》15世纪 乔万尼 佛罗伦萨天主圣三大殿

圣弥额尔总领天使教堂 艾吉镇教堂

宋元时代,文人画起来,中国的工匠画传统走向黄昏。欧洲到十六十七世纪,工匠传统的气数尚且还在,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后走向没落,到了二十世纪,工匠这样一种职业,这样一种人格全面凋零。

网络时代的这份“网上的名单”,显然来自美术史家代代相沿的结论。公众的目光往往变得更狭窄更片面,而且更固定。而文艺复兴为何伟大,只因那是一个意大利全民大众最最在乎艺术最最崇拜艺术的时代。相对现代人,在这背后,顶顶在乎的其实是钱。

北朝壁画 九原岗壁画来自传说山海经 仪仗图、狩猎图、升仙图

娄睿墓壁画 徐显秀墓壁画 水泉梁墓壁画

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的。现代人什么都能办到,就是办不到天真。

 6 ) 局部的前世今生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还有,好的绘画不但容纳时间,而且创造时间。它为时间所拥有,但一直跟着时间走,可以容纳不同的时段。绘画不会说不会动,但绘画更长久。”——局部2⃣️

感觉第三季在绘画、音乐、影像方面配合更紧密。片头全景、钟声响起、喧闹街头过后,缓缓响起的宗教音乐(破耳朵听不出什么暂认同羽管键)和丹青老师的独白“还有我还有我”让人肃然起敬。局部3⃣️来了!

“《局部》自15年开播,不知是多少人的秘密花园。第三季更是每一帧都让人心动。特别的是,这次片尾是些小小的花絮的拼接,让人感动。

老师在乡间林荫小路骑着车抬着手机摄像,老人在阳台和孩子玩着皮球,拍摄团队扛着器材走进教堂…人们好平凡,生活好平凡,而异想天开的人层出不穷,创造出那些不凡而久久流传的艺术,那些fantasy,人们在教堂穹顶之下显得渺小。

每集短短的二十多分钟,也许不能离绘画的技巧和伟大的名字更近一点,却可以离日常那些看不懂的浮夸和琐碎稍远一点。”

四年三季,老师和节目组真是很伟大了。从第一季陈丹青老师一人坐于“小黑屋”的沙发上,手里拿着画册抑或是文稿,讲着各地各时期的名画。常以“你们知道了吗?”结尾。到第二季片头回响在大都会的巴洛克音乐《四季》,“好,局部第二季开始了!”开始带我们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画,领略古今中外名画的前世今生。

局部的魅力,看理想的价值,不是简单的上课,不是知识贩卖器,是对历史的重温与探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短评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8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12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14分钟前
  • 力荐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1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20分钟前
  • 茉豆茉豆
  • 力荐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23分钟前
  • King
  • 力荐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24分钟前
  • 力荐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25分钟前
  • ┎ʃΘþャ虍ᵧ〓⿻
  • 力荐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29分钟前
  • 🌍Amani🐒
  • 力荐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32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37分钟前
  • 尧尧
  • 力荐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4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有幸

45分钟前
  • Dlee
  • 力荐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50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52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53分钟前
  • Late
  • 推荐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58分钟前
  • glow
  • 力荐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1小时前
  • 舒小简
  • 推荐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1小时前
  • 烤芬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