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日志·素描

HD

主演:蒂莫西·利瑞,艾德·艾姆许维勒,Franz Fuenstler,杰克·史密斯,Mario Montez,尼可,伊迪·塞奇威克,安迪·沃霍尔,朱迪丝·马利纳,Storm De Hirsch,诺曼·梅勒,艾伦·金斯堡,约翰·列侬,小野洋子,Leo Adams,斯坦·布拉哈格,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2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3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4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5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6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3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4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5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6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7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8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19笔记·日志·素描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笔记·日志·素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Walden (Diaries, Notes & Sketches) de Jonas Mekas États-Unis, 1969, 16mm, 180’, nb et coul., vostf filmé entre 1964 et1968, monté en 1968-1969  Walden est le premier des journaux de Jonas Mekas, rassemblés sous le titre générique Diaries, Notes & Sketches – le premier monté, même si Lost Lost Lost, achevé en 1976, montre la période précédente, de 1949 à 1963.  « Depuis 1950, je n’ai cessé de tenir mon journal filmé. Je me promenais avec ma Bolex en réagissant à la réalité immédiate : situations, amis, New York, saisons. […] Walden contient le matériel tourné de 1964 à 1968 monté dans l’ordre chronologique. La bande-son utilise les sons enregistrés à la même époque : voix, métro, bruits de rues, un peu de Chopin (je suis un romantique) et d’autres sons, significatifs ou non. »  Jonas Mekas  « Je n’ai pas disposé de ces longues plages de temps nécessaires à la préparation d’un scénario, puis au tournage, puis au montage, etc. Je n’ai eu que des bribes de temps qui ne m’ont permis de tourner que des bribes de film. Toute mon œuvre personnelle est devenue comme une série de notes. Je me disais : je vais faire tout ce que je peux aujourd’hui, parce que sinon je ne trouverai pas d’autre moment libre avant des semaines. Si je peux filmer une minute, je filme une minute. Si je peux filmer dix secondes, je filme dix secondes. Je prends ce que je peux, désespérément. Mais pendant longtemps, je n’ai pas visionné ce que je filmais et emmagasinais ainsi. Je me disais que tout ce que je faisais, c’était de l’entraînement. »  Jonas Mekas, 1972  « Walden de Jonas Mekas s’impose, près de trente ans plus tard, comme un document cinématographique essentiel de la vie artistique new-yorkaise à l’une de ses époques les plus grandioses. Sans jamais choquer ni se confesser, Mekas a imprégné chaque instant de ce très long film des nuances de sa personnalité. Parmi un vaste éventail de personnages, pour la plupart non nommés ou simplement appelés par leur prénom – bien que certains soient mondialement célèbres –, le seul portrait psychologique est celui du cinéaste lui-même : un poète lituanien exilé, fasciné et torturé par sa lente américanisation. Le film est dominé par un rythme staccato nerveux qui s’épanche régulièrement en grandes exaltations. En accumulant massivement des images, Mekas s’est constitué des archives uniques en leur genre pour assembler ce journal visuel, le premier d’une longue série. Aucun autre film ne restitue à ce point la sensation propre à ce temps et à ce lieu, telle qu’on peut la retrouver en regardant le film aujourd’hui. En tant que personnage secondaire apparaissant régulièrement devant la caméra de mon ami, je suis conscient combien sa représentation des autres reste fragmentaire et elliptique, et cependant ces images sont devenues pour moi les indices visuels les plus forts de la personne que j’étais il y a trente ans. Ceci est peut-être la clé de l’œuvre de Mekas : sa découverte d’une forme cinématographique laissant transparaître ses changements d’humeur, sans imposer un masque cohérent de lui-même. Il a ainsi construit une oeuvre qui laisse les autres apparaître dans leur ambiguïté phénoménale. »  P. Adams Sitney, 1996, Le Livre de Walden, éd. Paris Expérimental, 1997  « Disons que, cinématographiquement parlant, il n’y a peut-être rien de plus beau que les trois premiers plans de Walden : des arbres dans un parc bleuté par les reflets du soleil d’hiver, la neige et l’aube du printemps ; du temps, proustien ou haché en haïku, du temps qui tient dans la main, du souvenir partout. »  Philippe Azoury, « Vivace Jonas Mekas », Libération, 31 octobre 2000手足英雄十二星座之为爱奔跑任长霞动物狂想曲 第一季南昌起义鬼店另有主外籍之人朋友再见冬天里美哉琉璃:巧匠大比拼 第二季妈妈摇滚卡斯巴商场枪击案红十字背后神奈大成功建筑大师肥佬教授2恐惧街3爱到底2009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刑警张玉贵好女巫第三季失物招领2022反转街头2人帮CI5行动 第二季超时空玛德琳羞耻 第三季笑着回家逃狱惊魂原谅他77次猫与桃花源为人父母第一季欢乐神仙窝国语通天塔卫生队的故事比如父子X战警:第一战金牌制作人橘子郡男孩第一季双天至尊2爱在有情天

 长篇影评

 1 ) 听到内心

#DVD 实验性很强,音画分离处理。与后作《当我往前走之时……》同一种风格,不同于《当我…》关于爱,关于美,关于记忆与回忆,本片给我的感觉更多是传递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性表达,是“我”的经历,影片在影像提供的画面更中立一些,而声音却是帮助建立“价值”的部分。

视觉上,与《当我…》同样的多重曝光,跳切,降格跳切, 对照《当我…》中的大量虚焦,本影片实焦的时候还是挺多的,所以会相对有些晕,尤其在特写镜头的快进处理时。简抱马的那部分拍的太美了,隔着窗上的雪花,情绪传递非常到位。闪屏那一幕更是让我想到最近看过的《晒后假日》。片中也看到很多致敬,如《午后的迷惘》得封面画面。转场形势也是多种多样,抖动,过爆,空镜和音乐,完全不单调。

听觉上更多的用于输出导演的情绪,当音乐的情绪与影像方向相同时,可以为整个视听提供更深的情感输出,而当与影像相悖时,割裂感带来的张力是非常大的。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画面的婚礼与声音的战争的搭配,美好的契约与残酷的现实交织下带来的冲击力很强。还有旁白圣经的朗读和接着的圣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几幕的管风琴想起搭配上空镜视觉呈现甚至直接让我想起了马力克。影片还有非常多的以私人影像对嘈杂的地铁,空镜或私人影像对其他私人影像的声音,交响乐,爵士乐,手风琴,管风琴,合唱,圣歌,钢琴曲,(婚礼配交响乐我也是够了,这嘹亮的小号提神醒脑,战斗机的声音搭配阖家团圆的画面构建的张力很强),《Missa Luba: Sanctus》也有在片中出现,不过是以影像内容中的形式,梦幻联动《如果》,可以感觉出作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对于反战反殖民的看法是很相似的。其实有一部分播放音乐被导演特意强调,类似于播放键按下的声音,让我想起了最近刚看过的《在水中》。还有最后结尾处哼唱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团结友爱搭配的冬日雪景还是预示导演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家看的好处是可以对音量进行掌控,想起影院看《当我…》时被过高音量震到耳朵疼的我…

Jonas Mekas-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2 ) 【自译】评《瓦尔登:笔记·日志·素描》By Joseph Jon Lanthier, August 25, 2009

(水平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美国先锋电影教父”乔纳斯·梅卡斯用一台小型便携的Bolex相机即兴拍摄了长达数英里的胶片,然后在1969年将他的第一部“日记电影”制作了出来,并为他的朋友们和一些独立艺术家们进行了放映。在那个时代,家庭电影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具有强烈的开创性,但我们只要看一眼与梅卡斯同时代的人当时正在制作或发行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与两岸艺术电影界的其余作品相比在创作方向上是多么的与众不同。作为60年代的电影发行商和电影评论家,梅卡斯曾赞扬和推广过很多电影:有的极为荒诞(如肯尼斯·安格执导的《天蝎星升起》),也有的在法律层面上令人震惊(如杰克·史密斯执导的《热血造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笔记·日志·素描》(又名《瓦尔登》)首映前的准备节目中,有一封导演对当晚放映的一封谦虚而暧昧的信:"在这六卷电影中,你们将要看到的也许是两卷,三卷,或是四卷。这将取决于你们的耐心与兴趣。

这位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可能有自己的理由来在剪辑室中低调地处理这三小时的手持摄影搭配上自然光的素材,并为其随机地配上隐晦的旁白和恰好在剪辑室的收音机中听到的民间音乐。不过与此同时《瓦尔登》作为梅卡斯微电影生涯的开端,也因其所具有的反常性而引人注目。任何熟悉梅卡斯在此之后那些日记电影的人——特别是那部在1972年制作完成后被艺术家们不断观看的《回忆立陶宛之旅》——都会注意到相比之下《瓦尔登》中素材的交织是多么的绚烂。在家用便携式摄像机出现后,梅卡斯在摄像机上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剪辑工作,避免了其他主流的电影人用来彰显专业性的视觉装饰。不过,《瓦尔登》也特意对一些事件的时间顺序进行了调整(为了戏剧性效果),产生了多个加速序列,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始的双重曝光技术,这些技术的叠加在“马戏团笔记”部分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峰:它在大象、杂耍者和杂技演员上所产生的视觉狂热效果就如同布拉哈格在《飞蛾之光》对干枯透明的翅膀和落叶中所做的一样。

因此,梅卡斯电影日记的诞生不仅仅是当时电影中最前卫的,也是在美学上最让人疑惧的,是最直言不讳地指出其拍摄对象的(即拍摄对象的缺乏):人们可以发现在电影影像之下有一种不希望被误解和误读的强烈决心,特别是考虑到那个时代的政治局势和艺术氛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第一卷的中段我们听到了吱吱作响的手风琴声和慵懒和弦,同时梅卡斯也半音调地低声唱出了这样的歌词:“我只是在庆祝我所看到的一切。我什么也不在寻找,因而我很快乐。”这句话在整部影片中反复出现,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第一卷中紧随其后的是一段关于作者流亡的独白,让人不禁想梅卡斯究竟是在试图说服观众还是自己。但这句话有一个创造性的来源——真诚:正如布莱希特所发现的那样,在一个社会政治紧张的时代,宣布自己缺乏象征性的动机不仅是必要的,更是一种大胆成熟的艺术行为。

然而,这并不是说因梅卡斯没有为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拍摄素材,60年代的文化进步就没有影响到他。恰恰相反,在拍摄《瓦尔登》的整个时间段内,他在时间与空间上所经历的似乎对他有着强烈的影响:《瓦尔登》是由1964-1969年左右拍摄的镜头组成的,而《失,失,失》却向观众揭示出梅卡斯从40年代末就作为立陶宛的难民来到了布鲁克林,手持着他的16mm摄像机在纽约街头游荡。但《瓦尔登》中所展现的流行音乐、抗议活动,或是在这3个小时的旅程中遇见的众多大人物——如艾伦·金斯堡、地下丝绒乐队和卡尔·德雷尔等——却与他这个时期的人生主题完全无关。更为关键的是梅卡斯在曼哈顿拍摄滑冰者时、顺着瘦小的腿拍摄手拿蒲公英的天真小女孩时、在360度旋转拍摄豪华婚礼派队时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正如刚刚最后一个例子中略显粗糙的模仿了喝完一杯香槟后失去平衡的喜悦,我们可以看出梅卡斯在与他周围绽放的令人陶醉的文艺复兴的接触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在《瓦尔登》中,梅卡斯适应了他那个时期从个体记忆中创作电影的电影准则,创作了一部关于自我视角的电影。如果说其他纽约地下电影人的作品旨在激发观众肾上腺素的分泌或引发观众思想上的反应,那么梅卡斯所追求的就是一种更为原始的观看上的反应;通过他的镜头观看是一种目的而非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瓦尔登》更像是金斯伯格或凯鲁亚克等诗人的书面日记,而不是梅卡斯借鉴的那本令人推崇的出版物《瓦尔登湖》。影片的叙述常常与梭罗那不加掩饰的自我安慰的声音和他对城市的爱恨相吻合,但相较于长篇小说因自相矛盾而导致的失败,《瓦尔登》这部日记电影成功地成为了一种个人记录;梭罗主张在生活而非艺术中寻求超越的同时却又写出了这样说教式的庄严神圣的散文,而梅卡斯仅仅通过庆祝他所见的事物就作出了同样的主张。当然可以肯定的是,电影中也存在着一些冗长乏味的部分,但这也是一部分的重点:在某种意义上(最好的意义上),《瓦尔登》是一个为后代收集的长篇大论的储存库。与同时期纪录片不同的是,影片中很少有时代间隔导致的不合时宜使我们分心去思考50年前的服饰、电器或举止与如今是多么的不同;梅卡斯巧妙地略去了这些表层的细节,转而去捕捉那些静物场景、日落时分逐渐昏暗的海边风景、有些潦草的职业交往、风雪中穿双排扣大衣的人群,以及在这周围贯穿始终的孩子们在田园中的嬉闹。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在曼哈顿的立陶宛难民的60年代生活记录,同样也是对这样一个难以捉摸的存在状态的诚挚敬意——毫无掩盖、毫无美化、毫无保留。

 3 ) 电影版摇摇晃晃的人间

在第十章CASSIS海港, 摄影师达到了一种疯狂,没日没夜地拍摄海洋, 灯塔,几乎和第40分钟的马戏团一样长,在当下我完全无法觉知它的含义,只有继续。但在他砖头一样的著作中,写到了这里

和他的友人西特尼离开的时候一样光影变幻(此人第50分钟结婚),也向他在晚春的雏菊中见到了德莱叶,或者提姆大庄园那一段,他自己朗读的(第22分钟),就像瓦尔登湖的精神,我们不要去外求,而去感受自己。因为一切归于沉寂

现在我们成为哲学的影像,那个时候称为先锋。

作为影像的思考者,他充分的发挥了默片中的字母板 以及晃动的快放镜头造成的时间流逝感,并将之凝固为电影记录者的表现风格。说实话,使用快放镜头的电影工作者很多,但是如此赫拉克利特似的使用,是十分少见的。

就像拿火烧时间,而并不想经停。那种感受,和在当下仍然不同,可以说是个人化的影像存在感。在快乐男人拍摄片段一片中,他集中反映了自己和Hollis Melton生的两个孩子:女儿Oona, 儿子Sebastian。而在本片中更多的是他的好朋友,纽约圈子里的Marie Menken, Andy Warhol, Nico, Allen Ginsberg, Yoko Ono, John Lennon, Salvador Dalí, 自己的立陶宛伙伴George Maciunas。比如第41分钟大诗人金斯伯格。他为列侬拍了不少小片子

完全可以恢复他的理论,持续颤动的景象,使人觉知拍摄的主题。这是一个经过二战,住过集中营的立陶宛人的残念。如96分钟拥抱马头,在纽约这种酷寒天气

 4 ) 在线地址

在线地址:http://www.56.com/w66/play_album-aid-8871575_vid-NTY5MjAwNzQ.html

 5 ) 2019.1.11 23:24

记录一下看到神仙电影的夜晚。

★★★★★

不懂“形式即内容”的人都应该看这部电影,这就是影像语言铺就的诗、乐章和一切艺术想要抵达的神迹。

电影是一帧一帧的,记忆也是。梅卡斯用三个小时诠释着关于电影这个媒介以及生命的哲理,影像不仅不局限于语言,更不囿于眼中之物,它可以表达脑中之物。脑中之物就是如这般摇晃、破碎、变色、切割、翻转、重叠、反复,它记录着男人的目光如何在少女的脸庞和躯体上流转,见证着那些绝美的信念如何短暂地定格。

去抱怨看完没有几乎没办法记下任何事是荒谬的,因为生命原本就如浮光掠影,车水马龙,一切匆匆、匆匆。去咒骂六个Reel略显重复也是荒谬的,因为生命也如夏秋冬春,新生老去,仪式平常,一切不悲、也不喜。

“我活着,所以我拍电影;我拍电影,所以我活着”,看到那几个不知是人在追逐太阳还是太阳在追逐人的片段,想起某个夜晚,我坐在出租车上,车绕着环路行驶,只觉得仿佛在被月亮人追逐着。我相信这句话没有什么诗化的处理,那就是梅卡斯写实的生命。

整部电影都借助快速剪辑的匆匆感和生命历程的漫长感糅合出一种超强的戏剧张力,足以见得一个人又是电影人又是哲学家该多可怕啊。

 6 ) 抓标题

REEL ONE

dedicated to LUMIERE

DIARIES notes&sketches also known as WALDEN

1.IN NEW YORK WAS SITLL WINTER BUT THE WINTER WAS FULL OF SPRING

2.BARBARA'S FLOWER GARDEN

3.SUNDAY AT STONES

4.I THOUGHT OF HOME

5.WALDEN

6.A WEDDING

7.IN FRONT OF THE CHURCH

8.THE WEDDING PARTY

9.BREAKFAST IN MARSEILLES

10.CASSIS

11.BREAKFAST AT STONES

12.CRAL.TH.DREYER

13.WALDEN

14.A TRIP TO MILLBROOK

15.TIM'S PLACE

16.FlOWERS FOR MARIE MENKEN

17.GREGORY MARKOPOULOS SHOOTS BACKGROUNDS FOR'GALAXIE'

WALDEN-END OF REEL ONE

REEL TWO

DIARIES notes&sketches

1.NOTES OF THE CIRCUS

2.KEEPING KREPLACHS MEET TO DISCUSS WORLD PROBLEMS

3.SEPTEMBER

4.STREET WORKS

5.ALEXANDRA&JORDAN

6.SITNEY'S WEDDING

7.NEW YEAR'S EVENING IN TIMES SQUARE

8.BARBET SCHROEDER

9.GOOFING ON 42ND STREET

10.COAL DELIVERER

11.UPTOWN PARTY

12.VELVET UNDERGROUND'S FIRST APPEARANCE(00:58:00)

13.ALEXANDRA&JORDAN

14.WALDEN

WALDEN-END OF REEL TWO

REEL THREE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DEEP OF WINTER

2.WINTER SCENE

3.AMY STOPS FOR COFFEE

4.STREET WORKS

5.PEACE MARCH AT NIGHT

6.BLACK POWER

7.WHAT LESLIE SAW THRU THE COOP WINDOW

8.CHINESE NEW YEAR

9.COOP DIRECTORS MEET

10.WEINBERGS IN WIND&SLUSH

11.SPARROWS FOR FLO,WHO IS STILL SICK

12.WINTER SCENE

13.DREAMS OF JEAN COCTEAU

14.OLMSTED HIKE

WALDEN-END OF REEL THREE

REEL FOUR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ON THIRD AVENUE

2.CHRISTMAS EVE

3.OPENING CHRISTMAS GIFTS

4.A VISIT TO BRAKHAGES

5.ONE DAY LIKE ANY OTHER

6.PONIES

7.ROSCOE

8.IN THE WOODS

9.NEWWYN&CRYSTAL RETURN FROM SCHOOL

10.ON THE MELTING PORCH

11.JANE CLEANS THE ROOF

12.SUDDENLY IT LOOKED LIKE SPRING

13.JANE&JONAS DECIDE TO RIDE THE DONKEY

14.STAN&THE CHILDREN

15.JANE

16.EVENING

17.THE BREAKFAST

18.A VISIT TO THE BEAVERLAND

19.I FIND RABBIT SHIT!

20.NEXT MORNING

21.AT TABOR FARM,LITHUANIANS DANCED TILL SUNRISE.

22.GULF COAST UNDERGROUND IN SPRING FEVER

WALDEN-END OF REEL FOUR

REEL FIVE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POLA&MOTHER IN THE COUNTRY

2.A VISIT TO HANS RICHTER

3.IN CENTRAL PARK

4.PETER'S WEDDING

5.SOON AFTER THAT CAME AUTUMN

6.MEL'S CHILDREN

7.JOEY

8.A TRIP TO NEW JERSEY

WALDEN-END OF REEL FIRE

REEL SIX

DIARIES notes and sketches

1.WENDY'S WEDDING

2.COMING BACK TO NEW YORK FROM BUFFALO

3.WINTER SCENE

4.MARIE MENKEN&SISTER

5.DEEP OF WINTER

6.SNOW FIGHT ON BLEECKER ST.

7.THE VILLAGE VOICE

8.SUNDAY MORNING SNOW STROM ON 8TH AVE.

9.TO HELL!

10.MARTHA WHOM I HADN'T SEEN FOR SOME TIME

11.NEXT DAY

12.WOOSTER ST.

13.ANTHOLOGY CINEMA MEETS

14.A GIRL WAITING FOR SPRING,AT RUTGERS

15.TO YOKO&JOHN WITH LOVE

16.BLAKE SITNEY IS BORN

17.I THOUGHT OF HOME

18.SEPTEMBER

WALDEN-END OF REEL SIX

 短评

影片起首第一句写着:"献给光(dedicated to LUMIERE)"――这乃是一切影像的命运.作为组装品的作品本己地意味着聚集和分享:将物放在一起,为了我们又向着我们,置于光亮之中.它唯一的目的便是"使……能看",那么电影的观看与平常的看终竟有所差别吗?在前者中,我们能够看自己的看,并看到自己在看.作为动词的普通的"看"要求着有所被看,它本身不能被看;极度私人的影像作品则令这一基础的区分被取消了:它没有也不必有"内部",无法也无需"进入",故看与被看物乃是同一的――我们发觉自己目睹着一个人献给光的一首生命的礼赞,在这一瞬间的诗意中,to be is to see.

9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S】!!居然看哭了,但并非感动,完全体会到昆汀哭《重庆森林》,在如此至纯的影像面前我如此渺小。浮光掠影,真正返璞归真的作品:这哪是纪录片,更非剧情片,它否定了一切,得以成为电影本身:第一次直观纯粹单纯的触碰到原始电影的力量,也绝非单单是影像的,而是一场奇妙的声画配合交织的错位游戏,抛弃了表演与调度,隐匿了剪辑与设计。感官世界:不光抛弃了情节,甚至形式都不重要了,完全感官至上,直觉成为一切。属于最难拍的电影,我相信作者在拍摄的同时是没有创作意识的,而只是一种discovery,电影的潜能果然是可以被无限发掘的。只是不太节制与统一,3个小时下来还是感到疲倦。

10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力荐

这是什么神仙结尾?哦是的,只是影像,什么也没发生,观看它,不需要理由,观看它就行,观看来来往往的角色,观看自然的韵律,观看生活,梅卡斯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电影,只需飘荡在这影像之海中。

14分钟前
  • TWY
  • 力荐

【4.5 】跳跃的画面,连贯的声音,像空中盘旋的雪花,像前方闪光的水面,随意飘扬,随意晃荡。最喜欢第四卷,狗狗依偎着人躺下,一起在雪地里跳来跳去。他们谈论,吃贝果,跳舞,参加婚礼,不断拍照,他们生活。

17分钟前
  • 碱水结
  • 推荐

倘若说真实电影的技法启发了后来纪录片的看见即经历,那个人想法无处不在的作者实验片反倒是比真实电影更能有感情的表达时代,虽然目光更聚焦与受拍摄者控制,但也难得的是内里充沛的让人膜拜,克里斯 马克是,本片导演也是,究其根本是因为没有完全客观的电影,而创作力又是电影的根本。

22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想起庞德的诗“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看着梅卡斯这私人的影像,瞬间神思飘向纽约,像是记忆高度集合的晶体,琐碎的事件和晃动闪烁的人脸模糊而又真实。如果有条件,每个人都应该去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毕竟我们都会遗忘但是影像会填充我们遗失的那部分美好。对比克里斯马克的《日月无光》,前者是书信而本片则是纯粹的私人日记,断断续续的文本,真实的生活切片,纽约四季的轮转,梅卡斯像是城市游走的诗人,赞美人群、赞美纽约。梅卡斯的视角是各个角度的,也让本片看起来充满生机,那些生趣的记录包含的是对生活诚挚的热爱。果然真实的、过往的都带有着乡愁的属性,能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感受到时间的流动,而摄像机真正成为双眼,机器机械的记录这个世界,而未被粉饰的真实影像则是我们所能收集的吉光片羽

24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DVD 长评 - 听到内心。实验性很强,音画分离处理。与后作《当我往前走之时……》同一种风格,本片给我的感觉是传递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性表达,是“我”的经历,影片在影像提供的画面更中立一些,而声音却是帮助建立“价值”的部分。视觉上,与《当我…》同样的多重曝光,跳切,降格跳切。听觉上更多用于输出情绪,当音乐的情绪与影像方向相同时,为整个视听提供更深的情感输出,而当与影像相悖时,割裂感带来的张力是非常大的。印象较深的一场戏是画面的婚礼与声音的战争的搭配,美好的契约与残酷的现实交织下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强。交响乐,爵士乐,手风琴,管风琴,合唱,圣歌,钢琴曲都有出现。《Missa Luba: Sanctus》也有在片中出现,梦幻联动《如果》,可以感觉出作为同一时期的作品,对于反战反殖民的看法是很相似的。

29分钟前
  • 力荐

8.5/10。①身边的各种动人细节的合集,影片整体充满了一种生活化的诗意。②有时延时摄影有时正常速率。剪辑碎片化。大量杂音或配乐,有时也有其他的画内音或者旁白。有时还有双重曝光。剩下的影像技法皆被抛弃(构图、调度、等)。③画面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运镜或剪辑过快、延时摄影)而难以看清,这营造了一种如梦般朦胧的诗意感。④其实影片的人工操纵感还是很明显(延时摄影、配乐、高频率的剪辑、过于抖动的运镜等),所以影像技法没必要抛弃地这么绝,现在这个情况导致影像表意深度被大大限制。⑤时长太长,把观感的诗意拖成了疲累。

31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三个小时一点也不长。有一个古灵精怪的梅卡斯带着你一起用双眼去狂欢。拜见了德莱叶。约翰列侬。也撞见了过马路的布拉哈格。好像摄像机就那么随意地开着。也好像他永远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对每时每刻都有细腻的依恋。

34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东鳞西爪,吉光片羽,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电光影落剪时光,断电疾书现代诗

3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家庭录像剪成实验性作品,对记忆过去的追溯之情和记忆的模糊断裂融合在一起,对于上世纪美国地下电影者私人化生活的一瞥,三小时看下来一点都不闷,还有布拉哈格、德莱叶、约翰列侬、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人的露面。9.0分★★★★☆

38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它在梦与现实的交界处,而我在眩晕的临界点上体验最大程度的舒适。我曾不齿于记录生活的碎片,认为这会影响欣赏当下风景的沉浸感,但是这几年我才真正强烈感受到纯粹的记录能复制美,帮我们与日益消退的记忆抗衡。 胶卷、影像、记录、创造,它们都是珍贵的东西。波光粼粼的湖面、小狗、落叶堆、爱……这些细小的东西组成庞大的生活,它们让我流泪。

41分钟前
  • 鸭鸭
  • 力荐

SAC. Celebrating what I see is enough pleasure. 用“素描”的手法去摄影、捕捉日常和事件,挺新奇的概念和实践,电影的时间单位是帧,摄影和剪辑将时间重新创造。但这个跳帧的速度真的不太具有观赏性啊(说保守了,三个小时,出电影院感觉已经瞎了)。相对来说喜欢roll 4. 5. 6,车窗外的落日、雪地、纽约的冬天、草地上的女人,看到make love not war的影像也挺奇妙的。以前觉得,必须得逼自己看一些没见过的东西,现在好像已经能从中找到乐趣,即便不太合口味,也能获得一些新的体会。梅卡斯,就看短一点的吧...

43分钟前
  • 达力猿
  • 推荐

用影像记录肉眼可见的光影流转与时光动态的变化,画框内外同步发生的时间延展,当情感、记忆和生命的体验都融入到镜头里,这就是记录的意义。“内心没有蒙受过苦难是无法前行的。我活着,所以拍电影。”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第3000部纪念。用影像写作日记,或许……也应该用影像写作这部电影的评论,像关心语词那样去关心每一帧的真理,运动如何发生,时间如何再现,世界如何成为电影而电影又如何成为世界。

47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预感:只要素材拍得足够多,就不怕没得剪。看下来有清晰的结构,剪辑手法熟练到随便玩。而且作为个人太有钱了吧,胶片固定镜头拍摄一整天,几分钟放出来。每一帧都截下来估计能po好几年。vlog第一人Some flash makes me wanna cum (有人打瞌睡大换气发出了一声马叫,哈哈哈哈哈

49分钟前
  • _8estrid
  • 推荐

Jonas Mekas映前介绍说:There is nothing experimental about my life. "Experimental" will only mislead people.

51分钟前
  • Meng
  • 力荐

+无语凝噎。掠夺风的气息,城市的影子在我的手臂上,或者瞳孔里。记录随时间淡化的色彩:忘记了呼吸,几次从缺氧中惊醒过来。沉迷于影像,摄影机视线很模糊。拍摄生活或人物需要一种节奏与强度,从内部来看生活。嬉笑与张狂的人像写照,注入另一个鲜活的段落。赤着脚走在草地上,如何形容:我所见的世界一无所有.

55分钟前
  • NanSLi
  • 力荐

8.0 纪录片中的《莫里埃尔》!可谓过去的进行时,影像是为了让回忆用另一种姿态活在当下。毕加索说绘画是他写日记的方式,用摄影机纪录又是另一种。而让静止的绘画在观看的过程中突然活过来似乎有点困难,而流动的影像却可以做到。这个“活过来”的过程,就是家庭录像重生为影像的过程。

59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5+】有了本作,足矣证实电影是“视与听”的艺术。依靠图像组接思绪的跃动,呼啸而过,不只是让他人目睹记忆再现,也与其共同流动,经由“剪辑”的魔术,呈现出生命和世界的节律,内蕴美妙的运动、坚实的物质,诗意也自然流露。当然还有对光线的颂歌:DEDICATED TO LUMIERE!

1小时前
  • DeckardYa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