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

HD

主演:詹姆斯·梅森,谢利·温特斯,苏·莱恩,加里·科克雷尔,杰里·斯托文,黛安娜·戴克,露易丝·麦斯威尔,塞克·林德,比尔·格林,雪莉·道格拉斯,玛丽安·斯通,詹姆斯·戴伦福思,科林·梅特兰,特里·基尔伯恩,C·丹尼尔·沃伦,彼得·塞勒斯,艾德·毕肖普,彼得·库欣,苏珊·吉布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克里斯托弗·李,伊莎贝·卢卡,罗伯塔·肖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洛丽塔 剧照 NO.1洛丽塔 剧照 NO.2洛丽塔 剧照 NO.3洛丽塔 剧照 NO.4洛丽塔 剧照 NO.5洛丽塔 剧照 NO.6洛丽塔 剧照 NO.13洛丽塔 剧照 NO.14洛丽塔 剧照 NO.15洛丽塔 剧照 NO.16洛丽塔 剧照 NO.17洛丽塔 剧照 NO.18洛丽塔 剧照 NO.19洛丽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洛丽塔》体现了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什么风格?

这一版的《洛丽塔》,看起来有点黑色幽默,里面没有涩情的镜头,只有淡淡的隐喻和暗示,例如,涂指甲油算一个,拿着书偷看洛丽塔转呼啦圈算一个,只有一张床的旅馆算一个。这版的洛丽塔,没有完全照搬原著,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洛丽塔。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
一生一世,全心全意
我最爱的就是她 ,可以肯定
就像自己必死一样肯定……
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
但我只望她一眼
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这就是洛丽塔

一个豆蔻年华的美少女

她不是平凡的中学生

而是充满诱惑力的早熟少女

这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

玛蒂尔塔有所区别

洛丽塔

最早指的是那些穿着超短裙

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

简单来说就是"少女强穿女郎装"的情况

洛丽塔最早起源于小说《洛丽塔》

讲了一个有悖伦德的故事

作者纳博科夫借助于这个故事

对人类复杂的心理进行了大胆探索

在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过程中

作者赋予小说主人公亨伯特

轻度精神分裂的形象

自私疯狂的想法、窒息的控制欲

变态但也同时是执着和不求回报的爱

还有他后来正人君子式的自我反省

正是由于人物的复杂性和小说主题的不确定性

使得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非常困难

然而库布里克镜头底下的洛丽塔

就是我心目中的洛丽塔

她美的光芒四射,叛逆又妩媚

既有小女孩童真的一面,又有成年人隐隐的神秘

性格有点像天蝎座

而男主人公亨伯特,有点处女座的特征

他十分井井有条

对于生活的旅行有着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严重的强迫症和精神洁癖

欲望仅限于想象的亨伯特

令人理解和同情

保留了他对洛丽塔最纯洁的爱

这种类似爱情的父爱也是浓浓的保护欲

电影和小说相比

它在探索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能力是有限的

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因此库布里克对纳博科夫的原作

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编

库布里克把这种类似于父爱的感情

版拍得优美疯狂而含蓄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在影片中却没有一处暴露镜头

这与纳博科夫原著干净的叙事是相辅相成的

库布里克版在无数的细节上体现了细腻的美

片头柔和的光影中对奎尔蒂的谋杀

安排在城堡式别墅里

巴洛克风格的装饰极尽雕饰之美

营造了华丽的唯美主义效果

库布里克用倒叙的方式交代了结局

我们看到处女座的亨伯特

板着一张脸,严肃地对他说了一番

而奎尔蒂更像是双鱼座的花心大萝卜

他感性诗意且幽默

富有哲学意味

在面对这个黑脸又严肃的“杀手”

他的胆怯和幽默相互冲击来缓解气氛

最后又用利益来引诱亨伯特

这些设定都制造了一种对比的张力

最后一幅巴洛克风格的油画

一位年轻美丽的女人

在亨伯特的枪弹下被洞穿和毁掉了

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既是对奎尔蒂被亨伯特杀死的暗示

也象征着洛丽塔被奎尔蒂活生生毁掉的事实

这段有点黑色幽默的段落

透出一种令人说不出的黯然和压抑

库布里克在总体风格上

忠于原著的戏谑、讽刺的喜剧效果

库布里克对奎尔蒂这个横刀夺爱的反派

有着百变的身份和面孔

令人眼花缭乱,意想不到

有种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意味

甚至有些不寒而栗

他喋喋不休、油嘴滑舌、沉溺在自己的世界

还常常自我兴奋,有着一些小怪癖

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人物

这种不同身份的设定

一会儿是作家

一会儿是和洛丽塔同住店的旅客

一会儿是学校的心理医生

一会儿是陌生电话恐吓者

不到最后一刻永远觉得他无处不在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欲望很可爱

有点像初中生偷偷喜欢一个女孩子

只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一下就可以了

比如亨伯特假装看书

却窥见了草地上的洛丽塔

小心翼翼

原本爱干净的亨伯特本不愿意住在这个地方

但他第一眼望见了洛丽塔

就决定租住下来

为了能和洛丽塔永远在一起

他和洛丽塔的母亲结婚

然而他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洛丽塔

这个他生命中的缪斯女神

后来洛丽塔的母亲出了车祸

亨伯特也并没有乘人之危

只是他太爱洛丽塔

害怕她被伤害

然而他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并像恐怖电影一样席卷而来

首先是一个奇怪的心理医生闯入了他的家

其次是他与洛丽塔旅行

莫名其妙被跟踪

然后又接到了陌生的恐慌电话

洛丽塔看似是个很聪明的小女孩

也理解了继父亨伯特对她的喜爱之情

然而年少轻狂,不谙世事的她

被那个玩弄女性的奎尔蒂给吸引到了

奎尔蒂就像是高级的撩妹天才

他和洛丽塔的聊天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并承诺带她去好莱坞签约

然而,这就和那些看似美好的烂心苹果一样

里面有个大大的窟窿

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好莱坞

而是卖肉的生意

被洛丽塔拒绝的奎尔蒂狠狠地甩掉了她

这个曾经光鲜亮丽的美少女

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洛丽塔

嫁了一个贫困的青年

过着寒酸的生活

此时此刻她才想到了被她丢掉的亨伯特

当身怀有孕的洛丽塔开门的那一瞬间

亨伯特甚至有点认不出来

曾经那么精致漂亮的洛丽塔变得如此不修边幅

她交代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亨伯特

并认为奎尔蒂才是有才华的艺术家

甚至在她被伤害的当下

她依然不后悔曾经与奎尔蒂的过往

面对无情的真相,亨伯特再也控制不住

内心复杂的情感而泪流满面

亨伯特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

这个所谓的女儿

他哭着,伤心的呐喊

在面对这个已经不修边幅的怀孕妇女

他依然脆弱的像个孩子

他哭着求洛丽塔和他一起生活

脱离这种困境

即使永远做父女

然而他所有幻想,在最后的那一刻

终究还是被破灭了

故事回到了那个开头

此刻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

亨伯特为何对奎尔蒂如此冷酷无情

女孩儿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往往是最美的

但也往往是有些许的冲动叛逆和愚蠢

然而就是在这个独特的人生阶段

才铸就了这个悲剧性的洛丽塔

怎么样?有什么想说的,给我留言

我会认真回复的哦~

别忘了点在看

REC

往期精彩之 8½ Criticism: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关于色彩的门道

木偶、七楼半、大脑隧道?你是否被操控?

为什么你的剧本不能打动人?

作者l左岸文青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 l左岸文青(ID:zuoanwenqing)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863730193)

 2 ) 在喜爱和厌恶中交织的矛盾心态

看洛丽塔,我的心情相当之诡异

首先,为了保证我的诚恳,我不得不承认,我很可能也有点洛丽塔情结。因为,草坪上她泳装相见的那一幕确实让我怦然心动了,而且是还咚咚咚的动了好几下。在之后,每有她的脚、腿、臂、手乃至精致面孔微卷金发的特写,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去端详。

可是,同时,我又是那么的厌恶她。厌恶她站没站样坐没坐样,厌恶她书看不了两分钟就扔到一边,厌恶她口香糖不断,厌恶她歇斯底里口吐狂言,厌恶她的欺骗,厌恶她的心机,厌恶她莫名其妙的喜欢那个傻逼剧作家,厌恶她对哪个男人都似乎有种暧昧的挑逗,厌恶到想起这些就甚至不愿意再看她哪怕一眼的程度,厌恶到很烦闷很焦躁的程度。别人所说的从中透露出来的青春、反叛、天真、精灵我统统看不出来,看到的只是贫气、轻佻、轻浮、无聊。

我想,由此判断,我的情趣大概仅限于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吧,有的看就好,最多偶尔吃个饭喝个酒,千万不能纠缠到她的生活里去,都不够烦的。

可是,我还年轻,我不知道自己老到他那个岁数的时候会怎么想。当自己老到皮肤已经松弛、打球已经吃力、工具已经柔软的年岁,年轻姑娘们弹性丰盈的长发、牛奶般顺滑的肌肤、从头到脚从锁骨到腰肢到脚踝的曼妙线条、银铃般的谈笑以及哪怕神经质的乖张,恐怕都会形成致命的诱惑,而我之前所说的对年轻女子的一切厌恶都必将成为放屁。

 3 ) 妖精的后来生活

当我听到耳边儿童欢快的笑声,我很失落。
不是因为LOLITA不在我身边,而是因为这些笑声中没有LOLITA。

LOLITA去了哪里,她怀了别人的孩子在家等着钱用,她从一个小姑娘长成了一个妈妈,要为生活琐碎负责了。这负责包括搞到钱,用一切手段,当然这些手段会让她丧失LOLITA该有的一切。妖精就这样长成了人,在时间面前我们还有挣扎余地,但在未来(时间中的精神建立过程)面前,我们只能为了自身而变换样子,这个样子自己喜欢,别人恶心;别人喜欢,自己恶心。
父亲的身份让这段感情显得动人心魄,人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内心在道德的轨道上总是很自觉地愿意做出探索,越禁忌而越刺激。妻子是头母牛睡在身边,女儿像个妖精,时刻在牵动着心跳。母牛一冲动就被撞死了,这给了妖精无限的空间。但妖精有妖精的想法,妖精已经不动声色在计划着她自己的未来。攒钱。离开。和所有的背叛一样需要不动声色,也不需要理由。
一个敌人出现了。这个比作家更作家的人显得很有能力,事实上他的行为比乱伦更挑战极限。(如果说作家能力和变态程度成正比的话,这里显然是照顾道德范畴内的观众的,故事从这里开始合理。)LOLITA被敌人吸引着,甚至明目张胆地背叛着。最后找到了机会,LOLITA走了。敌人却如一切高手一样,面目不详。
复仇这段绝对精彩。一个牛比作家,在来访者表明来意后很坦荡地说,我可能玩了你女儿,但我也愿意被你玩。来者不拒。然后抢枪,牛比作家开始利诱,一段表白绝对搞笑,什么女佣可以搞,女佣的女儿也可以搞,在这里一切都很随性,保证如何如何。杀手来意自然坚定,夺门后,开始弹钢琴,靠,临死不惧呢,还是谈奏人生最后一曲。一枪,不死。没子弹了,换上,两枪,不死。三枪,蹒跚着去找个床,盖上被子,再来一枪。一定要枪毙这个变态,他剥夺了赎罪的机会,他把妖精变成了人。
妖精说,她愿意跟QUIT走,但QUIT让她和其他男生上床,拍摄。她就不愿意了。她喜欢的是QUIT。一直到最后,没有得到的QUIT比起曾经得到过的爸爸更有吸引力。但妖精不知道用什么逻辑,最后变成了一个人,一个愿意为了钱去和什么人大着肚子上床的人。

 4 )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库布里克《洛丽塔》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库布里克《洛丽塔》 作者:刘铮

--------------------------------------------------------------------------------

1997年出了一个由阿德里安·林恩(adrian lyne)执导的新电影版《洛丽塔》,我至今没有看过。不是看不着,是看不起,不相信他能拍得好。想想主演杰里米·艾恩斯那一双眼睛就够了,难为他这么多年来一直饥渴。
    以前我读纳博科夫的访谈录《固执己见》,印象特别深的是纳博科夫对库布里克拍的影片《洛丽塔》十分推崇,这在他颇不寻常,因为我们都很清楚纳博科夫的怒气、怨气不见得比他的才气小。现在重检此书,发现有三处谈到库布里克的电影版,每回的评语都在变化,称赞还是称赞,不过罅隙逐渐扩大,下面露出的乃是不满。
    第一次是1963年3月接受《花花公子》记者采访时讲的,彼时电影刚上映不久,纳博科夫说话几乎不留余地:“我认为这部电影绝对是一流的。四位主要演员都当得起最高的赞誉。”第二次是在1964年8月,纳博科夫似乎渐渐醒转过来:“就电影而言,我很崇拜《洛丽塔》这部片子——但很遗憾他们没给我机会参与制作。喜欢我的小说的人说影片太不完整。不过,根据我的作品改编的其它电影能像库布里克拍摄的这样有魅力的话,我不会多叨叨的。”第三次已在两年之后,纳博科夫准备出版自己写的电影剧本全文,也许是认为库布里克对原作改动过多了,他在回答《巴黎评论》记者的提问时不无怨怼地说道:“我不愿说库布里克的电影平庸,就电影而言,它是一流的,但那不是我写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他为什么不按我的指示、不照我梦想的那样去做。”
    其实没有什么难想的,库布里克主见那么强的人,怎么可能听人家的指示,更不必说强加上来的什么梦想了。我看影片《洛丽塔》,就像看纳博科夫和库布里克在进行拉锯战。不单单是体力的拉锯、意志的拉锯,更是艺术观念的拉锯,甚至是不同艺术品类无可规避的拉锯。这让我联想起小说中亨伯特最后带着手枪找奎尔蒂寻仇时,描写两人在地上扭打的一段:“我们之间的扭斗,既没有凶猛的拳击,也没有打飞的家具。他和我是两个用脏棉花和烂布头填塞的假人。这是一场无声的、软绵绵的、谈不上任何招式的搏斗,是在两个文人学士之间进行的,其中一个被毒品拖垮了身体,另一个患有心脏病,喝了太多的杜松子酒。”
    我的联想并非像看上去那么随意,实际上是库布里克对原著所做的重大改动提醒了我。在小说《洛丽塔》中,无论是洛丽塔,还是黑兹夫人和奎尔蒂,都不过是些跑龙套的角色,他们不是不重要,但他们的重要性只能体现在对亨伯特的反衬上头。亨伯特是小说唯一的主角,他揽镜临川为的仅仅是照见自己,奎尔蒂他们就是亨伯特的镜子和流水。在库布里克的电影里,我们眼见着奎尔蒂崛起了。从影片倒叙性的开头起,奎尔蒂就成为一种力量,他和亨伯特较量着,这种较量遂成为影片的主线,主角的地位也由独尊变为并峙。
    库布里克的改动显而易见:公路上神秘的尾随车辆是后添上去的;奎尔蒂在汽车旅馆里装扮那个阴阳怪气追根问底的警察的事本来是没有的;在小说中,劝说亨伯特允许洛丽塔参加舞蹈团的人也不是奎尔蒂假冒的什么人,而是一位真正的普拉特太太;当然,亨伯特病卧旅馆时那通骚扰电话也不是从原著里打来的。这样一改,戏剧性自然提升不少,不过我们本不是来看侦探片的,何况影片一早已将结局揭晓,再不停追问凶手是谁有什么意思呢。依我看,库布里克树起奎尔蒂这样一个主角,深意不在这里。
    严格地说,奎尔蒂与亨伯特不是对手,倒像是一对兄弟。这是“两个用脏棉花和烂布头填塞的假人”,这是两个破了产的文明人。说他们是文明人,因为他们经过文明的洗礼,他们也各以其聪明参透了文明的破产,正因为他们是从文明中来的,他们对文明的脆弱也最了解。奎尔蒂拍摄色情电影,亨伯特迷恋含苞少女,他们非常清楚这些忤逆行为的实质,但忤逆亦是一种文明,为蒙昧者和世故者所不知。反过来,说他们是破产的,因为他们自以为为文明所浸染,其实他们的心还没沾过文明的水滴呢。他们的心就像只桃子:蒙昧是外皮上的绒毛,虽然扰人,到底是容易脱去的,果肉丰美细腻,然而一旦烂掉,便会露出里面的硬核,这硬核就是庸俗,就是纳博科夫说的“没有什么比它更令人兴奋了”的东西。庸俗并不是文明的对立物,与文明对立的是愚昧,庸俗是从文明内部爬出来的。文明延续一天,庸俗的寿命就会增加一天。
    奎尔蒂与亨伯特都庸俗——其实《洛丽塔》中无一人不庸俗——但其形态却又不同,一个愤世嫉俗,另一个猥琐虚矫,一个从文明的梦中醒来了,发觉梦中的楼阙都是假的,于是奋力掊击踩踏那残垣剩瓦,另一个是压根儿没有睡着过,却躲在那庄严的楼阙之下,装得好像真有此一梦似的。库布里克从《洛丽塔》中拈出奎尔蒂这么一个人物,他是把梦里梦外都看透了。
    纳博科夫也承认,库布里克拍了一部有魅力的电影,不过我仍然觉得小说《洛丽塔》并没有被电影汲尽,甚至永远也不可能被汲尽。在那绠短难及的井底,静静躺卧着小说的语气。大家都清楚,小说《洛丽塔》是亨伯特自述出来的,他那夸饰矫揉的语气由始至终贯穿着。他讲的故事,雾失楼台,虚虚实实,让人怀疑它有几分可信,然而问题就在于我们除了亨伯特那夸饰矫揉的语气之外,并没有别一种途径、第二个声音藉以明了事件本身,一句话,我们只能听亨伯特的,听他的谎言,听他的呓语。然而,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纳博科夫的独创性也正在此体现。按说,纳博科夫是循着福楼拜的路子下来的,但他的《洛丽塔》在某种程度上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超越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福楼拜虽找了这样一个虚荣的女人作主人公,但他写到后来也还不免动情,而纳博科夫写亨伯特、写洛丽塔那真叫无情,纳博科夫恰恰凭着他的无动于衷超越了福楼拜,因为福楼拜那条路子本来讲的就是要无动于衷地干他的手艺活儿。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库布里克的改编,我隐约觉得他早就明白了,以电影影像的直接性再现小说语气的含混性是不可能的,电影有电影的阃域,小说有小说的疆土。蒲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傻瓜蜂拥而至。”(for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库布里克将亨伯特的独语变成与奎尔蒂的对话,在无法涉足的地方另辟蹊径,他岂但不是傻瓜,简直精明得很。

 5 ) Say something about Lo-lee-ta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
 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这是英文原版及于晓丹译本LOLITA的第一章的首段。
 
 作为纳博科夫最著名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此处也不做太多的评论,这个残酷而优雅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这里只是谈论一下Stanly Kubrick 1962年的作品“Lolita”。
 
 今天花费2个多小时,把Lolita重温了一遍。不知道诸君有没有观看过1997年Lyne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此译名借用张先与苏轼之间的调侃,准确而暧昧),不少人认为Lyne这个彩色版的LOLITA更唯美,更好地忠实于原著,相较于库布里克版的较大出入而言,深入理解原著的程度更高。对此笔者不以为意,并不是否认Lyne的执导能力,也不是否认新版LOLITA的整体水准,最为重要的是,笔者认为这两部作品并不“应当”摆到一起比较,尽管作为对同一著作的翻拍,观众和影评人的比较是无法避免的。
 
 记得Lolita前言中的最后一段说到,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这里不得不提到“恋童癖”这个医学概念。
 
 关于恋童癖,医学界定的说法大抵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此种性变态行为的患者以男性多见,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为女孩或男孩,年龄多在10一17岁之间,也有小至3岁以下的。”从作品中的Humbert的行状来说,可以归结为“因心理因素(对于初恋女友的过度怀念)产生的回归型恋童癖”。
 
 正因题材本身的敏感与大胆,Lolita自53年出版以来,争议不断,当时作风保守正派的美国更是将其列为禁书。因此知道十年以后,才由库布里克这位电影界的鬼才首次搬上银幕。
 
 库布里克使用黑白胶片诠释了近乎一个完全易于原著的另一种奇异的美感:或者说,另一个洛丽塔。全片充满了库式的黑色幽默,令人惊骇直冒冷汗的黑色幽默。和原著美妙文字下涌动的残酷出离相背,整个2小时30分钟的影片四处弥漫着不可言喻的荒诞感,而作为悲剧主角的Humbert在James Mason略带愤世与绝望的疲惫、挣扎的深陷的眼窝,却带来的是观者无法挣脱的沉重感,令人无法理解库氏对于原著的理解到底是什么,讥讽版画还是悲情喜剧?最令许多Lolita原著读者无法理解的是,库布里克将原著中引发Humbert一系列行为的导火索,Humbert的初恋情人完全忽略,在全剧中只字未提的后果是可怕的:Humbert几乎成了一个简单而没有理由地迷恋童女的中年性变态而已。
 
 库版洛丽塔中,苏莲饰演的洛丽塔一贯被以显得过分成熟且没有如书中所描述的灵性与慑人心魄的诱惑力而诟病。然而相对的,这个显得几分慵懒的“小”女孩的形象兴许确实很有魅力:这魅力本身就是出于Humbert内里生出的一种抽象力,只是具象化以后推究到Lolita的身上而已,毕竟有句古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
 
 詹姆斯梅森作为一代巨星,其演技是无可非议的,其演绎的Humbert的眼神中,除了绝望、恐惧和欲火之外,更是常常不经意间显出茫然和无奈。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便是代入感,一旦观众的情绪为剧情的发展所带动,Humbert眼神中的茫然便会带来银幕前那些挑剔目光的思考:Humbert的茫然必然是思考的结果,那时有似无的眼神似乎在提示观者,他在思考关于自己的欲念、爱情以及生存本身的意义。正如开头所说的,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随着代入感的增强,笔者反而脱离了库氏戏虐、嘲讽的基调,对Humbert这个脚色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而不是鄙夷与不屑,尽管Humbert本身在影片一开始就显得猥琐而无能。在沉重的压抑感中,笔者能体会到Humbert茫然的心态,并且这种心态伴随着整部电影的完结,也没有任何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感觉。很多观者评论库氏电影叙事不清的原因大抵也在于此:兴许大师的理解能力确与常人不同罢。
 
 作为另外两位主要配角的夏洛特·哈慈以及变态艺术家奎尔第,在全剧中被作为两个典型的神经质般的存在。作为自私自利象征的夏洛特发挥出了典型的歇斯底里和盲目迟钝的更年期妇女的形象,以至于当她“终于”被汽车撞成一只“死猫”的时候,笔者竟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而始终躲藏在黑暗中,在Humbert面前从来不以真面目现身的奎尔第,可以说是审判者的具象表现,一切关于Humbert的审判,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上的,最终都要与这个色情电影的“艺术家”相联系起来。当这个人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披着床单要与前来杀死自己的Humbert玩所谓的“Rome Pingpang”(罗马乒乓)的时候,便被定下了可笑的基调。面无表情又显得几分小丑相的形象,似乎在无声地嘲讽着Humbert——一个怯懦、无耻、不值一提的男人的全部欲念,全部的生命都毁在了这个喋喋不休、来历不明的所谓的“艺术家”身上。
 
 值得一题的是,一个全片没有一句台词的,始终伴随在奎尔第身边的那名“少女”(实话说笔者以为这少女实在是老了点)。显然的,这名少女与洛丽塔相似,也是奎尔第“艺术”的牺牲品。奎尔第第一次出现在舞会上时,她呆滞、僵硬的舞姿,与奎尔第神经质的摇摆相呼应,与整个舞会的欢愉气氛格格不入,给笔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此后每次出现,她的麻木与无言正与奎尔第的喋喋不休的疯狂形成了强烈对比,而眼神中偶尔泄露的愤怒与绝望的垮掉一代的典型眼神,也把对奎尔第的“艺术”,以及整个疯狂世界所造成的摧残的控诉发泄地淋漓尽致。这个脚色是值得注意的。
 
 尽管从一开始,这部作品便被冠以“情色电影”的名号,然而整个影片完全没有库氏后来在《发条橙子》、《奇爱博士》等经典影片中表现的大胆,也不是所谓的“分段式”影片。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性的场面描写,甚至连最后奎尔第被杀死时,也只是做了隐晦的处理,在奎尔第躲藏的画像上打几个枪眼罢了。无怪乎有些当代观众认为,库氏在此片的处理上近乎保守,接近于儿童片的风格了。影片唯一能称得上“性暗示”的,除了Lolita和Humbert之间的略带挑逗的对话外,就是给Lolita涂趾甲油了。作为犹太人的库氏,一定知道在东方,尤其在中国古代,足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相联系的。而在笔者看来,画面中洛丽塔那双闪着丰腴光泽的玉足,确实达到了性诱惑与暗示的效果。而最终打死奎尔第时,Humbert在美妇画像上留下的弹孔,似乎昭示着最终破坏其一生的,其实便是他自己扭曲的审美理性,而最终打在美妇面门上的一枪,仿佛是宣告了他自己对于这种扭曲的放弃与毁灭。
 
 库氏毕竟是鬼才,尽管这部作品对于原作的理解令人无法信服,只论影片与拍摄技巧本身的话,确实不失为一部值得推荐的佳片。当然,如果能有机会拜读英文原著的话,也便于比较与理解洛丽塔悲剧的成因,而不至于沉浸于压抑的情绪与对库氏风格的不理解中了。
 
 以上只是笔者对于1962年出品的库布里克电影Lolita的一点个人理解,最终的评价,还得由诸位自己欣赏了这部影片以后作出罢。
 
 最后,用1962年影片公映时的宣传语做个总结:
 
 “他们怎么能将《洛丽塔》搬上银幕?!”

 6 ) 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部片子堪称经典...一方面是情色经典(据说)---感觉是意念上的吧...另一方面便是这名称的翻译...
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白头新郎,海棠指红妆新娘。
每次谈论起这部片子,主要还是他名字的翻译...一句话...译者的文学造诣高啊...

买了这部片子后,一直没有什么机会看...看了...又没有机会看完...正正好好停在了lorita离开之前...病态的爱...痛苦的爱...无法停止的爱...男主角的表现绝对赞...感觉不到丝毫的所谓的变态...反而是一种痛苦...让人惋惜...

其实片子的一开始就注定了...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爱...太执着...

 短评

LOLITA的电影,书,人,甚至名字都代表了一种诱惑~

8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可能是因为看过后面翻拍的那个更性感的版本,所以看这个库布里克的原版反而不是很震撼。可能跟选演员有关系。这个老爸长得一副糟老头子的样,就不如后面的那部英俊潇洒,因此怎么也同情不起这个角色。要不然,就是在这个原版里面他就是想要塑造糟老头子的反面形象,而翻拍更愿意把他正面化。

13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我心目中的洛丽塔,是娜塔莉·波特曼!

16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1997年和1962年的两版洛丽塔都看完了,库布里克这版比前者在情绪上更节制,也更冷酷一些,无感情的旁白,急转直下的剧情推进,隐秘的情欲、身份的焦虑以及最终意识到的爱合力将男人推向毁灭,她背后的巨大邪恶是你未知而不可接受的,你牺牲所有的时间、金钱和生命,换来的只是看洛丽塔微微皱眉

2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不喜欢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名字。

22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A / 蓝丝绒式纤弱而诡异的叙事质感,又布满了如华服上的虱子一般令人战栗切齿的细节,人物仿佛被压抑的精神病人时不时迸溅出碎裂的梦呓。到头来又只觉得立意无关情欲无关控制,口吻既非戏谑讽刺亦非辩驳,最终的风格既非悬疑情色亦非黑色电影——似乎只是一种指向靡费与颓丧且黏著力十足的神秘感修辞。感觉是气质上最接近《大开眼戒》的库布里克作品。

2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相对于翻拍版的滥情,库布里克版实在够狠,Humbert的猥琐与自私, Lolita的冷血较之人物发展看算是最为合情合理,表演方面依旧认为Shelley Winters演得最好,至于表演大拿Peter Sellers反倒觉得演得有些做作了,大银幕观看,摄影加分。

30分钟前
  • 蓝笔风
  • 力荐

这个版本才是好的

32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克星都是女人

35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她就是不爱他 他就是爱她。

36分钟前
  • 欢岛Joy Island
  • 力荐

老库可以抓住大的主题和重的主题,老库也懂得幽默,然而对于情绪的微观把握,或许还差一点,人无完人,如果他都行,那就过于完美了。不对,其实已经完美了,《大开眼界》对情绪的操控已经炉火纯青,毕竟较之《洛丽塔》,他又长了三十多岁,三十多年,能发生多少事情啊。总而言之,97版的选角和意味更

37分钟前
  • 不流ᝰ
  • 还行

一段被禁忌的关系,一边是心甘情愿地被毁灭,一边在三心二意地练习魅力。这个版本的改编突出了中年老男人丑陋的控制欲,简直没什么值得同情的。但库布里克的魔力是让最可恶的人闪光,例如赫伯特最后的泪水和倾囊相授。

40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1997年版和1962年版各有千秋吧?可惜都不是我的菜。——宋代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兴奋之余作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东坡知道此事后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4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我很抱歉骗你这么多 但生活就是如此 在我看来这才是恐怖片。。。。。。。。。。。。。。。

4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库布里克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老库一开场就借彼得·塞勒斯之口奚落了之前令他不快的斯巴达克斯,比新版高级讽刺更多,洛丽塔虽美但碍于年代情色含蓄,对这个故事的期待以致两版都不太喜欢。对演员有调教感男主一般女配出彩,大段的对白尤其塞勒斯那段超快语速听着有些晕。资料馆回顾展。

5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男猪脚真怂真猥琐。女主角貌似也没97年的可爱。情节又拖沓。衬托得97年的男主角好有气质啊。

53分钟前
  • 兔姐姐在首尔
  • 还行

和97版Lolita比较知道什么是:品格。一如区分黄色小说和严肃文学一样,两者无涉。竟然,分寸拿捏地如此充分,以及冷峻。

55分钟前
  • cl.
  • 力荐

前半段更像所谓“没有情色镜头的情色电影”,我也更喜欢,很多处理让人感觉女主就是库布里克的傀儡,简直是他在撩人。后半段关注男主的偏执和自坑的悲剧,有些过于断层和冗长,有种把故事硬拉去和倒叙段衔接的感觉。还是很好看的,题材也有标志性和一定影响,但还是看不到什么探讨价值。想看97版。

5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4/18/2015库神回顾展归来。由于库布里克几乎重写了纳博科夫的剧本,电影和原著差别不小,前半段喜剧色彩浓厚,后半段略显拖沓但结尾反转太出人意料了。受限于海斯法典,全片毫无情色场面,暧昧隐秘的情欲和近似黑色电影的风格让这一饱含欺骗与背叛的悲情故事显得更加回味悠长。(8.5/10)

6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