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安2021

HD

主演:汤姆·希林,莎斯琪亚·罗森道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梅雷特·贝克尔,米夏埃尔·维滕博恩,安妮·贝南特,Thomas Dehler,Petra Kalkutschke,Elmar Gutmann,Aljoscha Stadelmann,Eva Medusa Gühne,Luise Aschenbrenner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法比安2021 剧照 NO.1法比安2021 剧照 NO.2法比安2021 剧照 NO.3法比安2021 剧照 NO.4法比安2021 剧照 NO.5法比安2021 剧照 NO.6法比安2021 剧照 NO.13法比安2021 剧照 NO.14法比安2021 剧照 NO.15法比安2021 剧照 NO.16法比安2021 剧照 NO.17法比安2021 剧照 NO.18法比安2021 剧照 NO.19法比安202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法比安202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1年的柏林。一个介于分租房和黑社会之间的环境,妓院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纳粹在街上大肆辱骂,巴贝尔斯堡则梦想着制作"心理电影"。生活在澎湃,社会在发酵,在腐蚀。只要还有工作,拥有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的雅各布·法比安白天写广告文案,晚上就和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频繁出入城市中比较荒诞的场所。他的朋友-后来承认自己"在生活和职业的课题上"失败了-在谈到共产主义和性的时候,是个有进取心的人,而法比安却依然清醒而疏离。他等待着"体面的胜利",却没有真正相信它。他对柯内莉亚的爱是唯一让他质疑自己讽刺宿命论的东西。她成了他崩溃生活中的一缕希望。尽管与今天这个被人诟病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要让埃里希·凯斯特纳深沉悲凉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走出阴暗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挑战。多米尼克·格拉夫出色地驾驭了这一挑战。他的风格是微妙的尖锐,冷血的轻快,却又安静忧郁。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缓慢转动的迪斯科球,讲述了性行为和空冰箱之间的联系,以及幸福梦想的瓦解。橙红年代灵异事件之玉女幽魂小情人九天火车2020征服者佩尔同志亦凡人第二季换灵卧底开战爱你所以离开你上车走吧风马的天空中国梦·劳动美——2024五一国际劳动无为大师第二季金阁山传奇拯救地球!一天(剧版)第一季各撒各谎势要称王玩命快递圣诞快乐招魂2015超级无敌追女仔2之狗仔雄心贪婪1924美女驾到2018呼唤非洲地狱之旅(原声版)圣诞精灵第27章圣雷莫记忆求爱者导演对我下手了意外英雄出租家人粤语版离开拉斯维加斯国语版野王无名三侠客热血杨家将生存还是毁灭之逃亡者发型秀罪犯联盟 第三季野生厨房 第二季圣诞玫瑰粤语版

 长篇影评

 1 ) 这片子,不只是赢在尺度

男人邂逅了一个美艳妇人,妇人把他带回了家。

然而,就在两人下象棋时,妇人的老公回来了。别误会,这不是仙人跳,老公也不是来捉奸的。

面对男人,老公是这么说的:

我满足不了妻子日益高涨的需求,也不在乎自己被绿,你跟我签个合同就行!不行的话,我还可以给你开工资,咱不差钱!

怎么样?是不是大受震撼?

经历如此奇葩遭遇的,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的男主,而影片的片名也正是男主的名字:

法比安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德国,男主法比安32岁,是一家香烟公司的广告文案。

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虚无与怀疑,找到不工作和活着的意义,每日下班之后,他总是游荡在柏林的艺术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等地。

开头提到的美艳妇人,正是他在一个在地下俱乐部里遇到的。

不久后的一个周日,在好朋友拉布德(是个富二代)提议下,两人去了一个匿名歌舞厅。

在那里,舞台上的人疯狂地跳着舞,而舞台下的人们则在花钱为这种“兴奋的观赏”而买单。

就在观看表演期间,一个名叫科妮莉亚的女孩引起了法比安的注意。

离开歌舞厅后,法比安特意找到科妮莉亚,和她边走边聊,压了好长一段时间马路。

通过两人的对话可知,科妮莉亚是学法律的,虽然有个电影公司的法务部录用了她,但她真正的梦想是当一个明星。

接下来的剧情就非常套路了,科妮莉亚邀请法比安上楼坐坐,然后两人顺理成章地做了爱做的事,接着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恋人。

这段恋情,让法比安的生命仿佛被照亮了一般。

他和科妮莉亚在一起总是亲密无间、快乐满满,虽然每一帧画面都是不打码没法播的那种,但当中却透漏着孩子般的真挚与纯粹。

哪知道,好景不长,几天后,老板一言不合把他解雇了。

尽管面对科妮莉亚,法比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还用仅有的钱,给科妮莉亚买了一条裙子,可他的内心里,却开始担心有一天科妮莉亚会离自己而去。

没过多久,法比安所害怕的事还真就发生了。

一方面,他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找到,另一方面,科妮莉亚不是有个明星梦么,她最近被某著名制片人看上了,对方想让她搬出去住,还说会给她租个公寓。

这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科妮莉亚爱着法比安不假,但圆梦的诱惑,让她无法不心动。

而此时的法比安连工作都没有,对于科妮莉亚,他没有挽留,而是选择了一首老歌所唱的方法: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终于有了“工作”——在路上给有钱人开车门赚赏钱。

不是,好歹法比安也是个文字工作者,怎么就沦落到像有些流浪汉一样的地步了(无歧视,纯对比)?

更让人吃惊的是,凭借不错的外形,就在法比安“开车门”期间,有个富婆还看上了他。

富婆自己是开鸭店的,她倒不是想让法比安去做鸭,而是说要让他做自己的私人秘书。得,又一桩“包养”生意。

好在,咱们的法比安意志比较坚定,当场就拒绝了富婆。

又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依然没能找到靠谱的工作,科妮莉亚演艺事业则已经有了起色。

而恰好在这时,他的那个富二代好友拉布德失踪了。

于是,为了寻找拉布德,法比安去了各种地方,最后还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城外的一家电影公司。

此时,科妮莉亚刚好就在那里试镜。

法比安偷偷地看着科妮莉亚,她说的话仿佛就像在说给法比安一样:

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吗?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斯咖啡馆等你……

时间来到周日,科妮莉亚果然就在那家咖啡馆,而法比安此时,也鼓起勇气去见了她。

科妮莉亚依然深爱着法比安,虽然她现在还离不开那个制片人,但仍想要与法比安重归于好。

这种“要求”,法比安一时半会实在难以接受。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一个重大的打击向法比安袭来,他得到了拉布德自杀的消息。

拉布德是个研究生,最近写过一篇论文,他自杀的直接诱因是某同学谎称他的论文没有通过。

一时之间,法比安整个人彻底崩溃了,他找到那个同学痛打了对方一顿,然后离开柏林回到了妈妈家。

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让法比安开始更加地思念起科妮莉亚。

于是,当联系到科妮莉亚后,他决定重返柏林,到对方说的那个咖啡馆与她相见。

结果没承想,就在回去的路上,法比安看到一个小男孩高空跳水,便跳入水中去救小男孩。

最后,小男孩没事,他自己却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水身亡。

在影片结尾,科妮莉亚穿着法比安送给她的裙子在咖啡店里等待着法比安的出现。

日复一日。

以上就是这部《法比安》的主要剧情。

整部影片长达176分钟,我相信,单看这么个主线故事,你会觉得这片狗血而无聊、冗长而流水账。

但你绝对想不到,它不仅获得了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国内某瓣上在某瓣也被打出了8.4的高分。

要知道,这片子根本不会在国内上映,基本也不可能会有水军跑到某瓣上刷分。

那么,是别人口味太独特?还是这片真有些水准呢?我的看法是后者。

影片根据埃里希·卡斯特纳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改编,该小说出版于1932年。

熟悉德国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那个时期的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在随后的1933年,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及纳粹党的上台执政而结束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柏林生活有着精准直观的描述,在白描与超现实之间充满了智慧和不同寻常。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我就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下对影片的个人感受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不认同,欢迎小伙伴们理性留言讨论。

从风格上来说,本片的处理是非常艺术化的,有着一种文学性的影像特质。

首先,它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以及跳切、分屏、快进等剪辑手段,在画面上适时地采用了史料质感的黑白影像,并结合了年代感十足的报纸、广播、海报等等元素。

这些处理,不仅给人一种重回魏玛共和国的沉浸感,同时也把那一时期整个德国社会的疯狂堕落、颓废沦丧、政治动荡和焦躁迷失,全方位地传递了出来。

为此,影片还设计了大量男女全裸的戏码,那些迷幻腐朽的歌舞厅、酒吧、妓院,仿佛就是整个社会价值崩坏的真实写照。

另外,影片在叙事上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男一女两个旁白,旁白采用了一种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

有时,它是在讲述历史和时局;有时,它是在补充人物行为前因后果的信息并加以评论;还有时,它是在阐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

如此这般,同样给人一种聆听小说一般的阅读式体验,而也正是通过这些旁白,在主线剧情之外,我们才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当中。

以男主法比安为例,套用原著小说副标题的话,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道德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准则,对社会和自我充满了反思和悲观。

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他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容得下体面吗?

显然,在他的内心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曾经,他与富二代好朋友拉布德讨论过改变社会的问题。

拉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崇拜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莱辛,他的那个论文写的就是莱辛,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非常具有独创性。

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却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积极组织各种社会活动。在他看来,只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们就会自己慢慢适应。

而与他相反,法比安则是悲观的态度,表示并不相信理性和权力可以兼具。

当拉布德反驳只要用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就可以兼具时,法比安是这样说的:如果人民不开化,你这套非凡的制度是没卵用的。

可以说,两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这样不同的两个人,终点则都是幻灭。

拉布德是死于自杀,论文“被否定”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遗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绝望。

他的未婚妻出轨离开了他,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荒唐可笑的存在。

法比安是死于意外,虽然他不对社会抱有幻想,但爱情和友情支撑着他苟活于世。

无论科妮莉亚离开和拉布德的自杀,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把他带向更深的颓废和绝望。

到了最后,好不容易能够与科妮莉亚复合,却没想到命运却在这时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想要救人的善良之举,竟然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这个结尾,无疑隐喻着道德主义者在混乱时代的无能为力。

所以你看,当一个社会走向溃败和坍塌,悲剧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科妮莉亚倒是看似成功了,但她所出卖和放弃的,却永远也不能再找回。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一定门槛的片子,如果你想要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所有内涵,需要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

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可以不需要看懂的片子,你就顺着导演的节奏沉浸其中,即使讲不清楚,也会被它的悲戚和诗意所感染。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片。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沼泽

 2 ) 普通人家出个文青就是家门不幸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青年,声色犬马的时代,一场荒谬,最终慢慢沉入水底。


电影开场击中我心:

对时代绝妙的注脚,悲剧在三个街区外发生,房东却希望能在出租屋里创造一个“体面的”世界,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中产似乎都有着同样可爱的德行:努力维持幻想,被戳破后还拒绝面对现实,当然,这是因为享有一定资产后,自然可以找到些许依托,真的很好笑。

这部电影长约3小时,以至于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让导演填补任何自己想要填补的要素,作为一个观者,我试图将这些要素掰扯开:与Fabian相关的内容,以及与Fabian不那么相关的内容。(这种区分是极为主观的。)

电影前半个小时几乎都在刻画Fabian所处的时代,这一部分也是整部电影里最为“出彩”的一部分,(因为它真的出现了很多色彩(笑)——炫目的灯光下,堕落的政治,凋敝的经济,混乱的道德,一切离深渊只有一步之遥,回顾历史,当时的德国的的确确,已在地狱边缘。

头痛,看图吧,很明显,摆烂!

直接来讲Fabian:

全片Fabian和Cornelia分手再复合共三次——

Fabian 和Cornelia相遇的场景,恍惚间我以为我在看爱在三部曲,宿命般的相遇,穷酸落魄的文青和还没出名的小演员,这种角色设置如果不发生点什么那真让人说不过去!果然,一见钟情,“我可以为你破例”,哪个文青能受得了这种告白?

nobody!

Fabian作为一个文青,自然也是“无师自通”,两个人在事后进行了一场绝妙的角色扮演,注:全身赤裸。哪个文青能受得了这种“把戏”?

PS:强调一下,本篇中提到的文青,多半是指我,F&C的恋爱经历太像我勒!

这里Fabian第二次与Cornelia见面,非常值得注意:可能“直男”很难感受到女友真的有什么变化,但是,可以这么说:

怎么这么会说?!

这句话真的破防。

之前写不下去是懒得分析,现在写不下去是开始思考要不要给前任打电话...

这部电影非常好。

 3 ) 大时代里的能动与无奈

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

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

然后,要学游泳呀!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4 ) 幻灭

该片的叙事方法较为高级,通过二战前德国魏玛共和国一个年轻人的日常,展现了那个时期德国的人文风俗、世态炎凉。文学青年法比安的人生最后一段时间与这个国家一起幻灭,故事发生时,主人公寻找着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定,有着美满的回忆,但是最后,他的工作因为动荡的社会丢弃了,他的爱人被权贵阶级拉去拍电影了,他的朋友因为论文辅导的教授受到政治分子的威胁,而没有通过,最后自杀了,他自己最后在准备奔向幸福时,因救人而溺死了。一切好像看上去都是个人的遭遇,其实是和整个社会即将动荡而崩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服装、道具、场景艺术设计风格鲜明,描述出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各种风貌。影片还穿插了大量的黑白纪录片影像,来证实这个社会背景的真实性,同时穿插了一些广播背景声、标语,战争的阴影已经在周围出现,一队又一队的士兵走过,秘密警察在搜捕人员,显示出开始动荡的德国社会。

 5 ) 1931-2022 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

一年半过去了。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仍旧是心目中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被其他电影所超越的一部作品。

“雅克布-法比安,今年32岁,职业不定,目前从事广告行业,现居沙佩尔大街十七号……您还需要知道一点儿什么吗?“

世界上下颠倒,道德的标准已然失效,各种权利之间斗得你死我活。在这种混沌中,法比安,这位道德家,他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那里研究着生活。随着法比安的倒下,30年代也悄然而来。“道德家并不是要为他的时代举起一面镜子,而是举起一面放大镜。”

Erich Kästner在他的书《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中指出,今天,人们对“法比安“的理解会比当时少,因为它绝不是一本”不道德“的书,而是一本绝对道德的书。在第三帝国,品味和判断的标杆被国家化了,它们以各种短语的形式被体现与传递,随后又被数以万计的民众所吞噬咀嚼。这样一个事实直到今日都在腐蚀着广大群众的判断。时至今日,即使这些判断标准能够随时代再生,变成一些新的、更准确的判断标准,然而新的判断也仍在被古老教条疯狂地渗透着。这些标准化的判断准绳就像大规模接种疫苗一般被植入人群中。这样的过程仍旧与从前没有什么不同。许多人仍然不知道,并且也不可能再知道,一个人可以,并且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然而即使他们开始努力这样做,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开始。

巨大的失业率,继经济萧条之后的精神萧条,遍地吸毒成瘾……这些都是危机风暴来临的信号。在暴风雨之前,毛骨悚然的平静也没有缺席——心的惰性就像是流行性的麻痹。它驱使一些人面对风暴显得如此沉默,而这些人即将会被洪流推到一旁。

电影借魏玛世代控诉当下社会,90年过去,人性和疯狂依旧。法比安消失在河水中,哪怕是带着对这混乱世界冷眼旁观的冷酷,然而他跟随了自己的道德准则,奋不顾身地去想要救那个在自己想象中落入深潭的小孩。他忘记自己的弱点,就这样安静地被水流吞噬,所有的挣扎和言语都化为两声气泡,犹如勃鲁盖尔画中的伊卡洛斯般的坠落—— 世界仍然不痛不痒,死去的只是个人的死亡。就连后世的观众都要在下一秒平静的水面拼命寻找他的痕迹。法比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6 ) 法比安是仿真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法比安给了我最近最纠结的一个问题给出了一点见解,即要不要做理想主义者,要不要选择理想主义的人生。

我曾经对自己的存在方式做过各种各样的幻想。曾经一味认为只要好好努力就会获得想要的东西;再后来发觉社会阶级固化是存在的,但是阶级边界之间会有一定的流动性;再后来发觉不仅是在拆那,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阶级分化更突出,这些都是弥补不来的,努力变得极为勉强,即使一个婴儿再如何奋力挣扎,都还是在婴儿床上。

法比安死在了不会游泳,他也因为挑剔和自尊而溺亡于社会。理想主义者都这么离世了,但是人们都理解和尊敬他们的行为。拉布德自杀而死,妓女们感慨圆滑的男人在他们这愈加精神旺盛,优秀的男子却自杀而亡;法比安浪漫而坚定却死在了走向爱情的路上。一天电影中他们的爱情也在最耀眼最充满希望的时候结束。

“正直和美德不会让你获得财富”,圆滑世故才会让你赚的盆满钵满。所以到底是作者为了制造悲剧的观众感官效应,还是战后的普遍结果,还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悲剧?

就算是被提出来,哀叹几句之后还能有什么改观和行动?理想主义到底是不是文人的自怨自哀?理想主义在每个时期都是错误的吗?还是只是在萧条时期才会有这样的悲剧。难道就要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抛弃理想主义做一个务实势力的人吗?是不是就要像拉布德那样回到学校,教孩子们什么是理想。那如果孩子们在相信理想之后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这是不是件好事?

我没办法给出这个问题以回答,我只能接受法比安的结局,接受他们的生命之火在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悄然熄灭,接受了他没有体验的爱情,也接受了他的爱情永远留在了最美丽的时刻。

我做了假设,但是万般假设之后只会觉得维纳斯只应断臂,这也不是生活,并非现实。这终究是,作者创造的理想主义伊犁园,法比安没有学会游泳,也不可能学会游泳。

 短评

一个九十年前(1931年)的德国魏玛共和国时代之浮世绘,传统的外表(4:3的画幅、古典的色彩光影,老式的布景、服道、歌曲舞蹈等)却与极现代感的电影表现手法、技艺奇异、令人炫目地结合了起来!做专业的同行们可以仔细看看。由于时间和历史的距离,虽然使我们不太能共鸣主角在乱世中的苦恼与挣扎,艺术上的新意还是值得体味。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3.5 最直接的观后感是又重新点开了名为《巴比伦柏林》的文件夹

9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总是恍惚以为看到了詹一美……

10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回望三十年代的德国,沉重、压抑、欲望丛生,失业者越来越多,社会逐渐失序,恰似影片前半段的影像风格,幽暗、凌厉、快速、模糊,镜头碎片像发光的刀片,撕裂并重构时间,抒发一种历史的真实。随着剧情发展,叙事趋于稳定,影像也仿佛找到秩序,故事却没有明朗,亦像那时人们呼唤来的纳粹新秩序,绞杀个人价值,收缴自由,走向极端,有良知的理想主义者溺亡。电影里,是每个人注定无法实现自我的时代。它如同现在。我们经历相似的境况,历史仿佛进入循环。但历史不会真的循环,当下仍处于十字路口,只要每个人走出正确一步,还有改变的可能,这也是这部电影如此让人共情并心有戚戚然的原因。我们自己或许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我们应该尽力保护理想,目的不只是为了救一个人,而是在救自己的良知,并为社会保住底线。

14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前半小时就已经倾泻而出,通过视听去还愿那个特殊年代的德国面孔与光影,剩下两个半小时转向更传统的叙事就变得平庸不少,仍然偶有灵光,但更多只是前半小时的残存。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惊喜万分。完全想不到时代背景设定在1930年代的电影也能拍得如此有现代感和活力。用最直接的手持摄影呈现扑面而来的现实感,营造出角色生活的种种细节,仿佛触手可及。开场以长镜头瞬间完成年代的切换迅速入戏,叙事剪辑很飞很炫,直至女主角出场随即进入正轨、渐入佳境,并逐渐叠加更多的温情。三小时篇幅描绘1931年山雨欲来前的柏林市井生活,也渐而塑造男主角的真诚、纯粹、可爱与坚守。友情、亲情、爱情每条线索都有动人的时刻,直击心灵:为好友的生命名节奔走呼号怒斥学术不正、和母亲无意间互换钞票饱含关爱、与恋人轰轰烈烈相爱&心心相印分离。上司、鸭店老鸨等配角也同样个性十足令人难忘。旁白有恰到好处的幽默和画龙点睛的妙评。散场时就像看完《横道世之介》一样,内心泛起满满的温暖和感动。我爱这部电影。

18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10.0 #2021IKSV# 情绪的力量明显强过广播里面呓语一般的政治背景,前者甚至强到攫取后者为它所用,暴力地在力场的交界处形成偏折。情绪的共振在跳接中完成,记忆、现实和令人惧怕的预言以图像的形式交替出现;背景的渲染则是通过多重的材质和底片:对同一个事件用不同的材质来表现,本质是对事件的多重讲述,是重复。所以,《法比安》在此意义上构建了自由的时间和停滞的时间,而活力则在情绪的缝隙和流动与停滞的缝隙中迸发出来。爱是松弛的,它可以表现为骑自行车回家绕的远路,也可以表现为眼泪掉进咖啡杯的那小于一秒钟。

22分钟前
  • WinnegensFake
  • 力荐

第一次看露天电影,从弗里西里德大街步行至博物馆岛,不远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晚霞。露天电影场地被各式古老建筑物包裹着,这种时刻我内心的感受往往非常迟钝,我确信这段经历在不久后的将来回忆起来一定带有一幸福感,在当下这种美好静谧的感觉简直不真实得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梦,不真实到我的感受不由自主地抽离出去。荧幕上和荧幕下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柏林,不同世界里的柏林。沉醉在这夜里,结局让人意难平。

26分钟前
  • march8oon
  • 力荐

《永不回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德语区仿佛每年都会有部考验人耐心的”三小时”出现,只要打开,似乎不会后悔- -因为很难不被其中别致的气质所沉醉吸引,投入并不短的时间去进入这些故事。这部电影接过了它们的位置,也注定是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启程。独特的时代背景赋予其意义- -萧条之后,劫难之前,世界仿佛在变得越发疯狂;然而却依然抓住激情,于动荡中纵情,麻木、忘记还有燃烧。风格上的明晰也同样是更振奋的加成,这或许是“2021年也可以这样过去了”的昭示。

27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看不进去🙈🙈

29分钟前
  • Vivian
  • 很差

4.5 现代派文学叙事的影像化,无疑是新奇又成功的:不是就应该用上各种手持、闪前、跳切、噪音,广播、报纸、海报、archive footage,才能描绘出一个肉欲横流、道德沦丧、萎靡不振、疯狂右倾的魏玛时代吗?但这事儿直到2021年才被完成,也是挺吊诡的。与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异曲同工,相比剧场的、室内的、为“电视”拍摄的法斯宾德,多米尼克·格拉夫实在是另一个极端。

3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活着只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36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7/10 豆瓣简介里写的东西都没有看出来。我很敬佩导演的努力,但他也许更擅长拍TV,大银幕观众的体验他没有完全抓住,并不是镜头剪辑很乱很碎就体现了慌乱动荡。(关于手持镜头这事,我们得好好谈谈

37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柏林的三十年代,不会游泳的法比安,等待他的爱人,焚书燃起的烈火。

40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推荐

【柏林2021】《法比安》虽然讲得是1931年的柏林,但故事却与当下颇有共鸣,即在疯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清醒,这一点和《间谍之妻》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样的矛盾孕育悲剧,而在悲剧里,唯有心中所爱能慰藉灵魂。

42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入耳前曲高和寡,入耳后流连忘返。模糊现实,倒转舞台,破碎撕裂的影像素材与蔓延翻滚的人物关系合奏出一场摇滚交响,如激流金属与无规律民谣的碰撞。时代坍缩为可供自由出入的交错隧道,人物不再委身于此,而是时刻寻找着破壁而出的可能,以抵达那些不以时空为转移的终极命题,关于爱情、理想以及死亡。

4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导演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法比安这个与费边社同名的卡夫卡式角色在写作一本小说,也在进行本雅明式的闲逛与收集,然而时常出现的画外音却是自由意志不可能性的明示,它是历史的catastrophe,以男性或女性的声音现身,或以黑白的拾得影像出现,这样作为“当下”附属物的自由意志变得不可能,而是衰减为纯粹的具身体验。

5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该死的人活着,该活的人死了,相爱的人无法赴约,重逢的人背道而驰。无数的闪前里是走向毁灭的预言。学术毁于玩笑,尸体成为恶劣的“艺术”,他们是不合时宜的人,或者说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的时代。

54分钟前
  • 猫饭
  • 推荐

用七十年代的技法,讲三十年代的故事,一个人游荡的意识,旋转在已知是悲剧的历史。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流而上,直至回到过去的彼岸。

58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小张21岁。两个孩子,现在在湘潭跑快车。他在中专毕业后和自己的同学结婚。在昆山当了两年厂工觉得太辛苦……小王24岁。郑州某房屋中介二级销售。高中毕业考上民办大专但家里掏不起学费。打工辗转多地来到省城。小李29岁。成都某酒吧驻唱。本科声乐专业毕业。年少无知被骗,曾参加某歌唱类节目第二轮被淘汰。小刘32岁。上海某著名带货大咖公司创意总监。211硕士研究生。4k一月的合租间最近再考虑换。小赵39。东北人北漂多年,在百子湾开了家小酒吧,因为疫情维持不下。还好在成都买过房,目前考虑转型为沈阳烧烤。老黑45。广东人。因赌博千万身家耗尽,现在澳门做“保安”。老白50。那年夏天跑到柏林作为访问学者至今。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