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青春

已完结

主演:张艾嘉,刘若英,周深,周华健,仁科,茂涛,黄永玉,丁真珍珠,田壮壮,王耀庆,谭维维,金浩森,冯逾,龚凡,大梦,李雪琴,游天翼,李宛妲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念念青春 剧照 NO.1念念青春 剧照 NO.2念念青春 剧照 NO.3念念青春 剧照 NO.4念念青春 剧照 NO.5念念青春 剧照 NO.6念念青春 剧照 NO.13念念青春 剧照 NO.14念念青春 剧照 NO.15念念青春 剧照 NO.16念念青春 剧照 NO.17念念青春 剧照 NO.18念念青春 剧照 NO.19念念青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在对节目嘉宾的“窥视欲”里找到零碎的自己

不知道是因为生活的阅历还是岁月的沉淀,张艾嘉在迎接每一位来《念念青春》的嘉宾时,都显得特别和谐。不论是面对活泼的周深,还是年龄相仿的周华健,还是摇滚青年五条人乐队,张艾嘉好像总是会找出他们身上的某种特质,然后巧妙的揉进自己的“控制”里,这种“控制”不是掌控而是一种有度的把握。

这也是我对这个节目追下去的理由,因为每一期,个性不同的嘉宾们到来,我都想看看,他们自身的特质,会与这个节目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而年少时的青春文本,会不会拥有和我们一样的雷同与巧合。

对于公众人物,除了关注他们的作品外,我还私心夹带着一种“窥视欲”,不可避免的掺杂着八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自己不被经历的某种期待。比如五条人,背井离乡去闯荡,仁科说走的那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提香蕉,后来他才知道,那个香蕉的寓意是要他“靠自己”。

或多或少,我们总会有着和片中嘉宾相似的遭遇,所以,一个可以将自我带入到节目中去的综艺,大家值得吃下我这波安利,不需要每期都哭,但是每一期,都有你想看到的东西。

 2 ) 透过他们的日记,看到五光十色的青春

从第一期周深,到现在播出的第四期刘若英,《念念青春》已经悄然过半了,回头来看,在节目播出的这四周里,我不知不觉地开始对青春有了很多思考,不仅是在看节目的时候会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下意识地想起节目里的某句话,某个故事,或是某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动人场景。当我猛地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才终于领悟到这档节目的魔力:静如止水的外表下,是澎湃汹涌的生命力。

周深、周华健、五条人、刘若英,前四期其实都是在处理不同的青春问题。周深讲述他青春期因声音的特殊而被人嘲笑的历史;周华健回忆他年轻时在录音房当助理的经历;五条人倾述自己离开家乡时的少年意气;刘若英笑着说起她忽然跑去法国叩问“爱是什么”的“行为艺术”。

自我的认同、追梦的隐忍、年少的告别以及爱情的伤痛…《念念青春》通过不同的主题,串联起明星和素人的青春日记,在跨越时代的共鸣里,展现青春不同角度的色彩,然而这种展现并非以一种宣扬或夸张的形式,也没有陈腐的说教气息,而是用平实质朴的纪录,真情实感的互动渐渐吐露。只有当你安静地观看,倾听,你才会发现张艾嘉和嘉宾们互动时不经意流露的真挚,那些欢乐的、伤感的,乃至尴尬的时刻才因真实而有了动人的力量,你才能深入他们的青春,并在他们的青春里照见自己的模样。

青春可以是一个阶段,在这期间我们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无论是周深的、华健的、五条人的或是奶茶的所遇到的烦恼,或多或少地,我们都无法避免;而青春也可以是一种能量,它激励我们去面对和跨越这些成长的挑战。潜藏在《念念青春》里的澎湃生命力在于,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着年轻人们,以或素人或明星的日记展现多样的青春,以同伴或榜样的姿态指引成长的方向,这种生命力注定是长久的,它在平淡质朴的外壳里静水流深,直抵人心。

 3 ) 我年轻过,可是他没有老过

姐姐的电台150期了。其实熟悉的歌手在早些时候都已经被介绍过了,越到后面越回归成为“听众”,在每周固定时间打开听听歌。因为不熟悉,便不会像刚开始那样听到什么都想要积极表达看法,今后就默默聆听吧。

再次回顾这一年半的电台,我觉得对我的最大影响是听了电台之后渐渐喜欢上齐豫姐姐,这件事不仅开阔了我对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认识,也慢慢让我对一些事的看法有所改变。以前的我是个蛮“一根筋”的人,从一开始觉得生活只有家人朋友的感情,变得只有利益和钱,再变得只有自己和爱好,汲汲营营,很难找到平衡。

我觉得这样的固执多少和20岁的迷茫有关,不经历一些事和思想的斗争很难想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

就像电台一开始姐姐只要介绍滚石的歌手,我都非常抵触去听,觉得自己接受不了情歌,只喜欢飞碟那些相对生活化的歌曲。可当电台里齐豫姐姐的歌突然传到我耳边时,我渐渐改变了这种认知,原来早期的文学性歌曲也是滚石的一大特色。后来进一步听了丰音乐电台熊姐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飞碟唱片也是吴楚楚和彭国华先生从滚石离开之后成立的,怪不得潘越云之后会转投飞碟,而我之前常听的只是加盟飞碟之后的她。

沿着齐豫姐姐这条线,我将当时台湾歌曲挑自己喜欢的听了下去,试图去了解他们当时的创作氛围,也将自己在不同时期听懂的歌串联在一起有了不少新的发现。


《念念青春》这档节目是在去年4月看到齐豫姐姐录制《快乐天堂》快闪时知道的。

很喜欢张姐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总有人和她合影时说我妈妈很喜欢你,那不如干脆做一档节目去了解年轻人,让年轻人也喜欢她,我觉得这个想法好酷。

张艾嘉在我的印象中是断层的,从元气十足的少女歌手直接跳到《新同居时代》中有气质的大姐姐。角色中的她是有距离感的,而节目里的张姐,眼里只有试图理解、积极探索的温柔。可是,青春到底是什么呢?

在见到周深之前,张艾嘉被问:“您觉得您和他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她回答说:“我年轻过,可是他没有老过。”

或许这也是节目本身想要表达的意义,张姐一直在试图倾听和理解年轻人、和年轻人做朋友,她拥有她这个年纪的智慧和更加丰富的经验,但她仍愿意认真倾听,也愿意暴露自己年轻时的想法给大家看,完全没有距离。


周华健带张艾嘉去黑胶唱片店,他们聊起自己的过去。

张姐说自己的《童年》是滚石的003号唱片(但后来被科普说记错了:滚石编号003的是哪张专辑?),而RC001号是潘越云、李丽芳、吴楚楚的《三人展》。

之前在丰音乐的电台听熊姐介绍潘越云时讲过滚石001的具体来历,现在再次听到歌手自己回忆还是有些感慨。

周华健说自己很喜欢李建复的《龙的传人》,听朋友说封面是在淡江大学拍的还曾经去找,但没有找到。张艾嘉则带他去了台北的孔庙,找到了专辑封面的拍摄地。

当李建复本人出来的时候,周华健激动地差点哭了。我还有些纳闷,稍微了解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人一定会知道李建复和《龙的传人》这张专辑,但李建复后来做IT去了也不是非常活跃。我以为他们相对熟悉,没想到周华健见到偶像这么激动,应该也有太久没见的原因吧。

张姐在这个节目里不止一次和自己同龄人讨论现在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以及现在和自己年轻时所处年代的区别。原来每个人的青春里都存在“别人家孩子”。小时候的我做过“别人家孩子”,也讨厌过“别人家孩子”;但如今我长大了,发现曾经那些“别人家孩子”并不一定认为自己过得好,这种冲突的解决是需要看具体情况的,如果非要用一种标准去定义人生好坏就简直太狭隘了。

张艾嘉问周厚安作为明星子女的心态。在我认知里,明星的孩子在青春期多少会因为父母光环逃避这种关系,长大后又根据是否愿意进入娱乐圈改变,因此我即使再喜欢哪位歌手也不愿掺和孩子,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发光,就已经比普通人被看到的机会多太多了。

作为创造过辉煌的人免不了会被年轻人问到关于热爱、瓶颈、低谷这样的问题,之前也听过不少回答。但我觉得周华健这段讲的比较真实,没有鸡汤,唯有不断充实自己熬过那段时间,和自己和解。


这期节目之前,我并不熟悉五条人这个乐队,但看了节目,突然有点喜欢他们的想法。

这期节目的主题虽是年轻人逐梦和家乡小县城对创作的滋养,但大家都过了年少轻狂、叛逆中二的时期。仁科喜欢读书,阿茂也重感情,他们有很多奇奇怪怪、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边圆梦一边担起生活的责任。

非常喜欢仁科对张艾嘉讲的这段话,年轻人的感情、婚姻从来都是长辈关心的话题。阿茂也说自己因为哥哥已经结婚生子,才为自己逐梦留下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仁科的想法和我很像,周围人的婚姻大都一地鸡毛,表面光鲜,实则想逃又逃不出,越是多思的人越不容易走进婚姻,想不想结婚根本无所谓,反正都会后悔。

偶像和Artist有什么区别呢?”“艺术家是永恒的,当艺术家的偶像光环褪去,他照样是Artist。”

五条人的朋友区区500元先生也很有趣,选择留在家乡、通过阅读和外界交流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一群有共同爱好朋友把自己家乡推广出去非常厉害。

“青春就像一颗彗星,听天文学家说他们在研究彗星轨迹的时候发现,彗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去哪里。”

仁科真是位浪漫、富有无穷想象力的歌手。


李雪琴的这期节目是从一段街头采访开始的。

说实话一听到这个大妈说话我就头疼,生活中很怕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能躲则躲。虽然不该通过一句话判断一个人,但这咄咄逼人的劲儿根本无法好好交流。人不论在任何年纪都该学会倾听、接受新鲜事物、重新塑造自己,而不是上来就指责某一个群体。当然并不是说啃老是对的,只是这样的讲话方式很可怕。

放养的家庭和过分严格的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差别挺大的,愿意不顾自己去逗别人开心的人其实并不多。我上学时从来不相信我周围的人以后见面会比谁挣得多谁过得好,总以为自己是个例,但到了现在,一见面先关心自己过得好不好的人真的很少,拥有就必须珍惜。

不要过分讨好别人,自己为自己负责。过强的责任感也会让别人背负压力,双方需要不断沟通、鼓励、调节。

人需要自由,也需要爱,即使结婚也不能丢失自己。

张艾嘉如今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一定和她当时“特立独行”的想法有关。每次提到这个话题,很多人连听都不想听就直接反驳说还是因为有钱,但思想独立、不将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只有钱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自己的条件什么都控制不了就闯入婚姻,运气好勉强可以生活,运气不好连抱怨都无从说起。


“赶牛,可是牛不见了怎么办?”“丢了,明天再找。”

丁真说自己的青春就是开心,这是八期节目里最不一样的青春。不需要有太多复杂的思考和焦虑,更不用想做一件事的意义,希望他们可以继续这样快乐下去。

不禁想起张艾嘉的《忙与盲》。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忙的分不清欢喜和忧伤,忙的没时间痛哭一场。”

丁真之所以难得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更接近大自然,没有太多诱惑迷乱自己的心。人在城市,很难达到这样的纯粹,但只要有心便可以向往。


高中时特别喜欢沈从文,毕业旅行专门选在湘西,在凤凰的宣传牌上第一次看到黄永玉的名字。大学时又重新读了一些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发现高中课本删去了很多他们小时候打架玩耍的片段。

黄老先生在节目里也提到自己小时候学过各种拳,知道怎么出手更容易发力,要是不提,我想很多人一定想不到眼前这位画了一辈子画的豁达小老头儿,曾经还有这么能打的时候。

黄老先生说自己名字的“玉”是沈从文改的,沈从文先生说原来的“永裕”听起来像个卖布的,实在是太可爱了。

这期节目看完,满脑子都是“死面前,好多活路”这句话。将近百岁的年纪,一提到自己妻子——张美溪的名字,眼睛仍在发光。穷小子爱上将军之女,从此相守一生,当张艾嘉问到遇到困难怎么办,他笑着说“死面前,好多活路”,任何困难都被他说得十分轻松。我从不相信现在还存在这样不顾一切且结局圆满的爱情故事,但看到黄老回忆起那时幸福的样子,也发自内心跟着高兴。

张艾嘉的拍摄随笔里写道:拜见黄老先生并不容易。第二次黄老请他们吃了火锅,一高兴吃下了一盘毛肚;还有一次黄老开心的拿出自己画的壶给张姐看,壶上面画的是一群小人正站着小便,太有趣了,看得张姐大笑。

黄老喜欢动物,家里到处是猫猫狗狗,还有小马驹,随手截图刚好截到黄老女儿在喂家里的小狗勾。

黄永玉先生的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辈子跟着他的事情,黄老正青春。


人生能遇贵人,互相鼓励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张姐说自己的人生遇到过很多贵人,因此也想要成为别人的贵人。之前看青峰去齐豫姐姐的那期《点灯·人生好风景》,两人亦师亦友、互相珍惜的关系着实让我羡慕。

张姐是刘若英的贵人,一路见证奶茶的成长,奶茶遇到什么问题都找她。当刘若英到剧组却迟迟无戏可拍时,身为经纪人的张姐并没有去指责导演不给戏份,而是让奶茶静下心来去沉淀,在片场观察别人,默默学习。

在这个节目里,不论是张艾嘉、周华健还是刘若英,作为前辈的他们都提到了主动学习。将自己代入某个岗位/角色去思考接下来的工作/剧情该如何展开,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就可以迅速拓展并迁移技能,收获更多。

张姐写给奶茶的话是整个综艺里我唯一的哭点,也算是戳中了自己的脆弱点。人们常会对接受到鼓励的一方说:因为你值得才能遇到这样的贵人。我就会想那一定是我不够努力、不够优秀才遇不到如此知己。在某些方面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啊,当有一天自己终于把自己逼到更好的地步,却和当初那个仰望的人越来越远了。

因为不喜欢情歌,以前很少关注刘若英,总觉得她还是十几年前那个为爱痴狂,不管不顾的小女孩。我对于感情从小就没有什么英雄救美或是小说中完美的假想,世间万物我都想要找到意义,唯独没有想过去思考爱情的意义,爱情这玩意太虚幻了,甚至不如友情干脆。很佩服奶茶对于爱的追求和细腻的情感,现在的她长大了。

“忘和记从来都是在一起的,有些东西就是想要忘掉却忘不掉的,有些你想要记得却将它忘记了。”


最后一期节目的主角是张艾嘉自己,她找来了儿子,回答了自己作为年轻人急着想要成功、内心焦灼的原因。

如今的网络到处po的都是精致生活,每个人都急于成功。对我来说,除了这些,长时间没有成长、35岁门槛、同辈压力等等问题同样让我格外焦虑。

热爱本不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但很多人根本找不到自己热爱的事,如果有过人的天赋,早就该显露出来了。像演员、模特、歌手这样多少需要老天爷赏饭的职业,他们接受采访时常说努力大于天赋,那只是因为他们的天赋和运气早已使他们顺利进入这个行业,大家都是演员模特歌手,剩下的自然就是拼努力,可对于大部分没有天赋的人,即使再热爱、努力,可能连门都进不来。

这些问题一定是残酷且客观存在的,当认识到自己只能是普通人的时候,就更需要努力找到自己擅长且通过长时间锻炼就能够做好的事,不然就只能当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不过目的性太强、急功近利也走不远。

第一次知道《快乐天堂》是姜育恒故意唱的悲伤版,但因为这首歌过于开心,姜哥在现场笑场了好几次;以前听音频,总是听不清黄韵玲唱的“河马张开口吞掉了水草,烦恼都装进它的大度量”这句,那时的她可可爱爱,带着牙套,咬字像唱外文;我最喜欢他们以前集体穿黄色衣服的现场,齐豫姐姐和郑华娟都好活泼;这版《快乐天堂》少了一些歌手,又加入了一些当初没有的歌手,小洋老师一开场的吉他,让我有种穿越的错觉。

关于这档综艺,写了这么多,看完不仅让我对青春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大的包容性。

结尾的总结文案依旧精彩,当《爱的代价》响起,八期节目的内容再次在眼前闪回。

“潮起潮腿,沙滩上的痕迹又消失了,可是你每走一次,每一个脚印都是你走过的足迹。当下的努力,今天的心,就是你的‘念’。人生就像马拉松,不一定第一,可是一定会跑完的。”


生活不止一面,就连《念念青春》这样的节目,弹幕偶尔也会莫名断章取义其中一句话争个面红耳赤。可就像仁科说的,无论怎么选择最终都可能后悔。我想人生无悔的人一定是少数,实在不知有什么好吵的。

另外,这篇文章涉及到的观点都是当下产生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改变则和未来生活的碰撞有关。我选择表达从来不是希望说服谁或被认同,只是我一定会试图去理解周围所有人的选择,也努力慢慢和自己和解;但我不能忍受别人过分入侵我的生活,教我做事,当彼此理解不了时我就宁愿选择在矛盾未扩散时默默离开。

你看,青春多好啊,可以做梦,还有机会选择离开。


这档综艺过于文艺,给周围朋友安利了一圈,感兴趣的并不多,都说太长看不进去;而且不知怎么回事,发文时网络很卡,视频又多,好不容易写完一段话,突然自动刷新,回来就不见了,折腾了一整天,终于完成了。

没想到发出第一篇后收到了怡宝的回复,她说认真看了,有些受宠若惊。我非常清楚观后感和读后感若写的不是畅销书、热门剧,私人化的文章是很难被看到、引起共鸣的,更何况我也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人,那么多字密密麻麻,真不见得愿意读下去。总之,特别开心。

(大部分文字写于2021年9月)

 4 ) 青春是你为梦想努力奔赴的样子

《念念青春》已经追到了第三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已经知道每期的嘉宾是谁,但是,张艾嘉与嘉宾在一起,却总是会给我很惊喜的感觉。

与周深是活泼温馨,与周华健是岁月静好,这次和五条人乐队的搭档,让这期节目别有一番“风味”。

像是两个风格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火花。音乐对与张艾嘉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她却不一定对摇滚了如指掌,自带小镇青年文艺熟悉的五条人,在面对张姐的采访时,将一种末日荒诞风带到了节目中。

就像仁科随意哼唱的歌曲一样,随性,自由,无拘无束,好像只有在海边这样的地方,才可以将这种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也有网友说,这期不如前两期泪点多,但是泪点并不是评价一个节目好坏的准则,你有被节目触动,我想这就是节目的成功之处。因为感同身受本就是个复杂又不容易实现的词。

小镇青年为了音乐梦想而去外面闯荡,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戏剧性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北漂的我们来说,好像更能从五条人身上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子。

所以,青春是什么?在这一期里,我想,青春就是你为某些事情努力奔赴的样子吧。

 5 ) 在青春里,看见自己的模样

其实早在好几个月之前就有看友邻说到过《念念青春》这个节目,但作为一个对综艺无感的人,自然没有深入去关注,当时只是心里一惊:张艾嘉开始做综艺了啊。前几天在优酷网站上偶然看见有《念念青春》的推送,才发现这个节目原来已经悄悄开播了,上微博搜了一下相关的信息,发现它好像和我理解的综艺有些不太一样,于是带着好奇去优酷看了第一集,没想到居然一口气看完了,而且看完才发现居然有将近五十分钟。

感觉这确实和我之前理解的,看过的综艺不太一样,它有很多纪录片的味道在里面,尽管有些人说第一期周深有些尬啊什么的,但我觉得这反而体现出来节目的真实感,这是节目的一种审美取向,也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确实体会到节目想要去“捕捉”的那些嘉宾们的“青春感”。

看的过程中我也跟着有好多思考,里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张艾嘉说的“你真的喜欢自己吗”。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听到张艾嘉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下意识地问自己,一时居然不知道答案。

后来我仔细地想了想,《念念青春》这一期似乎都在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喜欢自己”首先是要有对自己的认同,而第一期节目里的嘉宾,周深、金浩森、刘同、素人们,包括张艾嘉,都在不同程度地去和观众分享自己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或答案。

周深说他会幻想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考上心仪的大学,会打篮球,体育很好,他也说自己比起其他歌手,会多一个要人接受自己声音的过程,我想正当青春的周深也许同样面临自我认同的问题,他也会有很多苦恼和惆怅,但我想,他也是在逐渐和解很多事情,逐渐“喜欢自己”,在青春念诵会上,他那段文字写得很让人感动,“不要忘记自己有光,也不要忘记自己有梦”,看到自己的闪光的一面,才能慢慢地喜欢上自己吧。

刘同和金浩森分享的文本也很“死亡”,他们念诵的时候真是把我笑哭了,但后来又都很感人,非常真情实感。刘同说“感谢曾经矫情的自己”,金浩森的“青春伤痛文学”和感人的背后故事都是在“残忍”地去直面自己地青春,但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把自己看得更真切吧。

素人的念诵也很真诚,看到了青春不同的样貌。很难得看到这样的综艺,希望后面几期也一样高水准啦~~

 6 ) 青春,就是你的样子

什么是青春?

是热情活泼?是张扬反叛?还是特立独行?

没想到张艾嘉会做一档青春文化纪实节目,作为资深文艺女神,张艾嘉的特别,一直深深影响着一波观众。她直言没想到会在如今这个年纪再和大家谈:什么是青春!

《念念青春》没有定义什么才是青春,而是在每一期节目里,约会不同的嘉宾,和他们一起聊天,一起找寻青春的样子。

它不能称之为明星访谈,因为每一位参加节目的嘉宾,不是简单地你问我答,而是没有局限地畅谈自己的过去,现在,甚至对未来的遐想。

节目之所以叫《念念青春》,还因为它每期都设计了一场念诵会,根据不同嘉宾的特点,收集各地素人投稿,然后让嘉宾和素人亲自上台朗读他们曾经的青春文字。大家的生活各有不同,青春的文字却似曾相识,年少的梦想、青春的伤痛、未知的迷茫,原来我们都一样,在自己的生命里不停地探索,不停的追寻。

第一期,嘉宾是周深。

周深是现今乐坛冉冉升起的明星,独特的嗓音是他的标志,曾经的他正是因为与别不同的嗓音备受欺凌;因为不一样,他的每一次出现都会引起不少的讨论。这期节目同样请来很多不一样的素人,在念诵会上各自诉说自己的青春故事,大梦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行走,但他说自己没有什么不一样,他说“别再说什么励志,我和世界上所有普通人都一样”,仍然可以追寻极光,坚持梦想;龚凡说自己“因为不一样,总是想与全世界对抗”所以青春就是叛逆的过程。

回想我们年少之时,是否也会因为自己的不一样而受到周遭异样的眼光,所以,我们努力掩藏自己的不一样、尽力学习和大众同一步调,哪怕一丝一毫也不敢表露出来异样,担心一不小心就被揪出来强迫改正。于是,我们被驯服、被同化,直到我们再也不会被拎出来教育,但是已经泯然众人矣。

原来我们都一样,即使我们各有不同。

很幸运,现在的世界更包容,更多元,现在的人们已经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同,大众也慢慢正视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事实。不一样又怎样?

第二期,请来的是张艾嘉的老朋友周华健。华建大哥永远一副乐天派的样子,回忆往昔,他说青春就是不断在找寻,虽然四处串场,还要在音乐公司做助理,很累很苦,但是很开心这就是青春。

第三期是五条人的仁科、茂涛和张姐同游家乡广东海丰。这期主题是每一个青年都向往的——远方。我们为了理想,努力展翅飞向远方,看到外面的世界,却差点忘记给予我们立足养分的还是培育我们成长的家乡。

如果有张姐,必然会想到刘若英,张姐满足大伙的愿望,在第四期请来了她视同女儿般的奶茶。爱情似乎是刘若英作品绕不过的主题,在她身上各种流言蜚语也大多与爱情有关。张姐在路上问起“回到青春,如果爱情和事业让你选择,你会选什么?”奶茶的答案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爱情”。青春已去,但你还是那个坚持的自己。

李雪琴,被大众认识是因为脱口秀,本以为带给大家欢笑的人,必然是个开心果,但她不是。她曾说过“我很痛苦,但我想让别人快乐”,就是这么一个被抑郁症困扰的女孩,尽力微笑面对世界,青春很疼,她还是把责任放在自己肩头;她和很多青年一样,努力和父母和解,勇敢接受世界带给她的伤痛。是不是像极了加班到半夜,回到出租屋里,才想起来回复家里一个微笑表情报平安的每一个打工人。

黄永玉老爷子,今年已经97岁,能采访到他实属不易。可惜街采过程中,知道的老爷子的人寥寥无几。令人动容的是老爷子始终如一的豁达、乐观。青春是什么?我不知道,因为它一直都在。

丁真以一张照片走红网络,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清澈的眼神,纯真干净。这一期除了丁真,还有一群棒球少年,他们用最年轻的声音告诉我们,青春就是你本来的样子。或许稚嫩、或许叛逆,但是青春不就是在一步一步找寻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吗?

最后一期的嘉宾是谭维维,关注的主题是不顾一切。青春的你是否不顾一切地做过什么?有不顾生死的战地记者,有不顾后果的追爱女青年,还有不顾受众多少,坚持做音乐的谭维维。

八期节目,不长,探讨的话题,也不是深涩难懂。就是在你来我往之间,让我们感知,原来青春可以不一样,它可能是纯真的脸庞、叛逆的岁月、执着的梦想,它也是我们一点点找寻自己、认可自己的过程。

青春,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短暂的十几年,它也可以是伴随你成长的整个时空。

青春,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公众号:紫式杂谈

 短评

看了周深&刘若英两期,很人文的慢综艺。周深很讨人喜欢;啊,我永远最爱刘若英,所有文艺的矫情的书面的空灵的调调的东西,在她身上都呈现得好舒服;我能看张艾嘉与刘若英对聊一百集。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真人秀的另一种类型 要么换换音频形式吧

12分钟前
  • 江南小野田
  • 还行

—— ♫嘉嘉可否不要老, 另創新高.♫ - 青春常駐

13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终极理想:成为张艾嘉这样子的女性

16分钟前
  • TOBIZ
  • 还行

只看了奶茶的部分,最后老姐姐们顶级翻唱好温暖啊~能不能等一个40 50 60?能不能?!

19分钟前
  • 小枫
  • 推荐

看刘若英这一期,整一个大哭。最两天好难受。

20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除了奶茶和周华健拿集比较自然外其他都很尬的综艺,但神奇的是,这种尴尬并不讨厌,反而有一种不可避免的有趣和火花,是来自对岸与大陆、音乐人与电影人、过去与现在、青春与另一种青春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能唤起过往的记忆,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无法描述传达的。他们会作用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成为未来自己的一部分。噢~矫情的综艺~矫情的短评~balabala~~~

25分钟前
  • 外苏
  • 还行

张艾嘉真好,她有一种温暖的力量。

27分钟前
  • 夏恋蝉衣
  • 推荐

第一期拍的真不错,看之前以为周深是那种嘻嘻哈哈的角色,没想到最后他把我搞得老泪纵横,他的内心世界纯粹个性而又坚决的。

31分钟前
  • lokky
  • 推荐

太浅,太碎,有点矫情,念诵会环节更是莫名其妙,张艾嘉还是适合受访而不是采访别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遇到老友刘若英周华健就很舒服,丁真和马虎小双同框是惊喜,最后一集重唱《快乐天堂》是最高光。

36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因为张艾嘉,特意关注。看了一集周深,结果节目场面很是尴尬。又看到这期嘉宾是刘若英,还是不死心,再看一集吧,毕竟两个人是熟识,肯定能聊点什么出来。结果还是味同嚼蜡,一点输出也没有。这么好的资源,竟然做出这样的节目,可惜了。请大家避开这个节目。

37分钟前
  • <米磊
  • 很差

第一集真的非常尴尬非常尴尬

38分钟前
  • 神经蛙
  • 较差

我年轻过,可是他没有老过,这是我们最大的不一样。张艾嘉好从容哦

3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好喜欢张艾嘉的状态,是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淡然,同时永远认真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小事,认真对待每一餐,不忘记大笑,是我期待的二三十年之后的样子。

41分钟前
  • 虾起烘
  • 力荐

看到张艾嘉和茂涛在夜市摊吃小吃、喝红酒、微醺、滔滔不绝,可能这就是我向往的老年生活…

46分钟前
  • 不具名的🌷
  • 推荐

太喜欢张艾嘉了

48分钟前
  • 不吃芒果
  • 还行

浅尝辄止。不明白整这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东西干什么,感觉每个人都没说完,也没说明白。整集下来就感觉全是表面浮了几滴油的鸡汤。

49分钟前
  • 豆友181365675
  • 还行

1、有时候难免被张姐的文艺腔尬到,但这也是她的本色,不做作。2、综艺中的一股清流了,连冠名的企业都没有,更不要说烦人的口播。3、李雪琴是个好姑娘,重情重义,爱人如己。4、五条人装了个最真实也最诚实的逼。5、周深,他还是个孩子,尬得垫底。6、张姐夹带私货,游天翼是她的准儿媳啊。

5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为了张姐也要给五星。她就是那种优雅地老去的女性,很喜欢听她说话。

54分钟前
  • Leftredolent
  • 力荐

张艾嘉的《念念青春》我认为是最可把五条人精神内核带出来的,她和他们有着相似的南方经验,这是马东、许知远等代表的京派文艺圈所不能匹及的,张艾嘉的人生履历足以支撑她能够豁达看待这些人这些事,大海、咸咸的海风,永远晴朗无边的蓝天,夜市小吃、闽南语,广东话,港式老电影……这些现已没落,张既是聆听者,她甚至还是那个黄金时代的亲历者。不得不说,理解五条人的“宁愿土到掉渣绝不俗不可耐”还是需要门槛,由一种优势文化所带来的优越感和傲慢与偏见,也许只有平视姿态才能全面了解。顺便一提电影《念念》,这幅翘起的鱼尾巴一直挂我床头

59分钟前
  • う灵·子ぃ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