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时光派

已完结

主演:窦文涛,蒋方舟,马家辉,陈晓卿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2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7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慢一点才有趣

看了最新一期的圆桌时光派,话题是你越来越着急吗?他们的聊天也引发了我一些思考。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也在大大改变着。其中提到的一个点我觉得很有意思,说大家都想要省下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比如旅行的时候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一天的计划,比如看节目的时候用倍速,可是省下的时间又用来做什么了呢。旅行本来就是要看看风景、放松心情、开拓视野,看节目有时候为了娱乐,有时候为了学习,其实各有收获,如果这些,我们通通都要“倍速”,那么我们又从何处去找寻幸福感呢? 抖音等短视频之所以火爆,在我看来是因为它掌握了碎片化的精髓,短短15秒来讲述一个场景、一个故事,就准确迎合了“快”的潮流,手机在我们的生活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各种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我们被标题吸引之后点进去的看的,很多都让我们大失所望,各种“××竟然××”的标题,赚足了点击量,却也浪费了我们多少的时间。 比起“快”,我更喜欢“慢”下来,不为了打卡拍照而旅行,不为了“看过”而读书,把时间“浪费”在值得的事情上,会快乐得多。

 2 ) 影评《圆桌时光派》叙叙过去的时光,聊聊当下的话题

影评《圆桌时光派》 叙叙过去的时光,聊聊当下的话题

文/萌圈圈

一张圆桌,几杯清茶,一些水果,窦文涛邀请陈晓卿、马家辉、蒋方舟叙叙过去的时光,聊聊当下的话题,东拉西扯,在轻松的气氛中以一种调侃又不失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深层次的问题。风格平民化,就像是日常工作的你我,闲暇时光找一帮朋友聚一聚,聊一聊。

窦文涛在节目中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他曾主持过娱乐资讯节目《相聚凤凰台》,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闲谈节目《锵锵三人行》,法制节目《文涛拍案》,在2004年度"中国电视排行榜"中,获选为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

陈晓卿曾当任多部纪录片的编导,2012年执导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2014年执导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同年,监制美食纪录片《一城一味》。2018年,参加综艺节目《奇葩大会第二季》,6月执导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在节目中时常会流露出对美食的爱好。

马家辉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台湾问题研究员。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等。著有多部作品。他针砭时弊,语言犀利。

蒋方舟少年成名,7岁便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专栏,现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她是80后美女,熟悉年轻人的文化,给《圆桌时光派》注入了一些青春的气息。

第一集 你从何时感觉自己老?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焦虑,觉得自己老了,要被年轻人淘汰了。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最大的00后已经19岁了,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70后,80后甚至90后都觉得危机四伏。

觉得自己老有两方面:一个是生理方面,一个是认知方面。

生理方面:

1、 年龄渐长,精力大不如前。定了闹钟想半夜起床看世界杯,铃声响了,挣扎了半天,掐了闹表继续睡。熬夜做PPT,第二天头昏沉沉的,好几天也没缓过来。以前蹦迪好几个小时都不喘气,现在爬个楼梯都得歇一会。

2、 各种疾病找上门来。想当年吃撸串喝冰啤酒何等畅快,现在吃一点凉的东西胃就会抗议。熬个夜,心脏就跟个小鼓似的砰砰砰地跳,心率飙升到了100好几。《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的作者拉姆·达斯中风瘫痪后,只能靠轮椅出行,说话缓慢,动作笨拙,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老”的含义。

3、 容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岁月是把杀猪刀,皱纹悄悄地爬上了眉角,爬上了额头,当年的帅哥变成了糟老头,当年的美女变成了老太婆。

认知方面:

1、 知识已经陈旧。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知识已落后于时代。

2、 看不懂年轻人的文化。看不懂年轻人的网络语言,欣赏不了年轻人的审美,接受不了年轻人的价值观。

年龄增长是自然规律,任谁也无法改变。我们该如何面对变老?

1、 接受人会变老的事实。节目中陈晓卿说“决定人寿命的第一是DNA,第二是环境,第三是医疗制度,第四是科技进步,第五是人本身,第六是饮食。”决定性因素多是不可改变或难以改变的。年龄增加,精力下降,机体功能下降,容貌改变都是自然现象。接受自己,从体态到容貌。

2、 积极改变能改变的。虽然锻炼身体不能保证延长人的寿命,但可以使人精力更加充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膝盖不好就不要做深蹲,心脏不好就不要去蹦迪,胃不好就不要吃辛辣食物。不要和自己的身体对抗,和身体和谐相处。

3、 学习新事物。节目中窦文涛说“5岁的小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是因为度过1年占他整个生命的1/5,而40岁的成人,度过1年只占了生命的1/40,所以感觉时间唰一下就过去了。”另外,孩子每天都在学习新鲜的事物,过得很充实,而成人的大部分时间在干简单重复的事情,所以感觉时间很快。学习新事物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4、 年长的人有独特的优势。蒋方舟说“年轻人特别喜欢嘲笑年长的人,认为他们已经青春不在了。”其实年长的人有年轻人不具有的优势,有房子,有家庭,有工作经验,有能力,而青春是年轻人唯一的资本。虽然年轻人的文化年长的人不一定懂,但反过来,年长的人所见过的、经历过的,年轻人也不一定懂。年长的人要有自信。

《圆桌时光派》闲谈中不乏真知灼见,伴你走过休闲时光。

 3 ) 接受自己

开篇两集就直指两个抓住人心的话题,害怕“变老”、“着急”,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焦虑”的一种体现,这种焦虑是因为我们在不断推着自己往前变好,这样反过来想,就是我们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储备更多人生智慧。

节目里面说的那些想法和例子,我们生活中好多人都有过,既然很多人都有,那就是正常的,你可以去接受这些,大胆的包容到自己的心里,这样焦虑就转化成动力。

“老”“着急”“焦虑”“时间”等等这些,当我们意识到它们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会很吃惊,慌乱,但是接下来就会接受它们,让它们融入到生活中,成为一部分,而不是被我们厌恶和讨厌的外在,否则,我们会在原地一动不动。

 4 ) 2019:年龄的罗生门

着急的事情其实都是不重要的事情

——陈晓卿《圆桌时光派》

三个60后与一个80后闲谈了一个半小时,却也道尽了如今每个人的焦虑与忐忑。《圆桌时光派》用“老去”和“着急”两个命题直射出当下中青年的矛盾心理,也让我从第三视角来审视自己深处的环境,来评价现有价值体系的利弊,并撕碎自己固有的虚伪!

1.CTMD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时代带给我们最明显的节奏是“快”,而与此同时顺应时代成为了“年轻”的象征,反之,你要么装X,要么未老先衰。在当下,你如果具有以下特点就会被划入90后甚至00后的势力范围:加班我光荣,吃饭我晒图,抖音转一转,花呗配淘宝。当80后被戏称为中老年团体的那一刹那,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出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年龄=物质积累,也就是曾经我们最喜欢用的那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

大学毕业了,企业现在都效益不好,进国企,考公务员才是王道,再不快点就没有机会了,等三十岁你就后悔莫及,为了稳定的后半生,体面的生活,一定要听话,快点做决定!

本命年到了,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赶紧结婚生子,父母还能给你带一带,该收收心为了将来考虑下了。

这就是如今90后甚至未来的00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你不能说这种状况是当代青年的灾难,却可以肯定这是自上而下的妥协。我们一面害怕变老,不停地用移动网络在朋友圈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一面渴望变老,着急买房子,着急结婚生子,着急看到自己体面而稳定的一生。

在这样一个消费主导的物质年代,连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已经陷入到了这个死循环当中,无法抽离。当看着身边的同龄人变得越来越陌生,为了抓紧他们,我只能试图伪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同样焦虑,变得同样着急,因为这样你会少思考很多在当代人看来没有“卵用”的“长镜头”。大量的碎片资讯让自己显得很充实,密集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看着很扎实。

可是,只有撕碎自己,我才知晓我想要的青春不是他们这样的。我不喜欢微信那种便捷且互相猜疑的文字语音,我不喜欢短视频那种毫无营养且没有逻辑的剪辑方式,我更不喜欢所谓融入集体的加班与聚餐。我甚至不愿意跟随年龄的步伐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为什么结婚,为什么做爱,为什么生子,为什么养老?我甚至没有时间疑惑的时候,身边的人就开始催促你加快步伐,因为我已经老了!

当我竭尽所能想要逃离这个群体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从一个围城到达另一个围城,你终究在自己的年龄层打转,无论别人多鄙视你,亦或是你多鄙视他人,此生难逃魔爪!

2.鄙视老去,谄媚老去

当一个企业为了彰显活力而拒绝70后和80后的时候,当一个消费习惯为了迎合年轻而拒绝传统支付的时候,我们没有警惕,而是更加肆无忌惮。如今似乎10年就是一个年轻人资本价值的极限,当一个人失去资本的青睐,也就意味着在这样一个时代即将举步维艰。我们一面不屑于老龄群体,一面却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加快衰老。多么荒唐的现实,却冷冰冰地发生在所有人眼前。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焦虑衰老,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不是心理年轻就可以安度晚年,资本的世界只有生理年轻。看着我们的父辈对我们不解的样子,我们露出鄙夷的笑。然而,看着父辈平淡的生活,我们也露出羡慕的神情。上一代不懂这一代,却始终在哺育这一代。

我们看似年轻,却早已看到了自己的死;我们看似年轻,却早已固定了自己的魄;我们看似年轻,却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神。我努力让自己更加乐观,因为有父辈的积累支撑着自己,却越发觉得自己的年轻只不过是荒唐的借口。我无时无刻不想提前进入衰老,这样我就可以不负责任,这样我就可以平庸度日,平安一生。

这就是这个新时代带给年轻人的长痛,也是我始终无法融入这个集体的原因。年轻活着不自由,老去活着不体面,思考活着太装X,放荡活着太散漫。矛盾生来都有,可是像如今我所面临的岁月罗生门似乎这辈子也无法得到答案。

我是坚持着我所认为的年轻,还是追随大众完成社会所认为的年轻,然后迅速被淘汰,然后······

 5 ) 算计

好节目不用说,从锵锵三人行开始就是,但是自己并没有一集不落的追,这点也是人性的问题了,你知道这是好东西,但它没有前后连贯性,没有悬疑,没有捉住好奇心,它是每集独立的,看了能引发思考,不看也不会有错失的感觉,甚至可以看着标题只选自己看上去有兴趣的一集来看。怎么说,这就是段位高吧,我不用这样来算计你。这样的节目能够高分实在太好了,能证明我偶尔太悲观了真好,我以为真的太多人的口味跟我不一样了,尤其现在所谓的网络主力消费群体,就像嘉宾说的,我真的不懂,不能理解。有次我想,可能当时父母也是这样不理解为什么我喜欢周杰伦的吧。

时光和着急,这两集太贴近生活了,没法忍住不记录心情。啊,这两集让人看得掏心了。

我和蒋方舟一样,89年生人,我还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xx后还是新说法,而社会舆论提及“90后”的时候,不多不少带有一点“轻视”,别怀疑,就是,就是觉得是小屁孩不懂事,做事不靠谱幼稚,稍稍有那么一点隐含意思。我当时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表达人不应该按年代来区分,又不是红酒,算什么年份。而10年后的现在,xx后已经是非常普遍的说法,没有人觉得有任何奇怪,每个人都在用。我还记得,10年前我会庆幸,太好了,差一年就分到90后了,好险。现在我会偶尔想,太遗憾了,差一年我就分到90后了,显老了。这就很有意思了,人还是这个人,思想的变化很微妙。其实这种按年代分,恰恰是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速度很快很快,后面已经按5年为界限来分了,真的很快,但我也相信,快到一定程度慢慢自然就会稳定了。没有偶然的热词,都是真实的反映和写照,只是我们缺少了思考之间的联系。

12年大学毕业,一直是在单位里上班,17年离职,在此之前,因为单位流动性很低,所以我一直是“年轻人”,离职之后,当换了职场环境,公司里都是95左右生人,自己就突然觉得自己老了,这不是因为我真就觉得我大几岁就老了,而是,因为我转行了,我在现在的环境里跟大家没有任何的优越感。也就是节目里说的,所谓的觉得老了,是你对自己有个期许没有达到,是你觉得自己以后也没什么改变了,你就觉得自己老了。这是我刚离职的时候的感觉。这种感觉大概一直持续到2018年下半年,我重新入职一家公司,确认了职业方向,我看到我跟身边人的差距,但我知道这差距并不大,我凭着我略微丰富的人生阅历、工作经验、聪明才智,即使是我这个外行人转行跟ta们这些本职人一起干,也能稍稍努力就追上,说实话,我现在一点也不觉得自己老,我甚至经常觉得,因为我稍长几岁比人家在某些方面会做得更好。只是偶尔在大家谈起此类话题的时候,心中会有点不认同有点不适而已,比如92的孩子说自己老,嗯。同样是我,一年之后,反而不觉得自己老了,这也很有意思。

这期节目,对我感触最大的第二点就是算计,虽然之前一直都知道,但是我的表达会是“人家就是特意这样做的”,我还并没有想到算计这个词。尤其是当蒋方舟举例那群创业者的讨论过程的时候,我背脊骨都凉了。人性还有什么弱点没有被他们利用?人性还有什么可被算计的?这期节目让我最为喜欢的是,大家都是很坦白地承认自己如何被吸睛的标题所误导,如何沉迷刷微博朋友圈,人性本就如此。没有谁能例外。而意识到,就是个好开始。新时代的鸦片战争,这个比喻不能再好,来,战友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好,为什么要干?

被利用就利用了,也没什么,怎么就反感了,爽就够了,就吸鸦片没什么不好啊。我想是因为这种利用,多数是要你做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事情,所谓没有用处,大抵就是后来再看没意思的事情。打了一个很快就过时的游戏,看了一篇毫无内容的推文,刷了一堆过后根本没影响的短视频,看了一堆无关紧要的朋友圈。当时很爽不能自拔,过后就觉得自己傻逼一个。我还记得,我13年的时候在单位里内部面试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过及时反馈的效力,用的是游戏的例子,马上看到结果,而且用十分具体明确的数字,这就让人很有动力,应该往这改进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啊,说起来,我也曾想算计别人啊,谁没有呢,想想多的是,只是一般不用这个词而已。(当然这个只是面试来表现自己想法而已,单位不可能用的。)其实这也就涉及延时满足了,以前我们用目光短浅来形容,现在出现了延时满足的这个词,我也想问一句,为什么愿意延时满足的人是被大家觉得是好的?我认为,是这样的事情,是有意思的事情,有意义。比如我在准备考证,我可能要花几年时间才能考下来,很多人不愿意做,不愿意投入,不愿意做那么久才看到结果的事情。那我就是要做,因为我觉得,不做,这些时间也是吃喝玩乐而已,做了,几年后我就有了水平提升和升职加薪的资本了。所以,别说是就是,要自己想想是不是。谁都是人,都有一样的人性弱点,现在爽才是真的爽,谁不知道,这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和战争。

没有人活得容易,大家都是跑龙套,以前别人一条不合意的评论我可能会很在意甚至生气,现在第一反应还是一样,第二反应就是,随他吧。很久没用豆瓣了,好想把之前的记录删掉,第二反应就是,随他吧,谁在意呢,不就你自己在纠结而已,以前的你也是你啊。最近看日剧,对自己的想法也有一点变化了。文涛说几分钟一个爆点的时候,我不觉得奇怪,但陈老师说其实自己也在研究这个语言,这个单位时间信息量,等等的时候,作为受众的我真的理解了成功没有偶然,大神尚且如此,自己偷个啥懒,爽啥爽呢,给自己加个油吧。

觉得自己脑子里有好多好多话想说,词不达意啊,看完节目,我终于下定决定,下单买了这想看了好久但是一直没能坚持看下去的一套书(三体),在浩瀚宇宙里当个虫子吧,手机看书还是不行,让我闻闻纸张的味道吧。

 6 ) 番外也能上9分,这个国产综艺也是没谁了

你老了吗?

你焦虑吗?

在现在这样滚滚向前的时代下,无论你多么年轻,都会觉得自己老了。

无论你拥有了什么,还是会无比的焦虑。

一档节目,近来聊了聊这件事。

圆桌时光派

在这个众人皆忙,娱乐至上的时代,有一档节目,可谓文艺清流,所有人都埋头向前赶路的时候,它拉拢几个好友,围坐于一张圆桌,点一炷香,沏一壶茶,围绕一个话题边喝边聊,提醒人们:抬头看看

这个节目,就是《圆桌派》。

很少有综艺如此,连出3季,在豆瓣上均分9.0+,水准之高,令人佩服。

沿袭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变为每期4人,改为圆桌,嘉宾各自独立,畅所欲言,没有一定要观念对立,窦文涛也不再是明确的协调者,可以更自洽地融入聊天。

因为多了一人的加入,观点、立场变得更为多元。

《时光派》,是这档节目的番外,只出两集,每集45分钟,再次9.1分。

对于苦等其第四季的忠实观众而言,这两期番外节目,简直就是2019年的开年惊喜。

这场惊喜,讨论了两个无比现实又扎心的问题:「初老」「着急」

除了主持人窦文涛之外,这期的嘉宾,《舌尖》系列、《风味人间》的导演陈晓卿,香港作家马家辉,以及“青年”作家蒋方舟。

「初老」

你从何时感觉自己老了?

听说公司新入职的同事刚满20岁的时候。

当听到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不再招收1990年前出生的员工时候。

发现自己开始熬不动夜,加不了班,蹦不动迪,喝不进酒的时候。

小朋友看到自己,开始喊叔叔或阿姨的时候。

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像爸妈的时候。

羡慕别人发量的时候。

惊讶地发现,我们距离2046年要比1990年更短的时候……

种种蛛丝马迹,无不提醒着自己,不再年轻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80后、90后,在“叹老”这么多年后,终于不可避免地真情实感觉得自己“老了”。

可是,到底什么是年轻,什么是老呢。

面对三个早已步入中年临近老年的“老男人”,蒋方舟对于初老这个话题要更有发言权。

为什么当今社会人人叹老,60后,70后的人觉得诧异。

在原来的时代,三十而立,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40岁的时候到职业生涯的巅峰,开始收获人生的果实。

而现在一切都快,淘汰速度也变得飞快,到30岁的时候,甚至是一个人的收入曲线和职业曲线的顶端。

所以越临近30岁,被淘汰感越发严重,似乎自己即将被社会抛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那么,什么是老了呢?

马家辉引用了南美洲的一个小说家小说里面一个人物的感慨:老了就是你越来越清楚自己身体的每个器官在哪里。

因为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你根本不关心每个器官在哪里,可是当你老了,身体机能下降,胃疼、心慌、肝痛……你就掌握它们的位置。

陈晓卿第一次怀疑自己老了的时候,也是身体和大脑已经没法撮合在一起,好好配合的时候。

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最高峰的时候,他可以随意在赛场上玩,但当他状态下降的时候,他也想去防守,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蒋方舟感悟,变老的体现是,开始喜欢年轻小男孩的时候,开始欣赏他们的好。

反而更年轻的时候,中意的对象,往往是年纪大一点点的。

如今觉得,年轻人拥有自己不再拥有的年轻。

所以,当下“小鲜肉”、“小狼狗”、“妈妈粉”这样的词汇或群体大火,也侧面地反应出,最具消费能力的那一代人,在逐步老去,却无比怀念年轻吧。

羡慕年轻的身体,年轻的精力,尤其是对于精力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食物的口味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年轻时,更贪恋撸串、火锅那些过瘾的,暴力的,更为刺激的食物。

甚至有时候会吃到撑,吃自助餐,能够扶墙进,扶墙出。

但是这些,在“变老”以后,很少这样了。

当然,变老,不只是因为时间推着你向前,有时责任也会让一个人“变老”。

前几日,网上走红一位云南满头白发的80后基层干部——李忠凯。

长年从事扶贫工作,乡镇工作量很大,特别是移民搬迁工作,头发都苦白了以至于照片和他的实际年龄差距很大。

当你开始玩游戏有“自责感”的时候,你再也没办法心安理得地在游戏中逃避自己的时候,或许也是老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逃进艺术、逃进游戏、逃进叛逆、逃进虚无。

但是,在你不得不承担责任那一刻,会发现不仅自己很无力,而且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

就那一刻,你没有资格年轻了。

马家辉认为,很多年轻人,没有搞懂老和成熟——能力的差别。

人到30,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手上有资源、权力,别人要仰望你,依靠你,你可以感觉自己老,也可以感觉自己成熟了。

如果你感觉自己老了,你是恐惧老。

恐惧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焦虑。

如果你有自信,那么不会感觉到老。

「着急」

你越来越着急吗?

岁月如江河奔流而逝,面对着追不上的时间,焦虑成了当下社会的通病。

出租车司机着急还不变绿灯。

排队时一整个队伍的人都在急。

领导着急,要提给甲方的方案你什么时候弄出来。

没时间做饭甚至是没时间出门吃饭,大家都点外卖,且恨不得马上吃到。

工程师着急着修改bug。

作家着急地通宵赶稿。

父母着急你怎么还不结婚。

你也在着急,急自己什么时候能发财。

“时间就是金钱”,尤其刚刚进入和“老”对抗的战场,我们对富兰克林的这句名言,信奉如命,中毒极深。

提起时间,我们就不自觉地要把它换算成金钱价值,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时间花得值不值?

在“时间=金钱”这个换算关系中,我们变得急不可待。

视频越来越短,15秒的短视频甚为流行。

看电视剧,看综艺,再无耐心,不是一心二用便要用倍数播放。

“30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这样的剪辑节目,霸占播放榜单。

窦文涛也坦言,现在在算自己的时间,像个守财奴一样。

朋友约自己出去,心里还要算算,预期这次见面,能够得到什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满足。

达到一定程度,或许才会赴约。

对着急,最显而易见的体现,就是排队安检和开车上路。

排队时,前面的人稍有耽搁,后面的人便开始极度不耐烦。

而马路上,超速、加塞儿,十字路口红灯变绿,前排车辆启动慢了点,便长鸣不止。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车坠江,就是因为一个乘客,发现公交车坐过站之后,着急要下车,跟司机起争执,最后大打出手,导致全车人都赔上了性命。这大概算是我们对别人着急最惨痛的代价了。

似乎是资源有限,我们每个人长期处于一种竞争关系。

车道是有限的,挣钱机会是有限的,工作机会是有限的,“韭菜”是有限的,所以大家都变得非常着急。

还有一些着急,是滚滚向前的时代,那些发展中惊惊啧啧的噪音,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便影响了你。

打开朋友圈,看到“这个人”过得怎么那么好,“那个人”领先你那么多,自然而然变得焦虑。

好多焦虑,都是被迫和好人人距离变得很近而产生的。

相反,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越来越低。

打游戏,要立即分出胜负,即时得到奖赏。

红包发出来,几分钟不抢就没了。

我们在纷杂的世界中,着急获取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知识、资讯。

反而却被利用,我们对自己的时间分配的精打细算,催生了一种注意力经济

手机中各种App,无不用无比暴力的手段,抓取着我们的眼球。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越着急获得信息,获得智慧,我们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断章取义的文章标题,强行对比的错误逻辑,兜售的二手知识,无不是利用我们的感官欲望,在压榨我们身上的“注意力经济”。

窦文涛:这就是新时代的鸦片战争。

新时代的年轻人,担心自己落伍,担心跟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信息的渴求,无比旺盛,甚至晚上熬夜,病态地关注着世界的动态。

行业新闻、娱乐八卦、搞笑段子,充斥着我们超负荷运转的大脑。

这是你遇到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你的痛苦并不是个例。

世界在努力地讨好年轻人,但是时间又推着我们远离年轻。

如何面对自己的「初老」,如何安顿好自己的「着急」,无疑,是每个中年,青年,甚至是少年,重要的课题。

正如马家辉的观点:

我不懂这个无所谓,我甚至自豪我不懂。 因为倒过来说,我所懂的你也是远远不懂的。
重点就在于你有没有其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你有,你可以说我知道我不懂,可是没有关系,我不需要。 可是万一你又不懂其他的东西,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一上来,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没有新的东西,也没有累积的时候,当然要焦虑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是苍老,我觉得这也是能力的问题。

哪一刻,你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又因为,你变得格外着急?

< END >

 短评

我可能真的老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时,我才刚上小学,转眼间《告台湾同胞书》都已经发表40周年了,台湾在那头,大陆还是在这头。岁月真的不饶人,可是我们也不要饶过岁月。

4分钟前
  • 蔡黄米苏
  • 力荐

2019年第一阵惊喜:又有圆桌可以看了,虽然才两集!2019年第一阵惊吓:怎么一上来就聊这么沉重这么丧的话题?让我们初老的90后怎么办!

8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做一个人畜无害的空巢老人

11分钟前
  • Daniela
  • 力荐

我成了陈晓卿老师的迷妹,又渊博又幽默,慢悠悠的来一句神来之语太可爱了。

15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和蒋方舟心有戚戚焉,也是从二十七开始担心变老,现在的状态是看年轻男子时的目光总是透着慈祥,并且能以正确心态欣赏好看的女孩子。

20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欣赏不来蒋小姐

25分钟前
  • she's
  • 推荐

必须五星!精神世界的汲养地!窦妈依然水平在线!超喜欢看这些大老爷们唠嗑,有思想深度和涵养的男人真是迷死个人呐!方舟的存在也恰到好处,不高调不谄媚不做作仅真诚的输出观点,同时又能随时接住其他中年男人的话,这很难得好吗?

26分钟前
  • sarah稻穗
  • 力荐

晓卿老师让人如沐春风。

28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推荐

80后初老,60后濒死……开着弹幕看,一到蒋方舟说话就有人骂,还嘲笑人家的长相,天啊国人的戾气怎么这么重啊!尤其是对年轻女性…

30分钟前
  • 小风一吹
  • 推荐

老是两集两集挤牙膏啊……改日播吧!

3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觉得安慰的是,你的痛苦并不是个例。同时悲哀的是,别人走过你的来路,他也没能开出良方。总有一些人能够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更多的我们只能同时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折磨,然后继续浑浑噩噩失去活力。

34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𝓸𝓲𝓵𝓪
  • 力荐

每一句都想拍大腿and点头不停

36分钟前
  • Swear
  • 推荐

发现心算能力消失,发现看过的书撂爪就忘,骤然觉得老了。好在有Excel,好在记不住的未必值得记。

39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这回请的人不是很适合,谈得不够深,而且跑题严重。除了窦文涛和马家辉之外,我觉得如果请梁文道、许子东、马未都、俞飞鸿他们的话应该会更有意思。蒋方舟的问题在于她的视角一直在年轻人和前辈之间摇摆,关注的点主要还是自己,缺乏抽身而出看问题的高度。

4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这个时代越来越迎合年轻人,衰老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现在崇拜的偶像,已经都比我小了

42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无聊的时候,翻翻他们的聊天,也是一种放松。细想,他们的聊天看似随意,其实极富技术性。

47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挺喜欢这两期《圆桌时光派》,分别聊了“初老”和“着急”两个当下的年轻人最困扰的话题,嘉宾也好,马家辉、窦文涛和陈晓卿都很健谈,而且聊得内容也不空泛。但个人反倒是觉得这两集最出彩的是蒋方舟,毕竟是相对年轻人的话题,蒋方舟总能用准确直接的大白话提炼要点而且一针见血,全程只想拍大腿啊!以及,第四季何时才能回归啊!!!

49分钟前
  • 搬砖侠
  • 力荐

还没看够就结束了。这集最喜欢的还是马家辉的观点:“我不懂这个无所谓,我甚至自豪我不懂。因为倒过来说,我所懂的你也是远远不懂的。重点就在于你有没有其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你有,你可以说我知道我不懂,可是没有关系,我不需要。可是万一你又不懂其他的东西,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一上来,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没有新的东西,也没有累积的时候,当然要焦虑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是苍老,我觉得这也是能力的问题。”

53分钟前
  • 壹零貳二
  • 力荐

看完锵锵行天下马上接着看这个,这个石家庄人越活越通透了。另外这么多年从不喜欢家辉老师到渴望任何事听听他的角度。我很荣幸地说我也老了。晓卿老师也不必赘言,一句“用年轻人的语言这是在冒犯人家”直接解开了我的困惑。

56分钟前
  • suelence
  • 力荐

不是老,是成熟

1小时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