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2016

HD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阿尼奥,康拉德·布盖,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围绕了中心点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2 ) 我说你是杀人犯

整部电影一小时50分钟。

看到30分钟的时候,抓到了嫌疑犯。看了下进度条,不对,这么快就抓到凶手了?接下来还演些什么?

看到1小时的时候,有个精神病自焚了,难道他是凶手?

##@¥%……&

这TM凶手到底是谁?!

直到嫌疑犯被执行了绞刑,男主晋升在展览厅的对视,影片随即结束,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影片并不是只是寻找杀人犯的过程,而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寻找杀人犯的过程中 ,让我们看到了“正义”是如何被杀死的。男主是如何一步一步变成这样麻木不仁的。不免会为有些难过 ,惋惜。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呢?

其实海报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半是嫌疑犯的脸,一半是男主的脸。

即使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嫌疑犯是凶手,一切都是推测,但我让你是杀人犯,你就变成了杀人犯。

剧本不错,影片里有很多隐喻,很多段配乐也反而承托出全片的讽刺意味,但是节奏把握的不好,拖泥带水的,张力不够。感觉还可以更好。

——End——

一起看电影吧,公众号:小7公主

 3 ) 四次刺耳的笑声

全片冷峻,唯有四处刺耳的笑声,让人忘记不得。

第一次是领导与民同乐,男主的上司们围着领导,是谄媚的笑,此时的男主,在欢笑的圈外,连谄媚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次是男主和同事们围着疑犯哄堂大笑,是得意的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第三次是法庭上证人的胡言乱语,引发旁听席大笑,是荒唐的笑,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证词是怎么回事。

第四次是审判前夜,男主说出真相,法官和他的朋友们的笑,如此荒诞,这个笑和后面男主上司说帮了他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才显得更加讽刺。

此后就是一个疑犯被匆匆处决的悲伤,一种“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悲伤。

 4 ) 犯罪片拍成这样谁敢不看?

相比主流商业片,东欧电影如同域外奇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

东欧的天才们善于以小见大,深挖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本片得到了第20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的殊荣。

获奖评语这样说——

导演巧妙的驾驭了故事、表演以及电影的方方面面,把我们带入一个在黑暗和人类戏剧中,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的世界。

黑暗——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底色。

1977年,一座波兰小城,被一宗连环杀人案搅得人心惶惶。

命案现场,除了被害妇女的尸体和鲜血,竟然找不到任何线索。

凶手更向媒体扬言:要杀害30名妇女,以此献祭波兰共和国30年诞辰。

残忍、血腥、疯狂、禽兽。

直到又一位受害者尸体出现,这下就连首都华沙的高层都坐不住了。

因为死者并不是普通人,她可是华沙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军官雅努什临危受命,负责重案组。

他让下属男扮女装当诱饵,在夜晚郊外来回晃悠。

结果——惨剧照发不误,距离他们只有100米的距离,这脸打的!

他还借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罪犯进行心理侧写。

结果——上司满怀期待的来视察工作,刚按下开关,电脑死机,又打脸!

那干脆拿出100万悬赏试试。

100万在70年代的波兰买车买房绰绰有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

结果——举报信如雪片,举报电话接到爆,却都是大忽悠。

三板斧用完,雅努什开始无计可施。

老百姓、媒体乃至上司,三股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好过无所作为的骂声。

很不幸,嫌疑人沃尔克进入了他的视线。

从怀疑到抓捕,要多快有多快。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番叔留意了一下进度条,影片还有三分之二。

前戏刚刚结束,正戏刚刚开始。

如果之前的拙劣调查会让你有捧腹大笑,那么之后的差人手段会让你不寒而栗。

沃尔克是凶手吗?无论警方怎么努力,仍然找不到有力的证据。

越往后,雅努什越是心知肚明:抓、错、人、了!

影片的聚焦点由办案向制造伪证过度。

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舆论需要一个凶手,于是,凶手就出现了。

本片的背景音乐是一大槽点,听起来刺耳。

我却觉得这正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的用意所在,因为越是尴尬的配乐,越能显得办案人员的荒诞可笑。

男主雅努什是一切风暴的中心。

片中,他不断地吸烟——

办公室、小餐厅、家、乃至情人的闺房,吞云吐雾是他的招牌动作。

一个男人复杂的眼神,在烟雾中向我们迎面扑来。

草菅人命不是他的天性,此刻他挣扎于黑与白之间,却被巨大的力量裹挟,向黑暗一步步走去。

影片对这个力量浓墨重彩,比警察办案更加精彩。

嫌疑人落网,上司很高兴,带他去面见工党大佬。

大人物非常满意,升职加薪不是梦,还有重赏——

一台电视机。

70年代,电视机可是绝对的奢侈品,放在波兰,同样如此,这是重赏。

还有,一栋大别墅。

他以前住的地方,挨着嘈杂的火车站,现在搬到新家,又安静又敞亮。

雅努什本人已经成了这宗大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导演马切伊最厉害的是,他叙事并非咆哮忿怒状,而是和他揭示的对象有一个克制的距离,给观众回味的空间。

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人变坏的环境。

最初,雅努什非常接近伟光正的形象。有一场戏呼应巧妙:

开始,他跟儿子掰手腕,寸步不让,儿子必输。

尾声时,跟儿子掰手腕,雅努什犹豫不决,儿子当然赢。

作为男人,他办案的过程就是底气逐渐丧失的过程。

一个无辜嫁祸的警察,有什么资格给儿子言传身教?

导演没有明说,台词没有交待,但雅努什彷徨的眼神,我们看得出来。

雅努什还只是一个点,他要串起众生相。腹黑的不止他一个。

上司也知道嫌疑人是无辜的,证据是捏造的,却敢将错就错,一黑到底。

为了什么?

大人物的施压、舆论的咆哮、以及自己这顶乌纱帽。

办案的警察难道就不知道吗?

有些是揣明白装糊涂,有些是怕惹事,哪怕是有点良知的,也自忖无力抗衡背后的力量。

他们用软弱,点辍了一场弥天大谎。

法官呢?呵呵。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背叛司法精神,签死刑判决。

受害人沃尔克的妻子,同样成了帮凶。

她天真的以为,只要出庭作伪证,必会拿到那100万赏金。

她和丈夫这些年的感情,竟然寒碜到可用他丈夫的命来换钱。

就连小儿子和小女儿都被哄骗上庭作伪证,当他们长大成人,该如何面对童年的创伤?

在制造杀人犯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凶手。

片名叫《我是杀人犯》,其实细想一下,这里的“我”也可指“我们”。

沃尔克临死之前,跟雅努什有过一次见面。

他神色恍惚,眼神迷离,弱弱吐出一句话:

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雅努什目光闪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一幕,是对受害人灵魂的致命打击。

人人都说他是凶手,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洗脑,果然拥有可怕的力量。

绞刑,就在警察局的车库进行。

一个无辜的好人,就这么一步一步被推上绞刑架。

那一刻,刽子手雅努什会想起什么?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马切伊当然知道,真实才会有万钧之力。

他就是要揭露那个时代特有的原罪。

一手遮天的权柄、明哲保身的警察、利欲熏心的权贵,保持沉默的乌合之众,以上,都是波兰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伤痕。

人性的黑我们尚能理解,但司法精神的一败涂地,则不可理喻。

司法,本该是罪恶的紧箍咒,一旦失灵,谁来保护人民?

超级英雄?江湖侠客?别逗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最震撼。

当年的调查办公室,被改造成了展览馆,墙上贴着受害女人的黑白照片,凶手的脸模刚好就在旁边,供所有参观者狠狠唾弃。

多年后,破案大英雄雅努什受邀前来。

独步走到脸模前,他凝视着沃尔克,沃尔克也凝视着他。

无声的内疚与无声的呐喊,跨越时光的距离,在这一刻碰撞。

所幸,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但制造杀人犯的刽子手们,必将一生一世活在杀人回忆之中。

凶手只有一个吗?凶手只是雅努什吗?

肯定不是,但更大的凶手,是这个一直下沉的世界。

 5 ) 谁才是杀人犯?!

文/梦里诗书

《我是杀人犯》并非一部悬疑迭出的杀人犯自述,其所一展的是在面对连环杀人案的重压下,警察将一个无辜者炮制成替罪羊送上绞刑架的过程,由此在对旧有体制讥讽的同时,名利面前,那人性的泯灭,正义的崩塌,当手握权力的执法者成为了真正的杀人犯,耐人寻味。

电影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真实的波兰连环凶杀案为引,疯狂的连环杀手接连得手,警方却一筹莫展,波兰工党第一书记侄女的遇害,更令警察们倍感压力,这个烫手山芋就在此时丢给了我们的主人公年轻的亚努斯,面对这一任务,亚努斯虽然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却并没有进展,就在此时通过数据比对,亚努斯发现了拥有很多疑点的嫌疑人,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面对不堪重负的压力,亚努斯还是对其进行了抓捕,也就是在这次抓捕后,再没有女子遇害,亚努斯由此一跃成为了英雄。

那么这个嫌疑人真的就是凶手吗?本人拒不认罪,也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亚努斯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的疑点,但这个时候,面对再无人遇害的事实,政府需要稳定民心,警察需要拿出结果,证据在这个时候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而作为主办这起案件的男主,也是骑虎难下,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令其成为了英雄,随着而来的更还有物质重奖和前途,如果此刻推倒重来,那么亚努斯不只是要重回重压,更会名誉扫地。

面对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选择,即便有着生命的砝码,人性也很难选择后者,而摇摆于中间的男主这个时候也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正义,权利和欲望使他迷失了自我,电影在这此也透过例如扳手腕没扳赢年轻的孩子,动手打了原本心爱的妻子,极为细腻的将男主的内心挣扎呼之欲出,毕竟一个曾心向正义的人如何能瞬间就堕落为恶魔呢?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却成为了背后的推手,没有人愿意再去探究真相,权利阶级和大众所要的只是要一个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送上绞刑架的结果。

电影结尾处,时隔多年后当地为此案专门建立了展馆,而功成名就的男主同这位替罪羊头像的对视,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为震撼也是最为点题的一笔,谁才是杀人犯?!每个观众在此都会找到那细思极恐的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6 ) 你会寻找真相吗?

人性,制度,以及群体的劣性导致最后的结果。

我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察的自我独白吧,或许有无数次可以回头的机会,但总是在要坦白的那一刻,给他人打断自己误解,然后自我逃避与欺骗,最后越推越深,剩下的就只能是心灵上的折磨了。其实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真会去努力寻找真相吗?

其实还想问,真正的12个妇女杀人犯到底是谁?是那个精神病患者吗?其实或许也不是,但为什么抓了沃尔克以及患者自杀后,就不再出现杀人事件了呢?

 短评

波兰对于历史的追溯,在东欧各国之中,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犀利的。这部源于真实案件的影片,很好地解剖着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也在剖析着人性。在恶的制度之下,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的善良终将湮灭于黑暗之中,而制度之恶会渗透于社会的每处肌理之中。

3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1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名字配海报才是真意

14分钟前
  • Mumu
  • 推荐

波兰社会主义时期的真事为原型。70年代初出了一个号称要杀30个妇女的连环杀手,在杀害12个时,警方逮捕了一个嫌疑犯。尽管证据不是很足,疑点颇多,从办案的直接负责人到警局负责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嫌疑犯成为真正杀人犯。最后法官也被拖下水。影片想讲的是“我们”是杀人犯。

17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1. 社会主义铁拳下,有多少冤死鬼。事实不重要,我要完成革命任务才重要。我们的夏树彬案,拍起来是不是能够拿奖无数啊。2. 买彩色电视机,需要票,才能购买,跟我国一样的。

2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前社会主义国家40年后拷问司法体制和人心叵测,不知道40年后的我们能看到聂树斌案的based on true story么?最后一个镜头那个对视太震撼了

25分钟前
  • zhample
  • 推荐

太棒了的电影。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谁是杀人犯?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30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警方黑幕,可不只在波兰有。

32分钟前
  • pulpfiction
  • 力荐

波兰首例电脑比对分析,嫌疑人心理画像,到头来不过罪与罚中圆场冤假错案;而歌舞升平的年代,文艺人士无不排队与领导握手,期盼领到一张彩电购物券

3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37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试想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没有昭雪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沾了题材的光,可是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主线模糊不清,副线累赘不堪,不是仅靠反复摇摆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也不是猛加配角就能体现人间百态。既无史料价值,也无批判价值。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SIFF20#最佳导演。要不是在讽刺社会主义,就显得太平庸了。

46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SIFF#意外见到了主创。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剪辑叙事都很流畅,两段主配乐印象深刻,男主表现也不错。

49分钟前
  • Stranger
  • 推荐

好啊…这样的剧本…可惜😔写不成

51分钟前
  • 身似
  • 力荐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5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叙事很成熟,剪辑也有特色。起码有电影的气节,这样的题材丝毫没有畏手畏脚。#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5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58分钟前
  • 小明
  • 推荐

一开始还在想,哇,好纯正的社会主义风味刑侦片,比那些动不动就拔枪互怼的资本主义玩意有意思多了……后来,这并不是什么刑侦片啊,人要面对自己其实是非常难的,最近老是想起这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9分钟前
  • 桑丹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