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记录豆瓣观影团的足迹,对港片真的没有抵抗力,尤其是喜剧或者犯罪悬疑类的,冲着导演和强大的演出阵容,也一定要去院线支持~
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总不会太差,尤其还是张达明的戏,看到很多影评人觉得这个戏很吵,是真的,从头吵到尾,但超级真实,从开头切入的“本周全家省钱记录”,全面展现了香港中产(也可能是中下)一家的生活~为了供楼,香港人可以多拼?吃过期食品,拒绝一切活动,一个人打三份工,为了一点零钱在菜场上跟人大打出手……那套房有多大呢?祖孙三代,五口人,目测60平米到头,五十年的贷款,上有恶邻,下有疯子,这居住质量,在内地估计一般人都会拒绝,人家一家还其乐融融,为啥?因为有一扇可以看到维港的窗户,四舍五入就是海景房了呀!香港人民对房子的执念,远比内地人民要严重。因此,当有一天,一个钻体制和法律空子的家伙突然出现立了个大广告牌挡住了海景,后面发生什么事儿我都不意外~只是吵架就觉得受不了,哈哈哈,要不杀个人?
据说香港和内地版本对结局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我也觉得是,9120年了还有如此其乐融融的大团圆结局——共享广告牌,风景无限好?别逗啦~等港版出来要二刷一次,看看是不是和心里的结局相符~突然想到,那些觉得吵的,会不会看粤语版好一点,毕竟我从头到尾听下来只觉得心酸~
说起香港导演,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每种类型的香港片所对应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个导演。
喜剧片,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从跑龙套发家、以无厘头文化著称的周星驰;
文艺片,也许是执导过众多经典文艺片如《花样年华》、《春光乍泄》、《阿飞正传》的王家卫;
武侠片,想到的估计是凭借《侠女》获得戛纳最高技术奖并因此将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了世界的胡金铨;
黑帮片,一定是上世纪80年代末风靡全亚洲甚至全世界之《英雄本色》的导演吴宇森;
而鬼片,或许记不起具体的导演名字,但《山村老尸》、《凶榜》、《僵尸家族》系列、《见鬼》系列等经典鬼片一定是众多小伙伴的童年阴影吧......
所谓人各有所长,每一位导演在自己擅长的题材里更能驾轻就熟,才能将影片的优势发挥到最佳境界。
如果每种题材都能驾驭得如鱼得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还别说,香港还真有位导演能够做到。
他就是邱礼涛。
比如喜剧片吧,无论是以亲情为主线的《了不起的爸爸》,还是贺岁片《花田喜事2010》,他都能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收获感动;
比如犯罪片吧,《洪兴仔之江湖大风暴》、《拆弹专家》、《四人帮之钱唔够洗》等电影更是玩转得不在话下;
再比如恐怖片吧,《阴阳路》系列就已经够吓人的了,《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更是许多人心生恐惧的梦魇......
有人评价他是“既能放得下身段保持低姿态,满足恶趣味,一面又坚持甚至可以讲是固执地维护港影之传统与尖锐。”
可以这么说,他就是香港本土电影成长的见证者。
同时,他也是一名以“快手多产”著称于香港影坛、不为市井左右的导演。
就在他18年刚完成犯罪悬疑电影《泄密者》的拍摄后,19年初,他执导的荒诞喜剧《家和万事惊》也跟着马不停蹄地上映了。
在加上电影的主演全员皆是以古天乐、吴镇宇、袁咏仪为首的纯香港演员,这部荒诞喜剧片更被列入为贺岁档之前的平静期内“不得不看”系列了。
家和万事惊
导演:邱礼涛
编剧:张达明
主演: 吴镇宇 / 古天乐 / 袁咏仪 / 张达明 / 吴肇轩 / 蔡颂思/ 黄秋生 / 林雪
片长:92分钟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随时都会爆发争吵的五口之家因一块突如其来的广告牌所引发的一场乌龙搞笑的复仇行动。
许多观众看完后,纷纷开启疯狂吐槽模式,不是说电影太吵,就是说压根不像一部电影;
豆瓣评分更是在短短两天之内由开局的7.4分速降至6.4分;
直到影片上映的第四天,票房更是连2000万都没到......
尽管该影片存在诸多不足与槽点,但影片背后所反映的“平凡人物的现实生活”,却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话题。
影片聚焦此时的香港社会中最现实的三个话题:
房贷、中年危机和家庭关系。
房贷
正如这张电影海报描述的画面一样,整部电影主要的场景都在一件单元楼的套房里,而随之牵连出的核心问题就是——“房贷”。
从古至今,人类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只有拥有房子,才有资格组建家庭;只有拥有房子,才能保证一大家子的基本生活;只有拥有房子,才能在社会浮沉之中握住那么一点点安全感。
社会中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里,这20%的人俗称为“富裕人群”;
而剩下80%的人,则是芸芸众生中的大部分普通人。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获取房子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银行贷款,然后在长达10年甚至20年的漫长岁月中背上“房贷”这块隐形的重担。
电影里的这户五口之家,正是成千上万普通家庭中的一份子。
他们的肩上也压着“房贷”这一重担。
当家里的母亲因父亲的一句“我们家的房贷只剩20年就能还完啦”而爆发奔溃情绪的时候,应该有不少人也在心里产生强烈的同感吧。
中年危机
而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属于这个五口之家的主要“房贷”重担,其实都压在作为一家之主的卢伟文一个人身上。
上有一身疾病、靠药物续命、只能坐在轮椅上依赖专人照顾的老父亲,下有嗷嗷待哺、个性张扬、追求物质且不能安分守己的一儿一女,再加上舍弃原始追求而照顾一大家子生活起居的妻子,没有人能替他分担沉甸甸的经济压力,更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然而,生活中的日常纷扰、工作中的寸步难行和现实中的巨大压力都没能将他打到。
万万没想到,区区一块广告牌竟然将他打倒了。
为了让这块阻碍全家人欣赏海景的广告牌消失,卢伟文绞尽脑汁、通过各种途径去争取,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终于,当所有努力都宣告无效,这个中年男人推着父亲的轮椅,在夜风中的大桥上失声痛哭。
一句“我撑不住了,这个家撑不住了……”,道出了多少中年男人的心声。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人人都认为你是顶梁柱,可只有你自己知道,其实你也有孤独无助、焦虑害怕的时候。
家庭关系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尽管家人之间存在血缘及情感的维系,但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就像在卢伟文的家庭里,身为小我成就大家的家庭主妇,难免会计较一些鸡毛蒜皮,或是流露出一些小情绪;
想法新奇、天性好动的儿子经常性与爱美爱打扮的妹妹发生争吵,甚至开口闭口嫌弃家中的老人,不和谐的因子也经常性地往外冒;
而身体不好的老父亲因年纪渐大,也常常产生厌世的情绪。
在家中起到关键调节作用的卢伟文,有的时候也难以及时将破裂的关系修补好。
尤其当对全家人来说意味着“救命稻草”的窗外海景也遭到破坏的时候,破裂的家庭关系将会走向彻底毁灭吗?
恰恰相反。
当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危机的来临,此时的凝聚力会突然在某一个点爆发,并渐渐得到升华。
就像卢伟文一家人在对破坏他们家庭和谐的广告牌作斗争的时候,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所散发出的力量,微不足道的不和谐因素也随之消失。
在大危难面前,生活的那点鸡毛蒜皮还算得了什么?
而反过来想,家庭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有了家人,仿佛拥有了生生不息的战斗力和抗压力,仿佛任何困难都不能将我们打败。
电影里的那首广东歌谣唱得好:
“一枝竹仔可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折难孤独实太惨,团结方可免祸患...”
无论何时,拯救我们的都不是一窗海景,而是来自亲人的爱。
烦恼无可逃避,一箭易折,但只要阖家团结,便众箭难断。
《家和万事惊》,大约两周前看的电影,贺岁片皮囊下挥之不去的 cult 味,浓到苦涩的表达欲,令我神经亢奋了一整夜。片中卢氏一家三代五口同住一屋,终日家嘈屋闭,供满遥遥无期;旧楼中充斥三教九流,猪贩、烟鬼、暗娼,噪声异味叫人无法喘息。在极端局促的空间内,边界感荡然无存,人活得不再得体,时常丑态毕露而不自知。师奶为争一条鱼当众厮打,赢了也不忘掰下鱼头诅咒对方死无全尸;子孙为拥有一间独立房间而恨不得老人去死。每每紧张浮躁接近极限,窗外海景成为了稀释全家戾气的唯一心药。直到一天,这种平衡被一块广告牌打破。王小财租下对面天台屋,在庭院架设巨型广告牌,以规避昂贵的楼宇广告费,亦因此断送了卢家的海景。 当人性越过忍耐极限的临界点,对周遭事物的反噬,无疑更具戏剧性。广告牌事件后,卢伟文投诉无门,政府部门推诿塞责,邻里之间充耳不闻,甚至召开居民大会,街坊一听到无免费饮料派发便作鸟兽散。平日性情温和的一家之主再也无法支撑,情绪阀门失控,将怒火狠狠撒在租客身上,动作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卢家众人悄然对王小财动了杀心,认为只要他一死,事情便一了百了。 《家》剧本呈现出辛辣刺激的高对比度——强行动性、弱概括性,语言干净利落,叙事却意味深长。例如片中卢伟文向父亲哭诉一幕,卢父突然从轮椅起身爬上桥边,伟文见状忙将父亲抱下。卢父自知久病连累家人,问何不任由他寻死。卢伟文半晌不言,说,「满街都是闭路电视,我不想坐牢。」卢父沉默良久,又追问,「如果这里没有闭路电视呢?」这次伟文没有回答,默默将父亲推回家。不过观众自会明白,伟文对父亲是既爱且恨,而卢父则对亲情心存希冀。作者将伏线深埋于人物行动和情节布局中,毋须透过人物语言和盘托出,不似某些发育迟滞的文艺戏,动辄「人是如何如何」,只为掩盖毫无血色的表演。 「一枝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段折难。孤单实太惨,团结方可免祸患。」五十年代粤语残片《家和万事兴》中带有正向价值和教化意味的插曲,被用于集体施暴时的摇旗鼓噪。卢家情绪高涨与王小财气绝而亡的时间重叠与势态反差,令戏剧张力到达巅峰。这固然是作者极力营造的对比效果,又或者片名《家和万事惊》本身便是对前者的一次谐仿。而这种谐仿所指向的,也许是某种善恶辩证。 善恶的模糊、摇摆,是剧本另一高章之处。人性本守恒,我们所认知的善恶从来不是一个纯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动机、行为与影响的混合物。我信一个人既能发自内心为善,也可问心无愧作恶。片中王小财自私、可恨、无赖,当他哭诉自己父亲早亡,母亲双目几盲时,九成观众认为他做戏,当中又有九成暗哂演技拙劣,唯独是原本磨刀霍霍的卢家人哭得眼泪涟涟。当夜深人静时,王小财站在天台边欲轻生,打开钱包,里面赫然是一幅白内障母亲的相片。不着一言,观众眼镜便跌了数次。善与恶,或许根本就无法厘清,终是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私以为小小美中不足处是儿子没有将猫杀掉,个体的残忍完全可以是一次集体暴行的预警。 ■
为何难忘?因为看完后决定以后都不看电影了,太伤了,连睡觉都嫌吵的烂片,叽叽喳喳吵吵闹闹烂的印象深刻极了,感觉这部影片完全有实力让我对所有电影绝望。看完之后那种失望和绝望感,至今记忆犹新,真是太惊了,但不是惊喜的惊,是精神病的精,是惊呆了的惊,还我票钱,还我车油钱,还我时间,还我对电影的那么一点点期待……
不知道为什么,开场 全家 “深井冰”,演的太尬,老的港味是有,但是太多神经大条的尖叫、吵闹。 生活的样子是该有的烟火味, 这样的电影就该好好拍成生活样子,而不是脑袋里充斥的商业旋律的生活片,哎 拍生活的样子 就该 安安静静的喧闹,不是这种每个人好像突然压抑的释放般的演技,港星演技是可以,但是大多几十年状态不变,演什么角色都好像还是自己,
。随便乱说说,晚安
“香港人为了买房有多拼?”近日的热搜为我们讲述了香港人买房大作战的艰辛。而《家和万事惊》则用喜剧的形式讲所有的故事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开场就像是季末总结一样,家里的每个人将自己的贡献一一报出,每个人在生活的高压下,勒紧了裤腰。不用面膜,不去旅行,不换手机,吃过期面包,看起来无稽的笑料,又透露了多少心酸。就像《有楼万事足》纪录片中所纪录的真实事件有人为了买房每天只花50元港币,去学校的澡堂洗澡。所有看似荒诞的故事都源于生活,最终归于生活。
生活艰巨,而邻居也不曾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楼下烟雾缭绕,楼上日日喧杂,对门要债自杀,为这个本就压力巨大的家庭心中更添几分烦扰。就像卢伟文工作时,为客人介绍房屋,最后道出:千般不好,万般不好,日日投诉,为什么还是住在这里不搬走,便宜吗,省钱嘛。理想与现实,人总是要向现实低头。没钱,万事不足。
窗户的海景就像是这家人最后的支撑了,吵吵闹闹最后因为一片海景归于平静。而那块广告牌似乎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拆除这块广告牌,查法律。跑手续,搞投票,即使在被相关部门拒绝,踢皮球,依然一次次坚持着,为了那一片海景。
卢伟文推着父亲上街,哭泣着说到:我撑不住了……道尽了一切心酸。所有梦都在年轻时做完了,所有现实都不得不背上身,为了家委屈求助旧时情敌,又不能开口,照顾一双叛逆儿女,赡养身体糟糕的父亲,没事被妻子怀疑出轨,身上又压着高额的房贷。他撑不住了。故事的开场,卢伟文总是规劝着所有人,脾气被现实磨得没了性子,后来又被现实惹得砸了租客的物品,甚至在梦中萌生了对广告牌主人王小财的杀意。最后甚至看着王小财一步步走向死亡,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生活的压力,房价的骤跌,让所有人都变得阴暗。最后生活都把我们逼成了我们所讨厌的人吧。
结局似乎骤显突然,“艺术品”真的成了艺术品,“艺术家”也真的成了艺术家,“好邻居”也真的成了好邻居。
过于舞台剧,演儿女的两个年轻演员用力过猛(但女孩迷之像吴镇宇X袁咏仪,特别讲道理),老黄演得最好,特别好,以及太久没看到的达明,冲着吴黄张林同台再附一个充值送的古天乐以及一大堆老伙计怎么也算是值回票价了。本来想吐槽后半场一泻千里不讲道理,但刚刚得知这是阉割过的版本,先打三星观望,如果真的看到传说中的原始版本,那是值得四星甚至更高的。
卧槽!终于在大陆院线看到一部没有内地演员的港片,而且,吴镇宇+黄秋生,再加上袁咏仪和一众黄金配角,超级满足。即使有舞台剧蓝本,还是处处体现着邱礼涛早期“本土性剥削电影”的作者存在,像人物被外部压力逼到崩溃状态时的戾气,以及一些惊悚手法的使用,完全从《的士判官》里延续而来。而非B级片属性反而使得社会观察充分融合在喜剧土壤里。(“本土精神/特色+煽情”真的是独属于香港电影且无法被模仿的杀手锏)
感谢豆瓣观影团~!剧本改编自张达明的舞台剧,在如今遍地是合拍片的当下难得能看到的纯正港产片,能看到吴镇宇和黄秋生同框对戏不知道有多开心(而且这段非常搞笑)。电影名其实还可以叫《一块广告牌》哈哈哈。以荒诞喜剧手法将买楼穷,供楼耐,投诉难等一系列无办法“上车”的香港小市民心酸拍得非常过瘾,客串个个都是惊喜,但喜剧的内核其实讲的都是悲剧,就算是一家之主也总有撑不下去的时候,但“一枝竹仔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心坚似毅勇敢,团结方可有力量。”那些烦恼的,霉运的,伤心的,总会过去的。
假哭了,角色都是神经病。只能理解成“反讽”,演得越假越好。
贫贱夫妻百事哀……
香港人民压力极端表现,全片几乎都是抱怨,看得很压抑,说是喜剧但是一点都不搞笑,剧情很套路。说吴镇宇用这片拿影帝是在搞笑吗。
算3.5星吧,其实有点可惜,结尾被改了。张达明的经典舞台剧剧本+野兽导演邱礼涛,好一出讽刺大戏。房奴压力、邻里纷争、违规不作为、老实的中年人,负能量汇聚爆发,走势完全可以是喜剧版的《维多利亚一号》、住房版《的士判官》。但结局还是比较和谐,原因自然懂(倒是更加讽刺了)。整体水准还是可以,这才是纯港片应该有的样子,神仙阵容加分,吴镇宇黄秋生同框,总觉得下一秒吴镇宇要变斯文禽兽,黄秋生就要回归八仙饭店。。。
一种情绪堆积而非情绪累积,本来应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的,结果现在就是叠蜂窝煤。还好看的是粤语版,邱礼涛太行活了,明明技术过硬,却硬要吊儿郎当的,好想采访一下他是为啥。
改编自张达明93年获奖剧本的舞台剧《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内核硬,笑点密,绝对是疲软港片市场下的诚意与惊喜之作。一家五口各显神通,“家和万事兴,家衰吵不停”。电影聚焦底层百姓生存处境、维权困难等现实问题,采用cult片的叙事诡计,最终达成「嬉笑怒骂皆文章,酸甜苦辣是人生」的高级喜剧叙事效果。久违的全HK卡司阵容,加上一众熟悉的黄金配角,共同煲出一锅地道的港片喜剧靓汤。黄秋生、吴镇宇同框活久见,靓靓袁咏仪变身煮饭婆,古天乐从头呆萌到尾!突然发现,一家人整整齐齐才是港片的永恒的主旋律。“现在的世界很恐怖,只有家人能保护我们”
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前半部分在荒诞性和现实讽刺的把握上极其出色,依托于话剧的基础呈现出了电影感的最大化,几段室内长镜头颇见功力,遗憾的是后半部分的剧作急转直下、过长的梦境展现拖慢了节奏,莫名其妙的结尾总让人觉得影片遭到了剪刀手的无情删减,不过这个年代还可以看到如此鬼马并且纯正的港片还是很难得的,努力一下真的没准儿就是中国的《家族之苦》系列了。
这部片看得我好累啊😔两星给出现的明星,幸好我只花了10元……
聒噪
彩蛋里可以发现导演为了过审做了很多牺牲。港版结局应该是全家一起干掉了古天乐吧。可惜,和谐了太多。
镇宇哥也该拿一回金像奖影帝了吧。
看起来很奇怪,剧情浮夸,笑点尴尬,就不是电影。根本没必要改成电影,如果不是这几个演员撑着,早垮了。
纵然有张的文本筑基,但依然是邱的电影,以态度和情绪作为“粗糙”转场的节点,在一片荒诞苦笑中声讨,形成激烈潦草的“战斗缴文”观感。仍旧是九十年代“过火癫狂”式的愤怒,却掩盖在了尾声一幕幕细思极恐的表面和谐下(就内地版而言,港版更为直接与狠绝),当类型的盘越接越大导致个人表达越来越少时,如此策略,对于一直保持思考的长发邱来说,或许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大概房价问题是最能引起陆港两地民众共鸣的话题了吧,所以影片在创作立意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依旧是港产喜剧太过粗糙和胡闹的问题,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就完全是都市家庭剧的水准。当然,如果不是大陆版的和谐结尾,本片是可以给到三星半以上的,另一个问题是,电影基本上还是请了一帮电影咖验出来的舞台剧。出于对邱礼涛导演的情怀,勉强三星
纯为吴黄袁张古组合加星,如果还有刘青云,就更好了。故事不错,就是没拍好,散的厉害,就是内地网大水平,香港这种流水线制作真的落伍了,太糙,糙的没眼看,这种粗糙的拍法全赖内地剪辑版是不负责任的。
看到一家人吵吵闹闹的,实在太有共鸣了......
一块广告牌挡住了他们的窗户,让他们失去了海景和阳光,失去了化解隔阂的依靠。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块广告牌让这样一个总是吵架、总是产生矛盾的家庭转为同舟共济、共同克服困难。他们应该感谢王小财,因为王小财让他们变得团结起来。或者说他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团结,所以才没有被王小财打倒。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成功通过法律途径拆掉广告牌,但是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生活的辛酸和美好,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更加热爱家人,这就是这件事的意义。PS:内地版改了结局,是无奈,也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