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女儿

HD国语

主演:周采芹,肖恩·康纳利,吴珊卓,温明娜,丹尼尔·克雷格,曹可凡,杜源,胡雪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2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3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4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5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6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3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4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5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6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7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8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19上海的女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眼神里的人生

🌷眼神不骗人,她历经繁华,也尝尽苦涩。她的故事、她的人生、她的心境,全部融入在她的眼神变化里。

我看到,年轻时她的眼神,叛逆、不羁、自我;耄耋之年她的眼神透彻、灵动、安宁。

她刻入骨子里的坚毅、傲气与柔情打动我:

第一次,破产自杀住进精神病院时,化妆时看着镜中的自己,突然意识到:我是吃开口饭的人啊! 而后重出江湖。

第二次,找到丢失的妈妈送的金表“护身符”,仿佛听到妈妈在说:艾琳啊,别让妈妈白白养你,白白爱你啊,可以砍断树干,但大树不能死! 她再次重生。

第三次,周采芹回到上海旧宅,看到父亲的照片,不太信奉“磕头”礼仪的她,恭恭敬敬的跪了下来。 她以为自己最像母亲,原来最像父亲。

她是自己人生的女主角,也是电影《上海的女儿》的女主角,她叫周采芹。

 2 ) 玉兰绽放 吐纳芬芳

她曾是风靡英国的亚裔演员,她也是轰动好莱坞的华人明星,她还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女儿,在她的头顶上有着无数的耀眼的光环,但最让她自豪的莫过于我们上海的女儿,她就是周采芹。

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以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芹为人物原型,以采访、回忆、叙述、旁白等形式,选取了无数珍贵的影像资料,寻访了不少当事人,其中不乏她的好友,妹妹,曾经合作过的导演、制片、舞台监制等,再现了周采芹17岁来到伦敦至今在美国的经历,让我们与她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人生路,见证了一位伟大女性的独立与自强。

从呱呱坠地起,采芹就与“戏”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真正把“戏”带进生命的却是17岁时独自闯荡伦敦。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懵懵懂懂的周采芹就步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大门。这所戏剧艺术殿堂级的志高学府,有史以来接纳了第一位华人演员。不卑不亢是她的态度,不屈不挠是她的追求,不疾不徐是她的定力。当所有人都在为毕业找不到工作而迷惘时,“幸运女神”却向她抛来了橄榄枝,而“苏丝黄”更是让她红遍伦敦。鲜花、掌声、名誉如赶趟儿般地一起而来,甚至装束都成了人们效仿的对象。“采芹”的艺名在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广告上闪烁了两年。

一方是在西方红透半边天的采芹,一方是在国内遭受着“***”非人待遇的父母。而当年母亲在伦敦机场那深深的回眸,却成了今生永恒的离别。回想起父亲曾对自己最后的教诲“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采芹的心中无不充满了遗憾。而扮演“王光美”这个人物形象,终于让她将艺术与女性统一起来。以至于日后能够有勇气去挑战“江青”这个角色,“任何一个人物都不是绝对的坏人”,这是周采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回答,而唯有证实人性的多面性,矛盾性,才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演员。周采芹做到了。

也正是有了这份豁达与坦然,在历经经济危机时,她能够从昔日的女明星变成弟弟餐馆里的领班,能够在哈佛大学图书馆里装信封,能够到保险公司当打字员。然而,周采芹终究是为舞台而生的,即使在这样为生活所迫之时。剑桥剧社成了她演员生涯的又一个起点,她以扎实的舞台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展现给观众们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当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之时,周采芹踏上了回家之路。她在中央戏剧学院执教,将自己在国外舞台的经验传递给这些莘莘学子。她来到父亲的铜像前,缅怀着带给她这倔强而又坚毅的一生的父亲。她回到上海的故居,抚摸着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在父亲的遗像前深深地叩拜。

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下了人物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艰难的抉择与命运的博弈,并穿插周先生的京剧片段与之渲染,可谓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霓裳片片,束素亭亭”。作为上海的女儿,周采芹以自信、勇敢、独立、坚毅的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女性的美,这份属于上海女性的美,必将永远绽放。

 3 ) 《上海的女儿》,ABC的精神支柱

本片一直在以双线的形式在银幕上流动。分别是明面上的周采芹女士的艺术人生以及不断跃动其中的华裔思想与西方思想,这种思想的波动,可以从《苏丝黄的世界》的舞台上转移到银幕上的《傅满洲》的脸上,还可以从《喜福会》转移到《摘金奇缘》(虽然周采芹女士并未参演),但它们却一直潜藏在本片的只言片语之中。 其中包括诸多华裔戏剧从业人员为《傅满洲》系列的辩护(周采芹女士也称“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见过好的中国人”,而忽略了《007》中那句“北京烤鸭和俄罗斯的鱼子酱,我都喜欢”这句带有明显意识形态性的话语,意指瓦解共产主义阵营,同时也忽视了对“苏丝黄”的评价“我们要被苏丝黄腐化了吗?”这句典型的黄祸论语调的题头)以及吴珊卓的眼泪(《喜福会》给移民潮下的中国人所带来的精神支柱,但其核心确是“摆脱儒教社会体系,迎接独立、自主的新生,而这种新生是美国社会所赋予你们的”,而《上海的女儿》所体现的周采芹女士的独立、自主的成功ABC的生活姿态,也正是华裔所向往或是急需这样一个姿态来自我麻痹的,再加之本片的华裔班底,其内核也便不言而喻了),当然各类“外国友人”对于周采芹女士的评价及表现也间接体现了他们对于这类精英华裔的态度,而这种尊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许多华裔所需要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一阶段。排华以及恐华的情绪在美国蔓延,这种外国人对精英ABC的尊重以及精英ABC的形象都是当前的普通华裔族群所需要的精神支柱。 因此,如果我是华裔的话,我一定会打满分,但很遗憾,我不是,因此我厌恶本片所包含的那种为了过审而刻意迎合中国的肤浅表象,同时也不屑片中所谓的华裔情结。

 4 ) 有魅力的偏执狂

可能是我的人生过于平淡,我非常喜欢观看女性类的传记。这部剧也不例外,周采芹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丰富。虽然导演拍的并不好,对她个人性格和形象的表现不完整,而着重于她和父亲的链接,片子里她父亲去世那一段让我掉了眼泪,但我不喜欢中国导演喜欢煽情的习惯,纪录片是记录真实的片子,可是导演全部都是从旧报纸上或者旧的采访视频里去寻找周采芹的过去,还有一些她的朋友的采访,让我觉得导演不仅懒惰,且全无诚意。

起码应该到她曾经读过的学校或者生活过的地方去拍摄一下,再去挖掘一下,为什么她会是这样一个人。

她是个有着鲜明人格魅力的女人,有着丰富的层次。而导演描述的仅仅只是周采芹的性格最表层,没有血肉,没有动感。

唯一让我内心有所震动的是老太太讲诉自己经历时的神采飞扬,时而得意,时而尖锐,时而愤怒、时而不屑。

我想,在生活中,她一定是个古怪、矫情、惹人讨厌的老太太,但是,我欣赏她的张扬、自负、刚硬。

看到她,似乎活出了自己不敢活出的另一面。

她现在的模样,并不温婉也不圆润通达,反而眼神中透着点凶悍,甚至还有点男性化的感觉。外表和内心往往是相反。我似乎看到她的背后站着一个脆弱却倔强的小女孩,大声说:快看看我,我是最棒的!

 5 )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错过了开头,我想周采芹的母亲也一定是位很有魅力的人。打破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面对穷困的艺术家和一穷二白的生活,身为名媛的她一样可以活得很坦荡荡。靠自己双手去打拼,去过自己的生活。

周采芹,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人,很勇敢地去表现自己,去争取一切的机会。很棒噢。但在传统文化中,这可能不被鼓励,因为女子被教育要含蓄内敛,不可以野心勃勃,这样可能会吓坏男人哦。多元的价值观,给到女性更多的选择。

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这是父亲临终前对她说得最后一句话。

周采芹靠露大腿出名,其实一开始会觉得有点疙瘩,但想想,一个女子在陌生的城市出人头地,靠出卖色相来出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也许吧。与我而言,可能还是无法接受。

只有你放松的时候,灵感才会找上你。真的是这样。自己也深有体会。

这是一种活法。女人有很多种活法。愿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

 6 ) 周采芹:“我至今还没有教会自己相信命运”

第一次在电影中看到周采芹时,还不知道她是谁。她在《喜福会》中扮演Auntie Lindo,那时她已经将近60岁,那仍然明亮的、锐利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极少在亚洲女性眼中看到这样的眼神,那是非常直接的,向外索取的,甚至是具有侵略性的眼神,与亚洲女性柔弱的、温婉的、需要人保护的刻板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她。

前段时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提前观看了即将于7月2日正式上映的人物传记艺术电影《上海的女儿》。这部片子讲述的正是周采芹曲折离奇的一生。在上海、香港、伦敦、洛杉矶之间,她历经与家人分离,独自闯荡伦敦,一夜成名,到投资失败破产,挣扎度日,再到重拾戏剧……动荡的一生中,她尽情地展开自己的天性与欲望,投身于世俗红尘中,收获了名利与财富,也经历了时代的玩笑、命运的挫败,由高峰跌至谷底。她始终没有放弃自我,在诡谲动荡的世事中,寻找到了内心的稳定和平静。

生在戏箱中的孩子

周采芹的父亲是京剧大师周信芳。1936年,她出生于父亲巡回演出的途中,没有几个月大就跟着戏班子坐过了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这仿佛也预示着她后来人生的动荡流离。在自传中,她写道:“从记事起,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分离。我只记得自己好像是什么人身上的一部分,然后慢慢地离开一个固定点。……我老是要离开一个固定点,确切地说就是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

周采芹的母亲裘丽琳生在商人家庭,生活富足,从小受西式教育。由于社会对于“戏子”的偏见,她的爱情不被家庭所支持,但倔强的丽琳坚持主见,与周信芳私奔,从此跟随着他历经战乱与建国后的波折。周信芳属于那种全身心扑在戏上的“戏痴”,而裘丽琳那种上海女子的精明则是一种很好的互补,她帮助周操持剧团和剧院的日常工作,管理财务,与黑社会周旋。

对于周采芹来说,父亲是令人仰望的灯塔,是少女时期敬畏着想要去理解、但总是感到神秘的精神上的引路人。他对艺术的狂热大概为周采芹后来追求戏剧艺术埋下了种子。而颇有远见和勇气的母亲则为周采芹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创造了现实的可能,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她有预见性地坚持要将几个孩子都送到英美等国。

1951年,周采芹离开上海前往香港上学,以便从香港申请英国的大学。此后的人生,她跟家人便是聚少离多,独自闯荡的人生开始了。

中国娃娃的一夜成名

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周采芹便申请到了英国的学校。她成为了皇家戏剧学院录取的首个中国人。戏剧学院的生活是她未来事业的起点,但也彰显了她职业生涯可能遇到的困难。她被当做稀有动物一样看待,这令她下定决心要融入这个环境。

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随时遇到的偏见与歧视,暧昧不明的未来……纵使在中国出身名门,到了异国他乡也只是一张白纸,脆弱得如同芦苇。唯有让内心强大起来,迅速地学习应对新的环境,像丛林的野兽那样凭着本能冲撞和撕咬,才可能在黑暗的森林中拼出一个未来。

周采芹的身上就是有那样的野性,那根植于内心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生存的本能,是身处险境的人唯一的凭借。如今再回看她年轻时的照片,她的眼睛总是毫无畏惧地直视镜头,欲望和野心都非常直接地写在里面——那正是我在《喜福会》里看到的眼神,是像豹子一样的眼神。

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并短暂退学后,周采芹重新回到了皇家戏剧学院继续学习。她顺利毕业,给制作人写上百封自荐信,争取表演的机会。这中间她得到了一些机会,不至于饿死,但要说真正成名,竟然还是与京剧有关。

1957年,一个京剧团来到伦敦演出,周采芹被选做这场演出的司仪,向西方观众解释京剧这种陌生的艺术形式。京剧团的演出反响平平,周采芹却收获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当时《明星报》报道说,“负责向观众解释京剧的是一位貌似奥黛丽·赫本的漂亮女演员。”

在这之后,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找到她,她饰演一名香港妓女。这是一部“叫座不叫好”的作品,获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虽然在艺术上,只是迎合了西方观众对于东方姑娘的刻奇想象。周采芹一炮而红,评论界尽管对这部剧颇有微词,但对周采芹作为一名演员的评价却相当高。这部戏演了整整两年,掀起了一波东方审美的社会风潮。

尽管作为少数族裔的演员,周采芹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她面临的矛盾和撕裂也是显著的,甚至将贯穿她的一生。虽然表面上成功完成了与英国人的“同化”,但内心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渴求却日益强烈。与此同时,这股对东方姑娘的追捧风潮并不持久,周采芹希望获得的持久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成功,将面临无法想象的挑战。

从巅峰到谷底

在演艺事业获得初步成功之后,周采芹又开启了自己的演唱事业。这期间她经历了第二次婚姻的失败,并此后再也没有结婚。她开始在餐厅或夜总会进行循环的歌唱表演。在《上海的女儿》中,她讲述了在餐厅表演期间的轶事。她在表演时,一位坐在台前的女士喋喋不休地大谈自己的旅行,于是周采芹在表演中途停下来,当着所有人的面让她不要再讲了。“她惊诧地抬起头来看着我,嘴都合不上了。”事后,那位女士的丈夫到后台找到周采芹,感激地说,“我和我太太结婚二十多年了,一直没办法让她停止说话,你是第一个能让她闭嘴的人,恭喜你!”讲到这儿,周采芹面露得意之色。

这也能看出周采芹的性格,她绝对不是那种娇柔的传统东方女性的性格,恰恰相反,她的性格相当西化,强势,直接,尖锐,有时甚至针锋相对。这也决定了她对男人和婚姻的态度,她天生不会是一个男人想象中的“好太太”。

在回忆录中,她写道:“时至今日我仍不理解,为什么男人会天真地觉得离了婚的女人容易征服,以为那是给她的恩惠。男女之间的误解总是难以解释清楚。……在我眼中,西方男人那种处处要公开表现男人气概的做法实在是笨拙。”

离婚后的她身边不乏追求者,不过在她看来,那些称赞她的美貌的异性真的是完全不懂她,她期望的是更多的东西。翻看她的回忆录,可以看到她在精神和智识上的追求,她不是那种肤浅的花瓶里的女人。她对知识分子有一种崇拜。

“知识分子懂得欣赏女人,能让她们觉得自己有价值,而大男人主义的莽汉却把女人像小孩子一样不当回事,只供看,不愿听。我总是能和知识分子相辅相成,我崇拜他们的智力,而他们也为我的活泼所吸引,而且我总是会有一些新鲜独特的想法。”

不过,她最终没有得到爱情上的“结果”,并且这结果自始至终对她并不重要。

享受着60年代伦敦的繁荣文化的周采芹,却一直牵挂在万里之外的家人。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爆发,家人遭到迫害,却因为信息的封锁无法得知他们的近况。尽管在表现上维持生活的进行,但周采芹每时每刻感到无助和痛苦。而在1974年,她自己的生活迎来了一场灾难。

她错误地大肆投资房产,在七十年代经济大衰退的时候借了过多的贷款,濒临破产,甚至企图自杀。生活与事业似乎迎来毁灭。

重拾戏剧生涯

破产之后的周采芹远渡重洋,来到弟弟周英华位于洛杉矶的“周先生”餐馆打工。此时的她心情处于谷底,“我似乎想把在英国的生活封上,冰冻起来,让一切都维持原样。如果说我有什么感觉的话,那就是罪恶感,是最要不得的一种感觉。我的脑子麻木了,觉得我一切都失败了……”

在“周先生”打工的经历给人一种屈辱感,这家位于豪华购物区的高档餐厅经常会迎来知名演员的光临,甚至会遇见熟人,这种对于过去经历的提醒常常令人难受,弟弟周英华的态度也令她不适,这期间得知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周采芹的情绪跌到谷底。

“我没有要求帮助。我必须要自己走完这段自我反省的道路。求生的决心,再生的勇气,都必须是发自我的内心。”

她逐渐从消沉中走出。离开弟弟的餐厅之后,她开始为自己找些事情做,情绪慢慢恢复,直到在图书馆重新看到戏剧的理论书籍,一发不可收拾。年轻时凭着灵气与本能去演戏,此时历经世事,沉淀自己,对表演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她决定“现在我要询问更广而深的题目,要探求表演的本质”。

她开始重新攀登戏剧表演艺术的高峰。从白天打工、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话剧,到加入剑桥剧社,再到申请进入塔夫茨大学攻读戏剧专业硕士,一切又重回正轨。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那个仿佛已遥远得像幻影的父亲在心中的引领。人生行至此,父亲早已不是那个日常的“父亲”角色,而成为精神上的灯塔。

她写道,“我从小就想接近他,但他是那么难以捉摸,我只对他有一种浪漫的印象。他对我来说不像一个生活中的常人,而更像是个理想中的抽象的人。我把他看成是一个‘实际理想主义者’,一个非常坚持原则的人。”她曾追逐和父亲相似的男性,直到有一天顿悟,”我并不需要在其他男人身上寻找父亲的形象,他就在我的心里,只要我努力就能达到那个理想境界。“

浪子回家

周采芹的父母都在文革中去世,他们所经历的那种难以想象的压迫和折磨,令周采芹愤怒而痛苦。文革结束后,中国又重新进入了她的生活。1980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剧作家从曹禺到访美国纽约,周采芹赶到纽约与曹禺见面,她写道,“当我说出了父亲的名字,就像是开门的咒语一样,第一次在西方得到了回响”。仿佛父亲又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守护着她。

很快地,她受邀前往中央戏剧学院进行为期5个月的短期任教。

三十多年后再次回到中国,仿佛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一开始,由于周采芹的上海话和普通话已经说得不好,上课需要用英文加上翻译。但渐渐地,她开始重新找回那个属于中国的自我,并且重新开始认识这个崭新的国家崭新的未来。

结束任教后,她重回上海,见到童年时的伙伴与长辈。她回到旧居,在父亲的书房里,不由自主地跪下来磕头。父亲对于艺术的追求仿佛灯塔的光引领了她一生,那遥远的,却无法到达的光,就像父亲无法触及的幻影。世事动荡,充满苦难与沧桑,母亲拼尽全力送她出国大概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而如今天人两隔,父母之爱的深厚、他们所经历的折磨与痛苦、漂泊在外的撕裂感,混合成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心碎。

那是具体可感的时代之痛,命运之痛,那痛是深深的活着的证明。


这篇文章极大地参考了纪录片《上海的女儿》与周采芹的同名自传《上海的女儿》。在纪录片中,81岁高龄的周采芹仍然有着一双豹子一样的眼睛。她的敏感与才华,让她的自述如此的生动而有趣,仿佛能带人亲临现场。即使是活到了这样一个年纪,她也是一个“不太好搞”的老太太,非常有主见,性格非常鲜明,看着她脸上的光芒,你几乎可以想象年轻时候的她是如何叱咤名利场,锋芒毕露。

然而,读到她的文字,却能发现她细腻和自省的那一面。《上海的女儿》这本自传相当精彩,在这娓娓道来的文字中间,你可以看到一个内心异常强大的女性,如何凭着自己的意志去实现梦想,应对人生的玩笑。而她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和反思,又使这段人生笼罩了诗篇一样优美、悲伤、深刻的光晕。

她说,“我至今还没有教会自己相信命运”。

 短评

片子拍得挺差,但老派上海人那种优雅真是迷人。

4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周信芳的女儿,名噪一时的苏丝黄,哈佛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出演《红字》的舞台剧演员,《喜福会》、《艺伎回忆录》、《红楼梦》,这些标签下,隐藏着真实的周采芹。她见识过最好的,也经历过最坏的,不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却是一个survivor。周家的经历,堪称传奇,充满了分离和心碎,在“大时代”的齿轮下,自尊、公正乃至生命都如此脆弱。和《卡拉斯》、《摇摇晃晃的人间》相似,纪录片主人公足够耀眼、生动,可以忽略掉电影本身的瑕疵,不知道会不会公映,公映也不会有很好的排场,万幸来看了点映,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去影院看这部片~

9分钟前
  • 苦丁茶
  • 推荐

很棒的女人!不过就纪录片而言拍得不如《三生三世聂华苓》

14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2019-06@SIFF,爱她喔,她的身上母性弱一点童心多一点,拥有浮华奢侈的生活品质时可以坦然享受,潦倒寂寞时也一点也不怕,永远无畏向你走来

18分钟前
  • wata_watako
  • 力荐

搞个女的演年轻时状态的戏实在莫名,很可能是败在这个叫陈苗的导演身上,因为其他部分都很像BBC纪录片思路。信息量还是很大,周信芳老婆厉害的,情义深,远见高。

22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技术层面,完成不错,采访与画面的混搭,剪辑以及配乐。不过就人物纪录片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物,周采芹这位老奶奶太有意思,太有气质了……表面看,是一位传奇女性的一生,时代与个人交互。但往深了思考,其实是在讲述父亲对女儿人生的深刻影响,再往深处看,是舞台对周采芹的人生影响。3.7

2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己亥58. 那高昂的自尊。一个完整的人。说句题外话,从这个纪录片其实可以看出,采芹并不适合演贾母。她其实一直是个孩子,没有老去,一直怀抱着儿童的完整的天性和赤诚,自己完整的性格,从未被深刻的“雕塑”过。贾母虽然心性爱玩,但是仍然是大家族的长者,一个经年累月的精明的老人,一个投入了相当大的神思、精力在管理自己儿女身上的人。采芹与贾母在外的特征上似是有重合的,但是精神内核完全相反。所以她扮演的贾母,眼神里飘出的,总不是书里贾母的心和情态。

30分钟前
  • Matt
  • 力荐

一流的海外人生,二三流的纪录手法,其实对周采芹这么独特的老太太,可以从新的角度挖掘更深点,绝不该止于《艺术人生》《档案》那样综艺访谈式的浮光掠影。不过看完后也大概知道了海外生活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周强硬的个性也是被生活磨练出的,就像她引用自述的那句话,“我一温柔,我就死了。”

34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拍得四平八稳,就像新闻专题片。周采芹这个人物还是挺有魅力的

39分钟前
  • 张兮兮
  • 推荐

豹子一样的周采芹女士,魅力简直要溢出来了。裘丽琳其实也很传奇,虽然周采芹说她更像父亲,但包括周采茨都是很明显的“虎母无犬女”,母亲骨子里的那股劲儿传下来了。有关父母的回忆都非常唏嘘,离开上海时周信芳对她说“不要忘记你是个中国人”,母亲到英国探亲,说英国的海没有中国的好,告诫她不要说中国的不好,最后只有一句母亲在伦敦机场永远地走出了我的生活,下个镜头红旗飘扬。印象深刻周采茨说的那句,人家说时间会把这些东西抹掉,其实看不见,抹不掉。还有“If I were tender, I will die”。

44分钟前
  • 力荐

彪悍的人生不解释系列。

4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正如映后交流会上一位老先生提出的:片名叫《上海的女儿》,其实片中讲英国讲美国,独独篇幅最少的就是上海。周信芳先生教诲子女“覅忘记侬是中国人。”这句出来的时候,大家还很惊喜。没想到这也是全片唯一一句上海话。哎罢了,周采芹一生绝大部分时候生活在海外,电影也是真实的映射吧。今晚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命运巧合,点映的朵云轩贴隔壁就是她父亲的上海京剧院,也是令人感慨人间沧桑。

48分钟前
  • 夏之轻寒
  • 推荐

虽然素材的编织基本以时间为主,但对于主线,即周采芹的人生选择和路线,仍然是太碎片了。很难看出导演对于内容的整体建构思路,有些可惜了,这么有趣的人物。

51分钟前
  • 起司土豆泥
  • 还行

2019.6.27 朵云轩上海首映礼&主创交流场。周采芹本人很棒,但是导演很烂,不是金刚钻为什么要揽瓷器活…当中有几段拍现在段落填充到过去是几个意思

55分钟前
  • 一翊
  • 还行

有些话不便说,都寄在歌声和表情里了......传奇女子。果然艺术家比较容易得抑郁呀。周奶奶还真是挺顽强的:tenacious of life!

58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三星半,其实将采芹的魅力跟“难缠”展现得很到位,也蛮有趣味。只是一方面,有些问题不知是否二次剪辑过,看得人一头雾水——比方说跟儿子的结局。再就是……这片名起得也忒不讲究了……除了籍贯为上海,这影片本身有展现采芹跟上海的关系吗?

59分钟前
  • 江山万岭尽皆迷
  • 还行

主流纪录片的拍法,一边是滔滔不绝的口述历史,一边是通过表演去情景再现,再一边就是寻找历史视频做人物活动背景,还是很扁平。人物本身很有魅力,感情生活、家庭背景、演艺生涯,随便一个点都是故事,可以拍得更好的!从上海到香港,到伦敦,再到美国,周采芹老太太的生命力很旺盛,年轻时是一枚性感尤物,符合白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她的内心很执着,天生就是吃演员饭的,以前在老版007、放大、傅满洲等电影里见到她,还以为是越南人。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我已经看见天了,所以我知道我永远不会升到那么高。但这也是我的动力,对吗?”震撼

1小时前
  • 七月流火
  • 推荐

偉大的藝術家都是排他且自我的,周采芹的故事更可以視作處於異國的亞洲女性自我生命完善史(而非「成長史」),其享受了特定時代與文化環境所餽贈自己的禮物,也獨立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與折磨,能夠永保真誠的純真感卻是令人羨慕無比,紀錄片中自以為是的導演添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中國文化元素」,還一廂情願將「京劇」作為主線貫穿簡直腦殘無比。

1小时前
  • 451½°F™
  • 推荐

知道自己是吃哪口饭的人真幸福

1小时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