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飞翔

HD

主演:Talisa Soto,Miguel Sandoval,Dean Cai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心飞翔 剧照 NO.1我心飞翔 剧照 NO.2我心飞翔 剧照 NO.3我心飞翔 剧照 NO.4我心飞翔 剧照 NO.5我心飞翔 剧照 NO.6我心飞翔 剧照 NO.13我心飞翔 剧照 NO.14我心飞翔 剧照 NO.15我心飞翔 剧照 NO.16我心飞翔 剧照 NO.17我心飞翔 剧照 NO.18我心飞翔 剧照 NO.19我心飞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心飞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深夜,飞行爱好者克雷驾驶的飞机紧急着陆在南美一片不知名的芭蕉地里。在这里生活着单纯热情的居民,大家都对克雷的到来感到新奇。农场主弗兰克让手下的工人为克雷的飞机开辟出一段跑道,但遗憾的是克雷的试飞失败了。  弗兰克未婚妻莫西蒂斯有一个十几岁的儿子嘎比利艾尔,他一直都无法和弗兰克相处融洽。嘎比利艾尔对克雷的飞机很感兴趣,他甚至愿意陪飞机说话一直到深夜,因为他发现这架飞机是有生命的,它一直都在用独特的方式与自己呼应着。接触中莫西蒂斯和克雷产生了感情,但他们都知道彼此不可能在一起。莫西蒂斯身边有深爱自己弗兰克,而克雷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也在等着他安全地回家。  嘎比利艾尔请求弗兰克帮助克雷修理飞机,弗兰克同意了。嘎比利艾尔对弗兰克深怀感激,并开始接受弗兰克。在全村人的帮助下,飞机重新被修理好。只是它已经变了样子,机翼被缠上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花布,连油箱也跑到了飞机的顶端。但它依然是一架性能卓越的飞机,它示意嘎比利艾尔自己可以完成好这次飞行工作。  嘎比利艾尔发现火山口是飞行的最佳位置,尽管这很危险,但陆地上没有足够长的跑道,要让飞机飞起来,就必须冒险试一试。克雷把一枚飞行胸章送给嘎比利艾尔留念,他们都不会忘记彼此。飞机启动了,在火山口它冲向了云霄,地面上响起了村民们的欢呼声,克雷向着家的方向飞去……  弗兰克和莫西蒂斯举行了婚礼,已经和弗兰克成为朋友的嘎比利艾尔将婚戒递给了他,同时也把母亲交给了这个可靠的男人。学徒2013别惹白鸽之她的秘密黑白潜行牛仔和外星人扫黑神探温柔酒吧黑色走廊陪伴金椒血缘兄弟圣夜在异国江分利满先生的优雅生活上帝之子2014糊涂侦探第三季乡巴佬求求了,快复婚吧完美陌生人2007避难所2019四武士成为你黎明的沙耶犯罪记录春日四班同学录疯子萨拉共和国冤家成双对 第二季宋飞正传第七季匆匆那年电影版超能锦衣卫·藏龙秘术柳媚花娇迪克·特平完全虚构的冒险第一季夏末快乐之旅终极裁决1935黑暗复仇国际名厨争霸赛县警对暴力组织相棒第八季东京物语春暖花又开撕裂惊爆点(国语版)虎口巡航铜锣湾大冒险

 长篇影评

 1 ) 宇宙囧片王

为了看郑钧 特地看了下这个片子
只能用囧来形容来了。

唯一的亮点是老狼那手 《穿过流水》
和郑钧黑色学生装的帅气范儿

 2 ) MTV笑话

用拍MTV的手法来拍电影,导演很幼稚,表演很装蒜,戏服是个大笑话,情节完全是浆糊,寓意更是典型的无病呻吟。除了强烈的对比色系创造出了一种可以在任何一个装蒜MTV中找到的精致画面之外,此片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3 ) 《我心飞翔》:命运的河流和女人的臆想症

《我心飞翔》:命运的河流和女人的臆想症


作者:川江耗子
作者博客:http://chuanjiangrat.tianya.cn


英文名:Rainbow
编剧、导演:高晓松
主演:李小璐 饰 虹
陈道明 饰 旭
丁勇岱 饰 晟
郑钧 饰 阳

一、关于我的青春记忆和高晓松

说实话,花大半天功夫在这部影片上真是有些浪费时间,这部打着中国表现主义招牌的电影在网络上恶评如潮,有个叫卡夫卡•陆的影评人把电影和导演都暴扁得一文不值。让我沉心来评论它是因为我欠高晓松一个情,从大四那年我开始听他的《青春无悔》,从磁带到盗版碟,后来花掉我45元钱去买了他的正版,沉浸其中持续了差不多四五年。白衣飘飘的年代、冬季校园、荒冢、b小调雨后、好风长吟、模范情书,刘欢、老狼、叶蓓、小柯、零点,都成了我的青春记忆。再加上那些《同桌的你》、《恋恋风尘》、《流浪歌手的情人》等等不老的旋律,算是我贫乏的青春年代最重要的精神食粮。饮水思源,做人总要讲点良心,于是我把他老人家的大作认真看了三遍。

高晓松在影视行业从拍广告和MTV起家,后来拍起了电影,其处女作《那时花开》讲的是一个女人辗转于两个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据说其中流露出来的价值观遭到质疑,影片也因此被雪藏三年和屡次修改。通过将其人物和情节架构以及主题表现与《我心飞翔》对比,我们发现高晓松对女性爱情、对命运的解读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尽管只有两部影片问世,高晓松似乎也在印证着雷诺阿的“一个导演一生都在拍一部影片”的高论。


二、关于命运:算命先生似的预测或验证

我始终认为命运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无论是向命运低头,同命运抗争或是在命运前茫然,都直接导致了人的生活选择。并且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逃出命运的河流,最终殊途同归,溶于大海。因此这部电影从一开始主人公旭依靠别人的行动选择自己的决定,后来在战争中保存别人的手印,再后来流落山村学会看手相,他对虹和阳命运的判断及后来的证实,他对自己命运的低头和虹对命运的抗争,都在说明一个结果:只有流逝是永恒的,人的一切努力都是这条河里的几朵浪花。
——高晓松《〈我心飞翔〉的导演阐述》

孔夫子说五十知天命,高晓松实实在在把这个年龄提前到了30多岁(《我心飞翔》拍摄于2003年,高晓松出生于1969年)。这和当前大部分年轻人的心态完全如出一辙,还不到30就成天唠叨着“唉,我老了”,“我的心理年龄已经50岁了”,实在让那些饱经风霜的老人感到自愧不如。

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发现影片的作者视角是50岁的陈道明(出生于1955年)扮演的男人旭。从导演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窥其端倪,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可以作为佐证——当旭打算带着虹离开战火殃及的生活处所之前,旭和晟有一段对话:

旭:你在等她?
晟:不,我在守着她。
旭:女人守得住吗?
晟:虹不是女人,虹是月亮,月亮只有阴晴圆缺,永远不会变老。
旭:虹不是月亮,是风筝,有了风才能飞得更高。
晟:可线不是在你手上吗?
旭:风是从山外来的。

影片中所有人物只有旭对虹的本性认识得最清楚,也最接近导演的定位。高晓松曾经这样评价“虹”:“那个地方很少出太阳,一出太阳她就high,就会看见一个军官被击落在她怀里……”风筝只有出太阳的时候才能飞起来,有风才能飞得更高;虹曾经对飞在天上的风筝忘情地追逐,后来成为风筝店老板娘,似乎已经暗合了导演对人物的设置意图。那就是导演把自己的视角放在一个曾经选择命运、后来依靠命书来预测别人命运的人物(旭)身上,实际上就是想凭借旭的预测来验证(摆布?)其他人的命运——高晓松说人无法逃脱命运的河流,无异于八字先生、巫师说“命运天注定”,也就和所有命书的核心思想高度一致。于是,导演在影片中流露出看破尘世的高高在上姿态,故事人物在命运面前欲逃无计,而他就像躲在窗户后面的旭一样,对世事变化无动于衷又似乎胸有成竹。

旭给陈举人儿子忌辰送风筝时陈问他:旭先生也相信命运。旭满脸无奈地说:本来不信,可是人生无常又不得不信。陈举人说:先前让人看过小儿的手相,说他命途多舛,想不到天命难违。旭问:手相真有那么准吗?陈举人说:手相暗合天地,人生脉络尽在其中,真乃造物之玄机也。旭求师与陈举人,陈举人便送给他一本相书,这就开始了旭通过手相来预测和验证人物命运的生涯。其实,从影片的交待来看,旭在被迫参与战争前对命运已经很漠然,所谓的人生无常并非在于他被学生打成了“太监”,因为我们无法看出他在受伤后对命运的绝望和消沉,他一直都是如此的顺从和屈服。手相只不过成为旭认识命运的一个最佳捷径。

命运的终点就是死亡,这样我们可以把旭预测或验证的人物分为三类。

一类是已经死去的人,死去的人的命运无法预测只能验证。旭成天对着他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已逝学生的手印,验证他们的性格。这对算命先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无非是拿他们来巩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

二是即将死去的人。其预测的难度极大,因为很快就能用事实来验证。虹将阳的手印拿给旭,旭说他不安分易冲动,很年轻就会死去。旭没有与阳正面接触过,无法从其言行判断他的性格,死亡的结局也完全靠命理来推断,但导演给了准确无误的验证。

三是长命的人。旭对虹说,我看过你的手相,你命长着呢,比我好。其实虹长命不长命对旭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虹会终老故乡,而自己会客死他乡,这样他可以和她一辈子在一起。即便有阳想带虹走,在最后一刻命运之神都会跳将出来。

在高晓松那里,“命运”又和“流逝”是同义词。他自己曾说:“与《那时花开》一样,这部影片还是关于‘流逝’的表达。‘流逝’是人类比较共通的一种感触,是你能得到的关于美的最核心的东西。这部影片对‘流逝—无奈’的表现,运用优雅、清淡的色彩。”这样的诠释基本上是多此一举的。我们生活在时空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小学生都会写“日月如梭岁月如箭”;“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世界名著——换句话说,把100部影片中的一半拿来套这个“万金油”似的主题十之八九都靠得上边。

高晓松似乎想讲述人类共同的命运,或者是现代人对待命运的心态,但是他同时相信了“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福柯语)。用他的话说,这部电影是“三十年代的背景,现代人的心态”,“把你现在城市里的感受放到你所喜欢的环境里去说”,于是他选择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选择了湘西凤凰,这样的拼图可不仅不能强化命运/流逝的主题,而且时空的嫁接明显让高晓松在创作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按照他的说法,“那个年代的常态是战争、离别、死亡”,在战乱年代,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洪流之间的冲突很大,比如影片中虹的每一次选择最终都遭遇战争的破坏。这样的人物命运与现代和平社会的人物命运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外界相对平和的环境里,人物的命运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来决定其走向,内心的冲突凸现出来,人物悲剧大多是性格悲剧。而所有强化时代或社会因素的作品人物都会转化为社会悲剧,《我心飞翔》亦是如此。高晓松既想表达自己对人类共同命运或现代人命运的理解,又想展现湘西70年前的风情,两步并作一步走,其姿势让人觉得很别扭。


三、关于女人和她的爱情梦想

关于女人。我认为女人只能确定自己对符号的爱而无法确知自己对某个男人的爱。每个女人头脑中都存有对爱幻想的符号。因此当符号出现时女人会有强烈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对爱比男人更勇敢,而男人对生活比女人更勇敢。在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虹爱的实际上是那身红军装和能够飞翔的感觉。这也是她对影片中三个男人态度的基础。也是她从始至终抗争命运的动力。
——高晓松《〈我心飞翔〉的导演阐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在旭被自己的学生枪击之前是“现实主义”的,而之后就完全成了女人虹的臆想症状。影片最后交待,旭死于军阀混战,被学生打死的;晟是湘西山村的穷教书先生;阳是上海一大学的音乐系学生,死于抗日战争。这三个男人从来没有见过面。他们围绕着虹的爱情纠葛完全可以看成是虹的白日梦。

当然这也是导演的白日梦。在旭被学生枪击之后,当他漂流在命运的河流上,影片穿插了高晓松的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这样写道:在宿命降临之前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也就是说,按照导演的意思,旭已经宿命般地死在了学生的枪下,已经到达命运旅途的重点,但是在虹那里,旭还没有死,她需要这个男人继续活在她的梦里。于是,他以一个已经丧失性功能的男人形象出现在了虹的生命里。

在新浪网的访谈会上,高晓松把虹生命里的三个男人符号化为现代城市里的最典型的三种男人:旭是有钱有力量的,但身心残疾;晟代表这个城市里的多数人,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对物质有很多梦想,却默默守护着爱情;阳代表热情奔放的年轻人,是另类、勇敢的音乐人。我看完后对他嗤之以鼻。就算一个好作品,经他这么一解读也都变成狗屎了。一个作者对自己创作时的潜意识无法洞察也罢,但他把女人单一化把男人归类化的做法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

因此,我们解读一部作品不能完全听作者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已经做了什么,仔细分析他已经定型的作品本身才有意义。下面我来解构虹以及他生命中的三个男人。

虹生活的地方经常下雨,所以她期待阳光。每次太阳出来,她都双手交叉成格子状让阳光泄漏进来,通过阳光,她仿佛看到自己的白马王子身着红军装,骑着马向他飞奔而来,然后被击中倒在她的怀里。因为她母亲说每个女人都是雨,只有阳光穿过她,才有机会变成虹,变成最美丽的女人。应该说这是每个女人的梦想,都期待有一天白马王子把自己带走,一夜之间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

按照高晓松的导演阐述,女人对爱情追求的是一种感觉,追求一种符号化的幻想,因此“女人忠于爱情,不忠于男人”。且不说这样的说法是否会遭到女性的拍砖,重要的是,高晓松这种抬高男人贬低女人的爱情言论并不是解开《我心飞翔》的钥匙。

我认为三个男人于虹而言都是她爱情理想的一部分。

先看三个人的名字:旭,初出的阳光;阳;晟,意为光明。阳光一直是她渴望将雨化为彩虹的期待。

旭是第一个给虹飞翔感觉的男人,因为风筝飞翔在有阳光的天空上,她以前都没有见过风筝(这其实暗含着她真正需要什么自己也不太清楚),所以她后来会选择嫁给旭,一个虽然不爱笑的男人,虽然他已经把军装送给了别人,但这个男人会小心照顾她,除了在月圆之夜对着她的裸体画画对她无欲无求。当她嫁给旭的那天,她就急不可待想让“阳光”穿过自己,她跑到旭的面前,双手交叉看旭是否可以把自己化作彩虹。我们可以把旭看成虹期待的生命中的第一段爱情理想:爱她的男人像父亲一样呵护她,又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两人拥有没有性爱的精神之恋。

两年之后,她开始厌倦这种爱情,没有性爱的感情从生理上来说无法体验到飞翔的感觉,这时阳出现了。这也许是她唯一认可的真正的爱情,她说,阳从我的梦想中来了,我又成为雨回到天上,阳穿过我,我变成虹。虽然他没有穿着军装,没有倒在她的怀里。但他们在互相教练拉琴的过程中互换衷肠,花前月下设计理想。后来阳决定带着虹私奔,但天意弄人,阳学校所在的上海遭遇日军侵略,他立志参军抗日。这可以看着虹对理想情人的一个重新塑造,她曾经期待的阳就是要身着军装白衣白马勇敢去死,只不过现实让他的道路倒了个儿。后来,阳独自一人走了,牺牲在战场,虹冒雨骑马出去把阳寄回来的小提琴掩埋起来。岁月把拥有变成失去,梦想已经化作云烟,虹陷入了相思疾病之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接下来旭伪造的情书依然让虹体验到爱的感觉,并因此而病愈康复。

因此,我们可以把阳理解为虹心中的第二段爱情理想,激情又浪漫,还有音乐作伴,理想近在眼前,还能体验到偷情和约会的快感。我们可以把两人交换教学拉琴理解为两人发生的精神和肉体关系,因为,只有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同时得到满足,才是女人真正的爱情理想。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现实是残酷的,和阳这样的爱情注定转瞬即逝。刚开始她以为自己的理想爱情死了,也决心和丈夫旭安分度日。但又是时代变故给她塑造了又一个理想情人。她的父亲给日军杀害,一直暗恋她的晟身着军装骑着战马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将仇人尽数消灭。在电子枪战游戏般的镜头下,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这又是虹的一个梦想:谁像孤胆英雄一样为我的父亲报仇,我就以身相许。这个人不会是旭,因为报仇风险太大,如果旭死去自己生活就没有了着落,没有了依靠。无疑,一直守护自己的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他报仇成功,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样的男人才是她一生的依靠。当晟成功报仇之时,他便成了虹新的爱情,她甚至把自己已经掩埋的属于阳的小提琴送给了晟(从前文的分析可以这样理解,琴实际上是虹与男人精神关系的性器,旭只会画画,与她拉琴无法完成交合;阳却可以和她“珠联璧合”;后来她应晟的要求把阳的小提琴送给晟,表明二人都希望在精神上进行沟通)。这是女人经历风雨之后的爱情理想。

将三个男人看成虹一生三个阶段的爱情理想更符合影片的情节设置,符合我们每个人的爱情渴望和期盼。看完这个电影,有人觉得很失望,导演怎么把虹塑造成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其实大可不必伤感。因为影片大部分都是虹的臆想,影像呈现的只不过是虹的内心渴望罢了。况且,这个女人对爱情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男人的爱情梦想。张爱玲曾说过:每个男人的心里都有两朵玫瑰,一朵红玫瑰,一朵白玫瑰。有人据此说其实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三个女人,暗恋着白莲花,亲吻过红玫瑰,最后选择一只康乃馨共度一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可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只是在内心淫荡,无论他(她)意淫了多少异性,我们都不能用道德或法律去审判他。因为你我都如此淫荡。

在影片的人物塑造上,我们发现高晓松除了对女性爱情观的轻视外,男人的优越心态也暴露无遗。

三个男人在爱情面前表现都近乎完美。旭以两厢情愿的原则娶回了虹,对她百般照顾;他体谅她无法满足欲望的压抑,宽容大度让她出去约会和偷情,他为虹的红杏出墙虽然有过摔碗、摔瓢的恼怒,仍愿为冒雨出去约会的虹送伞;当虹在外偷欢时,他宁愿一个人在家里暗自落泪;当晟读信的声音萦绕在他的耳畔,他独自品尝着“苦”的滋味;当虹冒雨着凉生病,他认真照顾她,还假装阳写信让晟念给她听直到她病好。阳对自己这个“天使一般的女人”也是忠诚相待,给了她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他想把她带到上海去学音乐,让她变成真正的音乐家;尽管他只身投笔从戎,但每到一处,他都会给她写信,直到战死沙场也还将心爱的琴寄给虹。晟更是愿意为虹牺牲一切的男人;他为了守着虹,把她“陈放”在没有性能力的旭那里;他千方百计讨虹的喜欢;当他发现阳给了虹从未有过的欢乐时,他又帮助阳带虹私奔,帮晟给虹念信;凡是能给虹带来快乐的事情,不管他承担多大的痛苦,他都会心甘情愿去做;只有他心里最清楚虹需要的男人应拥有什么,所以他不断积攒红军装、手枪、马、相机和小提琴,当虹的父亲遇难后只有他勇敢地站出来去为她报仇;他的厚积薄发让他最后如愿以偿赢得了虹的芳心。

通过透视影片的人物形象,我们认识了一个自以为是还满是自恋情结的导演。



附说:关于表现主义
高晓松说:“我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表现主义的方式,我就认为电影不应该真实,人们看到的应该是自己内心中呈现出来的东西。”他还认为,“可能是我个人性格的问题,我只能拍表现主义的电影,不能拍现实主义的电影,我不在乎电影说什么,只在乎怎么说,因此故情节对于我的电影来说是不重要,我所拍的两部电影都是说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和心态方面的东西,所表达的内容是差不多,区别是表现手法。”因此,他把自己的两部电影都定位为表现主义的作品,这成了所有影评人讽刺他的话柄。

我们先不谈什么是表现主义的问题,但从高晓松的话语逻辑分析,似乎呈现内心主观的东西就是表现主义的电影,而且他把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对立区分,显然是自己对自己电影的重新命名。《我心飞翔》呈现的是虹的爱情梦想,《功夫》呈现的是周星星的武侠梦想,所有反映过去时代的电影都是用影像来呈现作者和人物的主观意识,是否都可以归类为表现主义?不能说自己设计了一把像海棠叶子一样的大琴,演员用船桨来当拐杖,穿一套拿破仑时代的军服,玩玩自己的感觉,电影就变成了表现主义吧?

关于表现主义电影,电影词典是这样定义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这种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柯克与奥逊•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表现主义电影运动是受20世纪初绘画和戏剧领域的表现主义的影响,它是对写实主义的反动,它又是从印象派演变、发展而来,是对印象派忠实地描绘现实的悖逆。它最初出现在德国,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的联系,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在造型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美,以极度的扭曲表现内在的情绪真实而不是表层的外观。在绘画上,画家们经常使用大块的明亮的、非写实的灰暗阴影与色彩,卡通似的线条轮廓,人的脸庞时不时变成青灰的绿色,人体也可能被拉长,面部表情古怪而痛苦不堪,建筑物或下陷或歪斜,并有意使地面陡峭倾斜以对抗传统的透视法。在戏剧上,戏剧家们的布景与绘画相似,演员打扮装束怪异,表演也一样扭曲变形,演员们狂喊、尖叫、做着夸张的姿势,以舞蹈的姿态穿行于风格化的布景之中。《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借用剧场的做法,用画在作为背景的画布或平板上的扭曲而怪异的建筑物来布景。

根据广义的表现主义电影界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风格上的扭曲变形,在媒介技巧上,主要是场面调度、剪辑和摄影机操作技术等的独特使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强调单镜头的平面构图;布景和演员身体均为视觉元素,布景、人物动作、服装和灯光融合成完美的构图;同时使用风格化的平面,以对称、扭曲、夸张,以极相似形状的并列手法融合以上诸元素;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扭曲、夸张手法的运用,以及将人物与相似的形状并列成怪异的人体形象。在影片中,房屋通常是尖锐而弯曲的,椅子很高,阶梯则弯曲歪斜而不平整;演员排斥自然的动作效果,经常急速跳跃、突然停顿,然后又摆出突兀的姿态,与场面调度相协调并融为一体;用取景角度和光线照明等效果来强化形象的扭曲程度。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罗伯特•维内《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罪与罚》、《盖努茵》;弗里茨•朗格《梅布斯博士》、《大都会》、《克伦希尔的复仇》、《疲惫的死》,茂瑙《吸血鬼》、《塔度夫》,K.H.马丁的《从清晨到午夜》,H.柯贝的《托尔古斯》等。

高晓松所说的“法国电影表现主义”,大家都不清楚他说的具体指那个时期的法国电影。据我所知,在法国电影史上,表现主义并没有形成气候,只是在绘画领域的野兽派比较出名。我根据《我心飞翔》的拍摄技巧推测,高晓松所说的可能是法国20年代的印象派或30年代的诗意现实主义。

一战后,以G.杜拉克、M.莱皮埃、J.爱浦斯坦、A.冈斯等人为代表的印象派电影,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注重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1935年后,以J.贝盖尔、R.克莱尔、J.维果、J.费代尔、J.雷诺阿,M.卡尔内为代表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注重梦或幻想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意的画面(特别是大自然的景象)和现实生活的景象或社会底层的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对影片主题的重视,对人物性格的着意刻画,使他们的影片常带有深刻的社会含意。

因此,高晓松的电影基本上与德国表现主义沾不上边,套套法国的两个流派还有点谱,尤其是“诗意”二字,写了不少歌词的高晓松应该很推崇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这个名字,算是八杆子打着了吧。

我不是专门研究电影的,上面关于表现主义、印象派和诗意现实主义的资料来源于《世界电影史》(克里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著)和《电影大百科全书》,整理出来算是给自己补补课增长见识。根据历史的定论我们就可以判断,高晓松对表现主义电影实在太无知了。难怪卡夫卡•陆要奉劝“高农民”“先弄懂表现主义再说”。

 4 ) 风筝上的风

    总感觉中国的电影有两大的极端主义,反映现实的太过残忍,支离破碎来回摇动的画面让人感到无边的黑暗;又或者是纯粹注重心灵意境的电影往往玄幻的找不到北,一大堆精致惊艳的组合强烈震撼着视觉细胞,努力支撑起背后那些苍白无力空洞的故事本体,当然这部影片属于后一种。在被李小璐恍若天人的一个个水灵灵的造型恍花了眼以后,完全忽略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故事本身的高度。
    虽然陈道明依然养眼,虽然郑钧的名字大大刻在主演的位置。都说带点文学色彩的男子是最大的幻想主义者,也许高晓松拍得这两部电影就深深沉迷在自己的憧憬中而忽视了电影本来的表现力。
    世外桃源固然是有的在每个人的心里,虹想的是下着雨的天气那个骑白马的少年跌落在自己的怀里,旭追求的是平静的生活,阳要的是自由,晟只希望守着那个守不住的人。
    简单的说整部片子用零星的画面穿插连接,就像是花了一小时三十分演了一部漫长的MTV,然后记住了,那个乡村教师整整一个画布的红色的手印,记住了小城里那个追着风筝的女孩子精致的面容和一身江南清雅的各色群衫。
    那些穿着鲜红色军装的导演心目中完美的男人的形象在我看来跟整个片子的色调太不搭了,那么的突兀带点滑稽,这个战争太苍白和可笑,人物的刻画薄弱虚幻,倒是可惜了陈道明一双历经沧桑的眼睛。
    风筝虽然是迎风而舞,风停而落,但是若本身失去了飞翔的兴致,反倒会身心俱疲,落得支离破碎吧。
   最后我还是忍住了没有删除这部电影,倒不是为了其它的,湘西的风景宛如沈从文笔下那烟雨迷离的景致,铺起的梦幻般美丽的一幕值得珍藏。

 5 ) 在船桨起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

    《我心飞翔》,期待了很久的一部影片。
    很久有多久?从上大学起看着长沙街头随处可见的“我心飞翔”宣传广告起,那时候影片好像还没有全部完成。当时只是在怀疑这部电影是不是给白沙做的广告,因为名字是与广告语如此的契合,而且当时似乎也是和白沙的广告放在一起,所以也在怀疑这就是是否是一部电影。
    这部影片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湘西凤凰的美景,是那个潮湿的边城古镇。
    影片讲述的是哑女虹与三个男人之间纠缠的爱情故事,大的故事背景穿插有大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当李小璐饰演的虹穿着一身耀眼的红装,跃动在湘西这样的一幅水墨山水画中时,那夺目的红色抢占了所有的视线,或许高晓松是故意要这样的视觉冲击来突出人物吧,但是感觉真的是不协调。可是看着她手指交汇透过空气看耀眼的阳光时,似乎看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她心中所有的梦想。无论穿过指缝她看到的是旭,是阳,还是晟,那都终是她心中的爱。
    没有特别出彩的美术画面,情节也有许多幻想甚至不连续,或者说很多yy的东西,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影片,因为看过之后会有心底的那种感动。

    “在船桨起落之间看流水带走两岸的云烟
    在手指交汇之间看穿过空气的阳光耀眼
    在你我之间
    在天地之间
    谁转过身遮住脸不忍看一段青春走远

    在宿命降临之前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
    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天涯
    在相遇之前
    在离别之前
    谁仰起头叹一声木然说一句萧瑟的话……”

    很喜欢老狼的这首《穿过流水》,每次听的时候都会想到湘西那美美的画面,想起记忆中的长沙,想起大学的时光……

 6 ) 高晓松,你已经落伍了!

我不想耸人听闻,只是,我心里很是这种感觉。
  我原本不知道,高晓松会为了韩寒和陆川的事,会把N年前的一件破事再翻出来,竟然还要对簿公堂。让我对这个曾经很喜欢他歌的人,很是反感。要知道,一旦反感了一个人,就会在潜意识里留下不好的东西,然后随着外界的影响,起来起扩大这种不爽。高晓松,让我很失望,尽管我听你的只是盗版的歌,你也不至于做人要到让我们失望的境界吧。
  现在我终于知道高晓松是为了什么,可以完全不顾他留给他们的印象,毅然的破坏着,用着看似流氓的姿态破坏着,因为这一切,他都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他的新片炒作。他的新片就是《我心飞翔》。
  那天我逛长宽内网的家家影视,因为我是长宽用户,可以免费观看电影电视剧什么的。发现了一部新片,名叫《我心飞翔》,从海报上来看,竟然有陈道明。于是我就看着。
  看了一半,我义无反顾的给X掉了。
  高晓松,你会拍电影吗?
  高晓松,你已经落伍了。
  要说那部《那时花开》,我还可以冲着实验电影的念头,冲着较多的明星还有歌手去看一遍。结果,我还是云里雾里的,我糊涂了。不过因为打着实验电影的旗号,我想我可能智商不够,无法理解,更无法清楚这部电影的用意。我想,就算这部电影是一坨屎,我也没有资格说它不好,因为是实验电影。但我,看了一半,我,还是关了,并且很快遗忘这部电影。
  如今,我再看《我心飞翔》,那些调调,那些镜头,那些意像,那些手法跟《那时花开》有嘛区别呀?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找一些东西做为抽像的某种概念来夸大,来反复说明,好像来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红色的衣服,手指上的太阳,画家,艺术。呵呵,实在太搞笑。
  说是用蒙太奇的手法,来表现啥啥的。
  我怎么只看到乱七八糟的镜头切换,无病呻吟的画外音旁白,乍似艺术味泛滥的意象,貌似高深不可猜透的情调。这也叫电影?过时啦,高晓松。
  从78届奥斯卡的情况来看,电影回归真实,电影回归现实主义。电影不再是某些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来忽悠观众,让人云里雾里的被欺骗。骗骗还不知世事的文艺小青年还可以。
  高晓松,不要再强奸艺术啦,艺术不是你这样的,你在影片中口口声声的说着什么艺术,其实你根本不懂艺术。艺术是服务于民的,艺术是用来娱乐人民大众的,不是看着你高深的玩弄概念的。
  从“高韩”之争看来,你根本不是一个有品格的艺术人,只不过被夸大,被小资化的一个小丑而已,被一群人奉为神明,到最后,为推广你的影片,竟然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你有何资格谈论艺术?有何能耐拍电影?你歇歇去吧。
  《那时花开》音乐做的很好,《我心飞翔》的音乐也还可以。高晓松,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你的音乐。你知道吗?你的音乐已有很多年没有突破了,还是那个调调,你在枯萎吗?电影你是玩不好的,就别玩了,好好想想怎么让你做的音乐有突破吧。

 短评

最近看了如丧才知道他还拍过这么一部电影,看过《那时花开》觉得还不错,可能他只适合自己熟悉的题材里写故事,没事伤伤春悲悲秋,感叹一下年华写点抒情歌词还行。我觉得他想成为柳永...

2分钟前
  • 而已
  • 较差

大烂片,电影和mv能一样么

4分钟前
  • 莫的冷
  • 很差

要表达的和表达出来的相差太远.

8分钟前
  • Ex
  • 还行

李小璐不化浓妆会不会更天仙妹妹呢 那个乡村教师叫啥来着?倒是蛮有印象。。晟(==看高晓松人取名都这么文艺!)爱收藏军官服 军官帽 枪 钢笔 马 明星片 再后来是小提琴 再后来连喜欢的女人也有只守护不占有。。蛮戏剧性。。

10分钟前
  • 较差

能看,OST不错。比《那时花开》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是依然很囧。比如假大空的台词和表演。大窝瓜你还是长点心吧别来糟践电影艺术了。

13分钟前
  • Celesteblanco
  • 还行

烂就一个字,我要说五十一次,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

17分钟前
  • 张翔森
  • 较差

高晓松导演 加入了太多的他个人的风格 稍显生涩

19分钟前
  • Rion
  • 还行

非常不成功的意识流作品,情节牵强,语言幼稚,表演生硬。除了少数MTV风格的鲜艳色彩之外,整个电影毫无可取之处。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很差

拍的还是很文艺化的,虽然还是很写意,但比高晓松的第一部片子强不少。老狼的插曲很好听。郑钧真的不适合演电影,电影里他整个一面瘫,虽然我很喜欢他的歌。。。。

23分钟前
  • 葱头
  • 还行

高晓松就是一脑缺,从来都是

24分钟前
  • 木二开
  • 很差

原来的剧本就是一个故事,但这电影好像还要弄点弦外之音什么的。

27分钟前
  • Sun^孫
  • 还行

搞音乐的,请你们有点自知之明,虽然你们的音乐很出色,但拍的电影真他妈的傻。

29分钟前
  • thomas
  • 较差

剪剪搁某某以让游客不知所云为目的的艺术展上当影像装置还成,离电影儿艺术可差得太远了。但是OST不错,最适合高中那会儿青春期尾巴上的小忧伤。

34分钟前
  • 裸踝
  • 较差

我给提提分吧,我觉得高晓松是那种没有电影天才的文艺男能做到的极限了。你说他矫情也好,爱幻想也好,总之他有自己的风格。弱化故事,偏向写意,画面绚烂,歌曲动听,传达的是一种情绪。

38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除了老狼的插曲和湘西的风景就只剩下八个字: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39分钟前
  • 朱熠
  • 较差

比我想象的好很多。除了有郑某人出镜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前面的部分比后面的部分帅气。读白就像诗。

4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第一届杭州大学生电影节开幕式上看的这部电影...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了

48分钟前
  • 鸳纯水
  • 推荐

心野妄大,自以为精巧的结构却煽情不足滥情有余。郑钧只要不是长发,我就辨别无能。我爱陈道明。

50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还行

校园派所谓文学青年的稚嫩可笑的文艺作品,故事太离奇

54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较差

这名字总让我想到国家拍的那种赞颂研制飞机的人的片子,其实格外的喜欢里面的三个男人的名字,有种意向在里面,好像高晓松要说点什么,通过名字,旭(Twilight),晟(Twinkle),阳(Sunshine)。不知道几个人会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既然他这么做了,足以证明他是个细心的导演

55分钟前
  • Y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