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日剧巡礼之《Lady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剧评:一部高科技仿制剧的伟大与失败
这两年影视剧的一大特色便是“高科技”元素成为一大卖点。例如,电影方面,《盗梦空间》虽然目前科技上还不成立,但是其故事架构中运用了至少包括数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电视剧方面,除了今天谈的《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外,欧美剧中也有大量含有科技成分的影视作品。在人们为这些此生不曾见的高科技叹为观止的时候,其实编创也冒着很大的风险:越是让人“看不懂”的电视剧,越少有人看,反倒是那些陈年老酒,无甚新意,换了几个新颜,改了几个新词,倒能博得一众喝彩。而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其实也不“高”,皆因现世的普罗大众科普常识不够,又不愿动脑子学,反倒使得这些剧情曲高和寡。所以《盗梦空间》不如《国王的演讲》,这部《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官》诸多非议也难以幸免。不过,在自知会影响收视的前提下,依然费心费力制作,并兼有科学普及的功效,故此,在评点本剧之前,先给这部剧一点掌声,给这些影视剧以绵薄支持。
事实上,犯罪心理分析这个东西这两年已经渐渐为大众知晓。在中国国内,犯罪心理分析应该很早进入国人视线了。早在2003年马家爵事件的时候,就有过心理专家分析过马家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文曾引起热烈的讨论,为当年这一轰动的事件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在近来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药家鑫连续捅人案中,也有心理学家在电视上对药的犯罪进行心理分析,引来不小的争议。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心理学家李玫瑾正是当年为马家爵进行心理分析的专家。心理分析容易招惹争议,尤其是还不能接受心理专家“古怪”推理背后隐藏的科学逻辑的“不明真相的群众”。这就不难理解,《最后的犯罪心理分析》中有不少情节都在讲当初犯罪心理分析不为警队重视,只是拿他们当“道具”处理了。
这个题材在电视剧中的反应,最早的是美剧《criminal minds》,已经出了很多季了,可以说是这部日剧的鼻祖。连剧中的主要人物香月翔子也是从美国FBI“留学”归日,可见编剧的灵感多半来自这部大热的美剧。这种以其他电视剧中的故事由头并对主要人物工作生活进行模仿,结合实际进行改造的电视剧不妨称之为“仿制剧”。与基本上属于照抄的“翻拍剧”不同,“仿制剧”只是沿用了故事中的技术核心,比如犯罪心理分析、读“微表情”(比如《lie to me》和港剧《读心神探》),更多的是模仿了“噱头”,而人物、情节都重新塑造过了。当然,跟“翻拍剧”一样,“仿制剧”都面临着被观众横挑鼻子竖挑眼,拿来和“原创剧”一较上下的局面。既然提到了心理分析的作品,不妨多给喜爱这类作品的观众多普及一个心理学的知识。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适应水平现象”,讲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都是相对于先前的状态。过去的中国人能吃饱饭就觉得很幸福了,现在的中国人则有房有车还不满足,一定要成为官二代、富二代才觉得“一览众山小”。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仿制剧、翻拍剧“不如”原创剧,不是他们真的“不如”,而是看过“原创剧”的观众的适应水平提高了,他已经不能满足于比原创剧只“高明一点点”的状态了。我没看过美剧的《criminal minds》,所以不作对比评论,不过这倒可以让我没有被“适应水平”干扰的状态下,尽情点评。
作为一部高科技剧,要被观众认同并保持观众继续观看下去的期望,除了必要的情节推动外,另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个高科技玩意讲清楚,让观众知道是怎么回事。就犯罪心理分析画像这个题材来说,就是要让观众知道要分析什么,怎么进行分析。如果看了半天,连这些基本套路他都没看到的话,也就不能称之为高科技剧了,观众的观看下去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最后》的编剧看来是深谙此道。第一集就用前15分钟,模拟了一段犯罪心理分析的场景,分析团队悉数登场,可以说是个非常漂亮的开头。犯罪心理分析,说到底就是根据各种线索,分析犯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并对他的下一步作出推断。几集看下来,基本上也就是知道分析的套路了:犯罪基本上跟犯人的家庭有关,犯罪就是犯人从受害人变成加害人的过程。基本上是用了佛洛依德的那套精神分析理论。这样的套路跟许多侦探片一样,《名侦探柯南》有一阵子也是这样的叙事模式。整部剧,基本上就是不同的犯人来演绎各自的精神创伤史。
应该说有几集,尤其是前半段的几个犯罪故事还是可圈可点的。第一集吃纸的犯人讲的是从小受到虐待的犯人因为弟弟惨遭父亲虐打致死,长大之后帮助受虐儿童,惩罚虐打他们的父母。虽然罪犯手段残忍,但是罪犯对儿童犹如对弟弟那样的好,末了关于罪犯是天使还是恶魔的讨论发人深思。可以说,这个开头连同上面谈到过的15分钟流程简介构成了非常完美的开头。以后还有关于天才罪犯巽的故事,因为儿时的一个误会,以为自己是带着杀人犯的基因,杀人无数,其实潜意识中只是探寻一个能够使人起死回生的“开关”,各种悲剧令人唏嘘。可以说,大部分所涉及的案例,都有赞有弹,不乏深度,看得出编剧是精心设计和编排的。就一出又一出的犯案来说,单独视之,很是精彩。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用以还原案件和进行犯罪心理画像时的场景设计很有新意。每次用心理学进行案件还原,犯人都是黑影机器模拟人的模样,极类似日本动漫中那些没到最后一刻就不能现原形的人物。而主人公心理分析员香月翔子还原案件时都模仿犯人的举动,这一刀那一挥,似全然变成了犯人,进入了犯人的世界。这一模式也令本剧增色不少。
心理学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交往的艺术。对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焦点。剧中几次犯罪分析员与犯人交流的场景也颇具看点。与一般电视剧闲话家常式的交谈,和一般警匪剧中斗智斗勇式的套资料不同,心理分析更注重犯人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思想已经偏激甚至有较严重精神分裂现象的犯人。比如第一集中翔子冒险假扮小孩母亲只身一人与犯人对弈的片段堪称经典。翔子先是以母亲的身份向曾经因为母亲未能施以援手而留下心理阴影的犯人对不起,了结犯人多年的心结,后以弟弟的身份与犯人对话。这番多重角色的扮演,绝非其他题材的作品所能复演和比拟。再如,吸血鬼一案中,要润扮演的分析官为了让犯人束手就擒,采用的不是威逼利诱,而是顺着犯人的幻想,提出要帮助犯人救治实际他已经死去三年的女友,还像模像样地安排救护车和医生。
此剧另一个看点值得为众多女性观众关注。可能是为了照顾女性观众的感官,除了最后一集的犯人是个糟老头外,其余各集只要是男性犯人几乎都是帅哥一枚,可以说是每一集都有一个花样男艺人客串演出犯人。这大概也跟日本以盛产花样美男著称有关吧。
当然,此剧与完美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限于10集的篇幅,人物塑造欠丰满成了此剧的一大硬伤。虽然此剧也像模像样地花了几集用几个案子讲了几大主人公的故事,不过往往点到为止,浅尝辄止,未能深入下去,只看到他们一起工作,却不见他们的生活,见到他们的过去,却很难预知他们的未来。几个人物都给人硬邦邦的感觉,男生如此,女生也如此,尤其是感情线基本上一条都没有发展。人物的塑造本来是一个过程,以较慢的速度去塑造人物也是可以的,只是限于10集的篇幅,即便不能塑造较多的人物,起码把1-2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的丰满起来,讲讲他(她)的喜怒哀乐,他(她)伟大与失败。而在这部剧中,是有人物比较丰满,但那都不是CPS犯罪心理画像团队中的任何一人,而是那些被分析的犯人,因为分析,他们的形象丰满起来了。一部以心理分析为主打的剧,却没能比较成功地心理分析一个主要的人物,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这也注定了本剧的收尾并不出众,给人一种急匆匆作完结的感觉,毕竟观众还在等待主要人物“成长”呢。
本剧观剧笔记请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668011/
无聊,弃!
有囧子和要润也得弃了,日剧再这么一味模仿美剧却不得精髓反而放弃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是不行的啊~
第一集看得我想哭
囧子装逼成功,有几个故事还是很感人的说,特别是那个在人背后开口子的天才
3集 弃 !
劇情比較無聊,卡司還行不過還是不打算追了
装逼的登峰造极之作
太拖拉了吧
囧子和FBI海龟的设定完全不搭,木村多江完全没有领导者的气场。案件各种没有心意。但是为了囧子,还是违心的三星了。。。
。。。。懒得评了都
囧子不能笑
囧子剧,一话弃,哈哈哈笑死我了,一上来macbook ipad iphone全部出来过了。。。日剧里的好人或牛逼的人果然都是用苹果的!!!
我觉得挺好看啊,为毛评分都好低ORZ
还说犯人是幻想,他们才是幻想,第一话开头凭什么说犯人肯定会说xxxxx啊,第二话凭什么就说犯人有妹妹啊,要润那个还靠点谱,另两人不就是幻想嘛,那个几率,怎么算出来的啊?景子怎么就和犯人想的丝毫不差呢,总得有点偏差吧???
山寨版CM..怎么说呢 太古怪了...
觉着有点恐怖。。弃。。
拖沓无重点 弃
我累个操,坑爹呢?!?!
北川景子做作骚逼 柳乐优弥也不知道是吃了什么老鼠药 木村多江笑和哭和生气和惭愧和无奈全是一个表情 哎 社会问题多多啊 吸血男和over the rainbow男着实感动我了 点低 木法
各种打酱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