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HD中字

主演:丁鹤,黄靖芯,贾天明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何时才能超越一地鸡毛的生活?[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7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影评圈又在过度吹捧新导演的新片,《寻狗启示》。寻找丢失的狗只是开头,寻狗的,是一名像“狗”那样卑微活着的硕士毕业生广胜,他鞍前马后地伺候导师,希图一个留校任教的名额,他自知下岗的单亲爹带来的家境太贫寒,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他也像“狗”一样叫嚣着维护不求人、不搞潜规则的自尊心,他爹则希望他像“狗”一样活得自在自然,不强求他所渴望的一切。这里的“狗”,是通常意义上人贴给这种动物的人性化标签。

此片可跟去年评论圈微热的《学区房72小时》结对看,主角是大学教授,正好拥有广胜渴望的稳定职业、社会地位、美丽姑娘,却同样落入被收割的韭菜命,身不由己,疲于奔命,我们甚至可以把《寻狗启示》认作其前传,直接取名“留校名额72小时”。它们说的是同一个生活平面的男性故事,代表不同年龄段中国男性的现实困境。两位导演同样迷恋长镜头,并把剧情编写得环环相扣,毫无赘笔,有硬朗的男性风格,但镜头都没有欧美某些著名长镜头导演善于表现的宽阔、飘逸或静穆之美,即便心理逼促如《鸟人》,也在飞翔中释放了人物和观众的情绪。

这些长镜头,只具备很强的叙事和展现主角心理的功能。广胜借醉向暗恋的姑娘倾诉、表白,姑娘在出租车上复杂的表情,引人猜想她到底在纠结什么,为广胜最后发现她赶时间行性贿赂的情节埋下伏笔。幻灭之后,广胜在公交车上吹风又关窗的表情镜头,真实到位。观众全程都能参与广胜在毕业前最后几日为定不下来的稳定工作梦、为不靠谱的父亲焦虑的心理。父子关系是影片暗线,不只展现儿子从无奈、到发现误解、最终拥抱父亲的亲情修复过程,还像其毕业论文一样“偏激”,认定这是“靠爹”社会,请客、送礼、行贿是唯一通行证,“靠自己努力”是骗人骗己的幻想,最后只剩“靠运气”这个童话。

我们的新导演,真的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我想起杜琪峰的《夺命金》,写的是人们被股市这个金钱骗局操纵的卑微起伏,杜导也给主角们安排了好运童话,却突破了浮云尘俗里的鸡毛蒜皮。我们看到银行职员在签合约的录音上如何哄骗老人买基金,镜头悄悄牵动我们和小职员一起遭遇良心纠结,也和老人一起战战兢兢触碰欲望和失落的边缘。我们看到,黑帮小混混的举止言行,在众人面前有多不合时宜,便轻轻笑看自己在人世间的单纯迷惑、手足无措。也许,跳出凡尘,站在岸边,能更清醒地书写凡尘。这,就是几位新导演,与同样写过小人物的杜琪峰的距离。

 2 ) 从闯关东到南下

每次想要写点东西的时候总需要一点载体,正如现在顶着39度高烧的我写这篇文章,

《寻狗启示》里所展示的小人物其实也正是许多东北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南下或是体制里。长时间以来,东北以“赵本山”代表的二人转的表演艺术让全国人民周知,本山大叔确实能代表东北的一面,但也让大家对东北有了一定误解,认为东北人天生会说二人转,这是我来南方生活半年里所有人对东北人的理解。但二人转是东北人的一部分,代表不了东北人,《寻狗启示》中可贵的是将东北人平常化,东北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而自然光设计的摄影风格也让本片更加流畅且自然,再加上方言特色,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表达了当下东北人的生活。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大师,如果脱离开当下的时代,不去表达一个时代普通人,那么从历史纬度上看,这是某种缺失,所以这也正是电影本身的表现性,十分难得。

故事很简单,一个下岗工人家庭的的青年为了毕业留校当老师,没钱,没关系,没背景,只能一直去讨好教授去争取留校的机会,到最后也没有得到这次机会。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几个角色张广胜、父亲、同班同学、韩冰同学,这几类人真的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社会上三类的人。

父亲是下岗职工,没什么本事,但是从内心里疼爱自己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一个铁饭碗。

张广胜,一个受过高等当代教育时代青年,但是因为体制问题和自身情况,但也难以以自身与时代抗衡。

同班的富二代同学,开着好车,不愁工作,这也是东北人在90年代有过优越条件的表现。

韩冰同学,私下里与教授有瓜葛,但是不知道是否因为题材而删减。

正是这几类人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小部分群体,也象征了一个大时代里的人物元素。

希望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东北电影出现,东北确实需要振兴,但可能不是在现在。

 3 ) 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看寻狗启事的过程,像是一个对自我的对照和印证。电影和现实的镜像感来得尤其猛烈,有时候让人感叹,这他妈不就是现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男主广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太过熟悉。影片的前半段,围绕那条失踪的狗,讲述了这对父子迥异的处事方式。父亲爱惹事,儿子总是以妥协来收场。儿子是老实的怂人,父亲是莽撞的粗汉;父亲虚荣没本事,儿子却傍着教授,有个留校名额,看似有个光明的前途。

但从后半段开始,牛教授出场,广胜变开始不断落败,接受一次又一次社会的毒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比先前找狗来得棘手的多。从留校名额被取代,到恋爱的失败,富二代同学的对比,以及家庭的破碎,一个对未来充满纯真向往的底层青年就这么一次次的被拖入绝望。这个过程,是没背景,没资历的孩子进入社会必经的受锤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现实开始清晰认知,真正成长的过程。

电影中狗的意向运用的非常出彩,第一次寻狗,体现的是毕业生们一种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感,生怕自己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生怕自己所依傍的知识的“靠山”倒塌。父亲带着他寻狗的经历,则是他第一次与现实短兵相接,了解成年人的处事方式,即使是找狗这样的小事,走关系,也是他们唯一觉得有用的方式。

而他两次被碰瓷、被骗的经历,也是被现实毒打的印证,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吃亏,吃瘪都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没被社会教育过,就不算一个社会人。

片中第二个小狗,也就是广胜被骗领回的那只小狗,其实代表的正是广胜那颗未被社会潜规则浸染的纯真之心。而小狗最后的死亡,也正印证了在看透社会背后真实的纹理后对理想中现实的死心和绝望。这是人物的第一次成长,他开始意识到,社会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转逻辑,而这和他以往接受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在被母亲和继父教育后,他也真正的转变成了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社会人”。但广胜被社会教育的历程并没有结束,在看到女同学和教授的不轨关系后,他的三观瞬间崩塌了,这也是人物的第二次成长。

如果第一次看到恶,广胜选择的是妥协,是认命,是随波逐流,那第二次,广胜选择的则是反抗,是拎得清,是和自己和解。

广胜的成长过程映射的正是每个普通的毕业生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的缩影,无论是纠结的父子关系、周围的落差感,还是对前途的迷茫,都像一把刀一样锋利地扎在心头。

痛、无奈、愤怒,都是必经的历练,就像五月天的歌词里唱的,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没有痛过,彷徨过,就不会看到所有世俗表象背后的晶莹的、闪光的东西,这痛来得越猛烈,这其中的爱才越稀有、越珍贵。

人们往往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的第一件事是寻找答案,比如找狗,总是想让别人(算命先生)给直接指出来找狗的方法。

但人生最大的陷阱就是,一切没有答案。没有哪条路是预先为我们铺设的,不需要去走就完成的。富二代也不行,如今的富二代也要去追求更高级更形而上的路,并不是有钱了就不用走路。

片子中,算命先生给出的药方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只能边走边看,边看边找下一条路。所谓的答案只不过是一个安慰,或是一个牢笼。

鲁迅先生其实早就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所谓的路也只有好路和坏路之分,从来没有正确和错误的分别。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走错路,或被路上的石头绊倒,都是一种修行。

夹着尾巴做人,还是被甩到一条穷途末路,是每个人都要进行的选择。但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就被推上某条违背初心的歧路。

停下来,不想走路了对吗?丧着,不去接受或挑战各种规则,对吗?我也不知道。

也许多年后,我会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那时候,我才知道,我走的这条路,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要抵达哪里?

 4 ) 现实主义批判电影

寻狗启事,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长春电影节的一个惊喜收获。全片浸润着浓浓的东北幽默,不是那些生拉硬造的东北话电影,而是很接地气很用心的作品。导演用来比较长镜头时,说这一部是长篇文艺电影,我倒觉得已经很贴近生活,应该是现实批判作品。 演员虽然没有什么知名的大腕,却也表演的非常到位了,几乎每个角色都是丰满立体,印象深刻。能把东北语境和台词演绎的这么传神,想来也是本地人,有一些沈阳那边的口音挺突出。其实除了导的好,演的好,我觉得台词和剧本非常见功力,不仅流畅接地而且深度也足,应该是特别用了心的,寥寥一个生活小段落,很通俗易懂的把东北为啥这么难振兴说清楚演明白,不得不点赞。导演是摄影出身,看电影时觉得好多长镜头,有的很精彩,有的似乎不太合适,看后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几乎都没剪辑的。简言之,推荐东北人有机会一定看看。 剧中反映的教授把研究生当狗奴隶最后却卸磨杀驴的事,前阵子新闻看过,当然不可能说的太直白,不过据我了解,现在的研究生也不是个个都甩教授的,有时候只要被安排多干一点不是份内的事,扭头就走,不跟教授干一架都不错了,希望我这个了解的也是个例吧。现在这一代的年青人更自我,没办法脱离环境去评价了。 再说说狗,其实只要养了,就有责任,不能光顾自己高兴,太任性,无论是公共安全还是善后以及其他的,不能不当回事。但也不能太当回事,我不否认狗某些时候确实比一些人强,但狗代替不了人,事事都把狗和人放在一个角色地位上,不合伦理,早晚是要出事的。例子很多,不深说了。 最后说下象牙塔中的人际关系,大学是与社会接壤的一个场所,于是同学们的百态,有时就是他们到社会上的百态,智商高却情商不高的,人情世故圆滑的,家庭差距马太效应的,道德观扭曲的、有梦想有韧性的,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如果细思量,一定是非常好玩的。 最后再次推荐这部东北浮世绘一样的好电影,相信导演的潜力,未来一定会展现出更大的空间来。

 5 ) 顶替这件事,什么时候是个头

最近频繁爆出的高考冒名顶替事件,让人悲愤,更让人不寒而栗。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为普通人的我都会有种无力感,我不知道是因为无力而更加愤怒,还是愤怒加剧了我的无力。

教育是国之根本,正义和公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所坚信的一种力量。

当这类不公平事件发生时,像是把那些我们或许知道但不全相信的丑恶和黑暗,赤裸裸铺在眼前,像是把我们心中的一个东西给撕裂了...

陈春秀和苟晶等事件的处理结果已经公布,我们看到了迟到的正义!

但是还有那些以前被爆出来的和我们所不知道的,这背后可能形成的链条以及如何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才是更需要关注的点。

此次陈春秀事件有不少人觉得处分偏轻,不少人都赞同,冒名顶替上学应当入刑。

要知道,在清朝,科考舞弊是仅次于谋反的重罪。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一样了,但不应该变的是对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问责,但是让人欣慰的一点是,看到了“立法机关建议将「冒名顶替上学」入刑”和刑法修改的消息,但愿以后这些社会问题能够改进和减少。

其实,让人感伤的是,被偷窃人生的事,并不是最近才被爆出来。以前就有过,不过不被重视不了了之...

最近,经过多方面原因才终于引起了关注。其中,像胡锡进、赵蕊蕊等大V名人勇敢发声,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来维护公道。

其实,在生活中被窃取的事屡见不鲜,高考被顶替,留校名额被取代,荣誉或工作机会被关系户夺去,就连去亲朋家拜访也有临近门口借着帮你拿着的人和事...

今天推荐一部国产新片,同样是关于「窃取」和「顶替」这件事。

影片无明星无名编导,但故事拍得接地气,借喜剧的壳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思考,结合当下看更有感触。

这部影片推荐给大家——《寻狗启事》。

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张广胜(丁溪鹤 饰),没钱,没关系,没背景,为了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留校当老师,三年来一直鞍前马后,小心翼翼地讨好自己的教授...

眼见毕业即将来临,各种事情却轮番爆发,先是帮出差的教授暂时照顾斗牛犬,却被不知实情而做事散漫的父亲(于海 饰)遛狗时给弄丢了,他们不得不去想尽各种办法找狗:

贴寻人启事,找朋友帮忙,甚至是找算命先生求助,却被告知:顺其自然...

期间,广胜一直看不惯的父亲,不仅在这个关键节点帮不上自己的忙,反而尽是给他惹麻烦,因找狗又多次和他人产生冲突,同彪悍的大妈吵架,被无赖的年轻人碰瓷索要钱,喝酒了后同宠物店的医生打架...

另一边,一直笃行着「我从小到大一直靠自己努力走到今天」的张广胜却在不断经历的琐事中,渐渐发现了生活的部分真相。

他不得不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到处奔走应对,折腾了几日,寝食难安,却在给教授赔礼道歉时,发现了狗自己跑回来了,一直在隔壁的女邻居家...

真的是应了算命先生的一句「顺其自然」。

虽然虚惊一场,但接下来留校和毕业等事将成为广胜步入社会的重要一课。

广胜身边的人,父母,朋友,同学,教授和喜欢的女生等,都给了他生活的暴击,一点点蚕食他那单纯的理想主义,逼着他认清「何为现实」。

教授在口头承诺他之后出尔反尔,他不明白其中缘由,开始渐渐接受身边的人所说的「这年头,找个好工作,要花不少钱」这类靠关系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的事情并不少见,越是小城往往更讲究关系和人情,公平可能更少,而阶级跃迁难度更大。

广胜眼中那个一直瞧不上的父亲,早早下岗,整天不务正业,却也曾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气和信念。

用广胜妈妈的话就是:「你爸就是个失败的典型,技术大拿,脾气犟,当初如果给领导送礼啥的,兴许就不下岗了,这不耽误一辈子了。」

原来,经过被生活的一点点打压,父亲才慢慢变成了那个向命运低头的男人,变得像大多数人一样无奈接受了「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办成事」。

广胜的母亲更是深谙生活的门道,在她看来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就是大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她将生活的残酷铺开在处世未深的儿子面前:「你当干部三好学生,拿奖学金之类的,不是都靠你自己,你爸爸在背后也出了不少力。你要是不知道这些,将来工作、生活不是要吃亏嘛...」

广胜苦心追求的留校任教的「铁饭碗」,在他的富二代同学刘洋看来有点可笑:「都什么年代了...」。

对于身边资源富足的人而言,自然拥有更多的选择性,有看不上「铁饭碗」的资本,而对于贫苦出身的人来说,这份安稳可能是他需要奋斗大半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追求。

当一个人被生活限制时,他内心的底气就会不足,更不太敢去尝试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因为他拥有很少的试错成本,因为他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有不少人毕业了却因为迫于生存,只能先做着一份自己不太喜欢的,也没有认真想好的工作...很多时候啊,底层的人根本没太多选择。

广胜对于喜欢的女同学一直都因为自卑而羞于告白,他知道自己家庭条件不好,连带着他都不好意思对她说出自己的心意,唯一勇敢一次还是在被告知留校有变后借着酒精的力量,说了自己内心的话,并劝她:「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大千世界,网络中多的是繁华和光鲜,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像广胜这样的青年,因出生因各种原因而年少无为又自卑,更悲哀的是,在生活重负面前连一句喜欢都成为了奢侈。

经过这一系列生活的重锤,而在「靠关系还是靠自己」摇摆不定,广胜最终迈向了成年人的世界,从他对靠自己这般信仰和理想化的幻想破灭开始。

更加可悲的是,当他好不容易下定了决心去将母亲为她准备的钱送给教授时,却意外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先他一步搞定了教授,他暗自伤神坐着公交回家...

广胜第一次开始理解自己的父亲,主动为他递烟点烟,这预示着他和父亲的和解,更是他对无力改变的社会的接纳。

结尾,广胜打算离开东北,到南方闯荡,当他和父亲坐上出租车后,镜头给了两个象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烟囱,这一幕让人看的有点伤感。

一个曾经的辉煌老城,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渐行渐远,「东北振兴」短时间内真的如同电影中的口号一般,只是种美好的幻想,而无力改变的是,一个又一个少年为了更好的生活奔向他方...

如果影片到这里结束,可能效果会更好。

最后呢,则是给出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交由你们去观看、品味。

影片《寻狗启事》作为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脱颖而出,历经波折,终于,在近期以网播的方式与我们见面。

它的手持跟拍,自带幽默的东北方言,台词上的呼应和情节上的打脸设计等,都为其增添了看点,但也存在场景转换有点生涩,对台词的依赖偏重而对人物的内心深入刻画不够等问题,但总体值得一看,尤其是对部分现实的呈现,很容易引起联想,启发思考。

或许,生活过于残酷,只好撒上了黑色幽默,喜剧之外,尽是悲剧和无力。

影片通过呈现一个青年面临毕业这一人生重要关口的小事,而勾勒出大多数人渐渐从理想主义到放弃部分自我,再到向残酷的成人社会迈进的苦楚。

以小见大的生活故事,映射出对东北没落的反思,全国各地理不清的人情和「关系至上」,对故乡的逃离对现实的迷茫等问题。

可以说,广胜这一角色太有代表性了,他的迷茫和无奈,东北的迷茫和无奈都极具时代性。

这背后折射的是,年轻的一代人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面对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阶级固化所产生的迷茫,以及底层人的无力甚至是内卷的悲剧现实。

其实,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都经历了本该属于他的荣誉和机会,被比他有权或比他会送礼的人而抢走的打击。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人生节点中的一些机会被顶替了,人生的差距也就一点点被拉开了。

「顶替」和「窃取」是非常大的恶,是非常大的不公平,但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往往还不知道,就被改变了人生,这细思极恐...

而有些知道真相的人,可能也多的是无力,除了「顺其自然」和对人生的失望又能怎样呢?

其中,有些人会像广胜的父亲一样,在见多了黑暗和无力改变的社会与人情之后,放弃去维系和坚守那个破碎的自我,而选择了屈服,选择了认命,然后渐渐默认和习惯了社会上这套法则...

随着太多人将歪风邪气当作人之常情,少有抗争,又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和黑暗。

虽然城市比小镇要公平些,但这个世界上哪有真正的公平,你可能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我看到有网友说了更扎心的话:

「有些事不是没有,只是你还没有接触或进入那个圈子和利益中心里,而暂时没有被波及而已。」

或许,在人生的成长中,很多人都会经历「很多事靠自己和努力并不一定会有结果」,接着仍然要面对惨烈而无力改变的现实,挣脱不了,发现原来仅是生存就不易了。

当诸多的人生梦想和理想主义的热情幻灭后,一个又一个人在现实中放弃了自我。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又会因「反正这个世界已经这么糟糕而我又无力改变,不如我就改变自己去享受好了。」

于是,很多人的价值观里「钱才是真的,只有钱才能带给我快乐」越来越深入内心,甚至有些人羡慕和希望自己像那些网络上传出来的「成功者」一样,有一天也能够「美女相伴,到处旅游」和「包养年轻的网红」...

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钱的过度崇拜,不同观念的结合可以催生很多东西,还比如,对「老实人」的调侃,以及当一个人开始质疑自己的「实在」不是优点而是缺点...

每当看见这样的字眼,我的心里都有一种隐隐的难受和悲哀之感。

这不是个体的悲哀,也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悲哀。

我想,总有人会发声,会抗争,会坚守自己,捍卫正义和公平。

尽管这个世界不完美,但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自我的理由,比起被迫的沉沦,我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去试图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6 ) 寻狗启事观后感: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电影《寻狗启事》 如果满分10分的化,我会大方的给出9分的高分,因为这部电影太贴近现实了。现实是什么?是中年人那张沾满了俗世灰层的脸,是一把被各种磨难磨钝的刀。主角为了读硕士为留校给导师做着各种各种的事,内心是惶恐和压抑的,他心里清楚如果得不到导师的支持他三年的攻读就是白费。相信很多人也耳闻过之前一些导师的丑闻,私底下讨好导师塞钱走关系几乎也是国内公开的秘密。主角属于看法单纯的人,单纯的认为在中国这个资源型的社会靠自己本事就能走的很稳,但现实是社会并不单纯,很多事很多人往往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所以他想不明白为啥人们都喜欢在背后整那套,他的论文观点也偏激说明了他认为到看问题太单纯。他爸属于那种性格锐利的人,啥事都要争个占理,结果次次都吃亏被算计,从狗咬了小孩到被讹诈动手到带狗看病他动手。这部电影是黑色幽默,因为社会道路你泥泞的,而那种看法单纯性格锐利的人注定要摔很多跟头,反而出事圆滑心机复杂会耍手段的人能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存。主角对女友的暗恋而因家庭经济情况不敢表白,对狗丢之事的惶恐怕导师给自己穿小鞋,对他爸在外惹事求饶求谅解,关键时刻四处借钱被看不起,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现实青年的焦虑,在电影的最后出租车上和母亲的那段对话得以全部的释怀画龙点睛:儿呀,你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学你老爸当个刺头一事无成!这个社会老实人不受待见!当狗吧!狗是忍耐性极强的,狗为了生存可以像人摇尾巴乞讨,可以一周不吃东西,可以没有尊严,可以咬了你一口就跑。要想人上人就得狗中狗!抛开所有君子那套,励志变得圆滑老练,变成道理能讲一二三,手段能耍四五六,才能更好的在这个泥泞的社会生存!主角终于醒悟了,他开窍了,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原来连评个三好学生都是爸爸给了好处,这可笑而又可悲的现实还有啥不能释怀的,他彻底的将他老实人的本质和他救下的小狗一起埋葬!片尾他拿着钱直接去找了导师没有一丝犹豫原先这事是多么让他感觉不耻,看到暗恋的女友居然在用身体交换留校名额,片尾准备放下一切去外地的他接到了学校电话,从他的眼神告诉我很显然举报者就是他自己,因为他是唯一的目击者在观察的时候已经拍照了,当然他在回去的公交车上还是犹豫了下,毕竟牵扯到他的暗恋女友,但关上窗户的时候已经想明白了:不再当个老实人,要当一条不择手段的狗!

 短评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6分钟前
  • m89
  • 推荐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7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1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1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15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20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28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32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35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3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4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49分钟前
  • NinianYann
  • 还行

太能唠了

53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57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1小时前
  • 王写写
  • 推荐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1小时前
  • 弹涂鱼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1小时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1小时前
  • 还行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1小时前
  • WashBe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