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是从前的影评搬运
——《一个母亲的复仇》影评
近日决定远离手机,拥抱生活。
难得的假期,懒惰的我选择独自观赏电影。这部电影,我曾在很久以前看过一篇关于它的影评。
至于是在手机app还是在杂志上,已经记不清楚了,时间和电子产品共同侵蚀了我本就不算好的记忆力。
印度高分电影,有罪恶、亲情、人性。
我似乎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也可能没有,这并不重要。我本就是个泪点低的人,这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影片改编自印度真实事件——黑公交案,作品中遭遇不幸的女孩儿艾丽娅还活着,黑公交案的受害者却已经死了。
为女儿复仇的,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而是她的优雅知性,温柔体贴的继母戴维琪。
剧情说复杂也不复杂,不过是法律没有让刽子手得到应有的审判,这位母亲化身复仇者,让伤害了她女儿的人逐一付出代价。
说实话,弹幕比剧情更精彩。
这几年,打开知乎和微博,总有关于女性受害者的案件,下面的讨论精彩纷呈,这个案子也不例外。
艾丽娅只不过是对继母态度不友善,便有层出不穷的弹幕骂她活该,好似被轮奸是她的罪有应得,是上天长眼赐予她的惩罚。
她不过是化妆穿着漂亮衣服去参加party,不过是严词拒绝一个恶心的追求者,受到的伤害,完完全全就是无妄之灾啊。
弹幕有人说她不该去参加party,去到那种场合的女人本来就是想……(抱歉,后面的话太难听,我真的说不出来。)
有人说她不该穿那么暴露,虽然我是没看出来艾丽娅的裙子哪里算得上暴露,或许酒吧party这种地方约定俗成应该穿羽绒服去?
有人说她拒绝别人太高傲,要懂得拒绝别人的艺术。一个能干出轮奸这种恶心事情的男同学,严词拒绝和委婉拒绝,对于他来说有何不同?
千怪万怪,其实归根结底,不过是艾丽娅这个姑娘正值芳华,青春美丽,招人觊觎。
高傲从来就不是这个少女的原罪,美丽才是。
受害者有罪论,原来还有这么多拥簇者,真是可悲。
印度的法律,并不保护女性权益。在这样一个强奸合法的国度,女性本就是悲哀的,不幸的。
弹幕中“庆幸我生在中国”的看客,我并不反对他们的意见,但……即便是在中国,也从不缺乏对女性的恶意。
忘记是多久以前,新闻报道一男子当街砍人,一名女生当街死亡,旁边和她一起行走的女生曾试图克服胆怯上前阻拦,无果。
微博下方评论区,仇杀,情杀,各种猜测甚嚣尘上。总而言之,这个男人如此残忍,必定有他的理由。
苍蝇怎么会叮无缝的蛋呢?
舆论发酵之后的几天,受害者和当时在场试图阻拦无果的闺蜜信息都被人肉出来,人品过往被众多看客浏览揣摩,即便看上去这个女孩家世清白,性格乐观,这些福尔摩斯们总觉得背后定有隐情。
也有另一些键盘侠,谴责旁边的闺蜜为什么不拼死阻拦,以后活着,难道不会受心理谴责吗?
最终警方给出的调查结果是,这个男人生活不顺,想要报复社会,受害者女性,刚巧路过。
多么讽刺。
我不知道是否有“睿智”看官会有如下发言。
“偏挑在那个时候上街,这不是活该嘛,自己作的。”
就好像“穿的那么暴露,活该被强奸一样”的那些留言一样……
荒诞,无稽,但就是这么真实的发生了。
这个世上,有那么多说话难听得该下地狱的人,为什么他们有资格活着……
生而为人,他们,真的不配。
剧中其实还有许多漏网之鱼,比如被收买的法医,买通法医的辩方律师,这个世上,从不缺少败类,缺的是为了正义奋不顾身的复仇者。
正义,舆论给不了,法律更给不了。
置身事外的人,他们更喜欢给施暴者找理由,为受害者找缺点。
人间不值得,大抵如此。
2019/09/28
PS:愤青之言,若有冒犯,请退出点屏蔽,拒绝杠精。
发现豆瓣评论口味太刁,这并不是一部悬疑片,非要以悬疑片标准去评判,为了剧情发展牺牲一下逻辑未尝不可(硬掰剧情的话强奸者被判无罪就很不合理,有太多证据可以证明其有罪),这部更像警示片,片子更多讲强奸对一个女孩及其家庭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演员们在情感上表现很到位,用心细腻地去体会,很容易产生共情,给个四分是应该的。
这个后妈替女儿复仇的故事看起来似乎很爽,得道者多助,复仇者找到联盟,但是只要稍微审视一下,就会发现故事太过简单粗暴。
1.第一个被惩罚的酒鬼坏人自己“封口”了
这个男人弱小又醉酒,被两个女人劫持也算合理,对他处以宫刑(估计是布坊那位大姐操刀),也是很解气的惩罚。然而,这个活口毕竟可以报警、提供线索,是个会导致女老师暴露的潜在威胁,怎么办呢?天公有眼,这坏人直接滑倒脑袋撞阀门上死了。
2.片中印度警察办案都不动脑的
女老师提取苹果里的氯化氢毒害肌肉男坏人,然后栽赃给中学生生坏人,做法有二:一个是在中学生家里提取苹果籽,一个是用中学生电脑查询作案方法。警察们看到这样证据乐坏啦,一口认定中学生就是嫌疑人,哪怕安给他的作案动机太牵强。然而,只要仔细看看,就能发现电脑系统时间和自己手机、手表时间不一样,只要有点怀疑精神,就会想到这么精心地谋划犯罪还把苹果留在家里是多么不合理。
3.号称自己很专业的私家侦探没看出哪里专业
第一,他应该意识到,随着四个坏人逐一被惩罚,警察会怀疑是小女孩家人蓄意报复,那女老师迟早会被警察盯上,他没有,被警察发现了。第二,他跟踪坏人应该小心谨慎,起码换个衣服换个车吧,他没有,被坏人发现了。第三,被前科坏人发现后,他在抵赖不奏效后,就特别有英雄气概地刺激对方,说女老师会报仇的,然后挨了枪子。这子弹可能是躲不过的,可是至少可以套话,让前科男人亲口承认他们四个对小女孩做了无耻的事情。这样眼镜摄像机录下来后,可以作为证据让真相大白,指控活下来的中学生坏人。但是侦探没有。第四,侦探和女老师通话时,明明看到前科坏人来了,可以告之女老师自己已经暴露、要注意安全。但是他没有。
4.马修警官立场转变太快
他发现女老师遗留在中学生坏人家里的眼镜后,主动告之女老师,等找到证据会逮捕她,好一个义正言辞。他发现侦探和女老师私下谋划,把侦探逮到警局,还威胁将棒子伺候,怎么看都是女老师复仇路上的绊脚石。可是当影片最后女老师持枪面对前科坏人犹豫不决时,他竟然主动怂恿女老师用自己的枪实施私行。这个立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一点没看出来。
5.女老师背着家里报仇,却给侦探留座机号码(此处按豆友提醒,在存疑的情况下去掉“家中”二字)
第一,侦探打座机给女老师,可能会导致她丈夫的察觉。第二,前科坏人正是通过回拨这个电话号码,确定了侦探在帮女老师。第三,女老师如果留个手机号,着急出门旅游也可以保持联系(偷偷发短信也行)。即使坏人用侦探的电话打过来,她也不会傻到自报家门。
要不是看到主题深刻,这剧情真想给两星了。
~~~~~~~~~~~~~~~~~~~~~~~~
5.11晚更新
针对一些豆友的留言,我在此集中说几点
1.一部电影不能因为主题高大上,就可以在情节方面为所欲为。即使主题正确,也不能弥补逻辑的漏洞,不能解释剧情的不合理,不能掩盖故事的简单粗暴。
2.本电影说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但是还原度有多大?从我网上查找的介绍看,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命运真的非常不一样。根据百度资料显示,影片《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印度德里“黑公交”案,此案中受害者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电影在印度上映的同年,印度最高法院下达了终审判决,对四名罪犯判处死刑。但是直到今天,罪犯仍被关押在监狱并未执行死刑,参与犯罪的一名未成年人甚至已于2015年被释放。
我下面简单截个图,是百度百科印度“黑公交”案的第一段,大家自己可以详细查询一下。
3.针对一些情节,我提出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在回复留言时有详细讲解。至于我的版本好不好,大家能不能接受,其实不那么重要,至少我在质疑别人的同时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只会否定。
4.有豆友认为我说的有道理,但是过于苛刻,那我们看看这剧是怎么宣传自己的。
影片简介标榜“高能高智商”,有些媒体、影评还用了“完美犯罪”的字眼。对于这么“自信”的电影和多方“抬轿子”的宣传,我觉得有必要认真审视剧情。
~~~~~~~~~~~~~~~~~~~~~~~~
5.12晚更新
希望来本文留言的豆友就事论事,就电影说电影,理性讨论。
★那些过来搞人身攻击的人★,说我杠精、肤浅、喷子,建议查下杠精是什么意思。
杠精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人不对事”。
讽刺、弯酸不会显得很高尚,既然如此喜欢本片,有来怼我的时间还不如去写影评12345列出来,好好赞美一番,帮电影拉拉分,并体现下自己的水平和内涵。
另外,做人不能双标,不能像某网友那样一方面说我肤浅、只会找错误、只停留在表面上,另一方面她自己就可以给《流浪地球》一星(怼我的某网友这样做的,不是我),理由是“故事根本经不起推敲,逻辑混乱”。
自己都是个看重剧情的人,就没必要对我冷嘲热讽。
在大家的眼里,印度电影的歌舞片是他们国家的一大特色。
具有民族风格的洗脑音乐配上地道的舞蹈,每每还是让国内的观众有些接受不了。
但随着近些年印度电影大量的被引进国内,我们也对印度“宝莱坞”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而这一次现实题材的《一个母亲的复仇》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原来他们国家除了歌舞片,还有同样让人揪心的现实题材电影。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全球的“德里黑公交案”。
一名女子在深夜误上黑公交后,遭到了包括司机在内6人的轮奸施暴,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来到影片中,受害者叫阿丽娅,一名还在青春年华的女高中生。
同样遭受到了“黑公交”的暴行,但不一样的是,还好阿丽娅最后活了下来。
然而,法律并没有替阿丽娅伸张正义。
虽然,警方很快的将罪犯全部抓获。
但是,他们居然聘请律师推翻阿丽娅的证词,得到了当庭无罪释放。
他们甚至还要在出狱后前来挑衅,没有丝毫的愧疚和歉意。
这一切,对于阿丽娅来说,又是一次更残忍的打击。
戴维基面对伤痕累累的女儿,面对法律在狡猾的罪犯面前的无力,她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女儿复仇。
她和私家侦探DK合作,在他那里获得各个罪犯的情报。
用一场场“完美犯罪”宣告着对于罪犯的讨伐,以及作为一名母亲的复仇。
在被誉为“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地狱”的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60%的印度女性曾遭遇强奸……
而更让人气愤的是,印度男人的对于“强奸”的态度。
在“德里黑公交案”之后BBC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印度的女儿》,采访了案中施暴的罪犯。
在他们眼中女性只是他们的玩物,不知悔改发表的一系列言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在我们国家女性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最起码人们对于强奸都是嗤之以鼻的!
我们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可以化妆,可以打扮……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一切,在世界的某些的角落,有些人还在拼命的争取。
让人寒心的是,纪录片《印度的女儿》在印度遭到了全国禁播,“德里黑公交案”被判死刑的罪犯至今依旧没有执行。
那个强奸受害者两次,将其肠子从体内拉出的少年犯,也早已经得到释放。
所以,所谓的正义呢,真的就让这些罪犯继续逍遥法外吗?
这么看,真的可以理解影片中母亲戴维基的绝望与反击了。
很多小伙伴在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想到了江歌妈妈。
唯一的女儿在日本遭受了无辜的杀身之祸,朋友刘鑫却在紧要关头反锁房门。
更可气的是,刘鑫并没有丝毫的感恩。而是回到国内后,在江歌妈妈的伤口上疯狂的撒盐。
奈何江歌妈妈可以和戴维基一样的坚强,也抵不住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
真的很怕江歌妈妈最后会像戴维基一样,选择通过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伸张正义。
影片中扮演母亲戴维基一角的,是“宝莱坞最后的女皇”希里黛玉。
获奖无数的她,在影片中依旧奉献了精彩的演技。
每一次母亲绝望的哭泣,每一个复仇坚毅的眼神,每一步都是视死如归!
提前观影的小伙伴们,也都被希里黛玉的演技所折服,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而遗憾的是,这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其实是希里黛玉的遗作。
这位传奇女演员在2018年的时候突发心脏病,不幸地离开了我们。
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希里黛玉这一次母亲的诠释显得更具张力。
神不能无所不在,所以他创造了妈妈
这部电影朋友到电影院之后就说自己早看过了,中国上映的可能比较晚 电影节奏紧张 一个母亲在进行一系列策划之后 进行复仇 复仇方式刺激 让人拍手叫快 有仇必报的电影很爽!!!!!!!!!!!!!!!!!!!!!!!!!!!!!!!!!!!!!!!!!!!!!!!!!!!!!!!!!!!!!!!!!!!!!!!!!!!!!!!!!!!!!!!!!!!!!
印度宝莱坞女皇,希里黛玉的遗作《一个母亲的复仇》,在母亲节上映,口碑却一落千丈。
豆瓣评分6.7。
这部电影以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为素材。
讲述了少女阿丽娅在一场派对上被几个青壮男子绑走,最后,被发现在臭水沟里,浑身是血。
母亲(希里黛玉 饰)找了她一晚上,最终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找到了自己的女儿。
母亲的心,是颤抖的。
“你的女儿遭到了强奸。”
影片的宣传是“正义到不了的地方还有母亲”“为爱开挂”。
可以想见,法律并未给阿丽娅以公正。
到哪儿都有权钱欺压。
韩国的《熔炉》,西班牙的《看不见的陌生人》,如今,又多了一部《一个母亲的复仇》。
“在这个国家可以侥幸逃脱强奸罪,却不能打一个强奸犯耳光。”
母亲雇了私家侦探,开始暗地里复仇。
这位母亲,的确开挂了。
印度电影擅长营造氛围,点燃情绪。
却常常在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上,企图蒙混过关。
《一个母亲的复仇》有着吸引人眼球的话题,犀利的角度,和顶级的女演员。
燃爆中国市场原本很容易。
却最终败在了最关键的,母亲的复仇手法,和警察的破案过程上。
把罪犯一阉割后,就那么扔在了家门口,不怕罪犯报警?
幸好他自己摔死了。
用苹果籽毒死罪犯二,嫁祸给罪犯三。
这原本是一波复杂的操作。
影片却仅仅用一个伪造的犯罪现场了事——
在罪犯三的家里,撒上切好的苹果,在电脑上留下查询制毒的浏览记录。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警察丝毫不怀疑,反而满意地道:
“这是最证据确凿的一桩案子了。”
全程忽略监控和指纹。
更粗糙的是,阿丽娅作为受害者,上电视居然不打马赛克。
让全国人民都认识受害者,真的好吗?
如果我是母亲,非拆了电视台不可。
当然,这部印度片明显不在乎这些细节。
它的重点,不是怎样复仇,而是“复仇”本身。
一个弱女子,一个正派的人民教师,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生生成为女儿最后的屏障的?
这,才是影片的重点。
我承人,印度电影在人物转变的细节处理上,水平的确很高。
与粗制滥造的犯罪手法和破案过程,形成了截然反差。
比如,看到躺在重症监护室的女儿,母亲浑身颤抖,极度惊恐。
前脚还在法庭上毫无还击之力。
后脚就站起来,独当一面。
但这转变仍有过程。
母亲去找私家侦探时,仍是犹豫的。
拿着对方的名片,却谎称走错了地方,要退出去。
母亲和片中的父亲一样,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
所不同的是,父亲一直在寻求法律帮助。
而母亲,早早认清了现实,选择了“私了”。
她成为了女儿最后的屏障,而不是父亲。
有人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我认为,一定程度上,女人比男人更加通透、坚毅。
男人比女人更具有社会性,这源于传统家庭分工。
男人更需要,也更看重融入社会,而女人更注重家庭。
因此,在家庭成员遇到伤害时,女人反应比男人更强烈。
当母亲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她的形象也彻底转变了。
那一幕,母亲穿过鲜红的布匹,如同从风里走来。
浑身洒满金光。
她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
在地铁站,她与侦探对话时,镜头是仰视的。
尤其是侦探说话时。
那段对话是这样的:
母亲:“上帝是不可能无处不在的。”
侦探:“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所以,拍侦探的仰视镜头,实际上是在衬托母爱的伟大。
结局,母亲干掉最后一个罪犯。
之前利索干掉三人的她,面对最后一个罪犯,居然下不去手。
这里的处理值得一提。
一方面,之前干掉三人,均非面对面。
此时一下子面对侵犯过女儿的暴徒,多种情绪齐齐上涌。
愤怒、憎恨、悲伤、痛苦。
另一方面,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仍然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
她曾经说过:
“做是错误的,不做也是不对的,在不对和错误之间,该如何选择呢?”
她选择了错误。
不直面罪犯的脸,她尚能压制住内心的负罪感。
如今罪犯的脸近在眼前,她难以下手。
这也再次证明,母爱之伟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希里黛玉的演技成就了这段高潮。
她的手是颤抖的,声音变了调,脸是扭曲的。
完全演出了一个母亲,快要决堤的情绪,和骨子里的憎恨。
而母亲开枪的原因,亦意味深远。
躲在树林里的女儿轻轻唤了一声:“妈妈。”
母亲一下子清醒,镇定地扣下了扳机。
因为,这一声“妈妈”提醒了母亲,身为母亲的职责。
那就是,保护女儿。
为了保护女儿,母亲可以抛弃自身安危、恐惧,甚至是信仰。
再一次感叹母爱之伟大。
为母则刚。
这样分析下来,我觉得应该给这部《一个母亲的复仇》加一颗星,评分达到7.0。
毕竟,人物细节真的很好。
希里黛玉一个人撑起了一部电影。
而这,是她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
最后,放一张希里黛玉年轻时的照片,她永远活在电影里。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再次见证了点映观影群众素质之低,心态之麻木…… 全程大声议论,结尾居然给我笑,真是想问下,那种情形之下你是觉得笑点在哪里?
在一个几乎满座的东北影厅里时不时听见的“肏他妈的”、“整死他”、“干死这王八犊子”等粗鄙之语倒正符合相应情境;对比大部分时间的宝莱坞式奔放,某些场景——尤其是车行轮奸一场——的克制让人眼前一亮。
正好在母亲节看了一个母亲的传奇。所谓传奇,多少有点让人仰仗的虚构高度,或许可以直接说,这就是爽片,一些逻辑问题与现实可能被遮掩后,它只冲着大快人心奔跑。必须说,任人物走向极端后,幸好第三部分的拉扯,没有把情绪毁于一旦。但它竟会成为爽片,其实非常悲哀,因为我们的爽要靠一个快意恩仇的传奇来提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对司法体系以及背后看不到的权钱势力感到不信任,甚至害怕,因为假如同样的遭遇落下来,我们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讨一个公道。在大多国产片不得不风和日丽的时候,我还是会感激大银幕上至少能有这些不忌惮揭短而且成功写下警世寓言的印度电影。最近在看Netflix的印剧《德里罪案》,这电影真是一个情绪的豁口。人美戏好的希里黛玉,RIP. 三星半。
当法律都不能制裁强奸犯时,一个后妈为女儿所能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杀掉那些畜生。近两年来,印度电影大都围绕着女权主义。敢想敢拍,把想要表达的呈现给观众,是人类的进步。这部戏最大的败笔在于时长:冗杂。虽然罪犯得到了应有惩罚,但这种方式过于极端。以暴制暴也不是解决问题唯一的途径。
我们都知道在现有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之下仍旧有太多无法被实现的正义公平。所以那些自觉没有收获到正义的人,往往会自己拿起武器通过反击报复来取得个人角度的正义。结尾跟朱迪福斯特《勇敢的人》如出一辙,警察帮助母亲杀死了强奸女儿的人。将犯罪的人伏法,但自己永远陷入了犯罪的定义之中。《勇敢的人》里女主在形式自我正义的过程中经受了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她的惩治罪犯的举动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报复。而本片仍旧停留在报复的简单层面。也只是依靠重组家庭的母女关系来推动犯罪动机,显得很单薄。
阿三拍片真是又臭又长
印度版“告白”。优缺点都很明显。有些冗长了(叙事形式的差异:其下半幕本身也是个三幕剧结构,而西方电影则会让上下幕共同构成三幕剧),视听上不如告白,但三观很正,它并未赞同以暴制暴的方法,即使最后的开枪也赋予了司法的外衣(尽管同样是违法的)。
这种快意恩仇的东西做得这么复杂冗长,梗都快拖没了。而且值得细拍的点都做得不够细致,最后更像是歌颂母爱的狗血剧。
看的我泪流满面,MOM!!
题材尖锐,但拍片水准不敢恭维,说不好听的就是又臭又长。要不是演员,真看不下去,两星片,给女主角加一星,希里黛玉RIP。不太值得看,但如果对黑公交事件感兴趣,推荐网飞剧《德里罪案》,9分大作
镜头语言还成,故事漏洞百出,还有配乐真是神烦,铺那么满瞎煽一通,服了。希里黛玉RIP.
真心可怕。女孩夜里出门真的要有互相照顾的意识。好危险。
纯粹的女主戏,探求法律之外的正义,印度对女性权益侵犯的案例太多,法律又滞后,本片的出现也算是一种声援与反抗。结尾处母亲手刃侵害女儿的凶徒的一幕,看的人揪心泪目,只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缅怀早去的希里黛玉女神。
论印度强奸案背后对于女性,人性的思考,本片不如《女生规则》,论女性复仇故事的惊心动魄和高智商犯罪本片不如《无畏之心》,但论及母爱,批判体制以及催泪效果,本片略高一筹。以天朝价值观来说,此片三观极其不正,把以暴制暴当成正义在印度片中却是司空见惯。BTW,本片几乎再现了印度公交轮奸案
一个母亲的复仇,法律做不到的,只能自己来讨回公道,女性本柔,为母则刚。
天朝自己拍的话怕是过不了审。引进的都是些老电影,月月都是国产保护月。
人性的全面复苏,法理的彻底破产,明明是爽片的发展势头,看完后却让人心中压抑,感觉憋闷难抒:如果总是要让受害的一方自行执行正义,法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至于剧情则有过度理想化之嫌,母亲的力量感天动地,但谁都知道现实中想要报仇雪恨岂会如此顺风顺水?当然女主的演技还是值得赞许的,配合导演的炫技式摄影,展露了圣洁的母性光辉,雪山风景尤其恬静动人,看的老衲有旅游的冲动了
从现实新闻大胆取材,进行商业化包装之时,其内核依然直视了印度社会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不论从女性角度来看,还是从复仇这个古老母题,本片都有值得讨论的空间,片子的故事很有意思,既保留了社会新闻的锐度,又兼顾了商业片的诉求。教育问题、性别差异、家庭矛盾、女权议题……,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电影不甘人后,拍了很多扎根现实的题材,本片建议和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一起对比观看,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启示。
该暴力的不暴力,该色情的不色情。
“上帝并非无处不在......” “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希里黛玉的表现就俩字儿: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