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本的蝙蝠侠离开,亨利超人,AA的无戏可拍,钢骨的离开,闪电侠的进一步搁置,好像DCEU就剩下海王,神奇女侠还有刚刚出生的沙赞,华纳很简单,现在哪个赚钱就给哪个续集开绿灯(绿灯?),海王的也被封为真正的DC一哥,杰森·莫玛,这个我都不知道当初扎克为啥选他当海王的人(当然现在我也不觉得他像海王),现在却成了DC一哥?对我而言《海王》这部电影纯粹凭借着温子仁的能力和调度获得了路人的青睐,而并非杰森有什么特别的魅力,而《雷霆沙赞!》,简直就是个笑话,个人看法,纯粹是找了一个三流导演请了一堆三流演员(除马强),拍的了个不家庭不冒险不喜剧不动作的假“大片”。
电影无聊到什么程度,预告片我全看了,所有沙赞剧情和笑点就全看完了基本。马强这条弱智的反派线我一句话讲完:脸谱反派目标不明确行动缓慢又被主角光环影响话还特多。电影的前一个小时完全就是预告片里的内容,寄养家庭彩蛋蝙蝠镖,校园生活残疾人被打,被巫师选中(巫师这造型你还能再丑点么),半夜回家找弗雷迪,买啤酒发现自己防弹,录视频街头卖艺,真的无聊啊,真的太无聊了啊,你预告片里都有你给我看什么啊,所有的笑点,预告片里都有啊。本来预告片我都觉得很一般的,正片还给我硬生生预告片拉长到一个半小时。
人物的塑造极度片面,沙赞切换无趣生硬。所有的角色可能弗雷迪是有一点塑造的,剩下比利原生母亲线直接垮掉,反派线垮掉,弗雷迪和比利的好友线一开始纯粹搞笑,中后段直接来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这转的我能接受,弗雷迪想被人关注,而且也梦想成为超级英雄,但校园生活对他只有漠视与欺辱,最后不仅也成了英雄,还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可以加分。《雷霆沙赞!》上映之前,其实我非常期待这电影的一点就是少年的比利与沙赞之前切换的流畅性与人物的保持性,事实上,扎克瑞的沙赞我看不到少年的风采,更多的像一个傻大个,比利在影片中应该是个闷骚,不爱交流的男生,变成沙赞以后,就成了个逗比,这不合理吧。这点当然是对这部片要求太高了,或者说,我觉得DC该有那样的水平,但看下来只是一部幼稚的,甚至不及隔壁水平的作品。
动作戏的简陋,也是这电影最大的缺陷之一。
写完这个我可能被开除DC粉籍了,但我真的是又生气又悲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导演还在尽力的在电影里嘲笑蝙蝠侠,就你导这垃圾电影,你配么?嗯?
说说我给这部片子打一星的原因。
1. 人物分裂。变成沙赞之前的小屁孩,就是个性格阴沉和人处不好的叛逆期少年,可是变成沙赞之后,他就成了一个有点搞笑的话唠。这两个人物仿佛是人格分裂。
2. 主线剧情不明确。准确的说是主角沙赞的主线剧情不明确,而反派在一个小时的影片时间中从儿童时期被老巫师召唤并鉴定不符合,到长大后寻找老巫师,到继承了7宗罪,再到寻找沙赞,这一系列的剧情是非常完整的。反观沙赞在干嘛?片中第一个小时里,他和小伙伴胡搞瞎搞测试能力,上传视频和游客拍照偷钱喝酒解决私人恩怨,接着差点弄死一车人,和兄弟吵架……“纯洁的心灵”?我要是老巫师非得气活过来。再接着半小时,反派找上门来,沙赞被打的屁滚尿流,人物成长?没戏,再等半小时可能会有,总之被威胁逼到极处爆发小宇宙打倒反派嘛。怎么打败的我也不知道,忍耐到一个半小时我就离场了,管它呢。还不如回去重看《蝙蝠侠》三部曲,或者看真正的嘴炮死侍。
所罗门、海格力斯、阿特拉斯、宙斯、阿喀琉斯、墨丘利纷纷表示,我们不认识这个人
说下这部电影,《雷霆沙赞!》。
《雷霆沙赞!》当然不是烂片,而且电影部分元素我还非常喜欢,但对比DC之前那部《海王》,在大众心目中,“未达到预期”这五个字恐怕要伴随该片走一阵了。
那些希望看“海王式”山呼海啸大特效的观众要失望了,这个片子并不是视觉大片;那些希望看沙雕英雄逗比喜剧的观众也要失望了,因为关于该英雄的逗比属性,都在预告片里。这就是“工整”。
熊孩子,有了超能力后马上去玩抖音、街头卖艺拍快手,“双击666”范儿的英雄,这部独辟蹊径的模式会满足一部分观众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基本需求,当然也会让另一部分对于超级英雄个性化有更高要求的观众感到不过瘾,就是这个理儿。
优点是非常工整的英雄起源电影,或许缺点也是这一条。
所以这里就有什么说什么,分门别类,将该片一些亮点,导演手法利弊,以及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包括彩蛋,一一呈现出来。
关于沙赞的背景故事,包括模仿超人的起源,被漫威抢占的名字,还有电影版难产的八卦,参考上一篇文章: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看《雷霆沙赞》之前你需要了解这些故事
说电影“工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因为占着个“英雄起源”这四个字,是该片的“原罪”。
在如今超级英雄这么火爆的时代,各种英雄不胜枚举,组队都不新鲜了,对于新英雄的诞生,更是司空见惯。说不好听,这就是套模板的“行活儿”。无非是展示角色个性→获得超能力→遭遇新秀墙→在挫折中成长→化身真正的英雄。
这就是模板,2002年索尼伟大的《蜘蛛侠》开创了这一模式之后,再也没有变过。
远的不说,一个月前隔壁的《惊奇队长》就把上述体现的淋漓尽致,人家用“寻找记忆”这条线索进行了遮盖,已经是最大程度上的创新了。
这跟《海王》《神奇女侠》这种英雄传记不一样,因为这些电影是英雄冒险故事,角色起源直接略过,或者作为闪回出现,自由度更高一些,反而涉及到起源方面的英雄,受限的条条框框更多。
这种模式10年前就不新鲜,还记得当年漫威《美国队长》《雷神》两部英雄起源电影找来两位老导演拍吧,前者是《勇敢者游戏》的乔·约翰斯顿,后者是莎翁剧导演肯尼斯·布拉纳。因为漫威也明白,在这种创新度几乎为零的作品中,倒不如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把角色塑造清楚。
所以这两部电影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是没啥意思的。但也是没办法,因为只有第一部足够扎实脚踏实地,角色稳扎稳打,才让后面的续集冒险,有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钢铁侠1》拍得是真的好,迪士尼为什么要把撕破脸的詹姆斯·古恩请回来,因为把最难拍的起源故事《银河护卫队》拍出来花样。而后面《蚁人》《奇异博士》这些新英雄电影干脆跳过了起源故事,直接当成冒险片来拍。
但《雷霆沙赞》不能这样做,因为角色限定,一个少年,无法如蚁人、奇异博士这样的老油条一样上来就承担英雄责任,必须经历熊孩子的蜕变。
所以该片别看折腾的欢,逗比英雄的设定,一些熊孩子作风,突然有了超能力后,马上拍视频发抖音,还到处显摆,但终归也就是预告片里呈现的那些,加起来不过20分钟,因为必须要“见好就收”,否则就变成《超能失控》了。
对于叛逆期的少年来说,家庭和亲情只能是唯一的突破口,所以最终还是落回到主题之上,相当于兜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比利/沙赞的人设对比,或许在中段喜剧戏份中被很多观众忽略,这里也简单提一下。
熊孩子突然有了超能力,可以理解变身之后一系列嘚瑟行为,因为在孩子眼中,超能力就是好玩,拯救世界就是乐趣。所以也造就了该片最有意思的环节,嘚瑟超级英雄,全片也就从他第一次变身,到遇到希瓦纳博士之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但问题来了,比利·巴特森不是一个嘚瑟的人,甚至最初对超能力完全不感兴趣。
假如主角设定为一个对超级英雄崇拜的少年,就像彼得·帕克崇拜钢铁侠一样(《钢铁侠2》里带面具那个小孩就是彼得·帕克,官方认证),或许后面的一切都能说得通。
但偏偏比利·巴特森在变身之前是一个苦大仇深的人,不爱说话,不合群,跟弗莱迪也是刚认识,二位的兴趣也不一样(偷超人子弹是他打算卖掉,不是喜欢超人)。但变身之后马上变成了一个对超能力狂迷的人,而且是个话痨,跟弗莱迪铁的不行,遇到危险还躲在后者身后,这一切感觉跟前面那个小孩完全不是一个人。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么明显的人设差异,片方不会不知道,据说《雷霆沙赞!》拍了两次,期间经历了补拍,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
但终究而言,变身之后沙赞的逗比是立住了,最起码全片最大的亮点就是他。这位拥有六大神力的超级英雄,就是个熊孩子(反倒比利·巴特森倒是相对很成熟)。
所罗门、海格力斯、阿特拉斯、宙斯、阿喀琉斯、墨丘利纷纷表示,我们不认识这个人。
这是DC塑造英雄的一贯策略,极致化。
当年《黑暗骑士》口碑票房双丰收,而同年合家欢大片《极速赛车手》赔了个血本无归,后者直接导致华纳与合作方——曾出品《黑客帝国》《致命武器》《虎胆龙威》等大片的西弗影业彻底撕逼。
所以华纳痛定思痛,光彩夺目的合家欢电影,还是少碰。那些严肃深沉的英雄片,才是本公司最拿手的,这个策略直接决定了DC电影宇宙的风格,根源在这里(连同期的《哈利波特》都受到了影响,越往后越黑暗)。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角色都如蝙蝠老爷那样深沉严肃(早期大超就是犯了这个方针性错误),但风格化是必须的,其中就是对角色的极致化塑造。其中《神奇女侠》《海王》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二位角色,最明显的特征各自代表了荷尔蒙的两端,女侠索女一枚,海王顶大的肌肉男,两位角色的荷尔蒙井喷,都对另一半观众有着极大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对其个性化继续进行强化,比如女侠在美女御姐的基础上,增强了其英姿飒爽的形象和温柔的性格;海王本身就是肌肉男,人设更增强了勇敢无畏的乐天性格。如初以来,角色的极致化效果更突出了,更吸引观众了。
这是典型的DC方式,在漫威英雄里,就看不到这样的塑造方式,人家是另一套策略,这里不多说了。
沙赞也是一样,只不过强化的是熊孩子个性。
或许这样也能理解为什么沙赞跟比利·巴特森的人设有出入了。DC塑造英雄的方针,决定了变身后的沙赞必须要更“熊”,电影最终的效果也证明了这样做完全正确,沙赞的熊样,就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说得逗比。
电影至此也就成功了一半。
但沙赞算个逗比英雄吗?当然算,只不过熊跟逗比还是有所差异,俺心中逗比英雄No.1,是隔壁的蚁人,后者才是真正的逗比。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说过,超级英雄电影喜欢用恐怖片导演的原因,一方面价格便宜,另一方面善于调动观众情绪,超级英雄电影的high点,其实跟恐怖片是一样的,都需要瞬时张力,带动观众情绪一波一波的跟随故事往前走。
说白了,大戏精雕细琢,过场戏能过就过。
本片的导演大卫·F·桑德伯格也是如此,几场戏还是很见功力。
但并不是所有恐怖片导演都跟温子仁、山姆·雷米(老版《蜘蛛侠》)那样能够hold住全场,这位桑德伯格火候还是差点,最明显的就是对过场戏的处理。
作为恐怖片粉丝,桑德伯格之前的片子都看过,短片《关灯后》《阁楼惊魂》起家,可见其对小情节张力塑造很有一套。拍了两部长片之后,感觉他是一个优点与缺点都很鲜明的导演。优点就是单独情节塑造非常好,比如本片中沙赞变身后那副糗样,缺点就是过场戏太平淡了,这一点在《安娜贝尔2》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安娜贝尔2》比第一集强不少,主要体现在吓人场面上,然而其余部分也是较为平淡,短片导演出身的桑德伯格还是欠点驾驭宏观的火候。有意思的是,作为恐怖片《关灯后》《安娜贝尔2》的精华都在晚上,所以当时我就戏称,这个大卫·F·桑德伯格不会拍白天戏。
其实有点开玩笑的意思,没想到《雷霆沙赞》好看的地方也是晚上,白天戏同样没意思。
几场戏,结尾大战不说了,前面在“永恒之岩”里和沙赞第一次变身在到便利店这些夜戏,都好看,其余就一般了,都是过场戏,说不好听的,尿点十足。
这位说了,你上面不是说这种电影“过场戏能过就过”吗?
是这样没错,但需要导演把握节奏。对比温子仁的《海王》就知道差距了。
后者节奏很快,恨不得推着故事往前走,所有过场戏几乎被压缩到5分钟之内,这就保证了电影没有什么太大的尿点,而且时不时用音效“震”你一下,海王与弟弟线索交叉着来。平心而论,《雷霆沙赞》的故事实际上要比《海王》好,但拍出来的效果一目了然。
也不要忘了无论是山姆·雷米,还是温子仁,当年拍恐怖片的时候,很会场面塑造。比如后者的《潜伏》《招魂》,场面戏就很足,后半段可以当冒险片来看,所以在《海王》里那些大场面效果绝非空穴来风,人家是有底蕴的。
相反桑德伯格就没这方面能力,《雷霆沙赞》的场面戏真的很一般。尤其是打斗戏,跟小孩过家家差不多。
当然其中也有成本的问题,在Boxoffice上,显示该片成本1亿美元,确实比《海王》的1.6亿低,但二者但从效果上而言,差得有点大啊。
恐怖片导演的一大特征,就是喜欢在电影里夹带私货,桑德伯格也不例外。
比如弗莱迪曾向沙赞提起过“关灯后”。而《关灯后》就是导演桑德伯格的成名作之一。
其实最能显示该导演特色的地方有那么几处:
★永恒之岩
是桑德伯格最擅长的黑夜戏,一点也不夸张,永恒之岩几场戏,都跟恐怖电影差不多,氤氲的雾气、诡异的雕像、缓缓推进的镜头,还有可以通向不同次元的任意门,这些桥段,都跟《关灯后》导演塑造的黑暗结界氛围非常像。
★七宗罪
电影里七宗罪的造型来源于漫画,但对于怪物的塑造其实是更像80年代恐怖电影中的怪兽,包括《捉鬼敢死队》《魔精》《突变第三型》《恐怖南瓜头》这些,说白了,外形很复古。
因为80年代怪物都是模型和化妆技术完成,都是道具,外形上有很重的“胶状”感。本片中的七宗罪怪物,用CG特效故意做出当年那种感觉,这是有意为之,。电影中其实很多80年代梗,这个后面再说。
★办公室杀戮
说这片打斗效果不好,其实最精彩的则是希瓦纳博士“大义灭亲”的段落,这段也是满满的恐怖电影风格。比如门外路人甲,看到屋里多人被撞倒玻璃上的场景,从情节演变到画面构图,典型的B级片风格。
★触手系
结尾沙赞家族跟七宗罪混战的场面,沙赞玛丽跟触手怪打得不亦乐乎,这段恶趣味更加明显。
不要以为触手系是霓虹的专利,要知道,触手系是起源于欧美,后来才在霓虹发扬光大。确切的说源头来自一部电影,就是1982年的cult科幻片《杀出银河系》,里面就有触手怪XXOO美女的戏份,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镜头。
而这部电影灵感,来源于1979年的《异形》,因为后者异形嘴里吐出那玩意。。。扯远了。。。大家对比一下,知道就好。
说下彩蛋部分,肯定也有不少朋友总结了,这里或多或少提一下,主要强调一些少见的(有剧透)。
★洛奇台阶
这是史泰龙《洛奇》系列的老梗,每一部洛奇都会爬台阶,然后上到一个高的地方欢呼,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成立费城的景点了。电影中沙赞与弗莱迪坐在“洛奇台阶”上交谈,就是致敬电影《洛奇》。而且同样的桥段在《奎迪》里也出现过。
★虎之眼
本片致敬《洛奇》的地方有三处,除了上述之外,另一处就是在台词中提到那座著名的雕像,结尾打斗还给毁坏了。还有一处就是沙赞卖艺的时候,嘴里唱的那首歌,是《洛奇3》著名的主题曲,survivor乐队的《Eye of the Tiger》的前奏,而且他把歌词也改了,变成“lighting in the hands”。
★蝙蝠侠
本片最多的梗,除了蝙蝠镖和一堆老爷文化衫+玩具之外,还有几处:
售房处两位说得“巢穴”,什么车开进瀑布,悬崖边上能看见海浪等等,就是暗指蝙蝠洞。弗莱迪还在和比利的交谈中提到了“斗篷骑士”这个名字,这也是蝙蝠侠的外号。
★超人
仅次于蝙蝠侠的梗,包括超人飞行的姿态、击中超人的子弹、内裤外穿无法解决上厕所问题,当然还有结尾那一幕。不过那个人并不是亨利·卡维尔,因为之前他跟DC的谈判破裂了,也取消了本应在的客串,连他是否还会继续扮演超人都是八字没一撇的事儿(传闻好像是真不演了)。
★海王
电影最后1个彩蛋,两位小孩对话的内容,还有弗莱迪的T恤图案,指向性非常明显,就是海王。
PS,字幕的简笔动画要比正片更好看。
★笑匠
比利巴特森在领养中心,跟那位大妈对话中,后者桌子上摆着一堆笑脸胸贴,这是《守望者》中笑匠的标志
★希瓦纳博士
大反派希瓦纳博士,跟漫画中的不同,也跟之前猜测的“照搬黑亚当设定”也不一样,毕竟后者是因为家人死亡才黑化的,而我们的博士可是大义灭亲啊。
漫画里他是天才科学家,追寻魔法的动机要高尚的多,魔瞳只是受过魔法伤害,能看看见魔法的设定,跟电影也不一样。漫画中这位是高智商反派,跟超人反派——另一个光头莱克斯·卢瑟是非常相似。该角色在电影变成了单纯二百五,塑造的并不成功。
★黑亚当
由巨石强森主演的《黑亚当》将在年内开拍,作为反英雄或者反派,沙赞的宿敌,本片里竟然没有明显的黑亚当彩蛋。
按理说,巫师给比利展示沙赞的历史时提到的释放了七宗罪的那个“错误的继承者”有可能指的是黑亚当,这是源自漫画的设定,而且黑亚当是希瓦纳博士释放出来的,途中被魔法击中了研究,才变成了魔瞳。
但据说《黑亚当》的独立电影中的人设,是来源于DC重启“新52”之后的设定,这时的黑亚当是城市守护者般的存在,与早期漫画不同,所以电影中这个梗是不是暗指黑亚当还有待考证。
★惊奇队长
弗莱迪给沙赞起了一堆名字,都被后者pass掉了,其中有一个名字就是“火花手指队长”。这是恶搞隔壁漫威的惊奇队长,因为漫威的惊奇队长有一个外号叫“火花拳头公主”。
话说也是惊奇队长占用了沙赞最早的Captain Marvel名号,还注册了专利。使得这位不得不找新的名字,最终用变身术语“沙赞”当了名字,电影中起名字的段落,颇有叫板的味道。
★飞跃未来
沙赞在玩具店踩巨型钢琴的一幕,致敬了1988年一部电影《飞越未来》,汤姆·汉克斯主演,二者的共同性,都是熊孩子一夜之间突然长大的设定。
★沙赞家族
改了名之后,著名的“神奇家族”变成了“沙赞家族”,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念秃噜嘴了很容易说成“傻子家族”。
电影中几位设定完全来源于漫画,其中弗莱迪变身后那个天蓝色外衣的家伙,就是“沙赞二代”,少年泰坦成员。玛丽,电影里从妹妹改成了姐姐,是“沙赞玛丽”,但玛丽姐变身之后,还不如之前漂亮,跟设定不符啊。
★格斗游戏
尤金是个游戏迷,电影中小家伙时时刻刻不在玩游戏。变身“尤金沙赞”之后,发闪电时喊了声“嘟哏”,是模仿《街头霸王》中隆的波动拳。看来华纳跟《街霸》制作方卡普空关系真的不错,去年《头号玩家》也是一堆街霸梗,主角打大反派也喊了一声“嘟哏”。
另外一个街机游戏就是华纳自己旗下的《真人快打》,比利和弗莱迪有钱之后玩的游戏就是《真人快打X》,尤金结尾打倒怪兽之后,喊了一声“Fatality”,这是《真人快打》 终结技击毙敌人后的成就。
★冥思螨
彩蛋中那个小虫子,是冥思螨,一只来自金星有着极高智慧的虫族反派。
说白了,这玩意是拥有脑控能力的毛毛虫而已,其主要的战斗方式是心灵投影、精神控制、超级敏捷,同时作为昆虫肯定有计划的能力,进化后不但实力出色拥有强大的耐力,还能吞噬时空。
影片中涉及到了不少冥思螨的梗,比如说孩子们在开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鳄鱼人,其实是冥思螨在朋克星控制的一群生物。
冥思螨组建了一个团伙叫“邪恶怪物协会”。后者团队里就有希瓦纳博士、黑亚当、原子队长等等,都有机会登陆大银幕。话说DC电影宇宙里,正派团队“正义联盟”眼看着就要散伙了,反倒是一堆反派团队倒是风生水起,包括自杀小队、未来的《猛禽小队》、《正义联盟》结尾的“末日军团”,“邪恶怪物协会”也很有机会亮相哦。
沙赞(Shazam)这个角色最早登场于福西特漫画(Fawcett Comics)于1940年2月出版的《天才漫画》#2(Whiz Comics)。原名神奇队长(Captain Marvel),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官司纠纷(涉嫌抄袭超人),DC收购了该角色,并更名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沙赞,而他的原名被漫威注册成为了惊奇队长。
沙赞之力由一位名为威廉·约瑟夫·“比利”·巴特森 (William Joseph “Billy” Batson)的14岁少年所继承,他的能力主要来源于希腊神明,对应着名字的字母。能力分别为:S-所罗门的智慧(古犹太国国王)、H-海格力斯的力量(大力神)、A-阿特拉斯的耐力(支撑地球的泰坦神族)、Z-宙斯的雷霆(操控闪电的天父)、A-阿喀琉斯的无畏(脚踝是唯一弱点的战场英雄)、M-墨丘利(众神的信使)的速度。而他的死对头黑亚当的力量则是源于埃及神话。
在最早的版本里,比利是一位年纪轻轻挣钱养家,正能量满满的三好少年,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和纯洁的内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沙赞之力。然而在闪电侠引起的大事件《闪点》( Flashpoint)后的「新52」故事中,比利成了脾气暴躁、愤世嫉俗、喜欢翘家和干架的叛逆少年,于2019年上映的电影《沙赞》中就是采用的这个设定。
电影《沙赞》IMDb评分7.5,豆瓣评分6.5,似乎在国内遭遇了「水土不服」的状况。虽然该影片和《海王》一样聘用恐怖片类型导演(《招魂》宇宙入侵DC宇宙啦),却没做到后者的绚烂海底世界,也没有热血的肉搏打斗。这可能跟华纳中低成本的制作预算有关,导致了后半段的打斗疲软,青春剧既视感,除了沙赞家族的登场外没啥亮点了。所以导演把电影的重心转移到了文戏上,注重「成长」和「家庭」。然而对于国内观众,寄养家庭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情感共鸣难以取得。武戏也不讨喜,「老虎玩偶」(漫画里获取过沙赞之力的老虎)这种梗不是漫画迷根本get不到,颇为尴尬。
主角比利和反派希瓦纳博士的身上都带着强烈的原生家庭烙印。比利在年幼时便被不满20的母亲抛弃(17岁怀孕),生父犯罪入狱10年,母亲的新男友则是无礼粗鲁的货色。比利的家庭让人想起了剧集《无耻之徒》,类似的底层人群。这里说的底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他们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做事不顾后果,学不会承担责任,信奉所谓的及时行乐和戏梦人生,不干人事。而希瓦纳博士则从小接受打压式甚至是人格侮辱的精英教育,让他的性格变得压抑而好胜。上流阶层与边缘群体,像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
文戏的主题,不光从人物背景体现,更变现为电影致敬的彩蛋里。比利和他的好友弗莱迪躺在费城的阶梯上赞叹着「怪不得洛奇喜欢跑来这里」,这里说的洛奇,就是指史泰龙主演的经典拳击系列电影《洛奇》(Rocky)的角色(不是洛基哦Loki),励志色彩呼之欲出。
另外一段是比利被希瓦纳博士追杀,跑到商场去,脚踏钢琴键的情节。致敬了汤姆·汉克斯于1988年主演的电影《长大》(Big)。《长大》讲述的是12岁的少年许愿后如愿成为了大人,面对人生压力开始探索成长意义的故事。跟《沙赞》核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致敬意图溢于言表。
所谓长大,不单单是指力量的获取,更是指内心的强大。刚获取六神之力的比利去干了啥?像所有小屁孩都会干的事,买啤酒(在国外某些地区青年购买啤酒需要出示身份证),拍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跟路人合照赚取小费,坑饮料贩卖机和ATM机,出入你懂的俱乐部。这类心态,用一个比喻就是「刚学会使用工具的兴奋黑猩猩」,说白了就是力量和心智的不匹配。力量是人类趋之若鹜的存在:金钱、地位、名望、权力…洞察人性弱点的社交技巧,过渡地追求力量会导致心智的迷失。比利是幸运的,对正义联盟的崇拜从一开就塑造好了他的底色,让他走在了正道上,他只是对力量还处于摸索阶段而已。(这个故事教育我们,没事多看看漫画塑造三观)
力量,是祝福,也是诅咒。展现这种题材的影视及动漫作品比比皆是,譬如《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戒指(没有错就是《指环王》中魔戒的原型)、《冰与火之歌》中的铁王座、《死亡笔记》中的笔记、老版《蜘蛛侠3》中的毒液、《鬼泣》中的维吉尔(划去)。这些优秀的作品,都尽量地削弱了超自然力量的分量,把笔墨着重在人性上。对于力量,需要保持着警惕的心态以及强大的自控能力。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偏执地坚守着「不杀原则」,对自己有着自虐式自律的黑暗骑士蝙蝠侠。
到了最后,我们的小比利,把儿时生母送给他的「指南针」(敲黑板:此处有隐喻)饰品还给了母亲,说着「看来现在你比我更需要它」。也开始顿悟了沙赞之力,开始去拥抱新生活、新家庭、新自我。正如我们的好邻居小蜘蛛说的那样,要时刻谨记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整部《雷霆沙赞》看下来,最让我喜欢的一个角色其实还不是沙赞(他排第二),而是他在收养家庭里的那个沙雕兄弟弗莱迪,先说说这个人物,因为很少有超级英雄电影中的非大反派角色能够刻画得这么好。
他一出场是在比利刚来收养家庭的时候,妈妈对弗莱迪说“你可别说那些奇奇怪怪的话吓到他”,可是妈妈刚关上门,弗莱迪就开始“吓唬”比利了,他说自己的腿是爸爸推自己下楼时摔的,吓得比利还以为自己进了个贼窝。
接下来,在一个又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里,弗莱迪这个人物的性格不断被丰富起来:
他是个超级英雄迷,他收藏了蝙蝠侠飞镖、哥谭日报、还有子弹等等粉丝纪念品;
虽然他并没有什么坏心,甚至还有点正义感,最终是他教会了比利去做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超级英雄,然而所有人连学校看门的都觉得弗莱迪看上去不像好人;
他到处胡说八道其实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因为他才想成为超级英雄,但没这个命,所以他会在学校里吹嘘说自己会请沙赞来吃午饭,结果没实现被揪着内裤丢出去;
连学校里小混混也要欺负他。
他做梦都想成为超级英雄,他连宣传语和名字都想了许多个,然而,他不是。他只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被人欺负的、每天做着英雄梦和武侠梦的小男孩。
这个孩子不是电影虚构出来的,而是千千万万超级英雄漫画和电影忠实粉丝少年的真实日常,他们需要梦想,需要超级英雄,去支撑他们的生活,去面对成长的烦恼,和日益逼近的成人世界。
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8年,一个小男孩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通家庭,父亲是个装卸工,所以家里可以说是穷人,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从第一街区的家到第五街区的学校,两点一线,他所有对冒险和世界的渴望,只能通过阅读漫画来实现。他受到那些超级英雄故事的影响,在自己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无比精彩的王国和世界,并且也开始试着写超级英雄的故事,还卖了钱。
他成名之后,在接受采访时坦承:超级英雄对我的影响,甚至远超过了托尔金和莎士比亚。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写出了奇幻文学界鸿篇巨著《冰与火之歌》的作家乔治·马丁。
由此可见,超级英雄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独特的位置,尤其是在少年心中。所以这次DC大胆改变了以往的暗黑风格,用一个内心始终只有14岁的沙雕少年来做主角,而且贯穿全片充满了非常轻松、毫不费脑细胞的自嘲式幽默,让人觉得超级英雄终于回到了它本来属于的地方:带来欢乐、满足梦想。
所以全片看得我最开心的有两个桥段:一个是比利忽然间获得了超能力之后,他和弗莱迪像两个“刚刚偷到了父母酒柜钥匙的孩子”(美国影评人语),各种搞笑玩耍,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凭借超能力去战胜邪恶成为英雄,他们想到的是买酒、看脱衣舞秀、合影赚钱、在油管当网红。超能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多了一种玩的方式,这才是14岁少年的真实心理,他们还是初中生。
另一个看得很开心的桥段,就是最后沙赞顿悟,单凭自己是无法战胜反派的,于是他把收养家庭的兄弟姐妹都变成了超级英雄。考试不及格的胖子,满嘴跑火车的弗莱迪,话多收不住秘密的达拉……
弗莱迪变身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能飞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超能力,他之前很多次问过比利,假如有超能力你选能飞还是能隐身,这对于比利来说或许听着摸不着头脑,但是对于弗莱迪来说那都是他想要的,因为再也不用拄着拐杖挨欺负了。
一个普通小孩的梦想,被实现了,他不再需要仅仅是远远看着超级英雄,就像看超人、蝙蝠侠或者海王那样,永远是小心地遮掩着自己的自卑和幻想,然后对超级英雄五体投地。而是从一个走路都不利索的瘦小子,毫无征兆地就梦想成真变身超级英雄。
许多人用“可爱”来形容这部电影,比如沙赞的蠢萌形象,而我觉得最“可爱”的设定就是弗莱迪梦想成真这里,它似乎在告诉每一个像弗莱迪一样的孩子,总会成真的,就像乔治·马丁一样。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沙赞这个超级英雄的诞生过程就有点特别。
对比DC旗下的其他超级英雄,超人本就不是地球人,是自带超能力的氪星人;海王是人类父亲和带有超能力的海公主生的孩子,也算是遗传自带超能力属性;而蝙蝠侠是为了报血海深仇,苦心孤诣谋划多年,利用科技、金钱、智慧等方式去打击黑恶。他们成为超级英雄都是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前因后果的,不是随机的。
然而比利却是真的像中彩票了一样,他不过是在兄弟被混混欺负时挺身而出了一下,就被巫师觉得是“至善之人”,估计也是巫师有病乱投医,因为反派那边已经找到接班人了,他也要赶一下进度。所以,比利在成为沙赞超人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吓得不轻,因为没法回家了。
这种设定再度暗合了片子的用意,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超级英雄,你不必是氪星人,也不一定要背负血海深仇,更不用是人类和海神的混血,只要做点好事就行,哪怕是小小的好事,出手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你就有可能成为超级英雄,当然,你还需珍惜身边人,还有现在的家庭。尽管这些道理浅显到不能再浅显,但依旧动人。因为我们之所以一把年纪了还会走进电影院去看超级英雄的爆米花电影,不恰恰就因为我们还依旧相信英雄战胜邪恶的童话么?
因此也相信,沙赞和弗莱迪这对好像周星驰和吴孟达一样的黄金CP,会在接下来的《雷霆沙赞》续集里有更搞笑的冒险之旅。
曾经由扎克·施奈德操刀的DCEU,在2016年有过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前有野心勃勃的巨兽《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后有怪咖云集的《自杀小队》。如果这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市场认可的话,那么华纳/DC就真正地祭出了能够与迪士尼/Marvel抗衡的电影宇宙。
但遗憾的现实是,想要一步登天的《正义黎明》摔了个趔趄,想要打破规则的《自杀小队》乱成了一锅粥,甚至直接导致了《正义联盟》从剧本到剪辑到视效的全面崩盘。
然而,当DC电影开始远离扎克·施奈德的严峻色彩之后,DC漫画的多元化魅力才终于开始显现出来,也开始与一成不变的MCU拉开了差距。《神奇女侠》和《海王》从天而降的自信由内而外地迸发出来,而紧随其后的《雷霆沙赞》和《小丑》,也终于扩展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可能性——电影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击退强敌拯救地球,而是对超级英雄形象的深入挖掘。
在蒂姆·伯顿的《蝙蝠侠》诞生30年之后,源于漫画的超级英雄们,几乎已经成为了极客文化的代名词,但没有一次将目光放在它最早的观众,孩子们的身上。而第一部实现这个目的的超级英雄电影并非来自“卡通不像卡通真人不像真人”的迪士尼和MCU,而是来自暗黑成风的DC。
《雷霆沙赞》和其他的新派DC电影,虽然无法与气势恢宏的MCU一线作品等量齐观,但至少在视觉效果和娱乐理念上已经开始奋力追赶。就《雷霆沙赞》而言,尽管情节简单,动作戏又少又不够明亮,CG怪物角色一如既往地无聊,但9000万美元的投资规模,带来的乐趣却是1.5亿美元以上的《蜘蛛侠:英雄归来》《蚁人2》和《惊奇队长》所无法企及的。
《雷霆沙赞》 是第一部由华纳旗下新线公司参与制作的DCEU电影。有趣的是,作为一家专注成人化内容的电影公司,新线带来的是一部彻彻底底少年化的超级英雄电影——与其说是超级英雄互殴,不如说是《龙拳小子》之流,自我成长对抗霸凌的喜剧变种。而作为《海王》导演温子仁的门徒,导演大卫·F·桑德伯格也是从恐怖电影起家。尽管《关灯以后》《安娜贝尔2》中虎头蛇尾的毛病并没有改掉,但导演将恐怖元素与超级英雄题材的融合令人惊喜。
显然,尽管负责的是一部面向青少年和家庭观众的喜剧类型电影,大卫·F·桑德伯格和温子仁一样,也不忘展示自己对老本行的热爱。
值得称赞的一点,是《雷霆沙赞》的服装设计。参与多部恐怖片制作的利亚·巴特勒,成功地将漫画中罗马风格的夸张造型,变成了不那么违和的卫衣披风。而沙赞家族登场后,也都能展示出差异化的个性与风格。尽管大色块的运用有些简单粗暴,但考虑到电影中刻意设计的元文化特征,片尾彩蛋祭出了冥思螨的《雷霆沙赞》,在保证对普通观众友好的同时,也很好地继承了DCEU系列对漫画和漫画粉丝的友好态度。
但真正使《雷霆沙赞》在叙事上获得成功的是角色关系——这又离不开大小演员们富有乐趣而又自然的表演,尤其是第三次出演超级英雄电影反派的马克·斯特朗——现代超级英雄电影的一个特点,就是认识到超级英雄和反派角色们并不是特殊能力的人格化,而是与能力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雷霆沙赞》将现代青少年置于能力与身份的困境之中的做法,与早年间山姆·雷米在《蜘蛛侠2》所采取的策略都是大同小异的。而就在去年,《死侍2》和《蜘蛛侠:平行宇宙》也不约而同地在关注超级英雄们的自我意识,这一根源甚至能追溯到理查德·唐纳的《超人2》。
《海王》和《雷霆沙赞》的欢乐气氛,证明了(恐怖片导演拍出的)DC电影也能富有热情洋溢的爆发力。与MCU奔四奔五的“巨婴”们相比,让兄贵外表少男心的沙赞去承担成长的烦恼,显然要合理的多。
随着顶级大片制作费用的一升再升,大制片公司们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在中等规模里开拓新的可能性,像《死侍》《新变种人》《大黄蜂》《雷霆沙赞》这样的电影,在回本上承担的压力显然要小得多,也就有了更多的勇气去探索全新的玩法。
《雷霆沙赞》离其他DCEU,和一线的MCU电影都还有一段距离,甚至与去年年末的《海王》相比,在想象力上都要明显逊色许多。但考虑到不到一半的成本,《雷霆沙赞》的目的和意义要更加直截了当:没有大野心,只为小冒险。
作为超级英雄起源电影,此Captain Marvel几乎在任何方面都要远远强过彼Captain Marvel。
与北美传出的好口碑相去甚远,故事不能再简单,审美不能再疲劳,正反对峙不能再空乏,完全就是流水账的推进,所谓的喜剧细节和傻屌桥段不过是尴尬无比的套路讨好,漫威已经在宇宙间展开宏大的命运交换和格局重组,DC还在傻呵呵的搬石头砸脚扮跳梁小丑,而且老套迂腐,丝毫没有半点长进,制作和场面甚至对不起这张IMAX影票钱,诺兰的DC世界是深沉暗黑的视角高度,温子仁创造了审美话题和想象空间,而这部电影却是廉价输出和嘴炮充斥的三无产品,为数不多的超级英雄电影看完没有半点涟漪,心疼DC的同时又只能接受在四月档注定成为炮灰的事实。★★☆
这真的是DC?——祖传的暗黑系审美哪里去了。背弃传统,选择Marvel化视觉风格,又没几个笑点。// 另外,点映上映之前就有三十篇影评躺在评论区了,豆瓣是不是应该管一下营销号和引战?(认真看片少站队)
DC英雄内裤外穿紧身衣披风的做派,必须要有自嘲精神。这片子的态度就对了。主要的问题出在主角的成人演员很用力的学小孩疯疯癫癫,少年态却闷得很,很难联系成同一人物。
由于沙赞真身是个少年,所以在影片风格上也完全少年化。整部影片非常多很青少年的吐槽梗,有些梗我还是很受用的。尤其刚获得能力的部分,也算是各种超级英雄自我吐槽了,期间还混搭了蛮多流行文化元素的吐槽。另外,这片最大致敬的是《洛奇》啊,包括小男孩的装束也是洛奇的。整部影片还是关于少年自我认知和成长的,尤其还是一部青少年电影的设定,所以在后面对战的部分,确实弱了一些。
还行,但未达到预期,因为太工整。英雄起源万变不离其宗,加上角色限定,小毛孩也必须经历蜕变,所以该片只能老老实实套模板,故事受限地方还挺多。表面上是强化逗比属性,实际上熊孩子折腾,就预告片那些,骨子里面还是很严肃的,老一套家庭观。特效场面一般,而打斗是太差了,跟过家家一样(应该是中等成本电影)。反倒是一些边角料很喜欢,比如80年代B级片风格的怪兽,触手恶趣味,结尾大乱斗,噱头要比故事本身更加好看。玛丽变身之后还不如之前漂亮
【B-】什么沙赞,这分明是“傻赞”。想看大片的要失望了,超英片常见的矛盾,抉择,到这片里都变成14岁青少年的成长苦恼。满满中二气息,基本就是个儿童片。不过笑点,主题都完成的不错,整体还是满欢乐的。
幽默并不等于沙雕,2b也不等于好笑,之前有部Power Rangers看过么?就是一帮小孩子过家家的感觉,却又没有《小丑回魂》那么纯粹。如果做不到该搞笑搞笑该正经正经,没法像银护一样让人发自内心被逗乐,无法像死侍一样完全抛开一切贱到底,沙赞真的有些低幼了。
一个少年探索如何做一名英雄的故事,也是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没有用爱发电,没有强行和好,有的只是我尽力了,我问心无愧,有的只是遗憾也是一种美。忍辱负重,含泪前行。默默承受苦难,把快乐带给他人,这才是真正的超级英雄。以前人们说《蝙超》不幽默,说《海王》没剧情,说特效大片看腻了想看有剧情的,《沙赞!》又幽默又有剧情,再也没理由打差评了。幽默、欢乐,也有恐怖、惊悚元素,会议室一幕让人联想到《异形》,堪称恐怖片爱好者的福音。不是转型,更不是模仿谁,仍然保留了DC的黑暗、写实、深度。DC扩展宇宙之所以叫宇宙,就是因为它无所不包。《钢铁之躯》的严肃,《蝙超》的史诗,《神奇女侠》的阳光,《海王》的瑰丽,《沙赞!》的幽默……多元化、多样性,百花齐放,非富多彩,构成一个包罗万象的电影宇宙。
很欢乐又享受的两个小时,整体节奏很好,观影过程不拖沓。而且,电影既保留了DC原有的暗黑,也融入了很多合家欢桥段,当然也有导演本身擅长的恐怖元素。沙雕气质的外壳下其实是少年成长故事:沙赞和大反派希瓦纳博士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个阳光乐观,一个腹黑阴暗,但终归能从家庭这里找到两人不同走向的原因。"请大声喊出我的名字""比利",噗哈哈哈
這個英雄太兒戲了吧 和反派的決鬥竟然感覺都是在飛 掐脖子 打倒在地 掐脖子??? #吹一波配樂Queen的Don’t Stop Me Now
习惯了好莱坞这种流水线的片子,DC宇宙的电影彻底的不用期待了,很快大家的也就是DC黑了。不过现在DC宇宙把导演偏个人化的风格剔除的一干二净,只做工业流水线的商品,卖卖情怀,对于有漫画情怀的人,绝对是有很强杀伤力的,这也意味着DC这种片子在本土可能要口碑和票房双丰收了,漫威宇宙的那些印钞机本质上也就是这种无聊玩意儿。还以为沙赞要学贱贱呢,结果并不是,走的儿童沙雕路线,用一些低幼无害的反差制造笑料,最后再喊一波“伐木累”的正能量主流价值观,可以说是非常大众化全家欢的安全牌了,虽然毫无追求,但绝对把受众基础做到了最大化。
果真雷霆沙雕,解决了一个一直以来的困惑:如果谁发现自己突然变成超级英雄,为什么一定会到处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他不能享受当明星/网红的虚荣?为什么不用超能力打开ATM然后当个躺着数钱打游戏的快乐肥宅?!逐个摸索激活技能点很搞笑,小男孩间的嫉妒和斗气很真实,沙赞家族幼稚、傻里傻气,但又有纯真的赤子之心,有种小时候看儿童家庭剧的感觉。喜欢男二号那个geek小男孩,觉得很有灵气。片尾两个彩蛋,又是一友一敌
沙赞=沙雕+很赞
尽管没抱多少期待,但看下来还是低于预期。槽点太多,反派设定(包括七宗罪在内)又笨又弱,心疼下马强叔。小演员们比较有戏,小比利很像二丫,小弗莱迪、小达拉都有点可爱。后面40分钟勉强扳回来一些,让影片整体勉强达到“还行”的程度。
二丫演得真好,差点没认出来。沙赞其实是叫范达尔,是雷神派去DC的卧底。你是否还记得,15岁的你在干嘛,成长这个话题,成了《雷霆沙赞》逃不掉的主题,而成长的主题在电影中也堪称经典结构,百拍不厌。当沙赞遇到希瓦纳博士之后,沙赞(比利)选择了逃避,变回了比利的样子,这也是我觉得影片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当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有一天长大成人,但当然我们都变成大人时,却怀念起曾经肆无忌惮的少年时光。影片用这样的剧情,影射了我们对于成长错位的一个比喻。
在国外看的,比国内提早一天上映。电影节奏过慢,前面的70分钟拖拉。虽然通过预告预想到了沙雕的情节,但是沙雕情节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看的十分难受。电影中的几个笑点也不是特别的搞笑。剧情设计低龄化,适合12岁以下观看,而且极度不符合DC宇宙现在走的暗黑系。整部电影也没有什么令人可以惊叹的镜头,缺少了超级英雄片的精髓。这可能是我看过最差的super hero先导片。给高分的人是真心的吗?
开场还算正经,但二十分钟不到就开始智障了,一路沙雕到尾,这个片子的逻辑设置非常奇怪,比利这小子有一毛钱的“正面精神”吗?他这也能叫六神选中之人?卖超能力赚钱,搞ATM机,害公交坠桥,这叫英雄?这就一祸害精!打戏运镜的调度非常烂,导演是不是不知道“Panning”和“Track shot”这两个运镜手法怎么写?武戏完全没有张力。人物弧光不存在,这孩子从头熊到尾,几乎没有什么内心戏来表现他这个人精神上的成长,人物单薄的像白纸,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淘气包符号这何止幼稚,这是弱智
前一个半小时都很好看,属于剧本扎实有梗有虐的超级英雄初代作品。最后大战拖沓冗长。不能黑黑人和亚洲人,不能黑女性,不能黑胖子和残障人士,能黑的只有发际线退后到没有发际线的英国人 。心疼马强。DC漫威半斤八两。
挺欢乐,看过导演之前那些恐怖短片,就知道他的鬼点子蛮符合这片气质。满足了像我这种和比利.巴特森一样拥有「童真」的观众,像赛迪斯那样没有童真的「成年」观众是get不到这种乐趣了,也不是服务于你们的。这片和《长大》(Big)一个思路,很80年代,甚至还致敬了一把(踩琴)。演到最后有点儿《十兄弟》的意思了。
蝙蝠侠:儿子,你知道正义联盟的三大巨头是谁吗?达米安:是神奇女侠...蝙蝠侠:对,正是神奇女侠、我和大超。达米安:不,父亲,不再是了。傻赞和海王取代了您和超人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