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人生

HD中字

主演:埃迪·马森,琼安·弗洛加特,安德鲁·巴肯,迈克尔·埃尔金,保罗·安德森,布隆森·韦伯,Wayne,Foskett,赫柏·贝尔德索尔,汉娜·布拉米雷斯,克里斯·考林,Nigel,Genis,李·尼古拉斯·哈里斯,理查德·赫德曼,伊恩·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寂静人生 剧照 NO.1寂静人生 剧照 NO.2寂静人生 剧照 NO.3寂静人生 剧照 NO.4寂静人生 剧照 NO.5寂静人生 剧照 NO.6寂静人生 剧照 NO.13寂静人生 剧照 NO.14寂静人生 剧照 NO.15寂静人生 剧照 NO.16寂静人生 剧照 NO.17寂静人生 剧照 NO.18寂静人生 剧照 NO.19寂静人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逝者如DoDo

当你走进一间空屋子,该如何从其中的生活痕迹判断居住者的身份?

苏格兰格子的窗帘——英国人。小方餐桌,单把椅子,以及白色餐垫上留下的盘子印迹——单身。三件套的西装——办公室一族。旧公文包——需要跟很多文件打交道。房间很整洁——责任心很强。架子上放着一排古典音乐——性情内敛保守。橱柜里的罐头是同一个品牌——生活四平八稳,一成不变。桌上有本蓝色封皮的大相册,里面贴着很多人的照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起来既非朋友又非亲人——唯有这件事令人费解。

福尔摩斯的演绎法至此失效。要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多么难啊。

《寂静人生》的主角John·May,区公所的职员,负责操办社区死者的身后事。看起来十分乏味的工作,一做就是二十二年。片子的基调是静谧的,带着大不列颠民族特有的冷淡。这部电影采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拍摄,以此来强调May的单调生活。主角走过的永远是同样的道路,转过的永远是同样的街角。二楼永远有个老人在百无聊赖地看着窗外,我们本以为他会是May的案子之一,结果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旁观者,见证着May的每一天。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不断出现的桌面镜头。导演用这种方式来铺列照片,展示死者们曾经拥有的生活。很多人的一生,在May的相册里妥善安放。这是跨越了生死的交流。May要寻找的,是亲情,友情,以及爱。他寻找这些人活过的证据,然后重新拼接成完整的人生轨迹。

这是个缺乏怜悯也缺乏敬畏的年代,就连死亡也被物化了。而May的工作,则是令逝去的生命再度鲜活起来,重新回归到“人”的本质。活着已经足够艰难,离去的时候,更不该像垃圾一般被丢进焚化炉。他们该在信仰的庇护之下,体面而安详地长眠。但是绝大部分人不这么想。年轻的尸体处理员天天埋头于填字游戏,与他的轻率态度相比,May的工作方式实在太过认真太过严谨。而更为悲哀的是,这种为死者尊严而努力的行为,在旁人眼中毫无意义。

场景越是重复,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观众们的视线会自行探寻那些熟悉之外的陌生。May慢慢开始改变自己,他犹豫着点了热巧克力而非红茶,他故意错过一班火车,他在电话里对上司撒谎,他悄悄对着讨厌的人的车子撒尿,他的内心,其实也向往着另一种生活方式。突如其来的解雇令,带来的不是焦虑,而是勇气。并非结束,而是开始。

May的最后一个案子,贯穿了剧情的大半时间。他在火车上逆向而坐,仿佛不愿面对即将到来的悲伤与尴尬,而当他圆满地结束旅程的时候,在回程的火车上,则选择了正向的座位。导演在细节上花了太多心思,而正是这些细节,令May这个角色变得丰满可爱。

片中出现了两次May在晚上拉开窗帘向外张望的场景,他看到自己的身影反射在对面的窗玻璃上。那扇窗子属于一个死去的老人,这个镜头既暗示了May的孤独,又预告了必然的结局——他是作为死者的投影而存在的。

“四个字,无法飞的鸟类。”

“渡渡鸟。”

May买了两个狗狗图案的杯子,走出商店过马路,他第一次没有左右张望。车头的特写,黑屏。May倒在血泊中,他眨眨眼,笑了。这一刻他的内心无比安静喜悦,那是圆满结束一件事之后的心满意足。逝者如DoDo,如May,本应存在,却最终灭绝。

这个结局,令人联想到《刺猬的优雅》里的那句台词: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干什么。

May先生,你一定已经准备好去爱了。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鄙视那种“一眼看到死的生活”,认为那将会磨灭掉生命的乐趣。但这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是枯燥的。只要你热爱它,尊重它,它就会回报同等的快乐给你。即使这快乐只有你一个人能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一场无人出席的告别式,属于May的寂静人生。死者并不孤独,而活着的人,终将学会如何去爱。

 2 ) 他的坟前空无一人,却挤满了鬼

(剧透,慎入)

“这座城市有八百万人,八百万种孤独,八百万种死法。”

第一次想为一部电影写点什么。作为一点小小的感受。

我拒绝将这称之为评论。(其实也算不上评论,只是为了放一点我喜欢的截图。)

我不知道是从哪得知这部电影的,也没有看过简介,不能静下心来看书的时候在下载列表里发现了它。

《寂静人生》,也许能让我得到一点宁静。

前三个葬礼场景都让我如坠云雾,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一直出现在葬礼上?为什么只有他一个人?

牧师还夸他告别音乐选得好?

他说要给那些人(已经是骨灰了)多一点时间?

直到一通电话解开了他的身份之谜。

怪我孤陋寡闻。我确实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存在。

他收集起死者的遗物,仅靠着这些物品就为他们撰写了鲜活动人的追悼词。仿佛我们知道他们的一生,知道他们怎样活过。

是他为“无缘死者”保留了最后的尊严和体面。

看似一丝不苟严肃古板的约翰,其实也很可爱。

(连餐桌都能治愈强迫症患者)

斯托克在外人眼里就是个疯子。离职前往猪肉派原料里撒尿,用牙齿咬着皮带吊在三楼为慈善募捐。

约翰得知后非常惊讶。

看到告知自己被解雇的上司的车子停在路边,他也心生一计。

他甚至亲自尝试用牙齿咬住皮带将自己吊起来。(说实话看到他解下皮带我还以为他要自杀。)

那些呼应的小细节。斯托克和女儿都用书本垫沙发。

看完之后内心平静了很多。整部电影的画风太喜欢了,背景乐也好听。

(严重治愈强迫症)

一个竭尽全力为死者寻找亲友的人,在上司看来只是工作进度缓慢、尽做些毫无用处的事情。

一个与孤独死去的人打交道的人,自己最后也孤独死去。无人参加他的葬礼,只有一群鬼魂,前来与他重逢。最孤独的葬礼,却也最热闹。

 3 ) 再错过这趟车,我就不理你了——一些你可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Still Life,寂静人生。电影看完后耳边一直萦绕着电影里的旋律,深深沉浸在感动中。影片只有90分钟,剧情紧凑,细节饱满,表演传神,台词话里有话,感情内敛丰沛,音乐相得益彰,是一部上乘佳片。

故事发生地在英国,英国导演,男主角John May一口标准伦敦音,听起来非常舒服。电影里,大家都称他Mr. May,以下我称他John,就像Kelly站在即将开动的火车门前那样亲切改口。

故事从三个葬礼开始。

第一个葬礼,棺材上放着一支玫红色玫瑰,葬礼音乐来自专辑《A Joyful of Life Song》,对应的应该是后来三张照片里穿玫红色套装的女士。

第二个葬礼是在一所东正教教堂,棺材里是金发大胡子的男士,参加葬礼的John手持一支蜡烛,神父在绕着棺材熏香,John发出咳嗽声。东正教葬礼上蜡烛和熏香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器物,用来接引灵魂走向光明,蜡烛既是光明指引,也代表希望。葬礼音乐来自专辑《The Magic Greece》,希腊的主要宗教正是东正教。对应的是穿着绿色条纹Tennent’s运动服的年轻男人照片,当然那也可能是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推测他来自希腊。查了下Tennent’s是英国的一个啤酒品牌,赞助过足球,这应该是名球员。

第三个葬礼出现了棺材升降机。葬礼音乐选用的是风格显著的苏格兰风笛,来自专辑《Flower Scotland》。这确定不是伊斯兰教葬礼,只能说明葬礼主人来自苏格兰。

以上三个葬礼,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地域或国家,不同年龄、性别、特长、爱好等等……导演在用所有的镜头信息提醒着我们,三个葬礼的主人,是鲜活、不一样的个体,每一个镜头都充满着细节。而男主John作为区公所的职业人员,为他们每一个都精心操办了一场葬礼,哪怕只有神父和John参加。

John从教堂出来,与管理员一起走进骨灰存放间,架子上满满堆放着绿色塑料桶装的骨灰,工作人员问是不是只取Mr. Sandburg一个?提醒马上要取出的这已经快有两个月了。John的回答是再给其他人多一点时间。注意,影片三次提到两个月,第二次出现是在办公楼里,Mr. White也提醒过John,某人存放快有两个月了,冷冻室快摆不下了。后面有闪过冷冻柜的编号,镜头上能看到的最大数字就是60。第三次是新来的上司辞退John的时候说,我来了快两个月,据我观察……这里推算,一个case必须在两个月内关闭是John所在区公所对他的工作要求。在伦敦,如果是火葬,骨灰由相关部门负责免费保管2个月,2个月后按照33英镑每年收费。

John提着装有Sandburg先生骨灰的金属罐在一所大房子大草坪的围墙外停下,左看右看确认完没有人之后,把骨灰撒在面向花园的大树下。John把他留在这所漂亮的大花园大房子前,让他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另一种他生前所不能达到的生活,富裕的、宁静的、平和的生活。

奔波了三场葬礼,安撒了一盒骨灰之后,John坐了公交,穿过喧闹的街区,走到办公地点。首先遇到了管理冷冻库的年轻的怀特先生,怀特提醒John,Mr. Sandwhich已经冻了快两个月了,照这个速度,到夏天尸体就得多到叠在一起放了。可见区公所的容量,以及夏天孤独死亡量会增多这一情况。John和与骨灰管理员的对话类似,告诉怀特先生正在等两个Case的进一步消息,都有线索,不是没有希望,John在争取怀特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注意是他们——那些等待亲友认领的冷冻室里的“人”。话还没有说完,回应John的是一个远去的背影,和关上的两道门。人和人是不相同也不相通的,不是吗?John不得不咽下已到嘴边的话,吞到肚子里。

然后John下楼回到自己位于地下室的办公室。注意,导演为何把他的办公室设定在地下室?John在自己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总是需要从地面走入地下,他去见他的上司,要从地下通过楼梯到地上好几层。这个设定非常值得思考。处于地上几层的上司与接替工作的红衣同事,因为高高在上,所以俯视众生,对下属、对故去的人充满傲慢与无礼。而John,是与埋藏在地下的人们处于一个平层,因为平视,所以充满同情而悲悯。还有那些在地平层的,神父,看管骨灰、看管冷库的工作人员,墓园的挖掘工等等,他们处于人间的底层,他们没有傲慢,但对待故人又与John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时候时钟指向11:30,而影片也刚刚才到四分钟,已经有很大的信息量了。脱挂风衣,把三名逝者的照片从文件夹里一一取出,放进信封、封上,三个Case Closed的档案最后放入文件架。

这是John一上午的工作量,以削梨(午餐)为划分。他跑了三个教堂,撒了一盒骨灰,可能穿越了大半个伦敦城,搭公交加步行,他其实非常忙碌、非常辛苦。可是John不露声色、安安静静地做着这些事情,有条不紊、多线并行着好多个case。他办公室右手上方的搁板上排列的文件夹、冷冻柜里的、骨灰架上的塑料桶,都是在说明没有结案,或者说是John正在处理的案子。

下午,John接到一个电话,然后去了珍.福特的住所。在住所前John等待门房的过程中,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路过,John一直盯着他,直到老人走远、门房到来。这是第一次表现出John对街头巷尾独自一人的老人的关注。还有一次是John在酒吧寻访比利的消息时,酒吧里正独自坐着一个老人。John也盯着他看了一下,然后离开。我认为这是John多年积累的职业素养,也为本片中描述最多的客户与John的“互动”埋下了伏笔——这个区出现的孤独老人,将来会有可能成为John的“客户”,早一点留心关注,如果有一天需要寻访他们的亲友可能就会更容易些。至此,我对John产生了一种敬仰,这既是John的职业习惯,也是John对这个社会独特的人情关怀。更有点像福尔摩斯了。

在珍的公寓里,镜头随着John的眼睛扫视了一遍屋子。除了凌乱的桌面,其他基本都是整洁的。凭借多年的经验,或者还有John的个人能力,在一个陌生的屋子里,John迅速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案几上身着深红色长裙的弗拉门戈舞女摆件,窗边晾着五双透明连裤丝袜,摆放整齐的卷纸,镜箱里留有猫爪印痕的护肤霜……卧室里有两张单人床,其中一个是爱猫苏西的,另一个,在立着的靠枕与床垫间凹出一个人形,那是主人最后的时光,床头柜上有药有水杯,她甚至不能平躺。晚年珍就与这只猫朝夕相处,每天的购物记录都有喂猫的鱼,日日如此。门房读珍与“女儿”——爱猫苏西之间的通信,评价——“一个怪人。”John没有理会。离开时John带走了有用信息资料,交给门房一张名片,交代处理珍的遗物。关门前,John有一次回望,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信息,他是珍唯一的希望。

接着镜头是,回到办公室里John接到电话,是之前怀特告诉他快要冻了两个月的拉杜罗维奇先生的儿子。儿子已经改了姓瑞德利。儿子拒绝出席父亲的葬礼,John相劝,最终不得不接受他不能理解的说法。这一段对话信息量也非常大,透露出John也是个没有家庭亲人的“孤儿”,John认为已经过世的父亲虽然可能不是个最好的父亲,但儿子、孙子应该来见最后一面。人和人之间仍然不相通,John急切地想要说服他,但没有成功。John盯了一会拉杜罗维奇的档案,写下“Case Closed”。目光停留在照片上。这是一张年轻阳光,甚至有点骄傲自豪的脸庞,空军,坐在一架德军纳粹标志的战斗机上,而他的国籍是“Polish”。一个波兰人却在二战时加入了德军纳粹阵营,所以儿子改了姓,所以儿子也不希望孙子知道有这样一个爷爷,所以老人的记录里没有任何紧急联系人。他孤独终老在了伦敦的医院里。儿子选择的是不原谅、不和解、不相认。这又是一个让人沉思的故事。

忙碌了一天的John终于在五点整关灯下班。拎着公文包,过马路,对面二楼窗口有一个老人探出身子抽烟。这个老人在每一次John路过这个路口时都会姿势不变的趴在窗口吸烟。好像他被定格在了那里。我相信这是John眼里观照到的另一个孤独老人。但在活人的世界里他们永不会有交集。远远地有警铃呼啸,却感觉这一路非常安静。John的两个年轻邻居,一白一黑,正在过道里争论,John像个陌生人一样没有任何反应地开门回家。邻居的对话John听进去了,并且启发了他。

John的家,只有四种颜色,黑色、白色、灰色和棕色。其实墙是淡蓝色的,但导演的滤镜弱化了。黑白灰也是John的颜色,整部电影里他大部分时间只穿了这三种颜色,似乎只有一套衣服。一成不变的冷静、严谨。衣柜里只挂着一种颜色的衬衫——白色。家电非白即灰,家具、窗帘是棕色系。没有一件多余的家具和用品。John的家和John的外表一样冷清。夜深了,有寒风呼啸,整幢楼只有一盏灯还亮着,那是John在窗边的书桌前,打开了台灯,把白天刚刚送走的三个“客户”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那本厚厚的大相册里。台灯熄灭,屋子暗下来,一束月光打在相册上。那是耶稣光。

另一日,John在办公室里致电澳大利亚某个邮局,确认一盒骨灰是否收到,对方茫然,似乎电话号码是错的。然后John在一只赛狗身上寻找特征标记,依此搜寻赛狗主人生前可能的朋友。看来John要寻访的范围遍布全球。

终于安静了,John在办公桌前凝思良久,专心为爱猫的珍.福特女士写悼词,旁边是一盒弗拉门戈舞曲CD。这是影片的第四个葬礼。在珍的葬礼上,John为她选了一支深红色的玫瑰,和珍案几上跳弗拉门戈的娃娃舞裙一个颜色。神父念着John所作的悼词,一个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真实活过的生命凸现出来。神父从镜片下瞥视John的那个小眼神着实令人忍俊不禁,那一刻,神父也有了人性的光辉。如果不是真心爱着这份工作,谁会这样去做呢?这份工作链接的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命,只有尊重和爱着他们的人才会为他们用心寻找亲友、设计葬礼细节。即使肉体的物理的生命已经逝去,可生命仍在通过另一种形式延续,而尊重也应该是延续的。

接着棺材下葬,还是只有John一个人,这是这片公共墓区的第六具棺材,已经满了,潜台词再下一个就要再选地方了。刚刚埋下的珍没有墓碑。只有一个“Public 248454”的编号。是啊,还有谁会再来寻找并悼念她呢,除了John?另一方面,墓碑、刻字都需要付费,区公所是不可能负担的。

John没有急着离开,他若有所思地穿过一片墓碑,向山坡上走。在最顶端停住,坐下来。放眼望去真是好视线好风光呀。John躺下来,伸直了双腿,像一个下葬的人那样。阳光透过一片树荫若隐若现,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小鸟在头顶婉转地歌唱。他的脸上是温柔的平静的,还有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微笑。John一定是沉浸其中入了迷,因为当那个拿着铁锹的墓园工人何时走近他,都丝毫没有注意到。“这是一个好位置,最好提前为自己考虑。”真是一语成谶。

镜头一转。削梨。应该是中午午餐时间。John接到一个电话,他本打算下午再去现场,但放下电话连梨也没吃就去了。因为那是John对面窗口的邻居比利.史塔克。尸体已经腐烂并已移走。破烂的家具,简陋的折叠床,脏兮兮看不出颜色的窗帘,到处乱扔的酒瓶。有唱片没唱机,座钟也停了。可见比利生前的生活状态。John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到窗前掀起窗帘,去看对面的窗户。那是他自己的窗户。他在从比利的角度看自己。一个红色的断了线的破风筝挂在两幢建筑之间的树上像极了戛然而止的生命。一盒唱片,《Going Places》映入眼帘,那并不是去某地的意思,而是“大有作为”的意思。

John职业地、快速地、严谨地寻找每一个信息,他的神态让我想到福尔摩斯。有限的时间里,需要专业推理、快速判断,需要不怕脏,不惧腐尸(虽已移走)气味(穿防护服说明还是有感染的风险)。这并不是一份简单、容易的工作。

所以后来,爱玩填字游戏的冰库管理员年轻的怀特先生夸赞John,你应该升职去坐大班椅,你太厉害了。John听到后转身看了看怀特,想和他再说点什么,怀特已经自顾自地回到了他的游戏当中。好孤独。没有一个真正懂得他的人,或者可以交流的人。那个偶尔闪现的火花电光火石般让John眼前亮了一亮,可他定睛细看的时候,火花已经熄灭。而火花可能从未真正为他闪现。

离开比利的屋子时,John的目光停留在了瘸了腿的破沙发上,比利用几本书垫了起来。John搜集信息的时候,门房老先生在捣鼓那架烂座钟,座钟终于嘀嗒嘀嗒开始走,老先生发出的感叹是:“看,时间不为任何人停留。” John让门房除了座钟送到当铺,其余都要尽快消毒。这部电影,所有的台词都是有意义的,每一句都可以解读、耐人寻味,没有一句是废话。

John正是从比利房间找到的斯诺克会员卡开始了一场层层递进的寻访之旅。

下午,清洁工打扫时看到办公桌上的文件,主动问John又是一个找不到家人的吗?清洁工也是如比利一样的底层社会人,好奇、关切、唏嘘都是有的。穿粉色衬衫的布拉齐先生进来,清洁女工很识相地立刻拿着垃圾袋悄然走开。可见,白领John日常与清洁工是有着平等交流的,而他的上司却没有,可能还会拒这些底层人群于千里之外。布拉齐先生请John去他的办公室。在那里穿着紫红色套装的肥肥的新同事皮尔杰小姐已经等着了。John被解雇了,因为他结案效率低下,还不会替区公所省钱,选的土葬比火葬多。John解释,被上司打断。上司的建议是,你已经干了22年,可以考虑找一个与活人打交道的工作了。所有事务都将由皮尔杰小姐接管,除了John争取来的比利的案子,那是John的最后一个案子,只有三天。

晚上,John站在窗前从自己的窗口凝视对面。对面映射出的是John自己的身影。那一刻他是从自己的角度看比利,他会不会在想,就住在我对面的孤独老人,我之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呢?他在那个屋子里有过怎样一段时光,他的人生是怎样一段旅程?有难过,有自责,有好奇,隐隐地还有一种承诺。从比利处带回来的相册里是一个女孩,从出生开始,金发碧眼,天真烂漫,直到长成一个温柔的少女,大约十岁,然后就停顿了。还有一张导演也给了特写,是小女孩与她的年轻的妈妈。John合上相册的时候心里做了一个决定。John的承诺既是为比利做的,此刻更是为比利相册里的女孩做的。轻快的旋律响起。好了,John迫不及待要开始他的寻访之旅了。

John连夜寻访斯诺克俱乐部和酒吧。一夜无眠、一夜无果。在最后一间酒吧询问的时候已经是早晨。 John离开时注意到一个独自看报纸的老人。是的,职业的、敬业的John即使即将失业,他还是非常自然地注意到了这个老人,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潜在的客户再也不会是他的客户了。因为对孤独老人、底层人群的关注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仅仅是关注,而非打扰。John自己所能做的,就是某一刻需要他的时候,他能经心为他们寻找失散的亲友,精心为他们操办一场符合宗教信仰的有尊严的葬礼,有美好的悼词、生前喜欢过的音乐,女士会有一枝花,那颜色也一定是生前钟爱的。顺便说一句,从他的客户或者说逝去的朋友那里,John一定也听到了很多年代不同、风格不同的音乐,看看他摆放CD的地方,这些CD也许是John自己花钱买的。John的最大的爱好应该是音乐。

在去单位开始新一天工作之前,John需要回家洗澡换衣服(这是我脑补的情节)。 John特意走到比利的楼下,扔掉的旧物已经装在车上,John还是把那箱唱片抱回了家,一个一个清理,在某个唱片的封套里找到了一组没有冲印的胶卷底片。办公室里,冲印的照片中,那张带着帽子的年轻比利照片让John发现了新的信息。帽子上印有Oakham Baker。John终于要踏出伦敦了。

John坐火车,逆向而坐,火车上旅客不满,但周围有隐隐约约的说话声传来,John起身用自己的公文包占据了身旁的座位。他真的是孤独惯了,也寂静惯了。整部影片里John每一次坐火车、坐大巴的情形都特别值得玩味。在烘焙厂里,John介绍自己的工作是需要常常和那些不再做烘焙的人(people)见面时穿上白大褂。在比利的多年前曾经的同事嘴里,John了解到比利是个敢于挑战权威争取公平的人,把尿撒在馅料桶里,为工人争取到了5分钟的休息时间之后他就离开了。他放荡不羁,遇上一个开炸鱼薯条店的漂亮女人之后就和她去了威特比。他对女人总是有一套,看得出这位前同事有一点点妒忌的。他问John是否了解女人,John没有接话,此刻他应该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聊这个话题的。另外他心里还着急惦记着无人知晓的小女孩。他提起了葬礼,被对方拒绝了。

12:45,John在火车站台上,他等的回伦敦的火车延误了5分钟。这时候一对恋人隔着轨道的打情骂俏让John改变了主意。其中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是“再错过这趟车,我就不理你了。”John转身去了站台上的小店,本想点一杯红茶,却被热情的女服务员强烈推荐了热巧。John愣了几秒,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改点了热巧。打开饮料杯盖的时候,John新鲜而好奇,44岁的John居然是人生第一次喝热巧。John一定更好奇比利到底爱上了一个怎样的女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再错过就不理你了,爱情是多么奇妙的东西,John一定要去找到她们,他觉得就要找到她们了。

John改坐了大巴,方向威特比。威特比Whitby,在英格兰的东北面,邻海,也翻译成惠特比。是库克船长航海的起点。当天返回伦敦是不可能的。John在大巴上向上司请假,撒谎身体不舒服,而且明天也不能去上班了。上司一定提醒了John你只有三天时间结案,John说“yes,yes!Thank you Mr. Blatch!Good bye Mr.…”对方电话挂断。看看这个以距离和礼貌著称的国度里,Mr. Blatch对下属的态度。John拿出了比利前同事给的猪肉派,那是他的餐食。John的生活很节俭、很简单。望闻问切,除了问,切是用的口,都全了。这一定是John人生第一次吃猪肉派,他又好奇了,里面掺了比利的尿会是什么味儿?这也可能是John的人生第一个礼物。大巴人不满,这一次John仍然用公文包占据着身边的座位。

John到达威特比应该是比较晚了,镜头直接是次日一早John走出旅馆,他面朝大海走去,在海边站了一会,拿起一个石子儿扔进海里。海滩上只有他一个人,陪他的只有他的棕色公文包。那一刻他在想什么?他在想他自己的人生,还是在想着比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他可能也曾经在这片海滩玩耍过,就在这里。他离比利更近了。

短暂停留之后,比利开始了地毯式查找,沿着街道一条一条找过去,炸鱼薯条店一间一间问过去。比利过马路的方式再次强化,谨慎、自律、遵守规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终于,在Mary的炸鱼薯条店门口,John被老板娘Mary支使着搬土豆……,那一刻John几乎就与比利合体了。在比利曾经的爱人眼里,比利是一个浪漫、不羁、脾气暴躁、充满生命力的男人。虽然比利因一场暴力行为进了监狱,但Mary自此再也没有爱过别人。一个曾经年轻美丽的女人,多年以后,这样评价一个男人,她不一定只爱过这一个男人,但确是她最后一个男人,即使这个男人离开多年再也没有回来。这个男人的魅力足以让人叹服。店里进来两个人,先是送鱼来的中年男人,通过临走前那句话,我猜是Mary的弟弟。他不喜欢比利,认为他早死早好。从弟弟的角度,他的姐姐因为爱上这个不想成家的男人,转而又甩了她,没有婚姻却留下一个女儿独自养大成人,艰辛可想而知,不喜欢也就理所当然。后面进来一个秀气的金发碧眼的年轻女孩,她是童车里小小女孩的妈妈。看上去她从来没有听过比利这个人,不知道她的爸爸是比利,所以她的妈妈Mary与John的谈话她完全没有反应。直到临走,John已经看出来,他以为女孩就是Kelly,急切地拿出相册给Mary,希望她能够回心转意参加比利的葬礼。看到相册,Mary的情绪有点复杂,她完全不知道比利曾经有个家庭,还有个同样金发碧眼的女儿。她先是诧异,然后伤心,还有一点点愤怒,把相册硬生生塞回John,转身狠狠地干活。同样拒绝了出席比利的葬礼。

Mary是尊重John的工作的。她说“那么多生命呢,我做不来。”John再次无功而返。这次他又得到一个礼物——一条鱼。火车上再次逆向而坐的John拆开一层一层整齐的包装纸,最终看到那条新鲜干净的死鱼时,他的邻座投来的目光分明在说“一个怪人。”在别人眼里,谁不是一个怪人呢?

那天晚餐,John第一次尝试煎鱼,他新买了油、面粉,可能还新买了平底锅,学着像Mary那样裹鱼、做鱼,虽然失败了,但John的厨房里终于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不知道此刻的John有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一点一点改变自己,他想体验比利的生活。

又是一顿罐头餐之后,John坐回他的书桌前,John翻相册,一张张看过去,男女老少,驾照、退休证、从军照、结婚照、生活照、写真照、单人照、合照……笑的那么灿烂,那些亲手经办过的案子,每一个人都曾经短暂地、美好地活过,他们也有父母亲人,有朋友邻居,谁在这个世上是与世隔绝、完全没有瓜葛的呢,谁也不是一座孤岛,谁也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呀。可是他们离开的时候却孑然一人,他们活成了孤岛。

这是与上司约定的第三天。最后一天了,John不知道是特意去了墓园准备去处理那些骨灰,还是路过墓园,我更倾向于专门去的墓园。John十分敬业,被解雇时上司只是说接下来法医转来的案子会由皮尔杰小姐接管,那么除了比利,John一定想到要把那些骨灰和冰柜里等待的尸体都要妥善处理。但他已经是多余的了,皮尔杰小姐正在倾倒骨灰,她仍穿着那身紫红色套装,把所有骨灰全部倒在一个坑里。有点像乱葬岗?看到这里John转身去了区公所,先去找管冰库的怀特,怀特告诉他比利已经腐烂了四十天了,John吃了一惊,怀特又说他们今天已经取走了三具尸体。看来尸体也不需要John来处理了。

怀特的填字游戏答案,一个是侠盗罗宾汉的绿林好友塔克,一个不会飞的鸟渡渡鸟。这里明显有寓意。

回到办公室的John,又有一段与上司布拉齐的对话,上司认为John的工作并不难,其实很简单,就像皮尔杰小姐那样可以很高效还很省钱,没有活人在意的死人要葬礼何用。翻看着Kelly照片的John第一次失了绅士风度地狂奔上地面,去拦截上司的车。从这里看,John的地下办公室的设计真是妙啊。一方面显示他在区公所地位低下,比那些冷冻在一层的尸体还要低,另一方面,他和那些逝去埋葬了的人一样长期处于地下,他们是同类。因为他的坚定的坚持,John为比利,应该说还有Kelly,争取到更多几天。但上司的条件是你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因为解雇令已经签署。除了告诉John你已经不是区公所的员工了,是不是也在告诉John,你已经不能再使用公款为比利做任何事了。那么接下来的路费、葬礼、墓碑、刻字、墓地、教堂租用、车辆租用等等都应该是John自己在贴钱了。这里John情急抓住上司奥迪车门时上司的眼神很有意思,一种明显的介意和嫌弃。这也引发了John后来会去对着这辆车报复的灵感。

John接下来去了看守所,管理人的傲慢、不理解像极了他的上司布拉齐。在这里John又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还可以去家政部查一查。而比利,尽管是17年前呆过这里,但看守深深记得他,为了慈善募捐用牙齿咬住皮带吊在三楼。在市政厅楼下,John有一次仰望,他沐浴在红色的玻璃滤光下,抬眼仿佛看见吊在三楼的比利,红色滤光恰似John想象中比利满嘴的血光。哈,在John的角度,像不像瞻仰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终于,John找到了一封来自Kelly的信,地址在特鲁多Truro。这是英国西南角的一座滨海小城,从伦敦到特鲁多会有一段海上火车。John又充满了希望,他在回家的路上特意买了一本新的相册。这里我琢磨了一下。John为什么要给比利的旧相片换上新相册呢?他是为Kelly做的。父亲已经去世,留下了女儿成长的部分照片,那表示父亲始终在意女儿、深爱女儿,John希望把这份在意和爱意传递给Kelly,对父亲来说旧相册是他生命结束时的陪伴,对Kelly来说新相册是了解父亲的感情,相信自己始终活在父亲的牵挂里的一个开始。无论发生了什么使这对父女割断了联系,John希望Kelly知道她的父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爱她的,愿Kelly带着这本新相册,带着父亲的爱冰释前嫌,开始充满爱的新的生活。那晚,注意到没有,John吃的是煎鱼,他成功了。

John又出发了,这一次他顺向坐在火车上,他的午餐是牛角包和一杯饮料,你认为是红茶呢还是热巧?John一路询问,终于到达Kelly工作的地方——狗狗救助中心。

湿漉漉的雨天,狗狗因为生人狂吠不止,John贴着墙壁小心而坚定地找到Kelly所在的笼舍,她正在为一只大狗梳理。John发自内心地笑了。这是整部电影中,John笑得最舒展的一次,暖化了屏幕。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Kelly听说父亲去世哽咽了,却不愿意继续讨论下去。看到相册后改变想法,最终还是载着John去到家里。Kelly也是一个人独自生活,John看到Kelly与狗狗的合照就明白了。Kelly找出了父亲战友大个子的照片,但同样拒绝了出席葬礼。她的瘸腿沙发和他爸爸的处理方法一模一样。还有John对着Kelly的狗狗有个讨好的笑,值得留意。

在与Kelly的谈话中,得知Kelly的妈妈过世前有人陪着,应该是再婚或者男朋友。这也可能是比利未再回到这个家庭的主要原因。Kelly说自己现在是孤儿了,她哭了出来,John非常同情、非常心疼,他的回应是:“这种滋味不好受。”他并不是客套,他在说他自己,他懂。那天他又逆向坐着火车回到伦敦,沮丧的、疲惫的。在街头,一辆车抛下了几罐哈根达斯冰淇淋。晚上,John独自坐在双人沙发的中间,第一次品尝了冰淇淋。那晚的狗叫声特别响,好像Kelly工作的地方。那应该是暗示John整晚都在回味与Kelly的第一次见面。

接下来是去养老院去见大个子,一个与John同样以罐头、红茶为食的孤独老人。老人也谈了比利的为人与趣事,谈到了比利酗酒的原因是为了遗忘,谈到了比利常常露宿的广场,谈到了自己的婚礼和婚礼上可爱的妻子,谈到了对Kelly的印象——温柔——John也这么认为。

John去了广场,买了大瓶威士忌请流浪汉,与他们聊一聊比利。在流浪汉的邀请下,John第一次喝酒,又是个第一次。比利为女人偷巧克力,还蹲了看守所,而他们常常只是安静地在长椅上坐着。

刻碑——不能忘记的,买墓地——最好的位置、为一个朋友,选棺材——最纯洁的白色。深夜John一个人在热闹的酒吧里喝了三杯威士忌,喝的脸颊微红,可是他很开心,他要庆祝,终于为他的朋友比利筹备好了一切。这是John第一次进酒吧喝酒。

次日,他在离开工作了22年的办公室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学着比利用牙齿咬住皮带吊在半空。John原本以为又是他独自送走比利了。可是他接到了Kelly的来电,他们约在伦敦和特鲁多之间的一个小站的2号月台。明天。11点。

一切都那么美好,Kelly因John的用心而动心。John也不一样了,那天他第一次穿上了蓝色羊毛衫,他甚至第一次撒野——大白天的在上司布拉齐的车上撒尿——那简直就是比利的神附体!他已经准备好要迎接他的新生活了。他为比利选的葬礼音乐正是那首《Going Places》。他们约着下一次再见面,只是喝点东西。下一次就是真正的约会了,为他们自己而约。John面对Kelly的感激,顿了顿,回答说:“那只是我的工作。”总感觉他吞了半句话回去,因为火车即将启动,还因为他绅士的那一面。这里还需要再琢磨一下。

送走Kelly,John顺向坐火车回到伦敦。发现没有,只要进展顺利、心情好,John就顺向而坐,反之就逆向。他不再走一成不变的路径回家,童语阵阵的草坪林荫道是他新的选择,大片大片的绿色进入我们视野。他去商店里买了一个菲利普的新电器,还选好了下次与Kelly约会的礼物,一对狗狗图案的马克杯。

可是下一次就是墓地见了。愉快而放松的John拎着刚刚为Kelly买的马克杯,显然他想要赶上那一班公交,过马路时被撞倒。他躺在地上的样子像极了他在墓地小山坡上躺下的那次。那一刻他那么匆忙,执拗地想要赶上那班车,不禁让人想起那对站台情侣的隔空对话:“再错过这趟车,我就不理你了。”

一边是John无人参加的葬礼。另一边比利的墓地,John找过的人都来了。当载着John棺材的灵车路过比利的墓地,镜头以John的主观视角看向Kelly,Kelly分明感受到了什么。那边,最好的位置,人们为比利撒上一抔土;这边,John孤独的葬到了只有Public加数字标识的公共墓地,爱猫女士珍.福特的旁边。

可是John一定是幸福的。他没有白忙活。即使有些活人不懂,那些逝去的人一定懂。“他们看上去都一样。”不!没有两个个体一模一样。可是谁在乎?John在乎。John就是那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的人。一个寂静的人。

John这个名字来自希伯来语,上帝的恩典之意。也有傻瓜的含义。虽然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普通名字,但我宁愿相信导演有其用意。John有过几次仰望,一次在墓地躺在草地上,一次在火车站顺着雕塑人像的目光望去,一次在市政厅的门口,除了有些小调皮,他更应该是怀着敬畏的心望向上帝。他从未把这些经手案子里的客户当作真正的死人看待。他尊重他们,爱他们,他把在活人世界里无法投注的爱都投注到了工作中遇到的“客户”,甚至交上了朋友。

比利的生命经验是John从未经历过的,是John性格的对立面,就像从窗户对望时那样,一正一反。一个中规中矩,一个放荡不羁;一个四平八稳,一个颠沛流离。可是终于两个生命体还是相交了。只是生命际遇不同,我们都需要在寒冷中为彼此释放哪怕一点点温暖和善意。在电影中,John在追寻比利的生活轨迹时,也在悄悄改变自己,主动或被动,有了那么多第一次新鲜而美好的体验,他渐渐与比利融为一体。

有一句英语谚语“As dead as a dodo.” 意思是早就过时了。John在他的上司眼里,在皮尔杰小姐眼里,可能还有看守所管理员这些所谓“事业编”的公职人员眼里,都是像渡渡鸟的所在,早晚会因为赶不上时代而灭绝。

John一直只穿黑白灰,除了他个性上的一成不变之外,也体现了一种他对职业和故人的尊重,毕竟他几乎上班的每一天都可能需要参加葬礼。而皮尔杰小姐的紫红色套装相比之下就分外扎眼,形成鲜明对比。

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情节设计都与伦敦的殡葬业有关。伦敦作为世界上地皮最贵的地方之一,墓地资源更是异常稀缺。随着现代工业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情社会表现得越来越冷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这样一个职业的存在,还是让人倍感温暖。John简直就像是在为上帝工作。 John的人生表面清冷孤寂,可是他的内心无比丰富柔软。正如他多次表达过的“我爱我的工作。”他在逐一寻访的过程中,从他的客户那里获得了太多太多、令人唏嘘的个体故事,尽管被活着的人不断拒绝,想要忘却,可是John理解并接纳了他们,并提醒活着的人你应该记住。他真的像在为上帝工作。

如果可以为John选一首葬礼音乐,我会选《Carry Me Back Home》。

关于John死亡的日期我一直有疑问。2011年5月31日John为比利做了一次记录,具体内容看不清楚,大概是找到Kelly,Kelly拒绝参加葬礼之类。然后case closed,接着John接到Kelly电话约在第二天见面,见面时提到葬礼在下个周五。回去路上John车祸而亡,可是John的棺材上印着死亡日期是2011年6月21日。怎么会相差这么远?希望有人能解答。

啰啰嗦嗦写了那么多。只因为John值得!这部电影值得!

 4 ) 葬礼请柬:敬我的离去和你的忧伤

距离我上一次参加葬礼已经有十多年了,回忆起来是漫天的哭声和黑压压的死寂。我忘记了许多细节和传统。就在前两天回家的时候,奶奶提到一位亲戚离世了,但令奶奶惊讶的是:从小玩到大的表亲,在临死前都未曾通知她一声,而得知她离世消息时都已经是一周后的事了。后来她告诉我,旧时候的时候有个传统,如果那个人离世前没让你见最后一面,葬礼也不必去了。这似乎是在说,葬礼的宾客应当是由死者亲自选定的,他可以发出请帖,而只有收到请贴的人才有参加葬礼的权利。

《寂静人生》的男主John May做的事就是帮那些人发请帖,其中的大多数没有回音。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ohn找到Billy的一位工友时问他愿不愿意来参加老同事的葬礼,他说:

他这样的人,让我陪他再喝个酒我肯定是愿意的,至于葬礼还是算了。那里只有悲伤。

这封请帖似乎被拒收了,但对Billy来说这句话何尝不是一种认可。他生的时候,有趣可亲,让人希望和他畅快醉一场。就够了。

Billy的葬礼是全片参加人数最多的葬礼(暂且不算John本人的葬礼),这很大部分需要归功于John的坚持,但更重要的是Billy的生活比其他独居而亡的人丰富了太多——

他四处留情抛妻弃子,但他用最干净的礼物袋保存着女儿的每一张相片;他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但他信守自己的原则不卑贱丐求只睡在奢华的广场;他四处闯祸暴躁无礼,但他可以为陌生人筹款而咬住皮带三分半。

他孑然一生,他胡作非为,但他在别人看来是不卑不亢的、是直率爽快的。

葬礼是一个人肉体的终点,但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早已不在乎他的身体。过去的情人说出“我曾爱过他,而我此生也只爱过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便获得了永生。他在普世价值观里很难被认为是成功的,但他的人生又是那么的有趣和令人神往,以至于John May都开始效仿他“不守规矩”的生活。如此够了。


电影中有个细节甚是有趣,一位独居者去世被人发现是因为养的宠物狗在门前狂吠,一刻都不听,吵得邻居投诉才发现尸体;一位养猫的女士离世被人察觉是因为家猫跑到了马路上溜走了。看似又是对狗忠诚的一次高歌,但为什么不将其理解成一种看待死亡和故人的态度呢?我们都可以学得和猫一样,学会离开,学会重启。

这部电影是特殊的,每个人物细细琢磨都有人间百味,但不免也有脸谱化的时刻。所以我常说,那些电影里看上去讨厌的人可能只是一个人人生的一部分罢了,而电影中的每个人也有可能恰恰是一个人一生的不同阶段。有时候,对人的一种性格抱有一丝宽容,不苛责不强求,以免有一天自己也免不了落入生活的圈套。


在疫情期间,我也常幻想过自己的葬礼,和种种临死前的愿望或是必做之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突然想到,如果一个陌生人进入我的房间,希望借我遗留下的所有东西回看我的一生,那会是如何的呢?抑或是,待到我们这代的时候,手机将成为承载我们人生痕迹的一切。我仍然固守着我的旧观念:虚拟信息太廉价了,再这样下去,遗忘也会变得廉价起来,那样的话生生死死又能有什么麻烦的呢?但人生,当是极其麻烦的。

如今,这些必做之事只留下一条。

尽力活。不惧。不弃。

 5 ) 时间不会为了任何人停留

这部电影的画面,纯粹,但始终压抑。就像主人公简单的内心世界,丰富却无人识。 他把所有已经过世的人生前美好的照片保留下来,晚上昏黄的灯光下,打开厚厚的相册,一张一张的翻阅,好似参与了他们之前的人生,一起来过一起活过。一定要固执的为他们选择比火葬更贵的土葬,只因为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哪怕这个人已联系不到任何亲人,更没有一个亲朋愿意出席他的葬礼。这样一份也许别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在他这里,是信仰,是坚持,也只是必须做好的工作。 最后的一位亲属,那个女儿,不喜欢父亲,讨厌他。但多年珍藏着他年轻时的照片。得知他去世,觉得不能相信,太突然了,记忆中那个强壮的总是一腔怒火的父亲,什么时候就老了,老的再也回不来了。可是,是约翰到访各地为这个老父亲找到了生前的爱人,亲人,朋友。他一遍遍地跑,只执着的为自己工作中最后一位去世者找到亲友。 他终于为最后一个人找到了家人。 他的工作,也到了尽头。他把所有私人物品打包好,他还是什么也不说。 此时的背景音乐是那么悲凉。但那个女儿似乎被他打动,他们美好的相约下次见面。 他买了一对印着狗狗头像的杯子。整部影片到现在,他才出现了笑容,那是因为类似爱情的东西。 他笑了,生活可以重新开始了。一辆车过来,他甚至来不及思考,再见了。 他一生都在为别人的葬礼忙,若实在找不到亲友,他必到场。而他的葬礼上,只有他自己和神父。 同一天,最后一位逝者的葬礼,到场的人,都是他辛辛苦苦找到的,另一边,他的葬礼,没有人。 那个女儿觉得奇怪,看了几眼。 仍是他一个人。 还好,还好,最后,曾经那些逝者,都来了。他们来出席他的葬礼。他们来看他,道一声多谢。 人生,算是圆满了吗。 约翰,梅。终年44岁。 他的一生,伟大,又平凡。

 6 ) 他将永不孤独

为无人知晓的逝去者寻找家属,选下葬地,办有尊严的葬礼,天主东正伊斯兰教。
为逝去的每一个人安安静静的送别。
可是自己却没有家人,一人独居,还曾经被嘲讽。
吃着鱼罐头、面包和梨,小小的餐桌还用来熨衣服,万年不变的餐食但永远摆的端端正正。
偶尔有几次改变:送的一只派、一条鱼和货车掉下的哈根达斯。
寂静地让人绝望的人生。
他心底也向往比利不羁的人生。用牙齿咬着皮带、跟流浪汉喝威士忌、在讨厌的人车前尿尿。
然而他即将被辞退,一份他已经做了22年的工作,看着新来的女员工胡乱处理着骨灰他异常失望。只希望好好送最后一个人,他异常努力。又在得知死者家属不愿意去葬礼之后痛苦地蜷缩在座位上。
他那么惧怕孤独死去,过马路不停左右看。
却在为心仪女子买画着宠物狗杯子的路上唯一一次忘了左右看,也让他送了命。除了教父无人陪伴的葬礼和没有墓碑的墓地,孤独的下葬,还有让may无法闭眼的约会。一切看起来那么让人绝望。
可是这一天她来了,他一定在那里微笑。
人们渐渐离开,他又孤独地躺在那里。
他又将这样孤独地安息,正如他想的那样。
可是。
他们都来了。
他将永远不会再孤独。
still life。

 短评

我想若干年后,流浪汉会带着一瓶酒来看他;凯莉会为他献上一束花;在停尸房工作的青年会带着填字游戏在他的墓前坐一会。

6分钟前
  • 蓝天白云
  • 力荐

他尝试了热可可,冰激凌,还有啤酒。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和她之间还会发生些别的故事。

7分钟前
  • 羽遇雨
  • 推荐

一个人如果寂寞,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影片中多次展示了罐头面包、鱼、蛋糕、冰淇淋和再一次的罐头面包,极度的寂寞夺然而出。

1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安静的、孤单的、缓慢的、一丝不苟的人生。最喜欢那个单人小餐桌,还有从桌上抹掉食物残渣的沙沙声。

16分钟前
  • 小鱼儿
  • 力荐

是两年前拍的电视电影吗。。。

18分钟前
  • \t^h/
  • 还行

结尾直接多给一星!

22分钟前
  • 🥨
  • 力荐

生活是什么?想必阿甘会跑过来跟你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倘若询问《寂静人生》里的男主角,他会告诉你生活就是人走茶凉后的一杯热巧克力。但在室迩人遐之前,生活也是那一场场无人庆祝的葬礼。将快乐注入到悲凉之中的乌贝托将生死缠结成了一个环,因此葬礼都成了男主角奔向新生的一次次演习。“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总要用完了再走。生活中用不到,就用在精神观念上。” 这就是为什么在这部超越了《双生美莲达》的超现实主义作品里,尽管弥漫着浓浓的末世况味,但我们却还是能从“宁静致远”的结尾感知到一份“淡泊明志”的喜悦和慈爱。

24分钟前
  • Muto
  • 力荐

一位寡居的男人,22年的时间里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为那些孤独死去的人寻找亲属,根据每一位死者的经历撰写悼词,举行葬礼,精神上颇有日本人的风范。最后一次寻找,在一切柳暗花明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惊人的反转,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讽刺呢?简单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局太动人了!★★★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结尾几分钟两人的葬礼对比对照回前面的相似镜头,有惊喜,但还是感觉有点刻意。美术满分,剧情一般。一个认真的人最后的失误,就是让自己的意外提前了。

32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还行

以前看人类学纪录片,说对逝者的感情和意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开始,因为有此才开始有了殡葬,才有了来生的说法以及原始宗教。梅维护的正是这种情感,这部电影讲述的东西可谓既原始,又高级。

37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善良人的最后欣慰是,葬礼不会无人出席

39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力荐

不胜唏嘘的结尾,一直忙活着别人的生后事,却忘记了去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4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梅意外死亡像是刺猬的优雅。

46分钟前
  • egwood
  • 力荐

无人庆贺你的出生,无人知晓后来你去了哪里,无人出席你的葬礼,但仍愿你曾用力地爱过。

51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最终,只剩下超现实为平凡人的命运默哀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用旧书做沙发腿这么简单的一幕 如父如子这四个字就硬生生的砸了下来;结尾的三连击哭瞎 孤独的人请慎看此片

60分钟前
  • 索拉西多
  • 力荐

题材类似《入殓师》,但风格要灰暗得多,没有多少温情,只有枯燥压抑的现实,人们活在一个信仰失落,高度原子化的社会。结局还是呈现了某种希望和安慰。

1小时前
  • 新兴无产阶级
  • 力荐

“在此哀悼珍福特的一生,她生前享受生命带来的一切。1945年夏天,当和平终于到来,她出生在斯加波罗,是杰克和诺拉福特的独生女。在那动荡的年代,能够幸运结婚,抱着也许是意外出生的可爱女儿,他们一定很高兴。她长大享受着生命的美好,晴天时海滩上的温暖;一条简单、品味高雅的项链;还有一个新口红。她很热衷于舞蹈,特别是弗朗明哥舞,当她穿着红舞衣走进舞池时,总是耀眼夺目。她晚年对爱猫苏西的照顾无微不至,苏西伴她走过许多快乐岁月,总是以别具风格的方式庆祝圣诞节。”用带着温度的镜头语言,讲述冷峻刺骨的题材,鼻头发酸、眼中含泪。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所有人,即便是被嫌弃的人,终其一生,仍在寻求心灵安定之所。

1小时前
  • 力荐

男主最后一次怀着希望坐火车回家是唯一一次座位与火车前进方向相同的。对强迫症跟我一样严重的男主来说,坐火车反向座位的痛苦你们一定不理解吧。

1小时前
  • 虾子
  • 推荐

情节密度过低的“《意林》大电影”。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