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米之血

HD

主演:琳恩·塞西莉亚·斯贝尔克,米娅·埃里卡·斯贝尔克,玛姬-多丽丝·里姆皮,汉娜·奥斯特罗姆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语言: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萨米之血 剧照 NO.1萨米之血 剧照 NO.2萨米之血 剧照 NO.3萨米之血 剧照 NO.4萨米之血 剧照 NO.5萨米之血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萨米之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即本片背景)灵体盛宴谁可相依粤语版最后幸存者火爆麻吉通向自由之路发射倒计时:灵感4号平民太空任务龙王保佑相爱的人啊我们的爱大错特错传奇中国节清明悲伤逆流成河画板上的人生阅后即焚新白娘子传奇露西·沃斯利之歌剧之夜金色茧房爱未知 M武动乾坤爆炸头武士撒旦之子2020行尸之惧第三季宝马山奇案一部有我出镜的影片时间机器蜜月岛鬼追人3劳拉之谜 第一季毒枭:墨西哥第一季千世千寻·珏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飞天大盗第八季魔力神童准备好了没另一个故乡重生计划巴贝特之宴柏林,我爱你白丝带我们这一摊猎人1980船越英一郎殺人事件

 长篇影评

 1 ) 那些消逝的

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不静静心心的时候根本看不进去,看进去了又觉好像胸口堵着一口干干净净的冷气,带着点草木气息带着点动物的味道,上不去下不来,冷冰冰的卡着,让人难受的厉害。这种堵着的感觉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几分相似。

看完影片我特意的查了萨米人的资料,他们被称作欧洲最后的土著,也是全世界人最少的土著。和全世界所有的土著一样,他们的文化语言和生活方式都和这个现代化的高科技社会无比的格格不入,就像当年的印第安人,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却又骄傲的昂着头颅,在夜色中的树林里狼一样的嚎叫。最近不知道是我有心还是这个社会开始有心,我频繁的能看到各种关于语言消亡的文章,有英文的有中文的。英语文章不多赘述,但是一串串数据一张张图标排列组合,再引用这个教授那个专家的采访,比言辞恳切感情充沛的营销号小文章更让人触目惊心。

我是一个标准的上海人,我的祖辈都是连普通话都听不太懂,看电视都想native speaker一样只能看那么几个频道的原住民,可是我作为他们的后代,没有办法标准的用上海话发出“我”这个音,也有许多俚语我都无法运用甚至无法理解,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不同的是,我并不是因为抗拒自己的原生文化想要逃离原生家庭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只是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一个除了家人所有人都讲普通话的世界,我失去了吴地语言的语言环境了。 不光我,我高中里的上海同学们也经常被家里的长辈半是无奈半是玩笑说成是“洋泾浜”(外来人说上海话的腔调),连我们都是如此,遑论那些“新上海人”呢。

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一种不认同的情感,和她以民族为骄傲的妹妹恰好相反。瑞典似乎一直在似乎试图同化萨米这个民族,又好像不是。他们一边禁止公共场合萨米语的使用,一边又告诉萨米人当他们的教育结束后等待他们的仍旧是帐篷和驯鹿。这些外来者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认为萨米人天生低他们一等,像对待驯鹿一样对待着女孩,像研究标本一样研究她们的身体。无怪乎玛雅,或者说克里斯蒂娜想要逃离,而其他地萨米人对“逃离者”抱有如此大的敌意。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与无法融合,如果瑞典政府对待萨米人,如果学校对待萨米人不是这样的态度,我想事情有可能不会发展到那样水火不容的地步。

语言是会死亡的,萨米语正在死亡,许许多多的语言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湮灭了声息,想没了油灯,像燃烧殆尽的蜡烛。而语言的死亡,是文化的死亡,是种族的死亡,是历史最后的落幕。那些消逝的,才是应该被记住的。

 2 ) 没有尊重,就只能选择逃离

哪怕过了一辈子,艾拉·玛雅依然以自己的民族为耻,希望撇清自己与拉普人的关系:不愿参加妹妹的葬礼,不愿参加给鹿剪耳标的仪式。唯一的愧疚来自影片最后艾拉·玛雅对棺材里的妹妹呢喃的一句“请原谅我”。
        萨米人臭,身上味道难闻;萨米人脑容量小,萨米人蠢;萨米孩子的学习水平跟不上挪威孩子的学习水平;科学研究证明,萨米民族无法在城市中生存......“萨米人”的民族身份是以上所有论断的“因”,我为存在这样的民族偏见感到悲哀。
       但同时,艾拉·玛雅也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对她,我好像就是同情不起来,哪怕知道她自己可能也很无奈。
       她自私,他妹妹说的没有错,她只会为自己打算。上学伊始,她就为自己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挪威语感到骄傲。因为在老师表扬她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又极力克制的笑容完全背叛了她。她大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民族低人一等,只有成为或者装得像挪威人,才能赢得尊重。她自私也许真的只是自私,但也有可能是无可奈何,因为除了她,其他的萨米孩子始终“心甘情愿”地带着自己的民族枷锁,毫无反抗之意。
       在被挪威男生三番五次的讥讽嘲笑之后,艾拉·玛雅忍无可忍,跑过去找男生理论,让男生道歉。可是一个女生怎么可能打得过好几个男生,结果那几个男生像给鹿剪耳标似的,割破了艾拉·玛雅的耳朵。这一疤痕,伴随了艾拉·玛雅一生,尽管小心、用力隐藏,依然像个烙印,时刻提醒着艾拉·玛雅这一屈辱。原以为在这遭遇之后,艾拉·玛雅会痛恨这几个男生,我错了,相反,艾拉·玛雅更加痛恨自己的民族身份。当她脱下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别人的衣服,被经过骑自行车的男生邀请去舞会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唾弃,然而她是窃喜。我不知道这几个男生是不是之前那几个男生,如果是的话,就更讽刺。连脸都不看,仅凭一身衣服,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待遇,有多荒唐和悲哀。这一幕是最让我难受的。她穿着别人的衣服去了舞会,遇见了尼古拉斯,她很享受,这大概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不当萨米人的好处。
       艾拉·玛雅很聪明,用一路的谎言骗到了住宿,泡到了挪威小哥,进了学校,一切的一切,都在竭力摆脱自己的萨米身份。她不讨我喜欢,但我也不忍心去说她什么,她痛苦就痛苦在只有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处境,但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她一个小姑娘能怎么办?让她肩负起消除民族偏见的重任吗?不现实啊!她敢于逃离,为自己而活,没有屈服,于我而言,已经足够勇敢。
      要等到何时,我们才能做到互相尊重?

 3 ) 出走半生,归来一片寂寥

萨米族,又叫“拉普人”,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生活在北欧北部,是以驯鹿为生的游牧民族。

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虽然人口较少,但萨米人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服装、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本民族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影片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萨米少女艾拉·玛雅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和民族决裂、狠心断根的故事。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一个叫Christina的白发老太太坐在车里,她的儿子开着车,孙女坐在后排,他们正去往某个地方。

儿子:(打开音箱)这是你家乡那边的音乐,我和桑娜特意买给你的。
【一首女声民族吟唱曲响起。】
Christina:(冷漠、毫无反应)那些人和我无关。
儿子:你能听懂她在唱什么吗?
Christina:我不爱听。那里的人太吵了,爱偷东西,嘴里没一句真话,总之招人讨厌。

他们要去Christina的家乡,参加Christina的亲妹妹妮娜的葬礼。葬礼结束后,一个拉普男人以艾拉·玛雅的名字和Christina打了招呼,并且和她寒暄了几句,问她怎么从来不回来。于是,我们得知Christina的原名叫艾拉·玛雅,还知道她从来不回家乡,从不穿民族服饰,讨厌自己的族人。

和Christina漠然的态度不同,儿子和孙女对这里的一切感到新鲜和好奇。孙女在聚餐时穿上了萨米族的衣服,还跑来奶奶面前炫耀,问她穿上好不好看。儿子虽然是初次见到母亲的家人,但和他们相谈甚欢,而且他替代母亲坐在主席的位置上,Christina却坐在离他们很远的另一桌。儿子提出想多待一会儿,因为女儿想体验一下萨米人给驯鹿“割耳标”的民俗。

Christina却是一秒也不愿多待,在劝说儿子无果后,她抛下他们,自己到外面找旅馆住。

接着影片进入倒叙部分:少女时期的艾拉·玛雅割伤了一头驯鹿的耳朵,告诉妹妹,“以后它就是你的了。”

萨米之血

割鹿耳是影片的第一个流血镜头,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

艾拉·玛雅在上学路上,经常遭到邻村几个小混混的挑衅,有一次她忍无可忍冲上去让他们道歉,结果被他们抓住,一边耳朵被割伤。

这是一个极具暗示性的镜头。拉普人给驯鹿割耳标是为了方便分辨驯鹿的归属,这个行为的深层次的意义是你从属于我,我是你的主人,我有伤害你身体的权利,并以此表示占有。小混混们用拉普人对待驯鹿的方式来对待艾拉·玛雅,便是对她宣扬自己的主人地位。

这个前后呼应的情节达到了它的象征目的,之后,驯鹿就作为艾拉·玛雅,或者说是拉普人的象征物出现。

第三个流血镜头发生在影片的结尾处,艾拉·玛雅求母亲把驯鹿卖来换钱,送她去瑞典人上的学校读书,但母亲拒绝了她。于是,她自己背着绳子到鹿群里,套住了一头鹿,然后杀死了它。驯鹿的血染红了她的手,也渍染了草地。驯鹿代替艾拉·玛雅流光了她身体里的萨米之血,驯鹿的死象征着艾拉·玛雅萨米身份的终结。

被迫同化还是主动归顺?

所谓“先进的文化”总是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诱惑,鼓吹它的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蔑视那些保守、“落后”的文化。让“劣等民族”相信自己的文化、民族都是低等而腐朽的。他们希望同化“劣等民族”,虽然他们无法到达与之同等的高度,但能缩小一点儿距离也是好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与“劣等民族”保持距离,最好永远隔离,以强调区别,保持他们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和优越感。

瑞典人创办了学校,让萨米族的孩子在那里上学,派瑞典的老师教授他们瑞典语和瑞典文化。但当艾拉·玛雅提出想让老师给她写一封推荐信,让她去乌普萨拉上学的时候,老师却拒绝了她。

“科学研究表明,你们的族人不适合在城市生活。你们的大脑……不具备城市人群所需的基本构造。”

艾拉·玛雅情窦初开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个瑞典男孩,男孩的父母知道了她是萨米人以后,劝儿子赶紧结束这段关系。

“最好让她回家去,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艾拉·玛雅为她能代表萨米小孩去欢迎来自乌普萨拉的客人而兴奋万分,但她想不到这些客人到这里来的目的是像研究马戏团里的猴子一样研究他们这些萨米人。他们挨个测量这些孩子的各项数据,还让她们脱光了衣服拍照。这件事情与割耳事件让艾拉·玛雅倍感屈辱,她下定了决心叛逃她的民族。

然而瑞典人那种“希望你好,但又不希望你太好”的矛盾态度和根深蒂固的歧视心理,让艾拉·玛雅的出走困难重重。不过,她还是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再也没回来过,她变成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人,“先进文化”的代表。

开头她所说的中伤萨米人的话,在影片中没有得到证实,这些话是瑞典人对这个族群的偏见,也是目的险恶的有意中伤。

艾拉·玛雅的妹妹妮娜,是她的对照面,用来说明这种叛逃行为不仅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同时,这也是艾拉·玛雅的选择。妮娜和艾拉·玛雅的处境是一样的,但她没有叛逃,她一辈子都照着萨米人的生活方式活着。

因此,与其说是被迫同化,我认为主动归顺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艾拉·玛雅不是甘愿留在家里的类型,她想往外冲,往外闯,她就必须融入瑞典的主流社会。她想变成像老师那样的人,她学着老师的样子优雅地喝茶,给自己取了个和老师一模一样的名字——Christina。

她喜欢上的第一个男孩儿是瑞典人。她很少在家里说萨米语,也很少唱Joik(萨米人的民族音乐),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偏向,她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变成了Christina的艾拉·玛雅在所有的客人走了以后,打开妹妹妮娜的棺材,和她躺在一起。

然后她爬上高山,往下看这个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些白色的尖顶帐篷,那些驯鹿,那片黄绿色的草地,只是倔强的姑娘变成了偏执的白发老太。

戏剧疯子聚集地,戏剧、电影、书籍、电视剧分享区

 4 ) 这是一个通用的道理啊

抛开萨米族人的身体特征,通用一个道理:人类总是向往更高级、更强大的文明,并且多少会有些为自己曾经低级一些(相对而言)的文明而感到羞耻,并企图更多的脱离它。回望我们的生活:农村向往城镇,城镇向往城市,城市向往省城,省城向往北上广深……所谓的关爱和保留,那是站在高级别文明的角度带着抚慰的心来做这件事。这是一部细腻的电影。不过老妇的一个细节出错了,少女时期的女主被割伤的是左耳,老妇试图遮挡的是右耳——我这烦死人的观察力啊!当然,如果再加上萨米人的身体特征,这会让他们更加觉得世界之不公平了。

 5 ) 我又冷又孤独,她也是。

今年我看了70部影视作品,当然还是以电影为主,零星地看了几部电视剧记录片。好的作品特别特别多,《萨米之血》不是最好的,我甚至都没打五星,但是是最触动我的。所以我也不说推荐给谁看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我没想到这部电影会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之前没想到,看过以后也没想到。
我在极地光影电影节看了六个短片、一部记录片和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唯一一部在大厅看的,因为太小众了,临时做的字幕也来不及加上,就在大银幕下临时加了字幕器。
看的时候特别难受,几次想逃。我平常看电影费时间就是因为遇到一些画面我会逃避,暂停上半个小时才缓过来,或者好几天。在电影院是逃无可逃的。
现在我脑海里都还能回想起悠扬的Yoik(萨米人唱的民谣);那个给人感觉特别像王菲的瑞典女老师;那个帅得我窒息的Niklas;还有女主角Ella Marja倔强的脸庞。
女主角拼命想摆脱自己的出身,正好撞上我的经历。
就像大沛沛最喜欢的三部电影之一,和《战争之王》、《肖申克的救赎》并列的是《Zootopia》,他朋友还诟病他居然把迪士尼和肖申克排在一起。我一开始也不能理解,因为我觉得那动画片就挺欢乐的嘛,别的也没什么了,他说其实是和他去墨尔本读书的经历有关,这种刚到一个大城市受到许多冲击最后又自己努力调整过来的经历。
被社会歧视惯的少数族裔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沙文主义,一个是拼命想逃离。
这两年有关少数族裔的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了。从边疆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来到北京,我发现其实少数族裔问题,就是差异问题,歧视与否,就是能不能接受彼此的差异。班上的藏族同学对自己的身份经常有过激反应,开学第一天自我介绍的时候她挑的刺我让我疑惑了很久,前几天我才明白,我成长的地方少数民族没什么特别的,但她一路走来,因为自己少数民族身份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但这是你身上流的血啊,这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不仅是维持你生存所必需的氧气,还有你一生逃脱不了的宿命。
这个宿命在电影里的表现是萨米人的身份。她又矮又胖,不能去正常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被瑞典男孩霸凌,被瑞典医生扒光像动物一样被拍照研究。
Ella Marja很聪明也很努力,努力把瑞典话学好,有机会去到优雅美丽的女老师的房间,第一次触摸到精美的诗集,第一次用画着漂亮花纹的陶瓷杯子喝咖啡,这些花又美丽又脆弱,在她的家乡——极度严寒的北极圈附近,根本存活不下来。但她根本想不到这么多,她只是兴奋,只是为自己能和从小向往的文明这么近感到兴奋,笨拙地模仿女老师拿杯子的动作,那微微翘起的粗粗的小拇指,让我看到刚到北京的我,带着好奇、胆怯和笨拙接触这样那样的新事物。
她太渴望改变命运了,像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无数的懵懂少女一样,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漂亮的衣服和英俊的王子。她是灰姑娘,但她没有仙女教母,只能自己去偷花裙子,跑到湖边洗了洗自己的身子,混到了瑞典人的舞会上。
王子Niklas出场了,他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觉得残忍。
身姿挺拔、英俊潇洒、谈吐风趣的他到底是为什么会看上矮胖胆怯的Ella Marja,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们共舞的场景并不和谐,因为他们看上去一点也不般配。如Ella Marja和她向往的生活一样不般配。
就像我高中喜欢那个男生,他在我的眼里也是身姿挺拔、英俊潇洒、谈吐风趣,反正喜欢他的这一年半我一直都怀着自卑的态度面对他。这些少女小心事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最后我表白失败也才是标准的结局。但表白有千千万万种形态,打电话过去表白的时候表白对象在桑拿(凭我对他的了解,这里的桑拿二字可以诠释出很多含义)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了吧。好在我在这一年半里因为他多多少少做出了一些改变,正面的也不少。至于天天上课偷看他耽误的学业,应该也怪不到他头上。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没有仙女教母,但有恶毒宿管,她被抓回去,她被毒打,她逃跑。
她和妹妹决裂,和族人决裂,但她有什么地方可去,她只能去找Niklas。
我之前发过一条微博说“北欧人真是天生长得一副well educated/我们不歧视你 你和我们呆在一起你自己就开始歧视你自己的样子”。就是在这一段,太血淋林了,人家什么坏事都没做,人家还很礼貌的好心收留了你几天,你跑到人家生日宴会上借钱人家还邀请你唱歌。但我觉得太可怕了,Niklas那些同学,一个个脸庞精致、匀称修长,在大学里念着人类学生物学种种看上去高大上的专业,却像围观动物一样欣赏Ella Marja唱Yoik。太残酷了,太可怕了。但这种出身、阶级的对比与讽刺,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不仅在《萨米之血》里被残忍地展现,《芳华》也把这种残酷生生抛到你面前,当然,我们自己也天天面对这些。
我来北京以后,才发现,北京同学,卷子简单又怎么样,人家受的教育的质量就是比你好,人家就是比你有钱比你见识广。有人大学以前从来没上过信息课,北京同学用电脑记笔记画图画表咔咔咔的,做出来又工整又漂亮;有人操着不知道哪里的口音讲着没人听得懂的英语,北京同学天天上课睡觉最后口语考试还是秒杀你;有人从小到大只穿一身校服,来了大学不知道怎么打扮自己,沉浸在幼稚土气大红大绿的衣服里不能自拔,北京同学高中拍毕业照穿的都是礼服。
落差太大了,但有的是更大的落差。
后面还有更多类似的镜头和描写,就此打住吧。
其实我和Ella Marja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相似之处,但我还是很感动,大概是因为北京实在是太冷了吧。
我又冷又孤独,她也是。

 6 ) 从哪里来终将回哪里去

很小的时候,我随父母从西南的大山里迁居至江苏,离开了熟悉的伙伴,在新的环境里,我说话腔调,穿着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那个格格不入,出生于大山里面的我闭塞,寒酸,孤陋寡闻。在学校里因为说话腔调,迟钝的反应,让我一度排斥自己的身份-落后地区插班生。由于学习落后,三观视野都很局限,也很少有朋友和伙伴,总是孤单单的坐在角落,寡言少语,我羡慕同学们的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羡慕他们字正腔圆的发言,羡慕他们之间的游戏,羡慕他们分享零食,结伴回家,在这些羡慕中,我对于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如果可以,我真希望抹去从前的生活经历,和新的同学们融为一体。

多年来,在经历不同的变迁之后,我不再纠结于“我来自何方”;也不再盲目羡慕那些看上去闪闪发光的事物,不至于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荣耀,却也为自己来自大山里这一现实感到庆幸。

对于北欧电影《萨米之血》,部分观众是有共鸣的,尤其对于那些不属于大多数的群体,对于更加强势的群体的崇尚和艳羡,也是使人们走向远方,脱离落后和贫穷。

作为欧萌唯一认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芬兰,俄罗斯,挪威,瑞典,以驯鹿为生。瑞典曾经一度推行同化政策,划定聚居区,公开场合强制说瑞典语,教授白人礼节,强行去民族化,不断稀释萨米族的民族属性,彼时瑞典主流白人群体以强势的西方价值观凌驾于萨米人的传统文化,以排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最终也没有抹掉萨米人的传统,如今萨米人作为少数民族在北极圈拥有极高的优越性,鹿肉成为奢侈的食物,服饰被时尚界百般借鉴,就连他们的刀具都成为勇者的象征。

该死,不知道怎么写,其实挺触动的,知对于一篇影评,在电影中我看到了瑞典的驯鹿萨米人的挣扎,看到主人公对白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尽管驯鹿萨米人只占总体萨米人的10%,剩下大部分的是渔业萨米人。从一部剧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知道萨米人,本以为他们是有着原住民优越性的,毕竟在瑞典挪威这样的国家,应该对待原住民有足够宽容的,本身就不具备民族多样性的欧洲大陆不是应该更加善待少数民族的吗?却千方百计的去同化,去处,实在与认知相违背,这也许是电影给我的另一个触动吧。

另外,萨米人的民谣如此动听,却被主人公极力的排斥,名字艾拉玛雅也比克里斯蒂娜富有诗意,主人公也回避自己的萨米名字,如今看来,萨米人服饰,芬兰刀,和帐篷,这些都看上去酷极了,当时对于见过更多文化种类的瑞典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政策?

当然,这不是要讲述民族认同感的电影,这是在讲述一个“从哪里来,最终要回到哪里去的”的故事。当老年的主人公穿着城市里的衣服亦步亦趋的爬上满是草甸的山坡,看到萨米人,驯鹿和围场,对于老人而言,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回归了以驯鹿为生的草原,凌乱的头发在空中飘扬,目光炯炯。也许着望向远方的目光所及就是自己的归处。

 短评

以前看过反应萨米人生活习性生存状况的纪录短片集《萨米声音》,这部《萨米之血》则更深入深远地探讨了小民族女孩“主流世界观”的被促成过程。瑞典85后女导演克内尔的表现手法细致,95后女演员斯贝尔克的表演细腻真实,深刻贴合,观众甚至能感知到片中萨米女孩艾拉玛雅内心深处的哪怕最细微的波动

6分钟前
  • 芷宁
  • 推荐

很残酷的民族同化问题,最惨烈的二选一且没有最优解的困境。故事主要矛盾来源于萨米族小女孩的“双重叛逆”,对萨米族的生活却一笔带过。缺少生活化的细节以及视听语法不统一导致始终没办法代入,将主人公衣食住行符号化总不太好吧。

10分钟前
  • 王彪
  • 还行

用一个女孩的经历来反思族裔偏见与歧视,文明与开化是进步,同时也掠杀了一些东西。[B]

1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

1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虽然我不觉得民族认同感是天生必须有的,但因为被排斥而选择逃离族群,被迫融入主流,又是另一回事了。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知道还有萨米这个民族。

14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全冷色调画面揭开北欧历史上阴暗的一页:民族同化与清洗。倔强的萨米族少女需要用斩断自己的根的方式才能融入主流社会,用现代眼光回望更能感受其中的悲哀。PS少女成长的段落拍得比《野马》好啊...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沉静的北欧风格,少数裔的选择问题,电影提供了被同化和隔离两种选择,但是并没有给出优化选择。每一个情节设计都有力地推动了主角最后做出的选择,主角暮年的怅然却并没有流露出后悔之色,大概她在想如果自己当初做了另外一种选择会是怎样的结果吧。

19分钟前
  • Ian
  • 推荐

断断续续一周才看完。

23分钟前
  • .
  • 推荐

选题棒,少女演技好,整体观影感觉也很棒。

24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主角这个小姑娘有跟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一样的表情。外在是少数裔的挣扎,像前两天看的鄂温克族一样,首先面临的是怎么走出去,然后是怎么活下去,再然后是怎么面对故乡,内在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很棒的处女作和素人演员。

27分钟前
  • 吃吃
  • 力荐

萨米之血,土著之泪。无论是萨米人还是科米人卡累利阿人,他们都是操着芬兰-乌戈尔语的古老民族,是北方大陆上的原住民,可为什么却成为了异乡客?如果文明的代价是驱逐所谓的野蛮,那文明人又与野蛮人有何区别?底线就是不能干扰别人吧,不然高智慧的外星人认为人类未开化怎么办……

3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相當喜歡,導演才第一部長片,很有前途。以一個瑞典少數民族薩米人少女Elle Marja為主角的故事。她倔強聰明又心思細膩,也有青春期少女的萌動,但同時也看著她如何在主流文化的歧視中逐漸失根,看了很難過...在傳統Joik吟唱中更添惆悵。女主角Lene Cecilia Sparrok演的極好!

31分钟前
  • 裘笛
  • 力荐

看上去是少女成长的青春片,女孩正在经历性觉醒和身份认同,与众不同之处是她的身份,代表着少数民族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和摩擦,因此而来的种族歧视和社会偏见接踵而至,女孩想通过学习主流文化融入主流社会的行为非常具有代表性,伪装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身处中国这样的歧视大国,感觉这片子意义非凡。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无法逃离的,就是生存和毁灭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不驯之鹿

4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与今天人类政治文明标杆的身份不同,在六七十年前的瑞典,还有着“少民身份是与生俱来的耻辱“这样的矛盾点,也导致片中少女艾拉的决绝出走。电影以舒服的节奏和悠长景致下娓娓道来的一个个冲突点,将其痛恨家乡和身份,而决意融入主流社会的情绪铺展彻底,也一度让人担心如何收场。老后回归却交代不足

4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4.5星。如果说第一届极地光影展让我知晓了萨米民族,那么这部影片则让我对萨米人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绝对值得我从宫里呼哧带喘赶过来!那些属于少数的文化习俗,我们曾嚣张地同化或毁灭,如今却花着大量精力财力(事倍功半地)去保护和恢复。我们曾拼了命想忘记的,却愈发清晰。Yoik. 资料馆

51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在欧洲这些以单一民族为主体的国度里,不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如果少数民族都像女主角这样的话,主体民族对于少数民族的歧视排挤同化的态度将很难改变,这样的理论扩大到广义的弱势群体身上同样适用,可惜剧本写得太扯淡,冰冷的风格反而成了致命伤。(57)

56分钟前
  • yihan1010
  • 还行

是种平静但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以至于莫名其妙在互动平台连续滚动看了两遍。这种种族间、阶层间的普遍性,女性觉醒和想挣扎并深深抗拒的相似性,演员平静却极富表现力的表演,尤其是演员的先天外形条件之对比,剧情的设置,从家庭、亲情到爱情再到独立成长,没有一处不真实、自然而令人信服。看完完全被裹挟了

1小时前
  • Alto
  • 力荐

3.5 像大多数处女作一样,中后段很遗憾地失去了控制,作为period piece年代感也不是很强,不过女编导柔软的表达和前半段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心境拍得还是相当好看,最出彩的是小姑娘极佳的表演,非常细腻。今年金甲虫BP提已看了三部,都挺喜欢,支持小姑娘拿影后的:) 祝22号好运啦!

1小时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