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次晚安

HD中字

主演: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朱丽叶·比诺什,玛丽亚·多耶·肯尼迪,克洛伊·安耐特,劳琳·坎尼,小拉里·穆伦,伊芙·麦凯林,Carl,Shaaban,丹妮丝·麦柯马克,Mads,Ousdal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2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3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4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5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6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3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4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5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6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7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8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19一千次晚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Life or Career

这部来自挪威的电影拥有着和北欧气候一样的气质。也和故事的主角的职业战地记者一样,有一种冷静,克制,平淡的味道。

影片起始对于自杀式炸弹者的表现,中段的集中营屠杀,结尾的再呈现。展现了战地记者的常态,客观,只是单纯的表现事件。这一点本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现在看来,能做到者实属不易。

电影的叠化转场堪称精彩。女主的心态有两次改变,第一次决心回归家庭,却又因女儿的缘故重回混乱的非洲。第二次决心去继续自己未完的拍摄,又因女儿的留言而暂时驻留。因为她如此热爱这份工作,又想同时兼顾自己的家庭。工作和家庭的矛盾贯穿全片的始终。人的一生或许就是在不停的两难选择之中艰难前行。

影片的内核其实还是一个在自己所爱的工作和自己所爱的家人之家的艰难选择。中国古代便有忠孝难两全之说,战地工作这一职业的危险性和脆弱性更容易导致其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创伤,以及其工作性质对家人带来的心理困扰。不仅限于个体本身,对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解决的方式无它,要么迁就家人,要么执着工作。当一个人结束了一个人生活的岁月,他就必须要舍弃一些什么。同样,当你下定决心和一个人开始长久生活,也要明白,你要容忍一些什么。如果那工作真的是你生活的源泉,哪怕短暂的决心放弃,你还是会念念不忘。其实最佳的解决方式还是那句说了又说的话:理解万岁。最后,女儿也懂得了理解,选择了支持。

感谢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不顾危险,不顾高压,敢于向我们展示世界本真的面貌。

 2 ) 战地记者

看这部片子纯粹是被摄影记者这个职业所吸引,本身是个大三新闻狗,但对新闻却缺乏实际的理解,对摄影也只停留在带着单反拍拍花草的地步。

被炸伤的后吕蓓卡暂时回归了正常生活轨道,缺席了很久发现要面临的实在太多,丈夫的孤独和不解,女儿的内向和疑问。但她毫无疑问是专业的,表情永远那么冷静,在混乱中仍坚持拍下亲眼所见。

报纸上,她是英雄。生活中,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妻子,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人知道成功的背后到底付出多少。为了挽回婚姻,她甚至做了不会再回战区的准备。但他太了解她,她每一次的休息只是为了更好的出击。

非洲之旅后,女儿明白了她的选择。而她重新出发,带着佳能单反,带着一堆闻起来有死亡味道的器材,又来到到那个让她宣泄愤怒的地方。在那里,她见证了人肉炸弹的残忍,看见穆斯林妇女和儿童生活的苦难,近距离地感受恐怖组织视生命如草芥的死亡威胁,面对难民彷徨无助的眼神,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按下快门。她想让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想让人们在早上看报纸喝咖啡的时候能对遥远的另一边给予更多关注。

新闻联播节目里,国内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世界的另一边却总在发生匪夷所思的事情。炸弹,自杀,宗教迫害,但这于太过普通的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国际大事与催缴的房租孰轻孰重?

这世界的苦难和创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未停歇过,然后像消逝的硝烟一样被遗忘。我们在别人的镜头里见过太多的杀戮,并因此变得麻木。正如电影《卢旺达饭店》里一位西方记者所言,“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

展江曾言,中国没有真正的战地记者,“水均益是饭店武士,闾丘也是。”诚然,中国不乏优秀的记者,但战地摄影记者由于新闻的标签,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要求,加上中国独特的新闻环境,优秀的战地记者可谓零星。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群在战火纷飞的镜头前面用生命在报导的人。而是什么让他们甘愿用生命去冒险,记录甚至是很少人关心的事情,一张照片到底值不值得付出这么多。没有答案。有人预言,只要有人类。就会有战争。而有战争,我们总能看到那群勇敢的人。

我不愿站于道德的最高点去赞扬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坚持和热爱,坚信这世界最该看到的是正在发生的苦难。

 3 ) 很可惜的是预告片刻画的镜头那么美,而正片却完全弃了。

预告片当中朱丽叶每一次按下快门的瞬间都会呈现并且停顿下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我就是被预告片这样的画面给打动,并且我觉得非常有新意,可是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一直期待的并没有,当然有些失望,但是情节虽然并不那么有力,可是细细品味还是很有味道。
还是不吐槽下朱丽叶的口语,有些口音也是正常的,并不是所以妈妈都想朱丽叶那样爱摄影和她的事业,我不能说胜过她的孩子,--------但是这部片要表明的主题和《美丽谎言》开头那一段是一样的吧。

 4 ) 我眼中的一千次晚安

本来是冲着学摄影的人必看这一分享去看的,说起整部电影的画面和镜头感,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而且片子的节奏也是我喜欢的,不会过于强烈,但也不至于太慢,但感觉取这部片名还是有点牵强,影片要表达的不够突出这一片名,最不喜欢的还有就是故事的结局,不够浓烈,也不够惨淡,太过平淡,不够让人回味。

 5 ) 值不值得,只有良心能告诉我

自觉和Rebecca是同一类人,所以特别有感触。

有一类人就是那样,内心的原则以及自我认定的普世价值观大于所有,出于那腔热血所做的一切值不值得,只有良心能告诉我,别人的评价都没有价值,所有的牺牲都是为了使内心的骚动平息,但是就像Steph问Rebecca那样,“When will it be finished?“,Rebecca没有回答,也不能回答,因为她知道,它永远没有办法平息。

家庭的篇幅颇为冗长,但是却必要。这部电影写Rebecca,不仅仅是写她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这个让人猎奇的身份,更加要写她作为一位母亲,妻子,朋友,这样一种平凡的身份。战区出生入死的工作只是她的一面,而这部电影却呈现出我们常常忽略,但更为完整的一个形象。Rebecca是英勇又怯弱的,她英勇在于有趟入危险揭露真相的气魄,而她的怯懦,在于她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平凡人去面对家庭,面对生活,她甚至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内心的使命感甚至比家人的存在更加重要。在非洲抛下女儿去拍动乱的选择,正常人都知道她选错了,她做错了,在女儿面前她应当先是一个母亲,再是一个摄影记者,但是在过于相信自己的经验以及无法制止心中的骚动之下,她关上车门,不理会女儿极度惊慌的叫喊哭泣,头也不回奔赴战区,这个时刻她已经没有了“母亲”这一自觉,全然只剩下职业理想和冲动。

而在这么剧烈的家庭冲突之后,她内心那团火能平息了吗?还是没有,因为不仅仅是她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个职业,也是这个职业选择了她,未完成的报道要继续,那些人间的疾苦,战乱的可怖也要继续揭露,她没有办法停下来了,我知道,因为我也在一条无法被人认同的道路上被自己,被命运推着走。停下来会怎么样?停下来,我们就会死去。

 6 ) 一千次晚安

2013年,对于朱丽叶·比诺什来说,是个丰收年,也是个英语年。这年在美国拍了《文字和图像》,还拍了这部埃里克·普派执导的《一千次晚安》。在《文字和图像》中,她饰演一位身残志坚的女画家,跟克里夫·欧文出演的作家,上演了一场文字与绘画的智力大战,其中的爱情戏,也算是余味悠悠。她依然光鲜。

而在《一千次晚安》中,朱丽叶·比诺什主演的角色,就不那么好彩了。幸运的是这部电影。自她出演《布拉格之恋》、《英国病人》和《浓情巧克力》等英语片后,无疑,她成了法国或欧陆出演英语片最多的女明星,连大美人苏菲·玛索也逊色不少。

在《一千次晚安》中,她出演的蕾贝卡是名顶尖战地摄影师,常年奔波在战火之地。使命感、担当和责任这些被崇高过的词语,当然不适用她。对于她来说,只是份工作,一份怜悯心。如她对大女儿斯蒂所说的,我只是想那些饮着咖啡悠闲看着报纸的人,还能想到远方有这样一些饱受战火煎熬的人,他们的生命一文不值,生活异常窘迫,没有人替他们的将来着想。

常在河边走,怎么不湿鞋。这次,在阿富汗,她就没那么幸运了。在跟踪一位身绑炸弹女人的全过程中,她目睹了女人义无反顾地决绝,同时也看到了她的惶恐不安。就在经过检查站,蕾贝卡下车后,即呼喊“有炸弹,走开”,女人还是拉响了定时炸弹,粉身碎骨的同时,四周无辜的人群也跟着遭殃。蕾贝卡倒下了,泥浆飞溅一身。她居然晃悠地再爬起来,捡起相机“咔嚓咔嚓”地拍,但终究还是撑不住,这次,她真的倒下了。接着,转到迪拜,再飞回都柏林远郊海边的家。

受伤的她,只能在家静心疗养。问题是,老公再也无法忍受她的鲁莽出行了。他说,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吗,我盼着电话,又怕突然的电话声,我总是寝食不安,我无法再跟你过下去了。

连大女儿斯蒂也不想搭理她,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女儿跟她还能呀呀。上中学的斯蒂,画得一手好画,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非洲活动计划”的课题研究。她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孩子。她只是心疼妈妈,盼着妈妈不再离开,一家人能开开心心地一起平安的生活。

当蕾贝卡看到斯蒂的速写本,也就是她躺在病床上的速写,还配有“我的妈妈”这些感人的文字,她再也克制不住了。她决定为了她们为了这个家,放弃出外摄影。这段在家静心的时光,其乐融融。但蕾总感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当女儿请求她一起去肯尼亚,实地考察当地族群生活时,她并未答应。还是老公点头后,她才决定带女儿一起去体验。

来到肯尼亚边境的难民区,斯蒂跟着妈妈才有着深入的交谈,还拍了不少照片。偏这时发生了族群仇杀,蕾送女儿上车后,却赶回拍摄,如她以前所经历的战火一样。这一幕让斯蒂无法接受。虽然妈妈这次侥幸生存,万分惊吓下的斯蒂不想再理睬妈妈。回到爱尔兰,老公从视频中得到这一情况,一怒之下,他推开蕾,要她永远离开这个家。

蕾终于离开家了。她在反思。她做错了吗。她没有。老公和大女儿做错了吗。也没有。只是家对于蕾的格局太小,不是没责任,只是那些无数痛苦的眼神祈求着她,紧跟着她,甚至融入到了她的血液。她决定出发,既然家不要她了。就在她准备登机时,她眼前尽是两个女儿的样子。她缩回了。

夜色将临,她匆忙赶到斯蒂的学校,静静站在大堂的最后一角,不敢打扰女儿。女儿正参加“非洲活动”汇报晚会。女儿登台动情地讲述了“肯尼亚之旅”,她说我妈妈是名战地摄影师,她为那些苦难的人们拍过无数张照片,这次我跟妈妈一起去肯尼亚,亲身体验了妈妈的勇敢和坚毅。

一角静听的蕾,走出来,对着女儿笑了。原来,女儿是理解她的。深爱她如同她爱着她们。蕾终于回家了。老公不再阻拦她。蕾天生属于那些偏远的悲苦人群。她带着家人一千次晚安的眷顾,她又出发了。

她再次来到喀布尔。再次来到自杀者之家。只是这次她再也无法忍受目送“人肉炸弹”去慷慨赴死。这个小女孩跟她大女儿年龄相仿,有一张清秀、亮丽和动人的脸。蕾上前尽力阻止,但只是徒劳。她痛哭,为这些走火入魔的生灵,更为那些成千上万的无辜者。

生命原来在一张照片里,尽显苍白、无力和寂寥感。只有定格的死亡带着深浓的腥味,绞痛着蕾的心灵。她该放弃吗。也许。

2014、8、26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短评

谁活得容易? 没有。

6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开篇十多分钟即引人入胜,冲突设置的很好,结尾家庭关系处理的有点刻意。

8分钟前
  • Lucas刘
  • 推荐

圣母癌这种东西,想想就好了。我就奇怪了,又要装爱家庭,又要满足自己的私欲。不管目的再伟大,方法错了就是错了,程序错了就是错了。爱世界和平永远不是无限伤害家人的借口。

9分钟前
  • 僵尸脸
  • 很差

北欧冬日阳光很暖,喀布尔很冷。对做战地摄影记者的她来说,有一个温暖的家不够,她说我不擅长生活。“我希望那些每天喝着咖啡打开报纸的人能够看到这些受难的人们,有所感觉,有所反应。”和大女儿两场戏不错,营地对话,车内对峙,S拿着相机对着她开枪般猛拍。Binoche五十岁眼角眉梢的皱纹这么好看。

14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这个算不算是浪漫现实主义那?

19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叙事节奏有点快,转折无力,女主角在后面被赶出家门后独处的表情表演呵镜头似乎缺乏变化,那种蛋疼的选择的感觉完全没出来;配乐做的像《羞耻》OST那种风格,具有强压迫感的连续不断的声音很能表现思维状态和受困的处境;与其用那些故弄玄虚的画面,还不如多几个对准主角发呆的长镜头。

21分钟前
  • 奈德来福
  • 推荐

三星半 闷片佳作 题材讨巧 女性猪脚增加戏剧性和冲突性 家庭与职业的探讨

26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自觉和Rebecca是同一类人,特别有感触,一切值不值得,只有我的良心能告诉我。作为战地记者,Rebecca英勇在于有趟入危险揭露真相的气魄,而她又是怯懦的,在于她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平凡人去面对家庭,面对生活,她甚至无法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内心的使命感甚至比家人的存在更加重要

30分钟前
  • invain
  • 推荐

感慨万千

32分钟前
  • 黄灿灿
  • 力荐

老妈心中有雄鹰,奈何家人觉悟低。编导是瑞典人吧英语台词写得很外国腔有点影响剧情深度。PS 尼古拉一直这么帅....

33分钟前
  • paradiso
  • 还行

比Louder Than Bombs好多了

3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It is hard to imagine,but they should understand her as a person,not a mother.

41分钟前
  • Nora_seriously
  • 力荐

生命的记录,很细腻感人的冲突描写·!

43分钟前
  • L.L
  • 推荐

拍俗了。

48分钟前
  • 胖丁桃
  • 还行

个人使命VS亲密关系,无奈、无力、无法兼容,天性太偏的人不适合组建家庭?但既然此生有缘 彼此纠缠 那就让我们一起失控。放不下的 就去面对。

50分钟前
  • 23°
  • 推荐

他们举起枪炮射击手无寸铁之人,满眼都是怒不可遏的信仰;她端起相机瞄准饱受蹂躏之地,满耳皆是源自于心的呐喊。视死如归的墓坑女人、挂扣炸弹的圣战少女,正在被记录与警醒。远方是无法妥协利益矛盾的战区,近处是无法调和取舍矛盾的家庭。战火绵延万里,一千次的快门抵过凌迟子弹,道不出一句晚安。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用生命记录生命的人,真是很矛盾,这样的工作无法与家庭平衡,但分开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如给予支持,成就她,她只会在女儿的枪(镜头)下败下阵。摄影不错(突然觉得兰尼斯特好帅)

59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尊敬的?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又如何才能平衡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敬佩她的狂热,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哪怕因此而需要舍弃一些东西。另:战争永远是罪恶而残忍的,而罪恶被揭示才能被遏制!

1小时前
  • 鲸落51.7
  • 推荐

比诺什可是我超级喜欢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她是一位战地记者,用照片记录残酷的战争,用微小的行动改变着世界。家人的不理解,其实是一种关心和担心,丈夫和女儿只是希望她能安全地回家。

1小时前
  • 李湘
  • 力荐

战地女摄影师跟拍人肉炸弹 经历爆炸后回家休养 丈夫无法忍受她一次次用生命去冒险 她需要在家庭和工作中抉择 想起了前段时间被ISIS处决的jp记者 他们对家庭是自私的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家人不理解 只有亲生经历过才明白母亲的选择 一种使命感 将世界遗忘的地方 用镜头笔头呈现出来 崇高敬意

1小时前
  • 口饭dex是奇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