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有多久都没有憧憬一下美好的生活了?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答案,因为大家都在忙,忙着赚钱,忙着升职,忙着小孩教育,忙着与人竞争。现代社会带给每一个人的压力都是现实存在的,在这样的压力下,似乎每一个人都没有明确的目的,但似乎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目的。大家殊途同归的理想下,往往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着。那个方向就是钱。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你说这是唯一的,这是必须的,往往却有人反驳。当然,那些反驳的人并不一定真的反驳,大多数时候,仅仅是出于体现不同的声音而已。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厌倦了正能量的东西,正能量的宣传媒介,正能量的社会报道,正能量的电影被影评人秒成渣,正能量的小品即使是具备着完整的故事性也会被当作毒瘤。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正能量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另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观众。观众不信了,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家更关心自己的生活,对于除自己以外的生活环境,似乎总是事不关己的态度。但是,当整个大环境开始恶化的时候,却比谁也显得情绪高涨。殊不知一开始的时候如果有意识,现在也不会担忧很多。
当所有的人都被物质绑架了以后,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就都开始怀念起之前的生活了。之前的生活核心是什么?之前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之前我们有过什么样的理想?之前我们为了明天挥洒的汗水又会流向何方?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发现,国产的老电影中,给这些问题答疑解惑的多了去了。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显然很好的回答了我们所关心的每一个话题。曾几何时,人们的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钱。曾几何时,人们还是有理想的。
《甜蜜的事业》是一部1979年的影视作品,这里必须说一下大环境,当结束了动荡之后,人们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是更加坚定了目标,鼓足了干劲。处处洋溢着生气,大家都希望将已经浪费了的旧时光弥补回来。因此,本片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影视作品。但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对于他有任何的异议,因为大家还都相信,大家对于未来还是满怀希望。
谢添导演的这部作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关于计划生育的故事。影片围绕这么几个人展开,几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两对想要生孩子的中年人,以及一堆热心肠的计生站的工作人员。导演用他们之间错落有致的故事为大家讲述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中年人中,有一家想要生男孩,一家则想要生女孩。通过计生站工作人员热心的劝说,以及自己以身作则的影响。他们都放弃了多要孩子的想法。由于他们的让步,青年男女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政策在这个南方小镇上执行的尤为顺利。大家也有热情洋溢的表示接受。
本片要是放在春晚,大家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俗套了的正能量宣传小品。因为大家见惯了这种宣传,因此会有着本能的排斥,同时也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所致。片中所描绘出的小镇,几乎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国。人们之间谈论的都是贡献问题,而对于个人的诉求,即使是有,也会放在第二位甚至更往后。
为了国策而牺牲自己爱情的女青年,苦心钻研技术,即使是在家做饭也不闲着的研究人员等等。他们对于未来生活也是充满美好的期待。人与人之间很是通情达理。陌生人之间也是讲道理为主。这一点虽然有刻意宣传的嫌疑,但是确实是寄托了人们对于今后生活的每一份真诚的向往。
结束了动荡的人们,已经乌云密布好久了,对于这个时候,东方升起的太阳自然有着美好的愿望。就像片中的每一个基层工作者对于政府的政策的研究一样。他们似乎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去迎接未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人人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些表现虽然在我们看来是不理解的,但是却也体现了他们这代人的崇高理想。至少在几十年前,人们的眼里不仅仅只有金钱。
美好的生活人人都会怀念,但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可以追求物质生活更加的丰腴,但精神追求或者是社会责任感同样是值得我们维护的方向。生活应该多样,人们应该有理想。
结尾敲锣打鼓给二叔送奖状的环节,来的自然而实至名归,竟然在喧闹的场景中让我联想起《大话西游》结尾处吴孟达“中状元”并和娘子一起买豆腐夫唱妇随的场景——一种温暖喜悦的人生四大喜之“金榜题名时”的情感抒发。
好的电影要么超越时代而令人有共通的感动,要么体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并让人感动——这部电影不乏时代的“计划生育”主题,但却用纯朴、真诚的演绎给人们憧憬了一个完美的婚姻和家庭的乌托邦——它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时代的、也是穿越时空的,它是符合中国人爱情婚姻家庭的千百年来共性的情感伦理的;惟其如此,也是令人不禁莞尔、会心而笑来自心颤共鸣的~~
它是纯真的。1979年3月的时代背景,是冲出藩篱、思想解放,拥抱阳光和未来的社会气象;人们如同新生,对实现四化的理想坚信而践行。这种信仰式的群体共情,是发自内心的,和我们今天的所谓多元和怀疑论、利益权衡后的精致,是天壤之别的。
它是现实主义的。并没有因为实现四化下的计划生育工作的主题而高高在上形式主义。二婶从“没有小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国家”到“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的思想转变,是经过前后各种演变和小伙子小姑娘们的实践促进的,是建立在倒插门平衡养儿防老的传统诉求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味的牺牲而去实现政治和社会目标。
它是深耕于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归纳的。五个女儿的家庭想儿子,两个儿子的家庭想女儿,一个儿子的家庭想儿子娶媳妇上门~~每个家庭所面临的孩子的婚姻问题,都有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基础;对每个家庭和婚姻都有提炼式的描述和交代,既明确有简练,绝不拖泥带水,又解决到位。将一切矛盾暴露出来,又合理地消解掉,皆大欢喜来的自然而然。这不能不说在根本上是我们今天最稀缺的“编剧”的功劳~~
它是美好的。场景好:田园风光、村落小镇(这个村镇尤其是各家的房屋应该是有点拔的过高了吧,哈哈,这可不比今天的小康农民社区差啊,外边是独立宅基地,里面可是城市公寓级的装饰和摆设。算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经济作物(甘蔗)种植,乡镇企业(糖厂)红火,还有港口机械装载,等等~~人物好:俊男靓女天然美帅自不必说了,老一辈的出演也很出色(凌元同志是主角呢~~昨天刚看了《黑三角》里卖冰棍的反面角色~~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啊),都是十足的演技派,代入感极强!可不是今天的演员做作僵硬,要不就是一脸的面瘫从头到尾玩深沉~~音乐美:配乐精彩,收放自如;两首风靡全国的时代经典就不必说了;结合地域特征的《刘三姐》主题音乐和唱词,多次呼应丰富了影片的整体风貌~~
真诚的,就是永恒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甜蜜的,就是幸福的~~这是一部令人愿意相信、抑或重温的精神乌托邦~~一个中国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国人的内心质朴的心灵家园~~
入选理由: 这是七十年代末的一部典型的计划生育宣传片,触及到了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生儿育女、青年恋爱、家庭婚姻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它很好的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而且拍的饶有趣味。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三朵金花之一的李秀明(另两位是张金玲与刘晓庆)的娇羞无限让人完全放弃了文革后的矜持,影片的戏剧色彩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该片荣获1980年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影片简介: 糖厂司机田五宝与农村姑娘唐招弟(李秀明饰)恋爱三年后招弟还不愿结婚,她怕结婚影响帮爸爸唐二叔(刘钊饰)搞好甘蔗芽片育秧试验。唐二婶重男轻女,已有五个女儿,又生下一个千金。孩子多了,处处有麻烦,招弟还和五宝闹了别扭,田家很着急。五宝的姐姐四秀去找招弟,弄清招弟是为了照顾爹妈,就建议五宝到招弟家落户。二叔二婶都高兴,二婶还同意做绝育手术,只是田大妈(凌元饰)还有些舍不得,后来终于想通了。在唐二叔甘蔗试验成功的时候,田大妈把五宝送进了唐家。做了手术的二婶原来还为回家的“反悔”而生气,如今深受感动。加上二叔以多子女的苦痛现身说法,他们都明白了“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的道理。当田大妈怅然若失地回到家时,发现女儿四秀的爱人杨爱甘也落户到了田家。两对新人在喜庆中双双结婚。
跟随父母重温了他们年轻时候最喜爱的电影——《甜蜜的事业》。故事围绕计划生育展开的,人物关系设定在南方的某个糖厂里,电影里每家每户都是小洋楼,邻里之间真的做到了夜不闭户,长辈与晚辈同心协力,共同经营家庭,同事之间和睦相处,都是对工作热情高涨。看完整部电影,感觉充满阳光,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电影里,在这部电影里真的是生活甜蜜,遥想这部电影诞生于四十年前的1970年代末,刚刚结束文革,当看到影片里的青年恋人五宝和招弟的对话:“再过三十年我们建成了四个现代化”,让我这个已经生活在三十年后的当下的80后晚辈不无感慨——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当年的理想国,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向往的生活其实就是电影里描述的生活,而近四十年之后,生于80年代的我面对周遭的一切,居然也向往影片里描述的场景:住着小洋楼,有一份热爱的工作,与恋人单纯的爱情,四十年过去了,我多少有些怅惘,影片里的理想国,为何我如此向往。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电影,导演和编剧的手法极为高超,全方位的描画了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这是一个单纯的年代。不论四十年过后的当代80后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我都打五星。
关于工作。唐二叔是糖厂的技术骨干,一心扎在科研里,他带领青年技术员一起研究甘蔗栽培技术。影片里三五个镜头就清晰的交代了,利用甘蔗芽片播种,可以减少甘蔗播种量,从而提高产量,当然,成活率是唐二叔他们重点考虑的问题。田大伯也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他主要研究的是工程机械,同样一心扎在学问里,就连炖鸡汤的时候都在研究机械抓手,以至于放多了盐。田大妈是糖厂的计划生育委员,可以说是搞政治的,每天操心的是厂里员工的计生问题,顺便也关心一下员工的生活,是那么的和蔼,她应该就是人民公仆的理想形象。还有,厂里的文艺工作者,老莫,一心扎在宣传事业里,兜里随时揣着一个小本,记录生活的点滴,把厂里的大事小情改编成文艺节目搬上舞台,他醉心于他的事业。就连唐二婶最后去地里干活的时候,也对甘蔗栽培津津乐道,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热爱着他所从事的工作,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螺丝钉,每一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能量。
关于生活。虽然唐二婶一连生了五个丫头,但是依旧是乐观的,在自家的小洋楼里,虽然每天洗尿布很累,但从影片里看不到那种抱怨,当她生了第五个丫头的时候,管计生的田大妈还带上自己炖的鸡汤去看望她(当然这碗鸡汤因为田大伯一边思考机械手臂一边放多了盐,哈哈哈),一个政府领导与一个普通群众之间毫无芥蒂,领导在做工作时是那么的平易近人,甚至都没有用强制手段。唐二婶家的四丫头丢了,大家慌忙去找,这时候几乎全社区的人都出来帮忙找了,以为四丫头掉进水塘里了,匆忙赶往水塘,才被邻居发现是在一棵树下睡着了,这一刻,我多么想生活在这样的社区里,多么想成为这些邻居中的一员。联想到前几年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亲爱的》,简直就是正反两个对比。一个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是多么令人羡慕。
关于爱情。任何一部电影都无法离开男女爱情,否则就是枯燥的。四十年前的那个时代,刚刚结束文革,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大胆创新,甜蜜的事业里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一段招弟与五宝的甜蜜的爱情,那个女的在前面跑,男的在后面追的画面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音符,这对青年男女趴在草地上的镜头恐怕在当时也深入人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爱情镜头,堪比泰坦尼克号上杰克从身后抱着露丝的镜头。当然,影片还交代了另外一对爱情,田大妈的女儿田四秀与糖厂青年技术员杨爱甘的爱情故事,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叙事手法,三两个镜头就交代了这对科研伉俪的浪漫情愫。这两对情侣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恋爱很久,有共同理想,早已从爱情转化成亲情,并且双方家长也极为满意,四十年前的爱情是如此单纯,四十年后要先考虑房、车、收入、父母,以及其他,即便如此也难以招架各种意外。结尾处,两对鸳鸯喜结连理,大红的喜字配上欢乐的音乐,为这个理想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我们的长辈们在四十年前描绘的画面,令人向往。当招弟与五宝趴在草地上说,等建设成了四个现代化,我们的生活就比蜜还甜。现在,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确实没有达到蜜的程度,当最受欢迎的影视剧是宫斗系列,上班像上坟一样痛苦,邻里老死不相往来,爱情靠指标来计算,还有网络上充斥着暴戾之气。作为一个时代,我们是否还记得来时的路,是否还记得当初的理想。在纷杂的当下世界,回头去看看这部老片子,重新获得对未来期许,重新矫正对生活的愿景
《甜蜜的事业》主要讲述了一位已经有六个女儿的唐二婶因为思想老旧想继续生儿子,让一家人不胜其烦,丈夫唐二叔因为家事耽误蔗糖科研,女儿为了安抚母亲甚至准备放弃自己的终身大事。之后在计划生育工作者田大妈、田大妈的女儿、大女儿招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让唐二婶认识到计划生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决定做节育手术。从电影主题和年代来看,这应该是一部当时用来推广计划生育政策的主旋律影片,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尽管电影全篇充斥着“四个现代化”等字眼,但并不会给人不适感,反而让观众有点被当时人们一心为生产的热情和淳朴感染到。按理说刚打倒“四人帮”时期,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多好,可是他们是积极向上的,相信通过努力能提升生产力,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使国家变得更好。这种如“病毒”一般的集体情绪是作为九零后的我们很难再感受到的,所以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被故事情节牵动,会被逗乐,被感动。
影片在后半段有个特别有趣的反转剧情,唐二婶以为田大妈的儿子五宝娶自己的女儿是“男入女家”,放下心中无人养老的担忧,欢欢喜喜准备去节育,谁知道亲家并不知情,一切问题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最初。不过好在田大妈做了半辈子计划生育工作,还算开明,在得知具体情况后,虽有不舍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到唐二婶家,为计生工作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与此同时,唐二叔的科研取得了成就,被授予了奖章,回来后获得了邻里八方的赞赏,唐二婶在家中听到了大家的谈话最后也终于想通,不再执着于生儿子。
从唐二婶与女儿招弟的交谈中我们可以找到她“非生儿子不可”的思想根源。被传统禁锢的唐二婶仍然坚守着“养儿防老”的思想,认为女儿终归是要嫁人的,没有儿子留在身边会使她老无所依。这里倒是看不出什么“女子不如男”的性别歧视,整部影片也塑造了好几位事业成功的女性形象,我想可能与当时社会整体氛围有关,老百姓不分男女只一心为生产,对比现在来看,其实倒有点更开放的感觉。
除了影片本身反映的社会状况和要传播的先进思想外,作为文化产品来说,这部影片也是优秀的。温暖的象征着生命力的色调,并不冗长的剪辑,演员恰当好处的演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插曲,影片一开头的《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真是让人听完后整天都能洋溢着喜悦,拿着锄头就能下田犁地的兴奋感充斥着全身。中间部分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大概更出名,听了有些耳熟,和前者不同,这曲相比更悠扬,少了点俏皮多了些安稳,如果《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是播种,那《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叹。
总体来说,《甜蜜的事业》是部不错的政治教育片,也是部观赏性很好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片,可以给被快餐影视包围的当代人带来非常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观赏之余还能思考一下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个年代的初心,不被功利吞噬?为促进 “二胎”政策正常实施又是否可以拍摄一些有正确教育意义的片子来纠正因“不懂”导致的“一味否定”或者“不考虑后果扎堆生”的错误观念呢?
我期待着,毕竟“生活充满阳光,明天比蜜甜”不是么?
刨除华主席、四人帮影响、生育政策,仍是一部不错的喜剧。马儿杀来吃。
还玩戏剧间离……
只有主题歌还算好听。其他的无论是情节还是意思都非常粗糙。
http://www.56.com/u98/v_NDg3MDY1OTE.html
父母很喜欢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重看
电影的名字很“政治”,电影的内容很向往,电影的制作很轻松。给当时的人们带来过欢笑和思考。
政策宣传片
宣传归宣传
那雷人相当的男追女赶的——慢动作!
剧情难免带有当年的政治色彩 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美 那一连串慢镜头 加上飘逸的红纱巾 诗情画意 成为一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淳朴 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朝气和追求 让人感叹不已 两首插曲非常好听 充满了积极乐观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还造就了一位美丽的女演员李秀明 中国爱情电影重大的突破
“老头儿啊,我考考你,你学过华主席的政府工作报告吗?”“当然学过了,华主席号召我们抓纲治国,大干快上嘛。”
宣传归宣传~
那时候人的状态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那個時代的人真是純樸。電影還記錄了新會當時的景貌。不失為一種時代的紀錄。
各种声音专场啊,很有时代感啊
1980年代,我唯一喜欢的中国电影时代。
看当时多朴实
她-牺牲了--
那会的人真逗,真单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