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头——林道静遭受挫折,便跳海自尽。“自尽”这个行为在我看来是十分大同时也非常懦弱的一个动作,是一个人内心本质对于事情所做的最消极的抉择。同时也因为,她的母亲旧女性已经这样离去了她这个新女性却仍盲目效仿。我认为应当把开头改为:林道静眺望大海想自尽但又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犹豫不决不明白生命的意义,然后不小心脚滑掉进了海里被余永泽所救。这样带有偶然性的“英雄救美”,使影片更具有戏剧张力。让林道静这个人在后来所听“秦怡”所讲的故事,心里所受的冲击力更强更能明白自己过去的不成熟,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她从幼稚到成熟发生的蜕变。
其中有一个表演细节我很喜欢,校长不允许她公开在学校宣讲爱国活动,并拿开除威胁她。她一气之下便要离开学校,可是在她这么冲动的情况下,她仍不忘走时回头了一下,她所回头的地方正是学生们的位置,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她的不舍,同时导演也没夸大这个细节没有给学生们忧伤的面部来个特写,就很真实很自然让人心涌感触,这个细节的处理让我接受了林道静。
林道静这一路上曲曲折折,有幼稚有冲动有任性,但同时对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有着无限的热血和期望。那我们“青春”是不是缺乏一种“态度”?
《青春之歌》详解字幕首次发布于2020年12月7日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自制详尽字幕第6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本想在次年同样的时间发出修订版,但因为学业和实习影响,所以一直拖延至今。2021年12月上旬到今年1月上旬,我对原详解字幕的样式做了调整,修改补充了部分注释,对所有时间轴进行了调整。本文就为发布这个修改版。
(一)字幕版全片观看
微博(含某盘链接):
//m.weibo.cn/5445337343/4725119493342486
AcFun在线播放:
//m.acfun.cn/v/?ac=33079537&sid=7f7cb436292d299b
另外,在公众号窗口发送“青春之歌”4个字,即可获取文件。
(二)影片基本信息
片名:青春之歌
片长:2小时36分钟
种类:彩色故事片
上映年份:1959年(十周年献礼片之一)
出品方:北京电影制片厂
原著小说作者:杨沫
编剧:杨沫
导演:崔嵬、陈怀皚
副导演:田炜、刘春霖
摄影:聂晶
美术:秦威
作曲:瞿希贤
录音:蔡军、王泽民
化妆:孙月梅
服装:孙竦
照明:赵新鸣
剪辑:傅正义
制片主任:胡其明
演奏及合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合唱队
演奏及合唱的指挥:李德伦、秋里
主要演员
(角色名……演员名)
林道静……谢芳
卢嘉川……康泰
李孟瑜(江华)……于洋
林红(郑瑾)……秦怡
余永泽……于是之
戴愉……赵联
王晓燕……秦文
胡梦安……张逸生
白莉苹……马晨曦
俞淑秀……赵玉嵘
余敬唐……韩焱
李芝庭……葛存壮
许宁……罗锦麟
崔秀玉……孙凤琴
侯瑞……张亮
警官……曹增银
魏老三……邵华
刘大姐(刘亦丰)……林东升
王教授(王鸿宾)……史宽
王夫人……王人美
赵毓青……李雨农
伍雨田……黄非
伍仁贵……赵子岳
李洛贵……李建国
王老增……杜德夫
(三)字幕截图
按影片出品的年份算,本人到这部作品发布时已经完成的详解字幕版作品有22部,分别是:
1956年黑白评剧艺术片《刘巧儿》;
1957年彩色故事片《不夜城》;
1958年黑白故事片《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59年彩色故事片《聂耳》《林则徐》《青春之歌》;
1960年彩色故事片《红旗谱》;
1961年民族舞剧彩色艺术片《小刀会》;
1963年黑白故事片《红日》;1963年彩色科教片《小太阳》;
1964年彩色故事片《舞台姐妹》《白求恩大夫》;
1965年彩色故事片《特快列车》、黑白故事片《烈火中永生》;
1970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红色娘子军》(样板戏电影)、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红灯记》(样板戏电影);
1971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白毛女》(样板戏电影);
1972年革命现代京剧彩色艺术片《奇袭白虎团》(样板戏电影);
1975年革命现代舞剧彩色艺术片《草原儿女》(样板戏电影)和《沂蒙颂》(样板戏电影);
1976年彩色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1976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似火》。
本号其他自制字幕版电影链接
★自制详解字幕第2部(修订版):1959年彩色电影《林则徐》
★【纪念白求恩逝世81周年】1964年电影《白求恩大夫》自制详尽字幕版
★【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自制详尽字幕第6部】1959年彩色故事片《青春之歌》
★[修改版·附完成台本和歌谱]自制详注字幕电影第9部:1976年《百花争艳》
★自制详解字幕版电影第10部:1956年新凤霞主演评剧电影《刘巧儿》
★多少伟业付烬灰 | 自制详解字幕电影第11部:1957年《不夜城》
★自制字幕第12部|定要烧毁黑暗的旧世界:1971年《白毛女》
★自制字幕第13部|1970年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影评兼自制字幕第14部|革命要从根上扳:1960年彩色故事片《红旗谱》
★自制字幕第15部|1972年现代京剧电影《奇袭白虎团》: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
★自制字幕第16部|1975年现代舞剧电影《草原儿女》:哪怕卷地起狂风
★自制字幕第17部|1975年现代舞剧电影《沂蒙颂》:军民情谊重如山
★自制字幕第18部·中英文|1970年革命现代京剧电影《红灯记》:无产者一生奋战求解放
★自制字幕第22部|新中国第一部载人航天电影--1963年彩色科教片《小太阳》
本文到此结束,欢迎关注本人微博@旌旗红、微信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原著和电影共同的路线都是,林道静经由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个男人,从最初的懵懂少女到坚定成熟的共产党员。然而在原著中依旧展现了一个女性在战乱纷繁的年代所面临的困境,尽管有关女性命运的问题在作品中被压抑,被淡化,却还是有迹可循。到了电影里,也许是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其说是青春之歌,不如说电影里是一曲革命之歌。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林道静由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她终于能够回答卢嘉川的灵魂之问:参加革命究竟是为了摆脱个人平庸成为英雄还是真心想要拯救劳苦大众?
曾经有评论探讨青春之歌涉及的“性与政治”,林道静与这三个男人的爱情之路也交织着她的革命之路。那么,她所受到的救赎,指引是否与她作为女性所拥有的美好肉体有关,我想是有的,但并不绝对。余永泽这一形象其实放在如今也仍有真实存在,他好言相劝林道静与他结合,讲究实用主义,最初对道静说出“我是最主张女性走出厨房的”,却又在后来自毁面具说出“你是我的”!他对于林道静所谓的爱的背后,是父权体制下所孕育的大男子主义与占有欲,他披着进步的羊皮,骨子里却还是传统观念。林道静在遇到他时,尚处于“本我阶段”,连最基本的温饱与安全感都无法满足。其后,林道静进入“自我阶段”,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卢嘉川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卢嘉川死后她又遇到江华,而这时,她已然由一个一见面便倾吐一切的少女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共产党员,她此时进入“超我阶段”,满心革命与劳苦大众,自身有着极高的道德追求。这些男人为她的革命成长一步步铺就道路,又在每一个阶段就此别过,“性与政治”就这样相互交错。
今天翻出这部老电影,重看了遍《青春之歌》。电影内容比较左,和今天的生活已经有了相当距离,可动人的片断并未因此失色,东北沦陷的苦难、老北平的绝色风光、谢芳深情的朗诵……,时间可以过时,感动却未流逝,斑驳旧影,动人依稀。
ONE:
一群学生聚在一起,为东北沦陷的苦难悲恸激愤,大家聚在一起唱着《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几十年后我在读《南渡北归》时,看到了与此场景完全一样的真实历史,那是梁思成女儿梁再冰回忆抗战时西南联大的生活,那时西南联大师生们经常聚在一起,大家急切地谈论时局,一起唱着救亡歌曲,互相支持鼓励……
那个时代去了,我们民族最难的时候已成往事,但这百年来艰苦卓绝的斗争也证明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时是需要百年甚至多个百年的恒心与定力,需要人们以世纪为周期进行努力才能改变民族的命运。
TWO:
那个曾经的北平,在电影里留下绝色的身影:
北平,颐和园,夕阳的光影,
远山近水,素色旗袍,小燕和道静
那是多浪漫的北平
那是水波光影里的北平
那是诗一般的北平
那是恒久记忆里的北平
THREE:
谢芳的朗诵,时过数十年仍是真挚感人:
在暴风雨的黑夜里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
多么勇猛,多么神奇,
你照亮我生命的道路
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我们没有倾谈,我们没有默许
然而我相信,你永远地相信
在我生命中会有这样突然出现的奇迹
…………
“你是驰过长空的闪电,我是你催生下来的细雨”……,
世间有着这么美的诗句,真值得反反复复地诵念
拍的理想化了吗?现在看是的,可是过去看不是。如今谈理想,谈牺牲,谈追求,好像是在扯淡,是我们聪明了,还是内心不再纯净了?那个年代的青年有叛徒,有汉奸,但是也有一批可爱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为此,新中国才有这批人建立起来。谢芳演的一板一眼,貌似话剧感、脸谱化,可是我认为,那个时代的他们就是如此。林道静的成长与进步,是每一个受压迫者在迷茫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是林道静的青春之歌,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中国人觉悟的青春之歌。在狱中林红讲的那段故事,可歌可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从容与豁达,是那些苟且偷生者不理解的。有人信仰神,所以他认为生命可以永恒;在那个年代,信仰共产主义,所以这些可爱的人永恒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战无不胜的。
大场面调度纯熟,革命题材的大跨度体现在时长和面面俱到的共革命。把时间聚集在抗战时期的几年,空间横向扩展延伸,按照共的革命路线为线索,铺垫了女性意识和革命意识的觉醒,展开城市和乡村的多个空间革命反抗。建国后的三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电影的书写的明显区别,鲜明的视角主题和精神,长时间铺垫树立人物,让目的明确的人物不单薄。从建国十周年献礼来看实在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近三小时的片长,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也因此显得冲突不够集中。谢芳的第一次惊艳亮相,主观展现一群青年奔走呼号逼蒋抗日的革命热情,塑造了多个血肉丰满的银幕形象。在林道静的成长道路上先后出现多个对她有着深刻影响的男人,所幸影片并未全然回避其中若有似无的情感纠葛。@资料馆
“你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大众,还是为了摆脱你小资产阶级平淡无聊的生活”
《青春之歌》里面的余永泽拒绝革命,阻止革命,给革命带来损失,他虽然令人反感,但是还不能定性为敌人;而戴愉在被捕之前是个极左分子,被捕之后不久就叛变革命,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危害,它才是凶残的敌人,它后来得到可耻的下场,是必然的。
开头和余永泽聊天水打过来浸湿脚的镜头很惊艳,看得俺精神一振,结果三小时后发现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开场10分钟的那个镜头=。=
林道静的眼睛,北京大学。个人身世的悲惨境遇和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如何变为对社会和时代洪流的体认与自觉,描写得不算细致,但前面的年轻与稚拙倒刻画得很好。大时代的动人心魄,需要回到现场去体认,这个现场却也是双重的(讲述神话与神话讲述)。经由这部超级文本,我们也许能回到这个双重现场。
每个热心爱国献身革命滴文艺女青年你都伤不起~
革命比当姨太太刺激。意识形态色彩太浓,角色脸谱化,选演员也是。极多地方太拖沓。
女角当然是最强点!谢芳光彩夺目自不必说,连居配的秦怡也有感人至深名场面。至于三位男性,康泰和于洋的角色对女主影响极大可对观众而言缺乏感染力,因为正义凛然地过于单维雷同。反倒是性格趋贬的余永泽,因于是之那话剧范十足的演法而显得十分别致突出!虽然于自己后来表示不够满意,感觉塑造的有些过火。此角原型是杨沫前夫张中行。其本人倒是颇为坦然大度,“五十年代她出版了《青春之歌》因而出了名,不少知道我的读者认为其中有些事是影射我;我的室中人则更进一步。说是意在丑化我,心里很不舒服。我却没有在意,因为一,影射是高位人的常有想法,我无位,就不该这样想。二,可能也见于小说教程,是为了强调某种教义、是可以改造甚至编造大小情节的。最重要的是三,要明确认识,这是小说,依我国编目的传统,入子部,与入史部的著作是不同的。”
片子由于年代感,自然不能被我们这个时代真切了解,那就从硬件去看,一是画面,构图没得说,舞台剧范式,算不上惊艳,但是厚重;二是人物,片子两个半小时,流浪汉叙事模式,一个人连起一批人,不枯燥,这就是本片当下的本体价值。
像林道静那样的女青年还有吗?像这样的电影还能拍出来吗?还敢拍出来吗?个中人物选择,概为彼时青年各自取舍,却值得当下大学生做一番重新解读。形势不同,环境不同,人也变了,精神面貌更变了。何去何从,何舍何得,仍需仔细辨量。
可以说是很真实的小资GM自传了,放在新民主主义GM背景下怎么看怎么有点不对味,如果不是农村戏份的存在可就真是全员小资了:利己的小资醉心享乐,自Y派小资只管读书,狂热型小资直接变节,至于GM的小资,GM文学读过,GM口号喊过,然后GM行动就是散步、贴标语……
孔庆东说:满街甫志高 遍地余永泽。可是林道静,你还记得未名湖畔的张中行吗?
虽然难免带着时代政治色彩,但是林道静为了理想不断成长的经历还是让人振奋。老胶片的色差很有feeling~ with六。
其实林道静这样的角色是很自私,很不靠谱的。高中毕业,单纯地想在旧社会寻找独立。遭遇挫折,就退回余永泽的温暖怀抱。只读了几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就以为了解了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门生。听了几句卢嘉川的鼓动,看到学生运动,连和余永泽商量都没有便参加地下工作。根本没有想过家人的想法和安危。当然,余永泽本身也有问题,典型的小资想法,处处钻营,只想保全自己,也不是什么好鸟。当然,这只是针对影片的前半部而言。林红的登场,让整个影片飞升了一个层次。尤其是踏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之前的那一段,让人对共产党员心生敬意啊……
放到现在就是一部大女主的我戏啊。红色革命在抗日情绪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背景之下蔓延开来的个体化。也是意识形态驾驭整部片子的呈现,真的太单调了。
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一场浓厚的革命励志大作吧,林道静给我们提出了在战乱的年代怎样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当年没把小说看完,实在读不下去,以为看电影会好点结果也一样,如今总算是把它都看完了,感觉更像是一部打了鸡血的伪成长小说。问:林道静怎么能在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后备党员?答:她是女主!
#资料馆留影#近3h的修复版,属于那个特定年月的革命浪漫激情,关于那个早已消逝的老北平,以及理想主义女战士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动人的故事,诗意的画面,精彩的编导演(谢芳的眼睛太灵光了),出场人物真实可信……堪称一部无可挑剔的红色电影,青春成长与革命人生衔接得如此清新自然。尽管时代每天在变,但有些宝贵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哪个时代的年轻一代,都该勇敢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仰,不惧怕而心向光明希望,以一腔敢性的青春热血去抗争压迫,照亮腐朽与黑暗。ps,致敬老一代影人,缅怀今年去世的秦怡老师,《五月的鲜花》和她的林红真是全片的点晴之笔。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