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历史上确实有《10名苏联空军战俘偷走德军轰炸机逃回祖国》。
1,战斗机空中缠斗
俄罗斯毛子拍这个真的有一手。狗斗非常逼真,飞行员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后方,敌机咬尾后就做出剧烈的机动动作。影片开头的8分钟空战我都紧张地没办法呼吸。
2,计划、计划、还是计划
因为我平时会在股市上交易,所以对这个特别在意。他们制定计划的方式非常巧妙。几个人在休息间隙展开模拟,最后测算出180秒内无法完成任务,还需要有更加细致的准备。
其实作为军迷来说,整部电影是一次战俘模拟训练。
SERE,生存,躲避,抵抗,逃脱训练。
英文全称是 SURVIVAL、EVASION 、RESISTANCE、ESCAPE。
其中抵抗阶段的训练科目有:水刑(waterboarding),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饥饿(starvation)等许多高强度审讯手段。目的就是让作战士兵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训练中每一名特种作战人员都被要求——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抵抗。
苏联飞行员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成为俘虏后,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凭借自己的毅力生存了下来,并且最后拼命逃回了祖国。
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现在,世界各国的特种部队都非常重视模拟战俘训练。他们认为这项训练能够拯救战士的生命。
1,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摩加迪沙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一架黑鹰直升机被RPG击落,飞行员麦克杜伦被俘,被关押了整整11天后才被救出。事后他坦言正是战俘学校的训练让他活了下来。
2,1995年6月2日,美军F16飞行员奥格雷迪在波黑上空执行任务时被导弹击落。在接下来的六天时间里,他凭借在战俘训练学校所学的生存技巧,靠吃草叶子,喝雨水,终于等到了救援的战友。
6月12日,克林顿接见了奥格雷迪。此时,他感慨至深地说了一句话:感谢战俘学校的教官。后来这个故事被拍成了电影《深入敌后》。
3,2015年11月24日,俄罗斯苏-24战斗机被土耳其F-16用空空导弹击落,在持续6个小时的搜救后,第二名飞行员被叙利亚特种部队救出。
同一天,11月24日,搜救飞行员的一架米8直升机被武装分子攻击,飞机受损后迫降,机上一名海军陆战队员牺牲。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2022.03.01
第104战斗机近卫军高级中尉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米沙),在和德国人空战中,飞机被击落,本人弹尽粮绝后被俘,押解到波兰罗兹市飞行员战俘营,一个身着德军制服的人来劝降被俘的苏军飞行员,米沙认出他是已经牺牲的航校同学科里亚·拉林,没想到还活着,科里亚也认出了米沙,于是科里亚鼓动米沙加入德军,被米沙严词拒绝,没多久米沙逃跑被抓,作为死囚犯被送往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进毒气室的前一刻,理发师暗助米沙改名格里高利·斯捷潘耶维奇·尼基坚科,躲过一劫。接着作为惩戒犯被送到乌兹南岛战俘劳动营改造,这里是德军的一个火箭试验场。德国人真阴损,为了测试新式武器火箭的杀伤力有多大,拿囚犯做实验。看到天空中飞来一颗“炸弹”,囚犯们拼命逃跑,只有米沙心里有事,没有跑,盯着“炸弹”看弹道轨迹,结果跑的人炸死一大片。一个叫法蒂奇的囚犯一直得到米沙的关照,他临死前告诉米沙,去找一个叫科尔扎的人。
米沙找到科尔扎,才知道他们藏匿了一条船,正在策划一次乘船逃跑的行动,米沙提议截一架飞机逃跑更安全。人多好办事,他们被分派去机场干活,测算截机时间不够用,飞机上都是德文,现场翻译耽误事。有人发现在森林里的壕沟通道旁边有一架失事的飞机残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被安排去壕沟通道干活,米沙终于爬上了那架飞机残骸看了个仔细,并把所有的铭牌卸了下来,耽搁了时间,差点被卫兵发现。
就在这时,船被德国人发现并监控起来,德国人往囚犯宿舍里安插了奸细,米沙的飞机铭牌差点被查到,幸亏二狗子索科洛夫出手相救才化险为夷,还是人多力量大。不能再等,米沙决定当天中午吃饭时间动手,就在即将动手干掉卫兵的一刹那,苏军的轰炸机来了,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米沙盯着飞机库心里默默祷告,千万别炸到机库,可是偏偏有一颗炸弹正中机库房顶,却没有爆炸。
空袭解除后走近一看,好悬,炸弹就悬在飞机的上方,被房顶的钢梁卡住了。米沙请求德军司令官让他去拆弹,司令官疑惑的问“你为什么要帮我们?米沙指了指肚子说“我饿”,这个理由无懈可击,拆除炸弹后,指挥官赞赏有加,还命令给他们双份标准餐食。其实米沙还有一个收获,趁机默记了一遍驾驶舱里面的标识牌位置。回到宿舍,奸细挑衅米沙,米沙失手打死了奸细,被罚25棍,打的皮开肉绽。德国人发现了米沙被理发师调包,安排拉林去指认,情况万分危急,好在有团队合作,化险为夷,只是米沙被打的太惨,强忍着才没有倒下。
他们终于爬上了飞机,又是一顿手忙脚乱,先是没有降落伞的座太矮,垫了几件衣服才勉强够高,接着发现飞机没有电,找到电瓶启动后,松开刹车飞机又不走,原来是没有移开车轮锁,移开车轮锁后飞机终于开动了。这时已经走到半路的德军指挥官突然醒悟那个叫尼基坚科的囚犯根本就不是因为饿才救飞机的,他就是那个调包的飞行员。等司令官他们回到机场,米沙的飞机还在跑道上遛弯呢。
饿着肚子,又挨了一顿毒打,米沙哪还有劲开飞机,第一次起飞就差点冲出跑道也没能把飞机拉起来。返回再来,后面多了一群德国鬼子,司令官一边开着车伴飞,一边用冲锋枪扫射来督阵,前面跑道尽头拉林橫了一辆油罐车,准备同归于尽。没有退路了,胜败在此一举。飞机里的人也是急了,几个人一起拉操纵杆,最后一刻终于飞起来了,拉林看着擦头而过的飞机,心里纳闷的一个劲的念咕“飞走了,这怎么可能呀?”
好不容易升空的飞机,操纵杆又推不回去了,直着往天空上窜,几个人又使出吃奶的劲来拼命的推,德国轰炸机真操蛋,高度控制微调竟然放在右手边的座位下,莫非在设计时就考虑到防盗问题了?要不是米沙及时想起拉林曾经调侃式的介绍过,他们就是把这架德国轰炸机开回去也得累个半死。
不甘心的拉林驾驶着战斗机追上了他们,轰炸机哪里是战斗机的对手,先是打中一个引擎,就在拉林准备最后一击时,他的机枪却卡壳了。拉林急了,直接把飞机开到米沙轰炸机的上方,想通过压迫和撞击迫使米沙失衡而坠机,米沙机智的调来机枪,近距离射击,拉林的飞机中弹起火。最后时刻,拉林才开始忏悔,为他的一切罪过道歉,请求米沙原谅,并拜托他两件事,照顾好法雅,别告诉我父亲我是叛徒,米沙答应了他“我不会说的,我保证,科利亚”。米沙的飞机被苏联防空炮火击中,好在迫降成功。当一群穿着囚犯衣服的人爬出飞机时,惊呆了围上来的苏军战士。
将军亲自去医院请米沙指认德军的火箭试验场和飞机场,指导苏联轰炸机去把它们夷为平地。苏联内务部门则对他提出质疑“多么离谱的故事,专家说没有专门的训练和长时间的准备,这种德国轰炸机是不能起飞的,而你在纳粹飞行员训练营受过训练,有个和纳粹合作的人一直在找你,他是谁?”此后调查部门又多次找过他,米沙一直没有说出拉林的名字,米沙娶了法雅做妻子,生了两个儿子萨沙和阿廖沙,面对拉林父亲格里高利·瓦西里耶维奇的当面质问,米沙信守承诺,咬紧牙关,就是不说他儿子科利亚·拉林是个叛徒,这个黑锅他背定了。
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这是一个办公室里埋头创作,凭空想像出来的故事,但是记得片头明明白白写着---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一番不死心的认真考据之后发现,这居然真的是一件真事,而且现实世界中的离奇程度和大荧幕上所呈现出来的毫不逊色,如果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话。
这就是俄罗斯电影《德维塔耶夫》(Девятаев),影片背景堪称战地传奇。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空军飞行员米哈伊尔•德维塔耶夫(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Девята́ев, 1917-2002)上尉于空战中遭德军击落被俘,先后从波兰罗兹空军战俘营辗转号称死亡地狱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机缘巧合躲过了毒气室,伪装成一名普通战俘被转移至德国北部乌塞多姆岛的卡尔斯哈根集中营,巧合的是,第三帝国秘密武器—V-1和V-2飞弹研发和试射场--佩内明德中心所在地同样就在一起。
接下来便是一个惊心动魄而又危机四伏的越狱故事,德维塔耶夫联合另外9名苏军战俘偷了一架He-111战斗轰炸机,躲过机场守卫,空中拦截以及无法避免的苏军防空炮火,最后安然返回祖国的征途。
而且最离谱的是他们居然还从这架被劫持的飞机上带回了大量关于第三帝国导弹研究的机密文件资料,为后来苏联红军的针对性打击和自身导弹研究提供了不容小觑的帮助。
如此堪称传奇的人生体验恐怕007看了都要叹为观止吧?德维塔耶夫挺过了战火纷飞的考验和比战火考验更加严苛的内务部审核,因为提供的重要资料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称号,最后于2002年去世。
上一次看到类似的战地奇迹同样也是一部俄罗斯电影《T-34》,不过想想都会知道,偷坦克和偷飞机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此事的离奇程度绝对属于近乎奇迹的级别,根据报道当时内务部的审查人员就是无法相信德国人怎么就想出这么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直到根据德维塔耶夫提供的情报摧毁了纳粹导弹基地,内部一波又一波的调查才宣告结束,盖棺定论。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是俄罗斯的灵魂装在了好莱坞的外壳里面,其实是新一代俄罗斯战争电影的标志性特色。
比如导演提莫·贝克曼贝托夫就是一名混搭俄罗斯和好莱坞双重特质的影视制作人。深受前苏联传统影视制作的熏陶配合好莱坞标准化的流程以及独步全球的技术,为他成功创作守夜人,守日人,通缉令等一批特征鲜明的新式俄罗斯电影奠定了基础。
举个例子,德维塔耶夫片中开头男主角驾驶的战斗机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眼尖的军事迷一下子会认出这不是在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海军零式战斗机打得难解难分的美国P39空中眼镜蛇吗?怎么跑到了苏德战场?莫非是穿越?
并不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里程碑---租借法案。二战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主导通过的租借法案为美国向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提供支持奠定了基础。
具体到苏联,经由租借法案苏联红军共取得4719架各型P-39,这一数字几乎约占该机型总产量半数。在残酷的欧洲东线战场,一共损失1030架,与此同时,这一款性能优越的战斗机堪称苏联空军的王牌武器,操作该机型的苏联红军飞行员取得的空战战果远比操作其它美制机型者更加优秀,按照战史统计,空军战绩前6名的王牌飞行员其中就有4名是以驾驶P-39创造大部份战果的。
所以在片中看到男主角驾驶P39和纳粹空军的梅塞施密特109进行空中格斗,并不是穿越,而是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反馈。
从电影角度而言,德维塔耶夫的完成度很高,情节流畅,刻画生动,各种戏剧冲突的铺设前后呼应,层层到位。演员的表演应该还是属于典型的俄式风格,动作表情深沉和夸张并存,面部特写丰富,并且通过大量的场外旁白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如果是哪里有什么美中不足的话,大概个人感觉略感不适的就是过于浓重的滤镜效果,不仅显得影片整体色调偏暗,而且对于氛围渲染显得有点画蛇添足,过犹不及。
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10多分钟到底删减了啥 难受
二战期间,毛子的王牌飞行员因为座机被德国纳粹击中,不得已跳伞逃生,谁知落地成盒成了纳粹俘虏。当时苏联的政策就是,军人无论被俘或者投降,都将被视为叛国,自己身败名裂,家人都要受到牵连。看着投降的同僚摇身一变成为纳粹军官,伟光正的男主可不能如此,隐姓埋名的在集中营里卧薪尝胆,只图回归祖国。皇天不负有心人,飞行员终于撺掇起几名有同样想法的忠诚的社会主义战士,偷了一家轰炸机飞回了苏联,一不小心这架轰炸机上还有纳粹正在研究的V2飞弹的详细资料,一下子主角光环附体,不光洗清了叛国的嫌疑,还有诸多荣誉加身,可谓是功德圆满。 影片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毛子的战争片拍得可圈可点,毕竟也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军事大国。当年在对德作战时还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俄乌两国,短短八十年过去,现在打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有打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局势,这让当年死去的先人怎么想啊?
106分钟,终于有完整中文翻译了!帕维尔演技一如既往地好。空战那段很精彩,反派那癫狂劲是不疯魔不成活,一起躺板板吧!然后感觉删减了很多,宣传片中有缠着绷带坐在轮椅上就没有了,还有集中营里应该也有光光戏,被删减到只剩下一个侧半身。
没想到是历史真事改编,简直是开挂人生了,老毛子战斗民族的血性在二战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赶节奏一顿操作,把真实事件改编得像是假的,英雄塑造得颇为失真,导演在好莱坞混迹多年,叙事竟然越来越悬浮,看来明星制加持会让人放弃努力,还是去拍漫改吧
真实的事件太厉害了
看看人家这空战戏拍的,国内电影几个亿的制作费都让鬼吃了
毛国工业片,非常好。
预告片比正片好,可能抱有期待,所以有些失望。拍的慌慌张张的,硬塞进一些冲突,像美国片。老头最后没被整死,儿孙满堂,弄的挺温馨,而且还得出了个结论,忘掉不愉快,记住英雄。看来,不抱期待,才能不失望。
看到有人提到结构像《波斯语课》,就迅速在脑海里过了一遍,觉得编剧,戏剧张力,导演功力,跟前者比,差的太远。
理发大爷也是扫地僧般的存在。
换个片名票房能翻倍吧。故事结构极像《波斯语课》,但是又加上了战斗民族一贯的热血画风,要不是真事改编甚至会觉得有点扯...
开飞机逃出集中营,这算是顶格越狱了,这很战斗民族。前半部分比较拖拉,但起飞和空战过程拍得惊心动魄。忠于朋友与忠于祖国同等重要,这才是真男人。
同志们请登机,祖国就在前面!流畅的节奏,精致的视听,立体的文本,一部堪称完美的俄国战争片。如果说2019年俄阿富汗战争片《兄弟会》是对传统俄战争片的一次伟大致敬,那《德》就是新时代语境下俄战争片标杆——找准经典历史与流行感官刺激融合的平衡点。尽管导演有好莱坞履历,但对《德》的处理未落入窠臼:在去社化的俄国当下,为挖爱国与英雄文本内核,特设与男主在“跟我回祖国”命题上展开由天入地、首尾呼应的精彩对峙的叛徳战友;用高频变焦和颗粒感模拟真实空战影像;搜敌/高G时用惯性迟滞/动态模糊模拟第一人称;在大量档案基础上打造各型飞机全尺寸及CGI模型;逼真的飞行光影、飞行动态和航弹炸效(Gaijin协助)。此外,现实主角之子以顾问身份携父撰回忆录加盟,男主开机前特进行飞行训练。俄国人的战争艺术(文艺作品)造诣是天生的。
感谢b站野生字幕君~~
牛的是,这是真人真事
充分利用了逃狱,这一情节剧最有效最有力的因素,情节推动蛮有层次,几次铺垫和中断,直到最终高潮戏。追求强调严酷现实的影调,手持摄影,真实代入感,回避了“坦克逃狱”T34的神剧娱乐性。耐人寻味的是设置了叛徒-挚友科里亚,和主角在国家私人的双重忠诚上,相爱相杀,但显得太假,干扰了主线。商业片元素过于光鲜亮丽了,一开始的空战,结尾的水翼船,和主体基调不太搭。
这样的飞机都能起来,战斗民族
毛熊的电影虽然看起来糙,但是剧情演技跟特效一点不糙,足以秒杀国产军事题材电影,长津湖跟人家一比就是个幼儿园水平。
逃离地狱
真事件改编,不愧是战斗民族
看了一点,不好看,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