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剧情无关。。。
2004的Chloe颜值正值顶峰状态,一向高品位的衣装在影片中也展露无遗。
角色是纽约城中小演员的太太,平时兼职教授音乐课。所以剧中的装扮是偏成熟的小主妇。
特别喜欢一出场她的这件缎面衬衫,沙金色衬着她中长的金发很顺眼。配上包臀修身的半裙,很显她优点的一套。
第二个出场是三人一起在中央公园。一点点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来。只有她穿的是淡色的一套,浅粉色三粒扣西服白色衬衫,卡其色直筒阔腿裤、潇洒青春感十足。这种粉色绝对不好驾驭~
接下来是短袖的雪纺衬衫配上斜对条纹的半裙。这套很贴合音乐老师啊,把头发盘起来也很漂亮。
这场对黑人钢琴师眉来眼去的戏中她穿的是有点暧昧颜色的无袖连衣裙。服装都剧情的推进确实是有帮助的。
最后一场戏中是特别清爽干净的一套搭配。的确Chloe好适合穿衬衫,简单的白衬衫也被她穿得很好看,也很无辜的感觉,让人对她讨厌不起来。
春天了,准备把衬衫都找出来!
纽约的一个雨天,咖啡馆内,三男一女絮絮叨叨地讨论着“人生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的哲学议题。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知识分子话痨场面。
严肃男认为人们更需要悲剧,因为它直面现实,能让我们更好地处理生活困境。幽默男则认为正是因为现实艰难,所以观众们更愿意选择喜剧,让自己从生活里脱身出来,实现短暂的逃离。
同样的故事开头:“一个名为美莲达的女子闯入一场家庭聚会。”两个观念各异的男人,决定分别以喜剧和悲剧的方向来想象和讲述这个故事。
伍迪艾伦总是热衷于这种“周伯通式左右手互搏”的游戏。放大生活里的谈话片段,借由电影的想象力来表达抽象的哲学思维。一条分叉的小径,他决定让同一个人物两个方向都试着走看看。
婚后多年的美莲达有了情人,丈夫发现后起诉离婚。当她下定决心准备跟情人开始新生活时,却发现他出轨了。愤怒的情绪下,她杀了情人,被法院判定精神分裂,并失去了探望两个孩子的权利。
相同的身世背景,相似的故事走向,闯入聚会、安排相亲、遇见新的恋人…但却因为不同的处理方式和诠释角度,而有了悲喜之分。
两个故事里,美莲达都是灰头土脸的闯入。悲剧版本里镜头对准的是头发凌乱、精神溃散的美莲达。对于崩溃的聚焦,让悲剧形象显现出来。而喜剧版本里,玛莲达也是情况糟糕,但镜头更多对准的是周围的环境,夫妻的手忙脚乱、烤焦的鱼、慌乱的呕吐…混乱之中,转移了观看者的注意力,将美莲达的不幸变得轻松诙谐。
闯入之后都是讲述自己的不幸过往。一边的镜头里不断拉近眼神失焦、怒气满满的美莲达,一点一点道出伤心过往。另一边则是一群人围着她,听她讲话,交错发表着意见,混杂着各种声音,喝酒碰杯、咀嚼食物。即使有人讲着伤心事,也是一片热闹场景。于是,观众再次被摄像机所诱导,而有了不同的情绪。
就像是拍一个路人摔倒,对准伤口就有了悲剧氛围,对准西瓜皮就有了喜剧色彩。镜头之外,仿佛能看见伍迪艾伦狡猾地笑着说,看,这么拍就可以是一个悲剧故事。但我耍点技巧、偷换一下细节,立马也能把它变成喜剧。
但他偶尔又刻意地混淆两个故事的边界,让观众看着看着开始疑惑,现在看的这个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所以,在影片上映遭遇恶评时,伍迪艾伦的回答是:“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走出影院,寻找一个满足胃口的地方。不过,我希望那些走出影院的人能够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生活的脉络,你会发现,悲喜本在一线之间。”
两个故事里都有一个工艺品神灯的情节。悲剧故事里,美莲达擦着神灯,祈求生活可以快速变好。喜剧故事里,爱上美莲达的有妇之夫,对着神灯许愿,我想和美莲达在一起,又不伤害我妻子。
伍迪艾伦借着片中妻子之口,给了这些幻想一顿棒喝:“当心点,生活不是你擦神灯许愿许出来的。”
美莲达闯入家庭聚会后,也闯入了那对夫妻的生活里。两个故事里,她都遇到了一个黑人钢琴家,迅速坠入爱河。悲剧里,钢琴家后来却爱上了那个妻子,美莲达再次遭遇情感上的崩溃。在悲剧想象里,人是非洲鼓,生活的打击,一个叠加另一个,崩溃接踵而来。
而喜剧故事里,生活由意外组成,在巧合之中,诙谐地走向圆满。美莲达与钢琴家恋爱,后来却发现自己更喜欢楼上的有妇之夫。而那个丈夫也喜欢着她,正在为道德上的挣扎而向神灯许愿。
神灯圆了他的愿望,妻子有了婚外情迅速搬了出去。他终于不用伤害妻子,也可以和美莲达在一起了。楼下的美莲达,住进楼上的卧房,在沙发上两人交谈接吻,喜剧圆满落幕。
画面回到咖啡馆,作为消遣娱乐的想象,聊到后面便落入鸡汤总结的俗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管喜剧悲剧,都是你们各自对生活的看法。这世界本来就没什么事情是绝对的。”
几个朋友讲完故事,端起酒杯,今晚真是放松又愉快,到了最后还是要为美好的生活干杯,管它人生是喜剧还是悲剧。伍迪艾伦在镜头之外,扶一下黑框眼镜,诡谲一笑。
标题是片中的一句台词,也是我所认为的这部影片的主题——意义在不断延异,对意义的理解只能得到一系列的踪迹。
同样的素材,被不同的指向性眼光所理解后,有了不同的主题和情绪;
同样的能指,在不同的社会意义下的认识论之下,带来了非确定的、不唯一的所指。
例如: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相比,对待个体户的态度;一百年前和今天相比,美国人对待黑人或者同性恋的态度;中世纪和近代相比,欧洲对待宗教神权和封建王权的态度……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社会意义下,指代不同的事物、态度、做法;
也就是反对结构主义的能指必有所指,强调所指的不确定性、变化性、时段性、不唯一性,也是意义的延伸、变化,我们只能研究到它的踪迹。
回到电影,我们整理一下素材:①出轨的失业男演员、②人生失意绝望的女主、③出轨的妻子、④出轨的钢琴家
我关注的重点是两个故事里,一个女主要依赖酒和药、没工作;另一个就是是艺术博士、有工作,前者本身就是悲剧,后者本身就有希望。
并且,一个男主出轨了(钢琴家,对应依赖酒和药的那个女主),对象是女主的朋友,而他背叛的是女主;另一个男主也出轨了(失业演员,对应是艺术博士的那个女主),但他爱女主,他的出轨对象就是女主。
也就是说,一个故事是①②组合,另一个是②③④组合。看到了吗?这还是结构,只不过是不同的元素、素材的组合方式,伍迪艾伦这这种不同展现了出来,这种不同就是同样能指带来的所指和意义的延异,然后再追踪、描绘它变化的踪迹。
但总而言之,任何把元素以特定方式进行组合来表达主题的作品仍然是结构主义的,也就是说,所有作品,从创作的过程来看,仍是结构主义的。任何解构主义者都必须先成为一个结构主义者,即使要表达解构主义这样一个概念,也必须得将其理解为一个结构,用一个结构来表达。(我这么说代表我不是激进的解构主义者)
悲剧不喜,喜剧不悲啊
结局很爱
轻松有趣
这部很对胃口了,就拉达.米切尔演悲剧部分有蛮糟心。
这部不算典型的伍迪艾伦,反而蛮喜欢。悲喜剧交织,没谈神马大道理或专业名词,就蛮正常的朋友、家庭及出轨。悲剧着墨较多,喜剧的“割睡袍”爆笑
我刚看了伍迪艾伦的个人情史,一点也不奇怪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了
太刻意了一点点
讲故事的方法很有新意,两套造型区分度很好。喜剧部分是熟悉的伍迪艾伦套路。结尾总结中心思想太坑爹了。
雖然知道伍迪愛倫有意在悲喜劇之間辯證,但看完還是無感,無論悲劇還是喜劇都顯得沉悶機械化缺乏動力,兩者之間的交錯也感覺不到什麼化學作用,大概是女主角實在演得太生硬了點。
絮絮叨叨确不乱而且很舒服 woody allen一直让人很舒服
这是双生版的 遭遇陌生人 啊。不过比起其他作品,这部太平庸了。唯独是两线发展这个形式比较特别。
还是喜欢!
同样的故事开头,一个走喜剧风格,以喜剧收场,另一个却发展为悲剧,两个故事在影片中交错进行。本片中,伍迪·艾伦继续探索了他一向热衷的主题,即个体在道德、身份、亲密关系和嫉妒中的挣扎和各种反常的爱情关系。伍迪无疑想在本片中玩一把悲剧,不过我还是认为他的喜剧效果更佳。
卧槽去你妹的总分总四段式啊,这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教小盆友写作文来的?
一看就是伍迪艾伦的典型。
各种感情纠葛,各种出轨,伍迪的片子里没有对错,只有状态。双生美莲达,一悲一喜,悲喜相通,“这时对那时错”。
两种观感酝酿两种命运 悲中有喜 喜里渗悲 结尾的总结有些多余
一部足以抵两部,感觉伍迪艾伦的爱情电影,几乎可以到此为止,此后估计也好看不了,因为看得太透拍得太狠。我理解《安妮霍尔》《曼哈顿》等前期影片更让人念念不忘的原因也在这里,它类似于读者对王朔作品《空中小姐》时期的怀念,因为那时还有伤感纯情遗憾深情,而越往后,越只剩下刻薄无情。
各种互搞
结尾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