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与象同行 剧照 NO.1与象同行 剧照 NO.2与象同行 剧照 NO.3与象同行 剧照 NO.4与象同行 剧照 NO.5

 剧情介绍

与象同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它们穿越人类城市,到达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最北之地,向生存极限发起挑战。他们为什么出走?这个种群最终命运如何?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前因后果。误杀瞒天记国语误人子弟废柴舅舅第二季精灵梦叶罗丽9迷雾之境我在仙界挣积分巴斯比请不要救我大宋提刑官恶补青春第一季建筑师之腹悲泣之地完美小姐进化论隐世灵医恰同学少年2002我的帕瓦罗蒂妈妈咪呀(国语版)小吸血鬼失踪:马航370相识风雨中明日传奇第四季中国知青部落蓝百万2追凶第二季收入资产卡萨诺瓦魔幻陀螺之机甲战车酒剑国际空间站图派克:风华再现伦尼的故事女优灵卡萨布兰卡国语勇闯大都市自画像2017非洲的动物上班族两不疑第二季天朝国库之谜2024奇怪的公主殿下扶桑有狐十一级台阶

 长篇影评

 1 ) 北移南归,与大象一路走过

还记得从云南西双版纳出走的大象家族吗?它们的北移南归,吸引诸多媒体竞相报道,在人类田地里“撒野”的它们,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当然,“说走就走”的它们并不是出于调皮,想去远方“短暂旅行”,而是试图通过这次有规模的集体迁徙,找到更加适宜的栖息地。

被称为“短鼻家族”的它们,一路走出森林,途经村庄、田地和大量的人类生活区,遭遇了路途的阻碍,更在暗中被关照与保护,它们的行踪时刻牵动着网友们的心情。在近乎24小时持续的直播跟拍之下,这次亚洲象群北移南归,成为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科普之旅、探寻之旅、人象共行之旅。

▲《与象同行》海报

纪录片《与象同行》完整跟进了这支亚洲短鼻象族的长途旅行,也记录下了所有参与“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工作人员的协同工作。本片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解读中国工作室联合拍摄,将这些未曾公开的珍贵影像首次公布于大众视野。

一次有预谋的出走

《与象同行》的拍摄团队来到这支亚洲象的原始栖息地,寻找它们“离家出走”的原因。实际上,在西双版纳州的勐养子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们对亚洲象群的出没早已习惯,这些身型庞大如房屋一般的大象来村庄的田地、村民们的谷物仓库里觅食也不是新鲜事,人象和谐共处的生态在这片家园里已保持十年之久。

然而,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几十年来象群数量的倍增,竹笋、嫩叶、野芭蕉已经不够满足一头成年象数百斤的每日进食量,于是它们开始把鼻子伸向了村民们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人类农作物。但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大象们对人类的警惕与恐惧感也在逐渐减小,逐年扩大了象群的活动范围。人们也亲切地给一些有特点的大象起了名字——比如“短鼻妹”、“蓝眼睛”。

▲《与象同行》剧照

2020年3月,15头大象正式启程,去探寻“遥远的乌托邦”。它们一路向北经过了普洱市,一直来到了玉溪市峨山县,这时它们已经步履不停地行进了400公里,一年零两个多月。它们不知道的是,过了普洱一切前行都是徒劳无功的,想象中的北方“理想国”有着更加密集的人口和城市建筑群,在车水马龙的街道里,大象们迷茫了。

此时的生态环境保护学家们也根据这批象群的习性预测到了紧张的“人象隐患”,为了大象们旅途顺利,引导它们南返,也为了人们不与大象们发生冲突、危险事件,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时搜寻、监测亚洲象的动向,部署了应急工作。

▲《与象同行》剧照

《与象同行》拍摄队伍,和片中的工作者们一样,陪伴着这群象度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保障它们不受到伤害,最终获得了它们的信任,更加掌握了它们的生活习惯。一只、两只……十五只,在无人机的监测屏幕里,消防队员们与大象一次次隔空相遇,都令我们松一口气。

“小象”的出生

大象的迁徙并没有影响它们正常的繁衍生息,在这趟漫长的旅程中,“蓝眼睛”和另一头母象都诞下了自己的宝宝,两头小象的出生让这支队伍更加团结温馨,也让人们发现象群的严密分工如同人类的社会习性一样,具有极强的群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意识,它们在集体中各自承担起一份重要的职责,有组织、有纪律的踏着前行的步伐。

▲《与象同行》剧照

片中通过自然纪录片的呈现方式,插入了大量的监测热敏图像和大量的航拍镜头,在饶有趣味的解说中,留下了一本翔实的、有纪念价值的“短鼻妹”家族“航行日志”。

▲《与象同行》剧照

从拍摄团队获取的航拍镜头中,我们看到小象挪动着它们可爱的脚步,被护在象群队伍中间,前有“领航员”带领队伍寻找方向,后有“警卫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熟悉的“短鼻妹”还主动当起了小象的“贴身保姆”,这群成年象们用智慧与爱时刻守护着两个幼小的生命,盼望它们在奔波劳碌中也能茁壮成长。一位每天在屏幕中观测大象行踪的无人机飞手旷育禹,由于工作未能好好陪伴怀孕的妻子,为这期间出生的宝宝起了一个“小象”的名字,人与动物的情感在此刻达成了共鸣。

▲《与象同行》剧照

导演陈熠之凭借其多年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视角和纪录片拍摄经验,与其他成员共同把小象的诞生以及象群的一路迁徙都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小象”的出生等细节,也把人与象之间的距离联系的更加紧密,小象宝宝的故事贴近了观众的欣赏趣味,也具备更佳的传播效果。《与象同行》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用影像提供了最好的见证,大家深深地记住了每一头“小象”。

改变的航向

当然,小象的出生不仅壮大了象群,也让监测人员们为象群的“南返”感到迫在眉睫。幼象和亚成年象的体力和行动力都不比成年象,一个人类修建的水泥蓄水池都可能会让它们险些丧命,整个象群监测指挥部都揪着一颗心为之担忧,在象群们看不见的地方保驾护航。并且,祖先们留下的记忆也不再是合理的迁徙路线,象儿们不可能再继续北上寻找“理想国”,为了人与象的安全,它们必须立即折返!

▲《与象同行》剧照

其他地方的村民们从好奇大象的到来,熄灯围观,到开始看着被踩坏的苞谷忧心忡忡,如何能够让象群改变航向?一方面,监测人员们分析着如何引导大象们走设计好的“地图”,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及时作出了表率,用劝说和补偿等方式做出了周全的部署。一次次的试探与磨合,人与象已变成了不需言语交流的朋友。终于,在有组织的科学帮助下和坚持配合下,这群亚洲象渐渐变得“乖”了起来,感受到了人类布下的不是陷阱而是提醒,读懂了我们的好意,改变了航向,顺利地“北移南返”,回到了故乡西双版纳。

作为一部生态人文纪录片,《与象同行》充分发挥了其影像的功能与效应。近年来,秉持着“聚焦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国家与时代创造更大价值”的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和有效结合影像作品与国际传播策略的解读中国工作室,作为本片的联合制作方,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与记录,无疑给当代国内国外的新闻大事件和舆论讨论,都树立了一个典范:有跟进、有调查、有真实记录、有完整反馈、有精心制作,最终呈现的成片让更多参与这一讨论的观众们更为全面、及时地了解了实际情况,呼吁更多人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与野生动物担起社会责任。

▲《与象同行》剧照

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今年已迎来“世界大象日”的第十一个年头,并确立了“保护大象,从我做起”的主题。腾讯自去年起成立的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便以战略性的定位和科技创新的理念,不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贡献。这样优秀的人文生态纪录片不仅讲述了一个我们熟悉的中国真实故事,更把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用影像带到了世界各地。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纪录片,提出更好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正如这部《与象同行》,把一群可爱的大象带到我们面前,更把这群可爱的亚洲象变为了“国际明星”,引领大家一起与象同行,与自然同行。

与大象,一路同行 作者:路过 编辑:索子菲

 2 ) 与象同行,与人同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 这部纪录片看似在讲“短鼻家族”的迁徙,也是在讲人与自然的相处。 与象同行,和自然相拥。两年前这群“短鼻家族”离开了老家西双版纳开启了漫长的北迁旅途,是说走就走的文艺旅行还是被迫流浪的逃离之路? 《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聚焦“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事件,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 为了保障这一次特别的“旅行”,边防和武警战士在几十天里彻夜观察和守护,这是我们和大象也是和自然的相处之道。更有趣味的是,象群里的亲子、成长话题,人象之间怎样和谐相处,都在这一过程中映照出人类自己。 《与象同行》在8月12日“第11个世界大象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播出,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深处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希望我们不会听到这样的钟声,希望我们可以像呵护自己一样保护象群、保护自然。

 3 ) 何处是我家

看纪录片《与象同行》,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这部纪录片(看资料是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制作的),短短一个小时时间,此片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为我们回溯了整个“短鼻家族”北上南归的全过程。之所以说“百味杂陈”,一方面是被“短鼻家族”的行为深深打动,从而也通过片子近距离地去了解亚洲象;一方面片中也反思了这样的北上行为背后有更深层的矛盾,如何去面对和解决,是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难题。 1990年,我第一次在广州动物园看到大象。我还记得在冬日的阳光下,大象母亲和大象孩子站在水池边,晒着太阳,游客们隔着栅栏跟大象合影。庞大、乖顺、静默,是我对大象的第一印象。在我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大象,它们不是牛、猪、羊,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电视中、书本里、杂志上,时不时能看到大象的身影,但至于为何在动物园能见到它们,而它们原本生活在哪里,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大象对我而言,是一个看起来熟悉实际上很陌生的存在。 2020年3月,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看到一条新闻:“短鼻家族”象群共计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市,并一直北上。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将是一场漫长的旅行。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2021年4月16日,17头野象进入玉溪元江县。4月24日,两头大象返回普洱墨江县,象群变成15头。5月16日,15头亚洲象到达红河石屏县……一直到第二年,2021年8月8日20时许,云南北移亚洲象群14只大象已跨越元江,平安回归栖息地。 9月10日1时,北移亚洲象安全渡过湍急的把边江,从普洱市墨江县进入普洱市宁洱县境内。 我后来查资料,了解到:“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和普洱也有分布。据2011年估计,我国境内含有的野生亚洲象在50年间从150头左右增长到200多头,现在可能有300头左右,可见在保护关注下数量在逐渐恢复。亚洲象的数量恢复来之不易。亚洲象的群居方式主要有两种,成年的雄性大象要独自生活,而成年的雌性大象会携带着小象进行群居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大象都是成群结队十几只一起的。” 北上,再南归,一年多的时间,它们走过了一千多公里的漫漫长途。在这段时间里,我继续我的生活和工作,做了无数的日常琐事,也有很多的烦心事,可是忽然在心里会跳出一个问题:“那群大象现在怎么样了?”于是迅速去搜索它们的消息。哦,它们到了墨江。哦,它们现在离昆明不远了。哦,它们闯入民宅了,还去玉米地里“偷吃”了……就像是追一个持续了一年多的电视剧,当我在日常生活中觉得烦闷时,就会探出头来看看它们的动态。 关注它们,一开始当然只是好奇心,可是慢慢地熟悉了它们后,情感上有了牵绊:它们在山林、村庄、城镇上一路往北走,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召唤它们?是不是远古的家园记忆,就像是一个乌托邦一样,吸引着它们?一路北上,没有停歇,没有找到这样的所在,它们会不会感觉迷惘?挫败?困惑?毕竟它们是非常聪明的生灵,有着高度社会化的行为,也能理解到人类给予它们的很多帮助和指示。温柔而有力,是大象家族给我的强烈感受。通过纪录片,我们看到它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照料小象,有的负责引路,有的负责断后,有的负责警戒,休息时成年大象围着小象,场面看起来非常温馨。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象群里有成员在人工蓄水池爬不上来,其他的大象想各种办法营救它们,最终成功。那个互帮互助的场景着实让人眼眶一红。 越到看到后面,我越会生发出“心疼”之感。世界已经大变了,适合于它们生活的区域越来越少,越来越碎片化。它们想冲出一条生路来,可是寻寻觅觅,何处才是家园?当然这一路上,人类给予了它们很多关照,政府工作人员、村民、环保专家、媒体……都参与到其中,大象没有受到过攻击和伤害,到后面也逐渐地信赖了人类,按照人类做设计的返回路径“回家”。可是更深层的问题依旧是要解决的:如何保护好大象的家园?如何实现人类与大象的共处?如何处理好环境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 著名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其科普名著《缤纷的生命》里写道:“我敢说,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拯救生态系统,因为逐一观察其中每种物种后,生物经济价值与美感价值才会一出现,保护的情感也会由衷而生。明智的程序是让立法过程来推延,科学来评估,深入了解以保护。保护上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的天性,即‘人们对生态系统的了解愈清楚,破坏的可能性愈低’。正如东非的塞内加尔的环保主义者迪乌姆所说的:‘到头来,我们只保护我们所爱的,只爱我们所了解的,只了解我们被教导的。’” 此次,我们对于象群北上南归的全程关注,也该如此。深入地了解大象,走近大象,才能生出保护的情感。而且不只是大象,还有诸多丧失家园的生物,都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和重视。此片的意义也在于此: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记录,提醒我们问题一日不解决,大象很有可能还会北上。而让它们安心在“家”,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4 ) 大象也“疯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没有这群“疯狂”的大象,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将对野生动物和人类自己造成多大的困扰。《与象同行》的一切都开始于一则新闻。2020年3月,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5头野生亚洲象,忽然决定离开熟悉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要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家园。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大象为什么要换地方?要知道云南西双版纳拥有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很适合亚洲象的生存,原本亚洲象会从上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的4月份,但2020年,云南多地出现旱情,高温少雨,牲畜的饮水出现困难。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专家委员会成员沈庆仲说,“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景洪市的降水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多一点,野象谷旁边那条河流,2月份春节过后断水断流了,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沈庆仲提到的那条河流中富含亚洲象身体所需的盐分、矿物质,当它断水断流后,象群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水源。

其实,我之前也偶尔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城市中出现野生动物的新闻,四川街头的鹿,南京道路上出没的野猪,黑龙江的东北虎,这些野性十足的动物邻居,虽然会引发轻微的慌乱和骚动,但它们会很快回到自己熟悉的野生自然环境,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不过跟鹿、野猪、东北虎相比,亚洲象的体型着实有点大——三米身高,好几吨体重,堪称真正的庞然大物。

过去,大象只会偶尔从森林走出,不会有太大的人象冲突隐患,但这一次15头短鼻亚洲象会穿越人类生活的城市,谁也不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带着好奇跟随国内知名野生动物与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导演陈熠之的镜头,一起经历了神奇的大象北移南归之旅。

纪录片中的短鼻家族,更像是来自热带雨林的旅游观光团,一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还顺道产下了两只小象。不过,我通过这部纪录片发现大象真的是很有智慧的动物,它们拥有群体意识,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比如,象群里有专门负责侦查的侦查象。比如,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差点出手干预的那次“奇迹小象”事件。我一开始完全没意识到它们会被水池困住,以为它们就是中途喝水、玩耍,只不过水泥池子好下不好上,再加上超出小象身高的深度,导致小象濒临溺水。“象群护卫队”已经决定要救援时,一直没放弃努力的成年象终于把小象拱出了水面,后来还硬生生地用象牙和嘴把水池扒出一个缺口,让落水的象都摆脱了困境。

这些“邻居”在一年多的迁移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它们从一开始具有明显的防备意识、攻击行为,到途中的侧躺睡姿,以及南下过桥时愿意走人类建设通行的大桥都表明,它们不再抗拒我们,这个改变还挺明显的。

作为人类,我也在关注三类人的反应,分别是普通人、沿途村民和负责护送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亚洲象群算是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吧。

普通人知道象群迁移的消息都感觉好奇,特别想观察和记录,因为从来没见象群穿越人类城市,尤其是一年多的长途跋涉,都希望一睹为快。

生活在西双版纳、普洱、玉溪等市县的村民要多一些担忧,因为过于“无忧无虑”的象群会沿途觅食,吃他们地里的玉米、苞谷,象普洱市通关镇卡房村的村民就惨遭过大象“毒手”,他家地里5亩玉米损失惨重。

说实话,我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一直很担心的村民损失,要知道大象根本不关心嘴里的食物是不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好在后来看到这些损失可以由第三方的保险公司赔偿,村民也能挽回一些损失。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更早之前一些距离野象谷较近的区域,村民只能更换成大象不喜欢吃的经济作物保障自身利益,比如,柚子,现在这样总归能减轻一些压力。

而负责沿途护送、引导的工作人员,大概内心活动会更复杂一些,他们必须时刻关注象群的动向,既是工作要求,也是真正与大象同行的亲历者。2020年3月~2021年8月,亚洲象们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完成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途径普洱、玉溪、昆明之后又回到就西双版纳。

人类参与了这场奇妙的旅行,也在反思这次的象群活动。我喜欢纪录片式的观察和记录,是最真实的声音和影像,也能带来足够分量的触动。所以也蛮感谢导演和出品方的,谢谢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没有他们的用心就没有这部生态人文纪录片。

未来不知道会不会还有短鼻家族这样“任性”的亚洲象群,但我相信经过这件事,会有更多人关心亚洲象保护计划,关注修复热带雨林以及生物多样性,毕竟,不管是亚洲象还是其他野生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村民。

 5 ) 亚洲象旅行团,北迁南归间,与云南人建立互信

“它们这是要到昆明,给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献礼吗?”从段子成为现实,去年长达4个月的云南大象北迁事件,确实成了生物多样性议题的一个最佳象征和注脚。森林公安、消防和迁徙沿途居民对象群的一路避让和呵护,更不经意地在国际上成就了一番良好的中国软实力形象。由于国内对待疫情的态度,让更为重要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从昆明移到加拿大蒙特利尔,而亚洲象今年也没再北上旅行,但让去年的“吃瓜全民”,回看一下“亚洲象旅游记”,也算是弥补了云南没能事实承办大会的遗憾吧。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一部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53分钟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上线了。其实,打今年春天,就有朋友找我想做一系列环境题材纪录片的放映和讨论。在满足朋友希望民间观影破圈、不再局限于文青小团体愿望的同时,也希望贪玩的我做点正事,不要浪费那么多的人脉资源。我也迅速搜罗一圈后,找了绿色和平组织,他们出品了一部分3集的纪录短片《何以为家:大象与我》,也早已上线平台。相关野生动物摄影和摄像师也愿意到场或连线,分享其中的故事。一件本来再容易不过的小事,主要出于我的个人原因,而不了了之了。倒是,经常组织放映的昆明塞林格咖啡馆,邀来另一位长期追踪亚洲象的拍摄者许文昆,放映和交流了他三部有关亚洲象的纪录片。

以上这些,要么像是追求新闻第二落点的媒体纪录片,要么像是动物研究者的观察资料。当然,它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可看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到了今天这部《与象同行》,才更算一次针对公众群体的、对去年野象群旅行事件进行归纳和展现的专题纪录片。

开头直入主题,先把中、英、日语的新闻播报进行了碎片剪辑,展现全球对这一事件的高度关注。接着就以传统顺序,牵出2004年一头小母象,因为鼻子短了一截,被称作短鼻妹,而它身边的亲友也从此有了“短鼻家族”的昵称。像绝大多数有着故事性的动物纪录长片,反正观众也分不清这些动物谁是谁,就方便编导在其中开展拟人化操作,多只动物可能会被描述为一只。曾经《人与自然》节目中的非常草原故事如此,陆川的《它们在中国长大》也如此。

作为亚洲象在中国最主要的栖息地,西双版纳著名景点野象谷,得到重点呈现。求偶季到了,短鼻家族里一头母象释放次声波,吸引来一老一小两头公象。纪录片解说让人浮想联翩地用上“尴尬”一词,虽然我们都知道动物不会像人类受限于道德约束而遮遮掩掩地交配,但始终也会有占有欲,其间也就免不了尴尬。

12月到次年4月,是版纳的旱季,对人类和亚洲象都同样友好,也本该是最适合旅游的季节,其他时候湿热难耐——当然,这个疫情继续席卷全国的暑假,暂且安全的版纳,游人也是接踵摩肩。旱季时,野象谷的河里还会有水,但这些年云南愈发干旱,水就会断流,这就对野象群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这也成了象群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个短鼻家族,早在2020年3月,就已经出走版纳,进入了如今也是亚洲象重要栖息地的普洱地区,并多次制造人象冲突。这些冲突,也被记载于野象谷的资料馆。感谢这个年代手机拍摄的极大便利性,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一些村民在惊恐奔逃中拍下的场面。

除了栖息地被人类扩展占据,人象冲突的另一大原因,是食物。因为要麻烦伸鼻子去够树上的果实,大象每天进食会长达16小时,但它们逐渐适应了人类的农耕文明,尤其玉米地,简直是送到嘴边的外卖,因此如今它们花在饮食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也就有空“北上旅游”了。

这部不长的纪录片,在野象北迁的新闻故事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抒情场景。比如村民制茶,画面外肯定是没有大象的,但进行理性蒙太奇处理后,体现出一种从容。从容,正是全片关乎人象关系的最重要关键词。人,特别是森林公安和消防,从以往面对象群的慌乱,到了现在的从容;象群,之所以能绘出那副泥地里全家躺平的世界名画,也是因为对人类的行为放心了,才能够从容睡去。

北迁过程中最危险的时刻,在新闻里似乎没见到。大象需要水源,就到玉溪市峨山县村庄里一个三米深的灌溉用池塘里泡澡。亚成年象都得举高鼻子才能喘息,幼象就非常吃力且处境愈发危险了。森林公安准备出动干涉时,一头母象用自己的身体和鼻子,搭成一个有倾斜坡度的三角,硬生生把幼象挤上去。画外音介绍说,大象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会远超其他动物。因为母象孕期长达22个月,小象出生到断奶却得三四年,每一头母象一生不可能太多胎,所以会拼命保护自己的每一个孩子。

至今我们也不知道,大象为什么集体向北旅行、目的地是哪,为什么折头?纪录片刻意引导着灌输一个观念,北边是它们曾经的家园。历史上,长江以南生活着1000多头大象,如今只有300多头生活在滇南热带雨林中,还是从几十年前的100多头恢复过来的。因此,它们的旅行被夸大成了寻找记忆里的家园。刚进昆明地界就立即南返的行为,也被抒情解说暗示成,它们感受到曾经的家园不复存在,这时再平行剪辑入指挥部场面,让负责人说出,“之前是护送,现在不得不阻拦。”

纪录片中的人与象,本可以布置成一个棋局,在无人机上帝视角的关注下,动物学家和当家作主的短鼻妹一招招对弈。或许这只是作为“二次吃瓜”观众的电影想象和美好愿望,事实上,片中偶尔出场的动物学家也说了,因为对全民一路关注和照顾而产生的信任感,让象群避免了在南归雨季涨水时冒险泅渡,而是跟着玉米投喂和车辆阻拦,而大踏步地跨过元江大桥。人类引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象群确凿的目的地,它们凭着直觉、信念和毅力,走出了比人类为其规划更好的线路。最终,在上一年的世界大象日,由玉溪市元江县曼来镇进入普洱市墨江县境内,让人类放心的,回到它们传统栖息地。

 6 ) 它们终于回家了——这份美好值得被记录

昨晚,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吃火锅,聊天的时候,我提起我刚看完一个纪录片,叫《与象同行》,朋友睁大了眼睛,说:“是讲那十几头大象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从云南西双版纳离开,长途迁徙的事情的吗?。”我说:“是啊,你也关注了这件事吗?”

朋友离开拿出手机,翻出去年8月12日发的一条朋友圈,那条朋友圈的内容就是她转发了这群大象回到它们的适宜栖息地的视频报道,转发语是:“终于回家了。”

我说:“这么巧,你是一直有关注这件事情吗?”朋友说:“嗯嗯,2020年的时候就断断续续地关注着这方面的新闻,因为我特别喜欢大象,大象特别爱自己的家人,你知道吗?我转发完这个视频,就接到了我爸的电话,得知我外婆去世了。而我转发这个视频时说的就是‘终于回家了。”

说着说着,朋友有点哽咽,我摸了摸她的头。

她说的是对的,大象的确很爱它的家人,它们都是一个家族的所有象一起行动,不离不弃。《与象同行》里,我觉得感人的片段就是两头成年象、一头亚成年和一头幼象到水池中喝水,但是由于池壁高三米,对于亚成年和幼象有着一定到威胁,尤其是幼象,它多次陷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当关注着这些大象的救援队开始紧张,准备进行救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一头成年母象用头和鼻子奋力把幼象拱了出来,过了十分钟,两头成年公象用象牙和象足硬生生给这个水池弄出了缺口,把自己的家人们解救了出来。

说回这段真实的故事: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1300公里,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短鼻家族,一共16头野生亚洲象离开保护区,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等地,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于8月8日跨过了南归的最大障碍——元江,在8月12日回到了它们的适宜栖息地——普洱市墨江县。这是中国有纪录以来距离最长的野生大象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花絮不断,象群迎来了一名新成员,而它们来到峨山县城的视频让它们上了热搜,一夜成名,从那之后,很多网友都开始关注着短鼻家族,关注着这场盛大的迁徙。

而此次迁徙,除了团结的短鼻家族自己,人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它们,云南一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台,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为了象群和人类的安全,森林消防监测人员通过无人机监视屏实时监测着象群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得以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大象的生活。

《与象同行》就是讲述这段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短鼻家族”北移南归的纪录片。镜头真实克制,画外音和采访者都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却让我感到平静,甚至 感动。除了上面提到的成年象救幼象出水池,象群静静地走在森林里,躺在地上乘凉的画面也美好的让人想哭,还有云南警方和工作人员一路上对象群的保护。

感谢有纪录片记录了这趟奇妙而独特的旅行,让更多人看到大象的美好和温柔,也看到了人类对它们的友好和关爱,我相信象群也接纳了人类,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希望这样的美好能持续发生。

“终于回家了。”

 短评

3.5,象可爱。但是里面采的人少一些官腔就更可爱了。

7分钟前
  • 北冥有余
  • 还行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以小见大,一切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虽然常常焦虑这个国家是否还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还是一直满怀希望。

10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大象是智者,但现在发挥的智慧其实也是应对变化的无奈吧。

1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可爱的小象 嘤嘤嘤

15分钟前
  • 明天开始戒db
  • 力荐

第一次写的短评又被移除了,笑死。【象群出走和回归的顺利平安基本离不开一线森消的辛苦和居住地百姓的妥协牺牲,室公办里导领们握手庆祝还配有女服务员端茶倒水的镜头倒显得很好笑。嘛,这里的纪录片和大环境是这样的】

18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有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象群,突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8月12号第11个大象日的时候,《与象同行》纪录片上线了,它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象群出走三个月历经的坎坷和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象一路北上,穿过森林村庄,象与人的关系不断拉进,从陌生警惕到彼此信赖,充满温情。他们席地而睡,互相玩耍的生活画面与庞大的身躯形成反差萌,超级可爱。加上象群迁徙的一路风景,看后真是治愈了城市焦虑。象群不小心落入水池,年长的大象不顾自己的安危,共同协助,用头竭尽全力护送小象先脱离困境,这样的大智慧和分工明确的族群生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它们用行动表明,爱藏在万物之中。

23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迁徙,因为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变成了一场奇幻的旅程。而当这场奇幻的旅程,被代表现代文明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整件事情的象征意义,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4分钟前
  • F
  • 力荐

一群大象,面对未知的前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到和睦的象群家庭对小象的关爱,以及互帮互助。他们是顽皮的破坏者,更是人们心中的宝贝。西双版纳行,跟亚洲象亲密接触,无比喜欢它们的温柔和智慧。希望大象的栖息地能越来越广阔,希望所有的大象永远被温柔以待!

26分钟前
  • 琨霓
  • 力荐

对于这群大象来说,前面的路完全是未知的,但是它们却能走上一年,走上一千多里,认识回家的路,途中还有新的象宝宝出生,不仅佩服它们的勇气,也能感觉到大象真的很聪明。看它们顺利地过桥那里,很感动,值得一看。

30分钟前
  • 皮皮的皮神
  • 推荐

这样的人与自然,发自内心的悸动

32分钟前
  • 缙云
  • 力荐

我们Louise 是我们东5街340号的骄傲

33分钟前
  • 圆歪歪
  • 力荐

作为陆地之王的亚洲象,身高高达三米,这个大块头又是极具智慧的,据说,智力能够达到人类的五六岁,而在去年长达几十天的大象北移南迁的沉浸式直播之中,它们成为了全球的网红动物。而在这段不短的“旅行”之中,各路保障大队让这次行程有惊无险。最有趣的是,在迁徙过程中,短鼻家族还诞生了两只可爱的小象,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心。在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愿我们与象同行,为爱守护。保护环境太重要了,这是一堂生动的科普之课,也是人象共存的良好探索。

37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我们认识的第八年,你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晋宁看大象。那年象群经过雨季的沅江。

41分钟前
  • 光与盐🪐
  • 力荐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43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向生存极限挑战,它们不过是要求生而已。

46分钟前
  • TK
  • 力荐

小象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 🐘🐘🐘(尤其指「皮」这一点)

48分钟前
  • LawRachel
  • 推荐

真的好看

51分钟前
  • R成02
  • 力荐

象群的北迁就像人类的流浪地球,是无可奈何又悲壮的行为,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危险,却不得不走出去、走下去。万物有灵且平等,让人类做尊重它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让它们不再流浪。

55分钟前
  • So Magic
  • 推荐

今天正好还是世界大象日,在今天上线这样一部纪录片确实也意义非凡。当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新闻在微博热搜登了好几天,原本这样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协同保障,反而变成了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温暖与科普之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上做出的努力~而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能用镜头全程进行记录真是难能可贵,从片中我们可以完整了解到边防、武警、村民们为了亚洲象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且不少内容也很有意思,很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58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剪辑难度肉眼可见的大,恭喜刘老师!

60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