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国语版)

正片

主演:陆小芬,张曼玉,李子雄,田丰,萧湘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 / 中国台湾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年份:1990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2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3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4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5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6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3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4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5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6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7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8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19客途秋恨(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国语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张曼玉 饰)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陆小芬 饰)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李子雄 饰),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 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 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公寓大楼里的谋杀案第一季影之宅红白黑黄 第八季山菊开玩笑第二季女法医你好,昨天楚萨娅黑暗球体少年林祥谦南非致命毒蛇英勇少年(普通话)大白鲨4:复仇电锯惊魂9:漩涡羁旅情愫丧日少女奸人鬼轮回现实阴桃术关于爱我所知道的一切武功山别恋第二次被异世界召唤疤面煞星带一片风景走动态漫画·妖道至尊第二季兄弟厨子兵你永远不会独行过年摩斯探长前传第五季BULLBUSTER放学后恋爱同班同学红高粱1988小花的味噌汤2014哆哆嗖嗖啦啦嗖还是觉得你最好2谎言的诱惑亿万第三季孤独的人你是我的老婆目击超自然第二季大宋女法医冰岛犯罪现场警醒2021

 长篇影评

 1 ) 客途秋恨

    喜欢许鞍华,应该是在多年之前的一个黄昏,静静地看了《半生缘》的唏嘘之后。
    虽说将张爱玲的小说搬上银幕,总是难免惹得一身诟病;而且她还不止一次地知难而进。然而相比于《倾城之恋》所遭到的冷遇,《半生缘》至少也可以达到毁誉参半的地步了。
    其实我本人比较欣赏许鞍华的这次尝试,尽管仍然无法像原著那般让人欲哭无泪,却也似乎找到了字里行间的一丝感觉:那一低头的冷清与羞涩,那一转身的华丽和寂寞……吴倩莲的曼桢与梅艳芳的曼璐尤其印象深刻。记得后来和朋友一起看她的专访,她说自己很庆幸当年决定破除万难从香港移师上海来拍这部电影,事实证明,这一步没有错。我当时在想,值得庆幸的应该是我们。
    之后的《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再次让我领略到她在香港、乃至华人影坛特有的美丽与哀愁。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歇斯底里;貌似平平淡淡,实则如泣如诉;许多情绪都只是一笔代过,并不刻意地对之进行渲染,常常在镜头之中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客途秋恨》,这是我最新看过的一部许鞍华的作品,却是我的收藏中她的最老的片子了。同样是一个黄昏,同样是一个人静静地看完,沉淀下来的,是一丝淡淡的乡愁和伤感,一股浓浓的母女温情。据说这部电影带有半自传的性质,许鞍华的母亲就是当年战乱滞留在华的日本女子,怪不得如此感同身受啊。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自行车轮的定格,然而是经过处理了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其实仔细看也看不出,还以为一面沉静的湖水上微微泛起了涟漪。直到影片真正开始,才发现车轮一转,小恩(张曼玉)骑着单车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小恩在伦敦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她甚至已经拿到了BBC面试的通知,却最终因为赶去参加妹妹小惠的婚礼,放弃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回到了阔别的香港。正所谓“近乡情更怯”,小恩的返乡却因为自身的经历,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愁绪。影片于是在这里开始穿插许多回忆性的镜头,并从此将整个情节放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展开,传递着一种怀旧和伤感。
    回到香港与母亲葵子(陆小芬)的第一次交流,便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之间关系的复杂与微妙。影片的张力便在这里。

    原来葵子是一个日本人,抗战结束之后染病为一名中国军官(李子雄)所救,因感恩而独自随夫留在中国生活。由于对中国语言和风俗习惯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心中没有安全感,空虚,寂寞,甚至亲生的女儿小恩也和自己有着不小的隔阂。直到随夫迁离婆家广州,才逐渐投入香港妇女的生活圈,变成一个喜欢打牌玩乐的居家女人。
    长女小恩从小便与爷爷奶奶有着很深的感情,对母亲却一向感情冷淡,在母亲负气与父亲迁至香港之时,她仍然愿意留在广州生活。等到成年之后搬回香港,却已经发现与母亲、与父亲、与这个家有些格格不入了。绝望的她决定背弃这个家庭,一个人搬去学校宿舍里住。即使是父亲在她临走前告诉她母亲是日本人这一消息,年轻的她也无法理解这与她们冷漠的母女之情有什么关系。
    毕业后小恩便直接去了伦敦读大学。香港的家对她而言,似乎只是一个码头,一个渡口;而自己,就像一个永远的旅客,无牵无挂;也只有广州,才能勾起内心深处那一抹马不停蹄的忧伤。也正是如此,我才理解了小恩为什么无论在哪里,都总是万分关注电台那边的中国,那边的广州,以及电视里的文革。

    其实小恩对葵子的感情是复杂的,并不仅仅因为从来没有得到母爱的眷顾而怨恨,也不仅仅因为没有陪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歉疚。在改善母女关系这一问题上,她无疑是主动的、耐心的,至于最初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那完全是因为时机不对。
    机会来自妹妹小惠的远嫁。
    小惠出嫁移民去了加拿大,无可奈何的小恩只能头一回一个人陪着母亲生活。刚开始的那段日子无疑是一种煎熬,幸而小恩是耐心的,在葵子做出赴日本省亲的决定时,不放心的女儿毅然同母亲一起,踏上了另外一个异乡的旅程。也只有到了日本,当周遭的一切突然变得陌生——陌生的风物,陌生的语言,陌生的人情,只能俯首埋声,孤单惶恐——小恩才彻底明白了母亲当年的处境,才理解了常人所无法理解的那种“客途秋恨”。
    影片的高潮是在母女二人深情的依偎中出现的,那轻轻的相拥,足以化解任何藏埋在心底的恩怨情仇,足以沟通任何母亲与子女的心灵!
    最后的小恩,终于得以再次回到广州这一心中唯一的“家”,得以见到了自己深爱着的爷爷和奶奶,尽管此时的爷爷由于受到文革的迫害而中风。也只有回到这里,小恩才知道这里才是自己永远的家!
    这时耳边响起了小恩的一段独白,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声叹息:
   
    “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象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也是绝望地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年我才15岁,而妈妈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她还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赎解吗?”

    我不是女孩,或许不能理解一些母女之间感情特有的复杂,但这却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就好像许多女孩都不可能和我一样,对《大河恋》中的父子、兄弟之情有着那样真实、切身的体验,这也依然不能影响她们对它的热爱。

    后来才知道,“客途秋恨”这个片名,出自粤曲名伶白驹荣的南音;而台湾有一个名叫曾淑勤的台湾女歌手,也曾唱过一首叫做《客途秋恨》的歌曲,歌词很凄美,甚合我心,可以作结:

    秋天的风 就这样吹了一生
    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
    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
    急急缓缓 甜甜酸酸

    秋天的恨 躲在她的裙摆
    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
    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
    朝夕不定 海角天涯

 2 ) 重看《客途秋恨》,有关时间与救赎

这周林老师让我们找一个影片出来讲讲时间。恰巧今天为写剧本重看一遍《客途秋恨》,再看,感动更深。

这是一个有关救赎的故事啊!是现今的女儿对母亲一生的救赎;是母亲对自己过去的救赎;是透过爷爷,是新一代对中国历史的救赎。看到最后,看的泪流满面。这样的家庭与历史氛围孕育出来的善意、感悟、营养、启蒙、救赎......无怪乎成就一代有情怀、关注时事和民族命运的作者导演——许鞍华。

全片是从女儿晓恩的视角出发看妈妈的,从对妈妈的隔阂到理解为线索,贯穿起整个看似凌乱的时间与空间。观众与晓恩的视点重合,对母亲的理解有以下几个层面:
一,现在的母亲控制欲强,性情古怪,讲话酸气十足,动辄闹情绪;
二,曾经的母亲沉默严肃,被公公婆婆欺负,被街坊邻居蔑视,被亲生女儿拒绝,压抑而伤心;
三,两人来到日本,女儿重游一边母亲故土,就是重新发现母亲历史的过程:母亲当年在故乡失恋失意而负气出走,几十年未归;母亲当年被弟弟拒绝归乡,被人指为不贞;母亲当年在澳门语言不通,处境困难,正如现在的自己;母亲现在的房子要被卖掉,真正的无归土可言......
一层一层,对于晓恩而言,日本解释了中国的母亲,通过过去理解了现在,亲情里面,你只有我,而我理解了你,终于[最远的变成了最亲的]。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只看到这第一层,然而,救赎不仅仅于此,对于母亲来讲,时间扮演着更加暧昧,更加折磨人的角色。
是年轻时候日本生活的不如意逼她来了中国,而在中国数十年的苦闷和压抑却使母亲的心时时回到日本。日本是好的,日本的房子大,日本有亲人...日本在一年又一年的母亲的幻想里。然而真正回到日本,事实是日本还在那里,而时间早已悄悄将母亲变成了一个中国妇人。母亲穿着中国的时装,不着木屐,母亲发现日本的房子没有那么大了,洗澡也那么麻烦,日本的饭菜生生冷冷,不好吃了......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身份,改变着她的心理归属,而不回来,她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时间没有化解怨恨,没有让她与过去和解。她怨恨的面对旧情人说,他过的哪里有我好;他和弟弟大吵,你忠,你战后为何不切腹;她对每一个故乡的故人说,这是我女儿,刚刚从英国拿了硕士学位;她面对曾经的情敌,好像瞬间穿越到过去......时间很神奇,时间又好像没有让任何事情改变,它还让情敌之间互相嫉妒着,尽管那个男人早已娶了别的女人变成了老头子;它丝毫没有化解怨恨,反而让积怨越来越深...面对母亲的背影,女儿独白道:“当我看着妈妈走远的背影,我觉得我好想了解了她的心情,一度,我不是也曾经绝望的背弃过什么吗?只是那一年我才十五岁,而妈妈已经是快五十岁的人,她还能有机会像我这样得到抒解吗?”
影片走到最后,我们都为母亲这个角色心酸心疼,时间没有让她纾解,却让她变老了,却让她对人生这么个东西放弃了挣扎。回到香港的母亲变了,忽然间变老了,变得沉默而拘谨。她为了给女儿传达爷爷生病的消息等了一整天,你说这算原谅吗?或者,这算退一步吧。时间让妈妈变老了,时间让她停留在怨恨的过去,时间把怨恨放在那里,不多不少。

爷爷心心念念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广州,却在文革中受尽了压迫。却看着孙女语重心长的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啊!镜头停留在看着母亲背影远去的脸庞,停留在爷爷病床前张曼玉那年轻的脸庞,哦不,许鞍华年轻的脸庞,那一刻,我觉得我对了许有了更深的理解。战争,文革,中国,日本,香港,历史,亲情,这些跟人有关的厚重沉甸甸的都落在了这个年轻女子的身上,带着爷爷的善意,父亲的勇气,母亲的救赎,面对未来,面对香港和大陆,面对电影和千千万万的观众。

据说,当年这部片子公映的时候,许特意将母亲安排回日本住一段时间,可知后来母亲又把电影借回家自己偷偷看,看的泪流满面。我想许鞍华借着拍《客途秋恨》的机会让自己得到纾解,但这对于她的母亲何尝不是有着重大意义。在影片里,直到最后陆小芬都没放下心里的郁结,我想那时荧幕前许的母亲应有所变化吧!

 3 ) 乡愁成了一种过眼的云彩

算起来1991年,正是我的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不用多说,你们就猜得到。那时的我在北方的一个日益扩建的小城市,现在回想,一切薄薄的雾气一样,却是无忧无虑的真实。
1991年,一些外来的电影陆续在我们那里上映,很多人去看。在我记忆里的有《倩女幽魂》和一个叫不上名字来的关于鬼复仇的片子。
1991年无法看到《客途秋恨》这样文绉绉的带有乡愁的片子,几乎无人知到许鞍华这个导演。
乡愁是我现在才加上的,因为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孩子们是不懂得乡愁的。成年后我改变了此种想法,觉得乡愁恰恰是属于孩子的,是扎根在每个孩子的童年,与日俱增。
1991年,张曼玉还是一张圆润的娃娃脸,漆黑浓密的长发,眼神里没有戏份的味道,显得生涩自然而动人。

1991年,这一切偶然的因素结合起来,如《客途秋恨》所讲,有些事情很奇怪的,就那么发生了,少了一样都不行。

 

知道这部电影是从安妮的专栏中得知的,都说它是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性电影,所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放了更多真实性的理解。

这本身也是一个平常的故事,短短90分钟,镜头里大多转向的是在路上的场景。年代久远的原因,电影的音质和画面混沌,这样反而给人一种更好的观看感受,恰是看在眼里,沉在心底的情绪,也是完美的诠释了客旅,乡愁。


影片从母女两人的不和和互不理解开始。其中的一些细节相信每个青春期的我们也经历过,女儿的倔强,一开始对母亲日本国籍的不知,看父亲处处护着母亲,疼爱有加的不解,十五岁收拾行李离开家,去了异国,那时也许就是她一生最初的旅行吧。

 

回忆,画面展现到女儿童年在广州爷爷奶奶的家。这一部分有几个场景很动人,比如画面凝固的小阁楼,发黄的墙壁,黑暗狭窄的长长的楼梯,奶奶爷爷对宝贝孙女的宠溺。这些场景也让我想起我的童年。当影片中奶奶用吊绳买面包的时候,当孙女在盛夏的午后安静的躺在爷爷的肚子上,听爷爷讲述他们祖上的事情,爷爷年轻时的事情,对爷爷背书收到奖励糖果的时候,当一切安静下来的时候,走廊回荡着爷爷奶奶听的粤曲的时候,当老人们的芭蕉扇摇摆扇风的时候。

 

母亲是日本人,也许是这个原因,她和家人的关系有点紧张。爷爷奶奶对孙女好,孙女和爷爷奶奶一起热闹,如此温馨的画面却反射出母亲一人清冷冷的在小房间里慢慢的吃着饭菜,每一口都下咽的是难以表达的苦楚。


身在异乡为异客,那个时候的女儿会明白母亲的心情吗?可是童年的女儿有来自各方的爱,有什么不如意便可以去爷爷奶奶那里告状,完全不可能理会到生命和时间流逝的速度之快。
母亲决定留在中国的瞬间,已是踏上旅行之路。

 

母亲有两个女儿,一个嫁于别人,定居国外。一个是眼下的,十五岁离家,两人不能很好的沟通。而那个疼爱她包容她的中国男人,早年逝去。她想,在中国继续下去,这段旅程是不是到了回归的时候。
于是,她做出去日本的决定,女儿也许是看到了她内心的话,一改往常,陪同她一起踏上故乡之旅。

 

在日本这片母亲出生成长的地方,女儿跟着母亲见了很多人,亲戚朋友初恋情人,他们和母亲一起回忆昔日种种。女儿听不明白她们交流的什么,却能感受到母亲一次次逢人骄傲的提起这是我女儿,英国大学硕士学位毕业。
母亲告诉女儿,这次回来就是要他们看看,其实她过得比谁都好。因为她有女儿。


最喜欢的是女儿拿出母亲少女时代的照片来看,一张张黑白照片下凝聚的是母亲未在异乡时的宁静,快乐。而那种状态自战争开始后,一段被逼迫的旅程开启,就再也找不到了。


母亲带她去看日本当地的舞蹈演出,似乎是盛大的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身着艳装,喜气洋洋的唱歌跳舞,时不时的还有烟火表演。这一刻,母亲带着她远远的看着,目光穿越人群,却也到达不了这场本土节日最初的地方。片刻,母亲和女儿缓缓的朝前走了,不属于这里的事实是既定的,而母亲这个本土人早融入了异乡,甚至从无奈的适应到习惯了旅客的身份。

 

女儿和母亲在日本的最后一段对话我非常喜欢。母亲讲述了她与父亲的相识,自己如何留下来,只因为他那句,留下来,永远和我一起。女儿的眼光有所触动,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两人开始释然。母亲说,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镜头长长的拉远,女儿却毫不忧虑的拥抱了母亲。

最后可以说是归回吧,母亲突然不说日本的饭菜好,反而是香港的吃得温暖。我想,母亲之所以改变也只是说明,终于从女儿身上得到了理解。她在自己身边就足够。


母亲买了东西,让女儿去看爷爷奶奶,女儿再次回到自己童年的地方。一切还是没有变化,她在打量街道楼房的时候,奶奶认出来她,仍是亲切的语调。她坐下来和他们交谈,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活泼不懂事的小女孩,可是她的童年,最美好天真的时光却永远的定格在这里。

 

她给爷爷扇扇子,继续听爷爷说话。直到爷爷睡下来的午后,她突然问自己,爷爷这个肚子如今已经承受不住他这个孙女了。她流着泪。窗外仍是盛夏的午后,她的思绪飞到很多很多年前的童年,爷爷奶奶和她去荷塘游玩,粉嫩的荷花盛开得正好,美好的时光大概都是如此,从不问离别。而如今的她已经离那个时候的自己多久多远了。那片梦幻的荷塘已然被条条的旅程替代,无人再能回去了。

 

影片结束,我久久不能平静。想写什么,却是空白,而脑海里转动的却是鲜活的记忆。

旅途,谁不是自出生便踏上旅途的客人呢?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人生本来就是四季。经过春暖,看过夏日花开,感受秋意浓浓,才有了冬日几多复杂的回忆吧。

 

电影写的也许不仅是一个人的人生之旅,多少影射了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影片也略微的提到一些我们中国不愿再多谈的历史性事件,让我更加相信,任何时候个人的命运总是逃不过时代的翻转。
如此,个人生命的小轮在时代的大轮上前进,波动,也多少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

这一趟或长或短的旅行,也就有了它实际的意义。而乡愁,也并非真的总是走在他乡才有的感受

 4 ) 回不去的根

我一直都觉得许鞍华是一个有诗人情怀的女人,她对古典文化有深深的敬意。她的作品距离商业元素敢保持一点距离,也多了面世后会毁誉参半的风险。一个对艺术敢执着的人都让人喜欢。客途秋恨也像一首幽微的诗,整场没有人物情绪饱满浓烈的宣泄,一场缓慢而淡淡的忧伤。这是许鞍华1990年拍摄的影片,时隔快30年我才觉 得自己有资格去体味。离开故土开始的那天,人随心和根一直飘荡。有时觉得人也像一根草,远离原生的土壤,生命的本能又不断激发着你要去拼命地适应新的土壤,会不自觉地长出许多与原生系统里不一样的东西,不管愿不愿意。可最终开出的花,结出的果,放在哪里都不一样。来自外在和自我的质疑时时让人局促不安,心总也没处安放。而故土在这些你离开的时间里早已悄悄地成长,成熟,衰老。记忆也开始了蒙蔽愚弄,让你时不时都在更加的不安,一切再也不是想象的那个样子。这是剧外的我 ,剧里的母亲葵子和女儿晓恩,也是剧里外一切飘荡着的根。

如果说绘画是视觉上的空间艺术,它有自己特定的美的标准和高度,许鞍华导演明显是能欣赏和懂得绘画艺术的美。她的影片的空间画面都很有艺术的美感,情绪色彩的表现都很精准,很喜欢她在这部影片里几处色彩的处理,绿色用的精准而舒适,澳门的老街,老房,夏日荷塘弥漫着有热度的温吞的黄调绿,摇曳着儿时的记忆,散发着甜暖的香,让女儿晓恩的童年心安妥帖。日本故土的绿却是苍翠而微衰的,冷调的秋绿,荒凉的记忆,没有温暖的甜,和母亲葵子记忆里春天的樱花,冬日的雪,都有距离。葵子说:“这浴室也不改一改,洗澡还要走路,还下雪,怎么办呢?”。一切都有了距离,遥远陌生。

但电影是视觉上的时间艺术,光有空间画面的美感又远远不够,最终都要还原到剧情本身。需要有戏剧的冲突表现力,人物个性的张力,一切的把控都要拿捏得体不是易事。客途秋恨的大背景是抗日战争的结束,大陆的文革隔世封锁的末期,香港社会向民主化进程的激烈演进。这个大背景下是有故事可说的,可又极难演绎。大背景被撕裂开来,是不能一直的“大”下去,一定要“大”转向“小”。“小”到人物的身上,这个转化及其考验导演的功力,想要完美的不突兀,缺一点点的阅历才情都不可。后获悉这部影片是许鞍华导演半自传式的感同身受,那就难怪不忍割舍很多细节,情绪。处处要周全,也多了很多怕观众有一点点不懂而添加进来的旁白,却消弱了演员本身可以深挖的细节表现力,使影片缺少了流畅的艺术美感,是一种突兀的瑕疵。大师级的创作者也很怕碰触再现自我,太多的不忍割舍,太多的顾忌怕观者不懂,太多痴迷自我的小细碎。一面是情绪的张开难以收拾,一面会有观者对细碎的倦怠。张爱玲的小团圆也是如此,没有她以往干净利索的进入场景的松弛。让读者也紧张,怕紧张的错过她,不懂她。影片里爷爷的糖果,奶奶的牛肉干,街上的麻糕,小贩竹篮摇上楼的面包,生冷的日本菜,温暖的广东汤。这也是太满满的一碗情绪羹,不能一下子全部消化掉,观者每每细赏之下的情绪总需要安放,太满会失了滋味。大师级的画家不难得,大师级导演实在不易。

 5 ) 《客途秋恨》:望极天涯不见家

原创首发于“澎湃新闻”

拍摄《客途秋恨》时,正值许鞍华的创作盛年,盛年过后,她的作品就透着一股云淡风轻的佛系,哪怕触及的题材再残忍再沉重,也未见她投入过多的主观情感。此片几乎可以看作是许鞍华的自传,当时张曼玉的演技日臻成熟,风华正茂且开始独当一面,请来张曼玉饰演自己的原型,足见许鞍华对这部自传投注的感情之深。 张曼玉饰演的女主角晓恩,有着和许鞍华一致的履历——父母结识于战乱,父亲任国民党文职,母亲是日本人,自己则在英国修读电影,获硕士学位,学成后回港,进入电视台工作。 许鞍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以叙事取胜,她也被看作是文艺电影的代表人物。毕竟,她的灵魂底色是文学的,这或许和她早年在香港大学修读文学有很大关系。许鞍华是有文学执念的,众所周知,张爱玲的小说很难被影视化,许鞍华迎难而上,硬是把《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拍成电影,尽管成品毁誉参半,但高傲如张爱玲者,如果看到有人如此执着地将她写的故事诉诸影像,想必也会在天堂挤出一丝俾倪却得意的微笑。 说回《客途秋恨》。《客途秋恨》表面说的是母女和解的过程,实际喟叹的是有关归属感的亘古难题。这对母女的矛盾虽算不上尖锐却格外复杂,这当中包含着乡愁、国仇家恨、代际沟通、梦想即将实现时又被扼杀所带来的焦虑和愤怒、手足之间的相爱相杀。 和许鞍华的母亲一样,片中晓恩的母亲葵子,是个日本人。葵子的娘家,在日本家世显赫,战乱期间与晓恩父亲一见钟情并喜结连理,婚后随夫婿定居中国,却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让她与公婆无法和谐相处。孩子出生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葵子母兼父职,以一己之力与公婆对抗,因此在晓恩的印象里,母亲是个古怪的女人,隐忍、沉默,有时暴怒。晓恩的童年回忆最甜美的部分,和母亲无关,而是祖父祖母为她熬的木瓜甜汤。 因为受不了原生家庭的压抑,晓恩十五岁便离家在外求学,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本来已经收到BBC发来的面试通知,却因为母亲来函让她回家参加妹妹的婚礼而放弃面试。放弃面试的晓恩回到家后,依旧无法与母亲和谐相处,在母亲振聋发聩地发出“不如独自老死在日本”的怒吼后,晓恩决定陪母亲回日本走一遭。 当葵子风尘仆仆地走下车辆时,看着阔别多年的故乡,情不自禁地用日语说出“我回来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包含的不只是如饥似渴的思念,还透着企图扬眉吐气的复仇快感。葵子有个心爱的胞弟,但因为她的远嫁中国,胞弟唾骂葵子“不贞”,这给她留下心结,让她把娘家的亲人们都当成假想敌。 晓恩虽有个更讨母亲欢心的妹妹,但是姐妹两人的关系颇为微妙,不像葵子和胞弟这般图穷匕见、势成水火,这让她理解母亲的同时,对母亲又多几分怜悯。葵子在晓恩面前痛斥胞弟的狼心狗肺时哭诉:“我生得出这样的孩子,他们生得出来吗?”随后在晓恩怀里嚎啕大哭,像个受尽委屈的孩子。一向倔强的晓恩,突然不知所措,她从未料到,自己在母亲心目中竟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晓恩在日本的生活,仿佛是在致敬当年母亲初嫁到中国时寄人篱下的心酸往事,生活在母亲故乡的女儿,和当初生活在女儿故乡的母亲一样,身处人群之中,心情却宛如离群索居,但不同于葵子在孤独中变得拧巴而冰冷,晓恩却在孤独中越发温润、柔软。 《客途秋恨》使用大篇幅的人物内心独白,香港导演并不喜欢连篇累牍的内心独白,印象中频繁使用人物独白的香港电影,除了王家卫的作品以外,只有陈果的早年作品和杨凡的《游园惊梦》。大篇幅独白的电影有股真实的勇气,内心独白与全知视角的旁白不同,独白是角色内心深处的秘密,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无法与剧中人言说,便将观众当作树洞,隔着屏幕向观众推心置腹。 《客途秋恨》的诚实,还透露在其满溢的文学气质中。除了木瓜甜汤以外,晓恩的童年回忆,还充斥着爷爷教她背诵的《乌衣巷》、戏曲名伶吟哦的粤曲唱段《客途秋恨》。晓恩童年家宅的院子里,是一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景象,这幅景象足以让她的祖父祖母盛气凌人,也足以让她出身高贵的母亲嗤之以鼻。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是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 返港工作的晓恩,回家看望祖父。虽然院子依然欣欣向荣,大宅子却抵不过时代变迁,渐显颓势。祖父褪去气焰,变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面对这一切,晓恩潸然泪下,剧情戛然而止,留下大宅子里的人,在呼吸与叹息中承受着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6 ) 东亚关系

一次非常沉浸的观影体验。前半段ptsd,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的角色几乎是我家人的翻版。难熬的婆媳关系,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妈不去我奶奶家吃饭,有某一个姑姑的场合不出现,我爸基本上在扮演一个无能为力的角色,拿一些肉菜去奶奶家的时候说这是我妈买的。晓恩在香港聊起结婚说可能不结婚,也可能结婚了不回来香港。惠子理解成结了婚也不会告诉家人。这种阅读理解经常出现在家人关系之间,我爸2020年时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我说可以见一见,他立即发了十几条30秒的语音过来,说这么大个人是要结婚了之类话。我和辛仔当时在金城吃工作餐计划吃完加班,我一看手机页面就觉得一个爹等于十个老板。

而惠子在日本时对于晓恩的心情,那种希望在我身上发生过的事情也在你身上发生,希望你感受到我当时的绝望的想法,再容易理解不过。惠子对旧人反复强调晓恩从英国毕业回来,对晓恩却说她读太多书读坏了脑子,这也是在我家、我身上时常发生的。我最后并不是很理解母女关系的和解。我认为母女关系几乎是无解的,一方被剥夺太多,一方无法感同身受这种剥夺且在成年之后被索要太多。不可能在一趟十来天的旅程中你体会到我从前的磨难,你看到我从前的历史,就会和解。一时的缓和是可能,等到晓恩到结婚的年龄冲突会再次爆发。所以我认为惠子的日本身份,某种程度上是用家国关系包装婆媳关系,这样糟糕的婆媳关系导致了后续母女的冲突。这样的设置,是为中国式的婆媳关系、母女关系找到一个替罪羊。

 短评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7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12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1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17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21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2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29分钟前
  • jimmy
  • 推荐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34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3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39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4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5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56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60分钟前
  • 57
  • 推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1小时前
  • 大宸
  • 还行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1小时前
  • 风间隼
  • 力荐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1小时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1小时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