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精神

HD

主演:Steve,'Lips',Kudlow,Robb,Reiner,Kevin,Goocher,Glenn,Gyorffy,Chris,Tsangarides,Tiziana,Arrigoni,William,Howell,Slash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属精神 剧照 NO.1金属精神 剧照 NO.2金属精神 剧照 NO.3金属精神 剧照 NO.4金属精神 剧照 NO.5金属精神 剧照 NO.6金属精神 剧照 NO.13金属精神 剧照 NO.14金属精神 剧照 NO.15金属精神 剧照 NO.16金属精神 剧照 NO.17金属精神 剧照 NO.18金属精神 剧照 NO.19金属精神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he music lasts forever

尽管知道了结局,尽管之前我没有听过他们任何一首歌,尽管我看任何一部书籍电影纪录片我都没有哭过,但我看到最后一刻他们站在舞台上,看到沸腾的观众,我还是哭了,湿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有人就说了,不可能不哭。我一笑置之,我真没在这种时候哭过,前面所有的剧情我一如以往一般,这是电影,更像一部纪录片,我抱着膀子这么想的。可是当这几个老货隔了20年重新站在日本的舞台上,唱起metal on metal,顿时内牛满面。

lips上台时心情很低落,他们是第一支出场乐队,11点35,从来都是垃圾时间的时间,他说我会闭着眼,YY一下这里站满了观众,因为他经历过2000个人的场地却只有5个人听他们演出,他说我会想象到主办发愁着脸对他说,我真的无法给你如预期的那么多,因为他是经历过在一个小酒馆里揪着老板的衣服问,我们的报酬在哪。

可是当他们从舞台的阴暗处走上台的时候,满满的观众,沸腾的观众,点燃了lips那张老脸,和那已经被无数次锤炼的铁砧一般却又无比脆弱的心,他笑了,犹如孩子,犹如20年前和Bon Jovi同台演出时拿着电动棒弹琴的意气风发的他。

30年,2个五十岁的大叔的一生中最辉煌,最健壮,最理想的30年,做了13张专辑,lips和robb从14岁开始约定玩摇滚,他们这一玩就是30年,他们是真的做到了。

乐队从1995年开始就没有更换过人员,乐队里甚至还有人只能住在车库里。他们平时有搞食品的,有搞装修的,过着底层的人民生活,可是他们是1984年和Scorpions、Whitesnake、Bon Jovi在日本同台演出的乐队,20年后,哪些比他们出道晚的乐队艺人都豪宅名车,可是他们仍需要借钱出第13张专辑。唱片公司说,我们要的不是你们这样的。

他们曾经去欧洲巡演40天,可是一毛钱都没有赚到。LIPS在布拉格的一个小酒吧脸红脖子粗的拉住老板的领子问他,我们的报酬在哪。他们在车站和衣而眠过,他们在错过火车以后包车去演出场地,他们在只有5个人的情况下 依旧演出,他们。。。没有赚到1分钱。

当LIPS他们好不容易借到钱做第13张专辑的时候,LIPS终于顶不住压力,向30多年的好友ROBB爆发了。满嘴FUCK犹如爆了老友的菊花,ROBB很干脆说那我走。

事情依旧那么狗血,LIPS最终还是哭着说,你TM是我的兄弟,我TM除了对着你抱怨抱着你哭,我TM还能怎样。最后那传说中有春哥般治愈效果的石头我也不知道是啥玩意,但我坚信治愈好他们的肯定不是那石头,是相守相望了30年的心。

事情转而又折,他们再次接受邀请来到日本,一如之前所说,当LIPS抱着沮丧的心态登上舞台时,曾经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艰辛所有的白眼都在这一刻付之一炬,“我们有过15分钟的荣誉,然后他过去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一刻”“这一刻延续了足够长,给了我30年之久的事业,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音乐永存,当然,债务也是永存的,但那有个底线,就是音乐永存“





第一次影评,见谅见谅

 2 ) Just never die, 即使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昨晚看了一部纪录片,看完之后觉得这片子真他妈太温暖真他妈太治愈真他妈太正能量了,看完他妈不说“他妈的”真是不开心,为什么他妈的要说他妈的?没有为什么,“他妈的”在特定的时候说起来就是他妈的单纯的酷,傻乎乎的那种酷,大概就和金属乐一样,和金属乐手说话时无限执着地夹杂着FUCKING一样,JUST SO COOL.

       片子叫作Anvil! The Story of Anvil,中文译名特别唬人——金属精神,译得不好。我认为大多数金属乐就似乎都没什么精神可言,它只是让人觉得自己很精神。但凡意淫摇滚精神的文章大多只能反复咀嚼Bob Dylan、John Lennon、Sex Pistols云云,绝口不提金属乐大腕,其原因大概是金属乐从根上起就是低智商的群众体育活动?重金属时代的大牌乐队往往不反战、不抗议、不左也不右,他们站在舞台上咋咋呼呼、装神弄鬼,杀兔子、玩蛇、吐火、抛洒生肉,西方版跳大神,唱着没头没脑的“杀了你”“我是鬼”“操到你爽”,逼格太低,文青意淫摇滚精神绝对不能带上他们玩。

       还好,这部片子一开始就生动地展现了八十年代初重金属的光辉风采,这只名叫ANVIL的乐队,主唱一开始就站在舞台上斜眉瞪眼地拿着假阳具扫弦、用牙齿咬弦,身着束身甲、手戴黑色蕾丝,表情似笑非笑,舞台之下山呼海啸,一群短腿日本妹子作随时晕倒状。在日本,1984年,这只乐队和金属乐史上极为重要的大牌Scorpions(蝎子)、Whitesnake(白蛇)、万千少女偶像Bon Jovi 一起演出。80年代初,Hair Metal最后的黄金时代,Thrash四大天王初露峥嵘,全世界的年轻人似乎都热衷于从事这件不需要大脑的群众体育活动。那时POGO似乎还未像今天这样形成特定的模式,乐迷们不怎么甩头,只是不停地挥舞手臂,以及不时挺着腰板跳两下。

       金属现场的气氛和其他音乐现场不太一样,它需要你全情投入,需要你把台上那些个留着长发、不可一世的人当作神灵一样供奉,重一点、再重一点,RIFF突然停下,尖锐的吉他跑出来SOLO,你的生理快感被这帮乐手玩弄于指尖。一曲唱罢,欲求不满,抬头大喊“牛逼”,其实潜台词就是“给我,我还要”。

       ROCK STAR这个词似乎在西方世界是得意忘形、纸醉金迷、不可一世的形象,不苦不穷,一群牛逼到死的铁汉暴发户。(国摇却形成了莫名其妙的不穷不是真摇滚的潜在意识。)TO BE A ROCK STAR,绝不是什么圣洁高远、叛逆勇敢、自由伟大的梦想,但TO BE A ROCK STAR和重金属一样,其本质简单的没有理由——JUST SO COOL.

       SO COOL?影片回到三十年之后,ANVIL主唱呆在儿童配餐中心给学校的孩子们配餐,当年那个鼓技超群的鼓手变成了一个搞装修的。SO SAD.但实际上,也很正常,作为一个前THRASH时代的乐队,他们的音乐似乎三十年之后依旧停留在八十年代处的重金属套路上,而现如今连THRASH都已经渐渐湮没。当下也只有METALICA这样的乐队才有本事作全球巡演,到哪都是上万人,赚的盆满钵满。其他老乐队似乎只能几年发一张专辑,被人称之为“老炮”,喊一声“牛逼”,呼一句“摇滚不死”。更何况ANVIL这支乐队身处在加拿大,在八十年代都没有赚足人气。

       忽然有一天,有一个捷克老果儿献身于乐队吉他手,竟然给这个成立三十年给孩子配餐给乡亲们搞着装修的老乐队,安排了一场欧洲巡演。他们重现在摇滚音乐节上,看到当年一起演出的老炮,主场激动地跑过去叫对方的名字,只可惜别人早已忘了这个曾经不温不火的乐队。巡演,这个乐队实在是背的可以,到哪哪火车晚点,演出迟到唱完了老板送份饭了事就是不给钱,演出没宣传,十个人在那也只能接着演。别人不断地告诉他们“你们的经纪人是个傻逼”,看着这个英语比我还烂的捷克果儿,这帮大叔尴尬地说“我们没有经纪人”。他们以为他们回到了八十年代,和牛逼哄哄的金属之神们站在一起,他们以为演出能有上千人来看,他们以为会有唱片公司和他们联系,他们还以为他们的机会终于到了,他们也会觉得“我们这么努力,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当他们疲惫不堪地回到自己的家,回头看这场极不专业的巡演,简直就是绿茶婊骑行西藏,绿茶婊可以净化心灵,但三十年的金属老炮办不到。他们有些丧气,不过却一点也不怪罪捷克果儿,果儿和吉他手还结婚了,ANVIL在婚礼上献唱,宴席上的家属面对这违和感如此强烈的婚礼,眼神迷离。折腾吧,这帮五十开外的人竟然又开始四处寄小样,打算录制他们的第十三张专辑。十三张,主唱的老婆(亲戚?不记得了)说:“一个乐队三十年,发了十三张专辑,还是只能为一百人演出,我觉得这是个笑话。”

       写到这里,影片的情节我不想再多说了,因为我真心想推荐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有关于摇滚乐的电影。ANVIL的主唱是一个极为真诚、极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从未见过一个异性恋男人如此强烈地向自己心爱的男人表达自己的爱意,不是无聊的基情,而是真正男人间的情感,因为对方生气而委屈的嚎啕大哭那种。这部影片中所表现的无奈、无助、“我天天做题为什么还是考不上大学”那样的悲伤极为真实和感人,为了发行自己的专辑主场从台上走下来以“你知道安利吗”这样的方式贩卖“基努里维斯那样的墨镜”。影片最后,ANVIL又去了日本演出,那个三十年前给予他们ROCK STAR梦想的地方,日本鬼子太买鬼佬的账,他们中的大多数一定完全没听说过这个乐队,但老炮就是老炮,大手指尖搓捻,小日本高潮连连。

       其实ANVIL到日本演出不是影片的结尾,这部影片的上映本身才是结尾,这部电影本身几乎就是一个灰姑娘一般的童话,导演十五岁时跑来找寻自己心中的金属之神,和ANVIL成员一起厮混,终于有一天厌倦了HAIR METAL,日后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回头想起自己心目中那段牛逼哄哄和神共处的时光,回头找寻曾经的偶像,把他们的经历拍成电影。这部影片播出了,ANVIL真的火了,再去到日本,也会有人认识他们了。我在微博上搜索,发现他们又开始和METALICA一起到新加坡巡演,发现国内的金属乐队万分激动地在微博上发布与ANVIL的合影。他们必将被全世界的二流三流四流五流不入流和下流的摇滚乐队视作楷模。

       我忽然想起有一次我在VOX看窒息的演出,这是一个国内较为突出的金属乐队。他们迟到了二十分钟(二十分钟都不能算是迟到了),上台就致歉,那场演出没有暖场乐队,演足时间,我快把自己的脖子给甩断了,演出最后主唱说送给每一个人他们的上一张专辑。走出来外面下着细雨,烧烤摊还开着,烟气依旧浓重。主唱一个一个地把专辑递给我们,我接着低头看,包装比较粗糙,就如同ANVIL自己出的一块五的自发专辑一样。主唱拍拍我的肩,说:“回去小心点。”我抬头看了看他,看了看这个我在台下对其顶礼膜拜的“神”。

       ANVIL到日本演出,我还看过日本的乐队来武汉演出。流行朋克,吉他手年纪不小了,一副典型鬼子长相,穿一双绿袜子,不穿鞋。他们整场极尽所能,居然还唱了LOLI POP。我们围在一起转圈,对着东瀛来的“神”顶礼膜拜。不知他在日本又从事着怎样的工作,不知道在音乐市场健全的日本他们是否能够靠做音乐养活自己。不知道他们来到武汉这个陌生的城市,从烧烤摊和寿司摊中间走进VOX那狭小的门,心中怀揣的是否如同ANVIL去到日本那样忐忑。

       我刚才看VOX9月的演出表,26号又有“法国旋律硬核大团”的巡演,票价竟然只有40元。现场能有多少人呢,我已经很久没去了,但我猜不会超过200人吧。希望他们真的能够“火”起来,成为 BIG ROCK STAR;如果不能,期望有一天他们的粉丝会给他们拍摄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虽然他们没有和BON JOVI同台过;如果不能,那,希望他们能够快乐地演出,为五十个人、三十个人甚至是十个人。

       我猜世界上大多数人的梦想、理想,都谈不上有多么高尚和伟大,我厌恶总是谈论自己理想受阻、怀才不遇的人,似乎世界不让他的理想实现就是全人类在犯罪一样。但我想,到了五十岁也没火起来,还是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上路、受阻、重新鼓舞自己,是一件很美的事,不仅仅对于旁观者,对于他们自己也是一件很美的事。这些事情一点都不理性,很傻很天真,蠢得年过半百无处容身,为了一点小钱差点大打出手,这些事情似乎只有如同这部电影一样的童话结局才能拯救现实的卑微、无奈。但终究是美的,是不自以为是的,或者是自以为是的同时坦然面对的。

       不是所有人都聪明的,傻得可爱也许也是美的?我也矫情一把,嗨,先说一句,摇滚乐就是一种音乐形式而已,谈不上有多少独立的精神内涵,但有这些人在,Rock 'n' Roll Will Never Die. Just never die, 即使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3 ) Anvil! Anvil!

有的时候认真想想,大概自己真的是一个pessimist,为了自我保护把梦想跟现实分的很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来不允许自己深陷在任何一件事情里,甚至是梦想。从前很喜欢一个作家,直到看到她在致读者的一封信里,大力鼓吹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其实想想也有点可笑,我承认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总觉得已经成功的人拿着自己的个例宣扬成功学一点道理都没有,尤其是在文学与音乐的创作方面,但他们又是唯一有资格谈论成功的人。

从前不太喜欢heavy metal, 与其说不喜欢不如说是不了解。本着就算要反对也要先充分了解之后再决定的信念,花了一个午休时间看完了关于Anvil的纪录片。其实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大家真的都是一样的人,好像永远富有活力的rocker也有对着镜子怀疑梦想的一天。我也是一个普通人,Lips对着镜头说。这个为了Anvil乐队付出了三十年的“青年”,为了找到合适的经纪公司不停奔波着,长发一直没有变,只是也开始谢顶了。

Anvil三十年后终于再一次获得了日本演出的机会并大获成功,那对于普通人呢,什么时候才是see you my dream, hello reality 的时候呢。Searching for sugar man 里,Rodriguez 在Cape Town 大获成功的同时,依然在Detroit 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如果音乐人的梦想只是简单的传播心情亦或是一种理念,那作品在其完成的那一个瞬间大概就与作者没有什么联系了,人们可以抛开一切外在联系客观的读书听音乐,而创作者本身也成为了自己的听众,除了作品本身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出名与否听由天命,好像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

How much more can one person put the love and dedication into something, how much more can one person go. 纪录片的最后,终于收获梦想的Lips和Robb站在广场上看着来往的人群,对面的大楼上贴着哥斯拉的海报,愿我们都能收获这样的时刻。

The music last forever, t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4 ) 不喜欢“摇滚乐题材”的电影,这部除外

前几天看了部摇滚题材的片子,Get Him to the Greek,这片子不难看,挺好玩的,但是看完以后,我觉得有点……怎么说呢,生气。

说实在的,我一直不太喜欢所谓的“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漫画甚至是书。曾几何时我是中二+纯白的时候超喜欢看,但是现在不喜欢了,因为实在太假,很多人大概根本搞不清楚摇滚乐和摇滚乐手——比如像《伤花怒放》这本搞笑之极的书——甚至,往大了说,对唱片业界的运作和行业规则什么的一窍不通就来涉及这个题材,搞摇滚的在这一类的电影/书/漫画里,不是乱搞女人(OR男人),就是毒品+酒,要么就是闲的要命的整天谈情说爱的像NANA那种,要么就是加上无聊的政治标马赛克签,吹的天花乱坠,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假,的,让,人,想,生,气。

Anvil这部早就下好了在硬盘里,一直没空看,大概是由于我看了上面那个片子很生气,所以决定找部好片来看一下调节心情,在某网站是评为年度摇滚DVD第一名的候选片,自然有一定水准。

看了后我深受感动……我想说这个片子才是真实的描绘了摇滚乐手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他们的努力,他们会遇到的困境。他们也是人,是人就会有种种约束,不可能无法无天,怎么可能会有像 Get Him to the Greek里那种所谓的“摇滚明星”呢?不管干什么经纪人都不闻不问(好吧看片子时我觉得他压根就没有经纪人……笑死人了),演唱会随便找个理由晚点,忽悠同行的工作人员,演出之前不SOUNDCHECK,如果真有这种人,他不可能在这个业界混下去,腕儿再大也不能,或者,举个特殊例子,你腕儿大到AXL ROSE那个程度,演出老迟到,不SOUNDCHECK,忽悠人,但是你还能发片,还有傻/逼粉丝,个么你就是行业里的傻/逼代表,多少年也没一张作品出来,是个人都能骂你,人人都以像你为耻。

我不否认The Story of Anvil有煽情的成分在,但问题是,那些煽情的或者说是戏剧性的桥段,在这个行业里都是真实存在的,导演只是把他们统筹在一起,所以能成一部电影,他们真正真实的生活是绝对没有这么戏剧性的。玩音乐的平常最多在干吗?那就是排练,无休无止的,枯燥的排练,但是我看过的不管哪一部电影也好漫画也好,好比NANA那样的,里面的“音乐人”好像都不需要排练和练习的,随便来个演出就是成功的不行,平时闲的不行,谈谈恋爱,搞搞帅哥美女和毒品,怪不得现在是个人就想搞乐队当明星,什么中国达人秀那么火,摇滚明星尼玛的也太好当了。

摇滚明星也好,什么其他明星也好,他们只是顶着明星的光环,实际上他们——老实说,也是一打工的——他们为谁打工?那就是唱片公司,唱片公司是他们的领导,一旦签了卖身契——合同,就得给他们卖命干活,资本主义世界的老板们和经纪人们是不会让他们闲着的,他们是没空像某些作品里那些“音乐人”们那么闲的,谈个小恋爱搞个小暧昧,没事旅个行,他们的行程表会排的满到不能再满,腕儿越大,越是没空,因为经纪人和公司要从他们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会安排一场接一场的演出,会不停的上电视,会去各地签售见粉丝,忙的连回家的时间都没,还有时间干别的?欧美主流唱片公司的流程就是,发片——发完片 TOUR宣传新片——TOUR结束发下一张新片,如此循环,不然你以为欧美大碗乐队为嘛要2-3年才发一张新片,不是他们写歌时间长,录歌时间长(BTW,进棚录音是按照时间算钱的,租借录音棚超级贵,时间越长成本自然也越高,一般快的都是1-2个月就搞定一张,像AXL那样一张CD能搞10多年的他就是一傻/逼不解释),而是因为TOUR,也就是巡演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腕儿大的乐队一般都是全球巡演,从美洲到欧洲到亚洲,这一巡回就和马戏团似的,夸张的在外面几年都有可能,连家都没时间回,演出的频率又高,通常是一个城市演完了马上就转到下个城市,每天的作息是通常睡到中午,醒了以后踩场地,SOUNDCHECK,晚上演出,就这样每周要保证有3-4场,就和上班出差一样,你觉得他们还有时间到处玩?还有精力到处玩?还有所谓的“闲暇时间”?

真的,某些作品你们不要美化(妖魔化)“摇滚音乐人”这个职业了。

至于 “摇滚音乐人”是不是像某些作品里说的那么有米,那么挥金如土, The Story of Anvil 里LIPS说,99%的乐队是白干活的,演出/发片后没有工钱拿,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别人不说,自家OZZY老头子的苦逼过去,我还算是了解的,是的,要有什么有什么,乐器,车子也有,房子也有,但是就是现金不会给你,以各种理由不给,而且必须要不停干活,不然会有黑社会给你好果子吃,娱乐圈本质就是黑社会一点都不假……早几年美国编剧罢工用下巴颏想估计是差不多的情况,钱永远是被“公司”的人赚走大头。

……好久没长篇大论了,看来我实在忍受某些作品太久,点了好几次NANA的名,其实我并不讨厌这漫画,其实我挺喜欢看的,如果以言情漫画的角度来讲,只是一扯到乐队什么我就受不鸟;然后那个 Get Him to the Greek,这片子描写摇滚明星只有一点我觉得挺真实的,就是那个男猪和毒品的关系,该演员据说以前也是瘾君子而且我觉得编剧肯定参考过很多JUNKIE 的BIO什么的才写的出那种台词,至于其他的……还是算了吧OTZ,假的能让我生气到写这么长一篇东西可见有多假。

那么继续回过来说Anvil这个片子,Anvil乐队的主唱/吉他手LIPS,和鼓手ROBB,这两人真的是可爱啊,从14岁就认识了,因为都喜欢摇滚就组了乐队,LIPS性格开朗的不行,嘴角一直挂着笑容,ROBB则稳重,成熟,是性格互补的一对死党,也是乐队的奠基人。

80年代也出过几张好片,红过一阵子,后来慢慢的, AnviL就走下坡路了,之后一直混的很惨,拍纪录片的时候,LIPS的工作是给小孩子做午饭什么的,ROBB是做室内装潢,音乐其实只能说是他们的副业。其实90年代GRUNGE风行的时候,很多METAL乐队就这么嗝屁了,包括大名鼎鼎的WHITE LION乐队的吉他手VITO,也被人八卦几年前看见他在NY开出租神马的,等等这类人真的很多……能活到现在的重金属乐队,都是真正的腕儿,中游的和不怎么出名的已经被大浪淘沙,ANVIL就是里面一个。

可是就算如此ANVIL对音乐的执着还是那么强烈,他们还是没有放弃,虽然已经50岁了还保有20多岁时对音乐的热血态度!片子里有好几个我的泪点:

1 在捷克的一个破烂小酒吧演出,完了后酒吧老板不给钱,为了那么点钱(片尾字幕的时候有说是100欧元)LIPS差点和老板打起来,这是片子里不多的他没有露出笑容的时候。

2 乐队成员在欧洲的一个小机场里睡觉;赶火车结果没买到票,脸上那失望的表情,一边的捷克经纪人操着烂到家的英语在打电话求爹爹拜奶奶。

3 采访LIPS的姐姐,采访ROBB的妻子,两位女士的话,很感人,LIPS的姐姐对弟弟的事业非常支持,为了做CD,要1万欧元,LIPS拿不出来甚至都想抵押房子了,最后姐姐借给他;ROBB的妻子一看就是……让我很想awww的类型啊,从衣服打扮什么就看的出来,当年估计是老公的粉丝,说她自己对 80S那个时代HAIR METAL到现在还保有梦想,与我心有戚戚><

4在欧洲那个不成功的TOUR里 ,某几场观众连10个人都不到,但ANVIL还是认真的演出><


总之,有些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了,以后找机会再多看几遍吧。

 5 ) 少年心气,知天命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的核心人物Robb和Lips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一起玩乐团,在80年代早期也做出过如metal on metal这样的经典专辑,但——二十几岁时他们尚能和Metallica、Bon Jovi、白蛇一起演出,等他们五十岁了,却靠从事儿童送餐等工作来维持乐团的开支,欧洲巡演销路惨淡,部分场次只有十几个观众,还要为了100欧元的报酬寻死觅活…Anvil就去寻求建议,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该做的都做了,巡演了三十多年,却每况愈下?看到这里我莫名地想起了自己读高三时难过得天天哭、跑去家教中心乱投医的经历,深有感触…

 

Anvil面临的首要问题自然是他们的shit management,其次就是像Lars老师点评的那样,他们没能进入“下一个层次”。实话说,个人感觉(我就随便瞎掰两句,麻烦持不同意见的网友不要太较真…)他们后来四处推销的那张新砖并不是特别出色,就是一张随处可见的、迅速被遗忘的套路化作品,意识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头几年,唱片公司的婉拒也不是不能理解。不过我想这不能成为他们沦落至如此境况的理由,要知道这世上有太多弹得唱得都乱七八糟、却红得令人匪夷所思的乐团,乃至成为了写手笔下的光芒万丈的“摇滚之神”…

 

个中原因大概是很复杂,他们的运气也确实很差,我不敢乱做评论,但想来或许和他们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单纯和善,没有攻击性和领袖魅力,狂暴的金属形象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片中有个片段是他们80年代上了一档意图抨击摇滚乐为当代青少年带来不良道德影响的电视节目,当主持人以戏谑的口吻朗读他们的歌词、台下的卫道士观众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时,Anvil仍然笑得平和与坦诚。他们用假阳具弹琴也好、写一些毫无文采的露骨歌词也罢,无论看上去多么怒气冲冲,骨子里却是纯良的本分人,那些衣冠楚楚的位高权重者,哪个不比他们更“有害”?



但想在风起云涌的摇滚界生存,缺乏魄力或者毋宁说缺乏阴险怎么行? 单拿Rolling Stones举例子:Ronnie Wood在Rolling Stones的作品几乎都被署名为“Jagger/Richards”,Keith Richards手握Mick Taylor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地对他的solo段大行剪刀手,Mick Taylor离队以后Stones更毫不犹疑地在再版唱片上把他的照片全部拿下…而Anvil呢?在很多乐团都会对经理人大发雷霆乃至大打出手的情况下,他们甚至还在安慰她,而且最终还让她幸福了…

 

整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就是Lips的眼神,虽然他已经是个有妻室的五十岁男人、基本一直处在人生的低潮,眼神却意外的清澈,笑的时候嘴角一直咧到耳根,依然是一张灿烂万分的娃娃脸。看到后面明白了:他找了一份电话推销员的工作、想凑做新唱片的钱,但他根本做不到把他们垃圾一样的商品吹捧上天,是老实巴交的大好人,全无五十岁男子惯常的虚伪与老辣。看汽车大师的这篇花絮介绍,便可感受到他们是怎样一群可爱的人。

 

在本片中友情发言的Lars老师曾经说过:“当你选择了摇滚乐,你就选择了永远年轻。”曾几何时许多乐迷都为此深深感动,他们自以为摇滚乐能使他们永远保有一颗热血少年心,让他们家徒四壁时仍能满面春风——而毫无摇滚意识和革命精神的愚昧小市民们,注定会被浑浊的社会同化并被国家机器彻底碾碎。光阴飞逝,时过境迁,奸商嘴脸的Lars老师在拍卖行里讨论着千万美元级别的生意,乘着私人飞机飞来飞去,为个Napster暴跳如雷,鼓技日益苍老远不复当年风采,成了个大腹便便的衣冠禽兽。很多曾经为他们的过度商业化捶胸顿足的老乐迷终于也意识到了:“咦,到头来,我还是成为了无聊的成年人。”于是双方握手言和:一把年纪了何必再那样愤世嫉俗,喊出来的口号就像放出去的屁,兜里的票子才要紧,咱们终于又能惺惺相惜了。

 

这么一对比就能看出Anvil,这些我们这个年代少有的执着而单纯的勇士有多么了不起。虽然音乐不足以谋生,他们也没有考虑过音乐以外的生活方式。Mickey Rourke的《摔跤手》里面有句台词大意是说80年代多么好,有那么多酷极了的金属乐团,直到“科本那个娘娘腔把一切都破坏了”(cobain is a pussy)。我感觉之所以说科本是“娘娘腔”,应该是因为他的音乐中颓废消极的内容比较多,整体上九十年代的音乐风格就是偏向顾影自怜,不似八十年代那样乐观而霸气——而Anvil尤其是Lips,便算是八十年代的绝佳代表,他的坚强与乐观着实很动人。

 

很多人十几岁的时候都做过摇滚明星的梦,绝大多数当年就没有任何行动,有一些人拿起了吉他或者鼓棒尝试着做了些音乐,还有一些有了自己的乐团,出了一两张无人问津的唱片——然后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忘记了一切也被一切忘记,并谆谆教诲后辈:“还是去过普通人的生活吧!”你当然可以说他们混成这样是由于自身能力欠缺,他们五十岁了要借姐姐的钱来发唱片,他们没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很有可能没有其他的谋生技能——但他们勇敢地走下去了,何况患难见真情,某种意义上讲,当Lips抱着Robb吸着鼻子说“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们十几岁的时候就在一起”时,当Lips的小孩说“我爸爸是玩乐团的,他很酷”时,当Lips的家人对他那看上去似乎日益遥不可及的摇滚明星梦想表示支持时…我感到他大概比那个带着没有什么Roses也没有什么Guns,搞着永不准时并时刻有可能罢演,成为业界集体嘘声的目标的Axl Rose还要幸福一些。
 

就像Slash在本片中所说的那样,“巡演了三十年的乐团,有Stones,The Who,再数下来,就是Anvil了。”这句话说得我泪眼模糊,要知道在这三十年中,他们越发潦倒却从未想过回头,支撑他们的不是亿万歌迷,不是万贯家财,不是埋伏在巡演大巴周围随时等着脱裤子的骨肉皮,只是最单纯的、对摇滚乐的热爱。当他们顶着生活的重压与周围人的不理解埋首于最初的执着,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一种真正的伟大!

 

当然不是说人人都应当打破头发毒誓做摇滚明星、让一家人都穷困潦倒仍然执迷不悟,毕竟这个世界自有其运转的规则,吉星只能高照在一小撮人的头顶上。不难想象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像Anvil这样艰难挣扎的乐团,每段历史都是一把辛酸泪,当昔日的偶像早已散发着一身铜臭与我们渐行渐远,草根英雄Anvil仍然和我们在一起。人不可避免地要长大、要苍老、要走向各自的平凡人生,可不管情况怎么糟、即便我无法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奋斗,也希望自己能像Anvil们那样,爱家人和朋友,忠于自己的内心,并且永远不抛弃最初的少年心气。

THE END

 

PS,电影上映以后Anvil终于受到了他们应得的关注,Rock Band录制了他们的歌曲,巡演也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祝贺他们梦想成真!
 
呃…再PS一下,我对产业完全不了解,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为什么不一边做session乐手一边玩乐团呢?果然是因为他们身处加拿大吗…
 
.

 6 ) 存在的意义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这部纪录片中译名“重金属精神”乍看题目有些大,一个乐队怎么能代表了一种类型的音乐呢?完整的看完这部记录片,会得到答案。
在乐队30岁的时候,年近五张的Anvril,由一位热心歌迷组织在欧洲巡演,遇到了:因为乐队迷路迟到,不付钱的老板;个位数的观众;预计5000人的演出,实际导出174位观众。
更惨淡的是他们曾遇到过2000人的场地只有5位观众的演出。舞台之外,他们有着微薄收入的工作,为了第13张专辑,把房子都抵押了出去,最终乐队的第13张专辑依然没有找到大牌唱片公司来发行,他们自己印制了1000张销售。
意外的是受到了日本音一个乐节的邀请,他们1/4世纪后,再踏东瀛,看到满场的千名观众……
片尾Slash的一段话:可能有大把的乐队销售上千万张专辑,有几支乐队可以存在30年之久呢?
你看到最后的五分钟会被感动的流泪吗?

 短评

我觉得比寻找糖人好,而且好很多。robb和lip这种友情真是让人羡慕,如果不是这样的友情恐怕anvil也撑不到现在。看得到理想化的artist遇到的现实困境,梦想或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很值。岁月不会让人变老,让人变老的是现实。ps,很羡慕霓虹的音乐氛围,尤其是看到霓虹音乐节观众里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2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注意到Lips一直挂在嘴边的微笑吗,看到沉默寡言的Robb不外露的感情与不狂野的拥抱吗,这就是做人的态度

3分钟前
  • M.
  • 力荐

片尾那段结束语出现是他们站在广场:重点不只是创作好歌,跟歌曲无关,而是跟态度有关,你所做的迁就,你选择跟谁打拼,然后就是好好享受生活。生命中最昂贵,最宝贵的,就是人际关系。你认识的人,去过的地方,和拥有的经验。

5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m/,Forever

7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金属精神

11分钟前
  • 文森从牛A到牛C
  • 推荐

感人。向所有像Anvil这样还在坚持的乐队致敬。

12分钟前
  • Bob
  • 力荐

今年最爱,有人质疑作为纪录片,导演的介入感太强。但导演从小就是Anvil的铁粉,在我看来,这不算缺点。

17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可爱的2位

18分钟前
  • Effi
  • 力荐

: )

19分钟前
  • tigeraliens
  • 力荐

一辈子都要追逐,一辈子都要坚持。

2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真是苦逼的摇滚啊!

25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导演英国人,在美国闯荡,这是他处女作。这片子能把人看哭

2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生活需要摇滚乐

29分钟前
  • luu
  • 力荐

看到有些部分会突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30分钟前
  • SL
  • 力荐

“有大量的乐队可以卖出百万张唱片,但是有多少乐队你能真心关注,在一起坚持30多年?你知道两个,一个是The Rolling Stones,一个是The Who,然后,你就会数到Anvil了” 一个人能为某事倾注多少爱和奉献?一个人还能走多远?音乐永不停止,Anvil,梦在继续。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简单动人

37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力荐

Life is a lottery.

38分钟前
  • 𝐓
  • 推荐

老炮牛逼

41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能不能不这么感人

42分钟前
  • Edward
  • 力荐

不那么矫情跟装逼的说,爷们儿,坚毅,一往无前,捍卫信念,酒神狂欢,撂倒一切,有爱,这就是金属精神。

4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