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

HD

主演:阿尔·帕西诺,唐纳德·萨瑟兰,娜塔莎·金斯基,琼·普莱怀特,戴夫·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革命 剧照 NO.1革命 剧照 NO.2革命 剧照 NO.3革命 剧照 NO.4革命 剧照 NO.5革命 剧照 NO.6革命 剧照 NO.13革命 剧照 NO.14革命 剧照 NO.15革命 剧照 NO.16革命 剧照 NO.17革命 剧照 NO.18革命 剧照 NO.19革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如果我不够坚决,你会不会绝尘而去

其实最开始,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不一样。
-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正在上课,要当演员。你呢?
-我是个码头工人。
-我是真的。
-我也是说真的。虽然下星期一才开始,不过我会做比较迷人点的事。
-那是什么?
-自助餐馆的夜班收银员。
-我不是问你靠什么维生。我是说,你的兴趣是什么?
-亲爱的,我要是有这答案。我保证接下来的半小时,我们两个都会无聊到死。
我们清楚地知道,我是理想主义者,你是现实主义者。

我执着于理想并为之奋斗;我很情绪化;看电影会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而高低起伏;会为一朵花的盛开欣喜,也会为它的凋谢哭泣;会专注于每个小细节;专注于相处的感觉,需要精神的契合,认为身体和灵魂是一体的。。。
而你,不是这样。
你周旋于柴米油盐之间,你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为了电影戏剧这些东西感动,即使感动了,你也克制自己,不愿意承认;你认为风花雪月的浪漫只是浪费时间,你也羞于表达欢喜和悲伤;为了大方向,你可以舍弃一切的细节;你需要的只是恬淡的人生,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分开的。。。
瞧,我们多么不一样。可是就是这样的我们,恋爱,结婚,住进革命路那所斜坡上的温馨小屋,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小孩。

有人说,生活就是不断地妥协,其实我们的内心都堆积着许多的不满,只是沉甸甸的爱与过往,让我们一次次地选择原谅。只是我们的心都慢慢地厌倦了。终于,我们的生活有了转机的可能,唯一的可能。

亲爱的,我们去巴黎吧!抛弃已有的一切,去巴黎吧!从此,你不用年复一年一直做着无法忍受的工作,每天回到你无法忍受的地方,看到一个一样无法忍受这些的我,我以为你会喜欢。最开始,你的确欣喜的,你告诉每个人,从今天起,你要做个幸福的人。巴黎,梦想,解脱,开始。丢掉包袱的你,工作顺手,家庭和谐,一切都不同了。。。

你却退缩了,你舍不掉这些,你舍不掉初见成效的工作,你舍不掉大男人的自尊,你舍得的是我们的机会,唯一的机会。我只专注我们之间,而你专注的很多。大概你还没有意识到,单单是要去巴黎的美好心情,就已然让你的生活起了大变化。大概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或许这只是你和我的区别。你的现实让我太寒心了,我做好早餐,收拾好房间。我的希望,我的梦,我都随那个孩子而流产了。我依然爱你,只是我对这样的爱充满了绝望。

亲爱的,都是因为你的不坚决,我要走了,永远地走了,绝尘而去。

 2 ) 《时时刻刻》着,颓了。

为什么,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世界上出现了很多电影,让你不得不承认他好,但是你再也不会爽。
这几年的奥斯卡候选者们,都有一点病态的歇斯底里,这可能是时代的症候,或者是我自己的不真诚。这感觉就好比:十年前的《美国美人》是会让人看出性欲并会持久兴奋的那种,十年后的《革命之路》就是例行公事的那种。
有此种对比效果的,还有:若干年前的《变脸》,和若干年后的《赤壁》;若干年前的《愤怒的公牛》,和若干年后的《无间行者》;若干年前的《时时刻刻》,和若干年后的《朗读者》;若干年前的《搏击俱乐部》和若干年后的《本杰明巴顿奇事》。最快的,国内的,《疯狂的石头》,以及两年后的《疯狂的赛车》。
电影人在变老,电影的时代也在变老。或许,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应该叫变成顶梁柱,变得世故。看今年的奥斯卡,真正的老年导演们都已经退出候选席位,《猜火车》一代远离肮脏的马桶,开始进入社会主流,角逐电影界的社会地位。若干年前他们作为楞小子红过,若干年后,他们开始懂得取悦。

5分钟一个情节点的电视剧和充满飞车爆炸美女型男的007派、蝙蝠侠派不叫取悦;拍出他妈的让你看懂百分之八十的“类艺术片”,才叫取悦。我自己到这里也才明白,我上文提到的“时代的症候”是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amazing的世界里,让我们trapped,但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因为什么都可以amazing,什么都可以让你trapped. 因为你可以旁若无人坚强无比的走一条你他妈的也不知道是什么的路,而无需侧目。

我不知道为何要说这些。或许因为奥斯卡将近。哈哈!作为《猜火车》一代,作为《罗拉快跑》一代、以及王家卫一代影迷,我以此缅怀!

从结构上回到开头:为什么,不知从何时起,这个世界上出现了很多电影,让你不得不承认他好,但是你再也不会爽。
除了技巧纯熟是一个一不小心就致人over的因素外,同一主题的穷尽表达是另外一个让人厌倦的事情。当你思考文艺片和商业片区别等种种电影终极问题的时候,最后还是会回归到它表象的答案:做艺术片或者商业片。
事实是残酷的。有百分之八十的电影院观众笑点很低;有百分之八十的DVD狂热收集者智商很高。只有百分之二十的电影院观众和百分之二十的DVD狂热收集者在走向“专业”影迷的路上。不凑巧的是,有百分之二十的电影工作者和百分之二十的专业影评人操控着电影专业水准的评价和各大牛逼奖项的角逐。(以上表达是个混乱的逻辑,每一句子各成完整表意,并不影响其他分句子的分析,互相间有可能有交集,有可能没交集)。笑点很低的人将电影看做无需智商的玩意儿,智商很高的人以笑为低俗,他们会看到两个人在阳光下缓缓的对话而哭了起来。
然而,《rovolutionary road》就是这么一个不开眼的片子,他捡来一个陈旧的主题,使用了两个陈旧的明星,却给了它一种最被狂热级影迷期待的艺术片面貌。它就是这么骑在墙上,没有招人待见。泰坦尼克号的超级粉丝一定会伤心落泪的看到大肥温和大里奥在此片里的婚姻危机、生活困惑;而奥斯卡众牛逼评委如果选这样一个不surprise又有致敬泰坦尼克之嫌的艺术片进入奥斯卡的话,实在又显得自己水准不高。
但是,但是,我不无痛苦的说,这真的是一个没出错的片子。我此刻的心情,就像大肥温的危机心情,礼貌性的说一句:早上好,炒蛋还是煎蛋?真是个愉快的早餐,have a good day! then, kissbye.然后独自一人边刷盘子边哭了起来。
我缅怀青春的老去。
你看《革命之路》里种种切合主题的事物们,那些让人厌倦的事物们,你看大肥温的屁股和大里奥的脸,看他们标准化的帽子,看大肥温那平庸的让人都不想用丑来形容的家庭主妇服,还有跟他们长的太他妈像的邻居couple,和邻居couple的新邻居,看他们那永远看不到近景的孩子,没有欢笑,但又那么一切正常,这难道,不应该让人好好吵一架吗?吵架就是这么来的。不出错的就老了。不出错的那么让人厌倦。那么,谁来给这个貌似蓬勃着、却已经老掉的电影时代刷新一下。能不能不玩了,能不能真诚点。能不能平静点,不那么浮躁了。

说实在的,为了铺垫此片,我专程重看了泰坦尼克,一天一夜,我泡在电视屏幕前,我看着美丽的阳光下古典极了的Rose,和瘦削脸庞、面带羞涩的Jack,很想轻轻的说一句他妈的“我爱你”。因为此刻,我的肩膀不再因《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智力游戏而紧绷,依然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大灾难,此刻,我至少能灾难一会,谈情说爱一会儿,看俊男靓女一会儿,受道德教育一会儿,缅怀历史一会儿,高科技一会儿。重要的是,我从容。我不排斥五味杂陈,但我排斥态度暧昧。
此后,我才回到现实里。让我们平静的夸奖一下这部片子吧!真的!缅怀青春不是办法。说实在的,大肥温现在已不需使劲,便可以炉火纯青;大里奥的荷尔蒙还在高速增长,他们在《革命之路》里,仍是非常登对。吵架都能吵出层次来。你看大肥温发飙一下,隐忍一下,大里奥一骂人,脸上的肉体能够比在泰坦尼克船头拉大肥温时更崎岖。他们就这样一唱一和,刷新,再一唱一和,刷新,让你觉得,真是吵架也不让人烦那。门德斯就庆幸吧,如果换成别人吵架,这片子就毁了。
因为我们看过他们在泰坦尼克里缠绵,所以我们此时会伤感。那中年危机、家庭关系的主题不是革命之路带来的,而是从泰坦尼克到革命之路的结果,门德斯是多么贼的一个人那!!!
然而,此后,多年以后,还有谁能这么幸运吗?世界是平的,到底是我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

突然有一句题外话:为何电影不能和观众和解?我当你是导师,或者是伙伴,你不要把我当敌人吧?从何时起,你一定要靠鄙视自己的智商或者挑战我的智商,才能出风头来的。

哦,对了,忘记切题:此片真的很《时时刻刻》。只不过不那么隐忍。男女主角都显臃肿,或许也是为了切《革命之路》的主题。这个片子太主题了。时时刻刻的重复着主题。
在此怀念《时时刻刻》里尼克基德曼的鼻子,和她的手。

 3 ) 接受平凡,是大多数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今年的奥斯卡征程,《革命之路》可以说是一部高开低走的作品,阵容强悍、噱头十足,到评论褒贬不一,直至提名收获寥寥。凯特·温斯莱特虽然凭借April这个角色获得了金球影后,但却在奥斯卡影后的角逐中提前败给了《朗读者》的Hanna。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把这部影片放在了个人心水之作的行列,姑且算我眼中最佳影片提名的遗珠之憾。原因么,我想起了日月光华以前一个挺有名的签名档——他们不是最好的,我却偏偏很喜欢。
 
一直在想这部电影让我特别喜欢的点在哪里,还是下午和SCL谈起这部电影时才茅塞顿开,她说这是一部拍给我们这个年纪看的电影,深以为然。《革命之路》是凯特和莱昂纳多在11年后的第一次合作,11年前放《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我还是中学的广电部长,当时大胆在学校电视台放了这样一部爱情片,全校的学生都守在各自教室的电视机旁观看,那部影片在那样一个年代,满足了我们对于伟大爱情的所有想象——一见钟情、舍生取义、至死不渝。而11年后呐,当我们已然看到青春的尾巴时,却刚好遇到这样一部把不切实际的幻想毁灭得一干二净的《革命之路》,现实生活沥去了人生初见的浮华,女主角April不自知的挣扎,最终换来了无人共鸣的自怜和自毁。
 
11年前,我们还可以尽情想象成为希望成为的人,而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只能感叹我们终于争先恐后,成为我们曾经不愿成为的人。11年是一个庸俗化的过程,说得好听一点,是成熟的过程。
 
对于《泰坦尼克》,说实话剧情我已经忘得干干净净,倒是有几个细节还印象深刻,有一个是Rose和Leo在底舱和穷人们一起跳舞,热情洋溢把世俗生活的美好推倒顶点。《革命之路》的开篇也是一段舞蹈,做着演员梦的April碰上了自称会法语的Frank,两个人用一个调情的探戈就解释了他们一见钟情的过程。两部电影在这个细节上有了一个小的交集——爱情,一开始总是既简单又美好。歌颂因为死亡、分离而结束的爱情是没有风险的,这大概是“海洋之心”恒久动人的原因,而当任何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延伸到婚姻生活,各种现实的问题就像烧开的水,冒着气泡蒸腾而上。假如Rose和Leo顺利到了美国,他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革命之路》不是《泰坦尼克》的续集,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探讨。
 
《革命之路》里的April和Frank不能说不相爱,在他们所居住的乡村社区,这对郎才女貌的新住户被看作是完美的夫妻,然而最终却奔向各自的疆界。《革命之路》的导演门德斯延续了《美国丽人》对中产阶级家庭危机的探讨,所不同的是《革命之路》让两个人面对的问题更多:价值观的差异性、女性的独立意识、忠贞意识的讨论,甚至包括美国电影最喜欢的堕胎话题,两个同样因为优秀的人,因为过分自我而无法融合,即使Frank试图去沟通,爱最终也变成了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
 
与《美国丽人》从男性角度剖析中年危机不同,《革命之路》更多从女性角度结构生活,在记叙家庭崩盘的过程中,影片更着力嘲弄了April自命不凡导致的自取灭亡。事实上正是对现实生活接受程度的不同,让April和Frank价值观上走向了决裂。April一心想做一个出色的演员,最终却不得不为了孩子搬到郊外成为一个“农村妇女”,她在“乡村公社”的演出也可以说是一场噩梦。Frank也为自己的销售事业毫无起色而郁郁寡欢,因此在听到April关于到巴黎去重新开始生活也充满了期待,就在这个时候Frank“毫无乐趣”的工作突然带给了他职位升迁和高额回报,是否还要去巴黎成为Frank和April无法妥协的核心。这里的迁居巴黎本身能带来着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它代表了一种和当下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未知,未知的吸引力在于充满无限可能,看得见的生活往往因为琐屑而让人厌倦,藏在未知之下的快感却无时无刻不挑逗着我们的神经,“重新来过”的勇气在青春将逝的时候显得格外诱惑,Frank因为胆怯或者说理性而身如磐石,April因为理想主义或者说空虚而心似野马,最终那个不是时候来临的怀孕,成为压垮他们貌合神离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凯特在《革命之路》里面扮演的April,很容易让我想起了《立春》里面的王彩玲,两个人角色外表的美丑差距自然有云泥之别,而在“不自知”的人格缺陷上却有令人扼腕的默契。说起来,王彩玲的梦想不也是唱到巴黎歌剧院去么——“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立春》在大众商业票房上无法得到认同,但却在文艺青年的阵营里掀起滚滚热浪,每个人都在同情王彩玲的时候难免感喟了一下自己——不是我才情不够,而是命运对我不公。我在后来关于《立春》的影评中,看过一篇非常偏激而犀利的,大意是说《立春》发酵了主角自我怜悯的情绪,放大了怀才不遇的脆弱——我个人还是很欣赏着句评论的狠劲,相较之下,《革命之路》对April流露出的嘲讽情绪,比《立春》赋予王彩玲不切实际的同情,更刻薄,却更有力。
 
同《立春》无意中渲染的悲情一样,我们社会的很多价值观虚荣而无力,好比那些选秀节目最爱说的一句话,送每个一句参赛者“坚持你的梦想”,殊不知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我们歌颂奋斗的同时也是在助威愚蠢,好像出了一个“王宝强”,并不意味着所有歪瓜裂枣的北漂都能实现明星梦,所谓“不抛弃、不放弃”,大多数时候只能催生奇迹却不能建立秩序。当然,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坚持和放弃,这真是一个人生最艰难的选择,因为任何时候放弃了就是认命了。不放弃带来的痛苦,恰如影片中的April一样,她给儿女们打了电话,为丈夫最后一次做了早餐,把衣服最后一次叠得整整齐齐,她还是不能接受理想中的那个自己永远结束,于是只能选择和理想一起灭亡。空留感叹了。
 
说回到电影,尽管它在价值层面能够让我有很多感触,却不能回避影片技术层面的不足,比如情节的情绪铺垫不够,叙事节奏的忽快忽慢,最重要的一点是影片的格局太小,在强手如林的本届奥斯卡,提前出局并不让人意外。
 
演员的表演是一大亮点,把这个先天不足的故事撑得足够丰满,入围最佳男配角的Michael Shannon,在影片中演活了一个冷眼旁观者对疯狂夫妇的疯子,但我个人觉得癫狂的角色相反来说是最容易发挥的,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惊喜。倒是凯特和莱昂纳多实在是可圈可点,凯特已经逐渐由文艺片女王的气质,这种平静下歇斯底里的角色性格给了她巨大的发挥空间。我更喜欢的是莱昂纳多的表演,Frank既有迷惘也有任性,他个人认知的困惑不比April小,作为男性他却不得不比更情绪化的女性内敛和压抑。莱昂纳多这些年演技突飞猛进,刻意的蓄须增肥也让他贴近Frank需要的那种粗砺气质。不过,我不禁也想,Frank种角色让原定的马特·戴蒙来演说不定更出色,马特·戴蒙有那种骨子里的蛮横,莱昂纳多在《革命之路》里面即使备受好评,或多或少也缘于他尽力弥补了他本人和角色气质差距,而不像凯特,简直是Born to be April。
 
同样是一部《革命之路》,我看了能有一大堆无谓的感慨,很多人想必是无聊到睡昏过去。大多数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总有一天,我会变成那个看着女儿荡秋千的父亲,你会变成默默叠着衬衣想着从前的女人

 4 ) 交流的无用性----《革命之路》

Sam Mendes在经历了不太成功的怀旧黑帮和中东版全金属外壳之后,再一次直面中年危机和婚姻问题。有人说《革命之路》就好比《泰坦尼克》中的Jack和Rose在现实中生活,从而将曾经美好的爱情和梦想一点一点的摧毁的过程。然而,故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也并不是关于梦想被现实泯灭的悲剧。《革命之路》中的悲剧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恰恰是夫妻两人内在的对梦想的一种幻想。然而,当Leonard饰演的丈夫在现实工作用渐渐将梦想转变成事业上的成功的时候,困在生活中的Kate饰演的Hosewife却希望能够挣脱所有的束缚展开另外一种生活。

因此,夫妻两人性格的强势和期望的差异造成了悲剧的产生。不仅如此,导演试图在通过两位主演充满激情,甚至有些过火的表演中寻找某种潜在的,非个性化的因素,这种因素并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差别,而是一种更加普遍性的共同点。面对“生活在巴黎”这个不切实际的狂想,Frank曾经欣然同意,并向邻居、同事和朋友宣布放弃工作的意图,然而当一个晋升机会出现的时候,他面对现实生活/物质生活所展现的巨大诱惑力和稳定感,不得不选择放弃原有的想法,这是自私的表现,是丈夫为了自己而谋划更卓越的未来。然而生活在梦想中的妻子,却始终执着于那个充满孩子气的想法。不能否认,这个“放弃一切,远赴巴黎,重新生活”的想法确实不够成熟,也许这和妻子始终安于家庭,时而参加话剧演出的身份有关。她没有切身体会到进入社会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承受的压力,以及需要面对的阻挠。她所执着的幻想,是她自我释放的最后机会,她是自私的,因此她甚至选择杀死腹中的胎儿。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算承担着婚姻责任的夫妻也并不例外。April曾对Frank说“你只是让我陷入生活的圈套,让我感受你所让我感受的”,这一点恰恰说明了依靠婚姻相依为命的夫妻,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够为了自己而活。

但是,如果你认为Sam Mendes通过这个故事只是为了说明人在婚姻中所展现的自私性,那么你就将错过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April由于自行堕胎而去世之后,Frank离开了Revolutionary Road,接着则是描写两个邻居对待Weels一家的看法。当那个需要助听器才能听到妻子讲话的老人渐渐关掉了助听器,而远离妻子的夸夸其谈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导演试图在影片中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交流或者语言的不可靠性。回想电影刚刚开始,Frank开车带April回家,停在半路而发生争执;还有电影高潮部分,Frank总是试图通过talk解决问题,而April则始终期望他能够leave her alone。当人们期望拯救自己的婚姻的时候,总是试图通过交流的途径发现问题的所在。然而,《革命之路》则否定了交流的意义,当两个人无法在一段婚姻中做出牺牲而达成某种平衡的时候,当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希望两个人的生活能够按照一个人的意愿发展的时候,交流只能够变成辩解和争执,语言只能够成为自私的各种借口和责备。因此,与其争吵不休,不如冷静一下,选择彼此想要的生活。于是,April冷静的思考之后,转天早晨可以平静的面对丈夫,做出自己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最终以死亡为终结。

 5 ) 除非生活拍手作歌

『一』
    正月初五,罗子大婚。他是我们兄弟四人中最先结婚的人。那天我和相民陪他去接新娘子,新娘子就是高中时我们隔壁班上的一个女孩子,不算非常漂亮,却是适合做老婆的人,我们都见过,但不甚了解,也未意料到会有今天这么一段姻缘。结婚事情繁琐,罗子一身光鲜西服,来回招呼、忙前顾后,一切倒也打理的井井有条,全然不见以前的孩子气息,也不再是我妈说的那个就裤脚经常粘着泥巴的同学了。
    记得去年十一时候罗子给我个电话说打算结婚。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快,他说他也不想这么早,只是女朋友经常催,自己也想通了,既然最后是要结婚,那不如现在就办了,结婚到底只是一个任务。结婚生个小孩子,好好培养就是了。语气之间似乎没有觉得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他已经迅速完成从青年到中年的角色转换,自己曾经的那些梦想看来要按照惯例一样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实现。我听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却想着之前他来我家跟我说的关于未来的宏大打算。
    读本科某一年春节,我们四兄弟在老王家聚会。晚上吃饭,老王他妈端着酒杯以长辈的口吻对我们四人说:再过两三年,你们要带你们的女朋友来见我。我们笑着迎合,然后很响亮地碰杯。那一晚我们都喝得烂醉,觉得成家立业还是一件太过遥远的事情。如今罗子成婚;老王和他老婆也算是老夫老妻了;而相民在家没呆几天就赶到他外地的女朋友那里去了。留我一人,依然与时间进行拉锯战,甚至不敢再去见老王他妈。

『二』
    回家越觉父母老的厉害,开始意识到他们到底是无法陪着我一直走下去的,甚至在半夜梦到某一天他们离去在梦里哭的无以作声,醒来后对着巨大黑暗发呆,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爬到他们床上抱着他们睡。
    假期一回到家,和以往一样,母亲便开始罢工,于是整个假期我又是围着锅台打转,包括年夜饭。大年三十那天,吸取往年的教训,给两位大人安排不同的事情,尽量不给他们在一起的机会,成功避免了每逢大年三十两位大人必定闹小性子的惯例。看着父母听着我的安排屁颠地坐着各自的事情,觉得就像小时候的自己,事情还是那些,只不过角色却互换了。我们真的长大了,已经开始成为父母的依靠,尽管我们或许未曾意识的。
    母亲不小心折断手,恢复期无法梳理头发,于是父亲帮忙。父亲手拙,辫子扎了几遍仍是惨不忍睹,于是母亲整天顶着父亲的杰作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惹得父亲和我大笑,母亲终于无法忍受解了辫子长发披肩。印象里,小时候她便是这个样子。看着父母为着辫子如何扎而在那儿争执不清,我不去理会,知道这是他们约定俗成的小游戏。他们依媒妁之言从两个陌生人变成一家人,生下我和哥哥,到如今我和哥哥都在外面,留下他们两个在家里相守相依。
    父母都是很本分的人,对于生活,他们没有很大的渴求,也不会冲动地去做某件把握之外的事情。他们一直对我说的,也是不要好高骛远,要对当前的生活安分守己,不要轻易去改变,也不要轻易放弃当前的以前去等待或许会更好的。他们所坚持的生活,都是可预料到并且可易操控的,他们所有的愿望,都是可见的也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比如很久以前的为家里装个电话或者换个电视,或者最近的把我哥的婚事办了。他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个个小小愿望达成的满足感走到今天以及接下去的人生,微小却持久;坚定而执着。那样的人生,一眼见底,却清楚奋斗的目标。

『三』
    回去的列车上,坐在我对面的是两个解放军理工的男生。看面相比我大些,聊起之后才知道居然读大三。
    原来他们是在部队呆了三年后考入军校的。对此我非常好奇,于是关于这个话题和他们聊了一路。
    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高三那年因为考大学无望便参加了当地的征兵。顺利被征上后,未被告知要去哪里,他们和其他人在某个傍晚上了火车专列。一夜没有方向地夜行车,直到第二天早上下车时看到车站的站名才知道到了西安,然后又立刻被来接他们的军车接走。军车车厢用布蒙住,不许向外看。最后在一个分不清东西南北也不清楚里城市有多远的小山沟,他们得知,这就是未来三年他们要呆的地方。
    三年的时光里,他们直到几个月之后才允许可以和家里联系;三年如一日地在晚上十点睡觉早上五点半起床;和战友鬼扯闲谈成了他们唯一的乐趣;他们甚至无聊到无数次地比赛,把部队里面所有型号的枪卸了又重新快速组装好,然后输的人要为赢的人端洗脚水。他们说,相比节日放假,他们更喜欢平时的正常训练,因为部队性质,节假日需要他们保持高度的警戒性,休息也是提心吊胆担心随时而来的紧急集合,反倒平时知道休息无望也就死了心。他们说,冬天下着雨的早晨,他们照常训练包括匍匐前进,浑身湿透四肢冻得毫无知觉却仍要咬牙坚持。他们说,曾经他们去外面拉练,某次暴雨前他们帮当地老百姓遮好晒在外面的麦子,却因为拿了旁边砖块堆上的砖头压住遮雨布,却被那主人骂的躲在屋里不敢作声。
    他们神色淡然地聊着那些过去的事情,那样的表情,就好像那样的经历似乎注定,于是去接受也就理所当然,对于我的惊讶与不可置信微笑带过。他们说其实那是一段觉得很充实很美好的时光;说相比之前三年义务兵不能回家,现在做学生寒暑假能回家简直是莫大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的生活和在部队并无二异。

『四』
    在我的人生中,我遇到那么些人,我曾试着去了解他们,当我以为了解他们的时候,最终却以彼此变得淡漠宣告我的失败。
    我一直努力尝试着去探寻生活的意义所在,希望能给予自己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希望去践行价值观所灌输给我们的为自己而活,却最终在现实里发现人到底是为别人而活。
    革命之路里,数学家约翰洞悉生活的原本以及内涵所在,但他却是个精神病人;爱波和弗兰克试着找到生活的意义,最终却将两个人原本幸福的婚姻推向痛苦的深渊;而那些努力“生活”的人,比如他们的邻居夫妇,则成了其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豆瓣上有个评论说的好,泰坦尼克号所沉没的大西洋,即使杰克当年爬上木板,以杰克的性格,几十年后,他和露丝也应该就是这副德行。或许,我们的生活,承受不了革命,按部就班就好!
    所谓生活,仅仅是生存与活下来!

 6 )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一家,占全了。而且,还不幸住了一间凶宅。还好,他们婚后没有遭遇家有恶邻,否则岂不是衰到贴地?不过他们那家邻居算不上好.

让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美国人简单的一生,如大家常说的那样,因为制度优越导致外国人太过简单,头脑简单,经历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只有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一个奇异制度下长达数千年的物种,才会一代又一代的『上下求索』怀疑人生。别人用来享受人生的时间,我们统统用来怀疑,所以我们是何等深沉的民族呀。

在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家里,一个小孩从小接受基督教的熏陶(或者其它宗教的教育),民主自由观念的洗礼,长大后经历一下摇滚、大麻、左派(也许还有滥交)、社会主义的洗礼,在舞会上认识心爱的姑娘,在洁白无瑕的婚纱、衣领和教堂里完婚,跟着就开始规规矩矩的生活,从此在宗教信仰中获得此后人生的一切满足感,变得保守、节制,虔诚到甚至古板。

即便在困难时期,他们也生活优渥,几乎从无冻馁之患,不明白因制度带来的人间惨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而我们就不明白,因为他妈的感情空虚带来的人间惨剧是怎么一回事儿)事实上,无论历史中还是电影里,你很难看到美国电影将问题指向社会制度,他们最擅长诉诸个人的精神世界,就算探讨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仅仅限于一个家庭之中,例如《American beauty》

《革命之路》也是此类探索型电影。
爱波和弗兰克的悲剧也是美国中产普遍的悲剧之一,它来自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对人生意义虚无的上穷碧落下黄泉。故事的结局,弗兰克在爱波的感召下,满怀激情的探索之后发现自己内心一片荒芜,其实,他一直都不愿承认,作为一个小职员,他挺享受这种『身边有个好看的,家里有个做饭的』感情和生活,而充满人生理想的爱波,不得不面对『嫁错郎』的惩罚,虽就死(我觉得堕胎在美国有着宗教上的意义)仍不悔,故事的结局之一,弗兰克眼神空洞的望着两个失去母亲的天真浪漫的小孩儿---他是不是在想,孩子们,你们现在很开心,长大后,生活不过如此啊,又过十几秒钟,镜头切向那一对儿革命路上的老夫妇,老太太饱含深情的摸着怀里的猫猫,对着老头絮絮叨叨谈起那一对儿曾经与众不同的夫妇,老头放下手中的报纸,缓缓的拿下助听器--用中国的话说,黄土埋到脖子了,他不愿再忍受,画面就此定格。

爱波夫妇(确切的说应该是爱波本人)以一己之力,凭一张在巴黎的旧照片发起的对未来的探险,对打破生活设置的努力,以悲惨的失败告终了。爱波夫妇闹出的动静,几乎令每个家庭都感到了危机,弗兰克的好同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忽然动感情的跑到后院儿,双手捏在一起低着头站着发呆,老婆追出来,他可怜的说:以后不要提弗兰克夫妇了,好吗?说实话我最鄙视的就是这位,他胆敢在车上和爱波做爱,面对自己的危机却选择了龟缩,小镇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平静,更荒谬的是,透过华丽的面纱,揭示生活本质的人,竟然是个精神病患者。在一次家庭聚会的歇斯底里中,他指着爱波的肚子说:我很庆幸我不是你腹中之婴,不必降生到这个世界(我怀疑,就是这个情景,令爱波最终决定自己堕胎)

片中的场景,大部分是蓝天白云,绿草树荫,西装礼帽,一栋栋绿树掩映百花盛开的小院落,展示了一副所谓太平盛世下一群衣冠楚楚的中产们貌似快乐安静的生活,但偶尔露出的几个画面,才叫惊心动魄,几乎可算是中年丑态百出图,中年男人微微隆起的腹部,女人松松垮垮的皮肤及掩盖不住的鱼尾纹,每日单调的日出日落,锅碗瓢盆.....最可怕的是日益封闭的内心和枯萎的灵魂,比如Milly太太,就算想一下有人居然胆敢告别如今的生活都能把自己吓的大哭,导演还算厚道,他故意弱化了孩子的情节,片中的夫妇们,都是儿女成双的家庭,却鲜有孩子出现,小孩的形象在这部电影里像是无足轻重的纸片儿--因为孩子并不是危机的原因。

作为一个以探求生活多样化为生活目标的爱波,最长出现的场景是不停的神经质的抽烟和流泪,泪水花了她已不再年轻的脸,她如此的与众不同,这种勇气和理想令她在舞会上熠熠闪光,在小镇上被人传说一时,她热情洋溢的对生活的不同可能性进行了探求,用生命完成了对模式化生活的抗拒。

世俗力量是如此巨大,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如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处处充满了一个个的现代化程度发展不同的猪圈,用力突破围墙固然可精神可嘉,但如果不够强大,操作不好,就会头破血流,接着回去过旧的生活,甚至再也回不去了,就此毁灭。如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兄一样,对生活的设置不屑一顾并能成功逃脱者,几乎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更何况,爱波想要突破的生活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家庭的生活,不再是她一人的理想可以承载的。

探寻人生意义是种可怕的冒险,因为并非每一个躯壳里都装有一个灵魂,尽管美国的小孩,受到优越的教育,年轻时又有Graduation GAP可以到处去游历,见识天下的美景和美女,大学时能感受多元思想带来的冲击,可这不代表他们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精神危机,如我们所见,进入生活,逐渐成长,不也一样是这个破德行?

我们可以略感欣慰的是,这样的危机不会在中国产生,中国已过中年,尚无中产,中国古训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用某领导人的话说:『吃饱了没事儿干的人×××××』,连罗素都说:为下一餐而担忧的人,没有心理危机,中国一直生活在生存恐惧中,一代代的人都未曾逃脱饥饿恐惧,《活着》这样的小说已经成功的揭示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生活的伟大成就就是:活着。所以,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你丫住着高尚社区的小别墅,后院有花有草,门口还有个小树林,家里有车,儿女双全,老公又有工作,你还想什么呢?目前我们每天兴高采烈孜孜以求的不过如此而已。

大约在我10-15岁之间,有一天,我到地里干活,经过大陆时,有一两四轮拖拉机扬起阵阵黄土,绝尘而去,黄土飘扬之中,我看到开拖拉机的小伙,着一件落满尘土的棕色皮夹克,头发卷在一起微微抖动,他叼着烟卷儿,神气活现的转着方向盘,车轮的挡板上坐着他老婆,扶着老公的后背,颠簸之中,坐的稳稳当当,头巾飘飘,自信满满,幸福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突突突突的风驰电掣般呼啸而过,四轮拖拉机拉了一车粮食或者棉花,在那一刻我就想,这就是爱情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呀 ,普天之下,莫不如是;十几年过去了,美国人民在寻死觅活于中产危机,而爱情和生活之于我们仍然如此,只是宝马奔驰代替了拖拉机,副驾上的小三代替了原配而已。

所以,我们没有如此指向内心的中产危机,因为中国根本没有一个叫做中产阶级的群体。中国亦没有此类型的电影作品,看看《手机》《一声叹息》就知道,所谓危机不过如此啊。

 短评

在选角上暗示是对于泰坦尼克号的一种暗讽 结尾很能够看出耶茨的调调 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空虚的表象 是由一群“不同”的人们看穿的 珊农演的疯子 自始至终维持观点上的统一 而如果用理性的观点来看待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雷的计划 风险自不必提 甚至可分析出凯特悲剧的一系列心因 另一面想 却完全可以理解

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到谁给了一句评论:“婚姻的后来由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男人的充耳不闻组成”,大概就是我自己的理解了,婚姻的革命能否胜利,就看你怎么去承受与忍让。但要记住: everyday is another day !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我们拒绝“生活在别处”,我们又拒绝“生活在此处”;我们拒绝落空,我们又拒绝尝试;我们拒绝放弃,我们又拒绝责任;我们拒绝对话,我们又拒绝正视;我们拒绝别人,我们也拒绝自己。我们拥有生命,我们拥有工作,我们拥有爱情,我们拥有一个“目的地”,但是,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们都突然想不起这些事情的意义。就在此时,你问我为何不说话,我看着你,不知道如何回应。

13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一个文艺女青年的痛苦与挣扎。比大刀阔斧改变生活更需要勇气的,是接受日复一日的平淡,承认自己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

16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在女主和疯PHD身上看到自己。【结尾太狠了——deaf husband lives longer.“婚姻的后来由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男人的充耳不闻组成。”【TALK在各执一词时便是争吵。【巴黎,也TMD一样。无处可逃。

17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1、女性对生活的触觉敏锐感是无法逃避亦无法说服的,对日复一日生活的视而不见最终只会窒息自己;2、巴黎的梦是一个变化,当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改变上时,坚韧又脆弱;3、kate演得真好,女性在追求幸福中左顾右盼直至不自由毋宁死;4、帅哥为什么要放弃做偶像派?5、结局很小说,很喜欢,后来发现真的是小说改编;6、描述的并非现代吧,然而这种桎梏却生生世世繁衍下去;7、有这样的妻子多幸福吧,因她心灵从未干涸;8、男人真的是鲁莽又不知足的动物么?

18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你无法不去想,10年以后,Jack和Rose过上如此平凡而普通的生活。电影平淡如水,透露的却是刀刃般的锋利。中年发福的小李子和消瘦迟暮的温丝莱特,奉献了两次极致的争吵,看两位飚戏简直爽得不行。婚姻的本质触目惊心,两个人不断地互相折磨争吵,暗涌下脉脉温情都殆尽,最后人工堕胎简直给婚姻判死刑。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十一年后的杰克和露丝啊...如果杰克那时候没有挂在海里的话...现在他和露丝会不会是这样呢...?...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十年间两位主角的演技进步不少啊...但依然还是那么有火花...他们两位之间的彪戏让人看的非常过瘾...邻居还有神经病人等配角的表演也可以用精彩来形容...故事来说依然是Sam Mendes先生中意的那种美国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调调...说实话...有点审美疲劳...而且这部节奏也稍显拖沓...最重要的是我并不是太喜欢片中人物的价值倾向...

25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这不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但却是我恋爱中每感悲伤失落彷徨的时候第一时间浮现在脑子里的电影。它告诉我生活不是两个人的扶持相爱,而是真正的让人毛骨悚然的孤独,是从里到外的自私残忍,是这么靠近这么靠近,都不能完全拥有对方的一种深深地绝望和无奈,在夜半透着冷,让人寒心刺骨。

28分钟前
  • 好多人我好害怕
  • 力荐

莱昂纳多还是很傻逼,kate winslet真是从the reader才开始发现她演技很棒

30分钟前
  • 还行

原来只有疯子才能说出我们的真心话

35分钟前
  • Cherry
  • 力荐

she is a man

37分钟前
  • Zephyrance
  • 推荐

夫妻、情侣请谨慎观看

41分钟前
  • lv0401
  • 力荐

He fucked a girl, and she fucked a man. They loved each other, and they hurted each other. Being happy needs to fool and blind yourself, do you wanna to die or live in a whole big lie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4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如果杰克当年爬上了木版,他和露丝现在就是这副德性

47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恐怖片

51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得用多少无脑喜剧才能冲淡它带来的压抑和无望啊!!!!我要看部长换换脑子!!

54分钟前
  • 张熊熊
  • 推荐

如果杰克当年爬上了木版,他和露丝现在就是这副德兴。

59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还行

话要对那个愿意听又听得懂你的人说才有用

60分钟前
  • 鱼·无
  • 推荐

現實,夢想,現實,夢想... 我第一眼看見你,便知道你與眾不同。問題是,像你這麼不安份的理想主義者,要麼癲狂,要麼死去,要麼痛苦終老。

1小时前
  • StevenTo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