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和鲻鱼

HD

主演:哈比·布法莱斯,阿弗西娅·埃尔奇,艾丽斯·乌里,布鲁诺·洛歇,奥利维尔·卢斯托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7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8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9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一口生活的美味




还是从一辆摩托车开始吧。一个法国青年在巴黎邂逅了一位姑娘,一见钟情,不巧的是不久后姑娘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青年对姑娘十分思念,于是骑上一辆摩托车,千里走单骑,一路风尘,来到了姑娘家,在姑娘家住了一晚,第二天要走的时候,发现摩托车坏了,于是和姑娘一起修车,没有修好,于是又住一天,第三天摩托车还是没修好,最终青年在姑娘家住了一个星期后喜洋洋的回家了:他已经和心爱的姑娘订婚了。这个青年后来成了法国的文化部部长。如果说,在这位文化部长的故事里,摩托车是浪漫的载体、爱情的道具的话,那么在电影《谷子和鲻鱼》里老西蒙的摩托车,则是现实的依靠、谋生的工具。影片结尾处,老西蒙追赶着被偷的摩托车,犹如追求着总是够不到的幸福,最终心力交瘁,仆倒街头,这个令人心酸无比画面, 带给人们真实生活的强大冲击力。《谷子和鲻鱼》是不浪漫的,是现实主义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是生活的客观再现,甚至是生活的还原。粗糙的画面,平静的叙事,松散的结构,足以败坏一部电影,但是《谷子和鲻鱼》凭借其纪录片式的真实,把这一切腐朽都化成了神奇。

老西蒙是法国的阿拉伯移民,他的境况有点糟糕:工作多年的船厂把他辞退了;他已经离婚,需要支付前妻的赡养费;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没有房子,寄居在情妇开的旅馆里;他的女儿、女婿、儿子、儿媳的家庭也颇不安宁。为给儿女们留下一份比较稳定的产业,老西蒙打算孤注一掷创业,用遣散费在船上开一家饭店,以古斯古斯作为招牌菜式。古斯古斯,是阿拉伯的传统菜肴,主要原料是小米和鲻鱼。整个影片的主要场景其实就是两次以古斯古斯为主菜的聚会,一次是老西蒙前妻召集的家庭聚会,一次是老西蒙款待地方上头面人物的宴会。古斯古斯,作为一道有着阿拉伯民族特色的名菜,寄寓了独特的文化因子和情感认同,沉淀了深刻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它不仅仅是一道菜,而几乎成为了一个文化象征,一个认亲密码,深藏在一个民族的根系中。可以说古斯古斯之于阿拉伯人,犹如豆腐之于中国人。年老落魄的西蒙,正是想凭借这样一道菜衰年再起,为自己也为子女们谋一条出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斯古斯的功能不仅仅是果腹这么简单,它是家庭聚会中联系亲情的纽带,它是海外移民们怀乡的寄托,它甚至成为阿拉伯人在异乡谋求生存发展的希望所在。

作为一个移民,老西蒙有着三重的漂泊。一是离开了祖国,二是离开了家庭,第三则是连开个餐厅都在船上,仍然是无根的象征。以这样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在人人都是美食家的法国开餐馆,其难度可想而知。银行的贷款、港务局的批文、政府的首肯、当地人的认可,都是很结实的困难。无法可想的老西蒙,只有别走蹊径,企图通过美食来征服热爱美食的法国人,希望他们品尝古斯古斯之后,在美食的感召下开绿灯,投资金,下批文。这样一着险棋,胜则完胜,败则完败,没有转寰的余地。于是老西蒙动员了前妻及子女、旅馆老板娘的女儿一起全副心思办好宴会。看电影的时候,总担心老西蒙的计划要坏事,结果不出所料,几个小小的偶然事件,让本应顺利进行的宴会充满了变数。老西蒙风流成性的儿子在关键时候掉链子,他看到来宾中一个他有染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居然是副市长的妻子,于是匆匆开车逃远,并关掉手机,让人联系不上。要命的是车上落下了古斯古斯的重要原料小米饭,忘记搬进厨房,最重要的主菜做不成了,宾客们则等得快要失去耐心了。而老西蒙在追被偷的摩托车时,病发倒地。

在地狱的边缘有一片叫做“林勃”的森林,里面游荡着一些幽灵,这些幽灵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因为他们死在耶稣诞生之前。所以,这些幽灵只能在森里里无尽漂泊,处于悬置之中。影片的结尾也是悬置的、开放式的、未解决的,处于一种林勃状态。不知道老西蒙有没有死掉,不知道地方实力人物是否愿意投资,地方政府是否愿意给批文,不知道当地人能否大度的接纳一个新的竞争对手。正是在这些“不知道”中,蕴藏了生活的真实和丰富,体现了生活的无限可能。

影片的真实还在于人物的对话非常日常,是不折不扣的街市口语,没有任何文艺腔、台词味。有趣的是,除了老西蒙,其余的人似乎都是昆丁式的话痨。老西蒙作为一个父亲、一个情人、一个被热爱被依恋的长者,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时,以其沉默寡言、积极抗争展现了《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式的硬汉风度。

不过,还是有希望。旅馆老板娘的女儿的一场热力四射、技惊四座的肚皮舞,安抚并留住了不满的客人们;旅馆老板娘则煮好了一锅小米饭,饭店的主打美食古斯古斯也可以上菜了。这里暗示了两家人将会消除嫌隙,一起群策群力、和衷共济,把饭店经营好,共度难关。老西蒙想要为亲人们谋求的安稳生活,看来不是一个梦,不会像卡夫卡的城堡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不会像贝克特的戈多一样让等待遥遥无期,也不会像被盗的摩托车一样让追逐失之交臂。古斯古斯,这一口生活的美味,总会送到唇边。《浮士德》有云: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皆能救。----这是心力交瘁的老西蒙的慰藉,也是我们的。




 2 ) 看阿布戴·柯西胥如何讲述一份美食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古斯古斯是一种北非阿拉伯人的美食,传统上是用一种样子很像谷子的当地小麦和羊肉的搭

配,只要想象一下南疆的手抓饭,大概可以想象到古斯古斯的味道。靠海吃海,迁居法国南

部赛特以打鱼为生的突尼斯移民做的古斯古斯是用谷子与鲻鱼烹调在一起的。这种从意大利

流转到北非的小麦,颗粒很小,颜色金黄,一般人分辨不出,把它们称作谷子。这就好像刚

到异地,仅从外表,语音,分辨不出当地人之间的差别,都会大而化之的把在某地遇到的人

归类为当地人。

2017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伴两人在黄昏时开车抵达赛特,有朋友推荐这里的海鲜。在可以眺望城市和海岸的半山上转了一大圈以后,找到一条接近出海口的河边停好车,我们走近人多些的街道,打听当地餐厅聚集的地方。赛特是法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当地海鲜十分有名。黄昏时,光线柔和,气温舒适,靠近渔港的街道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游客。赛特的海鲜大排档就在港口对面。快八点时,才渐渐开始亮起灯来,装修豪华的一家干脆就没营业。我们在一家灯火稍微明亮些,看起来会有食客的餐厅坐下,门口的服务生很卖力,热情招呼。说实在的,我们分不出餐厅老板是传统的本地人还是来自北非的移民,就像分不清谷子和突尼斯小麦。

餐厅的位置隔了一条河就是《谷子与鲻鱼》电影中赛门情人所开酒吧的对面,我们坐下四处张望的那一刻之前的十二年,《谷子与鲻鱼》正在这里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赛门·北吉要在这餐厅外的河面上做一艘画舫餐厅,费尽心机。作为游客,此时丝毫体会不到赛门当时的窘迫,一切都很闲适。酒的温度刚好,大盘子端上来的生蚝、海虾十分新鲜,隔壁一桌是一对讲英语的同性恋帅哥,相貌堂堂,十分亲昵,不断的加餐。赛特安宁,惬意,海鲜美食可以留连。对游客来说,这是赛特的全部。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父亲离开突尼斯到法国时就住在了赛特,这一次《谷子与鲻鱼》饰演了男主角赛门·北吉的哈比·布法莱斯正是阿布戴·柯西胥父亲25年的旧友。

赛门·北吉60岁出头,刚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渔船修复的工作而被工厂辞退了。他与前妻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离婚后住在酒吧老板娘开的小旅店里。突然出现的工作真空让他难以适应,因此突发奇想要改装一条旧船,经营餐馆。这事儿唯一知道的是酒吧老板娘的女儿丽姆( 阿弗西娅·埃尔奇饰),丽姆对老赛门敬爱有加,努力促成。虽然政府的批准手续有些麻烦,但是事情好像也向着要成功的方向发展,终于,一艘难看的改装餐厅被拖进港湾,开业前大宴宾客的日子到了。赛门一家都要参与服务,酒吧一帮小乐队的老头子也作为参演嘉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酒吧老板娘也盛装出席。主菜是前妻主理的古斯古斯,谷子加鲻鱼,这是在赛特的突尼斯后裔们最热爱的美食。阿拉伯乡亲们及餐厅开业的各项批准权人都被邀请到场。

场面十分热闹,宾客各怀心思。赛门的儿子马吉德却突然找到一个出去幽会的空档,把装着煮好谷子的车开走了。联系不上马吉德,老赛门闷声不吭的骑着助动车出门寻找,一众宾客等的十分不耐烦。丽姆为救场站出来跳起肚皮舞分散众人注意力,丽姆的娘——赛门的情人穿着华丽的晚礼服跑回家重做一大锅小米饭。

故事里没有什么生离死别,没有社会动荡,虽然是聚焦了移民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在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的疏离关系和生活窘迫上大费周章。

在本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阿布戴·柯西胥的镜头运用分成三大类,特写,中镜头和广角,每一种景别的区分非常鲜明。一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语言与表情一起大量的爆发出来,却悄悄地改变了原本无趣的故事进程。二是广角的镜头,这部分没有语言,只是交代事情在如何推进。三是在室内的中焦,基本是讲述角色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状态。

特写部分有三组最为精彩,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赛门·北吉的家人聚餐,妈妈和女儿、儿媳一起做古斯古斯,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谷子与鲻鱼”。唯一的非阿拉伯后裔的女婿盛赞古斯古斯的美味,然后每个人在镜头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片名与故事的关系。第二次的特写群像塑造是在酒吧门前的闲谈,大家都不理解赛门·北吉正在做的这件事,先是冷嘲热讽,渐渐的舆论有了倾向,身为同龄人,同族人,这些身份趋同最后形成一股助力。整个过程完全是语言和表情在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下完成的,有一种短时间集腋成裘的奇妙体验。第三次是丽姆声情并茂地劝解母亲去参加这次赛门·北吉的开业典礼。饰演丽姆的女孩儿阿弗西娅·埃尔奇的表演出神入化,平日的开朗泼辣到此时转为一种深沉的痛苦,到底是对母亲生活无力感的反击还是对自己的身份怅然若失,也许是对从未在影片中被提及的生父的某种牵连。丽姆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与法国或者移民身份毫无关联的我,被她的表演中表现出的人类的某种共性激发起深深的同情。

在中焦镜头中马吉德的俄罗斯后裔老婆对赛门·北吉的控诉也十分精彩,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如何调度解说,让这些素人演员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不但深深投入,而且难以自已。看了这些表演,对阿布戴·柯西胥控制场面和演员情绪的能力十分感佩!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的事实移民国家,2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次的移民高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多年来奉行强制同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文化归附,这是西方人权主流的“文化多元”主题的反向极端。在这样一种强制政策下,在文化上反而衍生出大量璀璨关注文化融合的作品。1990年帕特里斯.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讲述亚美尼亚后裔的奇趣故事。2013年,鲁本.阿尔维斯讲述葡萄牙裔法国人花俏生活的《金丝笼》。2011年,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讲述的是当地人在救助难民中的暖心故事,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至于蓝白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第一代波兰移民身份,他的作品中大量身份认同主题。类此情景,汗牛充栋。以上是我近日刚好看过的一些电影。

同一主题,不同故事,各种表达。阿布戴·柯西胥只是把生活的具体细节用一个接一个的特写或者中焦推到观众眼前,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休戚与共,深切的感受到在事件发生时人的情绪,生活的压力。虽然这些都是在移民背景之下的结果,他却不描述场面,没有旁白,也不用字幕,仅仅从每个人的现实展示就足以传达更宏大的背景。阿布戴·柯西胥讲故事特立独行,这种对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变化细枝末节的描写,带来了等同于纪录片般的生活认知。见微知著,一份谷子与鲻鱼烹调出的“古斯古斯”后面有着身份认同,年龄危机,工业化对简单手工业者生存空间的摧毁,同语种下,土著法国人与移民法国人之间依存与排斥的共生关系。当然因为曾经到访赛特,对我来说还有作为过客与当地居民对同一座城市在心理认知上的巨大鸿沟。阿布戴·柯西胥仅仅展示了现实,每一位看客却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不同的故事。

本片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到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凭《阿黛尔的生活》得到戛纳金棕榈,这时候已经由从影以来的移民身份认同主题转到性别认同。

 3 ) 爱你,一如家人

在金马奖的加映场中,我看了这部电影。看过以后才发觉,原来金马影展手册的封面就是它的剧照——父亲、女儿、女儿的女儿。话说,这本该是一家人,然而他们是,也不是。

父亲老了,被老板辞退。他有一大家子的儿女,只是孩子们的妈妈已成了前妻。他会来看望他们,心里装着挂念,脸上却笑不出来。再新鲜的鱼拎进来也只闻得到腥味,满屋子的争吵,满屋子的怨气。拥挤的小餐厅里塞不下五个人的隔膜,除了那不懂事的外孙女,能让他抱在怀里暖暖地亲。

胖妈妈的手艺很好,能做出美味非凡的库斯库斯。一大家子吮指品咂,嘻嘻哈哈地说着重要、不重要的话。琐碎的新闻,零散的八卦。吃啊,吃啊,说啊,说啊,每个人都拼命地笑,却看不出哪个人真的幸福。两个儿子去送库斯库斯,其实是想让父亲回家。一个长发女孩坐在桌旁,他的情人是这女孩的妈妈。儿子们说这是个垃圾堆,父亲脸上露出少有的憎恶,摇摇头,就是不肯回家。

“你那么热情,那么独立。可我却什么也没有。我给不了你和琳任何东西。”这是他心里最深的痛苦。可是那一大家子的男男女女却没有一个人在乎。寂寞的小屋里冷冷清清,然而却有他最爱的女人和最贴心的琳。这个与他没有婚约的女人却真正会为了他心碎,这个与他没有血缘的女孩却真正会为了他心急。

她像秘书一样陪他跑各种机构,见各种人,申报材料,争取贷款。最后,他们只赢得一个机会,一个宴请所有贵宾的机会,一个向所有人展示库斯库斯美味的机会。然而,这个机会却对琳和她的母亲关上了门。因为会做库斯库斯的人是他的前妻,招待宾客的人是他的儿女。在那艘漂亮的餐厅大船上,他们才是“一家人”。而她和她的女儿只是几米之外,隔窗哭泣的人。他当然希望她们来,因为这餐厅就是为了她们而开。可是,她却退缩了——在名正言顺的“家人”面前,她觉得自己没名没分。

最勇敢的是琳,拉着母亲的手走进餐厅,一袭盛装,坦坦荡荡。最聪明的是琳,救场如救命,没有库斯库斯还有年轻的身体。当灯光重新亮起,你看见那火红的肚皮舞裙,还有那美丽而又忧伤的脸。那凸出的小腹,并不具有迷人的线条,然而她却在火辣的扭动和传情的撩拨中,跳出了最最动人的性感。一个女孩,用一种豁出去、拼了命的姿态跳啊跳……只为了不让那个开餐厅的男人伤心。她用智慧和身体保护那个被叫做“爸爸”的人。母亲看到女儿的舞姿,悄悄地离开热闹的人群,煮了一大锅库斯库斯。那是躲在华丽礼服后面的贤惠,那是一个“妻子”最朴素的支持。

他不想回去,因为在那垃圾堆似的小房间里,他找到了叫做“家”的东西。

 4 ) 一部堪称伟大的电影

看了《谷子和鲫鱼》,有种无法表述的感觉。这应该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它反映世俗生活中的艰辛、快乐、冲突,因为对普通人现实境遇的关注,也突现出普通人的尊严的电影。

在我并不短的观影过程中,我比较排斥三类电影,一类是胡编乱造,可以称为“臆造狂”的电影,怎样痛快怎样来,完全不顾现实生活的逻辑。二类是太快脱衣上床。虽然本人也不是道德卫士,对床戏也一点不反感,但一见面,几句话下来,就眉目传情,脱衣上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相距太远。三类是哲理性的闷片。大量严肃的文艺电影,把太多的哲理放到电影中,结果造成了不知所云的大闷片,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对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考验。

而这一部电影,虽然节奏舒缓,但由于对人物命运的尊重与关注,始终调动着我的情绪。这是一部极严肃有分寸感的电影。它既不是讲哲学、也不是想逗我笑,而是老老实实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到了让有些人觉得饶舌的程度。

我不想具体谈论这部电影的情节,因为情节无法取代这部电影的真正容量。我只提几个场景,赛门与工头的对话、赛门送鱼到女儿女婿家、赛门前妻家的家庭聚会、几个老头在小旅馆前的谈论、赛门女儿的肚皮舞救场、赛门儿媳那一通对丈夫哭诉,真是精彩之极。

当赛门女儿为救场而跳肚皮舞时,我们看着艳舞,心里却想着不停追着摩托的赛门,为他着急、担忧,希望奇迹出现。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效果。




 5 ) The Secret of the grain

《谷子和鲻鱼》是生活的客观再现,虽然画面粗糙、叙事平静,结构松散,但是影片凭借其纪录片式的真实,把这一切腐朽都化成了神奇(东方网评)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九尾黑猫 这样看来,那些超长叙事片段,看起来很影响进程,看完之后却觉得是非常合理的——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看电影的时候,涌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力感,但是你告诉自己:这是生活。

 6 ) 沉默的人

在每一次赛门沉默的时候,我都在想他在想些什么。那好奇,就像如果我的电动车被偷走了,我肯定不会跟在后面追一样。

我总是对沉默的人多一点畏惧,还有偏袒。如果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似乎自愿放弃了申诉的权利。为什么丈夫出轨了,为什么突然不让我上班了,为什么生活变成这个样子了。如果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起来,一切似乎都变得正当了。而他不,他最多说这个工作我做了很多年了,他说我要工作,他说这些鱼你都没吃啊,他说,亲亲爷爷。我以为世间无法用语言说沉默,但是他的电动车可以,他薄薄的企划书上的旧船照片可以,他系着领带在湖边追的影子可以。

总是感叹于上帝创造每个人的公平,严丝合缝,你得到的全是你失去的。

豆瓣没有办法存草稿。。。

 短评

反高潮,非常赞!【电影资料馆】

8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一堆特写实在受不了,记录式拍摄容易失控,在给小女孩换尿布那边太多穿帮,在家里聊天的段落明显太长,导演控制力不足。剧本还行,就是每个人说一大堆,最后说这是生活,太刻意,最早在海滩上卸鱼的工人就说了,太做作了

11分钟前
  • 非灰
  • 较差

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

1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等了一晚的盖饭》。结尾不错,但真的是略长啊,看完下来觉得开头其实没必要整那么多的。关键是我觉得台词是不够精啊,里面女人吵架都是一句变十句(厉害的是说十分钟都是一个意思),小美女那段也就算了,后面那位把我直接搞崩溃啦⋯⋯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3.5/5最好看的部分,是刚开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妈妈做的蒸粗麦粉,自然融洽的吃饭场景(使得我想看《夏日时光》是怎么回事?)。每一个场景里对白都密集繁复,难以承受。故事走向逐渐迷离。另外导演选女性角色太单调,豪乳翘臀,没一个小的,因为他们都是阿拉伯移民的缘故吗?女主最后跳舞跳到热汗淋漓,为了让顾客们忘记他们是来吃招牌菜蒸粗麦粉的吗?!不,我选择蒸粗麦粉。

20分钟前
  • 每天都有坏消息
  • 还行

不一样的电影,还有点不习惯

22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群戏演得太好了,很难想象这些台词是写出来的,更像是即兴发挥的,毫无做戏的意思。最后儿媳的那段漫长的哭诉看得人简直要窒息,我心里一直在问那个男主怎么还不跑出去。等他跑出去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凄凉的结局……这部戏的结尾生动诠释了一种最常见的绝望,它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一浪高过一浪的困窘。

24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自《滑稽游戏》以来,看的最让人憋屈的电影!但被小三欺凌的原配在镜头前怒吼6分多钟时,我直想砸电视,最后精疲力竭的肚皮舞又让人巴不得赶快切入平行剪辑的那一头,看看这顿痛苦的开业饭会不会得到什么转机。

2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上海电影节@越到后面越精彩!!!

32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从头到尾几乎所有的事件都比预料中应该出现在电影中的来得长,当你觉得早该切掉的时候它却仍在继续,无论Julia的哭诉,Rym的肚皮舞,还是Slimane追赶的自行车。效果惊人。

35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4.5星。那些影响叙事进程的超长片段回味起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我很不喜欢那些快速移动的手提镜头。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的是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Kechiche对食物的热爱一以贯之。有些人评论部分段落过于冗长,但这些“冗长”显然是故意的。儿媳妇冗长的谩骂是为了先让观众同情而后焦虑,Rym冗长的舞蹈是为了观众欢呼而后难堪。Kechiche通过摆弄时间残忍地把我们丢到后排法国人当中。

39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厨房、餐厅内的不停叙说,不加节制的生活真相纪实。似乎明白了阿黛尔的金棕榈要分给演员2/3的原因,在柯西胥的影像世界里,演员的情绪、言行表现至关重要,而观者对演员表现的共鸣或抗拒直接决定着对全片的观感。

42分钟前
  • Lynchman
  • 还行

想把电影很多部分剪掉,但我只是观众;想把人生很多片段剪掉,但我不是自己的导演。

44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结尾那段肚皮舞让人惊叹!太墨迹了

48分钟前
  • 朝阳川生
  • 还行

我被女儿她那热力四射、技惊四座又充满了少许情欲的肚皮舞迷住了

4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中間吃飯那段場面調度很棒,最後高潮部份四十多到五十分鐘的平行蒙太奇效果非常大膽驚人,“被小三”的女角在鏡頭前嘶吼了五六分鐘的時候簡直想打她一巴掌

54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相当写实了。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烦心事纠缠困扰着,于是决定集中力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也许在做这件大事的过程中,那些烦心事就会被解决或者冲淡或者忘记。如果生活是一部好莱坞电影,那最后随着这件大事的完成,一切矛盾都会奇迹般得到化解。但现实却是,无论你想做任何事,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之前积累的那些问题和苦恼,最后都会一股脑地纠缠着出现。这就是生活。

59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法国新生代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作品,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讲述了一个法国的阿拉伯移民家庭的故事,对话太多,有些拖沓,2个半小时太长了,压缩下也许更好。

1小时前
  • 乌咪
  • 还行

我有漫长的耐心去忍受冰冷的等待、灰扑扑的日子,从来没有奇迹,没有最坏,没有最好,得意时迎头冷水,绝望时柳暗花明;片名触及法国社会中阿拉伯人移民群体;结尾非常有力。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