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

HD

主演:王劲松,乔振宇,刘芸,高伟光,曹磊,马书良,马跃,尹昉,艾东,孙茜,张露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负今日 剧照 NO.1无负今日 剧照 NO.2无负今日 剧照 NO.3无负今日 剧照 NO.4无负今日 剧照 NO.5无负今日 剧照 NO.6无负今日 剧照 NO.13无负今日 剧照 NO.14无负今日 剧照 NO.15无负今日 剧照 NO.16无负今日 剧照 NO.17无负今日 剧照 NO.18无负今日 剧照 NO.19无负今日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负今日》我们都是文明长河里的一片小小浪花

有幸参加电影《无负今日》的首映礼,第一次看到了大荧幕上的莫言和余华。他们是作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的身份出现,谈写作,谈人生,以老师的角色与大家见面。

映后交流时余华调侃莫言泪点低,看到曾经的北师大校长王梓坤的故事就掉眼泪。突然间有一种传承感扑面而来,大师从来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不是凭空降临的,《无负今日》呈现出的就是如此代代相传的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的北师大,听起来就是无比恢宏雄伟的历史,然而开启电影的却是一只1925年的小小橘猫,懒洋洋地趴在深蓝斑驳的老北京的窗棂上,不经意间闯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的教室,听黎锦熙讲鲁迅的《故乡》——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如今我们熟读的名著经典,对于当时刚刚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黎锦熙要给学生讲解其中文法,为的是普及白话文,也是为了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触到知识的润泽。

到了王梓坤校长这里,则展现了他和老师黄少诚深刻的师生情谊。黄老师在王校长年少时便资助他学习,最终他从小山村走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堂上,而教师节就是由王校长倡议设立的,每年的9月10日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的心血,我们从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世上。

到如今莫言独坐北师大校园里,凝望的仿佛还是百年前躺在女子师范大学窗台上的那只猫,手中把玩的是已故北师大教授、书画大师启功的小铜骆驼镇纸,然后等镜头一转,又见莫言诙谐一笑,说这不过是后人的复制品。逗乐全场观众。

大师们一个个落在地上,落在我们身边,我瞬间明白了《无负今日》片名的含义,它本是取自百年前时任北师大校董的梁启超给毕业生的手书寄语,貌似波澜不惊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的振奋精神——

无负今日。

整部电影正像一篇散文,如鲁迅《故乡》般清新隽永。像是黎锦熙与鲁迅在教室遇见的那场戏,几句对谈看似简简单单,但紧接着教室里一群长辫子白衣的女学生站起来,无尽鲜妍美好的模样,这画面本身就蕴含无限深义。要知道那是中国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批知识女性,是前无古人的青春之光!

片中借鲁迅之口提到青春,青春自有无限希望,有时也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也因着这恐惧,促使大师们撒下无数文明的种子。

一百多年后余华分享《活着》的创作幕后故事,同时告诉讲台下的学生们: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而下一个画面切到曦园,从余华教室里走出来的女生碰到莫言,想要个签名,不好意思地拿出了《活着》:“我只有这本了。”

但见莫言不紧不慢地翻开扉页,把余华和自己的名字都签了上去。大师难得展露不拘一格的顽皮一面,不禁怀念起自己与余华的青春岁月。

两位大师的“隔空对话”不仅于此,在电影结束后,莫言上台笑称余华可以做专业演员,仿佛是直接从大银幕上走下来了。

《无负今日》无意铸造丰碑,它更像是一条河,故事还在延续,只要我们着眼于今日,着眼于这一分,这一秒,抓住这最微小的一瞬间,抓住无数的过去和渺远的未来所交织的现在,那么我们也就加入到了这条河里,这条由黎锦熙鲁迅莫言余华们编织的河里,哪怕只是一片小小浪花。

 2 ) 今日此时,便叫希望

无负今日——贯穿整部影片的思想,

从《大学》、《师说》到《青春》,跨越百年时空精神与传承不变。

“穿过斑驳的秋叶,阳光落在身上,今日此时,便叫希望。”鲁迅先生在竹林前阳光下坚定的回答深深地打动了屏幕前的我,梁先生的演讲仿佛也穿越时空回荡在耳边。

王梓坤老师将从恩师处点亮的灯火又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耕耘在今日,收货在未来。”老师是用自己的生命点燃另外一个生命的人。

“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就是现在,但是如果现在没有过去和将来的话,它是很单薄的。”余华和莫言老师站在今天的讲堂和校园中,承载着过去的文化和记忆,给代表未来的学生以启迪。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

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

何惧流年匆匆,

但求无负今日。

 3 ) 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看完电影,对北师大历史有更多了解。

全剧三个篇章:大学、师说、青春,以“无负今日”这个主题一以贯之。

知之行之,无负今日;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梁启超赠词:无负今日

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若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驾驭之。

今日者,当下也,此刻也。今日者,居于宇宙时空之中。此中者,非庸庸碌碌、不进不退之中,实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中。有昨日之沉淀,传承,孕育,方有今日;有今日之躬行奋进改造,遂有明日。

今日者,荡涤昨日之旧我,建设明日之新我。唯笃行,唯耕耘,唯进步也。一切事业皆自今日始,一切学问皆从今日作,一切发想皆于今日起,一切志向皆在今日立。

今日自强,则明日宏阔;今日蕴聚,则明日丰沛。今日努力,则明日可成;今日有为,则明日可期。

无今日之涓滴,则无将来之汪洋;无今日之册页,则无将来之典章。无今日之苞蕾,则无将来之繁花;无今日之土石,则无将来之重嶂。

识今日之有限,追将来之无穷;驰今日之白驹,御将来之腾龙;汇今日之小我,成将来之大公。

今日之重,譬犹泰山,万仞登临,踊跃跻攀,一寸一进,一步一前,巍哉其势,我为峰巅。

今日之美,譬犹阳春,新笋初发,雨露氤氲,万物喷薄,时序更新,及时勉励,岁不待人。

今日之华,譬犹年少,宝剑锋铓,青春乐好。死生亦大,忽然将老,有花堪折,莫待枯槁。

今日之实,譬犹开卷,革旧兴纸,求索修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明明德,止于至善。

一朝一夕,今日即逝。一时一刻,今日须惜。

今有一语赠诸君:

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4 ) 无负今日

·文学与爱的碰撞   《无负今日》是由赵小溪,赵小鸥执导的剧情片,于2022年9月10日在全平台上映,该片讲述了在百余年时光流转中,不同时代的人和“今日”发生的意味深长的交响,以三个不同时代的故事串联而成,组成了师道传承的一曲激荡长歌。   许久不看这类相关的文艺片了,对于我自己来说,接触这部影片,是一个比较新奇的体验,再次感受到了中国文学的魅力,情感与文字的迸发,我深深被吸引。   看完整部影片,愈发发觉像北京师范大学的宣传片,影片分为三个篇章,联结性并不是很强,余华与英言的出现更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只是为了宣传北京师范大学。   影片立意是好的,大学、师说、青春,以“无负今日“这个主题一以贯之。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即是无负百年。 看着弹幕中大家在讨论的问题,我也不禁有了些许思考:现在的老师与那个时代的老师为什么不一样?《师说》里曾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时的老师也许才配上这些,其实不然,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好老师也有很多,他们所说的贪污问题,会有,但一定不是全部。  

无负今日,希望不管之前或者未来思想的传承,都能够指导我们活好当下,无负青春,

 5 ) 《无负今日》:是电影,也是历史文献

清华有《无问西东》,北大有《觉醒年代》,北师大有《无负今日》。作为一个师大人,当然要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上映在教师节,也在中秋节,那天我和舍友一起在学五食堂看得眼泪汪汪。恰好幸运的是,这学期选了梁振华老师的《创意写作》课,梁振华老师是《无负今日》的总编剧、艺术总监和总制片人。课上,梁老师讲起了他不曾为人道出的编剧心路。我才觉得自己第一遍看得太粗浅了,只是陪上了几行为先贤而流的泪水,很多细节、彩蛋、隐喻都没能看出来,于是在匆匆过去的国庆假期里又二刷了不惧流年匆匆的《无负今日》。

从结构学的角度来看,《无负今日》和《我和我的祖国》《无问西东》等一样,都是单元式、拼盘式的电影——它们由一些间断式的小故事串联而成。梁振华老师说,最开始他对这个百廿师大艺术片的想法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无负今日》的样子是相差很远的,老师最初想拍一个没有人的故事,只用师大里的景色、诗一样的情意形成影像蒙太奇。但这样不易懂、影响力也不会广,用老师打趣的话说,就是“拼风景,我们哪里拼得过北大的未名湖”。所以还得讲事儿,讲人。于是就有了『大学』、『师说』和『青春』这三个篇章。它们一个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是梦;一个发生在改革开放,是怀旧;一个发生在新世纪,是今天。它们共同完成了师大人对师大历史的交代。虽然单元拼盘式的电影会给人一种整体观感的破碎,但这三个不同阶段的故事绝非完全割裂,而是彼此“互文”,无数的彩蛋让故事和故事之间互相印证,而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关联正如历史和历史之间的呼应。

《无负今日》是电影,是艺术片,也是历史文献。

第一篇章『大学』,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在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校,黎锦熙先生正在给国文系女学生上课。她们的教材有二,一本是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解白话文语法的著作;另一本是鲁迅先生的《呐喊》——封面是鲁迅先生自己设计的。此时,黎锦熙先生正在讲解《呐喊》中《故乡》的文法结构。拾级而上的鲁迅听到了教室里学生的朗读,便闻声而来伫立在教室门前。接下来的一幕,两位大师的相遇无疑是打动人心的,这是编剧老师独具巧思的设计。黎先生误以为鲁迅先生是迟到的学生,便令他进来。鲁迅先生便推开门,携着一缕阳光走进教室,清辉洒满肩头。

窗台上,一只肥硕闲散的橘猫静静地看着黎先生讲课,鲁迅看向猫,难以被发现的是:一名女学生正悄悄看着鲁迅。这个细节出现在玻璃上的倒影:有一个女学生没有认真听讲,而是悄悄回过头来,出神地望着鲁迅先生。从眉眼的模样,和上课时的提问与下课后与鲁迅先生的谈话来看,不妨大胆猜测,这是同一个女学生,而且很有可能是许广平。许广平先生是鲁迅的爱人,她在1923年至1926年正就读于女高师。若去求证,可发现在《十年携手共艰危》中,许广平回忆第一次见到鲁迅的场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树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这个细节是我两遍观影的不曾发现的,是在微信公众号“师大春秋”的“人师百廿 | 电影《无负今日》的73个彩蛋”一文中才知晓。《无负今日》这个电影,细节用心到“令人发指”。

另一个让人惊叹的细节是鲁迅先生的手指。演员曹磊以手扶面的一个动作里,蕴含着关于鲁迅先生生活习惯的两个细节。鲁迅先生嗜烟,而曹磊并无吸烟习惯,于是他把焦油均匀地涂抹在指缝中间,呈现出被烟熏黄的效果。鲁迅先生牙齿不好,长期以来牙疼缠身。鲁迅对梁任公答应却迟迟未兑现的陈皮绿豆粥的记挂,或许就是鲁迅爱吃甜食以至牙疼的一个证明。

“大学”篇的另一个空间,是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梁任公在这里用广东官话演讲,留下赠言“无负今日”。台下群众簇拥,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悉来听教。用车夫的话说:“任公的演讲你们读书人听得,我们老百姓就听不得?”民众渴望知识,正如旱地渴望甘霖。借车夫之口,北京高师的平民教育与白话文运动的成效可见一斑。随着这一篇章的落定,一位男同学奔出校门,门上的校名更改为了“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昭示着1931年时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合并。而前面鲁迅先生和黎锦熙先生的相遇,也是在隐喻两所学校的合并——这正是编剧老师的巧思和创意所在。虽然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样一段相遇无法被证实,但对历史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去“重现无法被证伪的历史”——这是对创意的重视,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第二篇章『师说』,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完整地讲述了教师节成立的故事。在这个篇章中,“灯意象”贯穿始终。1940年,黄少诚老师夜访提灯来到幼年王梓坤的家中,多年后王梓坤校长回忆起当年的故事时第一个镜头也是灯。当他换上新鞋,被黄老师带走时,老师为他点燃了那一盏灯,点亮的是他的未来;而这一盏灯的亮起,又是千千万万盏灯的希望。多年后,王梓坤校长在给学生的最后一堂课里,手上拿着校长自己编写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讲起了与黄老师的故事——垫学费,换新鞋,点油灯,出山村,向学堂,通书信,终成才,师先逝,师节立……如王梓坤校长所说,“老师是用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人”。

1984年的广播里响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在这种氛围下,王梓坤倡议尊师重教月,提议设立教师自己的节日。当七君子齐聚一堂时,借钟敬文先生之口,串联起“大学”篇章中的鲁迅先生和黎锦熙先生。影片中,钟敬文先生提及鲁迅先生时,下意识地拄杖站立,用鲁迅先生的话道出了设立教师节的真谛:“肩住了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教师节,为的是尊师重教的传统,也为的是未来一代代继往圣学问开万世太平的教师。在墙上悬挂着“无负今日”书法的教八房间中,七君子签名联合倡议设立教师节。当他们签完字后,镜头又给到了黄老师当年提的马灯。这盏灯,王梓坤校长保存多年,这盏灯,曾经别人照亮了他,他又用这盏灯照亮千万人。至此,灯意象的循环被完成。

签完字后的煤油灯镜头

在这个篇章中,值得被注意的还有王校长拜访启老先生的片段。启老先生居住的是师大的红6楼,小楼是先生的家,被先生亲切地称为“浮光掠影楼”。若看过这段,应该都对启老“小印颠倒,盖表对主人倾倒之意”的妙语印象深刻,而“小印颠倒”、“出门进门”和“飞机轰炸”都是启老先生的经典故事。在电影中,又使用了无法被证伪的艺术化处理,把几个故事串联起来融合进了一次拜访中。除此之外,启老先生家窝在沙发上的橘猫也十分讨喜——启先生是爱猫的。另两个细节是“只许看,不许摸”和镇纸的小铜驼。启老先生是喜欢玩偶的,在书房里他“珍藏”了一柜子,在电影被虚化的背景中依稀能看到“只许看,不许摸”的可爱字条,而这个纸条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启老写字时用来镇纸的小铜驼是他珍爱的玩物,这个小铜驼在下一篇章“青春”中出现,在莫言老师手中把玩。这一物件的细节,勾连起了两个时代、两个故事。

“师说”篇 启功先生书房出现的小铜驼

“青春”篇 莫言老师手中的小铜驼

第三篇章是准纪录片式的『青春』,讲的是新世纪的故事。余华、莫言、孙茜,三个老师,一次课堂、一次偶遇、一次摄影。也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一个电影里会让观众看一堂课?为什么电影的最后片段这么像纪录片?为什么是莫言余华?

莫言和余华是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虽不常来讲课,却是当代师大中文的代表,更是能撑起中国当代文学半边天的人物。在前两个篇章中,我们需要用曹磊演鲁迅,用王劲文演王梓坤,但在这个篇章,我们用莫言演莫言,用余华演余华。这就是“当代”的魅力——我们今天能够拥有在场的证明,而今日之在场也会成为未来的历史文献。三十年、四十年、一百年后,再回望师大的历史,人们看到的应该不会是一个新生的一天,不会是师大的郁金香和银杏叶,是能代表时代的人物和在这些人身上发生的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夕。把文献片的元素,把纪录片的元素融合在一个电影之中,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余华老师在文学创作课上谈自己创作《活着》的心路。他说“活着”是他最喜欢的书名,因为“活着”是一个很有力量感的中文词汇,它的力量感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他又讲,“忍受”和“怯懦”是两种生活态度,两种美德,只有善良的人才有恐惧,才会怯懦。而在第一篇章“大学”中,当女学生问起鲁迅先生所说的希望到底是什么时,鲁迅先生回答:“是青春,也是恐惧。身外的青春倘若消灭,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这一句话出自《野草·希望》,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先生后来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先生有所恐惧,恐惧青春消灭,恐惧迟暮凋零,恐惧青年之消沉,恐惧希望背后虚空的暗夜却不曾停止战斗。一个“恐惧”,把相隔百十年的两位大师串联起来,大概余华老师的隐藏意思是认为鲁迅先生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一名勇士吧。

以一个女学生小帆手上的《活着》,故事过渡到了莫言老师。此时的莫言老师正与一只猫咪对视。这只猫猫一饰三角,跨越了百年,成为了超越时代的存在,是故事的一条线索。时空在变,猫却一直没变,它以一种闲笔荡出的视角,参与了叙事却又游离于叙事之外,同时又是故事的风景。当我们问起梁老师为什么选择猫时,他说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原因,只是因为猫是他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师大人最亲切、最自然的选择。

莫言老师坐在教九小花园里,手中摩挲着小铜驼,前一个故事里谈笑风生的启功先生,这一个故事中就变成了塑像。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中,历史与现在再次勾连。这一次的相遇完成后,莫言老师前去上课,片段以老师的背影结束。在前两个故事中,鲁迅先生、黎锦熙先生的片段均以背影结束,大师的背影或许也是一种意象,都带有一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感觉。

启功先生塑像与莫言老师

鲁迅先生背影

王梓坤校长背影

莫言老师背影

纵观整部影片,以现在的眼光回望过去,会发现电影中出现了很多部“著作”。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鲁迅先生的《呐喊》、王梓坤校长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生死疲劳》……大师著书也是一种意象的铺设,是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它们代表着百廿师大生生不息的文脉传承。

影片最后,不同时代的师大学生开始背诵《无负今日说》。这篇千字文被很多人误解为梁启超所作,实则不然。梁启超先生赠言“无负今日”四字,又送给师大学生一语“昨日已去,逝者如斯,明日未至,前景何知,唯今日握在诸君手中,尤应呵护之,珍爱之,记挂之”。但《无负今日说》并不是梁启超先生所作,而是电影总编剧梁振华老师创作的。文章长短匀称、韵散结合、气势恢宏。在第一遍观影之后,我便将此文抄写在了自己的本子上,以此常常提醒自己:“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说》

回到标题,《无负今日》不仅仅是北师大的宣传片,它是电影,更是重现历史的艺术片,也是一部历史文献片。这部电影最简单的一个历史意义就是,让人们知道了原来黎锦熙、梁启超、鲁迅、钱玄同等等这些大师都是北师大人啊!它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以散点聚焦,通过无数的细节,承接庞大的历史内涵,从不同时代、不同角度、不同风格切入,让“无负今日”、“百廿师大”的主题变得多义、立体。

流年匆匆,似水年华,愿不负今日,愿青春乐好,愿涓滴成汪洋,谨记先师赠言。

——2022年10月5日感怀母校

(注:部分细节挖掘参考微信公众号“师大春秋”的“人师百廿 | 电影《无负今日》的73个彩蛋”一文,也在此推荐阅读这篇文章)

 6 ) 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无负今日》这部片子,相当于是把北师大的人文精神的起点给讲透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新文学的开端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成果便是白话文推广。在此之前,中国文学一直处于“言文不一”的状态,即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采用的不是一个体系,当说话用白话,写字用书面文言文的时候,认字识报变成了读书人的特权,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

而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白话文是有文无法,没有文法规律可言。此时黎锦熙在北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以及女高师开设《国语文学》课程,用大量例证证明白话文有“法”可言,并撰写了《新著国语文法》用以白话文教学,让白话文真正能够通过教育被普及开来。

《无负今日》便从黎锦熙在女高师的课堂上讲解《新著国语文法》,并与钱玄同一起建立数人会开始说起。到了1925年秋,也就是影片中的这个时间,留法归来的刘半农于北大任教,并邀请钱玄同、林语堂、汪怡、赵元任以及黎锦熙等人共同组建数人会,推广白话文运动。影片拍摄的正是这个事件。在北师大的操场上,一边是百姓纷纷涌入大学校园聆听任公演讲,渴求新知识,一边是钱玄同将刘半农所撰写的邀请函递交给黎锦熙。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国评价:“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制定‘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正是有了前辈之功,越来越多的百姓识字读文,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教育才成为可能。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一边是老百姓求知若渴,希望接受新思想。

一边是大师为了民众革新,合力推行白话文教育。

这讲的不只是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的教育图景。有这样的大师,有这样的民众,谁敢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没有希望?

《无负今日》以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一所大学的文脉起点勾勒出来,在这里有鲁迅、有黎锦熙、有梁启超、有求知的学生,更有无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普通百姓。而在未来的百年里,这种求知求学的精神将一脉传承。大师们学为人师的风骨更是激励着后来之人。

 短评

莫言真的是社恐,念台词真是难为他了。。。

8分钟前
  • 魔鬼の翅膀
  • 推荐

北师大百年校庆电影,教师节上线,全片仅有1个小时,三个部分三个时代,分别介绍了早期师承,教师节的起源,最后一部分余华与莫言的部分,光是这个就值四颗星。前一阵余华讲述关于《活着》的片段和截图,就是出自这部电影

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真的只是宣传片而已,有些情节设计很尬!(每一次不恰当的形塑一定程度上都在消解原本可能拥有的荣光)

12分钟前
  • 农士人
  • 还行

原来是北师大宣传片,能拍成一部电影也是厉害。情节略割裂略尬,但很有历史厚重感,演员也都很棒。多给一分为了余华和莫言的本色出演,才知道他俩都是北师大教授,早知道我当年考北师大了。

15分钟前
  • elwing
  • 推荐

七分

19分钟前
  • 小煎
  • 推荐

看到莫言给《活着》签名那一段,眼圈一红——影片有很多暗含的态度——那一刻突然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还会好!片中有三处让我跳戏和“尴尬”的地方——王劲松在课堂上追忆老师、尹昉向余华提问、孙茜在最后一部分的回眸之笑——都让我感到编排和表演的痕迹略重了。越来越觉得梁启超确为中国近代以来于各界都至为重要的一大人物。本片的产生不枉我一路以来对余华和莫言的喜爱。要永远记住:无负今日。

20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一首献给师者的赞美诗。在无数个过去与未来的重峦叠嶂之中,只有今日,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全情投入与把握的时刻;只有现在,是充盈着青春的丰沛与生命的力量的时刻;只有当下,是满怀着对未来的希冀和向上的意志的时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24分钟前
  • 墨涅涅📚
  • 推荐

校庆电影至今只有两种走向,一是学校成为背景,讲述人的故事。或是人成为背景,讲述学校的故事。《无问西东》是第一种,《无负今日》是二者的混杂。前两个篇章演的有多么卖力,最后一个篇章就有多么可笑…前辈的意志在前两个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个故事急转直下卖弄两位文坛红人的名气。余华离不开《活着》,莫言离不开山东故事,北师大也离不开余华和莫言,不然为何要两位压份量成为总监制。这是否也体现着北师大百年来价值取向的转变,从为国为民,到为校为名。其实这个片子只值两星,第一个故事一星 第二个故事一星,剩下一星送给学校,算是一句迟到的一句生日快乐。

26分钟前
  • 互联网限定女人
  • 还行

北师大的宣传片,感觉要比无问西东好,很舒服,而且是属于文科生的片子

30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推荐

救命🆘!除了北师大的学生应该没人想看了。莫言余华真的是全场最佳!

34分钟前
  • 喵老师2333
  • 还行

不知所谓啊?俩人自吹自擂啊😂这也不能叫电影吧

35分钟前
  • D伯爵
  • 很差

非常应景地在今天看了。前两个部分有挺多细节,尤其《师说》还是很感人的。然而《青春》篇真就是师大宣传片了,不如讲个未教赛的故事,让学生做主角才是前辈当年“无负今日”的收获啊。莫言余华当然名气大,宣传效果好,但说实话和师大的日常没有太多联系哦。

36分钟前
  • Wyhhh🌟
  • 推荐

余华莫言你们收了多少钱!!!!浪费了人生中的三十分钟……但还是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40分钟前
  • 较差

零散而没有主线主题,为大师们的精神加两星

42分钟前
  • 凸肚
  • 推荐

六十分钟宣传片,只剩空洞口号。

45分钟前
  • 黎耀辉
  • 很差

说实话真的比较一般…除了《师说》那段确实是有打动人心,其他大部分都是场面很美但没啥干货硬煽情,而且表演意味太浓很不自然实在尬。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整部片子和北师大的校风很符合,远看巍巍在上,走进发现也不过如此。

50分钟前
  • タルト
  • 还行

无负今日中余华说:怯懦,是一种美德,善良的人,才会有恐惧。

55分钟前
  • 江湖是谁的江湖
  • 力荐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学生们尊敬老师,先生们治学严谨,鞠躬敬礼谈吐不凡。LIVE FOR THE DAY.

59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推荐

九月的第一部影视,来北师大看的第一部影视,也是关于北师大的。没想到是这么几个小部分,黄少诚老师那段最好看,算是北师大的历史纪录片。学生太有现代气息了,其实很多时候都很出戏,有些台词说教味太重。Anyway, 祝北师大120岁生日快乐!

1小时前
  • 小潘在路上
  • 推荐

看完电影对北师大历史有了更多了解,也第一次知道了教师节的来历。ps:参加映后莫言老师说:“余华演技越来越成熟了:)”

1小时前
  • 阿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