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发在评论区,排版太难看,就发这里吧。 我的观点是,这只是一部电视剧,不是历史论文,没必要符合《三国志》。至于说人家不符合《三国演义》的,这部戏和《三国演义》有一毛钱关系吗? 我才疏学浅,转载一篇剑桥历史专业的学者写的文章。标题是《莎士比亚搞对了他的历史吗?》,主要探讨莎翁的历史剧,比如《亨利六世》,是否符合史实。文章很长,截取一小段给大家看看: 我的大致翻译:莎士比亚犯的史实错误是数不清道不完的。但是,就像每一个优秀的好莱坞编剧都知道的那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排在叙述正确的历史之前。那些用莎翁的《亨利六世》来了解玫瑰战争的人,就和那些相信《拯救大兵瑞恩》讲了一个真实的二战故事的人一样聪明。 It would be impossible and tedious to list all the examples of Shakespeare’s historical distortions. As every good Hollywood screenwriter today knows, a cracking story always comes before historical acccuracy. Using Shakespeare’s Henry VI plays to learn about the wars of the roses is about as wise as trusting Saving Private Ryan to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文章发表在《每日电讯报》上: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theatre/william-shakespeare/10106855/Shakespeare-did-he-get-his-history-right.html 作者wiki://en.wikipedia.org/wiki/Dan_Jones_(writer) 再举一个例子,亨利五世里面有个人叫Hotspur,为了戏剧效果莎翁改了他的年龄。这和军师这剧改了华佗死期,曹家兄弟年龄,是不是一样?那些骂军师的,要不要也去骂骂沙翁?还有人物刻画。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亨利六世没有莎翁写的那么伟大。算不算洗白主角?何况这剧才刚开始,求告知它哪里洗白司马懿了。 人家剑桥历史系的学者都觉得没必要抠莎翁剧的史实,我们凭啥要求一部国产通俗电视剧完全历史正确?还是观众们觉得你们比莎士比亚更知道怎么写剧本? 何况,从这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编剧懂的挺多的,不可能连人物哪年出生都不知道。比如月旦评的来历、吉平也在谋反之列、郑玄。观众们真的在看这部剧之前,就知道这些人和事了?反正我是不知道。骂违背历史不如骂编剧考据癖。修改人设、时间线并不是无知,是尊重历史和讲好故事之间的取舍。这,就是这部戏和其他瞎编的神剧的区别。 不符合时间线并不代表它不是历史剧,脱离史实也不该被如此诟病。 那么,一个好的电视剧应该是什么样的?基本的要求是故事逻辑通顺,人物性格合理。然后就是令人信服的摄影,音乐,演技,灯服道效化。最后是中心思想。只要以上几点做得好,在国产剧中基本上就鹤立鸡群了。注意一点,主角的台词和价值观不一定是这部剧的价值观。这一点一定一定要分清。 总之,这部剧看了两集我感觉还可以,肯定不是烂剧。它可能有它的问题,但绝不是网上骂的不符合历史。有些人黑得太不到点上了,看着实在难受。今天先打个四分,关于剧情的评价以后再另写一篇。
看完两集,感觉陈寿和罗贯中都有一万句MMP要留给这部剧。其罪有三:其一,称谓混乱。其二,时间线迷离。其三,人物脸谱化严重。 我们先来说称谓,当着儿子和下属的面儿,卞夫人叫病中的曹操“阿瞒”,不会直接被曹操一巴掌扇死吗?(刘涛的张春华也挺辣耳朵,明明家里当官,还要说:“擅闯民宅!”)
众所周知,阿瞒是曹操的小名,类似于农村的狗蛋儿。人贵名贱,叫一个土一点的名字,孩子好养大。 “曹瞒”之称,最早见于《三国志》裴注所引之《曹瞒传》。晋代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 《曹瞒传》出于吴人之手,与出于魏人王沈的《魏书》相比,就裴注所引来看,二者有着各自鲜明的倾向性。《魏书》夸曹操,《曹瞒传》贬曹操,这是由于站队原因引起。
《曹瞒传》的正文叙述中虽未必称曹操为“曹瞒”,但“阿瞒”之小字仅见于此书,而此书又是裴注所引文献中记载曹操恶行最多的一种,且总其名为“曹瞒传”,如此称呼,表现了吴人对曹魏的敌意和贬斥,是一种轻蔑、戏谑的称呼。 不管是不是蔑称,曹操都是不喜欢这个名字的。唐人陆龟蒙写了一本《小名传》,通录了很多小名的由来。 其上卷载:“魏武帝曹操,字孟徳,一小名阿瞒。故有曹瞒传,南阳许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官渡之役,攸谏绍勿与太祖争。 绍不从,乃往诣太祖。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恃勲劳,时与太祖相戱。每在座席不自限。至呼太祖小名曰阿瞒,卿不得我不得冀州。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行出邺东门,攸顾左右曰,此家不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人有白太祖,太祖遂诛之。” 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虽嘻笑,说:“你说得对啊。”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另外有学者据《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描写“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认为曹操是“平目”,亦即眼睛细长。《说文·目部》:“瞒,平目也。”可见在东汉许慎的时代,“瞒”字还只有本义这一种意义。 看得出,曹操平时非常讨厌别人叫他阿瞒。《军师联盟》中卞夫人这么喊,不知道是吃错药还是想直接领便当。 困了,时间线和人物脸谱化不细谈了。华佗、郑玄、司马师出生、曹丕、刘备、袁绍的时间线全部对不上。如果以华佗公元208年下狱死亡,那么死于公元200年的郑玄,怎么可能去年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第二年被杨修引用?!
《军师联盟》第一集,华佗给张春华剖腹产,头胎出生的必是那司马师。若以司马师的出生公元208年,则此年华佗死亡亦符合史载。只是这其中,有诸多重大的时间谬误,而且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改编和戏说的范畴,吃相极为难看。 其一,衣带诏时间不对,晚了。《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然而衣带诏的情节无疑是为了凸显曹操凶残。 从原始资料方面来看,“衣带诏”一事史证不足。在《三国志》中事件本身并不明朗,《后汉书》虽持肯定态度,但缺乏实证。 《武帝纪》说:“(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泄,皆伏诛。”建安五年是公元200年,也就是说《军师联盟》硬生生将此发生时间明确的大事件“拖慢”八年。八年,抗战都打完了OK?一个衣带诏至于这么瞎编嘛。 其二,袁绍的存活时间不对,死晚了。如果衣带诏事件可以算作“小瑕疵”,袁绍在司马师出生后还活着,那就真的很难让人原谅了。官渡之战后,袁绍平定冀州各处叛乱,死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军师联盟》里查出司马防和袁绍这样一个dead people 通信,不应该十分惶遽?不能因为主角是司马懿,就把曹操政治生涯中前期的主要对手给从坟里“刨出来”吧! 以这两个大事件的混乱为标志,《军师联盟》出现了各种时间线的崩坏局面。诸如十几岁的曹植成为杨修口中的文坛领袖,早已经死掉的郭嘉劝曹操不杀华佗等搞笑情节(郭嘉很应该让华佗死了替他到阴间看看身体嘛),科科。 另外,汉献帝的表演实在脸谱化。咱知道你怕曹操,可没必要摆一幅21三体综合征的弱智患儿样吧?刘备(于和伟)的曹操确实演得不错,但司马懿是不是有点戏太多了?你一成男主,这三国的时间线也乱了。整来弄去,就为了表现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男版“芈月”当真不为过!
描写汉献帝软弱,我没有意见。可你要说他低能,那可就太脱离史实了。献帝的悲剧在于他本人并不是一个低能儿,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表现了一定才干,但最终无力回天,致使听任他人摆布。他想有一番作为,但最后一事无成;他不想成为傀儡,但却先后作了别人政治斗争的工具。 汉献帝刘协,东汉灵帝妃子王美人所生。灵帝生前,曾想立刘协为太子。因故未遂,皇子刘辩即位后,封刘协为渤海王。189年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刘协为皇帝,这一年他才九岁。 献帝年幼即位,不能理事,由何太后执掌朝政。纵观东汉一朝,皇帝幼年即位的很多,按惯例皆由外戚辅佐,_实权不在皇帝手中,一旦小皇帝长大之后,为了夺回失去的大权,就得依靠朝夕相处的宦官出力,而事成之后的宦官又多依恃功劳飞扬拔息,架空皇帝,此时皇帝又得依靠外戚驱赶宦官。如此循环往返,周而复始。 献帝即位后,大权掌握在何太后手中。太后兄何进,企图依靠凉州军阀董卓捕杀宦官,不料消息走漏,宦官先动了手,杀死何进。之后,袁绍又起兵歼灭宦官两千多,再往后,董卓引兵到洛阳,何太后被杀,东汉历史上外戚、宦官集团终于一起寿终正寝。 这件事,于历史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皇帝赖以维系统治的支柱却被完全砍断。如果这时献帝还有若干忠实于他毫无野心的朝中大臣辅佐,那局面也完全可以改观,但这条道路最后又被堵死:董卓入长安后,当皇帝的野心已经暴露,以王允为首的朝官和外官联络,企图一举歼灭董卓,董卓以武力抗衡,大开杀戒,史载“诸将言语有磋跌者,便戮于前,人不聊生。” 后来王允借用吕布杀死了董卓,但王允又不执行分化瓦解政策,一味株连“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李傕等董卓部将请求赦免,也遭王允拒绝,李傕等走投无路、收兵十多万人攻打长安,长安打下之后,朝中大臣被杀无数“吏民死者万余人,狼籍满道”。 献帝被迫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然后,李、郭等处死了王允,砍断了献帝又一支柱。192年9月,李、郭再次封侯,朝政皆由他出。李、郭执掌朝政后互相猜疑、各自引兵相攻。李傕扣留献帝,放火焚烧宫殿;郭汜拘押群臣,一时间演出了一幕幕丑剧、用杨彪的话来说,那就是:“君臣共斗。一人劫天子、一人质公卿”。 此时献帝已完全无力自保,成为李、郭争斗工具。可以说,他之所以成为朝臣的傀儡,这时就开始了,到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只不过是前者的继续罢了。 他不同于后来的白痴皇帝晋惠帝,也不同于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显得还颇有一点才干。如194年天大旱,长安城内谷一解值钱五十万(而梁武帝天监四年时米解30钱),人相食。献帝令侍御史侯议开仓济民、饿死者如旧,献帝怀疑侯汉作弊、于是亲自检验,用米、豆各五升于殿熬粥,竟有两大盆之多,和平时大不相同、轻而易举地弄清了侯汉的假公济私,结果是“乃杖汉五十,于是悉得全济”。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如此评价汉献帝: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之所以在他手里亡东汉一朝,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一空头皇帝而已(威权去已),这些小恩惠不能抓住老百姓的缘故。 《军师联盟》中的汉献帝,除了抹黑真实形象外,完全是为了服务于和伟饰演的曹操。这个脑残剧天然的以为,只要汉献帝演得越傻,曹操的阴狠就能越突出。 该电视剧想当然的忽略了三国时期的君臣关系,将一些暗涌的斗争公之于众,生怕大家“看不懂”。汉献帝在曹操面前未必软弱,曹操在汉献帝面前也未必倨傲。 实际上,三国时期的君臣关系呈现出一种二重化的结构,亦即以汉献帝为中心的君臣关系和三国中各自的君臣关系。其具体表现就是: 一方面,尽管汉末的社会大动乱导致汉室衰微,但一直到魏文帝曹丕称帝之前,汉朝廷仍然是名义上的合法政权,汉献帝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其合法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威灵仍然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也因为汉室衰微,权力结构崩溃,地方州牧、豪强割据一方,他们实质上已不受汉帝节制,在其势力范围内握有生杀予夺大权,从而成为事实上的地方性君主。以这些地方性君主为中心又构成了一重君臣关系。 曹操初无篡立野心,而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长,加之在军阀混战中获得了较高的民望,遂起异志,虽未敢在生前称帝,但其进爵为王、加九锡的举动已足以表明其专擅威权,视献帝如傀儡而玩于股掌的做派。对曹氏的专权擅政,汉献帝颇为不满,不然怎么会有建安五年的衣带诏事件。
作为通俗演义的《三国演义》,虽然在部分史实上有所改编,但这些改编无疑都是合乎情理和人物个性的。比如在君臣关系的二重化结构上,拿捏恰当。曹操有野心,但迫于那种道德压迫,终身不敢僭越最后一步雷池。荀彧作为汉王朝的殉道者,小心谨慎,但在曹操自尊魏公的时候,以大义阻谏,最终服毒。 我不知道这个剧的四亿都投到哪里去了,但是绝对少了两本书钱。麻烦在到处买水军瞎吹的时候,给编剧在地摊上买一本陈寿的《三国志》,再不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成。 现在的历史剧,不是说你把一堆大伙儿熟知的历史人物凑一块儿就完事儿,那样还不如拍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聚一起斗地主呢!然后郭嘉、诸葛亮、鲁肃三人在旁边入股靠膀子。 你说自己不是历史正剧,可以不遵循《三国志》,那你就算是演义戏说,你也好歹先高仿一下《三国演义》吧?《军师联盟》既没有正剧的严肃,又缺乏演义的神髓。自己搭建的世界,时间线混乱,人物幼稚,怪谁啊?! 看完两集,只给两星。我宁愿窝在被子里看画质粗糙的央视老三国,都不愿看什么破《军师联盟》,至少那会儿的编剧没脸让华佗给张春华弄剖腹产。 并非对国产剧刻意吹毛求疵,但是那些叫嚣着“别从电视剧里学历史”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孩童对电视剧缺乏鉴别能力,他们往往“先入为主”,我幼年的许多历史谬误均由电视误导所致,这在多年后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才逐步弥合。 小孩子看《三国演义》也许会把刮骨疗毒的人记成是关羽和华佗。但实际上,《三国志》的原文并未说给关羽刮骨的医生姓名。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既然华佗是当时名医,且擅长外科手术,把医生改成他,显得更为真实可感。这和金庸把飞石杀死蒙哥的人物,设定为杨过一般。既然历史无名,何妨合理的设定一个?这种改编虽然部分失实,但却无伤大雅。 平心而论,《三国演义》这个情节对小孩子有无妨害?我认为利大于弊。而《军师联盟》中混乱的时间线和扭曲的人物形象对小孩子有无妨害?我认为弊大于利。“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确制作方并没有打着正剧的旗号宣传。但既然沾上历史,本就不该抛却责任。 都说有历史的背景的剧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可《军师联盟》呢?是“大事全虚,小事要拘”。整体氛围如此辣眼睛,那些打五星的人良心不会痛吗? 司马懿也许是你们《军师联盟》的,但三国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 ···············································分割线623更新···························································· 继续看了第三、四集,当第四集末段曹丕对司马懿说:“药不能停”的时候,《军师联盟》的遮羞布彻底被撕扯干净。
按照第三集的线索,第一集张春华生的男娃是“昭儿”,亦即司马昭。那么,纠正前文的时间线判断,误差从八年达到了十一年。其余,杨修的父亲杨彪入狱和满宠当许都令的时间也凑不上,关键史载杨彪并未因衣带诏事件入狱,而是因为曹操怀疑其和袁术勾结。当然,这不是今天我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军师联盟》的主创团队一再申明这是一部“男人戏”,可是很明显,在朝斗、武侠、战争等看似“男人戏”的表壳包裹下,却藏着一颗“女性向”的内核,玛丽苏味儿呛人。 这当然不怪编剧常江是位美女,该作品彰显了一种“女性本位”的心理趋向。在《军师联盟》中,“大历史叙述”是通过男性的“情义千秋”实现的。 一方面,电视剧让这些男性(主要是司马懿)扮演了“白莲花”的角色,并通过“基情”和“颜值”获得合法性,以此完成主流价值的复归;另一方面,该剧反转了“白莲花”传统,塑造了一批张春华、郭照等“女装花木兰”形象(第四集安排劫法场),将这些年来“网络女性主义”的突破成果推向大众视野。 “男装花木兰”和“女装白莲花”的搭配足够功利讨巧,但并不值得推广效法。“男装白莲花”与“女子玛丽苏”有着微妙的不同,“玛丽苏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们可以敢爱敢恨、任性妄为,“白莲花”却是道德的化身,只做看起来“正义”的事。 司马懿虽然口口声声不想伤及无辜,但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司马防,他的做法和他眼中卑鄙的杨修一样,都是通过陷害和反咬。(杨修模仿司马防笔迹伪造书信,司马懿诈死联合荀彧骗杨修代替司马防画押)。 总的来说,司马懿是正义而睿智的,而荀彧更是“白莲花”中的“白莲花”,他自始至终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既要效忠汉室,又不肯欺骗曹操。一旦发现杨修手段卑劣,就联合司马懿换许都一个清凉世界。 正是主角身上这种与传统道德吻合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气息,规避了《甄嬛传》被批宣扬“比坏”价值观的前车之鉴,使《军师联盟》电视剧成功地被主流接纳并肆无忌惮的“洗白”。 有读者在评论区对《三国演义》直斥其非,殊无必要。平心而论,《三国演义》推刘贬曹,确实不好。可是按照《军师联盟》的发展迹象,曹门全家国贼司马家满门忠烈,这样又有何积极意义呢?如果洗白的必经流程是要抹黑,那么如今历史剧的圣经是否就是“主角洗白,配角背锅”? 这样看来,《军师联盟》其实不过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性转版”《芈月传》《武大头传奇》。我们再怎样痛心疾首,也挡不住资本逐利的疯狂。 在这种疯狂中,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有人说,《三国志》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历史,作者你瞎逼逼啥?我连苦笑都很困难,《三国志》不是,《军师联盟》是正史行了吧?没看到我在每天看剧,认真学习“真三国”呢? 我们已到了泛娱乐大时代,所谓精神皈依已经停留在蒙尘的阁楼。三国题材越拍越偏,下一部的主角说不定就是小乔。当下电视、网络主流是话语和视觉上的狂欢。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分割线624更新·························································· 继续看了五六集,时间线延续前四集的毛病,无甚可说。曹娥碑,曹操和杨修比较才智的情节添加得亦颇为有趣,只是地理上犯了小错:曹娥碑的地点不该在曹操前往官渡的路上,这一点《三国演义》的改编稍胜一筹。
这一集,主要想探讨司马懿早期与曹魏政权的关系:他躲避做官的行为,究竟是真的隐士还是假的做作? 《军师联盟》的做法是自己压伤腿,这一改编比较得当。关于司马懿在魏武帝时期的活动,《晋书》卷一《宣帝纪》只记寥寥数语,并说: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 (司马懿) 知汉运方微,不以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都是找借口不当官,史书的借口是风痹,《军师联盟》是腿伤。而且曹操方面都派了人对司马懿进行试探,史书是间谍刺,电视剧是杨修刺。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上,第五六集的改编相较前四集有所提升。继续观望,我会酌情调整早前的评分。 因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虽然强迫司马懿出仕,对他始终不太放心,“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狼顾相,也就是反相。这种被迫出仕,不仅屈了节操,且为曹操以其有狼顾相进行测试所辱,对司马懿来说,不只是一种心灵的折磨,而且还是一种人格的奇耻大辱。 史家对这段材料历来有争议。周一良先生引宋人叶适《习学记言》“懿是时齿少名微,岂为异日雄豪之地,而操惧惮之至此?且言不欲屈节曹氏,亦可笑也”,谓“叶氏之言近是”,对司马懿是否真不愿入仕表示怀疑。今人张大可也认为,司马懿“未急用于世,不受曹操征辟,坐作声价”,并非真不愿入仕。 从阶级出身上看,司马懿和曹操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魏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是不同的。不同处是: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儒家的信徒;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 司马懿的家族河内司马氏是当地的望族,服膺儒教,其家族成员世代为官。以士族出身而屈从于寒族出身、欲图篡汉的曹操,显然与其从小接受的社会观念和儒家思想相冲突。这是司马懿当初不愿屈节曹氏的一个原因。 另外,《三国志·魏志·胡昭传》注引《高士传》载:“初,晋宣帝为布衣时,与昭有旧。同郡周生等谋害帝,昭闻而步陟险,邀生于崤、渑之间,止生,生不肯。昭泣与结诚,生感其义,乃止。 胡昭是当时的著名隐士,曹操为司空、丞相时,多次对他礼辟,他都婉言谢绝,终生不仕。他比司马懿年长十七岁,二人有如此至深的情谊,可谓忘年之交、生死之交,由此可知二人在思想观点上必有极强的共鸣。曹操征辟胡昭的时间与征辟司马懿相仿,故此时少年司马懿有避世之心也属自然。这是他不愿屈节曹氏的第二个原因。 在清议鼎盛的汉末,拒辟以养名,几乎是每一个被征辟者所例行的程序,这也可以解释司马懿在魏武时期并未受到特别重视的原因,建安十三年辟为文学掾之后,据《晋书》卷一《宣帝纪》: “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曹丕立为魏太子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那么司马懿似乎在近十年时间中位处闲职,这一点也不难解释,建安十三年(208)赤壁战后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曹操的功业也接近巅峰。 除了建安十六年(211)平定关中和建安二十年(215)征张鲁外,中间基本没有大的军事举措,此时期作为文学掾的司马懿既无军功也无资历,况且曹操一直着重“唯才是举”、“任贤惟能”,自然对其没有大的升任。 至于后来司马懿任丞相东曹属、主簿的具体时间,史无明文,那么他很可能在建安末年出任二职,又迁“军司马”,也就是说,在魏武末年, 司马懿开始进入曹操的丞相幕府, 对此,《晋书》又有一段记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 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这段中所谓的“三马同食一槽”的描述,颇有干宝《搜神记》的色彩,显然是后来的人附会宣、景、文三父子,《晋书》于曹操与司马懿之间的关系,以疑忌始,以猜忌终,但随着曹操的去世,司马懿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随着剧集的发展,青年司马懿的空白逐渐减少,《军师联盟》的犯错空间也随之变小。曹操的猜疑、杨修的妒忌、司马懿的隐忍在第五六集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与妻子张春华的夫妻打闹、晒书、河边散步都为紧张的情节起到了舒缓作用。 在质感上,《军师联盟》确实好过同类许多剧,但是前四集犯下的笑话也不容忽视。另外,郭嘉死前对曹操的嘱托,是前六集君臣关系描摹的一个小高潮,值得玩味。但是没事儿学人家贯中笔下的诸葛亮,高仿台词。内事问谁,外事问谁,吃相殊为不雅。 还是那句话,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625更新··································································· 本着大胆批评,谨慎给分的原则,昨日我已将此剧评分从两星调整到了比较折中的三星。但是第七集,《军师联盟》又回到了前四集的尿性。
时间线的问题,已不打算深究。比如第七集末段,曹操看的竹简,上面的内容是“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 这很明显是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讲的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主题,剧中曹操拿刀刮改,显然是觉得文辞还有推敲余地。 我初看到这里,竟有一种编剧和道具组认真了的错觉。居然已经知道抄《典论》了!可是仔细一想,问题也很无奈:《典论》作于曹丕当魏王世子期间,而此时的剧情曹丕还没有当上世子。
当然,这个问题只是小瑕疵。诸如曹操叫儿子曹冲“温书”,卞夫人再次叫曹操阿瞒的梗,在《军师》中实在不少。 去年年末,我在兼职的公号写了一篇题为《不错,我就是那个打“一星”的人》的文章,针对的就是当时“恶评损害国产影业”的言论。 有观众为《军师》鸣不平,说《琅琊榜》豆瓣高居9.1分,这部剧也该上八上九。人家琅琊榜可没有瞎蹭历史题材的热度,剧集拍摄基本架空,迫于播出限制才套了一个南梁背景。 有观众说不给《军师》鼓励,活该一辈子看《楚乔传》《上古情歌》。制片方又不是我家亲戚朋友,我给《楚乔传》一星,《军师》三星,这难道就没有差别心了? 每个观众看了电视剧,不喜欢自然评分低。你还别说,这还真就是“主观”的。艺术评价怎么算“客观”?“趣味无争辩”这句话总听过吧。恰似,有人觉得刘涛辣眼睛,有人觉得养眼,太正常不过。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如果一个产业的生态环境,被区区几篇“恶意影评”所毁灭,导致只能不停拍出《楚乔传》,那么是不是变相证明这个生态环境自身的“不堪一击”? 雾霾严重,一定是有人恶意篡改环境监测的数据。国足萎靡,一定是有球迷恶意唱衰。口碑不佳,一定是评分网站观众有恶意评分。这样的逻辑,叫人不禁想起王小波的《花拉子模信使问题》。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 某些电视剧的公关方和它背后的群体,也同花拉子模的君王一样天真。评分,就算有恶意,也无法伤害电视产业。对于负面评价的无法容忍,才有着令人刺骨的恶意。 在批评观众对国产剧过于严苛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性无视我们对国产好片其实也是过誉的?《大圣归来》、《老炮儿》、《湄公河行动》,事实上都获得了超出其水平的口碑和票房。 我们爱国产剧,希望国产剧好。但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如果好剧无批评,那么如何让它变得更好?何必争一时利益长短,长远看,观众的严苛投票,让国产好片正在黎明的路上,这才是国剧真正的未来。 ·······································戳破模范夫妻假面······························································· 真洗白还是假恩爱:说一说《军师联盟》中的张春华
《军师联盟》中不仅不少人物形象脸谱化,司马懿和刘涛的夫妻恩爱也十分辣眼睛。史籍中的张春华,被司马懿称作“老物”,我不知道剧中的恩爱当真是为了歌颂爱情,还是强行给司马懿添加一段主角的“幸福婚姻”。 按《晋书.宣穆张皇后传》记载,司马懿对张春华属于典型的“有恩无宠”: “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见之,后乃恐事泄致祸,遂手杀之以灭口,而亲自执爨。帝由是重之。” 司马懿躲避曹操的征辟,不想做官。有一次晒书,遇到下暴雨不自觉自己站立起来收书。家里一个婢女看见司马懿能够站立,张春华担心她泄密,就亲手杀掉婢女,自己做饭。这才得到司马懿的重视。 同志们,张春华为何得到重视?靠的不是男女的情爱,而是职场的强悍啊!而她后来如何失宠呢?史载: 其后柏夫人有宠,后罕得进见。帝尝卧疾,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烦!“出也,后惭恚,不食,将自杀,诸子亦不食。帝惊而致谢,后乃止。帝退而谓人曰:“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因为有了新欢柏夫人,张春华连司马懿的面都很少见了。一次,司马懿生病,张春华去看望。结果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一句:“老东西,别来烦!” 张春华也很绝望啊,她就干脆绝食想自尽,结果几个儿子也不吃东西。司马懿大惊失色,这才向张春华道了歉。结果张春华一走,司马懿就对人说:“老婆娘死了无所谓,关键不能苦了我的好儿子们”。 这个骂老婆的故事,后来还成为著名的“憎老物”,被收录在元人阴时夫的《韵府群玉》中,典型的失败婚姻,无甚光彩。 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子、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的美丽。 帝王夫妻,深宅大院。貌合神离者,何止司马懿张春华一对?我不羡慕《军师》中波叔和刘涛的荧屏模范夫妻,因为那本就是编剧对爱情奢望下的意淫。 ·····································6.26更新············································································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军师联盟》到底在宣扬什么历史观? 很多人都爱做翻案文章,不仅是历史学家。有名人之乡为本地名人翻案的,如武大郎之如何高大威猛;有孝子贤孙为先人鸣不平的,远的如方伯谦的后人召开研讨会,试图将方氏的祖居树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的如潘金莲的后人为祖先鸣冤叫屈,说它是立了大功的。 而司马秀波是如何做的呢?他自个儿当了制片人,投拍了这部《洗白联盟》。剧中“白莲花司马懿”,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起初一幅造作的样子不远当官,冒充“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到了时机成熟,无论是衣带诏还是曹植曹丕夺嫡,他就蹦出来“献言献策”,美其名曰“我救你一命”;明明史载他对老婆张春华语言暴力,骂人家“老物”,却偏偏要设计拳拳锤胸口的恩爱情节。总总颠覆历史真实形象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是一种道德化和历史循环论的历史观,所谓圣君贤相、孝子忠臣成为历史的主角和评价人物优劣的根据。这种道德化情结已深深地固化在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中,过去的小说戏曲扮演的都是这类角色,而近年来的一些所谓历史大戏也以新的形式强化这种集体记忆。 无论是乾隆,还是雍正、康熙都是那么治国有方,勤政爱民,公正无私,圣君贤相互相辅佐,治国平天下,俨然尧舜再世。而文字狱、闭关锁国、妄自尊大,造成中国百年积弱,横遭宰割都统统烟消云散了。 与这种泛道德化的神化相对应的则是一股对权谋的无原则崇拜。从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胡雪岩的官商之道到市场上泛滥成灾的帝王名臣的权谋汇编,阴谋权术让一些人陶醉玩味,不能自拔。 这些影视作品,文化品格和艺术含量虽有差别,但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两种倾向:对权力尤其是皇权的歌颂和对诡谋的有意无意的欣赏。 中国早熟且持久的专制统治,及其相依存的官僚政治,是复杂多变的权谋滋生地,也是某些以兵法形式存在的权谋文化的应用场所。以《厚黑学》为代表的权谋书籍铺满了过街天桥、车站及菜市场,早已是流动书摊的镇宅之宝。 《厚黑学》重现江湖,带动了同类书籍的出版与畅销。最近几十年,各类书店、书摊,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的往往是这样一些书: 《谋略学》、《历史上的智谋》、《历史文化中的智慧》、《中华权谋》、《权谋大全》、《权谋营销学》、《传统权谋学评析》、《权谋处世学问》、《诡秘的权谋哲学》、《博弈生存》、《博弈智慧》、《奸佞·诈伪·诡道》、《老猎人鬼点子》、《谋略论》、《谋略思维》、《谋略经纬》、《人生智谋》、《说谎与反谎术》、《中国权智》、《中国智慧》、《中国谋略事典》、《智慧生存黑皮书》、《办公室防人成功学》、《办公室政治:写字楼里的潜规则》、《中国历代权谋大观》、《诡谋》…… 这些书籍,可以说基本上表现的是一种“厚黑文化”。不妨以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诡谋》一书为例。这本书,以说书的腔调,分门别类、一个一个地讲述史书所见的先秦时期各种诡谋。 而以《军师联盟》为例,其剧情掩盖之下的内核,终究国人长盛不衰的旧宠——“权谋”。先有杨修模仿司马防笔记,陷害司马懿的父亲,以救出自己的父亲杨彪。后有司马懿反将一军,与荀彧联合,用诈死的方式戳穿杨修的假面。再接着司马懿不想出仕,曹操于他斗智互相试探。最新更新的八九集的情节,也是因夺嫡而引发的权谋大战。 鲁迅曾这样描述中国民族性的缺点:“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 梁漱溟也曾指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聪明心思”,都用在了捉摸他人、防范他人、对付他人上了。 所以《军师联盟》饱受欢迎,乃意料中事。中国权谋文化深远,该剧实可以将一两集分成小单元: 《别跟着杨修学当秘书》、《如何在有疑心的领导手下工作》、《韬光养晦抢班夺权的时机》........ 但真正让人感到惶惑的是,《军师联盟》为了洗白司马懿一人,而篡改和抹黑了绝大多数“配角”的历史形象: 为了体现曹操的凶狠,汉献帝就必须变成一个唐氏综合征患儿;为了表现司马懿的才智和道德水准,四世三公干部家庭出身、平时爱卖点小聪明的杨修直接变成了一个缺乏教养的下流胚子;为了塑造司马懿未来领导的英明神武,曹丕又成了一个心系天下的五好青年;为了展现除开司马懿意外的名士形象都是垃圾,建安风骨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滑稽戏和中二病........... “以历史事实为主,存在合理的虚构”,对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正剧来说,这个创作原则无疑是妥当的。但是,电视剧播映出来的却与此相去甚远。为了美化司马秀波的需要,编创者随心所欲地对待历史,或随意裁剪历史,或作不合理的虚构,玩历史于掌中。对司马家族不无“隐恶扬善”,突出了某些事实,抹去或虚构了某些情节。 电视剧的名称是《军师联盟》,事实上贬抑的是除开曹魏的另外两方政治势力,赞扬的是曹操、曹丕、司马懿等所谓的“乱世枭雄”。 这些左右三国政局、互相谋算篡夺的统治者,却被打扮成忧国忧民的悲剧政治家。在历史的拐点上,他们都是被迫做出了不光彩的篡位和政变,但是目的却是为了黎明百姓的安康,主动“背黑锅”。为了以战安民,宁愿受尽万世唾骂。你们这么伟大,我给你们鼓掌好不好?
诚然,电视剧和历史教科书不同。教科书必须依据史实,不能虚构。电视剧则必须有虚构,不然不能成为历史剧,也会流失观众。 但是,既然沾了历史题材,就要受到历史时代的制约。所谓,改编也要按照基本法,不能耍流氓。还是前面我说过的老话:司马懿也许是你们《军师联盟》的,但是三国是所有中国人的。
冯仑有句话:伟大都是熬出来的。混官场,尤其混到顶级官场,首先就要懂得这个字:熬。活久见,斗不死的牛人,你只能把他熬死。那什么人适合混呢?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用荀彧形容司马懿的一句话:静水流深。司马懿熬死了两代魏皇帝,他孙子终于熬出头。
跟杨修一样,李白和苏东坡那种巨婴式的人物,混职场肯定混不好,牢骚一大堆,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连老板都不放在眼里,没事就点评皇帝。自恋,极度自恋。也难怪,粉丝多,走到哪都众星拱月,连皇帝都是他们粉丝。
所以,对饮成三人的李白基本上活在自己幻觉里,他最好的朋友就是酒和月亮。一天到晚喝酒的人能做什么具体工作。苏东坡还能做点具体工作,但瞧不起人,不吐不快的毛病改不掉,也是没用的。
这就是才子最大的问题:不能忍。杨修被杀之前对司马懿说:你知道你我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就是汝能忍,我不能。不过老实说,杨修没有辱没老杨家门风,他对司马懿又说:我在那边等你,倘若你能忍到最后,过来告诉我,此时走和那时走有什么区别。说完慨然赴死。
杨修绝对大户人家出身,弘农杨氏是当时四大士族门阀之一啊。按东汉算,祖上有连续四代都出了总理啊、军委副主席这些人物。
要倒到西汉,那他的老老老老老太爷,就是当时参与分项羽尸的。
这么大的士族,除了历代当大官的人多,还要精通一经,大士族门阀最起码的一个特征就是:由武入文,精通一经,传世。杨家精通的是《尚书》。
所以,杨修瞧不起司马懿家是有道理的,司马懿家虽然算半个士族吧,但跟杨家太不好比了,完全两个阶级。
从出身来说,杨修根本不需要参加工作,他工作纯粹是为了理想。
他在社会上风评那么好,《军师联盟》里他搞月旦评,被他认可的文化人呢,比得个什么文学奖牛逼多了。
这在当时叫:清谈,就是一圈文人在一起,搞个沙龙,喝喝咖啡,谈谈文学艺术和时事。纯粹吹牛逼,具体事么不干的。
当时有三个最牛逼的话篓子:孔融、祢衡、杨修。这三个话篓子是当时最能写最能演讲最能辩论的。跟他们说话,你讨不到半点便宜,抬杠能把你抬到翻白眼。
祢衡是个大毒舌,开始没人鸟他,他就靠撕逼出名,一个一个撕过来,谁有名撕谁。他说这天下的才子我只看得起两个人,老家伙是孔融,孔融大他二十岁。小兄弟就是杨修,杨修小他两岁。其他人在祢衡眼里都是碌碌之辈。
祢衡见谁怼谁,荀彧牛逼吧,他说荀彧一张死人脸,直接可以拿去吊丧。
司马朗,就是司马懿大哥,他说司马朗是个屠夫,我怎么能跟杀猪的搭话。
所以,祢衡这种人怎么能找到工作的呢,这就说到当时职场的招聘模式,靠推荐,三个话篓子互相欣赏吹捧,曹操一度还靠孔融装点门面,拉拢知识分子。孔融就给曹操推荐了祢衡。
但这个祢衡比孔融还刺头,孔融就已经很刺头了,曹操要禁酒,他跟曹操抬杠,说这个没酒怎么过日子,他的生活方式就是,座下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他还说尧就是因为一顿能喝千杯,才成为圣人的,这叫什么鬼。
曹丕呢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这女的美啊,曹操父子三人都想搞一腿。话说这跟你孔融有屁的关系,你也要讽刺,说周武王伐纣,把纣的妲己许配给自己弟弟周公,我本来不相信,看今天你们这么做,我相信了。曹操听了直接暴走。
祢衡也老骂曹操,曹操怎么容他,发狠说,我弄死你跟弄死一只麻雀或老鼠那么容易。
祢衡的职业生涯,于是开始踢皮球了,曹操把他介绍给刘表,刘表也不能容他,又把介绍给黄祖,黄祖急脾气,有次祢衡骂他死老头,他一气之下就把祢衡杀了。
所以啊,逞口舌之快容易遭无妄之灾啊。
绕了一大圈,终于说到杨修,杨修跟他们一路人啊。
才思敏捷,曹操反应都没他快,有快三十里地之说,就是一个问题杨修想出来了,曹操要走三十里才能想出来。
杨修什么都不缺,出来工作,就是想靠辅佐曹植,结束当时气数已尽的汉,他跟那些愚儒是对立面。杨修看那些愚儒对汉的愚忠,说这个世界怎么这么多疯子。
杨修是个激进派,急于求成。但是他和孔融一样,都是理论家,孔融居然还做过虎贲中郎将,也没看他打过什么胜仗。杨修打仗就更不行了。不过,他内外事务总能知晓啊,还善解隐语,一度很能博曹操开心。
但问题来了,才子啊才子,遇顺境时光芒万丈,遇逆境时则容易犯下低级错误。他太自恋,太低估老板,出几次彩就忘了自己是谁,公司是谁的公司。
曹操什么人啊,那么多谋臣,都是一路靠实践过来的,剖析问题全面又容易落地,加上又有城府,毕竟打仗治国又不是考试写文章。这些实力派尚且都服曹操,谓曹操善断。善断就是他能从大家的意见中选取适合公司发展的。
杨修呢,遇到意见不被采纳,就开始耍个性了。司马懿善稽首,杨修常振衣。
你看司马懿看到曹操,那个稽首的动作做得多标准,那是绝对的服从、绝对的惶恐、绝对的谨小慎微。
那杨修呢,首先不得不说,他那高傲的范儿绝对正。弹冠振衣,最喜欢穿白色的衣服,以喻内心高洁,那叫一个讲究。
其实呢曹操作为老板,能笼络这么多人,当然也是有胸怀。但凡事都有度,解鸡肋军令隐语乱军心,加上说杨修是袁绍之甥,这两点是曹操书信里为自己杀他找的借口。
所谓量变到质变,这个矛盾非一日之寒。曹操杀了杨修还跟他老子杨彪动情地讲:足下贤子,侍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绳之,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
什么意思呢,曹操说啊,你这个儿子啊,仰仗你的势力,处处跟我作对,我好多次想杀他,气得不行,但以为他会改,就一次次原谅他,但一味地让步,恐怕有一天他把你们这个家族名誉都毁了,从这一点考虑,我才杀了他。
有人觉得杨修说几句真话招致杀身之祸,有点冤。但话说回来了,几千年来,又何尝是他一个杨修如此呢?
知识分子给别人打工,领人家薪水,汲汲于功名,但改不了一个毛病就是话痨,对当下不满,讽刺发牢骚。
孔子那时候话不投机就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春秋那时候鼓励跳槽啊,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秦汉大一统,都没法跳槽了,知识分子你还这样,朝上不说,朝下瞎议论,议论什么,无非是厚古薄今。
李斯跟秦始皇说:这些臭知识分子,整天说古代谁谁谁如何如何好,对现在诸多不满。秦始皇直接讲话:坑之。都刨坑埋喽。
三国里曹操算是很有胸怀了,然还是解不开和那些清谈才子之间的疙瘩。所以杨修内心不服输,但现实中终究是个loser,司马懿静水流深,笑到了最后。
只谈讲故事的节奏和故事中的人。很认真地看完了前两集,不拖沓、不做作、不卖弄。编剧和导演至少不低估观众智商,对自己的作品是有高品质要求的团队。做到这两点至少已胜98%的国产剧。再说演员,于和伟的演技爆发我认为是从“我不是PJL”开始的,这部剧中刻意压低的声线,完全听不出东北音的台词以及到位地眼神和表演,可以说他现在对角色的把握和技巧高于有些程序化的张嘉译和吴秀波。其他配角,久未露面的许还山,司马家的管家都让人过目不忘。
至于张春华,导演用了配音简直是明智之极。刘涛至少不敷衍,虽然还能看到安迪的影子。但想想这个年龄阶段的大青衣还愿意屈居在小银幕且甘心做配角的可选之人也寥寥无几了吧。
曹操一死,就是个烂剧,还有这个剧里的女人都像神经病,一点逻辑都不符合 张春华,自不必说,就是一个草包泼妇啊,难不成能揪丈夫的耳朵,就代表成功女人?就女权了?特别纳妾这几集看的人尬癌犯了,脑残编剧不知道,古代有通房丫头,妻子带来的丫鬟都能行房,纳个妾那是在正常不过了,过去人讲究人丁兴旺,子孙满堂,不是现在生一个两个,弄一集意思一下,够了,在这像臭脚布似的,到现在七八集过去了,还在这隔应,好剧全毁了。 柏夫人,演出来是一个高傲聪明的大家闺秀,然而被人家退来退去,那个破门槛自己跨来跨去,在古代别说这种大家闺秀,就是贫困农女也受不了这样,这他吗是奇耻大辱啊,早一头撞死了,就是放到现代女人也受不了啊。 甄姬,漂亮,但是是编剧用来恶心人的,只要一出现,就是开口子建,闭口子建,天天在丈夫面前谈初恋,还是丈夫的敌人,有人这么傻逼吗。结婚20年,孩子两个,还是子建子建,人家曹植早三妻四妾了,这人设空洞匮乏的一毛,看的人发怒。可惜了一个漂亮的演员.。 郭照,自身就是侧室,还去求曹丕叫不赐妾,打自己的脸?还有结婚十多年,不孕,到历史上甄姬要死的时候,怀孕了,真他妈巧,然后肯定孩子掉了,狗血宫斗,编剧脑子里就是这些货了,脑残玩意。 还有邓艾,要女的站旁边才能好好说话,曹家那帮,人家是将军,但不是草包,一个个都缺心眼似的,诸如此类,让人看的隔应尴尬。 远的不说,说近的,《楚x传》,都说烂剧,但至少里面的人都符合逻辑,不唐突,做事行为不像神经病,这剧完全就是前面曹操、荀彧、崔琰等等那几个演员的演技撑起来的口碑,都没了,现在就现形了,弃剧
在看这部剧之前,你可能只知道吴秀波、刘涛、于和伟、李晨、王劲松、翟天临。但看完之后,你只会记住司马懿、张春华、曹操、曹丕、荀彧、杨修。看过花絮,这帮人不计成本的拍了将近一年,熬夜看完前几集,真的堪称年度演技教科书。快去看吧,这个剧会给你惊喜。
于和伟只要再演一次孙权,他一个人就是一部三国。
看不惯唯三国演义马首是瞻的高知阔论,明朝成书亦是时人所为,角色时间地点多与正史相违。为何当朝同为时人所述创作,皆要与前者无二?制剧态度已该鼓励,且看且论之又何妨。
挺好看的剧,我喜欢张芷溪小姐姐的甄宓,一出场就惊艳,红衣更是美爆,她的结局也是惨,但愿来生我们不要再相见。
第一集看过来,历史方面不谈,制作还算精良,演员演技基本在线,可以一追
从曹操死后,出现了神话的张春华、苦情的司马懿以及突然腹黑的曹丕...剧情也开始越来越浮于表面,内容俗套不堪。只有演员的演技、服装、道具依然精致耐看。这不很像我们看的许多低分的古装电影吗?一个华丽的空盒子....打到8.4确实过了.....
看到谈到尚书伪经就暗自赞叹编剧用心,看到兵器的还原度更觉得这份心思如今难得,再加上于和伟的表演,勉强五星。但当我来到豆瓣,才知道有那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在这里做学术研究,只悔自己在京师大学堂白读了这么久,竟还如此粗俗如此不考究如此不学术,咱们俗人都写不出影评,只能打分自白浅薄了
评分人数过4万了!军师这种题材能有这个关注度也是不容易,金秋再见!
司马懿跟柏灵筠终于抱在一起了,我正准备感动,弹幕飞过一句话:这剧我都追完了,司马懿啥时候砸缸啊?
看皇叔版的曹操 带劲
影视剧历史如果丝毫不能动摇,以后的古装剧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历史喷还是理智看艺术创作,就看观众了。凭良心讲这剧起码值三星吧,细节待推敲,制作精良,质感好,演员演技好,故事还算精彩。描写战争残酷,《十五从军征》足矣。还有把这剧跟《三国演义》比较,真有必要吗?
曹荀离婚大戏太扎心了,想起易中天老师的话:“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称帝,或许是因为始终忘不了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
总结三星半,前半段真不错,不是历史,也不是三国演义,更像水煮三国,全新的故事将三国题材中谋权与计谋刻意突出,跳脱演义对该剧接受度能更高一些,对司马懿从开始就强化了隐忍的个性,皇叔版腹黑曹操大赞,于和伟真牛逼!曹操死后,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总觉得配角塑造要强过主角,有点遗憾
演完刘备演曹操,于老师挺棒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实在是奇怪有人捧琅琊榜踩这部剧,私以为某榜的权谋比这部剧幼稚多了,无非脸孔讨人喜欢而已。这剧也没有标榜历史剧,如果艺术创作不能有虚构成分,那置三国演义于何地呢?服装道具比较考究,画面也有电影质感,不足之处对白过于现代,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另外剧的标题实在难以吐槽,减分项
除了配乐有点喧宾夺主,节奏有点散之外,情节还挺有看头的,人物也能立起来,比预期好,四星观望,接着看。(第一集的前半部分确实没开好;刘涛适合这种聪明的贤内助形象,比某颂舒服多了...翟天临真好哇,小哥哥算是青年演员里演技相当自然的)
很多人指出这部剧不尊重历史,可是这部剧的定位本来就不是历史剧啊。又有人说你不尊重历史也行啊,可以根据三国演义拍,可是为什么呢?前人可以编出一本三国演义来,现代人为什么就不能编出另一种三国故事呢?当然有人指出的称谓我觉得有理,编故事也要尊重基本法,所以扣一星。服装画面演技都挺好的
这边是誉王配梅长苏 那边是靖王配秦般若 曹丕焉能不赢
质感不错,历史感后面慢慢感受。抛开演员本身,剧的风格看来有吴秀波的气质~
16年2月到11月份,《军师联盟》在横店影视城养活了好大一批群演。盔甲重、场面大、还很累、每天要的人都很多,都是打仗!但去这个组工资也高,很多人是又爱又恨。去年没去过这个组的群演都不算真正的群演。翻翻自己的工资单,有30几天陆续去过这个组。制作精良,不像其他赶进程那些妖艳的贱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