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68集全

主演:王冰,吕中,马少骅,孙淳,李光洁,孙宁,徐敏,郑天庸,戈治均,廖丙炎,张洪睿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日年份:2003

 剧照

走向共和 剧照 NO.1走向共和 剧照 NO.2走向共和 剧照 NO.3走向共和 剧照 NO.4走向共和 剧照 NO.5走向共和 剧照 NO.6走向共和 剧照 NO.13走向共和 剧照 NO.14走向共和 剧照 NO.15走向共和 剧照 NO.16走向共和 剧照 NO.17走向共和 剧照 NO.18走向共和 剧照 NO.19走向共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走向共和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当中的二三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中国,则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在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着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许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后(吕中 饰)、李鸿章(王冰 饰)、袁世凯(孙淳 饰)、孙中山(马少骅 饰)等他们被记载在历史课本里,和中国的历史相挂钩。借由这部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个时代,那个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时代。前路虽然艰辛,但我们也正一步步向前迈进。©豆瓣比丘特的眼泪彩叶草之梦黄金神威 真人版爱你就捧你五等分的新娘剧场版严密的关系反恐追缉令魔法学院第五季海螺的声音冰雪大作战2蒙上你的眼:逃出巴塞罗那亲爱的麻洋街新龙门客栈番外篇金镶玉暗战第一季狮子山下的故事奇妙能力哥我是乔治娜第二季放送禁止 洗脑 邪恶的铁之印象丽兹2018春逝2001明珠游龙亚当·康诺弗:政府那些事空巷子拜见岳父大人2如果你离我而去新济公活佛DVD版印度合伙人(普通话)摩斯探长前传 第二季叛逆者2022凛冬兄弟继承高校通天书院昆西四季刘易斯探案 第一季特朗勃2015鞋子里进水的男人七夜衰女翻身第一季慈母曲桃花运2008事件全体起立

 长篇影评

 1 ) 历史不是像教科书上那么弱智!!

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学历史,总觉得为什么近代史部分的人物和事情那么混乱唐突。现在看了《走向共和》以后才明白,历史人物是很丰满的,历史书只是为了当局利益而筛选过了。(当然我这个我能理解,历史上哪个国家不是如此?)但是我们人民需要知道真相。
李鸿章:一改历史书上卖国贼的形象。是个很懂官场技巧并且很有作为的当朝支柱性任务。签订各种卖国条约实属无奈之举,都兵临城下了,不签行吗?就算他不签,历史上也会出现其他人签。然而孤木难支,他一个人无法改变清廷腐朽的现状。
袁世凯:极有才干,先后收到李鸿章,荣禄,张之洞,庆王爷的举荐,可见他当上大总统不是一个意外的政治“暴发户”,而是有一定资历的。然后他比李鸿章更加谙熟官场潜规则,很会巴结顶头上司,很有城府。不过越来越提高的官位让他野心爆棚,当上大总统的他经过作为的人一唆使,帝王梦很顺理成章的爆发了。
孙中山:近代伟人,大公无私,做事有韧性,经过10次革命推翻清廷。——试想历史上还有谁有这么大的耐心。可惜做事过于理想化,二次革命过于鲁莽,让袁世凯抓住把柄,间接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回潮。把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实属无奈之举,孙中山每次都是借力革命,其自身军事力量积弱,辛亥革命时,如果不用大总统之位利诱袁世凯,革命军是不是会被强大的北洋军扼杀不说,自己阵中估计也要倒戈。
慈禧:微微比教科书上的形象好一点,但也不咋地。表面上十分英明,但是遇到自己的核心利益,从不放弃。袁世凯琢磨着她的心思,建立了12年的准备立宪期,就是为了不损害老佛爷的有生之年的利益。
康有为:虽然君主立宪比封建专制先进,但是他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脑子转不过来了。还害得想维新的光绪帝再次被软禁。在民国建立后,依旧像回复帝制,完全不懂时代潮流,固步自封。
梁启超:早期跟康有为搞君主立宪,但是在得意弟子徐锡麟的惨死和孙中山的民国建立后,重新改变了政治观。不过对于袁世凯抱有幻想是他的一大败笔,还好能及时清洗头脑,坚持立场。


其他人物,就由大伙儿一起说说看吧。反正这个电影让我对于近代史的认识改变了很多。虽说是历史小说,总归有杜撰部分,比如说“罗文”这个国民党员的浓缩体,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东西都是真实的。退一万步讲,此剧当中,人物形象相比教科书上,极其丰满。我儿时的教科书上的人物形象太苍白了,太唬小孩了。就这一点而言,此剧就够贴近现实。至于为什么会禁播此剧,我估计是他动摇了统治者的一些治民理念和传统观念。
而且,此剧中也没有给出光绪之死和赵秉均之死,这两大近代悬案的答案,给予观众一个适当的想象空间。

对于喜欢历史的朋友们而言,此剧值得一看。

 2 ) 谁要是黑中堂就问问这个剧看过吗

李中堂,真是强 大清第一裱糊匠 收卢布,卖边疆 苏州城外还杀降 签条约,亲列强 避战保船丢北洋 兴洋务,办工厂 倒闭收割千万两 阿古柏,进新疆 吓得中堂直发慌 冯子材,打胜仗 转眼中堂卖精光 学外语,去西方 自比铁血俾宰相 俾公听了心发慌 还好我不是李鸿章 去日本,中一枪 号称少赔一亿两 要是真的能这样, 为啥不多中两枪? 俄英法,美日德, 个个都夸李中堂。 中堂签字最爽快, 不多BB不抵抗。 胡雪岩,左宗棠 一个逼死一个亡 大清朝廷记住了, 惹谁别惹李鸿章! 中堂治国安天下, 赔完银子赔边疆。 粉丝听了大不服, 我中堂背锅太冤枉, 大清王朝不姓李, 怎能怪我李鸿章。 上有妖婆传懿旨, 下有百姓来骂娘。 内有朝臣多掣肘, 外有列强来复枪。 中堂听了微微笑 果然一代不如一代强 东南互保不听令, 平叛屠城杀光光。 朝臣不死就流放, 中堂唯怕各列强。 两袖清风为官去, 死后遗银近亿两。 安徽李府千顷田, 上海别墅叫丁香。 字画古玩不计数, 五代子孙未败光。 时人百姓多亮眼, 两句评论心中藏。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中堂粉丝多奇志, 论我洗脑太张狂, 不问史料不问书, 只问! 走向共和,看过吗?

 3 ) 慈禧太后向列国宣战——吕中老师在《走向共和》中表演赏析


慈禧太后向列国宣战
——吕中老师在《走向共和》中表演赏析
文/荞麦花开

题前:
正餐上桌前,先来一碟开胃小菜。世人皆知陈寅恪记忆力惊人,他在一次上课时,脱口而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19字(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一书p5-6:多少年来,人们往往被寅恪先生的记忆力所震惊,甚至传为奇人奇事。我也有同感。大学时代听讲《长恨歌》,到释“温泉水滑洗凝脂”一句,他连带提到清故宫武英殿之浴室,一口气就念出了西太后那长达19个字的谥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如数家珍,令人瞠目结舌。)——慈禧太后谥号之长,为历代皇后之最,陈寅恪竟一口道出,关键是这还不是背诵十三经、前四史中的经典段落,属于所谓不需要占用有限大脑库存的“无用”文史冷知识,着实把听讲者镇住了。——这件轶事内里深处或暗透此一消息:对于如寅恪先生这样的前清遗少遗老们而言,大清孝钦显皇后是相当令人肃然的一个存在。这位实操大清帝国末造甚或整个中华传统帝制时代末期最高权柄长达半世纪之久的女性,到底有何魅力?

大陆科班演员远胜于港台演员之一大独门绝技,是当众大段台词戏,笔者时常回看摩挲譬如唐国强诸葛舌战群儒、骂王朗、斩马谡(《三国演义》),陈道明康熙乾清宫怒斥群臣、八达岭颁旨永不筑长城、千叟宴敬酒(《康熙王朝》),焦晃康熙承德戒得居怒斥众阿哥(《雍正王朝》),王冰李鸿章威海卫怒斥北洋众将(《走向共和》,配音为吴俊全)……这些经典桥段。个人窄目所及,女演员演历史剧唯一能与上述“须眉”抗衡——甚或精采过之者,舍吕中老师其谁?《走向共和》(68集海外版)25集慈禧向列国开战一场大段台词戏,在我心中是历史剧中最霸气无敌的存在啊,看了各种热血沸腾,第一次赶脚老佛爷个人魅力爆棚,其振作士气(煽动人心^_^)的功力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某某必可一战……
这里是谈戏的精彩,慈禧此举是一时嘴炮痛快祸国误民神马的就不多及了。(按:细绎史实,历史上慈禧并无向列国宣战之实。这个放最后分剖。)按《走向共和》里演来,慈禧对与列国开战其实是颇有顾虑的,哪怕在事先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棍表演之后,她还是内心清楚这些都只是把戏,跟列强能不打尽量不要打。但列强粗暴地竟去践踏老佛爷的心理禁忌——逼其归政皇帝。这无疑是捋虎须批龙鳞了。但见慈禧拿着放大镜看“洋人发来的照会”,面容无波;应该是看到列强逼其归政皇帝之语,抬眼,凝思,“哼!”;剧集特写镜头——手中的放大镜颤抖(这种特写镜头是摄影出身的导演张黎的强项,《大明王朝1566》中也多用);“啪”地合上外国照会红漆封皮,手中放大镜子扔在封皮上;一众臣子感到风暴前雷霆前的可怕窒息,胆颤默立,太后却只是利落简单丹田蹦出两个词六个字:“敲钟,叫大起儿!”——吕中的表演是有收有放,有抑有扬,大抵慈禧平常之态为内敛平稳,故而偶露雷霆之威才更为慑人;这一点,“飘风骤雨不可久长”、一味只有高亢的斯琴高娃似乎就逊色一筹。
“叫大起儿”是清廷“土话”,召集四品以上官员朝会为“叫大起儿”。剧里演来,但见数百官员顶戴补服色色鲜亮站得黑压压宫内殿外都是,张黎的摄影是一列列扫过去,那个壮观啊。《左传》:“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更何况是“攘十一戎”,召集在京所有中央委员召开七千人大会,实属题中应有之义。大清掌政皇太后也是正装庄容出席,脸上粉打得惨白,一如她即将面对的严峻形势。
如此大事,皇上也被从瀛台请来与闻。太后眼中噙泪,压抑着哽咽以尽量平淡平稳口气道:“你们怎么不说话呀,都哑巴了?大清的臣子们……你们就眼睁睁地瞅着,让洋人欺负我吗(最后一句泪声压制不住)?”
——“主辱臣死”。不论我们今日如何斥骂慈禧,但在当日清廷臣子心中,特别是饱读经史的儒士臣僚心中,皇太后抚育本朝两代皇帝,灭长毛剿捻子任用曾左李张缔造同治中兴……在臣下心中确乎是朝廷权威、纲常伦理、天下大统的代表,且是唯一代表,主辱臣死,圣母皇太后受辱夷狄,那就是我中华大国受辱夷狄(昔日之夷狄——清廷,其时确已是中国文化上制度上的代表),臣子万死莫赎啊!王国维殉清,也是殉中华文化之亡,因清之亡,实在已表示中华文物之衰亡……说远了。且看吕中演来,说道“让洋人欺负我吗”一语眼噙热泪,语虽平淡而内中更有一股女人独有的受辱可怜之意,“圣母”皇太后之“圣母”二字,味道全部出来了。
理学儒宗徐桐身感“国耻”“国辱”尤其强烈,第一个跪下:“微臣无能,万死不能辞其咎!”接着殿内外所有臣下黑压压跪下。
太后继续给力:“你们死有什么用……我要洋人死!”(说到“要洋人死”咬牙磨腮,这咬牙磨腮好如降龙十八掌“亢龙有悔”而蕴有余力,强自压抑着的愤怒仇恨比一味高亢如斯琴高娃老师所演孝庄太后用胸腔“喷出”大吼似更令人颤栗其雌威。)
刚毅、徐桐等领头放炮:“向洋鬼子宣战,打!”一个满臣,一个汉臣;一个是无脑热血武人,一个是理学清流“圣人”;一个是我大清皇太后不能受辱(满族家法),一个是我中华皇太后不能受辱(中华文化)……于是乎群情汹汹,必欲与洋人决一死战,满殿喊开打!
皇上冷着脸一脸病倦站起身来,准备泼冷水;正拿手绢儿揩泪的太后侧脸一惊。
皇上从不能打、打不过的角度“以史为鉴”,一腔郁闷不敢吼亲爸爸,只能大吼刚毅“你疯啦!”:“甲午年间,面对日本一个蕞尔小国,我大清败了。如今,面对的是西洋十一个国家。开战?刚毅,你疯啦!”
太后适时将最高层分歧扼杀于萌芽:“皇上累了,歇着去!”确保朝廷不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而是“只有一把号,吹的我的调”。皇上躬身答“是”,悻悻而退,殿侧呆着。
然后刚毅徐桐继续一唱一和,把“大清陆军+义和神拳”说得天花乱坠,不过“不和谐”声音也出现了,蹦出两个主和派,“义和团乱民而已,朝廷利用他们向各国开战,这是拿江山社稷、万方生灵当儿戏!”……瞬间朝堂乱成菜市……
太后一看,不得不放大招了——叫身边的李莲英将杀死德国公使克林德、绑在殿外的恩海传进来。
拿小民做戏,微言大义诙谐讽谏排除异音定下主调,是《走向共和》一剧的擅场,后边戏袁世凯办新学也是找了个叫花子到朝堂唱段子,这且不表,且看太后与杀了德国人的恩海对话:
太后:“洋人很厉害的,你不怕吗?”
恩海:“不怕!奴才没别的本事,就能杀洋人!”
太后:“说得好!洋人也不是那样了不得的。大沽口炮台一仗,不是打得洋人狼狈逃窜了吗?(按:大沽口炮台一仗其实是打败了,炮台失守。剧里演来是刚毅谎报军情,慈禧受到蒙骗。史实并非如此。)我本不想要洋人的命,此前还一直违驳众臣的意思,等待他们的改悔。可我等来了什么呀!(手中拽着洋人照会,高高举过头顶,振臂一声厉呼“可我等来了什么呀!”——同时大赞张黎的镜头运用,从上往下俯拍全景,气场满满。)”
“圣母”皇太后雷霆怒吼一声“可我等来了‘什么’(重音)呀!”缓步走下御座,来到跪地的恩海身前,轻声唤道:“恩海!”(吕中老师的年龄、演技、眼神、神态、语音,确乎把“圣母”二字演得很到位,这“恩海”一声,恰如一位慈母对儿说话。)
恩海眼噙热泪:“奴才在!”
太后:“亡国就在眼前,可这朝廷上,却出现了卖国贼,你说该怎么办哪?”
恩海大声答道:“乱刀砍杀!”
太后:“好!今儿个,这事儿就交给你了。(起身对刚毅)刚毅,你都听见了吧?”
……于是两个忠正直言主张不可开打的臣子被杀鸡儆猴了。
本来,按国际公法,杀德国公使克林德的恩海也必须要杀,这是大清国在世界面前的交代。不杀,就有了与全世界闹别扭对着干的意气了,而且是强烈意气。太后继续以平淡平稳语气轻声对恩海道:“恩海!为了我大清,你杀洋人去吧!”这既是太后对兵勇的懿旨,又是慈母对赤子的嘱托,但见恩海眼噙热泪热血效死喊声“嗻!”镜头切回,已是太后目送恩海远去后,站在大殿门口的背影,两边躬身肃立着王公大臣——她真正痛切的懿训,大幕要拉开了。
接下来,吕中所演慈禧太后这篇长篇训话,其痛切人心,令听者下泪,历史剧中似唯陈道明所演康熙皇帝于乾清宫怒斥群臣可比。从话剧演员具体的表演艺术分析,二位老师的大段台词戏总体上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有平有兀,有收有纵,蓄势待发处如大江平铺,陡然震怒处如怒海澎湃,而神妙莫测令人醉心处尤在其波澜非止一叠,而是如长江三叠浪,浪浪叠更高,一段壮阔汹涌的交响大曲乃由几段有抑有扬的段子曲共同谱成。详析:
太后转过身来,沉痛凝重的目光在群臣身上扫射一遭,开口了,却是“从头说起”,开篇便振聋发聩:“这国难,非自今日始啊!”以下先全文照录这大段台词:
太后:“这国难,非自今日始啊!明朝的时候,葡萄牙人偷偷登陆我澳门岛,从此就赖着不走了。几经交涉,至今也没还给我们。我大清入关以后,国泰民安,咱们关起门来,好好过了两百年的好日子。可到了道光朝,英国人来了,他带着鸦片来了。洋枪洋炮,逼着咱大清把香港割给了他,还闹了个五口通商。以后没几年,英国人和法国人合着伙儿又来了,把你们的咸丰皇上赶到了热河。文宗驾崩在行宫,京师百官星散,英法联军火烧我圆明园,那是我大清的万园之园哪!国宝让他们劫掠一空,又逼着咱们订立了北京条约。从此,西洋可在我大清内地传教了。日后的祸根,当时就这么种下了。以后,法国人想占我南陲,跟咱们打仗;日本人要占朝鲜,也跟咱们打仗。这些都不再说它了。可大国也好,小国也好,强国也好,弱国也好,各有各的风俗,各有各的信奉。可为什么一定要信你西洋的耶稣和天主呢?这就整天是教案了。义和团起来了,他受不了洋教的欺负,他不能不起来呀。就这么着,我拿洋人怎么着啦?我没怎么着嘛。小民杀了个洋教士,德国就出兵占了我胶州湾,没什么,咱们谈谈;意大利趁火打劫,什么也不为,张口就要我大清的三门湾,这个,叫我给回绝了;还有美国,说要利益均沾,别的国家占了我大清的便宜,他也得占一点,不能落下了!这都没什么,咱们都可以谈,只要咱们还能和平共处着。可怎么着了?他是得寸进尺,居然要管起我大清的家事来了!俗话说,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可那洋鬼子偏偏就蹬鼻子上脸,居然要骑到我的头上了!你们都知道,我呀,就爱护个脸面。可我的脸面是谁的?是大清的脸面,是咱们老祖宗的脸面,我不护着点行吗?!所以说呀,今儿个咱们遇到的国难,不是今儿个一日的国难,是几十年来的旧恨新仇!这战争既是逼到这儿了,咱们就旧账新账一块儿算!这战争是洋人挑起来的!皇上说了,咱们打不过。这就是说呢,打了,就是个死。可不打,也是个死。让人打死,总比让人吓死的好。至少死得光彩!”
吕中老师所演慈禧太后这段包羞发愤、蹈厉壮烈的开战前宣言,是历史题材制作中难得一见的经典段落。个人以为,就气势之壮烈而言,可堪媲美者,历史“剧”中则陈道明在《康熙王朝》中正大光明殿痛斥腐败一段;历史“片”中则《大决战 淮海战役》中毛蒋隔空对话下定战役决心一段——前者语意之沉痛差相仿佛,后者语气之悲壮内在神似。把两段台词恭录于下:
《康熙王朝》剧质素固不能与《走向共和》与《大决战》相比,但陈道明此段台词确乎足以振聋发聩,动人心魄。
康熙:“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当中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啊,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儿,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啦!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的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呢!”
下录《大决战 淮海战役》毛蒋隔空对话一段台词为笔者精校,自信是网络上最佳善本。
[蒋介石]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毛泽东]战役发起以前,对隔断徐州、蚌埠,完全孤立徐州这么一大坨敌人,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对黄维兵团加入淮海战场,我们一直很担心。现在看来,正是蒋介石破釜沉舟,调集了他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南线战略决战才显得这样非同小可,这样有声有色。
[蒋介石]当年先总理领革命军,分三路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
[毛泽东]我讲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现在看来,这个话,没有错。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绝不可进入战略决战。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利决战的条件。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的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蒋介石]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于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为我的葬身之地了吗?!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啊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出一个更恰切的字来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咯!正是因为如此,事情临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扑扑地跳,哪有这个道理呀,心跳的什么呢?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着这里、烫着那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哇!
[蒋介石]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毛泽东]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回过头来说慈禧太后开战前“宣言”。细玩文义,这段宣言气势壮则壮耳,“文理”其实是有点欠顺畅的——换句话说,吕中老师台词的“气”壮,并不能完全洗去慈禧太后宣言“辞”不壮之嫌。分析如下:
按,本次势不得不与列强刀兵相见,肇端是教案。教案一事,复杂万端,非本文数言可剖分明白。大致说来,洋人的教会在中国主要是行善,也不排除部分打着上帝耶稣的幌子干帝国主义的勾当的行径。中国的底层百姓固有受惠于洋教会对之感恩者,更大多数的则是“愚夫愚妇”,受外国欺凌而发泄于教会。这中间的摩擦事故,极易如火星般引燃引爆受外国欺凌几十年来的国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这一火药库。曾国藩处置天津教案,身陷其中如坠泥潭,千般小心终是措置万难,一代“完臣”几于“晚节不保”背着“汉奸卖国贼”的骂名黯然离开天津……教案之难处,可见一斑。就事论事,多数教案肇事方实为国人之愚妄无知者;但一个处置不善便是“卖国贼、大汉奸”,众口铄金,可不畏哉!梁任公在大著《李鸿章传》中以椽笔勾勒天津教案,要言不烦:“李鸿章办外交以天津教案为首。时值发捻初平,内忧甫弥,无端而有津民戕教焚法国领事馆之事起(同治九年)。法人藉端要挟,联英美以迫政府,其欲甚奢。曾国藩方任直隶总督,深察此事之曲在我,而列国蹊田夺牛手段,又非可以颟顸对付也。乃曲意弥缝,镇压津民,正法八人,议罪二十余人。而法人之心犹末厌,必欲重索赔款,且将天津知府知县置诸重典。国藩外之应付西人,已极竭蹶,而内之又为京师顽固党所掊击,呼为卖国贼(京师湖广会馆将国藩匾落拔除摧烧,即此时也。),白简纷纭,举国欲杀。于是通商大臣崇厚,恐事决裂,请免国藩而以鸿章代之。明诏敦促赴任,是为李鸿章当外交冲要之滥觞,实同治九年八月也。”慈禧太后迟迟未下定决心与洋人兵戎相见,一来最核心的原因自然是打不过;二来或许有哪怕咱们吃点小亏只要洋人不生事便好的心理;三来,若说她高居九重完全不清楚她治下的国人多是肇端在先,似也不可能。洋人是触到了她的痛处,逼其归政皇帝,这是涉及到最敏感的权柄问题了,她故而“不能不燃烧了!”(《大决战 淮海战役》毛语)
捋清了老佛爷的心思,再来看这段宣言,于其内部纹理便清晰了然了。
1.“这国难,非自今日始啊!明朝的时候,葡萄牙人偷偷登陆我澳门岛,从此就赖着不走了。几经交涉,至今也没还给我们。我大清入关以后,国泰民安,咱们关起门来,好好过了两百年的好日子。可到了道光朝,英国人来了,他带着鸦片来了。洋枪洋炮,逼着咱大清把香港割给了他,还闹了个五口通商。以后没几年,英国人和法国人合着伙儿又来了,把你们的咸丰皇上赶到了热河。文宗驾崩在行宫,京师百官星散,英法联军火烧我圆明园,那是我大清的万园之园哪!国宝让他们劫掠一空,又逼着咱们订立了北京条约,从此,西洋可在我大清内地传教了。日后的祸根,当时就这么种下了。”——这是讲列强侵凌中华的旧恨新仇,全是煌煌正理,没得挑。太后一步步引石铺街,切入本次战火的肇端:“从此,西洋可在我大清内地传教了。日后的祸根,当时就这么种下了。”
《康熙王朝》中陈道明康熙乾清宫怒斥群臣,起先是一大段“追忆逝水年华”,自己一生怎么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最后才清楚这些都不是大清的心头之患,“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吕中慈禧的大段“懿训”,也是以一大段“述古”起头,却不是追怀光辉岁月,相反,是追忆“受辱”岁月,从明朝开始葡萄牙人占我澳门,到本朝英军带着鸦片来叩开国门,再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宗北狩驾崩热河……这确然是一串血泪史国难史啊。
——整个一大段“听奶奶,讲革命”(京戏《红灯记》)语气平平,但所说沉痛,故言语无须激愤,痛彻人心者已在话中,最后到“那是我大清的万园之园哪!”一句,陡然提高音量,两眼噙泪,双手摊开,似要掏心般掏给左右两列臣子。在话剧艺术的处理上正如陈道明康熙开先一大段自述伟业“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语音也平顺,一直到“就是在这乾清宫!”一句开始赫然发帝王之怒,声若洪钟,雷霆崩裂,嗡嗡回荡大殿之上。——话题回转,圣母皇太后说的国耻,“非自今日始”,乃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则此耻已非复大清一朝之耻,甚至非明清两朝之耻,乃我华夏神州数千年未遇之奇耻!——爱新觉罗氏既已“顺天应人,抚有华夏”,则我大清自然就等于我中华,中华的主要我来做,中华的耻也须我雪。后边戏,庚子回銮厉行新政,废科举,太后也特特表示,科举非同一般,其为国之大事,不仅仅是我朝一朝之事,且是历朝历代延续了一千多年之事,“事关国家一千多年的师道尊严,典章制度,我一个人可是不敢圣明啊。这一回呀,你们都得跟着我,圣明一回!”懿训切切,太后说得明白,华夏千年之典章制度,其分量庄严,更在“我大清”之上——职是之故,“华夏千年之典制存废”,可不慎之又慎乎?“华夏千年之奇耻大辱”,可能一忍再忍乎!——不得不说,太后的语言艺术相当高(核心是理论水平高),这一下子激起了全中国无分满汉所有臣子所有民众同仇敌忾之心,特别是身上国耻感特别敏感剧烈的士大夫清流、理学儒宗的代表徐桐徐师傅,听闻太后说得沉痛,那个老泪难禁啊(编剧、导演深谙中国历史文化,老儒臣徐桐的老泪纵横剜心之痛,多个镜头特写;演徐桐的老演员表现也十分到位,感染力深沉)。
《走向共和》一剧在镜头的运用上绝非其他剧比如《康熙王朝》可比。陈道明康熙在上面慷慨沉痛大段圣训,摄影只懂下面给全景镜头,所有人都听哭了;吕中慈禧同样在上面痛切懿训,摄影给到下面却是百人百态,各尽其妙:1.皇上是一脸的不进油盐冷淡漠然——瀛台症候啊!2.庆王是个主和的,荣中堂也清楚不能打,故而这俩既不感动涕零,也不激昂喊打,脸上表情颇有不以为然然而太后又劝不下来的无奈,种种况味,全在眉际——俩人还不时交换一个眼神,这简直了……3.刚毅是一门炮,用《雍正王朝》十爷的话说那就是“狗儿的,二五眼!”所以面目狰狞简单粗暴。4.但刚毅不是儒学士大夫,身上的耻辱感沉痛感远不及徐师傅,故而镜头屡屡切给眼溢热泪的忠心老臣,这些都是讲究啊,可谓一丝不苟,处处有嚼头。
2.“以后,法国人想占我南陲,跟咱们打仗;日本人要占朝鲜,也跟咱们打仗。这些都不再说它了。可大国也好,小国也好,强国也好,弱国也好,各有各的风俗,各有各的信奉。可为什么一定要信你西洋的耶稣和天主呢?这就整天是教案了。义和团起来了,他受不了洋教的欺负,他不能不起来呀。就这么着,我拿洋人怎么着啦?我没怎么着嘛。小民杀了个洋教士,德国就出兵占了我胶州湾,没什么,咱们谈谈;意大利趁火打劫,什么也不为,张口就要我大清的三门湾,这个,叫我给回绝了;还有美国,说要利益均沾,别的国家占了我大清的便宜,他也得占一点,不能落下了!这都没什么,咱们都可以谈,只要咱们还能和平共处着。”——细味文理,这段有点小“没理”,但大道理占着。西洋教会在华行善为多,这是逐渐公开的史料客观反映的,毋庸讳言。所以慈禧所言教案的发生是因西洋教会强行传教欺辱国民一语,并不公允。但另外必须说,列强的确是抓住清廷处置教案“不公”的小辫子大肆得寸进尺,划租界、要港口、利益均沾。所以慈禧太后几句话又把主题调子定到列强欺我太甚这一主线上来了。
3.“可怎么着了?他是得寸进尺,居然要管起我大清的家事来了!俗话说,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可那洋鬼子偏偏就蹬鼻子上脸,居然要骑到我的头上了!”——这段其实认真说来,太没道理。为啥?以“天下为公”、“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大道理言之,真正不能忍的是列强凭陵欺辱我国家,至于我太后个人有权无权是次要的——只要你们全部退出中国,我归政皇帝就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嘛!但,太后的小九九摆明了是,你们杀我的人割我的地,闭只眼也可以过去,只要不动刀兵;但你要夺我个人的权柄,那就对不起了,宁愿社稷为墟,也要跟洋鬼子拼了!这正是“惟以一人享天下,岂为天下舍一人”!所以,我不能同意有的观众说《走向共和》为慈禧洗白的评论,该剧比《雍正王朝》等剧胜出的,是不放入太过倾向的主观态度,而是冷静客观地把人物端出来、呈现出来,不发议论不做评价,让观众自己去体会人物的复杂,品评人物的得失。慈禧有她非凡的一面,权术政略,俱有可道;也有古往今来孤家寡人共有的一面——冷酷坚忍,涉及到自身权柄,敏感异常,万事无商量。慈禧讲述列强辱华,从旧恨说到新仇,一线而下,条贯井然;实际上她没有说出的、真正刺痛其内心令其难堪的,也有一个“一线而下,条贯井然”的“从旧恨到新仇”——那就是列强对她个人的“侵凌”:如她此处愤激所言“居然要管起我大清的家事来了!”早在两年前戊戌政变她欲废黜皇帝而列国公然干预时便已有了;而她欲搜捕康有为悬赏重金购其首级,也是英国庇护康于香港英兵防卫森严而未得已;策立大阿哥也受到各国公使抵制……慈禧对洋人的仇恨,由来也已久啊!但这番必欲与洋人大战一场的核心用意或云真正用意,却不便明言出口了。值得细细咀嚼品赏的是,吕中老师在表演里,将前边儿大段波平浪静的台词里“抑够了”的情绪陡地平地掀澜,表情则咬牙切齿,动作则举臂指天,一句令百僚颤栗的“居然要管起我大清的家事来了!”从丹田里涌上,经胸腔里迸出,道尽其被欺凌之辱、对洋人之恨;然后又平缓轻柔道出“俗话说,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可那洋鬼子偏偏就蹬鼻子上脸”,“偏偏就蹬鼻子上脸”一语特别轻柔听来毛骨悚然,话剧台词阴阳张收之妙一至于斯,跟着又是平地一声雷举臂指天怒喝“居然要骑到我的头上了!”真可谓怒海操舟而稳如泰山,波翻浪涌中将撼人心魄的剧烈情绪操控得炉火纯青,有如盘山道走怒马,稳控缰绳有惊无险,非话剧台词功力深厚之大师巨匠不能办也。皇太后,请收下臣子的膝盖!吕中老师,请收下观众的膝盖!
4.“你们都知道,我呀,就爱护个脸面。可我的脸面是谁的?是大清的脸面,是咱们老祖宗的脸面,我不护着点行吗?!所以说呀,今儿个咱们遇到的国难,不是今儿个一日的国难,是几十年来的旧恨新仇!这战争既是逼到这儿了,咱们就旧账新账一块儿算!这战争是洋人挑起来的!”——太后的“英明”之处就在于随时随地把“朕即国家”、“国家即朕”这一面大旗高高举起给臣僚看(此一点,袁慰庭大人理解最透彻。后边戏他迎接太后回銮,伏地高呼:“太后就是大清,大清就是太后!微臣的一颗心,永远向着太后!”^_^太后满意道:“这话,才可我的心!”)。如上所析,她前边儿的话看上去没道理,但由于大清圣母皇太后就代表大清,就是大清,所以她的道理顺理成章就是人家欺负我,就是欺负大清,就是大清国的国耻!我护着我的脸,就是护着祖宗的脸,就是护着咱大清的脸!这个“大道理”,其实《走向共和》剧第1集开篇,她就借修颐和园教训过儿子和臣子了,“慈训”听来,与此段差相仿佛:
“就拿这万寿庆典来说吧。知道的人说我该享享福了,不知道的人骂我穷奢极欲,谁个又知道,我这也是为的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哪!寻常老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个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这一带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要是连我的生日都过寒碜了,不但连我的面子没地方儿搁,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儿搁!还怎么个体现大清国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同治中兴以来的兴旺气象都跑到哪儿去啦?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个道理,你们是真不懂?假不懂?还是不想懂啊?我看你们是不想懂!也就是说,你们做儿子的孝心,做臣子的忠心,都让野猫子叼去当臭鱼干儿给吃了!”
5.“皇上说了,咱们打不过。这就是说呢,打了,就是个死。可不打,也是个死。让人打死,总比让人吓死的好。至少死得光彩!”——太后水平很高,她不忘照应一下皇上前边提出的最现实的问题:咱们打不过。可经过前边儿一长段的国耻回忆录(从国耻到其实本与国耻无相干的“太后之耻”——在她的论述逻辑里被顺理成章地嫁接为国耻之最高耻辱、耻辱之极),那就是耻辱到这份儿,活着也没意思,那还不如壮烈成仁!——前文已道,陈道明康熙怒斥群臣和吕中慈禧此段戏在表演艺术上的共同特点是“有平有兀,有收有纵,蓄势待发处如大江平铺,陡然震怒处如怒海澎湃”,将话剧台词艺术阴阳张收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陈道明康熙怒斥腐败,当其语及“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语重心长,“才,几,年,哪”,语气尤为缓重,一字一顿,拉开间隙,似乎用尽全力挤出这四字,挤出每个字都那般艰难不易,凝眸弯腰直要把心窝子掏给臣子们——一个短暂的停顿,接着一声炸雷也似的狮子吼“忘啦!”伴随着雄浑的底气从胸腔中爆出,在肃静的大殿上滚滚碾过,康熙振臂一挥,手指全殿,“那颗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的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呢!”吕中慈禧此段台词,“皇上说了,咱们打不过。这就是说呢,打了,就是个死。”一语平静淡然,若无其事,大不了就是个死,那又如何?可接下来,“可不打,也是个死。”咬牙提气,由抑到扬升一步台阶;紧接着,“让人打死,总比让人吓死的好。至少死得光彩!”不得不承认,这两句话听来令人热血沸腾!特别是一句“至少死得光彩!”大有重义轻生、一往无前之慷慨悲壮、豪迈洒脱。闻鼙鼓而不思奋击者,非丈夫汉也!本文开头我说“第一次赶脚老佛爷个人魅力爆棚,其振作士气(煽动人心^_^)的功力与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某某必可一战”,那么最可一战者,厥推此处。
话已说得透了。太后分波破浪,走到殿旁偏房,群臣自动退后,皇上懵然抬首,惶惑起身恭立。太后凝视“恨铁不成钢”的儿皇帝,语气沉凝得如结寒冰:“今儿个我把话说明了,我这是为了江山社稷,向洋人开战。这战争结果,尚未得知。要是仗打了,还是个输,江山社稷还是不保,你,皇上,还有你们这些个大臣们,到时候别归咎我一个人,说是我断送了大清三百年的江山!”
按:这段台词是有所本的,《崇陵传习录》载慈禧语:“今日之事,诸大臣均闻之矣。我为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战,顾事未可知。有如战之后,江山社稷仍不保,诸公今日皆在此,当知我苦心,勿归咎予一人,谓皇太后送祖宗三百年天下。”(《义和团丛刊》第一册,第49页)——看得出来本剧编剧是全文“翻译”了慈禧这段半文言为大白话。
太后继续道:“皇上,拟旨吧。(皇帝嗫嚅哀求:“亲爸爸……”皇上情知已无法劝阻,惊惶痛苦“扑”地跪地。这一个镜头实在令人心酸。如此母子。如此大清。)好,你不说,我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朕,今日庄严宣示,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德意志国,开战!向俄罗斯国,开战!向意大利国,开战!向奥地利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钦此。”——这段皇太后代皇帝口述宣战诏旨,语意沉凝,语势壮烈。一句“洋人欺我太甚,竟至国之将亡”笼括前边那一大段“旧恨新仇”长篇台词,编剧处理详略得宜,此处不再复叙赘述。然后简短一句“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却是精警异常,堪为万古名句!最后一列列排比句“朕,今日庄严宣示,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德意志国,开战!向俄罗斯国,开战!向意大利国,开战!向奥地利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钦此。”队形整齐,气势壮烈,配合着剧里的镜头拉开退出,如大殿内外一列列伏地跪着的大清臣子,又如似画外音渐渐远去,远去到炮火纷飞的抗敌前线,让观众看到我中华子民,是怎样壮士一去,义不复生,一队队精壮的胸膛排着一列列悲壮的人墙,朝向列强的炮口,前进,前进!排比句之用,无过于此矣!
品味了这份精短的开战诏书,让我们从令人热血沸腾的剧集现场回到需要冷静考察的历史现场。关于引爆慈禧对列强怒火的最后一根导火索——内写有逼慈禧归政光绪条款的外国照会,两部有名的慈禧著作高阳《慈禧全传》、徐彻《慈禧大传》都提到是伪造,但具体作假者不同。高著写道,端王载漪为谋求一己权柄,伪造了洋人照会,逼太后归政皇帝,挑拨慈禧对洋人的怒火。徐著则写道,江苏粮道罗嘉杰得到照会,密报荣禄,荣禄密报慈禧,慈禧遂决定向列国开战。则两处“乌龙”一是蓄意,一为无意。高著为小说,徐著为研究专著,个人倾向于认同徐著所述。但核心问题接着来了:被触怒的慈禧是不是真向列国宣战了?
全文下录所谓的“宣战”诏书《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内阁奉上谕: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朝廷仍不开衅,如前保护者,恐伤我人民耳。故再降旨申禁,保卫使馆,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我赤子之谕。原为民教解释宿嫌,朝廷柔服远人,至矣尽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挟,昨天复公然有杜士立照会,令我退出大沽口炮台,归彼看管,否则以力袭取。危词恫喝,意在肆其猖獗,震动畿辅。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称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
朕临御将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孙,百姓亦待朕如天帝。况慈圣中兴宇宙,思德所被,浃髓沦肌,祖宗凭依,神祗感格,人人忠愤,旷代所无。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连日召见大小臣工,询谋佥同。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成,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
按:剧中本段戏最经典的台词“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何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就出自此诏书原文。编剧慧眼,功不可没。另,“甘心从逆,竟作汉奸”一语,则清室当然以华夏正统自居,故“清奸”则“汉奸”,此韩昌黎《原道》所阐《春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之义也。
——细绎诏书文义,所谓慈禧向列国宣战,其实在法理上根本是不成立的。根据国际通例,要向一国宣战,必须是指名道姓,堂堂叫阵,如甲午战争中国对日宣战诏书指点得清楚——“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将此通谕知之,钦此。”而所谓大清向列国宣战之诏书《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并未对列强指名道姓要开战,这实则只是一篇“此件传达至地市级”的国内动员令罢了(这从诏书题目也可见);所以上面咱们激赏那一列列气势壮烈的排比句“朕,今日庄严宣示,向英吉利国,开战!向法兰西国,开战!向美利坚国,开战!向德意志国,开战!向俄罗斯国,开战!向意大利国,开战!向奥地利国,开战!向日本国,开战!钦此。”只能视为艺术的加工了~。
又及: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从朝廷制度上说,国家元首仍然是皇帝,皇太后只是“掌政”,发布对外宣战诏书仍需皇帝“玉音”。故而剧中太后对皇帝说:“皇上,拟旨吧。”如中华民国对日宣战,也不是以实质上最高领导人蒋中正的名义,而是以其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名义:
中华民国政府对日宣战布告
(1941年12月9日)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并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  主席 林森

2015年7月30日写毕于成都

 4 ) 最全原型对照图,选角团队辛苦了

扮演者:吕中

扮演者:李光洁

扮演者:王冰

扮演者:廖丙炎

扮演者:张炬

扮演者:马少骅

扮演者:孙淳

宋庆龄扮演者:石佳丽

扮演者:孙宁

扮演者:张洪睿

扮演者:隋抒洋

扮演者:李永贵

扮演者:马小宁

扮演者:对不起没查到

扮演者:苏茂

扮演者:矢野浩二

扮演者:平田康之

扮演者:徐敏

扮演者:戈治均

扮演者:郑天庸

扮演者:胡龙吟

扮演者:对不起没查到

扮演者:乔立生

扮演者:李传缨

扮演者:蔡伟

扮演者:马仑

扮演者:李屹

扮演者:杨光华

扮演者:郑玉

扮演者:杨猛

扮演者:陈康

扮演者:周波

 5 ) 令人心痛的错过和缺失

中国近代史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历史,因其既打破了中国“独尊儒术”以来的种种僵尸般的压抑秩序,又没有走到后来日寇入侵山河破碎的时代。只是可惜,尽管那个年代有许多仁人志士充满爱国救国情怀,要推动这个几千年的封建国家走向共和,却由于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度自身的积习弊端以及种种偶然必然的缘故,最终还是与“共和”擦身而过——像中年人回忆起年少时错过的姻缘一样,我们现在回望这段历史也是充满叹息。 我一直认为这部电视剧是中国大陆最好的电视剧,其对历史的深入探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台词的拿捏、情景的调度,无不是上佳水平,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历史剧并不因为官方观点之好恶而隐其曲直,如慈禧、李鸿章、袁世凯、杨度等官方历史观点中的反面人物,毕竟也有其过人之处,如孙文、张謇、康有为等官方历史观点中的英雄们,则毕竟都非完人。 要把一个五十多集的历史剧在一篇文章里说出个所以然来,是不现实的。既然前面提到中国最终还是与“共和”遗憾地错过,那就还是说这个错过吧。我想,除去一些偶然因素之外,实际上是由于几个内容的缺失,造成了这个老迈的国度最终并未走入共和迎接春天。 一、观念之缺失。 当年为挽救深陷危机的中国,朝野各路精英纷纷为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开出药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开展“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图谋“维新变法”,孙文、黄兴等人则热衷“共和革命”。对于满清统治者来说,除了最后一种彻底颠覆其统治的选项之外,对于前面两种“药方”还是仔细考虑甚至一度心向往之的。为此,慈禧对于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在北洋的改革建设还是支持的,甚至对康梁“维新”也一度默许,“洋务”、“维新”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为了朝政市井的“流行词”。 然而,即便这些流行词普及程度再宽广,如果没有相应观念的深入人心,“共和”大业终究是无法实质推进。如电视剧中,曾国藩等人虽掀起洋务之风,却只是以同治中兴的成绩颇为自许,并未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当口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民国虽然已经成立,但作为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以及一干重要领导人士,对于现代国家权力运作与制衡的知识几乎处于空白状况。领导人物尚且如此,民间普罗大众更不必说了——革命党人还在南京革命阶段,一位老人求见孙文的状态是立时下跪、口称“皇上万岁”;民国成立后,孙文、宋教仁等人深入民间开展调研,却悲哀地发现民间的选举状态完全是一片乌烟瘴气。 面对这种现代政治观念缺失的状况,各方是怎样的态度呢?清政府在“立宪”之前有“预备”,而且一预备就是十二年;袁世凯以此为理由,宣称中华还是实行“帝制为宜”;而后来的孙文则发明了一个“训政”。不论“预备立宪”、“帝制”还是“训政”的出发点如何,他们都把中国民众缺乏现代政治观念作为一个现实原因,只是他们都选择等待、延缓来推迟现代政治制度的实行,却没有一方决心一面推行现代政治制度提升民众素质,一面改进民众观念促进现代政治制度的施行。大概,这又是当时几方领导人观念的缺失了。 二、程序之缺失。 现代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讲制衡、讲程序,而“程序”二字之于传统中国来说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中国人在处世时都秉承着一种绝顶聪明的实用主义,于信仰、于办事、于社交莫不如此。于是在政治领域一旦需要革新,都喜欢不按照程序推进,而是充满了政治上的“拆迁情节”和“抄近路意识”。 康有为在数陈变法之利,却深感推动之难时,并无平稳推进之实干精神,却是一把抱住光绪帝的大腿痛哭:“皇上,只要在朝中杀几个一二品的大臣,这法也就变了啊!”显然在他心中毫无程序之位置 。清廷晚期迫于民意宣布预备立宪,却只打着“预备”的旗号忽悠全国。民国成立后宋教仁被刺,当时的司法可以说已经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按照法律程序向北京传唤国务院总理赵秉钧!赵被毒死后,司法途径仍有空间,只是孙文领导的革命党并不注重这个程序,还是掀起了“二次革命”。袁世凯出兵镇压革命党,面对国会议员的关于程序制度的责问,他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地宣称:“我早就违法了……” 今天,若稍有常识,我们便知如果没有程序,即便是好心都有可能办成坏事,而如果谋事者还是怀着坏心呢?既无纯良理想之引导,又无必要程序之限制,能产生什么后果呢?电视剧描述的这段历史中,于康有为、袁世凯、孙文等人的动机倒可以不谈,只是我们却看到了缺乏程序操作导致的政治灾难。 三、文化之缺失。 在政治文化方面,中国统治者一直以来怀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自大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其领袖欲强烈而进取心和开拓疆土的决心并不鲜明。而民间则多秉承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认识,这是一种的道家思想所标榜的“变”,却绝非关乎时局、社会进步革新的“变”——对于中国人而言,即使是统治者替换,也并无不可,因为有“顺乎天道”这个万试万灵的幌子进行心理安慰,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即是很好地表明了民间的这种心态:一个卖面条的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也处变不惊,说道:“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即便洋人来了,我煮的这锅汤,是祖宗传下来的,我酱死他!” 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民间对政治权利、统治阶级从不过问,如果不打破这种政治文化,要“走向共和”当然还是难上加难。这是政治文化,当然如果说到其根源,大概还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在这个文化里,生产者的自给自足是理想状态,统治者一旦“轻徭薄赋”已是莫大恩赐,而广大从事农耕的民众对于政治制度、政治权利方面并无多少需求。这种文化之于现代政治来说,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和换血。回到《走向共和》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来看,当时中国仍是以农业文明为主体,工商业尚处于萌芽的发展阶段,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经济基础是无法产生适应现代政治文明的文化的。 四、信任之缺失。 中国有一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话中透露出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和利己主义,实际上这个态度正是许多人的座右铭。而一旦怀着这样的心态,再讲信任自然已是奢谈——所以,袁世凯听到孙文以极端的理想状态掀起反清武装革命,并非为一己之私时,他对旁人反问道:“你信吗?”所以,革命党人不相信清廷预备立宪的诚意,恐怕清廷统治者们自己也不信;所以,孙文等人不相信司法途径可以解决宋教仁案的问题…… 不信任即无法和解,无法和解即带来另一种对话方式:武力。慈禧与光绪互不信任,结果变法变到维新派要诛慈禧,慈禧则杀掉了戊戌六君子;袁世凯与孙文互不信任,结果二次革命之后只是遍地军阀;后来的北洋政府与南方革命党人互不信任,带来的是北伐战争;再后来国共仍互不信任,只有拔刀相见……好比两个对坐下棋定输赢的人,双方都不相信对方赢了之后会给自己台阶下,于是一旦局势稍有变化,便掀桌子干架。 在一种特定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之中,稍有差池便会造成全局的崩溃,中国近代史上不但面对着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等统治者无法控制的激烈事件,而自身还存积着如此致命的缺失,要“走向共和”自非易事。只是可叹到了今天,这几个缺失仍未得到填补,大概所谓“走向共和”还是处于一个未完成状态。

 6 ) 中国往事

孙中山说:“国家要进步,就要走共和的道路。”杨度说:“从秦朝的陈胜吴广到大清的太平军义和团几千年了,可总有那么一帮人老想着把一个国家推翻了重来,动不动就砸破烂摊子,一言不合就落草为寇,到头来怎么样吗,小孩搭积木,搭了毁,毁了搭。就算搭成了,不过是改朝换代。”孙中山说:“不,不,我搞的革命跟过去的改朝换代那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历来的改朝换代都是推翻一个皇帝又冒出一个新皇帝。我要改变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不是改造一个王朝。”杨度说:“谈何容易,你那个共和国蓝图哪儿来的?美国,可人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是个移民国家,文化是新的,从头开始搞共和没问题。咱们国家成吗,皇权统治了数千年,中国习惯了有个皇上,要想建立宪政国家也得在皇权的地基上打夯。”孙中山说:“这是谁说的,这是不懂得世界之文明,不知道世界之真进步。我就是要挖掉几千年的封建根基”杨度说:“你挖,你挖,累死你。”孙中山说:“杨度我们俩个一起挖”杨度说:“你休想”
从孙中山和杨度这段对话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当然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走向共和的精神令我们每一个人佩服。但结合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走共和之路,从我自己的感觉来讲我是赞同杨度的看法的。从戊戌变法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我们看到在中国这个国土上要建立共和是多么的艰难。在孙中山和杨度的对话里,杨度说的:“你挖,你挖,累死你。”给我印象最深。
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七个字,杨度能说出这七个字就证明杨度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以及对走向共和的艰难比孙中山要深刻得多。杨度他清楚的认识到在中国皇权统治了几千年,中国习惯了有个皇上,他清楚要想建立宪政国家也得在皇权的地基上打夯。由此我也想到我从法国回来写的《从埃菲尔到景山》这篇文章所反映出的,中国的皇帝和法国的皇帝是多么的不同,其实走向共和最大的难点并不是那个皇帝,是杨度所说的“皇权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满清王朝,可是一直主张立宪的袁世凯他又挡不住“皇权的诱惑”走向了历史的反动。在中国封建集权和专制这种“皇权思想”不但对于当权者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而且在普通民众中也总是希望有一个皇帝或者救世主来主宰我们的国家。对于这一点至今都是有着多么大的市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造成了在中国走向共和这条路是多么的艰难。
《走向共和》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从“甲午战争”开始的,由此可以看到真正让我们这个东方大国感到震撼和耻辱的不是鸦片战争和火烧圆明园,而是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崛起。“甲午战争”后的满清皇朝的慈禧和光绪实事求是分析出是日本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度战胜了自己的封建专制制度,应该讲慈禧和光绪能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就非常的不简单。这部连续剧也就由此展开了“专制”“立宪”和“共和”三股势力相互争斗的大舞台。

 短评

吾国近年最好电视剧集

10分钟前
  • 行云天下
  • 力荐

非常值得一看,有点理想主义情结的历史片,不同于一般历史片仅仅是权谋或者苍凉。

14分钟前
  • 挑灯看剑
  • 力荐

中国最好的电视剧,即使把电视电影一起排名,我也把它排在霸王别姬活着前面

19分钟前
  • ricky
  • 力荐

我想这片是独孤求败了,十年之内恐无人超越

20分钟前
  • 东方白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孙中山一脸兴奋的跟哥哥说:“这是革命牛啊!”,倒霉的哥哥...怎么就摊上你这么个革命狂弟弟...

23分钟前
  • JACKIEXIA
  • 力荐

认识中国的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当下

24分钟前
  • 昊明
  • 力荐

看完之后超崇拜李鸿章。。。“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梁启超《李鸿章传》)

26分钟前
  • 黄业霖
  • 力荐

百年之后,李鸿章万万没想到是,还吾公道的是一部电视剧,而不是教科书。。。

30分钟前
  • 与李白大醉一场
  • 力荐

真正有意思的是06年到17年评论的变化。

35分钟前
  • 琅琊阁玄字技师
  • 力荐

孙大炮,对不住了,我们还是搞砸了

39分钟前
  • 响亮的名字
  • 力荐

李中堂,这么多年都误会您了。

41分钟前
  • 乾隆裸衣斗貂蝉
  • 力荐

看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已经知道了结局

45分钟前
  • 看个电影
  • 力荐

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0分钟前
  • 裴黄婷婷
  • 力荐

有个评论说这电视剧十年无人能超越,现在17年过去了,仍然没有。

51分钟前
  • 吃瓜尔
  • 力荐

国产剧我一直都推荐《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前者不再公开播放,后者收视极其惨淡,其历史和情怀永远令我潸然泪下。这两部片和其中演员都未因此得过什么奖,但奖项都太不值。我们从不缺好演员,从不缺好编剧,只是情怀没有出口,情怀也卖不起价钱。每次重看都会有新感触,好的作品禁得起年年岁岁的重复。

54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荐

虽然存在国产电视剧的一系列通病,但中立的视角和史实的再现十分难得,加1分

55分钟前
  • 推荐

要看完全版,不要看阉割版

59分钟前
  • 海马
  • 推荐

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电视剧,没有之一。一部真正尊重历史的历史剧,与各种歌功颂德剧和戏说剧大不同。慈禧、李鸿章、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等人的塑造非常成功,也基本真实、客观、公允(看的时候,我特意查了不少史料),与历史课本也是大不同。台词一流,极富年代特色。海外版68集。

1小时前
  • Clyde
  • 力荐

治世的时候上面要有人,乱世的时候手里要有兵,什么时候都要有银子,最好还有命

1小时前
  • lakeblur
  • 力荐

一个在认天命的前提中求变革的李鸿章 一个有抱负没手段的光绪 一个假开明真短视很自我的慈禧 一个目的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会来事儿但小心眼的袁世凯 一个思维禁锢的康有为 一个不坚定的梁启超 一个立场坚定天赠模范朋友家人但实际上用着他人的血肉之躯实现理想国的孙中山

1小时前
  • NoEnoughPant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