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迷

HD中字

主演:耶日·斯图尔,莫格莎塔·札柯夫斯卡,艾娃·珀卡斯,斯特凡·希泽斯基,耶日·诺瓦克,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马雷克·利特夫卡,博古斯瓦夫·索布丘克,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安杰伊·尤加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影迷 剧照 NO.1影迷 剧照 NO.2影迷 剧照 NO.3影迷 剧照 NO.4影迷 剧照 NO.5影迷 剧照 NO.6影迷 剧照 NO.13影迷 剧照 NO.14影迷 剧照 NO.15影迷 剧照 NO.16影迷 剧照 NO.17影迷 剧照 NO.18影迷 剧照 NO.19影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影迷628

在七十年代末社会主义的波兰,工厂采购员菲腊买了一个胶片机拍摄刚刚出生的女儿。厂长让他拍厂里的纪念晚会,结果得了业余影人奖。这让菲腊更投入于电影,为此他的妻子并不开心。老板左右了菲腊的影片创作,这让他很难受,菲腊瞒着老板和电视台的人联络,他的导演生涯逐渐上了轨道,妻子离开了他,公司的史哥也离开了,菲腊毁掉了自己拍的菲林。

一个因为电影而成长中的男人

 2 ) 给每一个想拍电影的人

这个时代
很多人想出名
很多人想证明自己的思想
我们拥有了制造影像无限的权力和自由的空间

但是
最终我感到麻木和空虚
在某一个部分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 我已经没有感觉了" 那个红衣服的女人只在两个场景中露了脸

看完电影

同学对我说
如果以后我因为拍片子没有了老婆怎么办

而我现在的感受和这个红色衣服的女人差不多

对一切都没有什么感情

我们太专注于表达自己 技术 夸张 理性

然后呢

开始忽略真正的生活 真正的自己对生活的索取和感受

" 最自然的生活"

你还记得那些台词吗 一切都如此简短 有力

一语击中

在这个时代 所有渴望成为导演的人所产生的关于生活本身的问题

最后他看着摄影机
开始反省那过去的一年他所失去的
因为他以为除了电影以外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是电影是什么呢
是自然的生活

为了什么
为了列宁
要买什么
电影报和政治报

还有什么
我的妻子 孩子
我的家

我的生活

 3 ) 对电影的思考


这是基斯洛夫斯基早年的电影,可是从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十诫》中的思考。
片子的立意简单而直率——关于真实的含义和思考。

女儿将要诞生,男主人公用两个月工资买了台小摄影机,他的生活也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厂长请他把25年厂庆拍下来,随后这个记录片还参加了影展,还获了奖。
无心插的柳却令他第一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他的心中有些东西萌芽或者复活起来。
厂长也愿意资助他拍些东西,但要获得同意。
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他只想拍那些自己感受到并想记录下的东西。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拍摄,熟悉有关电影的一切,还请名导来座谈。
电视台也很快播出他所拍摄的片子,一切似乎都那么的顺,他自己都来不及思考。
忽然老婆无法忍受他对电影的热爱,离他而去,因为她只想要平静的生活。
厂里也因为他播出的片子受到影响,可能会关门。
他开始思考,究竟自己在干什么?
自己的片子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可以扮演、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据说拍完此片后基大导演说了类似这么一句话:记录片死了。这感觉就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当时还不是大师的基斯洛夫斯基,用这样一部真实而亲切得引发观众对电影乃至对生活本身作思考的片子,告诉所有人,原来电影还能这么拍...

 4 ) 观影纪略之一这才是生活

νώθι σεαυτόν
认识你自己

迟到半小时才在衡山1号厅坐定。从叶莲卡被睡梦中老鹰啄食小鸡的情景吓坏起,直到菲利普坐在窗前喃喃地对着16mm摄像机说着一年前女儿出生时的情景。看完后整个人恍恍惚惚穿过衡山路拐进华山路,在雨中不停地走,路灯不明,行人稀少,心下感触,一霎又悲从中来,几欲落泪。不知是不是经历过苦难和重生,波兰籍的电影,骨子里总带灰色。

也许菲利普是导演的自白,也许菲利普是观影的大众,也许菲利普是藏在人心里的执念。候麦是喜欢躲在镜头后静静观察巴黎百态的老派知识分子,老伍迪每年都会给自己写一封电影情书。菲利普只是想拍电影,拍身边的生活,至于原因,很复杂,或者只是想拍就自然而然地拍了,或者像开灵车的奥维利说的,人死了,但他们活在电影里。

厂长是现实的哲学家,他眼中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很多灰色地带他看得清楚,也参与其中。工会主席一辈子碌碌庸庸,却一直在维护菲利普的理想。维特克是热血青年,单纯,爱好摄影,现实却要给他的双眼蒙上阴霾。安是一朵云彩,什么都不真正在乎的她才是片名中的Amator。

最后,回到原点,一边将胶片曝光一边说着“去追啊,去追”的菲利普,接下来的面目特写,有混合着遗憾的决心,正契合了扎努西的伪装里唯唯诺诺的被谈话者,放弃成为第一个和校长打招呼的人。他不是Amator,只是有妻有女拍八毫米胶片的普通人。

 5 ) 迷的周期

忘我的着迷与井然的生活能否共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普通人在被动地接受并转而主动追求爱好的过程中,原本兴许能长久美满的生活却离他而去。孔子说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难的不是极端,而是兼顾。


《影迷》里的菲力起初是一家工厂里的工人,为了记录新生女儿的成长点滴而购置了一台摄影机。当工厂领导要求他用摄影机记录下周年庆典之后,菲力被推到了一个并非自己所期望的位置,但事实又表明他的确乐在其中。周年庆典的时候他快乐地东奔西跑,“拍摄一切会动的东西”——台上表演的歌手、与会的领导、逗留在窗边的鸽子、闲暇时打闹的员工、离开庆典现场的妻子——我们看到在菲力沉醉地拍摄时她始终一脸的恐慌,她无法参与也无法分享菲力的喜悦,她败给了摄影带给菲力的快乐,所以选择默默离开。回到家中的菲力试图安慰妻子,表明了对摄影的迷恋不会撼动家庭在他心中的地位,他尝试调和两者的比例。然而,当菲力被要求(又一次被动地)参加业余电影比赛之后,无疑又进一步加速了他对“拍摄”这件事的沉迷,渐渐地他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记录,他不要拍摄女儿正常的样子,他想方设法将女儿弄哭,他从一个记录者变成了一个创作者,就像对说故事的人而言,创造总是比转述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这使得菲力之后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带着某种目的性。


菲力不断提高着自己制作电影的技术,不断变换着拍摄的范围,从人物到现象、从表象到本质、从工厂中克服先天不足的工人到小镇华美高楼背后破旧的小屋……而同时,他的正常人生活也正以同样的速度远离他,他的生活已经被电影塞满,再容不下任何的时间和情感。随着他获得业界人士的赏识、所拍的电影也被播出并大受好评,他的妻子也带着女儿离开了他。从此。关于女儿的一切,他都只能在摄影机里寻找。


电影能将逝去的光景重现在人们眼前,这种魔力令人着迷,这也是为什么那位邻居在看到他母亲生前的那段影像时哭泣的原因,“人已经不在,但却永远活在电影里”。还有那位得侏儒症的工人,也从那部拍摄他的电影里获得了感动。但同时,那些因为他拍摄的电影而遭到厄运的人们又令菲力迷茫。他的同事因为电影的播出而提前退休,那些被用来维修小镇建筑的经费原本是给建造医院和托儿所的。他有那么一刻意识到了电影是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的,他试图摧毁自己拍摄的电影,但又在第一时间感到了后悔。

 
在迷的初期,我们都轻易地失去了抵抗力,然后有了道德,于是有人不再迷,然后有了名利,于是有人不再迷,然后有了冲动,于是有人不再迷……

 
就像在所有的知识体系里,那些终极的疑问和审视的视角,最后都免不了要与自身产生联系,菲力也开始停止将镜头对准外面的世界,继而转向自己。对于电影来说,也许把自己失去的生活留在自己的作品里是最好的一种方式——来兼顾爱好与生活。


于是,在电影的结尾,一个周日的早上,他打开摄影机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然后,有了这一整部电影。


2013.09
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76429/

 6 ) Quote from Stasio

“These thing will happen more and more often, but you have to keep moving ahead. If you feel you are right, the rest doesn’t matter. You’ll never know whom you’ll be helping, or whom you’ll be working against. Just as you didn’t know in this case, you will help some and harm others. You are a sensitive man, so it will always be hard, but you must always do as you feel.” Something good has awoken in you, hang on to that.

 短评

电影人的困境与挣扎,更深是对该身份的反思。因为亲人不理解、周围嘲笑,因为资金困难、权力压迫,因为引发的连锁效应,你是不是忘记拍电影原初的激情了?最终,与周遭与生活达成假象的和解。刘小枫说:“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激发个人的道德反省。” 弄清道德困境不等于解决道德问题。扎努西好帅。

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修复版放映,从这部电影的角度来看,影像是对现实的抽离与检视,而并非对现实的再现,主角因为痴迷于影像而耽误了生活并由此走向迷失,反思过后将镜头对准自己也就意味着他终于开始正视生活,基氏利用主角身份作为创造化学反应的装置,使得本片在探讨影像与现实的关系同时,也成为拍摄者对自身的检视

7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基耶斯洛夫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38岁,片中主角30岁。而立之年歪打正着迷上拍纪录片,男主角在艺术和家庭以及各种阻挠中的周旋,结尾面对镜头回忆一年前的平静生活因为突然闯入的对电影的热情而不复存在。影像的维度跨越生死;平静的生活固然好,但有时候会找到生命中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本片的译名不太准确,官方英文片名Camera Buff,是(拍)电影迷,不是(看)电影迷。这是基耶写给电影事业的情书,同样的所有爱好者/从业者也都深有体会。

11分钟前
  • xkan
  • 力荐

到最终画面结束 对我来说几乎是部以日常生活为背景的恐怖片 胶片在机器中运作的小小噪声不停这个噩梦就没有醒来//甚至不需要生活在一起的人的理解 仅仅是忍让都极为珍贵 他们不会明白在他们眼中偏离了正轨而在本人心中逐渐进入轨道的这种偏差美妙在哪 从这部影片来说 妻子记得的是日常记录 老板需要的是工厂宣传 理论者看到的是能够解释的影像 或许同事体验的是嘉奖的获得 而莫兹认定的是影像的真实//也许可以绝对地说 很少有人能真正抗住镜头 扮演角色至少比扮演自己要来得轻松些许 可信的虚假是人类自然的自我保护//人需要自怜以自持//“木乃伊情节”与“电影眼睛派”与“纪实性本质”

12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最感动的一幕还是,当他把给朋友妈妈拍的东西回放给朋友时(朋友的妈妈已经去世),朋友说了一句:“谢谢”。影像的力量如此简单。谢谢电影。

14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细节很有真实感。政治上的软化处理,但暗藏恐怖。运镜如主人公般规矩,比其巅峰作品要差是明显的。

1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自己的书中写道"电影意味着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意味着严寒、大雨、泥泞以及举着笨重的灯……别的东西,包括你的家庭、感情和私生活都是第二位的。"他一直在寻找电影的意义,正如影片中那样。电影是人的第二重生命,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时光,透过镜头有了忧伤,有了情感,那些离别变得隽永。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基早期的电影,自然没有后来的圆润纯熟,开片就可看出剪辑的迅速和粗糙,但是这无损于整个故事的叙述,不由让人生发赞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真是叙述的艺术!真棒!

2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主角翻看电影书,画面特意停留在Ken Loach的“Kes”,记得某文介绍基大师,基耶便一直提到对“kes”的厚爱,果不其然。

25分钟前
  • 37°2
  • 推荐

在开始拍长片前基氏本人就是拍工厂纪录短片出身,难怪有那么多细节很真实,而且不仅有之后变成文艺青年束手无策的自怜雏形(最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还有后作中少见的揶揄和讽刺。当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看着很像斯科塞斯的男青年哈哈,在影展大骂片子都是垃圾,回头就被电视台收了去...

2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然后我爱上你这便是物证』

34分钟前
  • Paktin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对主角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影迷和电影人会感同身受吧。理想面对现实如同鸡蛋磕碰石头,蛋壳破裂,依旧纯洁。邻居看见去世母亲的影像,电影是如此美好而伟大。朋友的原谅和理解让人动容。主角拿起摄影机面对自己,正如导演在进行自我审视,对电影深沉的热爱融化在忧伤中

3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基耶夫洛夫斯基着力点永远不是生活的两极,而是普通人,普通之境遇,以及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这种困境可能来源于体制,可能来源于亲情。生活在这个框中,挣扎过程即是生活本身。矛盾迫使我们反躬自问,在冲突中缓解,并走向下一个冲突。

40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当有了新的希望,谁还会固守以前的生活。

45分钟前
  • 阿尔法
  • 力荐

不是不喜欢平静安稳的生活,而是在那生活之上,你还应该去热爱或追求点什么——包括电影在内等艺术形式,能给予人类另外一双眼睛,更加真诚、善良和客观地看待周围事物。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电影里大概有一些基耶斯洛夫斯基自身的经历在里面,吐槽了电影工作者的诸多无奈以及对电影本身意义的思考。

50分钟前
  • Don't Panic!
  • 推荐

确定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会是我之后不断回看的大师导演,他总是能把现代性的反思和醇厚的诗意糅合得恰到好处,而这部作品所完成的对生活的撬动,是我在去年那帮华语青年导演的元电影里完全看不到的。绝不只是迷影主题而已,视点从始至终跟随着男主角,我们从他投入的拍摄中感到了一种生命的激情,以至于同样忘记了现实时间的流转:驾驶灵车的不再是朋友,心爱的妻子也决绝离开。结尾他将摄影机朝向自己,对镜诉说的动作其实也是向全体影迷提问:电影是帮了我,还是害了我?平庸人生与光荣梦想之间,真的是如此不可调和的吗?

51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这种片子怎么就能那么闷,我实在也看不出里边饱含基老的热情。他是因为爱拍/看电影才买的摄影机吗?不是!所以再讨论也和众生不同。我喜欢他说拍片找到了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看完我对自己的现状却感到了惶恐…

52分钟前
  • Mmm
  • 还行

生活好可比搞艺术难多了,凡事保持初衷难上加难。应该有很多基氏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的写照,也是他从拍摄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转折,爱好事业家庭的平衡点不好找,但他迷影的时候真的很可爱,还有年轻时酷帅的扎努西。而结尾的自拍又把我是谁该去哪做什么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探讨影像和现实关系的这一终极命题,至少人没了还可以在胶片里活着。资料馆波兰影展修复版。2021北影节重看。

53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影像保留了已故之人的生动模样,留存一份记忆;影像记录了工人的工作轨迹,呈现一份观点。主角从拍女儿、拍朋友、拍工厂到拍社会,客体越来越宏大,同时也是背离初衷越来越远,疑惑丛生,最后拍起了自己,这是一次自己与电影直接的对话。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