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高地

HD

主演:安东尼·拉莫斯,梅丽莎·巴雷拉,莱斯利·格雷丝,科里·霍金斯,欧嘉·梅雷迪斯,吉米·斯密茨,格里高利·迪亚兹四世,达芬妮·鲁宾-维佳,斯蒂芬妮·比翠丝,达丝莎·坡兰科,Noah Catala,林-曼努尔·米兰达,Mateo Gómez,马克·安东尼,帕特里克·佩奇,詹姆斯·雷娃,克里斯·杰克逊,苏珊·波尔法,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Valéry Lessard,亚历克斯·佩雷斯,安妮·比萨比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身在高地 剧照 NO.1身在高地 剧照 NO.2身在高地 剧照 NO.3身在高地 剧照 NO.4身在高地 剧照 NO.5身在高地 剧照 NO.6身在高地 剧照 NO.13身在高地 剧照 NO.14身在高地 剧照 NO.15身在高地 剧照 NO.16身在高地 剧照 NO.17身在高地 剧照 NO.18身在高地 剧照 NO.19身在高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身在高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在纽约的华盛顿高地,杂货店老板Usnavi在继承了祖母的财产后,将要关掉店铺回到家乡多米尼加共和国过退休生活,对此他百感交集,而拉美裔社区和那里居民的吸引力让他停下来思考。影片围绕Usnavi、一名大学生、一名出租车司机、一位美容院员工和一个渴望更好生活的老妇人展开,随着中产阶级化开始扎根,闷热夏天中,一场停电让个人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小谢尔顿 第七季白色:诅咒的旋律真假济公偷天换日(国语版)粒子心火夜之眼人生一串 第三季血染莎剧场动物之家婚礼记希尔达第一季齿轮第四季中国式亲情警匪游戏厨艺大师(美版)第一季他没有恋爱打算阿K诗篇宅门劫绝望写手 第一季黑暗残留魔女九命龙岭迷窟祭品荔枝光俱乐部机Boy小子之真假威龙天真有牙女性思维南营洞1985人质2016杀破狼·贪狼我最好的朋友死了最后的交易萤之光第二季蓝丝绒007之海底城家家你好另一半月影特工机战兵团扑通扑通我的人生国家宝藏第二季我的野蛮女友美国版青春向前冲炸脖龙安吉和加布里埃

 长篇影评

 1 ) 看了电影跑回去看了三遍原剧

期待了好久最后非常失望,电影把原剧的很多出彩点和逻辑删的删改的改,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像是一个烂俗爱情片加鸡汤,导演也不知道该如何把音乐元素融入电影,视觉效果像廉价宝莱坞的过饱和版本。 当然更生气的是对于原剧本的删减。nina 的学业、家庭与爱情,远航和留下本来是剧的大主线,电影里直接砍掉老妈角色,老妈老爸的歌直接砍没,老爸的挣扎为什么固执做决定只用一句台词带过,完全没有剧里I will not be the reason,That my family can’t succeed那种感同身受感。奶奶和nina讨论的那首歌也没了,使nina的转变显得莫名其妙。

最喜欢的奶奶那首歌很多象征意向都砍掉了,当时看剧时奶奶在唱到她们一家到纽约时的灯光和舞台效果转变真的震撼到我了,到最后拿出彩票时候气氛推到最高点,问The birds, they fly away,Do they fly to La Vibora?时所有时空的奶奶透过演唱看向我,到最后回归Paciencia y fe唱出了第一代移民的心路历程。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剧里只有所有人莫名的乐观和不知要讲多久的爱情,我真的很失望。

 2 ) 狂舞纽约

这个港译片名差点让我错过排片。港版的一些台词译得也有问题,比如把they are kicking out all the dreamers翻译成“他们要赶走所有有梦想的人”。

在YouTube上提前看了前八分钟的歌舞,把期待拉满了。但越到后面节奏问题越明显,原剧中逻辑不太流畅的地方也被放大了,从大停电那场戏开始就显得乱七八糟。优点是演员们唱得都非常好、编舞没有大毛病,也有服务于音乐剧粉的林漫威/华盛顿爸爸/Patrick Page客串。

电影相比音乐剧更政治化,个人觉得这个改变并没有太成功。移民这个问题太大,影片给不出确切的解答,只能含糊地用希望、梦想之类的托辞糊弄过去。原剧中角色们面临的困境更私人化,反而比这种泛泛的政治化更能引起共鸣。(Nina和Benny的线尤其是这样)

Vanessa这个角色我看音乐剧时就不太喜欢,觉得她让Ussnavi留下的说辞虚伪。电影里她戏份更重,我更不喜欢了……而且最后男女主两个人都有孩子了,歌词唱得还是getting a second with Vanessa,怎么不给改改……

 3 ) In the heights (3.5/5)

朱浩伟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编剧兼客串的歌舞片,作为原版音乐剧身在高地的改编电影,整体还行,但有点乏味,虽然没看过音乐剧,但从2019年的一篇导演与LMM的详细沟通的文章中就对这部影片开始感兴趣,直到看完还记得当时提到的真实经历。 影片开场就点明了主题,什么是Sueñito?翻译成英语就是Little dream,这是普通人的故事,纽约华盛顿高地的拉美裔族群社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生活在此地,为了赚钱,为了生存。 在往后聊之前,我得先把影片的优缺点都讲完,优点,很明显是影片对歌舞的编排,配乐、踩点、服装设计、舞台设计等等,演员的选角也很棒,特别是Usnavi、Vanessa、Nina、Benny四位主角还有奶奶Abuela和表弟Sonny。LMM的客串角色通过少数镜头与彩蛋表达影片主题,利用刨冰小摊与冰淇淋车的拉客相当于两代人移民的思想碰撞。

缺点,影片大概在前一小时,一首首歌舞不断出现,却没有开头那段精彩,就像过渡剧情一样,看得有点枯燥乏味,直到停电后奶奶的感人片段开始才变得越来越精彩,我感觉是剪辑不当的问题,导演之前许多作品都有剧本不行的情况,这次剪辑前一小时的问题比较多。后面社区派对一群人高举国旗,电回来后再次回到各自的生活,歌词里说的话当做发泄,其次电影提到了移民、教育、工作、种族歧视、待遇不公等等,但这些内容比较流于表面,我觉得这和电影版剧本改动与影片剪辑有关系。

电影最后还是靠前面的伏笔彩票翻身,每个人都希望拥有96,000美元改变人生,很现实的内容,整个社区即将消失,被各种各样的新居民代替,物价上涨,Sonny一直都想为整个社区进行抗议,他因为是非法移民上不了大学,Nina上了斯坦福大学却发现离开家之后,外界与学校都对她有偏见,与父亲的冲突看做是为后面人物转变的铺垫就行。电影这些内容反应了现实,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调整好心态,继续读完大学证明自己,而Sonny要面对很有可能失败的官司,未来两人必将会利用知识帮助社区解决教育问题和无证移民。

剧情说回到奶奶与Nina的父亲Kevin,两人代表老一辈的移民,经历的苦难比现在的人更多,年复一年的工作,辛苦赚钱,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些人来到纽约之后,不断继承上一代的梦想,用耐心和信念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好,这群人的家就在这里,现实却越来越缺乏人情味。

Usnavi继承了Abuela的信念,希望存在于每一代人的心中,只能一步步去慢慢改变,他放弃了去多米尼加的机会,Benny的演员表演很精彩,但角色比Nina具体描绘的要少许多,更像是被父女俩夹在中间,但这对情侣贡献出了影片最精彩的一幕,在夕阳中的城墙上唱歌跳舞。

我很喜欢影片对Vanessa服装设计师的安排,主要还是觉得这些服装设计图很好看,但是有一段她唱到最高音时突然打回现实,不知应该说是设计巧妙还是收尾太突然,后面与Usnavi约会,两人因为没有互相跳舞吵架有点突兀,最后两人的爱情桥段相当于为了收尾,应该算是圆满结束。

整部电影肯定没有原版音乐剧好看,但歌舞很震撼,这也是影片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来看的原因。

 4 ) In The Heights 彩蛋

本片音乐风格与《汉密尔顿》一脉相承,流淌着同样的音符DNA,合唱和Rap还是一样地让人沸腾。另外加入了民族歌舞特色,有那么一瞬间似乎看到了弗拉明哥。

明亮的色彩,欢快的节奏,故事仿佛不那么重要了。但身为移民看到这个题材还是很有感触的,这不仅仅是滥俗的爱情,还有一代又一代移民的奋斗,“start small,dream big”。每一代人的诉求不同,祖辈们可能会为温饱挣扎,而如今人们则更关注心灵的成长以及尊严;还有前进路上的犹豫和退缩,包括尼娜退学和Usnavi归国的想法,不仅适用于移民,几乎所有人都有过逃避的想法,选择坚持是一种勇气。

发现彩蛋并且在别人那里得到证实是惊喜。更多彩蛋来自本片主创人员的采访和油管大神。

妮娜的父亲罗萨里奥先生给斯坦福打电话时,话筒中传出来的等待音乐是《汉密尔顿》中乔治三世与美国的”分手歌“,You'll Be Back。

“da da da ~~”这部分。(歌名剧透妮娜的结局了哦)

《汉密尔顿》迷很容易就能认出扮演Mr. Softee的Chris Jackson,是《汉密尔顿》中的乔治-华盛顿;林聚聚扮演Piragüero。两角色的关系就像现实生活中的移民与本地居民,在工作和生存方面存在的竞争。一定要坚持到片尾的彩蛋,听一听”Piragua Reprise“这首歌,看看两人的和解。

另外,在百老汇的原版音乐剧中,林聚聚主演乌斯那维,而Chris Jackson则扮演本尼。两人的合作源远流长。

电影主演安东尼-拉莫斯在《汉密尔顿》中演汉密尔顿的儿子。

妮娜回归,一曲“Breathe”中,从车上下来欢迎妮娜回家的二老,是林聚聚现实生活中的亲生父母。

片中奶奶Abuela的原型也是林聚聚本人现实生活的亲奶奶,演员就是本片百老汇原版中扮演奶奶的Olga Merediz。

林聚聚在本片中戴的眼镜是奶奶留下来的。

片中读的书是他的祖父最爱的”Cowboy novels“之一。

林聚聚的夫人也来客串啦。

导演Chu把自己的家庭也带入了这部电影。

租房公司Willow的名字来自他的女儿。 罗恩-霍华德(Ron Howard)执导的1988年美国黑暗奇幻剧情片《风云际会》(Willow)是Chu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女儿的名字由此而来。

大奖数字的来历:Chu夫人的生日在五月,女儿出生在七月十六日,33是Chu本人最喜欢的数字;至于26,是他第二个孩子在2019年的出生日,他用本片片名给这个孩子取名为Jonathan Heights Chu。

片中Sonny酗酒的爸爸是Marc Anthony来客串的。

Seth Stewart,是百老汇原作中的涂鸦者Pete的扮演者,影片中客串酒吧服务生。

Seth还是《汉密尔顿》中合唱团的成员之一。

干洗店老板,曾在百老汇音乐剧Hadestown中演Hades。

Alegria Hudes是《身在高地》原著小说的作者。

Javier Munoz在舞台上演过乌斯寻维和汉密尔顿。

Priscilla Lopez的照片出现在妮娜”Breathe“这首歌的童年闪回中,她是百老汇原作中妮娜妈妈的扮演者,电影中删去了这个角色。

百老汇剧版的合唱演员Doreen Montalvo也来客串。这位演员不幸于2020年去世。片中的壁画也有致敬她。

妮娜的爸爸宣布卖出车行的消息,表示庆祝时说了“Raise a glass”,这也许不算彩蛋,但同样的台词曾在《汉密尔顿》中反复出现。

九万六,能使人的生活稍有改善,但无法根本改变。林聚聚回忆幼年时,他上学的94街与居住的200街,生活成本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认为96是纽约的一个贫富线。

在本片刚开始时,外来人向乌斯那维问起过96街,纽约东区和上西区的边界。

在《汉密尔顿》的“Right Hand Man”这首歌里,“32000 troops in New York Harbor”重复过三次,加起来也正好是96000。

在纽约的Highbridge泳池的这场戏格外难拍,当时天气寒冷却要拍出一年中最热一天的感觉;纽约市禁止使用无人机,只能用吊臂拍摄,而瓦妮莎的泳圈又在水中不停晃动,最后只能派专人在水下固定她的位置,单独拍摄然后再与群演合成。俯拍镜头是仿《出水芙蓉》(Million Dollar Mermaid)。

《出水芙蓉》是1952年米高梅的传记音乐电影,讲述了澳大利亚游泳明星安妮特-凯勒曼的一生。

“When the Sun Goes Down”这首歌,是本尼和妮娜临别前在逃生楼梯的一幕,仿《西区故事》中玛丽亚与托尼的二重唱”Tonight“,而《西区故事》的这一幕又是来自《罗密欧与茱丽叶》的阳台场景。

林聚聚给自己也安排了阳台戏,是在“Carnaval del Baririo”这场戏中。《西区故事》对林聚聚影响很深远,他在中学时曾将《西区故事》改编成西班牙语并排演。2019年斯皮尔伯格的新版《西区故事》与这部《身在高地》同时拍摄,相隔仅几个街区,双方还曾友好互访。

乌斯那维便利店里自绘的多米尼加地图,包括国旗和许多与便利店相关的细节。

图画的右侧散落了一些好多鱼。

左边有饮料瓶盖,都是为了突出便利店这个主题。

林聚聚创作时的涂鸦出现在他的推车上。

结尾彩蛋环节还有这个涂鸦的特写镜头。

 5 ) 身在高地的一些文化背景

这部改编自 Lin-Manuel Miranda (LMM) 宽街首作的身在高地,说是今年最受期待的电影,也不为过吧。音乐剧我不太懂,本剧宽街首演的时候我还没来纽约,自然也没看过原作。但我在高地住过几年,昨天看了电影非常喜欢 —— 开场的那八分钟真是精妙地捕捉到了这个社区的生命力 —— 剧里的文化背景我也尤其有共鸣,就来写一写吧!联系到音乐剧的创作从LMM学生时代就开始了,而电影有不少紧贴时代的内容,估计不少是改编,所以这里只讨论电影内容。 1. 华盛顿高地 (Washington Heights) 身在“高地”指的是曼哈顿西北边的社区(neighborhood)华盛顿高地。一百多年前纽约地铁建成后,这里被1/A/C线和中下城连接起来(现在还是这几条线,虽然在很多区域重合,但坐字母线和数字线的人群差异极大,所以Usnavi才会强调take the A train),最早是爱尔兰和东欧移民的聚集区。剧里Kevin和Nina讲起自家出租车调度公司的历史时,也提到店铺最早是从爱尔兰人手里买过来的,“当时整条街都是爱尔兰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拉丁裔,尤其是多米尼加裔,开始大量涌入华盛顿高地和周边地区。现在这里超过七成的居民都是拉丁裔,剧里的主要人物来自加勒比海的好几个区域,Usnavi来自多米尼加,Nina和Kevin是波多黎各人,整条街的奶奶Claudia古巴人。但是同样讲西班牙语,文化上也非常近似,都带着海岛文化里对音乐舞蹈和阳光的热爱,所以这个社区的居民不管来自哪里,都对社区本身的包容性和凝聚力有非常深的认同感。Nina在大学受到文化冲击后回到家里,会说“Let me just listen to my block”。 但因为曼哈顿西北边地势的原因,高地其实并不止这一个。华盛顿高地往北是Inwood,LMM就在这出生长大;南边呢,紧邻着汉密尔顿高地(Hamilton Heights)。没错,就是让LMM名声大噪的汉密尔顿。那个用一生实践hip hop精神的美国国父,人生的最后两年住在这里。那时可还没地铁啊,能住在这种飞地的人,交通都得靠(马)车,那都是豪啊!汉密尔顿高地非常独特,它传统上属于著名的非裔社区哈林区(Harlem),居民非裔和拉丁裔差不多一半一半,所以又叫做西哈林(Hispanic Harlem or West Harlem),文化上和华盛顿高地更接近。我当时住在汉密尔顿和华盛顿两个高地的交界,夏天每到周末就有block party,邻居们把路封起来,打开消防栓放水降温,在街边放很大声的拉丁音乐,唱歌跳舞,一定会有是啤酒和波多黎各挫冰——就是LMM在剧里推着小车卖的piragua。是让人怀念的夏天啊! (电影里也有汉密尔顿的小彩蛋:Kevin为Nina给斯坦福交学费的那通电话,等待音乐是you‘ll be back——是暗示Nina最终会回到斯坦福吗!华盛顿本人也有客串出场哦!)

电影在西181街取了不少景,在宽街和西181路口,往西能看到剧里反复出现的乔治华盛顿大桥

2. 纽约社区的刻板印象 电影开头那个找Usnavi问路的游客,说自己从没去过96街北边,这是不少游客和纽约居民的写照。96街往南的上西区,是曼哈顿最宜居,也是租金最贵的地区之一,传统上是文艺界成功人士最爱住的街区。但96街往北,迅速进入哈林和其它移民聚集区,除了哥大所在的晨边高地(Morningside Heights)那几条街,大众对这些区域的印象只有高犯罪率不安全这一条。估计每个在哥大读书的国人,刚来都被师兄师姐告诫过,千万不要往北乱走。历史上的高地,包括西哈林,确实经历过犯罪率非常恐怖的八九十年代 —— 主因是源自里根时代的crack epidemic —— 但是这些地区最近这二十年经历了不少变化,绝对没有不安全到不能住或者不能拜访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华盛顿高地和紧邻的西哈林都是文化历史丰富而多元的街区。除了前面提到的汉密尔顿故居,这里还有很多文化历史地标:大都会博物馆专收中世纪馆藏的The Cloisters,民权运动领袖Malcolm X的故居,曾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指挥部的Morris-Jumel Mansion(也是曼哈顿现存的最老的房子)等等。城市规划和自然景观也有非常独到的地方,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乔治华盛顿大桥,游泳池唱段取景的Highbridge Park都非常美。再加上大量拉丁移民带来的独特文化和美食,这样的社区正是纽约这座多元融合城市旺盛生命力的来源。但是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让游客,甚至很多居住多年的纽约客,不敢往96街北边乱走一步,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看到这部电影,用镜头捕捉了这些宝藏街区最有活力,焕发生命力的那一面,真的太开心了!当然,真实的高地是没电影里那么干净整洁啦,适当的美化一下还是必要的哈哈。 另外据说原版never been north of 96是Usnavi的台词。考虑到剧版演员和观众是可以互动的,这就很像LMM对台下观众开的玩笑了。在纽约,主流音乐剧观众又老又白又有钱的程度大概仅次于古典音乐会听众,前几年宽街观众的家庭平均年收入超过26万美金(差不多纽约评价的4倍吧),当年在现场看秀的观众估计真没几个去过96街以北。

嘻哈英雄汉密尔顿的“豪”宅

3. 士绅化(gentrification) 电影以一个即将要消逝的社区(a story about a block that's disappearing)开始,直接点出了士绅化对高地这样的传统移民社区的冲击。LMM在最初创作音乐剧的时候,这个现象还没出现,所以这应该是随着时代背景的改编。士绅化这个主题,真要细说起来,可以写好几部博士论文了。它指的是传统的低收入城市社区,逐渐被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入侵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社区居民结构的变化(更多高学历高收入人士涌入),房地产市场变化(房价、租金变高),新兴商业类型涌入(以中产阶级为服务目标的商店取代传统商店),公共服务设施变化(绿化公园变多,学校质量变化)。看起来士绅化会改变传统社区的面貌,很多以高犯罪率闻名的社区在士绅化后都变得更安全宜居,但是它对传统上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低收入人群的打击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房价物价变高,很多人无法再负担已经居住好几世代的社区,只能往城市更边缘的地区搬迁,远离自己的生存网络。 买下Kevin半边铺头的干洗店,目标客户就应该是近期搬入高地的中产阶级。Benny的唱段嘲笑它的高价,洗一件衬衫居然要8美元;奶奶Claudia想去干洗自己母亲留下来的珍贵刺绣,被高价吓到眼神都暗淡下来。这里并不是说干洗店老板做黑心生意,他明显是识货的(夸奖刺绣的精致工艺),还要给奶奶免掉加急费,只是他这间店的定位实在不是服务那些老街坊的。而Usnavi经营着的爸爸传下来的杂货铺,也在被社区经历的变化不断冲击着。这点我住那儿的时候体会特别明显,街区里的老店个个都卖rice & beans,人最多的是99分店,但最近几年新开了不少ins风网红咖啡店,标榜健康素食的超市。在这些店里消费的人泾渭分明,中产和老街坊住在同一条街,但行动轨迹豪无交集,事实上生活在两个割裂的平行世界里。 另一个例子是美发美甲店老板娘Daniela的搬迁,租金不断上涨,让她不得不把店迁到更北边,跨过哈林河的Bronx。但这样的士绅化对社区传统居民的影响又不仅仅是物理搬迁那么简单,有可能还伴随着整个生活方式和关系网络的解体。中产阶级专业人士的生活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而高地这样的移民社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渗透性明显更强,电影里说奶奶“adopted the entire community”,而Sonny是被整条街养大的(目测他爸爸是个酒鬼)。这样的社区解体之后对传统居民的打击很可能是毁灭性的,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家,还有赖以生存的支援网络。

夏日常见街景

4. 初代大学生的困境 电影给Nina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是典型的初代大学生(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最近这些年,由于精英大学开始注重学生群体多样化,招生政策对初代大学生做了很多倾斜,但是由于家庭里没有其它人经历过大学生活,精英大学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尤其让他们难以融入,初代大学生到了精英大学会遭遇很多学业以外的困境。大学毕竟是一个强社交环境,对于很多来自城市贫困社区的初代大学生,原本的世界可能就是像Nina唱的那样,就是一张城市地铁地图,但是他们的同学个个冬天去瑞士滑雪夏天去南法度假。被这样的新环境冲击,就和我们这儿背着全村希望考上城里学校的农村孩子一样,很容易三观稀碎。这个问题最近几年被学术界还有大众媒体都广泛研究报导过,我去年的课上就和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有个学生的发言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就是和Nina差不多的背景,所以他在被藤校录取的情况下,留在了家附近的一个普通公立,“I'm not going to leave an entire community behind just for some Ivy colleges.” Nina在上了斯坦福之后的那些遭遇,被校友当成服务员,被室友的父母当成小偷搜身,估计是电影的改编。这些故事实在是像从报纸里抄下来的耸动的头条新闻,略微显得陈辞滥调了一点。但怎么说呢,陈词滥调之所以是陈词滥调,就是因为它发生了太多次,不新鲜,但是太真实了。我看过LMM的一个采访,他说创作原剧时,剧场的人嫌失去斯坦福奖学金的桥段会让观众没有紧张感,建议他把Nina的故事改成去上大学之后怀孕,或者男朋友家暴她,仿佛拉丁裔的年轻女性身上只配发生这样的剧情。现在电影的故事起码会让那些在新环境里遭遇认同危机的人产生真正的共鸣。

5. 无证移民和DACA 给Sonny加上无证移民的背景故事是电影最棒的改编,完全契合角色设计,毕竟在彩票中奖九万六的唱段里,Sonny就贡献了最有社会意识的一段,其它角色唱的是个人的梦想和憧憬,而Sonny畅想的是投资教育改造社区,好难想象这些词是LMM在十几年前写出来的,这是何等敏锐的社会嗅觉,简直预言帝啊:

With ninety-six thousand, I'd finally fix housin' Give the barrio computers with wireless web browsin' Your kids are livin' without a good edjumication Change the station, teach 'em about gentrification The rent is escalatin' The rich are penetratin' We pay our corporations when we should be demonstratin' What about immigration? Politicians be hatin' Racism in this nation's gone from latent to blatant

交代Sonny无证背景的桥段设计得很微妙。Sonny爸爸反问Usnavi,你有想过问什么你只能用现金支付他的打工钱吗?一句话让Usnavi秒懂。这就是无证移民的处境,这些人你可能和他们朝夕相处,完全无法察觉他们和美国人的差别,可是他们无法办驾照,信用卡,缺了那一纸证明,再努力工作,上升通道也完全被锁死。奥巴马时代出台了DACA,延缓遣返那些小时候就被带来美国的无证移民。但这是奥巴马和右翼妥协之下的政策,因为DACA并没有给这些在美国受教育长大的移民一个合法的成为美国公民的通道。最初包含绿卡通道的提案叫做DREAM(所以这些无证移民孩子也被叫做DREAMer),在国会讨论过好几次,但始终没有通过。 电影里让Sonny和Nina去参加DACA示威也是不错的改编。无证移民正是西裔/拉丁裔最受关注的政治议题,Sonny本人就是DREAMer,这个桥段具象化了他的唱段“ I'll cash my ticket and picket, invest in protest/Never lose my focus 'til the city takes notice ”,他的故事线一下子立体了起来;而Nina,作为社区的希望,她的故事线原本聚焦在优秀个体在脱离原生社群后的挣扎,这里让她参与DACA集会,意识到社区面临的更大问题,也给了她一个很好的出口回到斯坦福,至此个人命运和社区未来交织起来,她找到了a greater cause worth fighting for。

 6 ) In the heights 主观repo想不到什么题目

昨晚因为网速断断续续高糊画质在hbo看完了,感觉总体不错,但是我期待的高光没了,加的叙事对我个人来说共情不够。

enough没了,我很喜欢父母不同态度的表现没了,家庭矛盾都没了。

sunrise没了,nina和benny那段教学,看musical的时候awsl,诶。

最喜欢身在高地和ham的时候,我在海外留学,所以nina的经历我特别共情。

每个人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在作品里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我在ham和高地能共情身为“外来者”,“immigrant”的负责心态和出境,与我曾经的旅居海外经历肯定有关系。

电影里面似乎削弱nina的矛盾和脆弱?(个人感受),然后后面的坚定让我直接出戏,就这么短时间就找到方向真的,只能说下定决心找出来,但是一个迷茫到退学的能直接找到人生目标,我真的觉得有点跳和鸡汤了。

父母倾尽所有把压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也是real感同身受。

现在家里人都会用当初花了多少钱送你出去读书,你回来怎么混成这样挂在嘴边,就。。。虽然留学是个人选择不存在有人逼迫,但是这种情感捆绑确实压的人喘不过气来。

电影里面V加了设定和故事,感觉很cheesy,小妞电影那种feel,不是很喜欢。

musical 里面nina和benny戏份比较多,usnavi是讲述视角穿针引线,电影usnavi和v似乎更像主角,[笑cry]个人观感有点落差吧。

ps 不知道lmm是不是故意的,现实里in the heights 拿奖之后娶女神V,电影结尾似乎对应了现实。

 短评

感觉故事不太连贯.......

7分钟前
  • 雪花粉碎机
  • 还行

Meh…一首catchy的歌都没有

10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还行

可能看到了Spike Lee的镜头之后,最具生命力、感染力的街区捕捉。全片也始终洋溢着那些对传统的盛大庆祝与自豪,还有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最真切的纪念和唱颂。它让人得益从繁忙的日常抽身,并迅速投身一场始终不停歇的派对- - 即使是不同的语言,也发生在另外一端。故事上还是有些冗赘的地方,或许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补足它与唱跳段落之间的平衡【Stephanie Beatriz,我还怎么看B99最终季~】

1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当人们一一离去,LMM用音乐记录下了社区文化最后的热闹。

18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还行

大幅删改了舞台剧剧本,原有的人物弧和流畅的故事线被破坏了。。编舞倒绝对是升级版,几个布景也是很美。。Abuela段全片最佳

20分钟前
  • 经典款猫猫
  • 还行

还挺失望的… 歌舞片那么多closeup是为什么…编舞都看不到了。剧本也是很鸡汤… 所以少数裔最后的救赎要靠彩票??

24分钟前
  • Alan
  • 还行

剧情比较单薄,但是街区场景的氛围捕捉得非常棒,很有代入感,一曲曲移民的美好赞歌。多元还是更美好的。

27分钟前
  • Helicopter
  • 推荐

看哭好几回……生活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31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其实导的有点混乱?有很多镜头可以更利落大气,和官摄的剪辑有一种一脉相承…?好多宽街老熟人。i miss broadway. 个人好像不能rap泡妹浓度摄入过多…有点轻浮…但是部分镜头还是很惊艳的。

34分钟前
  • 梧桐呓语
  • 推荐

其实整体还可以,但是真的无法像《爱乐之城》或《芝加哥》那样真正喜欢上,也许是因为缺少抓人的一首歌,也许是因为没有高光的时刻,也许是因为无法和这些拉丁裔人共情。在我看来,他们居住的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号版的唐人街,在外面受歧视,在里面又憋屈,整个社区停电了,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自得其乐,来电后便当无事发生。这确实属于某种小确幸,但当一整个社区全是小确幸时,我觉得男主还不如回老家开店呢。

35分钟前
  • 雨苔思音
  • 推荐

和《毕业舞会》类似,都是歌舞盛宴,内涵不深,虽然一直在强调拉美移民的艰难,但偏弱的戏剧冲突没办法突出这个主题,还好有奶奶的那段独唱,惊叹之余又潸然落泪。

37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编舞好棒啊!比起Usnavi和Vanessa的感情纠葛还是更喜欢Nina的线,Abuela最后的歌和停电时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也特别打动(然后满脑子都是piragua~ piragua~)

38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推荐

二代移民对社群困境的虚伪想象,根本没有试图理解父辈对美国的向往滤镜和在此遭受的特色歧视,整个宽街吹捧也不过是欺负一代移民不会看200刀一场的英文musical罢了。

43分钟前
  • 有生之年
  • 较差

一开始几首歌颇有Hamilton的感觉 后面越来越后继无力 为了blackout铺陈了很久 可是也没突出高潮 两个半小时实在有点久 几度以为快要结束结果并没有

47分钟前
  • finddevil
  • 还行

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延期延了一年多我以为会很不行,结果还可以诶。在阳台上跳舞居然把我浪漫到了,虽然现在常见有人吐槽lmm太过cringe,但theater kids不都就是这样的吗

49分钟前
  • 推荐

冲着LMM来的,就还行,主要是没有上口的歌,唯二喜欢的是老奶奶的独唱和最后的大联欢。情节是比较弱的,想说移民问题又说得特别肤浅,比如Nina和父亲的冲突指责一代移民经历过的歧视没有自己深刻,我就很翻白眼。两条爱情线都很一般,最后Vanessa给Usnavi揭幕惊喜的时候我愣了半天,就这?最搞笑的梗是Usnavi的名字出自US NAVY....反而更喜欢配角们,比如Salon三人组还有Sonny。

52分钟前
  • Miss Coconut
  • 推荐

3.5星。首先我认为这是LMM很有潜力的一个策划,有成功的因素。故事从一开始想要强调的纽约拉美裔社区的文化与矛盾,从大纲层面都是成立的。但是电影本身有太多值得提升的地方,男女主角之间的connection非常脆弱,化学反应甚至不如男主跟他的小兄弟;斯坦福公主全部的戏份都像是高中生的无病呻吟;故事像是音乐剧被直接搬到了大荧幕,没有连贯性的衔接。对于一个跟纽约拉美裔社区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来说,最喜欢的是奶奶去世与女老板搬家前的两场戏,感觉出现在镜头里那群短暂理性且性格火烈的拉丁裔纽约人是真实的。

57分钟前
  • 竹和
  • 还行

剧情偏弱,街舞可以,朱浩伟在自己的舒适区间蹦迪。就像见证了纽约西裔社区的一场盛大派对。都说美国是移民熔炉,但这片熔得还是太肤浅了。最后要怨念一下,百老汇为什么还没复活?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前面歌曲之间的衔接有点松散,到停电之夜就一路发力,展现出极强的舞台编排能力,奶奶的独唱直接让我哭得停不下来。停电之夜太美了,比live版表现力强很多,蓝色的海洋游弋的人们夜空的焰火,堪比盖茨比的荼蘼之夜。而后马上衔接奶奶生前最后一首独唱,到社区嘉年华都一路高能。社区嘉年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场群舞,没有前面几场的刻意,这场就是非常自然的街头集聚—人们开始跳舞。一句“拉丁人什么时候怕过热”,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古巴、墨西哥国旗劲热狂舞起来,与政治主张也衔接的特别棒。看完电影版我终于理解了live版的结局,“我们是纽约波多黎各人,我们是不断前进的民族”,电影版增加了更多移民立足的艰难(上学被歧视,租房不被信任,没有身份无法上学),妮娜求学要精英话语权和乌斯建设社区都是争权益手段。LMM刨冰叔太可爱啦

1小时前
  • 风蚀蘑菇
  • 推荐

你永远不用对一部朱浩伟执导的影片抱有任何期望,哪怕是在林漫威的加持下。我也想像那些傻乐呵的观众们一样看完以后献上掌声或者被煽情流泪,但作为一部歌舞片甚至没有一首能够被记住的歌曲与舞蹈场面,作为一部群戏演员之间几乎没有化学反应,作为一部多线叙事却切换生硬毫无衔接,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