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语言

HD中字

主演:海洛依丝·戈多,卡迈勒·阿德里,理查德·舍瓦利尔,柔伊·布鲁诺,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杰西卡·埃里克森,Marie Ruchat,杰里米·赞帕蒂,丹尼尔·路德维格,吉诺·西科诺尔菲,伊莎贝尔·卡尔博诺,阿兰·布拉特,斯特凡纳·科林,布鲁诺·阿莱格尔,亚历山大·帕伊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再见语言 剧照 NO.1再见语言 剧照 NO.2再见语言 剧照 NO.3再见语言 剧照 NO.4再见语言 剧照 NO.5再见语言 剧照 NO.6再见语言 剧照 NO.13再见语言 剧照 NO.14再见语言 剧照 NO.15再见语言 剧照 NO.16再见语言 剧照 NO.17再见语言 剧照 NO.18再见语言 剧照 NO.19再见语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失声 卡带 重复 滤镜 模糊 清晰 摇晃 做梦 彩色 黑白 戈达尔

称为实验电影的原因是在精神病院拍摄了一群冷静的天才的缘故吗?哦不是,导演才是不小心从重症监护室跑出来的那个人。

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和这部戈达尔的再见语言都拓宽了我对电影这门艺术最初的想象边界。这部戈达尔感觉更像自白派的卡拉克斯。

把诗用最直接的方式用摄影机呈现。也就是“拍诗”。没有任何诗意的诗,就是哲学。

本片就是如此,没有任何诗意,用cult的镜头充当哲学性的符号。凝炼了无数命题和思想的结晶,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让我完全来不及接住而去吸收。

画面与台词的莫名无联,不断放大割裂感,加大伪和谐力度,更像是一种没有声带的呐喊。内心却充斥满足。

缺乏想象的人们,于现实中避难,文学探索实验。描绘非洲的概念,镜头转向的是充满滤镜的鲜花丛。

法律,如果否认自身暴力,则是欺人。法律如果否认把自身变为国家机器的事物。则是欺人。法律如果视自己有理可依则是欺人更甚。战争不过是社会与国家之争。

捡了一个破烂,它是哲学,它的心,是其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目光一旦被他人锁定,他便无法思考,我们俩便不再是我们俩。

两个伟大的发明,无限和零,不,是性和死。零点是无限,其他全是零。

 2 ) 颠覆3D

《再见语言》是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的神片,神到看完电影所有人都一边发愣一边鼓掌,一边绞尽脑汁地打着影评的腹稿,却怎么也想不出该如何评价这部姑且可以被称之为“电影”的作品。想来想去,徒劳无获,只得从嘴边气若游丝般地吐出几个字:大师就是大师。

从严格意义上说,《再见语言》是一部实验影像,无奈戈达尔档次太高,随便拍一个短片就是戛纳级别的。这位83岁的老导演在先锋的道路上狂奔了数十载,以至于近几年他的每一个新动作都会成为现象级的事件。对于媒体们来说,还能有什么比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戈达尔的新作更能提升逼格的?就算睡七十分钟又何妨,电影结束睡醒了,照样能赶上鼓掌口哨的致意时间。于是,《再见语言》的戛纳首映变成了一场争位抢座的酣战,导致开场前半小时,能容纳2300人的卢米埃尔影厅就坐得满满当当。

在影片宣传手册上,戈达尔倒是相当认真地手写了电影梗概:想法很简单,一位已婚妇女和一位单身男人相遇。他们恋爱,争吵,流泪。一只在小镇与城市间游荡的狗。四季轮回,男人和女人再度相遇,狗也出现在他们身边。它者合一,一又化为它者,他们是三个人。前夫砸碎了所有,第二部电影开始了,和第一部一样,却又不尽然。我们从人类的故事过度到隐喻,并由狗的吠叫和婴儿的啼哭结束。

不过,并不要指望这个意识流梗概能帮助你读懂电影,《再见语言》玩的还是戈达尔最擅长的抽象游戏,这位一向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导演再一次彻底决绝地打破了电影语言的规则,在3D技术的帮助下,影像愈加光怪陆离:倾斜颠倒的镜头、过度曝光和失焦、多次出现的画面重叠、不稳定的音量、字幕的有意缺失……几乎所有损害观影体验的招数,《再见语言》都用了一遍。全裸的男女、街边的座椅、奔走的狗(这只出镜率极高的狗真的是戈达尔自己的宠物)、远洋游轮、浴缸里的血……不关联的意向相互拼接,“像外太空的编码”一样令人费解。毫无感情的画外音勾勒出冷峻与漠然,在死亡来临前的氛围中,一种对政治与现实的厌恶感缓慢地升腾起来。

《再见语言》的游戏性中,沉淀着晦涩绝望的哲学思考,用电影中的话来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充满文学性的探寻”。电影像一部章节小说,被分为“自然”和“隐喻”两个部分,主要的画外音对白也都是来自戈达尔私人藏书中“名人名言”。或许是尼古拉•德•斯塔埃色彩浓烈的抽象画给予了戈达尔灵感;或许是雨中朦胧的玻璃窗让他发现了莫奈般的瞬间;又或许是被小说家莫里斯•布朗肖的反叙事理论所吸引,电影用掷地有声的“Adieu”和破碎图像向结构主义所限定的语言概念告别,转而投身用不同的图像实验打造出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电影中“自由的男人”和“已婚的妇女”让人想起戈达尔拍摄于1966年的《男性、女性》。经过五十多年的时间,对马克思可口可乐时代的具象讨论变成了形而上的哲学探求,戈达尔的语气也变得愈发女性主义。

早先被问起如何看到3D技术的时候,戈达尔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但在《再见语言》中,成就他的却是这项“白痴的技术”。两部佳能5D2使他能够在银幕上实现文字的叠加,亦能用自带的重映展现女性周旋的纠结。视觉奇效打造的戈达尔式迷梦,更是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3D必是大片”的认知。

原载于2014.6月刊《电影世界》

 3 ) b格再窥(前4分钟)

影片以疙老招牌式的黑底白(红)字幕牌开始。

第一张,黑底白字:
tous ceux
qui manquent d'imagination
se réfugient
dans la réalité
英文翻译的字幕:
Those lacking imagination take refuge in reality
那些缺乏想象的人避难于现实中

期间穿插并最后重叠其上有红字ADIEU(告别)。

第二张,黑底白字:
reste à savoir
si de la non pensée
contaminé la pensée
英文字幕:
if non-thought contaminates thought
显然这里漏译了第一行reste à savoir,机译remains to be seen,俺猜完整的应该是
it remains to be seen if non-thought contaminates thought
要看非思想是否污染了思想
(顺便吐槽一下这版英文字幕,除了英德等外语一律没翻外,法语部分也漏掉很多!)

期间穿插重叠红字ADIEU并迎来两声急促的不知是哪位大师的弦乐片段。

第三张,黑底白字:
oui. c'est
ce que nous avons eu
de meilleur,
dit Deslauriers
英文字幕:
it was the best time we ever had
这里又漏了最后一行dit Deslauriers(said Deslauriers)!加上这一行就很容易考据出这是福楼拜《情感教育》的最后一句:
戴楼芮耶道:是的,也许是吧?那是我们顶好的时辰!(李健吾版)
戴洛立叶说:“是的,也许是的吧?那就是我们有生以来的良辰美景了!”(冯汉津、陈宗宝版)
“对,也许吧?这是我们最美好的经历!”戴洛里耶说。(王文融、刘方版)
讲的是Deslauriers和小说主角Frédéric Moreau从前逛窑子的事。

接下来叠现的是制片公司及制片人的名字,还包含了一串数字:
133501
这是神!马!鬼!?

这期间的背景声是一首意大利语的歌曲,根据片言只语俺艰难搜出这是一首名叫《La violenza (La caccia alle streghe)暴力(政治迫害)》的描写68学生造反的歌曲,想研读完整歌词的请移步
http://www.ildeposito.org/archivio/canti/la-violenza-la-caccia-alle-streghe
片中所唱的几句为:
Ma oggi ho visto nel corteo
tante facce sorridenti,
le compagne, quindici anni,
gli operai con gli studenti:

"Il potere agli operai!
No alla scuola del padrone!
Sempre uniti vinceremo,
viva la rivoluzione!".

Quando poi le camionette
hanno fatto i caroselli
i compagni hanno impugnato
i bastoni dei cartelli

机译:
But today I saw in the parade
so many smiling faces,
her companions, fifteen,
workers with students:

"Power to the workers!
No to the school's master!
Always united we win,
long live the revolution! ".

Then, when the trucks
did carousels
mates challenged
sticks cartels
还是相当有气势的:)这首歌在影片结尾处再次重复,只是唱得和缓许多。

好了,在打出3D(红)和2D(白)字幕过后,正片开始。

先是彩色和黑白影片剪辑插入,然后本片第一主角(?)狗狗入镜、定格。背景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这首曲子在后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可以说贯穿本片,但都是起个头就被粗暴打断,最多一两句,然后重头再来。(另一首重复最多的音乐应该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了!)

下面就开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旁白和人物台词了。

整部影片以红字“1”标注的部分是“LA NATURE(自然)”,以红字“2”标注的部分是“LA MÉTAPHORE(隐喻)”。

第一个外景是一艘船(令人想起《电影社会主义》里的那艘豪华邮轮,当然现在这艘寒碜多了)。一个女声问了一个与非洲有关的问题(这也令人想起《电影社会主义》),伴随的是由黑白片做成的女孩饮水的3D(?)画面。

然后切到一个书摊的外景,背后墙面上的红白字是“USINEAGAZ(煤气厂)”。像是一对夫妇模样的人在坐着看书。男的说“《古拉格群岛》”,虽然这关键的一句没有英文字幕,但根据后面的索尔仁尼琴的名字仍然能猜出“古拉格”。所以才有接下去这男的说的“索尔仁尼琴的小说有副标题(subtitle)”和“文学研究实验”,因为后者就是《古拉格群岛》的副标题。女的名叫“伊莎贝尔”?

然后男的提到了《小大拇哥(Little Thumb)》,这是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童话集《鹅妈妈故事》中的一则。为了理解他说的“用小石子标记道路(to mark the trail, pebbles)”还有“食人魔(ogre)”,俺把故事的大意说一下(全文见http://www.pitt.edu/~dash/perrault08.html):

有一对贫穷的樵夫夫妇,四年内生了七个儿子。(这位要问了:怎么可能?书中有表:都是双胞胎:)最小的呢,只有七岁,就是这个叫“小大拇哥”的儿子,因为他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大拇哥这么大。小大拇哥病恹恹木愣愣的,又不爱说话,所以最不讨父母喜欢。后来夫妇俩实在太穷了,养不起孩子,就想把哥儿七个一块带到森林深处抛弃掉,但在前一天晚上商量的时候被俺们的小大拇哥偷听到了,所以他就跑出去捡了很多小石子揣在兜里,第二天他就凭着一路抛下的石子带领哥哥们成功找回了家。一次不成再来一次,这一次又被小大拇哥偷听到了,但这次因为房门被锁他没能出去捡到石子,就揣了一些面包在兜里,没成想第二天他沿路抛下的面包屑都被鸟儿吃光了,这下兄弟七个真的迷了路!后来他们就撞到了食人魔的家里,食人魔善良的老婆接待了他们,而这一家正好有七个女儿。在好心的老婆的劝阻下食人魔一开始并没杀他们,后来半夜反悔想杀他们,却阴差阳错杀掉了自己的七个女儿!因为小大拇哥乘着熟睡把他们的帽子和女儿们头上的金冠做了调换。后面还有飞毛腿靴等等的故事俺就按下不表了,反正就是他们成功逃回家了。该童话的寓意是:不要嫌弃病恹恹木愣愣的孩子!(俺怎么觉得食人魔的老婆好可怜,重点全错!)

好了,扯远了,以上是与这一段有关的故事。

然后是黑屏,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的第一乐句又放到一半卡掉!手机上出现索尔仁尼琴头像……

一个下午就看了4分钟(因为大部分时间在看童话),所以一年下来俺可能都看不完,这是要逼死强迫症的节奏啊,所以俺已经决定放弃了~~

 4 ) 啊,神!哦,语言!戈达尔的告别语言

在影片中,标题的ADIEU AU LANGAGE(别了语言)被戈达尔以谐音的方式替换成了AH DIEUX(或者AH DIEU,单数的神),OH LANGUAG。啊,神,哦,语言。

片中其实以引用赫拉克利特的方式把语言和战争联系在了一起。赫拉克利特把战争说成是万物的父亲和王,语言在柏拉图那里也有类似的地位。戈达尔对语言的告别也就是一场对战争的告别,但这并非纯粹的“反战”,他以谐音的方式揭示了,首先必须承认语言和战争的首要性,才能真正告别语言和战争。

语言就是战争,语言是人类对自然的战争。作为电影第一部分标题的1 NATURE,必须在希腊PHYSIS的意义上来理解。PHYSIS是一场更大的原始的暴力,人正是在与自然(PHYSIS)的对抗中获得了自身的存在,创造了属于人类的“世界”,后来的“大自然”意义上的“自然”(即非人一切之总和)已经属于“世界”,不再是那个原初的PHYSIS。

人类以语言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就有了第二部分,2 METAPHORE的问题,语言的移置问题,以及图像对实体的表现和替代。

戈达尔对赫拉克利特的另一次引用也很关键,孩子玩骰子的影像被他用来解释”神“,神,玩骰子的孩子,战争,万物之王,语言,诸神,单一神,这一切都被统合在一起。

动物话题借用了德里达等人的著作,戈达尔对近年来所谓”动物保护“的思潮和运动颇为不以为然,我觉得,在他看来人才是应该被保护的对象,人类承受着语言之累,语言这个”父之名“(如果我们借用一下拉康的这个概念)既是人类得以摆脱”自然“的母权统治的依据,也是人类新幻象和奴役的源泉,人类以之出于自然,却也因之深陷泥潭。

故而戈达尔认为人类必须像狗一样,在被驯化之后,重新开始流浪,重新变成野狗,狼变成狗之后,就无法再重新成为狼,就像希腊是永远回不去了,但狗可以变成野狗,人可以向语言告别,重新回到片尾的那一团婴儿的咿呀,这时所有的言词和所有的图像依然存在,但一起都将重新开始。

 5 ) 字数超了,暂时存一下

9.2 语言所构建的堡垒是多么脆弱与不堪。明暗交易,生意急停急起,无数个微小意象所拼凑的世界却在时时刻刻对立,倾斜和旋转的镜头配上经典的手持dvd质感。哈哈,如上的短评我大可以继续写下去,高达大概也不会和我想的有一点相似。但我在思索高达用这么多碎片拼凑的用意。这并非一次美学的实验,这更像是对我们赤裸裸的嘲讽。我们愚蠢到所有影评人为这群拼不起图画的拼图而拍手叫好,给予它奖项,又或者,由于我们所有人对高达的崇敬,我们对待这部片子的态度会不同,大概会有人像我一样从这些运动,迷离,高饱和度和无序剪辑之间窥探到一丝美感。然而真的是这些简单的意象美吗,给我部dv我大可以也拍出这样的东西,可你还会觉得美吗?你可以把他看做一次蔑视,或者一次训导,我想他大概想让我们知道这些原始的片段和独白,音乐套在一起时有多么美,每个人都能拍这么一部影片,不为竞争戛纳,只为以后翻到硬盘时,也能吹句牛逼,说 “老子也曾是个导演。”

 6 ) 消解在双关语游戏里的3D文本

或许再没人愿意花精力去读解和阐释《再见语言》中堆砌的凌乱影像,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实验电影,故事剧情,别指望有;表达内容,想猜就猜;3D视觉,刺瞎双眼。换做别的导演,这么恣意表达艺术观念,注定要被骂死;换做别的场合,左右眼分置两个重叠镜像,估计要被观众奋起抗议。可这里是戛纳电影节的首映式,戈达尔是还在世的最顶级电影大师,人们眼球被重叠3D伤害并摘下眼镜后,竟又激动的全场鼓掌。然后,纷纷自嘲着“装逼遭雷劈”,将最高赞誉献给戈达尔。

83岁的戈达尔并没有出现在戛纳,《再见语言》里四个不知名甚至过目既忘的演员,在照相点那呆了几分钟,出乎意料的告诉大家这不知道他们在干嘛的实验电影是“有剧本的”,然后就匆匆离开,成为电影节上第一个没有新闻发布会的竞赛片。
  
可即便有发布会,即便大神驾到,媒体记者们又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呢?“你究竟想说什么?”,这样的问题,十有八九会被老头子以其最擅长的无意义双关语敷衍弹回,就像他在50年前的电视纪录片《当代电影制片人》中做过的那样。那是1963年的法国东南部小城安纳西,被问及与其已然疏远了的家人关系时,刚成名的导演回答:“戈达尔一家就像狐狸的一家(Il y a des Godards comme il y a des renards)。”像戈达尔在儿时常在家中玩的恼人游戏,他用文字游戏转变着问题实质,“Godard”(戈达尔)和“renard”(狐狸)谐音,采访者和观众无法从中得到任何确定的正反面意义。

源自莎士比亚的遁词,抑或双关语,是戈达尔对待语言的一贯态度,也是屡屡呈现于其标志性跳接镜头里的宣言式声响。作为新片题旨的“再见语言”,虽然在极度抽象的实验中瓦解着一切语义,却也继续着那些费解的遁词游戏。

游戏的场景,在戈达尔长大的瑞士沃州莱芒湖(日内瓦湖)畔的小城尼翁——场刊上国籍已归为瑞士的他,也回到湖畔安度晚年。游戏的谜题,在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与文学调查实验、法律欺诈事实与法律否认自身暴力属性、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与刚果河湾、无限和零这两个伟大发明等多对诡异的喻体间呈现,而两对男女在寥寥数笔的室内和湖畔表演中,又提出“要孩子还是要狗?”、“可能制造一个非洲概念吗?”等多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已婚女人和单身男人,相爱、争吵、打架,狗儿流浪于城镇和乡野之间,季节更替,男人女人再见面,狗儿似乎成了他们中一员并且能说话了,第二部电影开始,一切周而复始,从经过多层隐喻的人类,直至狗吠和婴儿啼哭结束——这是戈达尔给出的“剧情简介”。在拍摄完成这么一个“剧本”后,他又以华贵的古装,请出曾于1816年,在他居所附近写出《西庸的囚徒》之英国诗人拜伦,“关于革命的愉快讨论,朋友们的好机会”,英语也笨拙的玩耍起法语的双关游戏。

他拥抱却又破坏着新世纪的3D技术。这并非戈达尔第一次使用3D拍摄电影,2012年,他就曾与格林纳威和佩拉一道,为当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葡萄牙北部小城吉马良斯,拍摄了合集《3X3D》,以彻底抽象的视觉符号,以及旧电影素材和散文朗读,表现数码独裁带来的三个灾难。这一次在《再见语言》中,3D更彻底成了破坏性力量,开头不久,他就简单粗暴的在一个黑屏上,将“2D”两个字书写在平面,而将用两台佳能5D MarkⅡ制造出的“3D”浮现在偌大的影厅正中。接下来的时间中,那些在变形中被拉到眼前的船头、狗鼻子、人脸,都是以这两台“无敌兔”完成的。他恣意的将画面颠来倒去,用完全失真的色彩填充景物,甚至以左右眼重影的3D影像极其不悦的去刺激观众感官。

曾适用于《阿凡达》的那句赞美“不看3D就等于没看”,也同样适用于戈达尔的这部实验电影。眼睛烧焦、震耳欲聋、极其不和谐的碎片,Twitter上面这些换做其他电影都理应是批评的词藻,到了电影大神这儿,就成了顶礼膜拜的褒义词,“在他一贯的独裁框架内,大师以3D介质再一次解放了电影图像,也同样让电影死亡”,有评论模仿着戈达尔模棱两可的双关宣言。
 
这位大艺术家晚年的《再见语言》,或许可以让我们将其在艺术各领域中进行某种横向比较。譬如音乐领域,以实验噪音颠覆传统听觉美学甚至科学的John Zorn;譬如绘画领域,那个在“70岁时追求7岁孩童画画境界”的西班牙天才毕加索。那么,如若戈达尔非就返老还童,拿影像素材当橡皮泥随意拼接,观众们又表现出怎样的回应态度呢?无论装逼膜拜还是反智批评,都又是一段段可以消解在大师遁词游戏里的字母而已。

 短评

“它很烂啊。”“说什么呢!这可是戈达尔拍的。”

4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我是真的抱着虔诚的心来看这部电影,真的在用力捕捉,真的想知道他在拍什么,由于逼格太高,结果我是真的看不懂。

7分钟前
  • 银河漫游记
  • 还行

84岁的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的新片,即便看不懂睡大觉也要授予戛纳评审团大奖的高逼格神作。本片穷尽了让观众不适的视听手段:不关联的意象拼接,歪斜颠倒过曝失焦变色重叠摇晃多帧率混搭的影像,不同声道音量不稳风格迥异的声音,故意留白的字幕...内容方面,解构主义存在主义左派思想明显。(9.0/10)

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的确“再见语言”,因为已将声画分离做到最极致;不惟如此,声量的忽高忽低、左右眼的博弈、镜头的倾斜动荡、突如其来的实验噪音、文本和视效的戏谑与拼贴,无不在挑战观众的五官与认知,甚至调动知识结构,这才是烧脑片!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大师这是要告诉我们:好电影不仅应该告别叙事,也应该告别语言。据说3D版,两只眼睛会看到不同的画面,我脑补了一下,瞬间便醉了。没什么说的,牛逼到顶。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2D看了一遍,调成3D看了一遍,关掉声音再看,我不清楚哪样最好。电影的一切叙事手段都具有欺骗性,戈达尔将声音、影像和叙事分离开来,拆解电影,让你看到它们各自的功能,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看到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像电影,是因为它的数字感,它是犀利的富有诗意的实验影像。★★★★

1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戈达尔永远是最先锋、最勇敢的导演,电影形式很像他的《新浪潮》,但戈达尔给了它更加现代化的外观,其内核仍然是古典与现代之争,语言是否真实?从古希腊到现代欧盟,从赫拉克利特到拜伦,哲学化的思想统筹了影像,文字、声音、图像究竟哪种载体更加真实,倾斜失真的画面如同修辞承载思考

1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我打算先把蔬菜送回家,一会儿回来看下一部电影。

20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八十余年戈达尔,欲活愈老愈深欲,隐居瑞士于底心,疯言智语夺影帝。

25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电影始于疙瘩儿,电影止于疙瘩儿,电影死于疙瘩儿。电影中的新浪潮,电影中的印象派。疙瘩儿八十从心所欲而逾矩,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撺掇家犬夺影帝

3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柴可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是主调,似可作剪辑点…bigger足够,看后面一串附录名单就晓得:康拉德、弗洛伊德、保罗·瓦莱里、德里达、福克纳、米什莱、阿尔托、谷克多、巴丢、布朗肖、雨果、帕兰、米耶维、维庸、普鲁斯特、阿波利奈尔、达利耶塞克、福楼拜、贝克特、萨特…

31分钟前
  • 大炎
  • 推荐

80岁的法国大爷,每一个镜头都在对观众说:“你们些个白痴。”打上五颗星,说明我真的没看懂。

32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两颗星星送给左右两只眼需要分开看的牛逼创举。

36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较差

这才是真正的【不看3D等于没看】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将其在艺术各领域进行横向比较。音乐是实验噪音的John Zorn;绘画是“70岁时追求7岁孩童画画境界”的西班牙天才毕加索。那么,如若戈达尔非就返老还童,拿影像素材当橡皮泥随意拼接,观众们又表现出怎样的回应态度呢?无论装逼膜拜还是反智批评,都又是一段段可以消解在大师遁词游戏里的字母而已。

4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抱歉,我是掐着大腿看完的,管他是不是戈达尔,我就是不喜欢这种过于先锋的实验电影,反正我是看不懂,也没这能力从中提取一些什么,也活该自己明明逼格不够,还要坚持看,连云里雾里都算不上,一个小时看下来还感觉怪累,怪难受的。

48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支持老人家们出门溜达的时候多拍拍家附近就好=3=。小狗帅,继续等3D。

52分钟前
  • sonoko
  • 力荐

把这部病态的“实验电影”作为我对他的第一次接触是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希望后面补他的片不会这么倒胃口。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敢打分,没逼,认命。

54分钟前
  • Ocap
  • 还行

That's how you spell "fuck you audience" in a cinematic language.

57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较差

70分钟的电影,15分钟看完。电影拍的先锋,也要看的先锋,就是这么任性!

60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