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的故事

HD中字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帕特里克·波查,Vasco Sequeira,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特蕾莎 萨尔圭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2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3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4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5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6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3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4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5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6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7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8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9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里斯本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此片可以看作是文德斯《事物的状态》的续集。前集中的导演弗里德里希(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饰)在本片中去里斯本拍摄素材,他邀请电影收音师菲利普(鲁迪格·福格勒 Rüdiger Vogler 饰)帮自己的默片收集声音。菲利浦接到邀请明信片之后,依约赶往里斯本,却找不到弗里德里希的踪迹,只发现他留下的一些神秘线索。根据导演留下的一段关于里斯本某个小镇的菲林,菲利普前去该地方收集声音。他穿越在大街小巷,记录下各种声音。在里斯本游荡期间,他结识一位电影插曲演唱女歌手,生活自此增添了些许情调。影片最后,他找到了弗里德里希,了解到导演离走的原因:面对商业影像的冲击,导演已经对影像感到麻木,无法再找到拍摄的灵感与激情,于是发明了一种盲拍手法,将摄影机架在肩上,自己随意走动,任凭镜头记录所到之处的影像,他认为这种记录才是忠实地记录一个地方,是客观和真实的。惊天阴谋我的见鬼女友终极细胞战狂野三千响神秘大亨金光御九界之战血天道我是大美人2023疯狂丑小鸭2靠谱英雄火车上的女孩2016美森谷地素描二次旅程纯白辩魔士塞西尔赤裸漂流记是王者啊?第二季天使的胆量之红色闪光想飞的钢琴少年喀布尔的燕子时空追捕封神榜之凤鸣岐山金玉盟魁拔之大战元泱界耶稣传1979欧盟风云(国语版)换档简单西蒙永远22!2023bilibili毕业歌会遗落家庭离开拉斯维加斯英语版荒野生存比翼双飞的爱情故事从今以后我的青春也灿烂密室大逃脱第五季新娘未满ESCAPE夏日永驻希特勒:恶魔的崛起2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里斯本的故事

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纯洁的影像、活泼的声音、蓝色的Isetta、神迹般出镜的奥利维拉。

 2 ) 《里斯本的故事》:从自然到自由的声音诗学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6254.html

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熠熠发光。 ——费尔南多·佩索阿

引用佩索阿的诗歌,在里斯本的阳光下,便成为一种熠熠生辉的声音诗学:维达读懂了佩索阿的诗歌,也读懂了这个世界在心灵的自由创作中拥有了友情和爱情,“电影现在也具有和刚发明时一样的魅力,现在也能让人们行动:你的朋友让我心动了;快来完成电影吧,你的朋友会帮你!”维达呼唤着朋友弗雷德里希,呼唤着用心灵拍摄的电影,呼唤着里斯本街头醒来的诗意,终于这种呼唤让弗雷德里希再次扛起摄像机,再次面带微笑看见阳光听见熠熠生辉的声音,再次用两个人的力量结合影像和声音完成电影:在小巷里,有时有轨列车跟在他们身后,有时他们坐上城市大巴,他们看见,他们听见,他们被看见,他们也被听见,在微笑且用心地投入中,“里斯本的故事”成为最精彩的一部心灵电影,“就像头上长了摄像机。”

头上长了摄像机,就是摄像机和拍摄者、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而弗里德里希被维达叫唤着离开那个“垃圾收集车”,就是离开了一种偏执和逃避——那是缺少了一个轮子的车子,废弃在城市的角落里,弗雷德里希就是在这个缺失了完整性的车子里成为了“垃圾影像收集大王”,这一种告别就是回归自我,就是寻找完整,而其实这一种回归和完整不仅对于弗雷德里希具有新生的意义,维达也在走入里斯本的过程中拥有了心灵的自由,而这一切就是实现了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实现了从孤立到融合的转变,因为头上有摄像机,心里有永远的诗学,感受、创作和体验,从此告别了残缺,告别了盲目,告别了单一。

残缺、盲目和单一,是里斯本没有出现之前的一种生活病。第一个镜头是成堆的照片,是纷乱的信件,是杂错的明信片,它们呈现出的就是一种复数的“一束”,这复数的一束当然会湮没那些有意义的存在,湮没独具特点的个体。这时候一只手慢慢伸了进来,然后寻找,然后发现,然后拿起了一张写给自己的明信片:“维达,快来救我,我需要你,带着音乐器材来里斯本,没有电话和传真,用信件回复我。”这是弗雷德里希从里斯本寄来的一张明信片,里面是呼救,只有将一只手深入到堆放在一起且纷乱的“一束”之中,才能从复数的世界里找到面向自己的信息:这是维达走出的第一步,也是他开始进入“里斯本故事”具有隐喻意义的一个动作。

维达上路了,车上是讲着不同语言的电台,车外是不断变换的风景,从白天到黑夜,从雨天到晴天,从城市到乡村,维达的行程其实也在某种“一束”的湮没中,他不断转动电台但是似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的信息,各种风景从车外流过,他似乎从来没有用心观赏,在这样的行程中,维达也成为被湮没的存在——在5分25秒之前,甚至镜头里没有出现过正面的维达。这是一种被湮没而带来的残缺,而维达在这段旅程中的遭遇更是一种残缺:他行驶到半路,听到了轮胎爆破的声音,下来检查准备换上备用轮胎的时候,轮胎却不小心掉入了水中;没有水,没有电话,维达被抛入到一种无限的困境中,幸好有一辆中巴经过,上面的人给他的饮料终于让他为汽车加了水,但是继续前行,汽车的一个零件又掉了下来,用来抵达里斯本去拯救朋友的这辆车彻底失去了意义。

没有自由驾驶去往里斯本的车,这是维达旅行中的缺失,就像他受伤的脚一样,在厚重的石膏里,永远无法和另一只脚组合成完整的行走系统。坐上马车、搭乘卡车,维达终于来到了里斯本,终于找到了弗雷德里希的住所,但是当他进去,打开的门,亮着的灯,放着的胶片,似乎证明主人在场,但是这一切变成了某种虚幻:弗雷德里希根本不在,这是一种比残缺更甚的存在,那就是空无——残缺和空无组成了维达里斯本之行的困境,但是,真正的困境在于一种异化的存在:维达一直在等待弗雷德里希“回来”,但是弗雷德里希总是无影无踪;维达看到弗雷德里希拍摄的很多关于里斯本的胶片,看上去是一种在场,但是很多胶片没有声音;维达遇到了那些讲葡萄牙语的孩子,不管是男孩杰还是女孩苏菲亚,都拿着摄像机不停对准维达拍摄……

在场却不在场,这就是一种存在的异化,就像维达房间墙上的那句涂鸦的话一样,“啊,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所有人”,看起来是指向了所有人,是一种丰富,是一个总体,但实际上,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就像是“一束”信件、照片和明信片一样,就是一种湮没的存在,它无法指向一种具体而真实的存在,它其实意味着残缺,所以他骂不停拍摄的杰是“愚蠢的拍摄傻瓜”,一种完全盲目的拍摄从来不是为了寻找意义。所以在“一束”的世界里,在不在场的异化中,需要的是那只伸进来找到自己需要的手。维达开始看房间里留着的胶片,那些影像没有声音,所以作为拯救者的维达,就需要制造声音:他向那些孩子展示自己拟音的技法,房间了出现了狮子的吼叫,响起了落水的声音,这些声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声音的魅力;维达拿着声音收集话筒,到里斯本大街小巷收集各种声音,它们是孩子们的叫喊声,是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声音,是广场上鸽子觅食飞翔的声音,是电车经过时叮咚的声音,是磨刀老人工作时的声音……这些都是里斯本人们生活中真实的声音,而且维达将这些声音收集来之后,开始为弗雷德里希留下的无声胶片配声——当影像开始发出和自己有关的声音,那些影像便开始活了。

维达收集声音,为影像寻找声音,这是一种拯救,但是在弗雷德里希并未真正在场的时候,这些声音的出现其实只是在技术层面完成了电影,甚至因为它们的真实,在另一个意义上也失去了艺术之美,就像维达在夜间读诗的时候听到蚊子嗡嗡叫的声音,他只能用手上佩索阿的诗集去拍打蚊子,“啪”的一声,蚊子死了,嗡嗡声不见了,但消灭蚊子声音时诗集和墙之间的碰撞声也永远不是诗集中所说的那种熠熠生辉的声音。所以,维达寻找、发现和体验到的声音,只是声音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呈现,它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永远无法上升到艺术的自由。而这正是弗雷德里希不在场的一个原因,他留下了影像,这是他所谓的“实验影像”,“我是个失败者,我不想回家,我要融入这个城市,看见城市的一切,拍摄城市的一切……”弗雷德里希不想回家,是因为他要在街头寻找意义,而他制造的实验影像就是每天背着摄像机,完全以盲拍的方式记录里斯本的一切,这是一种自动拍摄,在弗雷德里希看来,自动拍摄就是真实拍摄,就是在找回电影失去的那部分。

维达收集的各种声音,和弗雷德里希自动拍摄的影像,都是在捕捉自然,不管是声音和影像,都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这种行动的一个意义是为了反抗电影的资本化和商品化,在维达跟踪邻居男孩终于发现自己也成为弗雷德里希自动拍摄的对象,当维达最终找到寄宿在垃圾车上捕捉真实影像的弗雷德里希的时候,弗雷德里希告诉他的是:“以前的电影讲述故事,给人们看某些东西,但是现在的故事却是为了卖出电影而被拍摄,一切都变了,影像背叛了世界。”电影不再讲述故事,故事变成了商品,这便是弗雷德里希对于电影的忧患,所以他用纯粹自动拍摄的真实映像来拯救电影,这些影像在他看来是不掺入感知的影像,是不被污染的影像,但是这种行为他又称之为“失败”,是因为他在自动的真实映像里也找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弗雷德里希在录音中曾经发出的疑问是:“摄像机捕捉了一瞬,用胶卷就能证明这一瞬的永恒?”

自动摄像的实验影像,是达到了真实,是对于自然的一种记录,但是它不是艺术,它无法达到永恒,这是弗雷德里希的困境,也是电影的本体论疑惑。所以在这种困惑中,维达开始了探索和寻找,他从声音的收集入手,是让那些无声的影像获得了声音;他看到了隔壁的乐队,听到了乐队演奏的音乐和那个叫特蕾莎的女孩唱出的歌声;他们还给了他一副望远镜,他看见了远处的湖远处的船,“河流和歌曲是一体的。”特蕾莎说,它们是在缓慢的流动,它们走向更远的未知,那里有友情,有爱情,有冒险——维达开始迷上了他们的音乐和歌声,当乐队开始了外地演出的旅程,维达开始想念他们,而特蕾莎留下的那把特殊的钥匙,并不是为了打开弗雷德里希一直开着的大门,而是打开了维达的心灵之门;而当维达在弗雷德里希的真实影像中陷入关于永恒艺术的疑惑时,特蕾莎回来了,但是她又要马上走了,当她和维达再次挥手告别时,维达才知道自己爱上了特蕾莎,于是他对弗雷德里希说:“电影让人们行动,你的朋友也让我心动。”只有在音乐、歌声以及如河流一样的旅行中,才会拥有真正行动的感觉,这一种心动便是触及了心灵,激发了自由,而声音也在从纯粹自然到心灵自由的过渡中达到了永恒意义。

里斯本有佩索阿的诗歌,佩索阿的诗歌里有“熠熠生辉”的声音,熠熠生辉的声音来自心灵深处,这用心的、诗意的声音和影像,便组合成了具有诗学意义的电影,于是弗雷德里希从垃圾车上下来,告别了自动拍摄的实验,于是维达受伤的脚康复了,在诗歌的感受中,在心灵的触动中,在自由的体验中,完成了关于“里斯本故事”最完整、最动情、最鲜活的文本,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所有人”,而是“就像头上长了摄像机”。

 3 ) 里斯本阳光灿烂

拿到哥给的这张里斯本物语,其实已经也有一阵子了。因为看看简介,同刚看过的费里尼的八部半题材貌似有点重叠,都是讲导演拍不出电影,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八部半看得有点压抑,而且是配着导演说明的字幕看的,许多隐喻和象征,搞得我头大如斗。所以里斯本物语也压着迟迟不动,提不起劲。可是这几天又有点被崔子恩在光影记忆里面说的话刺激了,就毅然拿出来看掉。

才看了几下就渐入佳境。不愧是我爱的文德斯,这个看似干瘪无味的题材在他手上,拍出的却是一部这么温暖世俗的片子。

录音师温特骨折出院,收到老友导演弗雷德里希的求救信,说是在里斯本拍一部电影,进行不下去了,需要他的帮助,SOS!温特于是拖着一条石膏腿,带着葡萄牙文自助学习教材和全套录音的家当,奔向了里斯本。路上诸多磨难,车子爆胎,他拔出车胎上的钉子,愤恨地向水里扔,却不慎把备用胎也碰到了海里。马达过热抛锚,又找不到冷却水,路过的小学生旅游大巴无私地捐助他几箱饮料,他得意地将几瓶可乐倒进机器,开出去五米,就炸了。

好不容易到里斯本,又找不到弗雷德里希的踪影。只好根据他留下的一些拍好的影像去寻找,也为这些影像收集声音。

拍下那些影像的是一部老式手摇摄影机,画面昏黄粗糙,人们动作甚至不是很连贯,却别有风味。抱着心爱黑白小猫的小姑娘,一个不知名的戴帽子老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吹着哨子宣传的磨刀人,在院子水池里给孙女洗兔子玩偶的老婆婆。温特去录下那个老人的自述,磨刀人的哨子声、磨刀声,老婆婆洗衣服的水声,还有一群小朋友奔跑呼啸声,大群鸽子起飞的翅膀拍动声,小教堂的钟声,甚至擦鞋工的擦鞋声——那位擦鞋工非常负责地把温特的石膏腿也擦得雪白。

老实摄影机的影像和现实中的(电影中的现实)互相交叉,一个无声,另一个充满各种琐碎的可爱的声响。为我们构成一幅绘着众生百态的里斯本风俗画。里斯本总是阳光很好,用影片里的一句话说,在那么灿烂的阳光下,甚至声音都闪闪发光。

温特夜遇为电影制作配乐的一群葡萄牙人。一位女歌手歌声极之动人,淳厚而悠长缠绵。几位乐手中既有人演奏吉他,又有人拉大提琴,奇怪的组合,但声音却实在美妙。文德斯对他电影中音乐的执著简直不亚于影像,还特别拍摄过音乐纪录片乐满哈瓦那。如果说另一个执著于音乐的基耶斯洛夫斯基风格是清冷孤绝的,文德斯则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他总能给我们呈现于影片浑然一体,绝对有地方色彩的精彩音乐,这里的葡萄牙歌曲,德州巴黎里面的西部音乐,直到世界尽头中的澳大利亚土著音乐,甚至柏林苍穹下和咫尺天涯中坏种的真实演出。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温特终于找到了弗雷德里希,弗原来已经心灰意冷,钻到牛角尖里拔不出来了。似乎是被越来越商业化的电影界冲击了叭,他咆哮着,觉得现在的人拍电影只是为了招揽更多的观众,为了赚到钱。于是他觉得影像只有不被人的眼睛看到,才是纯洁的,只要被哪怕一个人看见,就被亵渎了,被污染了,变成了垃圾,一文不值的货色。甚至宣称,拍电影的人将来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收垃圾的人。偏执的老家伙。

最后,最后当然是光明的结尾。温特把他从他的壳子里挖了出来,放弃了这过分偏颇的想法,继续用他们的老式摄影机拍电影去了,嘻嘻哈哈的。

我真喜欢这部电影,这也是我看过的几部文德斯的片子中最温暖的一部,没有怀疑爱,没有怀疑人性,最消极也不过只是借着弗雷德里希之口斥责了奉商业为圭皋的某些现代电影人。更多的是那些貌似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城市中嘈杂的居民区,阳光照着的一大片屋顶,城市外面静静流过的河。借葡萄牙乐手之口,说出,河流是城市里人们种种行为唯一的证人。片子里并有一首名为河流的歌,与河流本身一样,深沉,缓慢,动人。

 4 ) 里斯本的故事

里斯本是真实的自然的,用摄像机纪录看到的里斯本是主观中的里斯本,而将摄像机背在后背,纪录自己看不见的景物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方式。Friedrich希望的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摆脱掉自己的动机性,这也是二十世纪许多艺术家尽力达到的一种效果,亦带着一种对主观局限的恐惧。在摆脱主观的聚焦后的影像似乎更为真实,然而这样,不过又陷入另一种主观性之中,摄像镜头不过是你背后的眼睛,同面部的眼睛一样地局限。在无目的的行为本身就蕴含了目的,如同盲人摄影抑或固定镜头的摄影,也都在这一行为本身中赋予了某种期许,因为摄影本身就是一个聚焦的主观的行为,如同绘画,写作。

 5 ) “明亮的阳光下,甚至声音都耀耀生辉”(未写完)

文德斯总在提醒我们留意生活细节,《柏林苍穹下》文德斯用了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对比来强调色彩,从天使的黑白光影切换到人间的五彩斑斓,抽烟、咖啡的清香、淋雨、撒谎、手指被报纸上的墨水染成黑色、看演出、问路,甚至在寒冷的冬天搓手取暖,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细节,在天使的诉说下凸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魅力。而《里斯本物语》强调的是声音。作为一个在家总是不停播放音乐的人,其实很少会真正留意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声响。而文德斯提醒了我,搓洗衣服、擦皮鞋、风、磨刀声、鸽子咕咕咕的叫声及“唰”一声的拍翅而去,但是叮叮当当作响的电车在我的城市再也不见影踪。
片子挺平淡,却韵味悠长,我现在眼前浮现的就是录音师站在白色床上打蚊子及茶褐色里斯本街头的镜头,只可惜了那个结尾。

 6 ) 我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周”(2005.07)

本周看文德斯导演的电影5部,如下:

《寻找小津》(Tokyo—Ga)
《直到世界尽头(Part 3)》(Fino Alla Fine del Mondo)
《里斯本物语》(Lisbon Story)
《事物的状态》(Der Stand der Dinge)
《守门员害怕罚点球》(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看3本关于文德斯的书,如下:
《一次:图片和故事》(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文德斯论电影》(Wim Wenders:Emotion Pictures/The Logic of Images)
《文德斯的旅程》(Cinema of Wim Wenders)

老实说,文德斯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电影导演,但我肯定他的片子都值得一看。文德斯的片子中,我很少有喜欢的整部片子,我往往喜欢片子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些元素。
文德斯是我看得比较早的一个导演,念大一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片子了。和很多人一样,我看的文德斯的第一个片子也是那部鼎鼎大名的获得嘎纳金棕榈奖的《德州巴黎》。从这部片子开始,我就知道音乐和“在路上”在文德斯的电影中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干燥的土地、干燥的风光、干燥的情感、干燥的音乐,它们构成了《德州巴黎》的干燥之旅。这是一部开阔而又细腻的电影。关于爱情的部分,一如文德斯的其他电影,还是那样的语焉不详,但丰富而微妙。
《德州巴黎》大概也是文德斯的代表作吧,(我不太喜欢“代表作”之类的说法,因为这样说好像导演的其他电影不重要,像在一个家庭里,有些孩子受到重视,有些却被忽略了。)论者谈得非常多,连我和女生聊电影的时候也不时提及。但说完这部电影后,我总是怀疑,我真的感受那么深吗?既然如此,那么我还谈论它干什么,不如再看一遍。是的,再看一遍!去年年底,我真的又看了一遍,看到一半多的时候,我尿急了,但我无法离开屏幕。我为这部电影忍尿超过一个小时,这在我的观影史上是不多见的。
《德州巴黎》之后,去年暑假,我又看了文德斯的两部作品:《百万美元大酒店》、《城市小调》。稍后一点又看了《柏林苍穹下》。
《百万美元大酒店》在朋友中间被谈论的往往是它的音乐,而它的影像往往被忽略了。《百万美元大酒店》的音乐是爱尔兰的著名摇滚乐队U2配的。文德斯是个摇滚发烧友,早在念书的时候就非常疯狂,如今更是拍摄了一些以摇滚乐为主题的电影。U2不轻易为电影作曲的,但文德斯这位资深乐迷出马,U2盛情难却,只好放下架子了。大家知道,按照某种游戏规则,U2的配乐自然而然地成了《百万美元大酒店》的一大看点(应该是“听点”才对)。据我所知,《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原声大碟的销量好像比DVD的销量还要好。
我的音乐修养比较差,不敢随便评论《百万美元大酒店》的配乐。我觉得最有资格评论该片的配乐的人是在《看电影》上写电影音乐专栏的罗展凤。印象中,罗展凤还没有评论过该片的音乐,好像也没有评论过文德斯的电影音乐。很期待罗展凤对该片的配乐及文德斯的电影音乐作一些介绍和评论。但我对《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影像和叙事受到冷落乃至鄙视感到不平。
应该说,《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影像和叙事风格是比较接近《柏林苍穹下》的。两者都不正正经经讲故事,而是心不在焉地“幻想”,整个叙事的脉络也非常的不清晰,有点云山雾罩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柏林苍穹下》可能更为明显一点,因为《百万美元大酒店》总体而言还是讲了一件事的,而《柏林苍穹下》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影像和叙事受到忽略,可能与《柏林苍穹下》先“出”为主有关。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对前者的重复就判之为“差”。《百万美元大酒店》借一个案件讲述了一个令人“眩晕”的故事。这种“眩晕”,这种如坠云雾的感觉,往往是我们对许多事情的最真切的感觉。我记得,《柏林苍穹下》的支离破碎让我感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耐烦;《百万美元大酒店》却让我看得很入迷。我不敢说,《百万美元大酒店》胜过《柏林苍穹下》,(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柏林苍穹下》比《百万美元大酒店》要好。)但它给我的感觉要比《柏林苍穹下》深切。
《城市小调》是文德斯拍的关于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和《寻找小津》一样,手法上显得非常冷静、简洁和干净,不像一些纪录片总是有很多多余的画面和声音。
这一周看的5部文德斯的作品中,《直到世界尽头(Part 3)》是我最不喜欢的,它基本上是一部失控的作品,无论是叙事还是影片的长度甚至过多的配乐。《直到世界尽头》的Part1&Part2半年前看的,当时就觉得它的长度有点让人受不了,将近5个小时!一般而言,我认为一部电影应该有其自身的约束,不应该太长,不然就分作两部或更多部来拍。况且,这将近的5个小时里,文德斯给我们讲了一个创意不佳、情节紊乱、情感又颇为矫揉造作的故事!在9个国家取景拍摄,这是很诱人的一个卖点,处理得好的话,可以破几个纪录,让观众叹为观止。但文德斯让我们失望了,9个国家,我们随他一起旅行,却感觉不到愉快和有所发现,而是一个沉长的噩梦!
有评论说,《里斯本物语》是一封由一个电影发烧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我看的《里斯本物语》只有英文字幕,没有中文字幕。英文字幕我还是可以看得懂的,但英文字幕在说英语的时候却是不打的,而该片大概有1/3左右是说英文的。我的英文听力不好,很多都听不懂,郁闷啊!也许是这个原因,导致我没有能够很好理解该片,一直看到那个小男孩手提隐藏着摄像机的塑料袋偷拍那个录音师时,我才心领神会到该片的情书“气质”。从这里开始,后面的部分都非常“有趣”,完全符合电影发烧友的趣味。该片的开头一段也颇有意思,很明显是向默片时代的喜剧致敬的,颇见神韵。片中还展示了一些录音师工作的细节,很有看头。关于录音师的工作,一些DVD的花絮中也有,但很少,展示得也不完整。
《事物的状态》,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讲一个摄制组的故事。这种电影,我此前看过的有法斯宾德的《瘟疯之神》、彭浩翔的《AV》、王晶的《电影鸭》和《精装难兄难弟》。但严格来说,只有《事物的状态》和《瘟疯之神》是讲述摄制组的故事的,其他3部都是高度戏拟化的,并不具有“事实性”或“真实性”。《事物的状态》和《瘟疯之神》都讲了摄制组的困境,前者讲的是摄制组的资金不到位,在等待中,各摄制组成员的状态;后者讲的是摄制组的各成员矛盾重重,最终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两者的拍摄手法也很相似,都制造了一种混乱乃至混沌的感觉。一般认为,《事物的状态》是文德斯最具有自传性的作品——片中的那个摄制组的困境,可以看作是文德斯当时的困境的写照。其时文德斯在美国拍片陷入困境,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之中,这部影片可以说有点泄愤之意在里面的——最后,那个追讨资金的导演杀死了那个不负责任的制片。当然,由于该片始终在营造侦探电影或黑色电影(该片用黑白胶片拍的)的氛围,最后一场戏(导演杀死制片人)也可以看成是对这些电影的致敬。
关于摄制组的电影,我记得周黎明说过Truffaut的《日以作夜》是最好的,可惜我还没有看到。
在《守门员害怕罚点球》之前,文德斯只拍过一部剧情长片——《夏日游记》。但《夏日游记》并不成功,以至于一般人都愿意将《守门员害怕罚点球》视作文德斯的首部作品,《文德斯的旅程》一书便是如此,该书的第三章名为“首部剧情片:《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
《守门员害怕罚点球》是文德斯的成名作。该片的故事既简单又复杂。简单者,它只讲了一个守门员杀死了一个电影院的售票员然后焦虑不安的故事,它甚至连杀人动机、追查杀人凶手等情节都没有;复杂者,守门员杀人后的心情,虽然可以用“焦虑”二字来概括,却包含了无数的生活细节,千丝万缕。这也是该片的高明之处。“焦虑”虽然只是两个字,但要用影像表达清楚而准确却不容易。对一个守门员来说,面对点球是其职业中最具挑战性和技术性的行为。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程度应该是最低的才对。但是这个守门员面对点球,偏偏感到“焦虑”!而且,这种“焦虑”蔓延到守门员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听一首熟悉或不熟悉的歌,吃一块味道好或不好的点心,说一句得罪人或不得罪人的话,和一个性感或不性感的女人调情,打一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架,……都可能使守门员感到“焦虑”!在守门员的生活中,“焦虑”可谓无处不在,因为他杀了人!

 短评

电影是留住某个特定的瞬间,还是某段记忆?片中片的黑白影像太美、佩索阿的文字太美、音乐太美。看完瞬间爱上里斯本。/2019重看,却对这个电影毫无印象

10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一部声音的电影,优美、舒缓、步履不停的电影,不用担心结果的电影。对早期胶片电影工艺有所展示,菲利普和孩子们的关系让我想到今年的《狮子彻夜未眠》。观者的情绪跟随音乐,跟随影像中的影像,就像在城市里游荡的录音师跟随谜一般的孩子,银幕内外的双方一同去寻找某种真实,存在于胶卷上的记忆中的真实。经过结尾一场对话,又回归到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交锋,不被观看的影像就是纯洁的影像吗?眼睛到底是污染源,还是心灵的窗户?文德斯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拍出的正是与世界相和谐的影像。“想变成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但最终你只能是自己。要满怀信心,摄影机不要停!

15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傻气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了,但傻到这个程度也是世间罕见。只有文德斯才能写出这么个驴唇不对马嘴的剧本还好意思找Vogler来演,还安排人家全程紫色老头衫又断腿。纵然如此,Winter捡起那把破伞时依然感动不已,晓得过往一切文德斯都有记在心里。In broad daylight even the sounds shine.

18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音乐真是棒极了,女主角在月光下歌唱真是美爆了。旁白又像是一部《论摄影》和《反对阐释》。

20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电影百年的回眸和反思,电影不等于视频,它的创造性被挤压,文德斯试图用一种声画分离的操作保留影像的纯粹,也就是“影像不可见的文库”,创作者和观众双重消失,影像免于遭受视线的污染。佩尼欧拉说的没错,这是一部哲学电影。

21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文德斯的电影实在太舒服了,和爱丽丝城市漫游一样,这是里斯本的一副画卷,并且这次的画笔和颜料是声音——“城市交响乐”,怎能少了声音!第一次见到电影以录音师为主角的,不乏幽默又动人的细节(给孩子们猜声音那段简直是我见过最美的画面之一),文德斯在电影百年写出的这份情书,浓烈真挚

2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应该是一篇格林童话,还很闷。第一天,遇到一个铁匠,用会发出声音的盒子换了辆马车;第二天,小侏儒听着他的口技,咯吱笑出了声;第三天,城墙上的鸽子掉入了水池;第四天,那个拥有美丽声音的公主故意丢了一把钥匙在地上。有些事情就如那永远抓不到的蚊子一样,一直在耳边嗡嗡嗡作响。音乐真美。

28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像冒险故事,骑士在胶卷和城市之间的空隙寻找国王留下的足迹,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实际正相反),向伪神祈求一种“全知镜头”以统领混乱不堪的影像世界(本质是用现代性观点驳斥后现代主义)。骑士说,醒来吧万能的王,面对文明,享受过程,拥抱感性。国王只是抱着圣杯眼含热泪,不自然地从嘴里吞吐出召神的咒语。骑士见状按下录音键,录下国王不在场时土地沉睡的声音。

29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048 Win.Wenders.-.Lisbon.Story.(1994).DVDRIP-MKO+Extra 不合时宜的悬疑背景音all.over.the.place 除了Madredeus的演出 虚无的完全不着边际 还有Pessoa的诗..

30分钟前
  • 8月12日
  • 还行

红屋顶、半山坡、石阶梯,去里斯本捕捉声音,读佩索阿,相遇暧昧女歌唱家,穿街走巷,寻找灵感,也寻觅爱情,小女孩男孩陪伴,关于摄影似是而非的讨论,一个人随心所欲漫游散步式电影。人生如旅,荒凉浮生。4G蓝光。

33分钟前
  • saturnus醉倒在月光下
  • 还行

文德斯实在是越看越温柔 外柔内刚的那种温柔 他也是德国新电影运动中另一个时时刻刻给电影写情书的爱人//在这个文本中 以录音师为主角 排除掉视觉的影响之后 声音在叙事性和信息量上的特性便自然而然地被强调和放大了 无论怎么创作或是创作什么样的题材 人主观性的选择始终无法回避 世界宛如一个永不关闭的更沉浸式的VR空间 创作者很难也几乎无法重新复刻这个混乱肮脏也美好可爱的世界本身//“以前的电影讲述着故事 给人们看某些东西 但现在的故事都是为了卖出电影而拍摄的 在我的眼前都改变了 想给人们展示什么的 技术渐渐失去 影像背叛了世界 为了那点钱 我为了抵抗这些 所以想拍摄电影”//“拥有预言能力和全部知识 可以移动山 就算有很深的信仰 我等于不存在 是的 等于不存在”

34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莫名想起尤利西斯的凝视。文德斯的创作关键词就是焦虑:最开始是在德国社会里,然后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然后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纪录片来化解。“录音师”这一形象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他只能将麦克风对准一个地方,扩大某种声音,忽略其他声音,而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大野心和能力,始终无法截取世界的全貌。文德斯说服自己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35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关于声音的梦幻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文德斯对待电影的心和梦。

40分钟前
  • shu
  • 力荐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又见吕迪格·福格勒,只是比“公路三部曲”老了太多了,故事构思巧妙,借“寻找失踪导演”讨论了“电影要不要拍”“公映的电影就一定比没有公映的电影好吗?”等,看得出wenders对当导演已经有些意兴阑珊了,假如片中那个想要放弃拍摄事业的失踪导演就是他的化身的话,而且wenders一定是太爱里斯本了(只要他爱上一座城就一定会为这里拍一部电影),不光讲故事还顺带记录了不少当地风光,满足一下他摄影的爱好。ps 葡萄牙的民歌好听风景也好看。

41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I could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in Lisbon

44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被不靠谱导演诓骗的录音师从德国开车车到葡萄牙漫游里斯本,新时代的城市乐章。纯洁的影像、活泼的声音、蓝色的Isetta、神迹般出镜的奥利维拉。小孩带着摄影机到处拍类似《狮子彻夜未眠》,更好的是导演重新振奋,与录音师Winter一起拦住电车(抽帧?)。

45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1.一部关于电影收音师的影片,与帕尔玛[凶线]构成对话关系,街边与自然平凡而又为人忽视的声音与工作室里精妙构建的声音,一同形塑了我们的记忆与想象。2.一部直面公路的电影,开头4分钟透过前车窗的主观镜头蒙太奇不啻是对跨国界欧洲漫游最美丽的速写,各色风景、天光、建筑与道路尽收眼底,恍若一场永远在路上的典仪。3.一部探讨影像真实及主客观性的元电影,间或插入的黑白老式手摇摄影机拍下的影像片段与片中导演将摄影机固定在背后看似无目的而客观的拍法形成对立。4.一部聚焦音乐的电影,葡萄牙民谣乐队Madredeus主唱Teresa Salgueiro悠远空灵的歌声宛如天籁,她与男主间似有若无的情愫则显得恬淡而疏离。5.一部进入佩索阿的诗电影,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一如里斯本七彩的老房子,一如永远打不着的那只嗡嗡嗡的苍蝇。(8.5/10)

4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里斯本的风景和佩索阿的幽魂,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声音倾听城市以及用镜头记录城市。谜一般的故事,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个对电影的天问,用你的心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吧!真好。。。文德斯真的是个诗人。

52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记得小时候曾捏着袖珍收音机躲在被子里偷偷听电视剧,少了画面的剧情,声音变得突兀和敏锐。片中的收音师走遍了里斯本的大街小巷,采撷朋友默片影像中需要的声音,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悟这座城市,也为我们呈现了眼睛所忽略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声音的灵动是城市的脉搏。片中Pessoa的文字贯穿始终。

55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