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潮风暴

HD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吉恩·哈克曼,马特·克拉文,乔治·杜兹达扎,维果·莫腾森,詹姆斯·甘多菲尼,洛奇·卡罗尔,Jaime Gomez,迈克尔·米尔汉,丹尼·努齐,李洛·布兰卡托,埃里克·布鲁斯科特尔,瑞克·斯克路德,斯蒂夫·扎恩,Billy Devlin,马修·巴里,Christopher Birt,贾克波·瓦格斯,卡伊·伦诺克斯,Earl Billings,马克·克里斯托弗·劳伦斯,詹姆斯·勒斯库,特雷弗·圣约翰,Dennis Garber,瓦妮莎·贝尔·卡洛威,丹尼尔·冯·巴根,雷德·戴利,肖恩·奥布赖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红潮风暴 剧照 NO.1红潮风暴 剧照 NO.2红潮风暴 剧照 NO.3红潮风暴 剧照 NO.4红潮风暴 剧照 NO.5红潮风暴 剧照 NO.6红潮风暴 剧照 NO.13红潮风暴 剧照 NO.14红潮风暴 剧照 NO.15红潮风暴 剧照 NO.16红潮风暴 剧照 NO.17红潮风暴 剧照 NO.18红潮风暴 剧照 NO.19红潮风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红潮风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内容描述苏联发生政变时,叛变者控制了一个核子飞弹基地,威胁要攻击美国。美国政府急命阿拉巴马号核子潜艇准备反攻,但就在是否要下达攻击令的关键时刻,潜艇的通讯系统发生故障,无法判断攻击令的真伪。哈克曼饰演的潜艇指挥官决定发射,但新来的副官华盛顿却认为事关重大,应确定讯息再说,不惜为此发动兵变囚禁上司。狼来了冰血缉凶第三季昨日女孩2018摩西密码血色圣诞进口媳妇Moveto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GIVER复仇的赠与人爸爸去哪儿 第三季难以置信苏菲的供词巨额来电艰难时世第九朵云羞耻恶魔四大名捕超级海啸来袭乱世激情人+性大不同:日本篇跳水男孩百无禁忌!女高中生私房话穿越火线:幽灵计划世界的血管赌徒阴暗家族IT狂人 第四季印度亿万富豪陨落记大审判迷情记一念向北绝地计划为父寻仇战火爱火北京时间2015峡江疑影我爱扭纹柴男人雄起(爷们儿些)毒液2任务迷走72小时760号犯人来自星星的你阴阳路17:监房有鬼

 长篇影评

 1 ) 老领导干工作犯经验主义错误,年轻人名校毕业科班出身靠书本出真理

老领导牛得一b,办公室里遛狗抽雪茄,跟自家花园似的。年轻小伙毕竟清华博士后,毕业走出校门满身书生气。一天晨练中,厨房着火,小伙紧急救火,冲在第一线,好不容易刚把火灭了,老领导紧急搞安全演练。于是理念发生冲突,恰逢一胖子同事挂了。老领导明确表明胖子同事因为胖所以挂,跟火灾没毛线关系。上级打电话来安排任务,电话突然坏了,恰逢邻居公司派俩人过来拆迁,老领导紧急安排赶跑俩拆迁队。老领导毕竟是老领导,靠经验觉得要反击干死邻居公司的母公司,非要派大杀器城管大队去。小伙坚持等上级电话,于是俩人掐起来。老领导一伙人,小伙一伙人,互掐,互思逼。期间小伙临时胜了一小会,派了俩拆迁队直接干死了邻居公司,可邻居公司临死前的挣扎也让小伙公司受伤不轻。此时老领导毕竟根深蒂固,有死粉,跟着老领导开打。关键时刻,电话修好,接到上级通知。已经和邻居公司母公司握手言和。小伙和老领导回到总部,总部领导各打50大板。老领导申请提前内退,小伙顺利上位。

故事告诉我们:没事别和直接领导bb,干好自己份内的事就好。谁tm知道大领导怎么想的。忽悠你干活不提拔你那是常态,片里这样的大领导在xx,是不可能存在的。

 2 ) 关于战争的思考

电影拍摄于1995年,正处在冷战刚结束不久,影片也映射了部分当时的时代背景。苏联解体后,俄国继承大部分苏联的军力,但车臣动乱等内部因素影响到了冷战后的国际新格局。

这部电影从根本上来说,其主题是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思考。正如电影开始不久舰长Ramsey与副舰长Hunter的对话一样。Ramsey提到Von Clausewitz所说的War is a continuation of politics by other means, 而Hunter则补充道: in the nuclear world, the true enemy of war is war itself。 而这些台词正是这部电影所要展现的战争实质。

电影设置了一个困局: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一艘失去了通讯能力的潜艇,在接发射与不发射核弹之间的抉择。性格与决策判断使得Captain与XO之间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在战争的威胁下只能由武力而非民主来解决,这也很具讽刺意味:战争的开启与否需要由"战争"来决定。而解铃还须系铃人,最终通讯的恢复,局自然而破。

提到电影,不能不提到的是一系列的巧合,如果潜艇被击伤下降至超过1800尺的深度时没有修复动力,如果Hunter没有在Ramsey按下发射键之前拔掉发射钥匙,如果通讯没有在Ramsey下达发射命令前恢复...结局必然是完全不同。当然,所谓无巧不成书,电影更是如此。

另外,还有几处细节,如对人紧张时流汗的特写,两位舰长的对峙以及潜艇鱼雷的发射等比较到位。类似的描写潜艇的电影如沃夫冈彼得森的Das Boot,更值得欣赏。

 3 ) 名场面

拉姆齐舰长:你认为那是个错误吗?汉特先生。 汉特副舰长:舰长? 拉姆齐:在广岛和长崎丢下原子弹。 汉特:如果我那样想,我就不会在这里。 拉姆齐:哈哈哈哈,你那样回答很有意思。 汉特:我怎么回答,舰长? 拉姆齐:很谨慎。你确实擅于措辞,如果有人问我该不该炸日本,我会简单回答“应该”、“当然要炸那个王八蛋……两次”。我不是暗示你优柔寡断,一点也没有。只是,额……很复杂。当然,海军希望你那样,至于我,他们希望我简单点。 汉特:你的确耍了他们,舰长。 拉姆齐:小心点,汉特先生。我必须指望的,就是当个头脑简单的王八蛋。瑞克沃尔让我指挥,一张对照表、一个标靶和一个按钮,我只需要知道如何按下,他们告诉我何时按下。他们似乎要你知道为什么? 汉特:我希望,他们会要我们知道为什么。 拉姆齐:海军战院教冶金与核反应炉,不是十九世纪哲学。“战争是以其他方式来延续政治。”冯·克劳塞维茨说的。 汉特:我认为事实上他想说的是有点…… 拉姆齐:复杂?(众人发笑) 汉特:是的,战争的目的,是达到一个政治的目的,但战争真正的本质是满足它自己。 拉姆齐:令我印象深刻。易言之,最可能打胜仗的人,是最愿意跟政客断绝关系并忽略每件事,除了毁灭敌人,我打赌你同意那一点。 汉特:我会同意,额……那是克劳塞维茨想说的话。 拉姆齐:但你不同意那一番话? 汉特:我不同意,舰长。不,我认为在核弹充斥的世界,真正的敌人是无法被消灭的。 拉姆齐:各位注意,冯·克劳塞维茨现在会告诉我们,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谁。冯?(众人再次发笑) 汉特:以我的浅见,在核弹充斥的世界里,真正的敌人是它自己。

 4 ) 从组织传播角度看电影《赤色风暴》

电影《赤色风暴》的背景是苏联叛军占领了苏联的核导弹基地并破解了核发射密码,叛军要求西方解除对苏联的制裁并威胁向美国和日本发起核打击。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立即派出多艘核潜艇前往苏联,确定叛军准备发射核导弹后先一步发起核打击。故事就发生在其中的一艘核潜艇——阿拉巴马号上。
阿拉巴马号核艇可以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理性系统组织,组织有着具体的目标——完成核打击的军事任务;组织架构也非常明晰:具有专业化的岗位设置和组织内部规则、等级制度非常规范、组织成员具备各自的专业技术。这种典型的科层制组织具有正式性、规范性、严密性、合理性的优势(韦伯,1998),对于一个国家军队来说这些特点也是保持正常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在核潜艇这个组织中,传播的网络是轮式传播网络,即以舰长为核心的总控制室作为组织传播的核心,一切指令由此发出,而一切消息也反馈到此处。轮式传播网络的优点就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信息传递精确度高、控制程度高(米勒,2000),这三点恰好是在战备状态下的一个军事组织所最需要的,而其传播的缺点,如开放程度低、成员满意度低等,由于军队本身严格的纪律与等级制度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组织内传播的模式主要是垂直下行传播,整个潜艇中任何的动作都是舰长在下达命令,下边的人在执行,舰长在整艘潜艇里可以说掌握着最高权力,他与士兵们之间的传播可以说是霸道的专权命令式的传播,缺少沟通、没有解释、而基本也不需要反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在军队中下级对上级必须是无条件的服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舰长自身的性格特点决定的。舰长拉姆齐是一个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实战派,他极度自信,也善用“铁腕”手段治理他的军队。他认为作为一名军人,所需要的只是执行,而不是思考。对于战争的观点,舰长则认为摧毁对手就是胜利。
而新上任的副舰长亨特则对战争和领导权持有不同的观点,他年轻有为,哈佛毕业,有着扎实的理论和新派的作风,他认为在核战争里没有所谓的胜利者,真正的敌人是战争本身,军队所要做的是去防止战争的发生而非挑起战争。舰长与副舰长的直接冲突正是影片着重表现的面临核威胁时候核艇内部传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这一摩擦的重要原因正是个性特点迥异的正副舰长秉持着不同的价值观。

一切冲突的开始都在于对一封未完全接收的电报的解读。航行中的阿拉巴马号接到国家军事中心传来的紧急命令:叛军可能已经准备发射核导弹,阿拉巴马号应该作好核攻击的准备,等待最终发射的确认命令。但是核潜艇的通讯设备遭到一艘不明敌意舰艇的破坏,最终的指令电报只接收了一半,上面只有“导弹发射……”。
通讯设备的毁坏可以说使得阿拉巴马号与外界彻底地隔绝了,处于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之中。信息传不进来,也带不出去,决策却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压力全部集中在了核艇的领导者的身上,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制度严谨的组织中,普通士兵恐怕是难以参与决策的制定的。
究竟是应该发射还是取消发射,舰长和副舰长之间产生了分歧。舰长认为必须做到先发制人才能遏制住敌人,颇有“宁可错杀”的决心。而副舰长则认为事关重大,必须清楚确认电报的真正命令后才能做决断,决不可“滥杀无辜”。当舰长命令副舰长重复自己发射核弹的命令的时候,副舰长回以无声的抵抗。舰长怎能容得了自己的权威被质疑,愤怒下令舰务长逮捕副舰长,而副舰长则根据《海军法》的相关规定罢免了舰长的职位。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情况正是美国相关法律中为了防止平衡权力而特地加入的,这也是之所以舰长没有“一言堂”地下令发射核弹就使得故事结束了的原因,而副舰长正是依靠法律依据才能与舰长进行抗衡。
在舰长与副舰长的冲突中,副舰长一直试图去跟舰长分析情势,讲明道理,是属于积极传播的一方。舰长的应对却是消极的,他对副舰长的建议充耳不闻,固执己见,使得双方的传播陷入了僵局。语言上的沟通无效,必然就要诉诸武力上的行动了。我们看到舰长与副舰长之间先后上演了多次的夺权与反夺权的大戏,为的就是掌握核导弹是去是留的权力。当然仅靠他们二人无法上演这么激烈的戏码,他们必须争取手下的从士兵到武器官各级成员对自己的信任,通过与下属的沟通与传播,说服他们站到自己的身后。而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舰长与副舰长实则也是通过不同的文化符号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以吸引他人的支持。
组织文化的作用可归结为规范作用、导向作用、鼓励作用、发散作用、协调作用、提高质素作用(宋海燕,2011),是一个组织赖以生存的重要部分。文化的外层表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总是以特定的方式与其深层价值相关联(沙因,2004)。在这艘阿拉巴马号上,分明的等级、严谨的制度都是核艇内部文化的外在表现,但其背后是整艘潜艇上的成员对文化的认同。在这艘阿拉巴马号上,一贯的组织文化其实都是由舰长来制定的,核艇内部的文化最主要的可以归结为是舰长权力的至高无上,而舰长展示自己权力的方式就是以他的雷厉风行的自信处事、对制度规范的坚持与尊重以及对下属的严厉教育。这样的组织文化是舰长有效管理好整艘核艇的一种隐性控制策略(谢静,2006)。对于下属,舰长采取的是强压手段:任何人觉得承担不了这个战争的压力,可以马上离开潜艇(其实就是让他们去死)。舰长曾这样告诉副舰长:“外面那些水兵只是孩子,他们受训来做可怕、不用思考的事,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唯一保证,是来自他们相信上面的命令统一。那意味着我们不在艇员面前,质疑对方的动机,那意味着我们不偷偷伤害对方,那意味着,在导弹演习时,他们听见你的声音紧跟在我之后,没有迟疑。我们在这里是来维护民主,而不是练习实行民主.。”
副舰长的出现正是要颠覆这样的组织文化,他要来实行民主。与舰长截然相反,他在士兵面前表现出来的是那么平易近人、通情达理。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另类的符号展示着他的权力,这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对许多士兵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对士兵的鼓励,是站在人的角度、士兵的角度,正面激励队员的积极性、要他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承诺。他告诉焦躁的无线电修理兵:“你必须要肩负起全人类生死的责任。”使得他透彻理解任务的重要性,调动起他的积极性。当声纳室的士兵因为漫画好坏评价之事与一名士兵发生了冲突,副舰长用非常幽默的方式对他进行了批评,赢得了他的信赖。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夺取核心权力埋下了伏笔。

千钧一发的时刻,无线电总算恢复,最终的命令是终止发射核导弹。副舰长是正确的,他胜利了,这也似乎像是民主实践的胜利,但是民主本身并不能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它只能保证过程的正确性。 所以即使副舰长看起来多么正义凛然,舰长的决定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当然影片没有给一个不好的结局,否则不是给了美国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狠狠的一拳吗?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米勒(2000):《组织传播》,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 马克斯•韦伯(1998):《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3] 宋海燕(2011):“组织文化的研究论述”。《学术交流》2011年第1期。
[4] 沙因(2004):《企业文化生存指南》,郝继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 谢静(2006):“组织文化:隐性控制的策略与困境”。《今传媒》2006年第12期。

 5 ) 无与伦比的经典

故事背景符合史实,突出人性,感人震撼,刻画真实细腻,堪称经典。
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事氛围把握良好,即使看第四遍任然能被深刻感染。
高水准的画面和音效剪辑。
明星阵容,演员表现力极佳,几乎没有纰漏。
背景乐配合得非常好,Hans Zimmer的最佳配乐之一。
雄壮激昂的主题音乐,堪比《石破天惊》。
票房表现非常出色:1亿573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预算的3倍。
在没有军方的支持下拍摄出的不同寻常的爱国主义电影,美国价值观的完美展示。
《红潮风暴》是那种不但观众观看时会感到精彩,而且离开电影院后还会谈论其中内容的少数战争/政治惊悚片。

 6 ) 搬运|从电影《红潮风暴》探寻分歧的根源及其处理模式

搬运来源:

原创作者:梅谱

公众号:说点政事

群发时间:2018年7月27日

搬运说明:因为喜欢这个电影,不时想起来就随手在微信搜索一下,看到这篇看得好过瘾啊!就忍不住搬运一下。。如有侵权还请通知我删除哦。PS. 感到知网看影评也不错的亚子(但特地到知网搜索一下没找到这篇。。

从电影《红潮风暴》探寻分歧的根源及其处理模式

原创 梅谱 说点政事 2018-07-27

摘要:分歧是行为体之间互动时常见的现象。然而对于分歧产生的根源及其分歧处理的基本模式,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共识。本文以电影《红潮风暴》为切入点,核心关注的问题是:导致以舰长为首和以副舰长为首的两派对于同一情境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针对这种分歧可能会有哪些处理模式?各种处理模式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最终哗变不可避免?结局中为什么双方对错难分?本文在分析既有行动逻辑的基础上,坚持实践性逻辑,认为分歧的根源在于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而最终哗变的动因在于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随着两个及以上行为体在具体情境中的互动而不断扩大到双方都无法容忍的程度进而爆发冲突。所谓背景性知识,是指无意识的、非表象的、无以言明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来自行动者的经验知识,是行动者通过长期的自身经历获得的知识,是长期实践过程中的自然积累。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在实践中根据A、B双方是坚持己见还是妥协,有互相妥协、A容忍接受、B容忍接受、爆发冲突等四种分歧处理模式。电影《红潮风暴》的故事叙事为这一核心假设提供了强检验。基于此,本文认为,弥合分歧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在实践中理解彼此,进而弥合分歧,实现坦诚合作。

关键词:实践性逻辑;背景性知识;分歧;信息

《红潮风暴》是一部虚构的电影,描写的故事情节是:美国一艘叫“阿拉巴马号”的核潜艇在执行对前苏联高加索地区武装叛乱分子控制的核弹基地进行核打击时,得到指挥部发来的电文,电文内容为准备发射核弹命令。在准备中意外遭到敌舰攻击,在攻击中,指挥部再次发来电文,关乎是否最终确定发射核弹。然而,由于阿拉巴马号核潜艇为了躲避敌潜艇而下潜太深,通讯设备也因躲避鱼雷遭到损坏,国家指挥中心再次传来的电文只接受了一半,指令并不完整。此时,舰上的所有人都不知道这再次发来的电文是要他们继续发射核弹还是停止发射核弹,艇长与副艇长就是否立即发射核武器打击敌方目标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舰长Ramsey担心俄方会发射核弹,应该先发制人继续执行核弹发射程序。而副舰长Hunter则认为电文内容不全,需要重新确认,也许电文的命令是停止发射核弹,而俄国或许也已经停止了发射程序,如果这样冒然继续执行发射程序,极有可能导致核战争,致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舰长Ramsey与副舰长Hunter为此坚持各自的看法,在封闭的潜艇内展开了斗争,直至兵戎相见。基于此,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导致以舰长为首和以副舰长为首的两派对于同一情境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针对这种分歧可能会有哪些处理模式?各种处理模式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为什么最终哗变不可避免?结局中为什么双方对错难分?简而言之,即分歧的根源及分歧处理的基本模式。

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拟围绕以下三部分展开:一是寻找分歧产生的根源;二是分析分歧处理的基本模式;三是提出弥合分歧的有效措施。

一、分歧的产生及其根源

什么是“分歧”?简而言之,就是对抗性差异,并由于这种差异产生了对抗性行为。电影中舰长Ramsey和副舰长Hunter一开始在做事风格、喜好等方面就呈现出了差异性,后来对战争的态度上逐渐表现出分歧,甚至发生争执(厨房失火+紧急演习事件),这难道仅仅就是性格、习惯与看法的冲突吗?同样作为军人的他们,共享了军人“严格遵守上级命令” 的统一共识(不在艇员面前质疑对方,引发混乱)。然而,正如军事法庭最后的裁决:“在这个叛变事件中,你们两个都对。同时,你们两个都错。”这是一种两难之局。那么,导致最终哗变发生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既对又错的矛盾局面?

(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种行动逻辑

探讨哗变发生的原因,首先需要分析行动的逻辑。以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为典型代表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归为探索国际行为体的行动逻辑,这三大流派分别以权力结构、国际制度、国际文化作为自变量。当然,随着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实体性原因因素开始缓慢地转向知识性原因因素,“从表象性知识转向背景性知识、从理性主导走向实践本体”[]是最近十年以来国际关系理论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转向。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种行动逻辑为解释行为体的行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自变量。

1.理性主义理论与结果性逻辑:利益决定行动

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遵循的都是结果性逻辑,即:“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利益权衡。”[]遵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行为体在面临决策情境时,能够通过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将手段和目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选择那个收益最大化的手段,并采取行动。

2.建构主义理论与适当性逻辑:规范塑造行动

对于建构主义者而言,其行动逻辑是适当性逻辑。所谓适当性逻辑,就是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对行动是否合乎社会规范的思考,亦即规范决定行动。在一个存在规范的社会环境中,行为者会根据自身角色和身份来确定自身的利益,并采取行动。从长期来看,社会规范会内化为行为体的行动规范。

3.实践理论与实践性逻辑:实践引导行动

实践理论最初为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其研究成果在20世纪之后开始进入国际社会领域。实践理论引入国际关系领域最初肇始于伊曼纽尔·阿德勒以及巴内特关于安全共同体的研究。2008年文森特·波略特《实践性逻辑:安全共同体的实践理论》一文在《国际组织》上的发表则标志着实践理论受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学界的关注。2011年伊曼纽尔·阿德勒和文森特·波略特主编的《国际实践》则系统阐述了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突出的就是“实践选择”。“行动者的行动不是单纯的利益权衡使然,也不是单纯的规范思考使然。这种实践就是与行动者资质相符合的日常行动。”实践是物质和理念之前的桥梁,没有实践,物质不能产生意义,理念也无法成为行动。

在实践中直接驱动行动的就是实践意识,而这种实践意识是“行动者对自己如何进行某种博弈的直觉把握,当行动者遭遇一个社会境遇的时候,过去的经验就会被激活,呈现于现在,并自动地告诉行动者应该怎样去做。”[]实践性的逻辑是行动者会依照实践的经验采取行动,而实践理论从一开始就突出了背景性知识。

(二)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分歧产生的根源

究其实质,分歧的根源在于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而电影《红潮风暴》中这场哗变的动因在于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随着两个及以上行为体在具体情境中的互动而不断扩大到双方都无法容忍的程度进而爆发冲突。所谓背景性知识,是指无意识的、非表象的、无以言明的知识。这种知识主要来自行动者的经验知识,是行动者通过长期的自身经历获得的知识,是长期实践过程中的自然积累。

关于背景性知识的重要意义,可以追溯到韦伯、怀海特、维特根斯坦和图尔明及其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就一个人的背景性知识而言,两个主要的假设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个假设是一个人的价值理性塑造着其行为的长期偏好,包括是否认为做某事具有正当性,而这种适当性信念是由他们以往的经验和近期的现实遭遇所塑造。第二个假设是何种策略占优的工具理性影响着一个人对于某种情境做出反应的具体取向。根据韦伯的定义,价值理性是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工具理性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一方面,工具理性具有优先性,价值理性的实现必须以工具理性为前提;另一方面,价值理性更为本质,为工具理性提供了终极价值,工具理性受到价值理性的制约。

适当性信念决定了一个人行为偏好的总体方向,塑造着一个人行为的长期偏好;后果性预期则决定了一个人行为偏好变化的程度和速度,影响着一个人行为的具体取向。布迪厄认为习性是“持久、可传输的性情体系,它每时每刻将过去的经历和行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认知、判断、行动的坐标,使人们得以应对千差万别的情景”。当习性和场域互动时会产生一种引导行动的意识或者说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所把握的明示或者潜在的游戏规则。实践理论继承了这一点,认为背景性知识使得行动者能够自动地、不假思索地应对所面临的情景,并作出自己的决定。实践使得适当性信念和后果性预期在长期趋势和具体情境中呈现出动态性特点,串联起一个人行动的总逻辑。

“实践者”或者“经验人”代替了“理性人”,背景性知识的差异使得行动者之间出现了不一致性,即分歧。这种不一致性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性,当这种差异性累积到了无法容忍的临界点,冲突就会爆发。

电影《红潮风暴》中舰长Ramsey和副舰长Hunter的设定从一开始便是两个对立面般的存在,他们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1) 适当性信念:执行命令VS. 全面考虑。舰长Ramsey,作为经历二战的将领,有着坚定的传统军人性格——极度服从上级命令。他的世界保持在最简单的程度,身边只有一只狗,离婚,一身都奉献给军人事业;对下属是强势激励,用“你如果不是最好,你应该参加空军”等话语诱发下属的优越感,增加下属的信心。作为将领,他坚信“年轻的士兵培训要做一些对后果不能想象的任务,需要给他们坚定的信念:正在做正确的工作。”几十年的经验是他适当性信念的来源,更是支撑了他这种适当性信念。在战争过程中,这个适当性信念能令所有队员成功的机会更高。在潜艇这个封闭的空间,是单向接受命令。遭遇战时,更是只能按预先学习的应对、依靠抽象的仪器做决定。在舰艇,这些决定,赌博的成分很高,因为全面掌握资讯是不可能的。稍一犹豫,大有可能一切完蛋——副舰长Hunter对漏水仓密封的命令,就是有了犹豫。没有令全舰牺牲,可以说有些幸运。

副舰长Hunter,是个战后婴儿潮一代:教育背景更强,对家庭、地球、战争有着更深的了解,明白战争是最大悲剧,尤其是核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作为年轻一带,他的个人素养和军事训练成绩无疑是优秀的。他对战争理论研究较深,对核武器的影响,想得更深。再者,他美满的家庭无法承受核战的结果,他对 “按钮发射” 这个动作,有着清楚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核战争有着灾难性的后果,对整个地球和人类来说并不可取。他有着自己的适当性信念——对地球的爱、家庭的爱、人性中的爱。绝对正确,绝对“理想”,无论舰长Ramsey如何深入研究副舰长Hunter的档案,他都不可能在短时间理解Hunter的对抗。深入理解Hunter的决定,是需要时间和大量背景信息的。而并没有写在Hunter档案的,是他对地球的爱、家庭的爱、人性中的爱。这种爱,实际上也是Hunter的适当性信念,也貌似是难以理解Hunter的死结。在核武器、涉及整个地球生死的核战争威胁面前,他的这种适当性信念更多源于他自身的背景性知识以及对于发射核弹之后的后果性预期。

(2)后果性预期:如果对了我方遭受的灾难性后果VS.如果错了双方遭受的灾难性后果。舰长Ramsey遵循着军人执行命令的天职,认为如果错过了时间,对方先发制人,则我方会承担灾难性后果。而副舰长Hunter则认为,如果第二份电文是取消发射命令,那么发射则会导致核战的爆发,整个结局是人类和地球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正如副舰长Hunter对无线电修理兵所说:“你就是Captain Kirk……你需要负起全人类生死的责任……”,要他透彻理解任务的重要性和后果,是站在人的角度,要他有肩负责任的承诺。坚信“我肩负着的,是个重要的巨大的任务。”

这种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在实践中不断扩大化:从最初关于Lipizzaner Stallion的不同认知来看,这种差异仅仅是差异,并未激化为分歧。Lipizzaner Stallion这种马是世界名马,产于西班牙,最神奇的是它在小马驹时是黑色的,长大后就变成了白色的。再到对于队员为了滑浪队争执的处理方式,Hunter设身处地理解他们,正面地鼓励他们负起自身的军阶职责。相反,舰长Ramsey是采取强压手段:“任何人觉得承担不了这个战争的压力,可以马上离开潜艇。”再回过头来想一想艇长Ramsey与副艇长Hunter的这两次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背景性知识差异”。舰长Ramsey认为皮鞭和刺激就能让人就范,年轻的Hunter认为自我觉醒和思考才使人蜕变。这种“背景性知识差异”在是否发射核导弹时完全被激发出来,最终演化为哗变。

二、分歧处理的基本模式

既然背景性知识已经呈现差异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化,演化为分歧,那该如何处理这种分歧?这就涉及一个“分歧处理”模型(如表1),这个模型给出了4种处理分歧的策略:互相妥协、A容忍接受、B容忍接受、爆发冲突。这4种处理策略的关键在于:A、B双方是坚持己见还是妥协。

在《红潮风暴》,这4种模式不同次数都出现了,处理方式各有不同,最严重的演化成了冲突。

关于“A容忍接受”,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为副艇长根据核武器发射条例解除了艇长的职务并将其关押。副舰长Hunter采取程序保护,在正职违规时,职务自然解除,由副艇长自动接替职务。在没有解除命令,发射命令仍然生效的情况下拒绝同意发射。理论上新命令没接收全且真假不辨,作为军人应该执行原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副舰长Hunter的这种做法是一步险棋,但他的决定是合法的,虽然具有极大风险。舰长Ramsey固执地违法坚持发射。双方争执中,舰长盛怒下解除副舰长职务,企图以绕过副舰长的办法发射核弹,这一举动违反了海军法核弹发射条例,反被副舰长抓住把柄依法解除了其职务。艇务长感情上不认同,但依然依法办事派人囚禁艇长,舰长妥协,指挥权合法落入副舰长Hunter的手中。

关于“B容忍接受”,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艇长发动哗变关押了副艇长。在成功消灭敌潜艇,本身故障逐渐排除的时候,忠于艇长Ramsey的中级军官们,发动了叛乱(尽管他们自己认为是平叛),武装夺回了控制权。副舰长Hunter妥协,被关入用餐室内。

关于“互相妥协”,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即5分钟等待电文接收。

关于“爆发冲突冲突”,即3次军事行动:舰长2次,副舰长1次。舰长Ramsey执意遵循第一条命令发射核弹,副舰长Hunter坚持等待第二条命令并阻止核弹发射。这种双方各自坚持己见的分歧使得冲突爆发。

三、结语

哗变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最大的看点。先是副艇长根据核武器发射条例解除了艇长的职务并将其关押,后是艇长发动哗变关押了副艇长,再后来是副舰长发动哗变重新进入控制室,再后来又是舰长二次发动哗变进入了控制室,双方暂时妥协,等待电文接收。三次哗变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发生在阿拉巴马号核潜艇里的哗变却体现了美国海军的优良传统,也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艇长命令立即发射核弹打击敌人,是为了防止延误战机和不使美国本土受到敌人核武器的攻击。副艇长要求停止发射,继续上浮核潜艇,是为了确实弄清国家指挥中心命令的完整性,防止不可挽回的核战争发生。所以,他们两人的行为都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而才有了结局中军事法庭最后的裁决:“在这个叛变事件,你们两个都对。同时,你们两个都错。”这是一种两难之局。当然,最后的电文证明还是副艇长判断的准确,叛军已经投降,并停止了向美国本土发射核武器的行为,所以国家指挥中心也命令立即停止发射核武器。真相大白,全员欢呼,甚至被证明做错了的人也松了一口气(没人愿意发生核战),艇长Ramsey宣布副艇长Hunter接管控制室,默默走回舱房,那个曾经关押他的地方。而令真相大白的正是信息:双方在冲突中暂时的妥协使得第二份电文顺利地完整接收,战争局势和国家指挥中心的命令完整呈现,使得分歧得以弥合。分歧的根源就在于背景性知识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着两个及以上行为体在具体情境中的互动而不断扩大到双方都无法容忍的程度进而爆发冲突。这种背景性知识主要来自行动者的经验知识,是行动者通过长期的自身经历获得的知识,是长期实践过程中的自然积累。这种差异性是现实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在舰艇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通过舰长和副舰长对于核弹发射这样一件重大事件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的结尾是美国海军调查委员会对发生在阿拉巴马号核潜艇里的哗变行为进行调查。没有想到的是,艇长Ramsey不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主动要求提前退休并推荐副艇长Hunter接任艇长职务。这种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当然《红潮风暴》作为一部好莱坞大片,这意味着必须要有完美的结局——Ramsey和Hunter的冰释前嫌,达成谅解。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坦诚合作”,一方用事实说服了对方,赢得了他的理解和支持。实际上,这种结局不仅仅是美好的、是理想的,也是最困难的。因为需要在合适的情景中经过长时间的互动来不断理解对方。只有当在实践中理解了彼此,进而弥合了分歧的时候,才能实现坦诚合作。

本文关于分歧产生的根源及其处理模式,虽然仅仅是依据电影《红潮风暴》得出的结论,以该电影的叙事得到了强检验,但是这一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分歧根源及其处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家之间分歧的常态化和相互理解的困难度,契合了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对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作用以及建构主义关于互动文化的强调。当然,一方面,关于分歧产生的根源及其处理模式的适用性有待依据具体国际现象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国家和个人的行动逻辑毕竟存在差异,背景性知识的差异在个人层面的体现更加明显,但是对于国家而言,这种实践性逻辑的作用有待继续研究。

阅读 87 在看1

 短评

my fav type. moral justi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my heart was at my throat the whole time.

6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在史考特弟的软磨硬泡下,昆汀当了回未署名的剧本医生,活生生地在军事片里加入大段流行文化梗儿:一、出发大巴上的潜艇片知识竞赛,二、因Jack Kirby和Moebius版《银影侠》漫画引发的斗殴,三、《星际迷航》鸡血大法。当然,丹泽华盛顿也因此有机会在片场逮住昆汀,当面质问他在电影里老用nword是怎么回事。

9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还是冷战时代好啊,哪怕是后冷战,想拍啥都是世界大战的味。不像现在动不动那恐怖分子说事,小打小闹。杰里·布鲁克海默的戏就是这么刺激,娱乐之下不忘美式主旋律下,顺便把各种武器拍的绚烂无比,这片就像核潜艇版的壮志凌云。迈克尔·贝大概就是被他老人家培养出来的。

11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永远只会拍摄类型片的导演托尼·斯科特选择了一种最不类型的人生,他在今天中午于LA跳桥自杀

15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推荐

最大的敌人就是战争本身。一部纯粹的男人戏,就是喜欢Danzel Washington。

16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这不像是一部动作片而更像一部战争伦理剧,多重转折主角角力看着实在有够过瘾的。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因为有Denzel Washington,所以看了,对于好莱坞的关于潜艇题材的很多,但是喜欢的很少,潜艇毕竟是有关军事的,而专业术语太多,看的时候懵懂而已^_^前半部分一直处于稍微沉闷的气氛下,终于两舰长发生分歧后,片子就进入紧张,惊悚的氛围中,不错的潜艇题材的军事片,对了,片子中的美国主义也不少哦~

23分钟前
  • Wayne
  • 推荐

剧情很紧凑节奏也很快,会跟着一起很紧张的电影

25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惊心动魄! 茫茫深海中 与敌方潜艇斗智斗勇 更激烈的是自己潜艇内部的政变和反政变!!。。。 从此 核潜艇舰长无权发射核武器 全部移交总统!!!

27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

真要给五星了!丹叔果叔都是正当年,前者嘴角眉梢全是戏,眼神无法逼视!后者那个大长睫毛啊!满眼大熟脸儿.摄影绝赞尤其在果叔那张脸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超流畅节奏全片无down点.外加hans原声加持.真没缺憾了.ps,DW作为tony御用基本没让人失望过,pacino按原计划演船长就好了那就是神对决!酱油小ryan真嫩!

3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张力十足。这个故事放九十年代可能观众还能有共鸣,但现在看就没什么意思,没法深究。海军这次没支持拍摄也是可以理解的……

3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叙事的张弛做得太差,到两方矛盾激化的时候才开始像部像样的类型片,而且觉得托尼·斯科特不是很适合拍封闭空间,倒不是说他拍不好,而是让电影丧失了《国家公敌》《危情时速》里那样势如破竹的运动节奏,只能通过频繁的空间变换和倾斜镜头来弥补“运动”和其爆发出的能量的不足。

37分钟前
  • 蓝猫白猫
  • 还行

缅怀托尼·斯科特,愿死亡给你带来真正的宁静。

38分钟前
  • DT.CLC
  • 推荐

这部电影让人无法放松,它优秀的剪辑和配乐辅助塑造了无法抵抗的节奏,即便你能猜得出结果,也毫不干扰享受过程。虽然电影的故事以准战争状态下的核潜艇为背景,但其实这是一个突出展现矛盾的剧本,它本身与战争没有多大关系,而在表现冲突方面,这是一部让人片刻不得安宁的电影。

41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过程惊心动魄~~~~~不错,影帝的表现的确完美

44分钟前
  • Sancruz
  • 推荐

后冷战背景,潜艇内的哗变,再加上对核武器的思考,剧本还是很扎实的,一开始就通过对是否应该向日本扔原子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迅速埋好了正副舰长日后对立的伏笔,华盛顿和哈克曼的对手戏也张力十足。

47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哈克曼饰演的潜艇指挥官决定发射,但新来的副官华盛顿却认为事关重大,应确定讯息再说,不惜为此发动兵变囚禁上司

4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好流畅的一部商业片;话说当年第一部有意识主动接触电影就是从哈克曼的《全民公敌》开始的,当时就觉得小宇宙比史密斯的强多了。是《故事》还是《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老提到该片了,关于人物设置和戏剧冲突和选择(两个主角都很丰满)。PS:我怎么老是在想《寒战》中的郭和梁呢,很像吗?

50分钟前
  • 翟墨子
  • 推荐

“最大的敌人是战争本身。”密闭舱内的权力争夺,潜艇之间的明枪暗箭,内外俱急高潮迭起。季默的配乐拿到格莱美奖,优质主旋律商业动作片

5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让什么动作大片不需要故事之类的话见鬼去吧,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哪来的张力

5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