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年的老片。
拿破仑的两名贵族部下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从此开启了长达30年的厮杀。战时,他们并肩作战,和平时相互揪着不放,一次次相约决斗。为了所谓公平,竟不惜滥用职权将仇敌从牢狱中救出。这一切背后的动机只为了捍卫各自的尊严与名誉,谁也不愿主动开口说,既然这么多年我们都杀不死对方,不如就算了吧。
这种绅士间解决恩怨的规则是滋生于高级文明下的愚昧,运用一切看似道德的方法实施泯灭人性的行径,有礼有节有尊严地消灭对方肉体,这种道德观就有其伪善性。二人间从一开头就不存在血海深仇,且时过境迁,行动早已与仇恨无关。在追求高于生命的价值的过程中,人的心智处于迷失状态。
本片就是这么个简单的主题。旖旎的风景与血腥相残形成鲜明对比,爱的誓言也不能动摇决斗者的意志。
但对决了30年后他们才发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理性与道德的厮杀,生命的价值在其中显得异常卑贱。当皱纹爬满额头,意外的结果浮出水面,最后一次决斗以零伤亡体面收场,周围的一切美好才重回价值的核心。
美丽的妻子又怀孕了,和平的空气中特别适宜晨间散步,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再也不可能东山再起……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是位现实主义艺术家,他在现实中为空泛的理想与道德苦苦寻找落脚处,不惜动用了一部决斗史诗。可喜的是他最终找到了:人可以追求高于生命的价值,但绝不会在二择一的决斗中体现,即使给这种牺牲精神穿上多么蛊惑人心的华衣。
《决斗的人》在打斗方面写实得让人不忍直视,毫不讲求技击美学,堪比我国的《师父》,劈脸挠,抓蛋蛋,用牙咬,抠屁眼,一切以弄死对方为终极目的,白鹤亮翅好看是好看,没啥卵用。
斯科特1977年的作品,取材于法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洛维茨和杜邦的决斗。
讲的是19世纪初,法国拿破仑手下的两个军官休伯特和菲罗为了琐事发生纠纷,菲罗认为休伯特侮辱了他,提出挑战。第一次决斗之后,不服,继续,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两人断断续续的决斗持续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休伯特和菲罗经历了拿破仑的兴衰,各种各样的战争,升职,下狱,结婚生子,直到行将暮年,才明白两人之间的这些决斗是多么的没有意义。
决斗从广义上看,历史可谓久远。两人之间通常是这样开始的:“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于是拳脚棍棒一起上。直到现在我们都不时的看到这样的场面。
被史学家正式认可的决斗,是发生在公元六世纪的日耳曼民族。两个农民为了一只羊的归属告上了法庭,双方各执一词,法官难以分辨是非,于是命令二人决斗。理由是“我相信上帝会庇佑这只羊真正的主人”。这在法律上被命名为“司法决斗”。
司法决斗不仅适用于刑事案件,也可以拓展到民事案件。还制定了不少规矩,比如,需要规定决斗地点,要有法官或领主的见证。后来改成双方的朋友做见证。可以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多人群殴。仔细想想,“让上帝来判决”这个理由虽然从逻辑上看没什么毛病,在实施中确实有点牵强。就如同一个人在地上捡到钱,他为了心理平衡,把钱抛向空中,说:“上帝啊,你把钱收回去吧,您如果不要,那就是送给我了。”考虑到这些因素,最后终于在教会的压力下,取消了司法决斗。
然而事情却没有完。在当时的欧洲,如果民众私下里有什么纠纷,尤其是牵涉到贵族的荣誉时,仍然习惯于用决斗方式来解决,即荣誉决斗。官方屡禁不止。尤其是在十五世纪以后的法国和后起的俄罗斯,这种决斗愈演愈烈。影片中所反映的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
决斗的武器最早是棍棒,后来发展成了剑,热兵器出现后是手枪。要是决斗延续到今天,恐怕要开着坦克上阵了。
日本也有决斗。决斗的方式和他们那个民族性格一样,比较变态。决斗一般是在武士之间进行的,除了那些通常的规矩之外,可以在决斗之前搞暗杀。在大家的心目中,这种暗杀没什么丢人的,谁让你没防备好啊?在一方武士败北之后,他手下的徒弟们也要集体切腹自杀,真是够悲催的。所以在日本,暗杀和自杀也是决斗的一部分了。
说是为荣誉去决斗,那群人里,一向崇尚的是荣誉第一,生命第二。西方人的荣誉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面子。既然荣誉已经交出去了,只好拿第二去赌一赌。这是顺理成章的思路。胜利的一方当然是衣锦荣归,败的一方则是荣誉和小命都没了。如影片中的休伯特和菲罗,因决斗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中国也偶尔有类似的事情,然而咱们还有一句话,叫“委曲求全”。这反映了儒家学说中更高的智慧。为了崇高的理想可以忍受胯下之辱。命在,才有可能去洗刷耻辱,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
影片中,菲罗一直是主动挑战者,他就是一个赌徒,并乐此不疲。而休伯特则是被动的应战,直到十五年后,他才醒悟了,他说:“十五年来,你一直阴魂不散地纠缠我,我再也不会照你的话去做。长久以来,我被你口中的名誉所迷惑,你现在得乖乖听我的话。”
影片并没有反映更深刻的主题。却把决斗这一愚昧的行为分析的很透彻。如叔本华曾经评论过:“与性病的影响相类似的是骑土荣誉的影响。社会受到它的影响而变得僵硬、紧张和严肃,因为人们每说一句话都必须煞费思量。”现在,决斗的行为已经近乎绝迹,这说明了文明的进步。然而那种为荣誉和面子去赌的想法仍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许多人,由此产生的方式则有了变化,如自杀、报复等等。越来越龌龊和阴暗。在向世人证明,指使决斗的那种思想仍然在苟延残喘。尤其在不发达国家和底层的人们中,更是如此。
影片的画面很美,明显受到了欧洲美术的影响。开始时的贵族沙龙像十八世纪巴洛克的画风,军官们聚集在野外时的情景又使人想起伦勃朗的《夜巡》。郊外田野的镜头酷似米勒的风格。还有似乎随意却又是精心摆放的水果,成了一幅完美的静物写生。为了这些镜头去看看这部电影也值了。
Title: The Duellists
Year: 1977
Country: UK
Language: English, Russian
Genre: Drama, War
Director: Ridley Scott
Screenplay: Gerald Vaughan-Hughes
based on the story THE DUEL of Joseph Conrad
Music: Howard Blake
Cinematography: Frank Tidy
Cast:
Keith Carradine
Harvey Keitel
Diana Quick
Cristina Raines
Robert Stephens
Meg Wynn Owen
Alan Webb
Albert Finney
Edward Fox
Tom Conti
John McEnery
Stacy Keach
Alun Armstrong
Maurice Colbourne
Gay Hamilton
Jenny Runacre
Pete Postlethwaite
Liz Smith
Rating: 6.9/10
Ridley Scott’s feature film debut is a handsome period drama taps into a historical factoid concerning a string of duels between two French Hussar officers in the Napoleonic era, in this film, the two duelists areArmand d’Hubert (Carradine) and Gabriel Feraud (Keitel),whose overall 5 duels extend nearly 2 decades and their weapon of choice changing from sabers, rapiers to pistols, once on horseback.
If you are keen on finding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ir drawn-out conflict, you may feel a bit unfulfilled, there is no feud or even rift at the first place to begin with, being his acquaintance, Armand’s sole mistake is to volunteer as a messenger to deliver some not so jovial news to Gabriel, who is a wacko fanatic of bloodbath, Keitel is outright menacing and snarky in an ultimately underwritten character, because Scott plumps for the chivalry-minded Armand as the cynosure, an accountable decision since he is the one we root for unyieldingly, albeit Carradine’s devoted performance, Armand’s life trajectory does fall into every bromide along the fragmented narrative: he is an honest man, true to his feelings (doesn’t want to settle down with his mistress Laura, played by a spunky Diana Quick, only to be thrown into oblivion perfunctorily) and doesn’t shirk from his duty and will fight for his honor till his last breath, with the exception of his noble decision to anonymously save Gabriel from the gallows after Waterloo fiasco, why on earth he wants to spare his arch enemy? In a weird logic, one finally gets the impression that Armand doesn’t want their unfinished business to reach such a bathetic denouement, in his heart of hearts, the urge to settle this old score with a final face-off also tickles him, that intrinsic violent id is every man’s inner demon, right before their last pistol duel, Armand is simultaneously hot to trot and dreads his possible impending fate. This is what the film brings home to its viewers, less a mockery of foolhardy gallantry than burrowing into a man’s conflict between his fighting instinct and its knock-on effects, which also compels us to divine what is the mindset behind Gabriel’s outwardly monstrosity, is he psychiatrically impaired or there is something deeply nefarious worth digging (to smear Armand’s loyalty toward Napoleon is such an underhand ploy), only if the story could have been a far more even-handed portrayal of them both.
On the aesthetic front, Scott makes the most of its elemental and picturesque natural locales which remind us BARRY LYNDON (1975), but in a less heavenly fashion, the palette is more muted and cruder in impression. From almost any aspect THE DUELLISTS is a far cry from Scott’s galaxy-shattering sophomore ALIEN (1979, 8.5/10) and his canonized Sci-Fi magnum opus BLADE RUNNER (1982, 9.2/10), but this is where he starts, pales in comparison with what he would conjure up in his prolific and prestigious career, nevertheless, it auspiciously breaks his duck, that is not just a beginner’s luck.
referential point: Kubrick’s BARRY LYNDON (1975, 8.1/10)
看得越多越觉得斯科特首先是一个“古典”(或曰“命运”“历史意志”)主题的叙述者而后才是影人,这也能够解释其作在剧作上一贯的“钝”。这部1977年的《决斗者》跟2021年的《最后的对决》遥为姊妹篇。
曾经,决斗是荣誉的形式。那么,《决斗者》讲述的是怕死的凡人的日常生活的理性终于击败了勇士狂热的非理性的荣誉感,而随着拿破仑军国功业的沉沦,这种荣誉感本身也日渐沦为不可理喻的无谓愚行。剧情最后,作为胜利者的日常性/理性利用决斗规则终止没完没了的决斗,失去下一次决斗机会的狂热决斗者惶惶然如丧家犬。
如果说《决斗者》讲述的是“荣誉的败退”,那么四十多年后的以骑士时代晚期为背景的《最后的对决》则可以视作“荣誉的不在场”,进而或可曰“决斗(本身)之死”。决斗必须以荣誉为前提和目的,然而全片唯一真正在乎荣誉的偏偏是场下那个被侮辱与损害的女主,在场上决斗的只是两个口是心非外强中干的懦夫(面子不同于荣誉,恰在于前者没有后者当然的正当性)。《决斗者》中荣誉感失败了决斗者失落了,《最后的决斗》中女主成功维护了荣誉,可是荣誉并没有登上决斗场,作为荣誉之形式而存在的决斗,也就走向了死亡。
片子拍的是真不错,那色彩、镜景,19世纪油画般的质感。康拉德的这个故事本身是陈旧的,代表着旧时代的价值观,荣誉也好,宽容也罢,今天看来并不是很有意味,而且结构也很简单,戏剧性也不够。但这个故事拍的很有感觉,这大概就是那旧时代的画面感、生活节奏、个人主义,以及拿破仑的意义的历史感。
【B-】作为雷德利的处女作确实说得过去,也确实很明显能看出本片对《巴里林登》的模仿,不过也就只有摄影质感和缓慢变焦的镜头算是学到了大概,剧作层面相当贫乏无味,中间骑马决斗那场戏的剪辑实在是好笑,各种乱来的闪回镜头也就算了,你连声音都不处理一下的吗?
人物动机即是故事发展的动力,人物动机无力或不明,则故事发展也必然动力不足,而一个乏力的故事则必然令人倍感乏味和无聊。本片即是最好的证明。
画面布景服装风景音乐都好美。Keith Carradine好帅啊。没点历史知识会搞不懂人物的动机(电影也确实没有阐述这个背景)。感谢movie.douban.com/review/12538772
19世纪初即便内欧人依然能因为一言不合就释放武德 乃朝的巴黎斯坦费拉看到绿皮当街杀人却只会#休想得到我的恨# 了
斯科特处女作,画面非常的古典主义,让人想起《巴里·林登》,几场决斗的处理也很有层次,能看出斯科特拍动作场面的天赋,故事相对来说比较单薄,一场长达十余年的决斗还是需要更多的心理建设来维系,不然观众会觉得动机不足。
classic
老雷的处女作,剪辑总感觉有些粗糙,摄影、美术等却很精致。将这无谓的争斗置身于大的时代背景,在古典主义中掺入讽刺(愚蠢的荣誉感)。
如果用点发散思维的话,会让人觉得这电影像是决斗+鼓笛震军魂的混合,剧情简单到让人觉得是毫无理由的决斗了十五年,一碰面就要斗。。。哈维.凯特尔真像决斗里那辆大卡车,追着卡拉丁打。。。看上去匪夷所思但是如果看过鼓笛震军魂的话也就没啥可匪夷所思的了,毕竟所谓军人的荣誉有时候真的困住了很多人(当然凯特尔是因为在女人面前丢了脸而已)。。。抛开剧情不谈电影的艺术指导以及摄影用光真的太好了,最后的画面活脱脱一幅特纳的画。。。PS约翰.卡拉丁两个儿子都很有腔调,基思的外形和父亲更像一些。。。
小人可怕,还把自己当君子的小人更可怕。这帮人的逻辑也挺无解的,君子气度成了万能补丁,拒绝无理的要求是不君子,把矛盾讲清楚也是不君子。更可怕的是,这种把道德和荣誉制度化仪式化之后还形成了一条有利益的产业链,还能带起了流量,啊流量真的好可怕啊。不过还有这么个宣布你死亡的机制也挺厉害的,还真的能叫他有苦说不出。
神作,Ridley Scott 处女作就这么厉害。片中的几场决斗非常逼真,无限接近现实中的打斗,看得人紧张死了,尤其第4场,简直不敢往下看。影片寓意丰富,对D'Hubert 来说,当面临对方无来由地挑衅时,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动接受,Feraud是命运的具象化表现。Feraud 则又象征着拿破仑所代表的浪漫主义的破产。
画面讲究,影像洗练,但无法感受角色心理,哈维.凯特尔的角色更加薄弱。决斗起因与长年来无休止的决斗始终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也许放在西部片的大背景下会比较妥当。不过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它已经非常出色了。
武侠片、历史片、风光片、传记片、处女篇。。。各种类型的高段与成熟。。。摄影、灯光、配乐、动作、道化服,各个维度的出色。
勉强两分。雷德利处女作,他在视觉上花了些功夫,有几个屏幕上方三分之一的天空调色怪异的镜头,远征俄罗斯路上的僵硬尸体,男主几次临阵决斗时快速闪回的幻想——但这些都救不了这个混乱的剧本。电影主题基本是否定了顶着捍卫荣誉名头的军官决斗行为,但是决斗都从人类社会消失多少年了?你这个主题有什么意义?为表达这个主题,电影用男主年龄渐长建立家庭有了责任感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垮台来支撑,但是男主的爱情戏表达的极其俭省,拿破仑时期的决斗风气也没有相应介绍,整个内容都莫名其妙支撑不起主题。前半段男主的情妇显然也不支持他去决斗,但她那种猛烈的态度和不着边际的台词都是混乱的表达。全片有几笔写战斗中迷狂的感觉挺有煽动力,但这跟主题又对冲了。凯特尔工具人,要他打架就出来了,几次打架也没有渐进式的勾连,乱糟糟的
挺喜欢上世纪70年代这些似乎因为胶片不稳定原因,而显得怀旧的影像色调,如《秋日奏鸣曲》、《西伯利亚叙事曲》。老雷处女作就先往历史的方向迈入一条腿,接下来才高抬腿往科幻而去。那个年代的哈威凯特尔,就那么容易让人看了讨厌,可能是演技和人物塑造确实不错吧。像是NBA总决赛,这两人的最终战果应该是4:3吧,最后城堡废墟那场很好看。
there's only grief to be got from following soldiers, by every rule of single combat, your life now belongs to me,
Nothing cures a duellist,决斗者的执念。.一对宿敌横跨数十年的对决,从平地斗剑到马上比武再到丛林枪战,技术一路在升级,只是似乎双方都忘了决斗的原因了。两个人物性格各异,D'Hubert隐忍稳重,而Feraud则咄咄逼人,两人一进一退互为对比,从士官斗到将军,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人物决斗自然是主线,但其中也埋着法兰西第一帝国兴衰的暗线,结合结局放下手枪的D'Hubert成为最后赢家的设定,是不是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部另类的反战电影呢?摄影环节很好,加上精致的打光(砖窑决斗一场极佳)和极具年代感的服化道,塑造出了几分古典主义的厚重质感。外景都好看,从大雪弥漫的荒原到夕阳西下的树林,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喜欢结局Feraud站在山顶看日出的镜头,真有几分拨云见日的超然感。
雷公处女作,相当惊艳,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他对古装动作片的强大掌控力,为日后拍【角斗士】【天国王朝】打下了基础,每个人物好像从古典油画里跳脱出来,加之精致唯美的光影运用,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一言不合决斗15年,从法国打到德国、俄国又打回法国,佩剑、长刀、手枪,马上步下都有,每一场的处理都不相同,能看出雷公对于武斗和美术的迷恋,特别喜欢砖窑长刀决斗和马战两场。政治背景和两人阶级每次都在变化,不变的是不择手段的凯托和始终保持贵族风度的卡拉丹。卡拉丹家族真是有动作天赋。
6.5 老雷的这部处女作不太行,气质上尝试向巴里林登靠拢,结果除了摄影就毫无特色,叙事完全的割裂且流水账化,只有决斗戏的设计中偶然有亮眼之笔,还不一定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