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程

DVD

主演:提穆尔·艾达贝科夫,阿桑·克尔卡巴科夫,Aslan Anarbayev,Mukhtar Andassov,Anelya Adilbekova,Omar Adilov,Adlet Anarbekov,Daulet Anarbekov,Nursultan Nurbergenov,Nurdaulet Orazymbetov,Erasyl Nurzhakyp,Asan Kirkabayev,Ramazan Sultanbek,Beibitzhan Muslimov,Bagila Kobenov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和谐课程 剧照 NO.1和谐课程 剧照 NO.2和谐课程 剧照 NO.3和谐课程 剧照 NO.4和谐课程 剧照 NO.5和谐课程 剧照 NO.6和谐课程 剧照 NO.13和谐课程 剧照 NO.14和谐课程 剧照 NO.15和谐课程 剧照 NO.16和谐课程 剧照 NO.17和谐课程 剧照 NO.18和谐课程 剧照 NO.19和谐课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和谐课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斯兰(提穆尔·艾达贝科夫 Timur Aidarbekov 饰)是一位心思细腻的13岁男孩,在一次体检中,他不幸在全班同学面前闹了笑话,这给阿斯兰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崩溃之中的阿斯兰爆发出了隐藏多年的潜在人格,摇身一变成为了控制狂。  一直以来,阿斯兰和祖母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他精神方面的障碍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博拉特(阿斯兰·阿纳巴耶夫 Aslan Anarbayev 饰)是当地的恶霸,阿斯兰的同学们都要上缴保护费才能够免于被他凌辱的厄运。阿斯兰没有钱,自然成为了博拉特重点霸凌的对象,在一次又一次愈演愈烈的欺辱之中,阿斯兰咬紧牙关,随时都在爆发的边缘。不可侵犯河的第三边爱在天摇地动时麦克法兰都市俏辣妹逐梦时代菲利普船长少年卫斯理II之圣女转生(粤语版)亲爱的,我把孩子缩小了逆鳞时光恋人金斯湾警局无贼意大利制造我们都有一个家我想藏起来女囚犯 第八季导购女郎向阳花开死寂逃亡国语鬼讯号飞女刑事II 少女铁假面传说鲅鱼恋上猫白色巨塔空中浩劫第二十一季东北老丈人搞定岳父大人降魔大师空中浩劫第十五季土地犯罪现场金童玉女校园疯骚史之舞动青春仙侠剑恐怖母亲节1980能帮就帮X档案:我要相信犯罪现场调查:纽约 第五季恋爱有效期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猛鬼街惊天大贼王双响炮十一字杀人真假哥窑瓶香港奇案之烹夫自卫的艺术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不过是没有看到另一个自己罢了

如果不是因为校园暴力,阿斯兰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内向,学习成绩好,会主动约女生,不一定多好,可是起码不会太差。在别人眼里,他会是一个有自己的生活,只是没有充分blend in而已,但这也不是一种错。
可是校园暴力把他的另一面都挖掘出来了。
他开始有些强迫症,一天洗几次澡,总是摸胸口。
他抓虫子,绑在小小的电椅上,教训着:“不是说让你不要欺负弱小吗”。
他有心理阴影,看到杯子就会吐。
他开始自制手枪,要把校园恶霸弄死。
甚至到后来,他为了自保,把朋友的头撞成了脑出血,当场死亡。他心狠手辣,连一直以来维护他的朋友也能下得了手。
他可怕吗?我觉得可怕。
可是这也是他,大家平常看的不过是没有被挖掘过,没有被刺激过的他罢了。
我越来越相信人有很多面,可是不是为了在不同的社会身份间切换而导致的。而是,人本身就有很阴暗的面,如果真实地展示出来,可能会吓到周围的人,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藏着,尽量不要叫醒它。一旦外界给的刺激太大,精神世界摇摆不定,心智世界被攻城略地,就会给瓶子开了个口,把内心的怪兽放出来。
隐藏着这些阴暗面,没有把真实的自己放出来,并不是虚伪,只是为了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周围人。毕竟,人最糟糕的一面不会代表他,可是,人们会用见过的最坏来定义一个人,哪怕他总是好。总是好让人习以为常,可是一次的坏就让人印象深刻。
你看着别人总是嘻嘻哈哈的样子,却不知道在情绪崩溃的时候,会大喊大叫,到处捶打,哭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哭,好像丧失理智一样。
你看着阿斯兰,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是阿斯兰的故事只是更极端而已,杀人,进了监狱,有了幻觉。但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洪水猛兽,见到从来没见过的自己,却是你我在明天就有可能遇上的事。

 2 ) 残酷青春的行为实验

“和谐”这个词曾是前两年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听得多了再对照着现实便知道它有多么讽刺。本片片名“和谐课程”对于影片来说同样如此,现在我凡是看到和“和谐”相关的词组就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反讽。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个讲规则的地方,影片中的和谐其实指的是一种秩序和规则。而这种规则分为显规则和潜规则。显规则很简单,就是学校及社会的原有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所熟知的描绘残酷青春的影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校和社会的原有秩序失控下导致的潜规则盛行。而这种潜规则往往是横行霸道般的弱肉强食。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原有的社会规则处于真空和失控的状态,学生们在这种失控的状态中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和小帮派靠地域或阶层模糊划分,而帮派的形成其实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他们同样有其内在的规则。《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帮派是靠阶层形成的地域划分的,军队大院子弟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本身就属于社会中较高的阶层。不管是单位分配的生活物质,还是院内的集体设施,亦或是大院内所能享受到的文艺活动,都要远远高于社会上的其他孩子。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不但经常可以看到《列宁在1918》还可以看到大院外的人无法想象的内参片。于是从军队大院的孩子中所形成的帮派天然地区别于大院外的小团体,他们延续了父辈的社会结构和生存哲学,形成了自己的生存秩序,在这个秩序中其实是社会秩序的放大和孩子出身社会之前的一次生存预演。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表现残酷青春的最好的影片,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几乎是全方位的为观众描绘了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而因此所形成的少年社会。这些少年帮派的形成同样是原有社会秩序的崩塌所造成,而这些帮派又因为各种利益和现实处境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局面。他们的帮派表面上是靠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区域属性来划分,但他们又因为生活区域和学校的混杂构成了帮派成分的复杂。小公园帮和眷村帮,本省人和外省人,各帮派看上去各成体系,其实因为利益及生存的趋使互有往来。 相对于这两部描绘残酷青春的影片来说,《和谐课程》显得过于简单。在这部以哈萨克斯坦为背景的影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社会崩坏,或者说影片有意回避了这一重要母题,而对原有社会描绘的缺失就造成了影片中的学生帮派看上去简单而程式化,不接地气,没有生气,就如一场封闭的行为实验。再加上影片阴冷的色调,干净整齐的布景和道具更增加了影片实验的味道。感觉就如你隔着玻璃瓶在看一群动物的缠斗,没有原因,没有结果,就如一个生活片断,看上去精彩,其实毫无意义,当然也缺少价值。影片前半部分将主要场景放置于学校当中,将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属性简单化,除了学生我们对他们的其他社会属性无从得知。而影片的男主角阿斯兰算是影片中社会属性最为全面的一个,但他没有父母,家中只有一个祖母,而这个祖母的角色也是极其简单。所以看这种影片如果不加以脑补,这种学校内部的帮派之争实在是寡淡无味的。影片后半部分的监狱戏似乎在告诉我们社会体制的崩坏是造成学校秩序的主因,当然我只有如此脑补了,但监狱这段戏在情节和视觉上又割裂于前半部分,以此说明社会的崩坏在影片中并不具有说服力。相比之下对于成年人的社会病态所造成的少年人的成长之痛,影片对此点的描画甚至还不如商业片《大逃杀》。 影片导演大概无力演绎孩子们的社会属性,于是将影片简约化,反而给人一种高格调的艺术片的感觉。但这样的影片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信息缺失,而可笑的是,导演为了补足这一社会链条的缺失,就用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补充。影片将镜头对准蟑螂、晰蜴等动物,试图说明人类社会犹如一个残酷的动物世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聪明的表达方式,也是半调子艺术片导演的贯用技俩。 对于这部不管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力求简约的影片来说,导演又偏偏安排了一个模糊的结尾。人到底是不是阿斯兰杀的影片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对于我来说,阿斯兰是否真的杀人其实意味着他是否逃离于学校这种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体系的问题。他若没杀人,便还是个好人,在学校受人欺辱,在监狱的刑讯逼供并没有将他变成一头野兽;而他若真杀了人,说明他已被环境所同化,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一分子。影片将杀人结果模糊化,也就失去了它对此事的态度甚至失去了表达的价值。而影片最后的超现实主义情节,只不过是导演预将影片艺术化的表演而已。 影片对人物生存背景的表达缺失让观众暴露于纯粹的感官刺激之下,可影片又不同于其他商业片。如果我们在看商业大片,便可以忽略其中人物的背景和社会属性,影片也可以将人物简单化标准化,但观众知道他们看的是打斗和飚车。但本片在将人物背景简单化的同时又没有给我们一种暴力的感官刺激。所以整个成片上看起来,不但具有商业片人物的简单化,还具有艺术片典型的单调高冷气质。导演似乎在有模有样地学习艺术片速成大法,至使整个影片流于形式。本片将商业片和艺术片所具有的两大天然缺点相结合居然创作出了在电影节如此受捧的电影怪胎。

 3 ) 一杯暴力的凉水

回顾2013年欧洲三大电影节,《和谐课程》(柏林杰出艺术成就)、《赫利》(戛纳最佳导演)以及《暴力小姐》(威尼斯最佳导演)组成的一组暴力影像异常抢眼。如同90年代流行的三段式,新世纪人人都爱手持风,暴力题材接二连三引发争议并且获得评审团青睐,多少反映了世界电影的某种审美癖好和潮流趋势。 三位创作者的年龄都介于三十到四十当中,人们不免好奇,先于电影的观众,他们自己如何承受遍布这个世界的暴力并且消化之……要知道,自电视以及更后来出现的网络,暴力影像的泛滥早已是一项治不好的现代病(另一项大概是色情)。关于这个话题,哈内克作品有过很深入的分析。 而单从画面上看,《和谐课程》是其中最干净的一部。对我个人来说,整部电影最血腥恐怖的暴力,其实只有开头杀羊放血、剥皮断骨的一幕。这段画面有一个略显滑稽的开场,像《图雅的婚事》,或是前几年哈萨克斯坦另一套热门艺术片《图潘》,但观众笑声刚落,暴力很快登场,血淋淋的、毫不避讳的纪录展示。 至于多数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它们显得笨拙而不真实,不会真正打击到观众。摄像机会有意避开那些拳打脚踢,以固定机位冷眼旁观,紧接着用一个淤青或跟流血的身体部位来说明暴力曾经出现。 《和谐课程》把学校设置成了日韩青春片的外景——同样盛产校园凌弱故事的天然场所,人满为患的监狱则被设置成了明亮的戏剧舞台。这几个场所的存在,与主人公生活的小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几乎不像出自同一个时空。 作为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第一部长片,《和谐课程》近乎强迫症地设置了动物的指代以及升级递进,从羔羊、蜥蜴、蟑螂到蚂蚁,很多人乐于去猜题解谜。殊不知,这样的手法无非一个趣味游戏,并无法真正给导演技巧加分(参见金基德或贾樟柯)。真正高明的导演技术,不是拍摄动物世界,更不是表演推诿扯皮,埃米尔·拜加津让观众去脑补暴力的恐怖和无解,最后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出路暗示,连进化论都说了弱肉强食,更见绝望。 镜头语言上,虽然也有新手导演常见的夹生拧巴,譬如让镜头不动,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拘谨,追求极简画面以求爆发出最大力量,不过埃米尔·拜加津还是完成了视觉风格上的统一。毕竟对新人导演来说,别人最怕你没个性,哪怕你是在坚持一种错误的风格,那也比没有风格要强。正所谓,一鸣惊人是也。 不同于《赫利》对暴力的露骨迷恋,《和谐课程》表现出极端的内敛克制,它用白色的校服和空无一人的镜头去掩盖暴力。这两种极端,其实恰好是近年暴力影像的两种表现,也是有关身体影像的新极限主义的延伸。对不喜欢《和谐课程》的观众来说,它的影像风格多少还是故作矫造,憋屈、压抑,即便它在完整性上,它似乎要胜过墨西哥人的《赫利》。 如果回溯到前几年,菲律宾人曼多萨已经表现了足够多的暴力,那些手持镜头晃到前排观众吐,警察作恶分尸害人的题材同样令人发指。在第三世界国家,那些远离了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区,人们受害于暴力,又不得不选择了暴力相向。而新晋这几个来自电影欠发达国家地区的创作者,他们多少还是在选择一条捷径,同时也是重复一条老路。以暴力影像起家,无论你是反暴力或是迷恋暴力,都可以有足够噱头,但想一条路摸黑走下去,暴力不免会沦为垃圾食物。像北野武那样,主动与类型片结合,其实又很难。能像昆汀那样选择暴力又借助消解暴力的顶级玩家,那就更难了。 再不然,这些暴力影像是像希腊电影《犬牙》那样,影像风格极端克制,就如同以温情美好的假象开场、以悬念为引的《暴力小姐》,最后还是一个变态之家,万变不离其宗。尤其牵涉暴力,它们在影像的本质上并没有太过颠覆,更多只是换了一件特定地域的外衣,用影像基调来选择所站的冷冰冰立场,不愿明说拒绝暴力。面对业已发生的暴力,问题关键并不是谴责与宽恕,剥茧抽丝找快感。因为暴力只能催生暴力,但伟大的创作者却能制造悲悯,这不是泛滥的人类情感,而是一种更加博大和宽忍的胸怀,譬如韩国那部《绿头苍蝇》,同为处子作,它就已经很接近了。【中国新闻周刊】

 4 ) 静默的暴力

很喜欢电影里的色调和光影,看着心里很平静舒适,另外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我对电影的总结,po几张自己喜欢的画面………………………………………………………………………………………………………………………………………………………………………………………………………………………………………………………

 5 ) 人性没有出口,他不被别人弄死,就得弄死别人

人性没有出口,他不被别人弄死,就得弄死别人

《和谐课程》(Урокигармонии 2013)是一部有较强告诫意义的电影。它的告诫意义在于:人性无出口,若不想被别人弄死,他就得弄死别人。一般而言,与人“生死”最为相关的人性需要莫过于“生存”,一旦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性中的“恶”会激烈地暴发出来。然而,无论这种“暴发”如何激烈和残酷,我们似乎无法对这种“恶”给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因为这种“恶”只关乎生存。对于那些无关利害的人,站在公共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判一个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人,无论如何是没有多少正当性可言的。

有人认为“生存”是人的动物性本能,这是值得商榷的。严格意义上来说,人的动物性本能只涉及到吃喝拉撒睡这些能有效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基本需要。生存的需要,即使具有本能的意义,我们也不能认为它是纯粹动物性的体现;人的生存从来不像动物那样仅仅为了活着,它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如果人仅为活着而生存,那么人类所谓的“恶”将会减少很多,事实上,人类有意作恶多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才是人类生存的本义。通过对本片的观察,有人可能会反驳道:男主角阿斯兰在杀死他的朋友米萨伊后,影片就展示了蜥蜴相残的画面,难道不明显暗示,为了生存,人也会像动物一样彼此相残吗?的确,本片所展示动物,似乎都有隐喻,但隐喻并不代表编导们就将人等同于动物呀,要知道,蜥蜴的相残是为了活着,而人相残是为了生存,因为即使米萨伊对阿斯兰作了不利证言,作为未成年人,阿斯兰还是能够存活的。所以,隐喻也仅仅是隐喻而已,编导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应当是要引导人们思考:导致人为生存而表现出的恶,其背后的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以及它们存在的不合理性。

那么,影片的批判意义是如何表现的呢?在解释这点之前,我们应当先明确,从影片的结局来看,本片不是什么谋杀破案片,警察破案技术即使对于外行来说也是蹩脚的;本片亦不是什么校园暴力片,本片中的暴力校园只不过是外在暴力环境的一个缩影而已,因为那里的环境就不是一个法治的环境,允许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那里的环境就是动物世界,那个社会就绝对是个暴力社会。只有在法治环境下的校园内的暴力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本片中的暴力虽出自校园,其实是外在暴力对校园的入侵而已;本片更不是什么“青春物语”,因为将影片中的孩子换成成年人,也不影响它的批判意义和警示意义。在正常环境下,这样的暴力行为也不是青春期孩子应该有的,青春期更多地体现在他们的性萌动,他们可以有激烈的身体冲突,但决不是这种拉帮结派完全成人化的暴力。

本片批判意义就在于社会环境能将人逼入绝境。阿斯兰是在校园内在暴力和社会外在暴力双重压迫下一步一步地陷入以暴易暴的状态中的。内在暴力是以那个傻B女校长为代表。如果校长是个管事的人,她的校园就不会有如此压迫学生的事情存在,正因为学生求告无门的情形下,外在暴力才有了可趋之机。不仅如此,她甚至跟外在暴力还有勾结,至少是妥协的,否则她为什么要将博拉特这个坏孩子换到阿斯兰的班?这种暴力环境直接导致阿斯兰想以暴易暴,消除掉这个影响他生存环境的博拉特。马迪是唯一敢跟他说话的同学,从马迪嘴里他知道他被孤立的境况是博拉特造成的,从马迪母亲嘴里,他知道自己这个唯一朋友的新耐克鞋被博拉特抢走了,并被打伤住院,甚至有截肢的危险,这直接促使他寻求报复。他偷了教学用的子弹,他私下配置火药使子弹具有杀伤力,并制作简易发射装置;当博拉特被安排到他心仪的女孩阿卡莎身旁时,女孩虽反对,但遭到校长的驳斥,这促使他想帮助女孩改变现状,加上唯一敢替他出头的转学来的同学米萨伊遭到博拉特的毒打,最终他动了杀机。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无论阿斯兰出于何种企图,他杀死博拉特的行为都是内外暴力双重压制的结果,只不过以内部暴力为主而已。

外部暴力以警察为主。当阿斯兰和米萨伊以嫌疑人身份被抓进监狱后,警察分别对两人进行了刑讯逼供、诱供,甚至还伙同傻B校长共同对阿斯兰进行惨无人道地折磨。当他发现警察给予他和米萨伊不同的待遇时,他敏感地意识到,警察已认定他是杀人犯,他也意识到米萨伊不可能抵制住警察诱惑而背叛他,所以,当他惨遭捆绑殴打后,米萨伊却安然归来时,为了免除牢狱之灾,他终于采取了极端方式,干掉曾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米萨伊为自己脱罪。毫无疑问,他的极端行为是出于自保,是对警察暴力和不当执法的反应。有人可能会认为,阿斯兰太过邪恶,不该对同类下手,其实,同类无威胁时,他是不会那样做的,当同类有威胁时,与其说他对同类下手,不如说这是他对邪恶环境的一种反抗。

然而,这种反抗带来什么改变呢?影片结束时告诉了我们:生存环境似乎仍未改变。同学上课依旧,学校黑帮仍在活动,警察仍可随意出入校园。虽然他因羁押时效内证据不足而被释放,但悲剧已经造成。无论最后一幕是不是阿斯兰的幻觉,他的余生都在罪恶感的伴随下度过。影片的批判之外的警示意义可能就在此吧:下一个悲剧可能就是,如果人性仍无出口的话,他弄不死别人,就会弄死自己!(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6月11日)


 6 ) 和谐课程

在《和谐课程》里,埃米尔·拜扎辛展示了他独特的暴力美学观念,和昆汀、北野武这些人都不同,埃米尔·拜扎辛的暴力也一样直白,但直白到了充满赤子般的忧伤,有一种扭曲的吸引力。这种美和暴力的强烈反差在影片里贯穿始终,当观众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精美影像里时,导演就会用血腥、残暴、恶心的画面打破这种观影体验。在展现一段段尖锐冷酷的暴力时,导演又用唯美的构图、光影、以及各色美少年把观众留在椅子上。一边是唯美的影像,一边是残酷的暴力,如一场酷刑,让观众在煎熬里反思。 在大多影片里,美色仅仅是美色,是票房号召的噱头。但是《和谐课程》里的美色是电影语言之一,将纯洁如天使般的面孔放在肮脏暴力环境下,不需演员调度便足够传达导演意图

 短评

暴力下的残酷青春

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冷静克制,暗藏汹涌。平地一声雷,震醒全场惊愕之余膜拜不已。超现实结尾,更妙不可言!

6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前半部分的镜头用得好,看出导演的掌控力,后面好像就泄了。剧作不错,集中在最后爆发。看完超级抑郁。

9分钟前
  • 豆友38137057
  • 推荐

摄影果然是不错~

14分钟前
  • 高峰秀秀子
  • 推荐

青春期电影以及青春期影迷最爱电影,与《赫利》之流倒是成为了暴力影像的两种极端。校园凌弱题材里面,无论憋屈状况还是矫饰程度,这部长片首作好像有在玩点什么东西……

1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部风格化的作品将校园欺凌、学霸不能惹的故事表现成另外一番况味。重复又稍有变化镜头,慢慢推进故事,导演有想法,完成的也很好。越来越觉得我看电影还真不在看故事,是在看导演怎么作电影的。导演风格更吸引我,多元的新鲜的电影元素才是刺激我观影欲望最大的因素。

1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拍这种钱少的片,一定要记住,色要冷少淡,这样才能显示逼格。

2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反高潮,叙事上故意隐去关键的情节点,以留出更多想象空间。处处是呼应与对比,很用心的片子。不过有点太模型了。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观念陈旧了点。标放看完后,在卫生间被几个大妈问结尾究竟什么意思。

30分钟前
  • 赛珞璐
  • 还行

1.前面处处可窥心机,隐喻穿插、刻意构图和情节设置。羊、蟑螂、蜥蜴,弱化环境,强调阿斯兰内心和暴力框架。2.直至审讯戏,才爆发导演功力;由个体延展到体制,从小暴力到集体囚笼。3.极简超现实开放式结尾,留存念想空间。

33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构图好,题材吸睛,可全片洋溢着一股投机取巧的味道。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摄影其实不足够好,主要是风格不统一,无论固定长镜还是老帕式的无景深构图都没有坚持下来,调色也是如此,布光更是糙。剧作不错,层层深入。其实是个[莉莉周]或者[R先生]式的故事。强调生物本能。90分钟之后片子终于变得牛逼起来,不光是对未成年人刑讯逼供,而且是梦境-幻象进入叙事。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要欺人太甚。小男孩可是在家里有各种科学训练,实践操作的。

4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男孩羸弱的身体里蕴含着弱肉强食的本能。施暴与受暴环环相扣,岂不就是一出和谐的达尔文课程?最后仿佛看到进化论淡漠矜持的一笑,画面极尽工整切割之美~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大概对哈萨克斯坦的陌生,导致对这部电影留下的印象混杂着各色残酷青春电影的影子。它仍不失为生猛之作,昆虫记的部分尤甚。但对比起纯俄罗斯的《回归》,以及相对原生哈萨克斯坦的《图潘》,埃米尔 拜加津还有更多可能。

4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黑冷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第276人看过。//2013-02-16想看。

50分钟前
  • royalwyx
  • 推荐

9.5 经典之作!导演掌控力一流,教科书式的情节编排。前30分钟甚至有些不知所云,但殊不知完全为了后面的情节做情感上的铺垫。这个片子不拉片的话真的很难评论,各种呼应,信息量太大。

52分钟前
  • 小A
  • 力荐

这种投机的创作心态和咱们天朝的科长很像,算计着什么样的叙事文本和隐喻符号能到让影评人和评委们尽可能的高潮,设计感的算计太多,到头来玩的也都是主流电影节上艺术片导演玩过的类型元素。如果你是文艺挂的导演,想投机取巧快速补脑投电影节所好,这样的生硬教程倒是不错的科普素材。★★★☆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没想到是校园黑帮片,有点意思啊。又是一出冷暴力,从头到尾其实都是折磨观众的过程,但里面那个校园黑帮老大演技实在太差了,觉得他一直在憋笑,中和了我很多不适。。最后一幕挺美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4.5年轻导演还是很有想法的,不管是影片开头一个开放式的构图后紧接一个景框构图,还是羊、蜥蜴和蟑螂的隐喻都挺有看点的,形式上的留白也让影片变得更加开放,腹黑的少年折射出国家机器、教育系统和人际之间的丑恶面貌,反抗的背后是一次自我的革命,一种犯罪与原罪的战争,残酷又诗意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