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代号:孙中山

HD

主演:詹怀云,魏汉鼎,石康均,蔡承恩,王裕城,袁加乐,高正倓,杨奕晨,张孝全,李千那,洪都拉斯,杨宜蓁,黄河,张书豪,胡玮杰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1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2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3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4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5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6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13

 剧情介绍

行动代号:孙中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左(张怀云 饰)自认是全台北最穷的国中生,为了改变这个现况,他把脑筋动到了学校储藏室中没有人管理的废弃物上,“如果把这些东西变卖给回收…”阿左盘算著,但是,他没有盘算到半路会遇到小天。  小天(魏汉鼎 饰)也自认是全台北最穷的国中生,也为了改变这个现况,他也把脑筋动到了学校储藏室中没有人管理的废弃 物上,“如果把这些东西变卖给回收…”小天也盘算著,但是,他也没有盘算到半路遇到阿左,阿左也对废弃物有兴趣。  阿左和小天互不相让,于是,一场废弃物争夺战在平静的校园展开,而这场尔虞我诈,两败俱伤的争夺战终将让他们开始反省为何社会存在著贫穷,让他们开始面对即将到来成人世界……探案拍档 第一季疾速王后冬狮1968代号:杀手特洛伊风平浪静弹片突击武圣威尔和格蕾丝第十一季斗鲨歌声的翅膀2010鱼美人2011来不及爱你太监秘史全力挥杆:高尔夫大满贯之路 第二季春闺四凤报仇1964曼殊沙华老家伙剧版大唐荣耀222英里冰血暴第一季爱巢我的野兽男友混沌特工最后征战探长薇拉第十二季玫瑰与郁金香忠烈杨家将(粤语版)地平线上·炙热之夏出发吧,凯莉夜不藏罪尚气与十环传奇生死连修女艾达闪乱神乐 忍者大师 东京妖魔篇奇情追踪美杜莎之筏1980一路平安铃声冥府守护犬虚拟世界

 长篇影评

 1 ) 唯有荒谬才能表达一部怒气冲天的喜剧

看完电影,我问了照片中这群高中生,他们心得是什麽?“我们周遭也有像男主角们一样的同学,虽然不像他们那麽夸张,但依旧看得出来他们的困境”,我想这样的回答切合导演想传达的。

许多人回忆起高中时期,想到的不外乎是课业、未来、朋友、男女关係等等酸涩的忧愁,就如同易智言的前一部长片《蓝色大门》一样,这次他选择的主题是“贫穷”。贫穷紧扣著每个事件的发生。

许多导演处理贫穷时会採用写实手法,从穿著、形象、环境,营造出一片衰败感,《行动代号孙中山》反其道而行,裡面的人物都打理得很乾淨,不像他们嘴巴上所强调的“我很穷”。许多人批评这一点,但其实在电影介绍时,易智言就强调这是一部“最最怒气冲天的喜剧”,因此《行动代号孙中山》必须是荒谬的,唯有荒谬才能表达一部怒气冲天的喜剧,儘管在我看来其实还可以更荒谬,更无厘头,这对导演及演员来说难度都太高,整部电影就处在一个写实与荒谬间的尴尬处境。

回到人物身上,阿左与小天都为了生活而努力,无奈的是,校内地位由金钱衡量。阿左因为缴不出班费被女生嘲笑,小天则想去毕业旅行,这是他们的偷窃动机,但他们没有沉沦,人物特质在铸错中展露,阿左的纯真善良,小天的锲而不捨,都是让观者揪心的安排。青春期就必须背负家庭、贫穷以及许多渴望,因此越陷越深。

其实,若我们将自身经验投射于戏中主人翁,大概会觉得他们很笨,加上导演刻意“Repeat”许多对话,更会令人感到不耐,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刻意创造的节奏,戏中他们只想著下一步要做什麽,被贫穷压著过活,无暇思考求学,遑论替未来打算。这情形最后被小天看破,当大家被老师罚写,每个人都在回溯谁家长辈比较穷的时候,他说:“再吵下去,你们儿子的儿子都会是穷人。”此时,他明白了贫穷正在世袭,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认为这结尾点睛。

《行动代号孙中山》是一部深刻的喜剧,电影安排的笑料不少,笑完后却给人深沉的悲哀,类似剧中的高中生出时常出现在你我周遭,只是我们习于忽略。这部电影的目标群众很广,能将沉重的社会议题以喜感十足的手法来包装,让观众更易接受,愿意面对,甚至做出改变。

 2 ) 「他們知道了」

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14.html

與其說本片是青春影片,
我覺得它其實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
透過各式符號的交織,
隱晦的(或者為了市場考量的),
透過年輕人的視角、趣味的「行動」過程和目標,
來掩蓋導演真正的企圖,
甚至我覺得連貧窮的世代複製也不算是真正的核心,
而是更純粹的,對於人性的一種試探性解讀,
才是導演嘗試在本片所呈現的。

沒有錢繳班費、沒有錢繳畢業旅行費,
少年想到突破現狀的方法是偷,
但他們偷的不是別的,
而是儲藏室裡的國父銅像。
先不論戲外的受過良好解讀訓練的觀眾見獵心喜立馬把國父視為某種符碼,
戲內的少年們,動機卻是單純的,
因為「反正放在那邊也沒人要」,
本著廢物利用的心態,收了垃圾,還掙上一筆,
「我沒有想偷。我沒有想偷。我沒有想偷。」不斷重複著,
這算是偷嗎?拿沒人要的東西也算偷嗎?
這種純粹與天真看的讓我臉上笑著,心裡揪著,
為什麼他們不在大賣場試吃之餘直接順手牽走幾包食物,
為什麼他們不用打掃阿姨的鑰匙直接進辦公室拿錢就走,
甚至更簡單的,直接憑著血氣去搶,
去用更強硬的方式到達目標。
或許是他們不敢,
但我覺得是他們根本無意傷人,
他們對於周遭的世界,
還沒有成熟到去恨、去對抗,
而是停留在害怕,
害怕催繳班費的同學,
害怕路邊的空姐、拄拐杖的老人、清潔隊、慢跑的人,
城市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敵意的,讓人恐懼的,
台北的繁華如此徹底的包圍他們,
「這個國家什麼都不缺。真的是什麼五花八門的東西都有。可是,就是沒有希望。」
村上龍的《 希望之國》這麼寫。
台北市的炫目倒映在雨後的街道上,
淪為某種歪斜、曖昧的存在。

這些小孩看起來不窮,真的不窮,
他們的制服白的發亮、穿ADIDAS、長的乾淨俐落,
怎麼說都不符合中產階級對於「貧窮」的想像,
他們沒有呈現那種上新聞的,全家擠在破爛屋簷下共食一份食物的髒亂不堪形象,
也不像飢餓三十募款箱上面印製的那種皮包骨,連抬手撥蒼蠅都沒力氣的皮包骨,
他們的悲劇就是看起來不夠窮,
他們還是靠社會的福利機制維持著可以過活的生存姿態,
還是能去上學、能去畢業旅行,
這是他們的幸,也是不幸,
當套上相同的白色制服之後,
每個人看起來總是差不多,要真的很努力、很努力的看,
才看得出來他們窮的是對於現狀的改變希望、是對於未來的想像,
「我們兒子的兒子,都註定窮斃了。」

回歸「孫中山」本身,
蠻佩服導演能把這樣的意象融合進片子中,
從年輕人作為引子,
場景放在校園,
偉人銅像成為偷竊標的,三者串連起來自圓其說,
至少不會是為了隱喻而隱喻。

推翻帝制的國父,在少年眼裡只是「沒人要的東西」,
我覺得這倒不是時代的割裂而產生對於文化的無知,
而是對於「理念」的嘲諷。
他們從頭到尾,都只用「銅像」來稱呼「孫中山」,
民族、民權、民生,
成人世界中宛如銅鐵般的教條,
對他們而言只是資源回收的來源而已,
在生存的燃眉之急底下,
形而上的價值被抽離了,物品回歸物品。

如果導演只著眼於世代間貧窮的複製、來自成人的壓抑等等,
那種觀點固然可以激發青年的被迫害感,
去控訴世界對他們如此不仁云云,
但是本片精彩之處是在於,它點出了,
就算沒有旁人干擾,
「 人民」自己也是一盤散沙,
以行動那場戲來看,
從小天偷了工具之後的絕望,
到體育館內合力搬出銅像,
那轉折,導演狡猾的先讓觀眾看到了人民的團結,
試圖合力去搬運、對抗某種沈重而壓迫的存在,
那一瞬間,會讓人在灰暗中看到人民的團結,
彷彿世界的不仁、社會的不公都可以透過攜手來解決,
他們全都在相同的面具底下,
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
很夢幻,
夢幻的宛如競選口號,
一夜激情之後就被隨意棄置在地。
那個合力的假象在「成功」之後,
都不需要別人碰,自己就立刻散了,
當銅像上了車,
資源已經就分配位置,
Lasswell的政治觀點隨即出現,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原本一起流汗的同袍,
瞬間個個成了禿鷹,
原本荒謬的「面具」形象瞬間變得難堪而諷刺,
從搶車的那幕開始,直到阿左與小天在西門町扭打的那個長鏡頭,
再也笑不出來,而是讓人感到心越來越寒,
寒到骨髓裡頭去,
完全沒有任何「行動成功」的喜悅,一點也沒有。

導演反應了他對於「人民」的不信任,
就算同樣是在面具底下,
他也不認為人民會在1812序曲下炸毀西敏宮之後,
戴上相同面具,為了相同信念走向一起,
而是在面具脫下後,林惠萍的《往昔》播送,
「一朵盛開的花,如詩如畫」,
諷刺的與畫面上血淋淋的爭奪成對比。

最後小天與阿左的扭打,
打的其實已經不是彼此了,
而是一種巨大無力感的釋放,
阿左恨小天怎麼就是不能體會團結的力量,
可是對小天而言,
阿左也只是另一個資源掠奪者而已,
他不有錢,但絕對不是最窮的,
憑什麼來和他瓜分這個資源,
於是他更恨阿左,
階級不是絕對性的概念,而是相對的,
「下層階級中的階級鬥爭」聽來荒謬,
卻又似乎精準的命中人性。

到了最後,少年們終究是去打了工,
回歸社會期待的「常軌」,
訓導主任說,「他們知道了」,知道什麼呢?
他們天真的對話,
若無其事的敘述整個行動留給他們的,
那些片段的、零碎的記憶,
好像什麼也沒有留下,
孫中山捧著三民主義,搖搖晃晃穿過台北街頭,
天橋上,
他們舉起手。


「他們知道了。」

 3 ) BBC英伦网去年专访易智言导演

全文链接:

http://www.bbc.com/ukchina/simp/entertainment/2015/05/150522_ent_iv_yizhiyan

易智言:台湾贫富差距非常严重。


关于《行动代号孙中山》的部分:

第五届华语视像艺术节5月7日-22日在伦敦举行。获得去年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的影片《行动代号:孙中山》作为“台湾视野”展映单元的一部分,将于周五(5月22日)晚为艺术节闭幕。
台湾资深导演易智言曾执导过多部影视剧,2002年的作品《蓝色大门》讲述高中生的爱情故事,被视为小清新电影的始祖,带动一批校园题材电影出现。

《行动代号:孙中山》讲述台北一所高中的一些学生试图盗走闲置在学校储藏室内的国父孙中山铜像变卖未果的故事,诙谐的剧情揭示了台湾深刻的贫富差异,尤其这一问题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发人深省。

电影在伦敦放映之前,易智言导演来到BBC全球总部,接受BBC英伦网专访。他谈到该片的涵义、台湾政治生态对电影业的影响、对台湾电影生存之路的思考、对大陆电影市场以及对华语电影在海外推广的看法。

子川:为什么要拍《行动代号孙中山》这样一部有“小清新”的外壳却揭示台湾贫富差异电影?
易 智言:我并没有刻意地算计什么时候该拍什么样的电影,而是真的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关心的题目会自然地改变。到了四、五十岁,我觉得很自然地把对自己的关 心渐渐地转向对外—对其他人、对社会、对体制、对世界的关心。很多人说《行动代号孙中山》看起来不像我的电影,其实我自己觉得这是很自然的,随着创作者的 改变就改变了。

至于所谓小清新的外表,我想可能因为电影中的高中生。我觉得用青少年学生做这个电影的切入点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即 将面临世界性的问题,即贫富不均的问题,而未来十年、十五年,是他们这群人要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届时我大概退休了,我就看着他们如何补足这个世界上不 足的地方。

子川:选择孙中山铜像,有什么政治隐喻?一些情节似乎有些恶搞的意味?

易智言:其实我觉得自己 并没有恶搞孙中山先生,但创作者的观点常常不准或有偏颇。台湾一直把孙中山当作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国父。其实我本质上对他是尊敬的。在这 部电影中,其实到最后的时候,这群小朋友在深夜的校园里面遇见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他们到最后好像也有一些改变,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一些很简单的想法,开 始有个雏形出现。

这个电影中对我而言一个好玩的事情是,在夜黑风高的晚上,一群贫穷的年轻人遇见了孙中山先生,从此之后,他们的生命可能会改变,而这个改变可能是来自于孙先生,来自于那天晚上的相遇。我认为,片中的恶搞只是形式上的戏剧手法。

子川:台湾的贫富差距真的像这部电影中表现的那种程度吗?

易 智言:其实很严重。我想台湾在世界上还是相对富裕的,比电视新闻中看到的在战火中,或者有饥荒、有内战的国家当然状况好很多,可是贫富差距这个问题在台湾 一直存在。尤其这5年来,整个台湾跟着全球经济化,讲求自由市场,讲求以竞争为主要目标的时候,牺牲了一群在社会里面本来就弱势的人。再加上这几年大家赚 钱的手段已经从自己的本事、知识、技能逐渐转变成用金钱去赚更多的金钱,用金钱去生产金钱的时候,那这些原来就处于弱势的个人或家庭就更难改变自己的命 运。

所以,这几年贫富差距严重了。我不记得具体数字,可是图表显示,整个社会中高收入5%跟低收入5%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并且低收入的5%人数越来越多。甚至前几年随着台湾产业化,很多原本的中产阶级也变成了相对贫穷的人了,而且这种状况还在逐渐加重。

子川:这部电影在上映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易智言:因为台湾已经没有电检(编者注:电影审查制度) 了,所以在政府或体制这方面没有什么困难,反而遭遇观众的一些质疑。观众的质疑来自于两派,一派极左一派极右:极右的人觉得我恶搞孙中山,极左的人觉得我 太推崇孙中山。极右的人觉得,我的观点太强调平等而忽略了自由,极左的人觉得我描述的还不够平等,甚至觉得我描述的穷人看起来不够真正的悲惨,等等。不 过,我没有碰到什么深刻的刁难。极左和极右两派之外我想就是一般观众,他们对电影中描述状况的接受度还可以。

 4 ) 易智言在51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获奖感言

谢谢金马奖,第一次参加,得这么重要的奖。

谢谢评审委员,喜欢行动代号孙中山的剧本。

谢谢烈姐, 烈姐那时读到剧本,那时决定我们拍个电影吧。谢谢史总,你在哪里。

谢谢我在做田野调查,八个月以来,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生命的那些青少年们。

行动代号孙中山其实写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叫做台湾社会里的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显的视界,没有一个明显的标的物,可是它却深入一个社会的骨髓里面,如果没有这些小朋友经过这八个月的时间,愿意跟我大方的分享他们的困难,他们的生命,他们在社会里面遭遇到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写行动代号孙中山,因为我会以为,贫富差距在台湾社会里面只是一种假设。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

可是,贫富差距却一天一天腐蚀着我们这个社会,对很多人而言,逐渐变成一个没有希望的地方。

行动代号孙中山是送给这些小朋友的,没有这些小朋友,没有这个剧本。谢谢你们,希望台湾社会,再过五年十年,行动代号孙中山看起来是一个历史,是一个过去式的笑话。

最后,这是我第一次在台湾得到电影的个人奖,我要谢谢我的父母,他们都不在了,可是我知道你们在看,我们你们会啰嗦我两句,批评我说衣服怎么穿那么紧,因为我又胖了。可是我知道你们在这里,我谢谢你们对我的挑剔,也谢谢你们对我挑剔之后对我的鼓励。

我会继续写下去,台湾电影要加油。

谢谢。

 5 ) 台湾的背面

2012年9月,我去台北国立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交换念书,在台北待了一年。导演过《蓝色大门》的易智言就在其中任教编剧。 我没有上过他的编剧课,但却是他的影迷。《蓝色大门》是一部对我影响很大的青春片,但自从2006年的电视剧《危险心灵》后,就一直没有看到易智言有新作。在校期间,听说他在写一部名叫《行动代号:孙中山》的戏,不免一惊:难道这位青春片导演要转型拍动作片了吗?!因为在我印象中,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一部香港动作片叫《广东五虎之铁拳无敌孙中山》。 后来辗转得知,易智言要拍的是一部与“钱”有关的戏,“孙中山”其实是暗喻“金钱”(因为台币上就是孙中山的肖像)—莫非是讲一帮人去打劫银行?仍是云里雾里。 时日如飞,两年后,等到《行动代号:孙中山》在香港上映时,我才得以一窥全貌。而这部电影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既非动作片,当然更没有“打劫银行”的戏码,故事讲述几个校园中的年轻人去偷一个学校里废置了的孙中山铜像,希望将其变卖,用来缴班费和进行毕业旅行。整部电影讲述的实际是一个关于“贫富悬殊”的严肃议题,是一个外人所不知道的台湾“里子”;但表面的故事一样是易智言过往青春校园片的路数,而且多了谐趣——但易智言其实是在尝试用自己的这样一套东西打倒自己,颠覆自己。 电影中有不少易智言的老招,譬如戏中不停通过重复对白来制造谐趣效果,不禁也会让人想起《蓝色大门》里反复听到的“张士豪”自我介绍与重复多次的“月珍出来啦”,我觉得这类处理或是易智言不经意中对于台湾语言习惯的一种观察和放大,随着台湾社会的完善与和谐,台湾语言其实渐趋简化(尤其年轻一辈),而给外人也留下一种台湾人说话比较“嗲气”、“过分单调”的印象;又譬如易智言在《行动代号:孙中山》中又一次使用了“面具”:戏里偷铜像的几个年轻人为了掩饰身份,各自戴上了同样的一个动漫美少女的面具。其实在《蓝色大门》中,林月珍喜欢张士豪,就曾叫孟克柔戴上张士豪的面具陪她跳舞。从这看来,我反而觉得面具在这部《行动代号:孙中山》中有一种“假象”的意味:无论是简化的台湾语言,还是卖萌的美少女面具,某种程度上都是台湾给人的一种既定印象,是台湾的“面子”。易智言的整个故事其实是冲破这些东西的,又或者像是在说:这些“萌”、“可爱”、“傻气”、“小清新”其实统统只是表象!而他要告诉你的,是一个台湾内里的,本质的问题。就像电影中的阿左要和一帮朋友商议如何偷铜像时,他们的身后总是会出现一些诸如空姐、运动的男女、清洁工等各式人物,这些人物表面上让整个社会看起来欣欣向荣正常运转,但这些年轻人心中却有另一份隐忧,他们一一避开这些人物,因为他们要继续讨论的是一个秘密,一个台湾的问题——而那个问题,就是“贫穷”。 台湾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都是富庶的,而事实上台湾在华人社会中确实也是相对最完善舒适的。但我在台湾一年的生活经验却令我察觉,就算这样,却一样不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者,其实重要的是要居安思危,或具备一份敏感和关怀去体察时代的隐疾、社会的另一面。易智言要提出的就是这样的拷问:台湾依然有贫穷,而受贫穷影响最大的,就是年轻的一辈。 也许电影中表现出来的贫穷,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大陆,见惯了太多惨不忍睹的苦况,听闻了太多骇人听闻的事实的人来说,有点太过小打小闹,轻描淡写。但这不过是比较出来的一种偏见,事实是,台湾的这种贫穷对台湾社会而言到底有多严重呢?易智言的资料搜集做了八个月,他在采访中搜集了一些少年人的所感所想。于是,你在电影中看到易智言用小天这个人物来表现这种“贫穷”的痛,电影中小天近乎疯狂地要抢到孙中山铜像,不惜一切。最后一个长镜头拍摄小天与阿左扭打在一起,直到打到筋疲力尽一声不发,小天在这个镜头中显露的奋不顾身、执拗、压抑,就是易智言所要讲的“贫穷之痛”(小天其后有句对白说:“什么阿公的阿公,连儿子的儿子,都注定穷毙了!”)。而在阿左和小天扭打的背后,夜晚的台北市显露着迤逦和繁华,挥手的孙中山铜像正面对着这个拥有美丽“面子”的城市,这又不免是另外一番深刻的反讽。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本是相当精彩的,举重若轻,用过去的自己打破自己,付出了极大的勇气,最后一段抢夺铜像戏又充满了港片“错摸”(编者注,粤语,有阴差阳错的意思)式的趣味(我联想到的是徐克的戏,及《铁三角》中杜琪峰执导的最后一段)。当然最重要的,是一份“文以载道”的作者精神,对社会的一份敏锐观察和关怀,这在一个看起来很美、人人安逸的时代,尤为难得。 当然这部戏也不乏一些缺点。而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两个主角的casting。两个角色的样子并不讨好,也不太有化合作用,导致有不少观众可能很难移情,不太投入那些处心积虑建造出来的“呆萌”处境,甚至可能反感。虽然我觉得两位小演员的演出已经相当努力(你知道的,就算是“发嗲”也是要分人的,林志玲和hold住姐说同样的话,效果大不同)。至少我看完並沒有对两个演员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不像当年看到桂纶镁,陈柏霖或张孝全,这也大概就是找素人演员的风险。 在这部戏拍完后没多久,台湾就爆发了年轻人反服贸的太阳花,如火如荼——年轻人对未来的隐忧原来并不是纸上谈兵。艺术家的前瞻性与洞见,如此也可见一斑。 (北京青年报)

 6 ) 如果想说,还不如大声说出来的好

很早就开始关注这部电影,但是没想到真的是预告片好过内容。
电影名称以及电影中的主要物品被设定为孙中山铜像本身,不用多说,大家都会主动去联想到与社会话题,与政治话题有关了。那么导演,就不必如此隐晦滴再去掩饰些什么了。
早些年白色恐怖的时候,不是一样有《悲情城市》这样的电影出现吗?越是被压抑的,越应该被释放出来不是吗?
换到现在这种相对言论自由的时代,竟然还如此遮遮掩掩的,我只能说导演失策了。我相信他本来想说的东西有很多,只是要么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要么不想表达。

电影整体没有预想的好看。看评论,很多人把这个归结到演员的身上。确实,演员都太小了,而且应该是导演没有辅导好的原因。非职业演员有很多,为什么别的电影就不会突兀呢?连动物都可以在镜头前被训练的,更何况是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他们都在青春期,正是对这个社会似懂非懂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是很容易调教的。

电影的节奏过于拖沓了,而且这当中的戏剧冲突也太少了。单就是偷铜像的时候在学校里面扮僵尸那一段,我真心不知道导演要说什么……
很无厘头的一场戏,白白浪费了张孝全的颜值。

如果要轻松地讲一个青春片,那就轻松些,像那些年那样。
如果要讲一个貌似深刻的故事,那就深刻些,像小毕的故事那样。
这样似是而非,不知道导演到底要什么……

 短评

开始以为刻意 渐渐发现并不是 人人都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对白 为了争夺孙中山的两帮人 没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得到 得手后在车边又瞬间反目 暗夜台湾街头的追逐和大家 想起了 一页台北 当初放着没打分 现在一并记录下来 而在一片“你吵屁”中 国父又被束之高阁 回到了杂物间的角落里 同学 我叫阿左 左边的左

7分钟前
  • Sebastian
  • 推荐

第51届金马奖最佳最佳原著剧本-易智言(看完五部入围影片,想表示,这一届我个人心中的最佳原著剧本还是《殡棺 / 心迷宫》),并提名最佳新演员-魏汉鼎。—— 1.(制作方/出品方?)「藍色」片头惊喜听到《蓝色大门》的配乐,而电影正片里侯志坚制作的配乐也有些《蓝色大门》的味道;2.这样一个“偷盗”故事如果能像《天才枪手》那样拍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会更精彩吧?现在的成片给我的观感有点像国中生们的小打小闹,不够扣我心弦,另外个人觉得装丧尸吓人那段是败笔;3.洪都拉斯的小天父亲,张孝全的学校警卫、李千娜的警卫女友、张书豪的生教组长……有些惊喜的客串;4.吊孙中山铜像的画面联想到《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11555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超出預期的一部片,歡笑之外提供了很多想像的能指,即將被賣掉的孫中山和叫做阿左的計劃賣掉孫中山的學生盜賊,以及白色校服下面的黃色T恤……噢好的好的夠了,自己慢慢看吧,免得一會兒這條短評不見了。

14分钟前
  • 独孤树
  • 推荐

节奏过慢,对话拖,表演端着不入戏,打架那场还可以,最后写检查那段演的实在太表演了。

19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较差

想法蛮好,略有一点单调

21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清新到腻歪

2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就这还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啊????????

30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

浅薄且粗制滥造,导演一直在制造小清新的气氛,却不肯花时间在故事上细细琢磨一番,最后导致电影整体显得非常业余,除了画质像电影之外,剩余的都极像网剧。演员非常刻意,表演痕迹太重,不自然,连念个台词都相当的生硬,有人说这是呆萌,我觉得其实就是傻。只有张孝全的客串还算得上是惊喜。

35分钟前
  • Ron Chan
  • 较差

表演可够蠢萌的,剧本是较为俗套的喜剧路子,但是效果还可以,比穷啊什么的怪好笑的

3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大家都知道这片子有隐喻啊,但是有隐喻不代表可以这么粗糙啊!台词说好听点的是呆萌,难听点就是无聊简单到死。全片好重的日本风,标个荒诞签不过分。

38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较差

那刻意为之的表演方式真心喜欢不上来,也见不得到底有多聪明。

3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CVF 闭幕片。整部片故意将少年们塑造成善良无知的形象,导致对话节奏太慢,生硬、一个梗重复太多遍,让人有些疲劳。相比之下,本届电影节还是纪录片水准较高。但很喜欢最后一个镜头。

42分钟前
  • 天行者爱grogu
  • 较差

That's why I love somewhere called Taiwan.这种让人失措的纯与真,只得来自这块小岛的风土。少年不识孙中山,却举起了革命的拳头:“他们知道了。”

47分钟前
  • 力荐

波米有赤子之心。

50分钟前
  • デブリ
  • 还行

故事感觉像学生作品

53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一个字,白, 色调白的,人物是白(痴)的。

56分钟前
  • 阿生
  • 力荐

難得在香港看首映,在大螢幕上看小成本青春電影,萌萌的輕幽默略腐臺式小清新。好奇支撐導演的信念是什麼哈哈哈

58分钟前
  • 觉某人
  • 还行

呆萌呆萌的笨拙感,有点单薄但单纯,而且很好笑><喜欢它是因为青春片可以不光是分手撕逼堕胎,甚至跟男男女女爱情无关。p.s.制片公司叫蓝色工作室,而且Logo是一扇蓝色的门,这点好萌。

1小时前
  • 唐小万
  • 推荐

很有隐喻的片子,然后这些社会阶级和教育体制却披了一层厚重的小清新美少年外衣。。。不难理解为何分数并不高。但没办法我就好易智言这口,甘愿陪着片中人一起呆萌

1小时前
  • Weirdo啊啊瑞。
  • 推荐

比預期中好一些,劇本平庸,細節粗糙,不過亮點還是有一些;兩個小男主角討喜有加分,青春就是無敵啊……2014.07.18

1小时前
  • 圓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