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先生

HD

主演:蒂莫西·斯波,保罗·杰森,多萝西·阿特金森,玛丽昂·贝利,卡尔·约翰逊,鲁斯·西恩,Sandy Foster,艾米·道森,莱丝利·曼维尔,马丁·萨维奇,理查德·布雷默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透纳先生 剧照 NO.1透纳先生 剧照 NO.2透纳先生 剧照 NO.3透纳先生 剧照 NO.4透纳先生 剧照 NO.5透纳先生 剧照 NO.6透纳先生 剧照 NO.13透纳先生 剧照 NO.14透纳先生 剧照 NO.15透纳先生 剧照 NO.16透纳先生 剧照 NO.17透纳先生 剧照 NO.18透纳先生 剧照 NO.19透纳先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多图记录

这一部传记电影十分“生活化”,记录了艺术家普普通通的真实生活,没有神化没有夸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分贴近”传记“的意义;但是,不同于一般传记的长时段概览,这部电影只记录了透纳生命最后20多年的生活,也就是1820年代到1851年。

在deathbed,他喊出:The Sun is God——绘画上的传奇之说,印象派的起点之一。

电影是他年少成名之后的一段时光,因性格古怪,生活中的交游很少。父亲做了他30年的studio assitant,为他买颜料、磨制,1829年逝世;他生活中便只剩下家中的女佣Sarah Danby,也是他偶尔泄欲的对象,他们也有私生女。后来,生命的最后18年,他在Chelsea遇到了Booth夫人,时常从自己的画室去Chelsea和她一起生活;这个阶段,女佣不免收到冷落。而电影结束,两个女人一喜一悲的最后两幕,为透纳普通的一生画了荧幕之上的句号。

哦,透纳的生活中当然还有艺术圈的人啊!比如和他合不来的同时代大师Constable还有和他惺惺相惜的批评家Ruskin。

电影语言平淡,服装与取景力图在线19世纪早期的英国,十分美好恬淡,同时也看到工业化的缓缓驶来——这不正是透纳的母题吗?电影的平淡,甚至乏味,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一颦一笑,衣食住行,似是平常之景,无甚意义,但是导演着墨甚重,因而日常感也十足。这样的艺术处理,自然是有利有弊的。但至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记电影,即通常为了颂扬甚至神圣化主人公的刻意处理与扭曲。

同时,从一些细节中也能品读出时代感。

皇家艺术学院的人,姿势水平高,说话言必称希腊,睡个觉也要用典。

郊区景色,镜头的特殊处理,暗合时代感

Royal Academy of Art

透纳家中的Gallery,供patron来观画、选画

1812年的历史题材杰作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巨大风暴中的渺小的人和大象

老父磨墨

Salon Show

中间是Ruskin,晚年激赏透纳的突破,尽管普通众人都不接受

Ruskin和透纳在船上谈到的工业时代的产物,给画家灵感

Ruskin的装逼儿子,辞藻华丽的艺二代,虽然显得蠢,姿势水平还是高的

透纳和女佣在晚年(1844)的杰作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前面。透纳对gong'ye'hua 到底什么态度?画面中飞驰的列车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达盖尔摄影法!最早的摄影技术。导演的时代意识

透纳拒绝收藏家用10万英镑全数购藏其作品的提议,因为他要把所有作品捐给公众看。

 2 ) 太阳的门徒

他临终说的太阳是上帝,人生点题句。
对画家和相关历史没有过多于电影的了解,就片论片。
对于自然景色的追求,热爱,他的画充满感染力让人惊喜。
很清晰的世界观。
画是第一位的,颜料价格,画布,素描本,暴风雨,海面,死尸体,雏妓身体。严谨地排在他生活的第一位。
父亲的去世
失去孩子
病重
金钱
是不合时宜的波动,哭也手里攥着笔和纸。
这也反映在他对母亲和前一个妻子的态度上,彬彬有礼,已经盖棺定论的陌生人。还有他家的女仆。。。。

也因为对自己绘画的热爱,他惊喜又恐惧地迎接不同的新知识
女科学家的三棱镜和紫外线
照相机和niagara大瀑布
工业革命和自然
他读得懂世界前进的方向,他入世通情,但还是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天才。
有同行的赞美和受贵族们和土豪的喜爱,是他令他开心自在的副产品。而他的画还是要挂在公共博物馆里。

电影也如turner的画一样,和煦的光影丰满的颜色,宗教般宁静感。

补绘画史哦!

 3 ) 寄身一瞬,手握永恒——评《透纳先生》

威廉·透纳是在欧洲画坛赫赫有名的风景画大师,是英国水彩画的巨匠,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英国学院派画家代表,英国自然派的先驱,著名印象画派的“远祖”,也是后来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的启蒙者和重要影响者,被誉为“光的画家”,“风景绘画中的莎士比亚”。26岁透纳就被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破格提拔成最年轻的会员,三年后成为杰出会员,遗作均成珍品。年轻的莫奈在无意中看到了透纳摄人心魄,波澜壮阔的印象风派的画作,从此走上了一条新兴艺术风格的道路。透纳在21岁发表第一副代表作《海上渔夫》震惊画坛,大师气质显露无疑,随后他很快成为当时英国画坛的重要引领者与领袖,他丰富多产而不断进步的诸多作品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获得盛赞和赏识,得到上流社会和崇尚古典主义风格的贵族们的收买和厚爱。贵族和评论家们毫不掩饰对他画作的喜爱,溢美之词泛滥于言表。

在这部在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私人收藏家愿意出10万英镑(当时可是巨款,当时在英国每年继承几千英镑就是巨额的遗产)收购透纳的名画。所以透纳在活着的时候已经风光无限,如果跟梵高等众多活着时落魄不得志,死后画作价值惊人的身世相比的话,敏感而乖戾的透纳无疑得到了时代的庇护与青眼,他是一个异常幸运的人。

迈克·李是曾经执导过《又一年》、《秘密与谎言》的著名导演,而《透纳先生》明显带有迈克李一贯的电影表达方式:那就是使用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去勾勒强大的戏剧感和命运感,在平静舒缓的叙事中完成人物塑造和建立,在克制与压抑中引爆人物的激情和悲怆。这种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在《又一年》里有鲜明的体现,在《又一年》里,每个人都是自我命运的一手创造者,他们终究咎由自取。迈克李成功的描绘了平凡生活里的不甘与野心,憧憬和胆怯,渴望与回避,真实与谎言,自欺欺人和自掘坟墓,人类的力量与弱点,不仅是片中女主角在经历,普遍的命运经历会降临于每个人身上。而在《透纳先生》里,迈克李并未使用过多的篇幅去描绘透纳先生那闻名于世的粗鲁创作方式和传奇般对光影的敏感与表达,而是把镜头主要集中在他简陋乃至孤独的个人生活上面,在透纳日以继夜,不停奔波采风和创作的身影背后,我们可以看见他两位情妇的身影,透纳被压抑和扭曲的情感表达,他淡漠与稍显畸形的家庭生活,他父亲对他的重要影响;透纳个性上的乖僻与真诚,粗野和敏感,在艺术创作上的顽强和专注,也在一些微小的笔触上,描绘了人物大致形象之下的雄心,炫技、虚荣和刻薄。

用他的画笔去表现他

透纳是描绘光影的大师,也以勤奋的创作和极具爆发力的画风而闻名画坛。迈克李的镜头刻意模拟了相当数量的,透纳画作里的风景与构图,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类似水彩画的印象和梦呓风格,对光线和格调的把握堪称精准,生动再现了透纳作品的魅力,运用恍惚的光影所塑造的暧昧、高远与广阔的一瞬,和在狂风怒云之下所意外呈现的宁静安谧的精神气质。透纳崇尚运用自然光色表达主观情感,认为承载情感的最好载体莫过于自然界的光尘氤氲。后期透纳的作品渐趋明快温馨——而在迈克李精致近乎艺术品的镜头下,我们也可以寻觅到类似的表达。当透纳站在画室作画,他的父亲和女佣Hannah在户外劳作,一副静谧和谐的家庭画面就形成了,这是迈克李运用了数码镜头,捕捉漂移温暖的光线游动,惟妙惟肖地使用透纳自己的笔触与画风,再现了他的日常生活,并从这些微妙而易感的镜头画面里,准确细腻的表达了透纳当时的幸福感受与体触,也为后来透纳失去父亲,生活失衡埋下了伏笔。使用画家的笔画去再现画家的生活和内心,这是迈克李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实践证明,这些精美犹如名画的镜头,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就在其中流动,如此这般,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地勾勒出了透纳孤独却也顺遂的一生,他的确是笔耕不辍的传奇和大家,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无疑是个被很多人保佑和呵护的婴孩。真挚且安稳的爱就在他身边围绕,这对于敏感乖戾的透纳来说,是巨大的安慰和幸运,也稳固保护了他一直前进的创作。

透纳的父亲逝世之后,迈克李只使用了一个简短的远镜表达透纳的悲伤与孤寂,他独自泛舟于山林,林中湖面上隐约有雾气,湖边花草锦绣,透纳背对着镜头,他的目光伤感而空洞着。这个简短的镜头就是使用了透纳一直主张的“运用画面和光影表达剧烈情感和悲剧”的理念而完成的,构图考究,光影相扶,小舟独自前行,在静默中深情,在漂浮中感怀伤逝,堪称经典。透纳在画布前捕捉到了飘渺一瞬的光与影,和只可意会的某些精神感悟与追求;而迈克李运用数码摄影再现了这种神级表达,对一些特定的画面进行了后期精确的调整和处理,暗合透纳风格的画作,也可以这样说,迈克李是成功利用数码镜头的优势,进行透纳式绘画的大师。


据说他不敢直视他人


透纳的母亲是位精神病人,过早在透纳的生活里缺席,这使得透纳跟自己的家庭也非常紧张、疏离,他几乎从没在乎过自己的女儿们(要不是她们登门,他也许都认不出她们)。父亲理解透纳,也很溺爱他。从电影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竭力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位艺术家,在患病的晚期,父亲也一直为他调制颜料;透纳的个性羞涩,敏感,丰富,不敢直视他人。跟女性关系的疏远和紧张,这也是为什么,透纳总在肖像画上失败,他根本无法坦然的面对别人,只有在自然风光里,他才能舒展和放远自己的感受与目光。在一个片段中,他被贵族邀请前往庄园作画,与一位弹琴的钢琴老师共同弹奏演唱了一曲。这一刻非常迷人,透纳在这个片段里声音饱含深情与诉说,显示了非凡的理解能力和艺术感。在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默契与共知,透纳高雅而细腻,富有绅士风范。

丑陋敏感的透纳被成为野兽,怪物。他举止粗鲁,用口水作画;因为父亲是理发师,透纳出身底层,最多也只能算是被贵族赏识的宠物,但他的艺术生命惊艳持久。在这种尴尬的身份和过度敏感的性格下,透纳很难找到跟他的才华与内心体验相称的爱人。

丑陋的女佣Hannah成为他泄欲的对象,他跟女佣的做爱体位是极具兽性的征服,女佣爱恋透纳,但透纳一直回避她,甚至有些憎恶她,等她靠近时,他粗鲁的一把抓住她的胸,随后摸了一把她的下体就撒手。这个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俩之间互相需求的不同:女佣爱他,有情感上的依赖和诉求;而透纳仅仅把她看做一个偶尔的性的对象;同时也再现了透纳对自己不太正常的性发泄途径的矛盾心理与逃避。


意外的恩赏


女佣Hannah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Hannah患有牛皮鲜,身体轻微残疾,举止粗俗低微,负责照顾透纳的饮食起居。她对透纳的画并不理解却非常珍重,当她穿过透纳那些价值连城的画作时,她只是例行公事的打扫和看护。当透纳在创作时,她慢慢把门打开一个细缝,谨慎地探到画布的一侧旁观,告知有访客来后就悄悄在阴影中隐去。当听闻有人出巨款购买透纳的画时,她也是照旧迟钝地站在角落,斜视着客人和透纳。迈克李在这个人物上颇费设计和斟酌,Hannah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女佣,但她的身影却最接近透纳的画作,也出现在电影的全程始末。当她后来得知透纳在外面有了情妇时,她携带自己的女儿(私生女?透纳本人断然从来没承认过)悲怆跌撞地前往,用面巾掩饰自己丑陋的容貌,但走到门前她却迟疑,胆怯,眼含热泪,扶着女儿转身离去。

一个卑微的人,曾以怎样卑微而壮烈的方式想维护自己的情感,而她又经历了自我怎么剧烈的幻灭和失望,内心爱恨交织的痛苦与撕裂。Hannah一句话都没说,却用全身心表现了它,再现了爱的距离和遥远,爱的误解与背叛,爱那不可逾越的命运鸿沟,也再现了爱那细腻却平凡的脸,她的宽容与伟大。我们总是容易忽略和轻慢那些成就我们,那些其实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人。迈克李在Hannah上贯注了自己对感情和人生的思索与表达,有些伴侣虽平淡无奇,却是成就传奇的基础——实际上,传奇就是塑造于平庸甚至烦恼的生活之上。真挚的爱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是珍宝。对于一生孤僻、敏感的透纳来说,他一生与上流社会的名媛贵妇无缘,但他所结交的乡野村妇皆纯情简单,诚实朴实,生活平静简单,这其实一种巨大的幸运,是生活意外的恩赏,无疑是最适合透纳的。


透纳一生的创作稳健而精进,他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观察,观摩与创作,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模糊、迷惑和抽象的方向。有评论称,透纳后期的作品更接近中国式的山水写意,是大写意的生动体现。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透纳用果断干练的几笔,就能勾勒扑朔迷离的光影,凝固一瞬间光线的变化。敏感的画家都知道,在大自然中,这一刻的光线一定与上一刻不同,光影是一日里的年轮,是一天逐渐增多的皱纹和慢慢消减的光阴。在当时透纳所处的年代来看,这种前卫抽象的表达方式值得怀疑,透纳因为画风的改变和激进而饱受诟病,这对于一向非常敏感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时间证明,他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他后期的画作同样备受后世推崇,它们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神奇的时刻,也敏锐捕捉了稍纵即逝的心境和生活,微妙难言的深层普遍人心情绪,堪称绝笔。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描绘透纳先生的电影来说,迈克李一向坚持的平静叙事稍显平铺直叙,缺乏高潮和爆发力,无法形成某种感人至深的质感和力点。透纳那些气势雄浑、风起云涌的画作没有跟他本人跌宕起伏的内心形成强有力的链接和共鸣,没有更深入挖掘这位乖戾的艺术家强烈的人格魅力和他惊人的、对自然世界乃至人性深幽的捕捉领悟能力,没有具体展示他力量与穿透力的来源。镜头如此优异,但叙事结构却缺乏打磨和用心,主人公的形象始终浅淡,是一个遗憾。


对于透纳的时代而言,他后来的步伐太快了,当一个人太快时,他可以看见光,看见时间停住脚步。他可以画出一瞬,描写一瞬,从这些飞快中总结永恒的感受。这种感觉画家知道,作家知道。太快时能看到周围的风景变慢了,模糊的景色成为了稳定的具象。他们能认真地端详一瞬,与一瞬对视,理解一瞬的意义,这是艺术家才能体会的快感和神奇。但周围的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一瞬呢?人们营营碌碌于漫长的人生,为漫长的未来做铺垫,如何能理解这些只寄身于那瞬间,却手握永恒的人们?透纳的孤僻敏感是一生悲伤的来源,却促使他抓住了光的脚步,了悟一瞬的美感,瞬间光阴在他眼前凝固、定格、永驻。透纳用一生的奋斗和钻研,牢牢抓住了一束光影,抓住了极难描绘的心性,表现了自然界的神性,在透纳的画作中,它们的身影越来越迷离、飘忽、概括,但所表达的意念却更加清晰笃定,更加震撼和直指人心。他一生多产,但从没出现过懒散、马虎的作品。“如果有人要问我创作的秘诀,那就是勤奋再勤奋”,早年透纳画作的薪酬微薄,但他依旧使用简陋的画具,竭尽全力完成每一张订作,买家对他的评价很高。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仅能欣赏透纳主要的杰作,也能目睹他一生顽强的求索,身为艺术家他的敏感和感性;和身为艺术大家他的勤奋与刻苦,不懈和自强。成功没有偶然,都是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是一滴滴汗水与泪水。

“我所追求的是每一束光,墙上或树皮上的每一束光,每一种气味,每一分痛苦,每一点瑕疵,每一次欺骗,他们被安静结合在一起,光芒四射,直指永恒——爱丽丝门罗(201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4 ) 最美的光线和最远的彼岸

左边明黄暗黄鹅黄姜黄橘黄棕黄和右边的各种灰各种白糊成一团,只有靠近左下有一丢丢鲜艳的黄色小点儿。
然而,一年前,在堪培拉的国立美术馆,我站在这一团糊糊前,近乎落泪。
我看见了湖水,看见了正在暗下去的天空,看见了彩霞和倒影,看见了最美的落日一瞬,也看见了他那一刻或许闪念而过的和我自己的盘桓不去的孤独、无助与绝望。
那幅画叫做Sun Setting Over a Lake,湖上落日。


今年的英国电影节,唯一看的就是这部讲述此位传奇画家的片子。
开场十几分钟后,主角一开腔,我就心里一紧——完了完了,老式英国口音外加嘟囔嘟囔的口齿不清,这把可是要了亲命了。结果却是,一派自暴自弃的态度,管他说啥,就也这么心安理得地看到结束。
两个多小时,在散场上排队上厕所时,前面的两位不认识的阿姨闲聊,一个说,刚看的这部怒长,so slow,不过还真是好看呢。

的确是慢。
影片从他五十几岁讲起——聪明之举,人物传记片最怕从小到大来个大事年表流水账——讲到死。没什么太多大事儿,都是些比如老爹帮他买颜料顺带买只猪脸回家做饭啦比如被时运不济的朋友央求着借钱讨价还价啦比如跟女仆暧昧一下摸摸胸打打炮啦比如听着妹子弹钢琴荒腔走板地唱唱歌啦比如和同僚胡扯淡暗自嘲笑别人的画作啦比如出去写生和房东阿姨聊聊天啦之类的。
还期待着能看到好多画和画画的场景,却少之又少。

少却精彩。
他在画布上边吐口水边画画。
他在画室和藏品屋之间凿了个小洞,偷窥那些来买他画的人们的言行举止。
他拒绝了富翁天价收购他所有作品的肥事儿,而是把画和积蓄都赠予国家。后话是,虽然他生前曾希望能够为自己建立一座个人美术馆,可惜终未能实现。不过,他的画被祖国的后世子民们评选为英国最杰出的绘画作品。
惊喜的是,镜头拉近又拉近,导演借用一个玩笑,让我们得以从最近的距离清晰地看到隐藏在那幅名画“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中的那几只传说中的不可思议的却果真存在的大象。


演得真绝。
我幻想中的那个才华横溢、细腻敏感、骄傲乖戾的帅画家,却是一个看似粗暴、冷漠、麻木、怪异然后走路怪兮兮说话还唔噜唔噜呼哧呼哧的矮胖子。
这般角色还得不到最佳男主简直违背天意吧,怪不得Timothy Spall斩获今年戛纳桂冠。(据说他专门学习了两年绘画,只为片中出现的屈指可数的画画镜头。)


爱他这么久,专程开几百公里的车看他画展,还去悉尼大学听了关于他的专家讲座,也算是多多少少熟悉他这个人。
妹妹早逝,母亲进疯人院直至去世,天才儿童,年少得志,15岁时作品就被皇家艺术学院画展展出,有钱有名,然而性格孤僻,后半生将近三十年都与父亲相依为伴,虽然有两个女儿,却也不相往来,越老越怪,无朋无友,学院的课也不好好教,搞得艺术界和皇室怨声载道,父亲去世后,更是一步步陷入抑郁,离家采风,在Margate海边的小房子里和情妇住下,病得重卧床起都起不来了还穿着睡袍不顾一切跑出去写生素描。

他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张开怀抱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热爱和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无常、模糊、混乱的方向。
真正伟大的人总是走得太快太远。
每次看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会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那抽象气概,要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才被人们所接受啊。
因此不用想也知道,当年的他,被皇室、学院和同僚所讥讽、嘲笑、排挤,“一团恶心的黄”是他得到的回应。
可正是这团“恶心的黄”,成为了后来改变了人类艺术史的印象派的诞生启蒙。


是因为走得太快太远,所以才怪兮兮?
还是因为怪兮兮,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走那么快那么远?


他太怪。
据说他有种phobia,不敢直视他人,所以一生中极少画肖像。
有些眼睛不能看进另一双眼睛,有些人没有坦然爱另一个人的勇气和力气。
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承担住他所能承担的,一个人,或一份爱。
唉说白了生命不过都是承担。

而高旗说所有坚强的脆弱的承担,期盼彼岸。
有些彼岸或许你在努力忘记,有些彼岸几乎无法却只能独行。
有些彼岸曾有最美的星空。
有些彼岸曾有最亮的阳光。


传说,死前最后一句,他说的是:The sun is God。
他后来被人们誉为“光之画家”(the painter of light),他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他叫J.M.W.Turner,特纳先生。

 5 ) 以数字影像向风景画大师致敬

  《透纳先生》并非迈克.李第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传记电影,他曾在1999年拍过一部以19世纪为背景、讲述吉尔伯特与萨利文这对歌剧作者的剧情片。但或许由于让他荣膺大奖肯定的那些作品——1993年戛纳最佳导演(《赤裸》)、1996年戛纳金棕榈(《秘密与谎言》)、2004年威尼斯金狮(《维拉·德雷克》)以及更多戛纳入围电影——都是聚焦当下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因此偶然返回历史中去高谈艺术,还是不免让观众非常意外。

  巨大而荒芜的风景中,两个村妇讪笑而过,野草覆满的斜坡顶端,风景画大师约瑟夫·玛罗德·威廉·透纳正在用随身的简易画板随笔描绘。这是1826年51岁的画家一次再日常不过的比利时创作之旅,回到伦敦画室之后,他将荒野中残存的温度和疯狂的专注度搅合一下,得心应手的用颜料涂抹在画布之上。

  甚少离开现实主义土壤的导演迈克.李,此次选择历史人物传记题材,就是试图以现代的数字技术去向传统绘画艺术致敬。而以画家已步入创作晚期的1826年切入叙事,则可以聚焦于透纳最后的25载人生,并呈现其如何在充满缺陷的个人生活和布满激情的创作体验中,成就其作品近乎运动起来的前印象派质素。是的,透纳晚期愈发抽象和宏大的创作,赋予了后世的那批法国印象派画家巨大的财富灵感,也以那些就快冲出画面的模糊边界和不确定色彩——如《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让包括迈克.李在内的、热爱绘画艺术的导演们,愿意将其追认为电影艺术的真正祖师爷。虽然电影里的透纳,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才见识了摄影艺术的神奇并拥有了自己存于赛璐璐胶片而非画布上的肖像。

  根据调研而来的史实,迈克.李将透纳的生活搁在伦敦画室和马盖特滨海公寓之间。在前一处,他与最亲密的父亲和生活管家Hannah生活在一起,并与后者保持着一种近似原始兽欲的关系。以哈利.波特系列里虫尾巴形象为人熟知的演技派明星蒂莫西·斯波,成功塑造了一个肥硕笨拙且有严重呼吸障碍的艺术家,他蹒跚的挪动着画板,呼哧着在画室穿行,冷不丁的从后面抱住女管家,像野猪一样粗陋的交配。而在后一处,则在天鹅绒的海天之间藏匿着着透纳最热爱的曼妙光线,为寻找最好的光景和画面,他甚至将自己捆绑在帆船桅杆顶端,以获取创作暴风雨场景的极端体验,而守寡的Booth女士,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他最后一位情人。

  其他的时间,他则是皇家美术学院里反奴隶制辉格党的一员,该党也是收藏其作品最多的金主。早已功成名就、财务自由却看似生活白痴的他,却也颇有心计的通过各种策略,保持自己在伦敦各类公开画展中的显著位置。迈克.李准确还原了当年嘈杂画展中,艺术家为自己上架作品最后描摹的混乱景象。他熟练如交际草,与画展前忙碌的各位艺术家打招呼,而自己一副画幅并不显著的作品,却偏偏与最大竞争对手康斯泰勃尔厚重的《滑铁卢桥开放》挂在一起。透纳漫不经心的打着招呼,“嗨,康斯泰勃尔”,走了一圈回头后,却突然在自己的小作品上随意加上一抹黄点。历史上确有这尴尬的一幕,以至于让康斯泰勃尔抱怨道:“透纳来了,还开了一枪。”

    迈克.李以往大量备受好评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也会被轻微诟病其台词有些狄更斯式的夸张。而拍摄这么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电影,就彻底可以让这些微词消声,毕竟同样创造了自然美学的两人,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究的对象,甚至苦寻两人的现实交际。这下,让透纳舒舒服服说着狄更斯式的台词,再合适不过了吧。

 6 ) 平铺直叙的美

第一次尝试写影评好紧张,怎么才能装作经常写的样子??
--------------------------------------------------------------------------------------
一直觉得,看一部有剧情的电影,需要从电影的角度出发,遵守电影的设定,遵守电影的假定条件,遵守电影本身的市场定位,于是我觉得烂片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拿过大奖的著名演员会去拍公认的烂片?一直想不明白,后来猜测,大概那部电影本身的定位就是烂片吧。
回到Turner先生,整部电影看下来没有波澜壮阔的剧情,一切都是最最平实的生活,诚然,透纳先生在绘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很大,从某种程度上可谓波澜壮阔,但于他,绘画也只是普普通通生活中的一件事而已;没有帅哥美女撑场面,男主面相一般,嗓音浑浊,体态丑陋,透纳身边的两个女人,女仆老态龙钟,毫无气质,皮肤溃烂,布斯太太还算慈祥端庄,但是总归只是老人。所以当我给同学介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毫无兴趣,当好莱坞式的动作大片狂轰滥炸了太久之后,这类传记式的电影似乎变得小众了,但是也许电影本身的市场定位就是这样。
电影一开始便是朝阳挂在天际,照射着小溪草地和大大的风车,瞬间就被这幅景色吸引了,而影片也没让我失望,之后跟随着透纳先生的双眼看到了更多的美景,大海,帆船,群山,草地,美景似乎有一种魔力,会让看到之人莫名感动,而在我的记忆中,只有断背山的风景也有如此这般的震撼力。所以当透纳先生坐在布斯太太温馨的旅馆房间里,眼睛直直盯着布斯太太的鼻子和窗外的美景对布斯太太说,你的鼻子眉毛和窗外的帆船、桥让我想起了爱神的雕像时,你会不由自主的心头一热,美好的景色,总是因为人为地注入感情而变得更加美好。所以当透纳先生一个人沿着海浪行走时,当透纳先生一个人翻越群山时,你会觉得仿佛是自己身临其境,是自己在驻足观望凝思。所以透纳先生一行人坐在游船上,对迎面在夕阳下驶来的冒着蒸汽的汽船评头论足的时候,虽然他们是在批判工业化,但是你也会被这幅美景震撼,目不转睛地盯着。人总是喜欢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当心灵被某些灰尘遮住的时候,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够平静内心,拂去尘埃,给予你说不出的力量。
透纳喜欢画大海,喜欢画大海波涛汹涌的样子,于是他把自己绑在桅杆上直面暴风雨。对于绘画我不了解,也不能像拉金斯先生那样夸夸其谈,尽管他所说的及其浅薄。我所能看到的大概是透纳喜欢画的是风景画,最初是受欢迎的,可是潮流走向了肖像画。海顿先生的存在似乎是一个笑话,但是于此同时却也彰显了一种反抗,是对大潮流的直接反抗,他不断地被嘲笑只注重自己的追求,从来不考虑市场,不考虑观众,但海顿先生却真的是这样的一个画家,幸好,最终在其他国家,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海顿是透纳的一个影子。海顿和潮流处于完全对立面,而透纳处于两者之间。这也就是为什么透纳会同情海顿,为什么透纳的画越来越不受欢迎却依旧有一定市场。透纳一直在思考,他似乎是做出了某种妥协,于是看着海顿像猴子一样被耍,他的表情一直严肃。也许,透纳只是比较幸运,他也一直在追求自我,只是恰好,这种追求和大众品味有了重合,但是最终,潮流还是偏离了他,而他也不再愿意妥协。
电影里的情感跟整体的节奏一样,只是淡淡的呈现,却足够浓烈。对于透纳先生的前妻和女儿,我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透纳对她们毫无感情,甚至当得知自己的一个女儿去世的时候也无动于衷。女仆对透纳的爱却是显而易见的。每当透纳风尘仆仆赶回家中,女仆总是满脸的欣喜,嘘寒问暖,话瞬间就多了起来。即使透纳始终只把她当作发泄性欲的工具,始终对她冷若冰霜,呼来喝去,她也不在意,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她自己学习读书,自己也去欣赏画作,只是为了更加接近透纳,可是当一行人站在透纳的画室赏画时,透纳只是让她赶走纱顶上的苍蝇。可是她不会反抗,最多只是撅撅嘴,瞪一眼,最多只是嘟囔着抱怨一句又不是我放进来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沉默的,当爱上层次高出自己太多的人时,就注定只能是一场悲剧,就注定会卑微到地缝里去。直到最后她发现了透纳已经和另一个女人生活在一起,直到她知道透纳即使重病也不告诉她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哽咽了,于是转身离去。丑陋和无知掩盖不了人性的美,只是这种美似乎有些残忍。
毫无疑问,布斯太太是爱透纳的,也许最初是因为孤独,但是慢慢的,她被透纳的才华吸引,她坚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内在,她坚信透纳是善良的,她跟透纳在一起时快乐的。对于陪伴,有这些不就足够了吗?看着他们手挽着手在金色的阳光下散步,看着他们依偎在床边聊天,这种温馨的感觉难道不能回答人生的终极提问吗?透纳应该也是爱布斯太太的。他可以静静地坐着听布斯太太像个小姑娘一样说话,他在布斯太太面前会露出甜甜的微笑。天才是孤独的,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天才是不需要陪伴的。透纳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心需要有一个自己也爱的人来关怀。
只是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看着自己父亲去世都没有哭的透纳先生,为什么在知道那个妓女的年龄之后却失态放声大哭,为什么在看到那个年轻的女孩儿淹死之后会再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
影片选择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也许就是想告诉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大部分的美好都藏在普普通通的生活。

 短评

娓娓道来的大师之作,无视传记片的条条框框,优雅的做着自己,拍历史人物,到了迈克·李的镜头里也照样像现实中的普通人,隔着那层象征年代感的戏服,他们也真实的像今天的现代人。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华、怪癖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即使有着时间线的跳跃,也照样是不疾不徐浑然一体。★★★★

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从作品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论它是时代还是现代片,一点没错啊,迈克李最擅长的就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的浪潮里挣扎。所以这次拍的虽然是大师,但描绘得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在绘画上的天才都用很写意的方法带过,更多的是说他古怪的脾气,遭他人误解,以及隐秘的爱情。摄影是数码的,惊叹

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8/10。迈克李透过精准又不乏愉悦的细节把人物的本真表述了出来,对准周围一举一动都会激起灵感火花的男人:给海景画添上红星来奚落对手,不参加亲生女儿葬礼而听亲戚抱怨,面对讽刺他艺术品位“像过期蛋糕”的戏剧默默离开,看到淹死的少女心无旁骛地抓起画笔....凝聚成落魄敏感又挑战世俗的艺术生涯。

1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撷大师人生倒计时片断,平淡流年里悲伤暗涌;所谓光影如画即是如此,迈克·李竟用数码营造出油画般的质感,全片恰如从透纳画笔下倾泻而出;每一束光源都细致落座,每一处场景都精致安排,每一抹色彩都认真打磨,光与色均通透分明,沉醉不知归处,仿佛人生终极意义就在此。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散,也相当好看。摄影和音乐极赞。Mr Turner细微的面部抽搐和背后那双纠结的手很动人。

15分钟前
  • matchbox
  • 推荐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痰」演戏。前半小时非常不舒服,总觉在素材选择上有「猎奇」趋向。故意把Turner比作「猪头」也是放弃治疗的幽默感。后面才渐渐看出意思来。特别是Booth夫人出现后。光和色都很琢磨。但是确实把料故意下重了,在「市井」的还原上又力有不及,是以「演」的痕迹太重,太冲着奖去了

16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摄影和光线赞,演技好。但整个150分钟挺散乱的,越看反而越不了解透纳先生。

19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每次看这样的电影就会意识到自己是low逼。

20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用大量中远景把透纳广阔孤独的世界装进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每一场戏每个镜头每组站位都可入画。无畏号战舰在夕阳下被拖去解体时,过往的鬼魂也见证着未来,就像他问照相人有没有用那机器捕捉过风景时自然流露的某种期待。而他的情感哲学则只有短短一句,痛是自己的,别让爱的人替你分担。

2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绘画创作并不是最容易处理的类型,迈克李在[透纳先生]中采用了他擅用的传统手法,其结果是一部近年来最令人满意的传记片。李的工作方式是由外及内,他不去作心理分析,而让透纳一直在行动。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他的作品。影片充满了丰饶的细节和光影的游戏,是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万花筒。

2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艺术家老年的似火激情,世人对其的冷嘲热讽,他仍像小孩一样好奇窥探着这个世界,嗜画如命不停创新,落魄但又从容不迫地迎接自己的死亡。对于艺术的狂热追求超越世间一切。蒂莫西的表演入木三分,迈克李的指导构图精湛如画,一部如特纳画作般厚重的精致电影。 8.3分★★★★

27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法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的龃龉在这部电影的评价上体现了出来。英国人基本已经认定他们的国宝级导演奉献了金棕榈级别的佳作。但是法国媒体完全不待见这部画面精致节奏拖沓口音奇怪的电影。

32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反戏剧反高潮,导演始终处在一个outsider的视角,无意提供佐证,无意追究缘由。境遇或动机都无关紧要,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外来的事物都如同吐纳的空气,进来了,又出去了。他的世界很窄,却唯有如此,才能走的很深。

3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优雅而沉闷,但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准确的,有几场群戏让我想起《黄金时代》。不过作为同样无高潮的传记片,本片保守平铺直叙,逊一筹。出色扮演透纳情妇的Marion Bailey还曾主演过李导的《维拉·德雷克》。题外话是,去年在苏富比仔细观摩过的那幅Rome, From Mount Aventine后来拍出了创纪录的天价。

3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剧情很一般,但是感觉能在电影中窥视出导演的魅力,还是不错的

41分钟前
  • ╯^╰
  • 推荐

透纳先生像只大松狮,呼哧呼哧,跛着步子,大黑伞一撑一扬,这种不着痕迹的才是最高超的化妆和表演吧。片中的霞光水雾和透纳的油画一样美,几处转场还把两者衔接到一起。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周围朋友还普遍反映口音听不懂,但毕竟是迈克李,大师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老外数次发出优雅的笑声。

4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安静体验艺术和生命的极端热情。当做迈克李入门片看也许是在玩火,好在这份用平凡讲述不凡、现实到粗糙的冷峻气质出乎意料得迷人,那样质朴却又饱含激情,是那些精致传记片不敢尝试亦难以企及的大师风格,其意境更已飘出传记片的框架。

51分钟前
  • Lynchman
  • 推荐

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几乎没有剧情的传记片,却是一颗星也不能少。

5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天地之间踽踽独行,人来人往尽是过客。摄影师偷了Turner的调色盘,于是透进屋内的阳光是暖黄色笼着雾,狂风巨浪的桅杆顶是苍蓝色拍着脸。向着内心作画也终究无法将自己剥离出这个世界。碎片化的情节凸显了关系,导演和我们都一厢情愿地相信着他的人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爱。

53分钟前
  • Line
  • 推荐

道是无情却有情,艺术家的世界谁也走不进…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