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尉的女人

HD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杰瑞米·艾恩斯,希尔顿·麦克雷,埃米莉·摩根,夏洛特·米切尔,琳赛·巴克斯特,Jean Faulds,皮特·沃恩,科林·杰翁斯,丽兹·史密斯,佩兴斯·科利尔,约翰·巴瑞特,莱奥·麦凯恩,阿拉贝拉·韦尔,本·福尔斯特,安东尼·朗顿,爱德华·杜克,理查德·格雷弗斯,格雷厄姆·弗莱彻-库克,理查德·霍普,迈克尔·埃尔文,托妮·帕尔默,大卫·沃纳,艾伦·阿姆斯特朗,热拉尔·法奥康涅蒂,佩内洛普·威尔顿,乔治娜·黑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2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3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4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5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6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3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4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5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6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7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8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19法国中尉的女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法国中尉的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镇莱姆,年轻的绅士查尔斯(杰里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饰)在海边的悬崖上邂逅了一个神秘黑衣女子(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听当地人说,黑衣女子名叫萨拉,因为曾与一名法国中尉有染,所以遭众人非议,被称为“法国中尉的女人”。不过,查尔斯却对这位遗世独立的女人颇感兴趣,尽管他已经有了一个贤淑的未婚妻,并拟定了婚期,但他还是抑制不住萨拉的诱惑。两个人在几次试探后,终于开始幽会。萨拉对查尔斯讲述了她的遭遇和经历,但这一幕却被他人窥视,于是偷偷摸摸的私情面临公诸于众的危机……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大无畏粤语版再造人卡辛食肉动物菲梦少女斯特拉1955我们这样的人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2006我是卢武铉缇可冬季篇战雷神偷心者思无邪林世荣(1979)群星之城2020岳父岳母真难当3剩餐末日迷踪:下一代卡夫卡2024暗影猎人第一季神探阿蒙第六季洛奇6:永远的拳王英语初来乍到第一季理查三世1995劫中劫印第安·豪斯21克钢钻玫瑰人之怒国语猪猪侠之英雄猪少年詹妮弗·洛佩兹:人生中场秀神的礼物-14天金锁记三个金币虫变新僵尸先生现场清理人第四季流浪猫鲍勃2:鲍勃的礼物国语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小悟空卡洛斯皇帝2024江苏卫视元宵晚会

 长篇影评

 1 ) 一段渐行渐远 一段终成交集

在维多利亚时代,影像中的影像,她——萨拉,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杂乱而干枯的头发,消瘦的锁骨,萨拉的出场足以让人跌破眼镜。繁忙的市场,波光粼粼的海,这样一个不修边幅的女人迎着呼啸海风,走向延伸到远方的海堤。初到林城的考古学家查尔斯就这样鬼使神差地被它吸引,放下娇美的未婚妻毅然冲了过去。水雾弥漫中,萨拉转身,查尔斯立定,画面定格,一瞬间的眼神交汇,不知从何而来的金光照亮了萨拉苍白的脸颊。电影史上最浪漫的一见钟情!阳光下的森林,浓郁的绿,闪烁的点点金黄,而人的再次相遇只是一场追逐的游戏。纵然是心中相爱,萨拉这样一个倔强的女子还是可悲的骄傲着。当他为生活所迫而拜访恶语相向想象的普太太,看似顺从,然则眼中尽是孤傲。孤傲,是孤独和骄傲,是在黑暗的房中抱着镜子做自画像,是她自暴自弃地说,“我和羞耻结合,羞耻让我活下去!我是法国中尉的娼妓。” 但她更是一个因孤独而渴望爱的凡是女子。所以当她回忆那个带来羞辱的男人时,眼中人闪着爱的光芒。“他很俊俏,他赞美我美!”她嘴角含笑,温柔的抚摸着头、脸,沉浸在回忆中。因为爱,她不惜撒谎说自己已失身,以博取查尔斯的同情。因为爱,她会在孤立无援时求助查尔斯,却在查尔斯到来时徘徊与不安。因为爱,她与查尔斯在林中小屋情不自禁的拥吻,会心甘情愿地在伦敦小店与查尔斯结合。也因为爱,她扔下一句“是你给了我活下去的理由”,仍下决心一定的查尔斯,远走他乡。三年后,当查尔斯在一方宁静的村庄再见她时,已不见了当初的阴霾与忧虑,退下晦暗的黑衣,一袭简洁、光彩的白衣,一头蓬松的金发的萨拉正式张显了她无可比拟的魅力。而影像的最后,二人终是摆着小舟泛向光明、广阔的湖中心。 在小说中,作者始终不放弃对“叙述者”角色的审视,他时时会游离出这个看似传统的维多利亚时代感伤故事,直接地告诉读者,他并不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能预计故事的下一步发展。他一直喋喋不休地分析罗列莎拉的历史现状、心理症结,却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对莎拉的行为无法解释。那么在电影中,导演就应该通过摄影角度、场面基调等的设计,使观者惊觉到这只“眼睛”的存在,而不是维持一种流畅、“真实”的叙事幻觉。在这一点上,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几乎毫无意识,它完全摒弃了小说元叙述视角的犹豫,承担起典型全知全能叙述者的角色。统观整部影片,不仅不见摄影机彰显其视野限制,反而是它时时地提醒着观众,下一步应该朝哪里看,应该看到什么。从一些资料上看,罗伯-格里耶的影片象他的小说一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极端的探索,可惜没有见过。 在20世纪的片场,影像中的现实,萨拉的扮演者——安娜,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一对有夫之妇和有妇之夫,毫不避讳的在一起。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灰暗色调相反,20世纪的片场,安娜与迈克衣着光鲜,神采奕奕。安娜美丽、迷人,家庭完整,事业成功,还有体贴的情人,似乎无甚缺陷。可为什么她在若有若无间总会出现比戏中萨拉更加落寞的眼神呢?望向远方却无焦距。偷偷摸摸的电话传情,心怀不轨的家庭聚餐,带给安娜的只是疲倦吧?看着查尔斯太太精心布置的花园,可爱的孩子,安娜一定也是嫉妒了。因为那个一向自信的安娜在查尔斯太太凌厉的眼神下肢生不知所措和尴尬了。两个都市中的成功男女因为寂寞空虚而靠在一起,同样因为爱的无力而分手。麦克最后对着安娜背影喊出的“萨拉”也许是对这段感情划下的最悲情,却也是最合适的句号。还好,现实中失败的这对男女为影像中的萨拉于查尔斯安排了一个光明的结局。这,是爱得不甘,还是,爱的转移呢? 一对中世纪冲破世俗礼教,终成眷属的苦命鸳鸯,一对现实中身未动心已远的寡情男女。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就是如此娴熟的展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爱情(我们姑且都称之为爱情吧),如此尖锐的揭示中世纪的古板,当代泛滥的自由。这样戏中戏的套层结构,精致而又巧妙的展示两段情愿的不同走向:一段渐行渐远,一段终成交集。简洁的闪回手法,导演恶作剧似在两个世界间翻云覆雨,并且游刃有余。维多利亚时代的灰黑色,20世纪的斑斓、鲜艳,强烈的对比,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演员及台词。最高明的电影也只不过如此:以色彩书写影像。而最高明的演员又能如何呢?萨拉对爱的倔强、执着以及骄傲,安娜的空虚、疲倦以及对爱的无力,一人分饰两角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将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火候恰当;似疯成魔,却又不温不火。 当然,梅丽尔·斯特里普可不仅仅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或者安娜,也不仅仅是《走出非洲》中的男爵夫人卡琳,更不可能仅仅是《穿Prada的恶魔》。但,此刻,请允许我叫她“法国中尉的女人”,不是空虚,疲倦的安娜,而是历经苦难,收获幸福的萨拉——“法国中尉的女人”!

 2 ) 盛名不是无端得来

这个女人真是个自虐狂,她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无比悲惨的境地。她在做护士时爱上了一个受伤的法国中尉,而那个男人无疑是个标准的花花公子,甜言蜜语哄得她很开心,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然后花花公子的伤好了,离开了,她偷偷跟去,目睹了心上人与妓女的幽会。她受了打击,伤心欲狂。
故事至此,完全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她可以回到医院继续工作,也可以不发不言,默默舔舐伤口,或者坚强起来,另觅爱情……但她不,她偏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把自己的伤口暴露给大家看,让维多利亚时期保守的风气肆意的伤害自己。让人家看不起她,拿她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正派的人都摒弃她。
她每天去海边眺望,做出受到抛弃的样子,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其实她在受到伤害的同时,也在挑战着所有的人。她其实是在享受这种与众不同,并自得其乐。她喜欢把自己搞得悲惨兮兮的。这个女人,精神真的有问题。
而电影却在巧妙的进行,它把书中的故事表现出来,同时又展现两个男女主演的情愫。到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现实已经超过了故事的重量。两个现实生活中的男女也同样受着感情的煎熬。一次次的说再见,却又因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欲望一再见面。
最后一场戏,故事中的两人划着船从黑暗的桥洞划向明亮的湖面,两人同舟共济。这是一个好的结局。而在现实中,安娜离开了,没有再说再见。也许她知道,说也没用,也许两人一靠近,两人的手都舍不得离开对方的身体。她冷静的挑选好时机,走了。而迈克,却分不清现实与故事,他站在窗口,看见安娜离开的身影,喊的却是“莎拉”,故事中女主角的名字。
在书的最后,作者写了两个结局,一个完美的,一个悲伤的。安娜的丈夫问他们选了哪个,迈克说选了那个好的。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亲身演绎了那个悲惨的。
在电影一开始,两条线就并行着。我有点诧异导演为什么这样编剧,而看到最后,我明白了,他是要把整个故事展现给观众,他哪个结局都不舍得放弃,因为选择是残酷的。他用了一种最巧妙的方式完全地再现出来。
而梅丽尔.斯特里普,把两个女人演得那么真实,你可以看出她融入戏中人物时,两个女人慢慢地合成一个,却又在两条线进行时,那么的不同。你不会把她们搞错,即使没有服装与背景的潜台词,你也不会把她们搞错。
相对于她,杰里米.艾恩斯就差一点。真的,这种差别是看得出来的。虽然很难说清楚。盛名,真的不是无端得来的。

 3 ) 抽象爱与具体爱

本片贵在讲述了一个颇为丰满的故事,却点破的是形式层面的顽症:本片揭示了一种颇为程式化的心理痼疾——莎拉的爱其实只拘泥于一个抽象的概念,该概念正得益于抽象而外沿广阔,不限主体。

具体的爱是丰富而活生生的,是因人情人性的万般变化而多姿多态的,也因其参差多态而被缚以道德约束,可内涵的活泛限制了外沿的延展——爱情的排他性油然而生,但须承认这种爱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爱人就须得背负义务,义务的践行需要第三只眼睛,第三只眼睛要带上普世性评判标准的镜片,镜片下的爱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但抽象的爱则不同,爱的或许是感觉、暧昧、抚慰、征服等等难以名状的意识,这些抽象而忽闪而过的意识却牢牢擒住了我们的心,浮游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它无关乎爱的内涵与对象,也正因它捉摸不定所以无法将其纳入既定的道德规范或者伦理桎梏中来。此中,我们比往常自由,虽我们不免耻辱,不免在阴暗的草丛中被发现时说一句“Shame on you”,但我们只会想在这一刻把握自由——“I love the shame.”

因此,“法国中尉”于莎拉而言不过是个标签,这个标签遮罩了她抽象的爱,她耻感的爱。她并非真的爱法国中尉这个人,她只是深爱这份透过他把握到的勇于突破世俗纲常的勇气,爱这种违规精神,爱这个不顾羞耻的自己。精神病理学家的Obscure Melancholia正是如此——她清醒地沉溺在自己乌托邦式的幻想里,她并不想治好自己的妄想症,因为她所有的勇气与自由都寄托在这份耻辱中,所以她宁愿带着耻辱病态地活着。她喜欢接近大海,在狂涛巨浪的激荡中看着被飓风撕碎的自己,她乐于沉醉于这个傲然“受难”的自己。而外人眼里深爱着法国中尉的莎拉,比谁都爱自己;外人眼里淫荡肮脏的莎拉,比谁都纯情。

所以那些面子上深情款款的恋人,爱的到底有没有死心塌地呢?

自我感动的力量接近于正无穷时,自私与无私的边界感会不会消失呢?

真正的爱是否无私大约应追溯回爱是否能给予人自由的问题。

那具体的爱和抽象的爱哪一种接近永恒呢,如果爱有评价标准又是否应该用永恒来估价?这不是我回答的问题,也不是我想回答的问题。

用语义学分析自然是抽象的爱永恒:抽象的爱因时因地都可以随语境生发出不同的含义,历久弥新;而具体的爱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时一景而已。

影片中的戏中戏暗含谁戏仿谁的命题,这一命题自然将两种不同形式的爱置于不同层次上。从时间逻辑上可知应该是查尔斯戏仿了莎拉的生活:

莎拉从法国中尉处收获了抽象的爱,从这份爱的触感中找到了背离时俗的自由(此时莎拉爱的其实是自由,只是自由仍旧挟裹着耻辱),在这份自由中她邂逅了查尔斯,借助查尔斯的感情认同找回了摆脱耻感而重获新生的勇气(此时莎拉爱的其实是直面生活的勇气,是免于恐惧的自由)。经过两次感情经历的莎拉正是完成了其“爱的教育”,她是异常清醒地通过自我羞辱与自我征服的自残过程实现了破茧成蝶式的蜕变的,自残自毁与自爱在这一刻达到了平衡——她正是有意识地让自己通过爱情无果的修炼学会了爱自己,原是被世俗伦理道德排除在外的她被疏离至一块“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从而得以拥有某种“被迫自由”,如今她扭转乾坤而获取了自由的主动权。

查尔斯因为邂逅莎拉而取消婚约,可见得查尔斯拥有的是一份具体的爱,他爱的是莎拉因此须接受道义上的审判。然而莎拉逃走了,可见莎拉的爱与他的爱是异质的,因此并不对等而无法沟通。之后他在找寻莎拉时看到穿着黑色斗篷的女子便跟了上去,发现认错了人后本要转身离去却又不自觉陷入了黑色斗篷的符号欺骗中——这一刹那标志着查尔斯也似乎产生了某种不限于爱的对象的抽象的爱,但这种抽象仍是对与莎拉初逢时那惊鸿一瞥的粗糙模仿,是虚假的爱,这一符号生发意义的基础仍在于莎拉赋予查尔斯的心灵震颤,否则它只是妓女的一块破落斗篷而已。此外,查尔斯取消婚约后被迫签名一纸协约,这意味着自己的名誉尽毁且失掉自己的绅士身份,这一情节无异于是对前情中莎拉失掉淑女身份而受尽屈辱这一情节的戏仿。但二者的态度则大相径庭,莎拉的无谓与坦然乃至自虐倾向却并未复刻在查尔斯身上——查尔斯气急败坏地说“签吧!签吧!”除去应激反应中的恼羞成怒,或许也掺杂着几分对莎拉的爱里包含的大无畏精神,这更使得这份爱沉甸甸的,充沛而饱满,更是自觉背上了道德的负重。

不仅如此,戏中戏里的查尔斯作为有妇之夫在电话里怒吼着“我爱你你听到了吗”,莎拉只是悄声挂了电话。她觉得有点尴尬,她不懂得如何将自己抽象的爱实实在在地描绘给查尔斯,抽象画在写实派欣赏者心目中没有任何安全感,还有点狰狞;她也有点疲惫,她不想接受除来自丈夫之外的另一重爱的道义责任,她想自由。

总而言之,查尔斯的戏仿无疑失败透顶,他在找到莎拉后脸红脖子粗地和她大闹却最终唯唯诺诺地宽恕了她,都是因为爱,但这份爱太满了,太重了,压垮了自己。反之,莎拉绘画中的自我肖像却不再抽象而可怖得显示出内心的不堪,她对镜自视也不再是顾影自怜,她的爱正慢慢归于具体,这一具体来自于苦难,来自于时间,是自我的孵化与自我认同。她学会了自爱。

或许本片什么问题也没有解答,只是在戏中戏,以及“戏中戏中戏”(莎拉和查尔斯在“戏中戏”中也是演员)中抽丝剥茧、不胜其烦地复述给我们看,我们没能看到永恒,也没能看到非永恒。只是大幕在查尔斯最后一声“莎拉!”里落下了帷幕,戏码还停留在“戏中戏”的幻景中。人生都是“做出来的”,就如同最后一刻我竟无法找出哪一场戏是真实。感情是无法度量的,但是感情是可以平衡的,这当然不是说愈是均衡就愈好,只是让我们明白,这世界上或许有一种暗自生长的爱能让我们获得自由——

爱终将被生活的细碎所填满而归于具体,而我们对抽象的爱的向往却永远是暗流涌动的。

“自顾沉稳,而后爱人”并不是爱的时刻表,或许是爱的终点站。

不知何时你或许也穿上了法国中尉的军装,或是莎拉的黑色斗篷。

 4 ) 一场情感与理智的博弈


不得不称赞,这是一部及其精致的电影,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带着内在紧密的联系。
影片运用了套叙的方式,在讲述电影故事——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科学家大卫之间纠葛的同时,套进了现实中作为演员的安娜与米克一段不解之情。
全剧共有13次在电影时空与现实时空中转换,导演简单的运用了切的方式将两个时空连接起来,然而,这种切,却存在着某种无法切割的紧密关系。
影片的开头是拍片现场,它即在告诉观众,这个故事发展于现实与影片时空之中。随着安娜走上海堤,故事便从历时时空中展开。
导演的几种现实与历时时空的转换方式,不得不引起注意。首先是,紧密联系。如,大卫在副崖采集矿石时发现了胡小姐,便开始了跟踪行为。而随即而来的现实时空中,安娜与米克在一起对戏,而所对台词正是紧接影片中的历时时空。
更为重要的转换是,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始终是对比而存在的。如胡小姐讲述自己与“法国中尉”的遭遇,她告诉大卫,自己是不为世俗束缚的。而现实中,安娜与米克在海滩上,安娜突然变得很悲伤。或许,此时的安娜羡慕胡小姐可以随心所欲的去追寻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对于未来的情感,存在着犹豫与悲观的心态。这也为故事结局很好的奠定了基础。
从镜头运用而言,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转换是由一种相悖的运动连接起来的。如大卫去副崖与胡小姐见面,两人情不自禁的拥吻,被仆人发现,大卫让胡小姐离开。此时,历时时空以胡小姐远去,这一镜头作结,而随后而来的现实时空,第一个镜则是安娜走进演员米克,告诉他,自己将要去伦敦,且她的男友即将到来。这种转换,含义深厚,它说明着历时时空是作为一种现实时空的理想而存在。一出一进间便寓意无穷。胡小姐的离开,是两人关系真正升级,开始明了的一个契机。从此,大卫真正发现自己内心深爱着胡小姐。而现实时空中安娜的走进,实际上是一种“出走。”即便安娜答应了会在伦敦再次与米克见面,而然,作为一个理智且聪慧的女人,当然知道该如何去选择,从此处开始,影片的现实时空逐渐显示出“回归”的迹象。安娜回归自己的男友,以此也间接成全了米克对家庭的回归。
此后,影片开始频繁的在现实时空与历时时空中跳跃。首先是,现实中米克送安娜坐上去伦敦的火车,历时中,大卫与天娜小姐退婚,却发现胡小姐失踪。接着又是现实时空,米克给安娜打电话,被安娜男友接起,他挂掉电话,然后又一次打去电话,约她到家里参加家庭聚会……这种快速的两个时空的跳切,展现着两种时空中人物不同的命运。历时中,大卫越是努力的为爱情奋斗,现实中,安娜就一点点越来越近的走向她最后回归的选择。大卫四处找寻胡小姐,安娜到米克家中做客,下定不破坏他平静生活的决心。大卫与胡小姐三年后重逢,而安娜在庆功晚会上,以离开的方式,毅然决然的剪断了两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这似乎存在着让人不得不深思的某种东西:历时中不在场的胡小姐最终是与大卫,成就了一段美满。而现实中一直在场的安娜,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出轨。影片的结尾处,安娜离去,而米克的最后镜头是在他们历时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那间屋间里。
或许,《法国中尉的女人》可以改名为《理智与情感》。男人一反常态地作为了情感的代表,无论在历时还是现实中。而作为女人的安娜却成了理智的代言人。不管是片中的科学家大卫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米克,都在放弃着稳定的现状,拼命寻找着内心中理想的情感归宿。而演员安娜与她扮演的角色之间则是一种微妙的关系,胡小姐是安娜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是她为情而感到悲伤的一个形象的表达。胡小姐可以遵从心的指示,事事出格却获取自己最终的幸福。安娜在情感与伦理间妥协,更遵从目前即存在的稳定的生活。安娜这一形象本身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
历时故事只是现实境界的一种美好幻想。历时中,科学家大卫,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名誉,只为了成全爱情,而故事的结局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有意思的是,历时时空的结束之处,导演的镜头是法国中尉的女人——胡小姐与大卫乘着一艘小船,穿越出黑暗的隧道,漂向宁静唯美的世外桃源。从这种颇有用心的镜头中,我们似乎就能找到导演的一种奇妙的心态——这种美好只是一种理想的境地,它只可以存在于电影中——即,只存在于所谓的梦工厂,确切的说是梦中。现实中,安娜是作为选择一方而存在的,她最终离开,米克在房间里望向窗外孤寂的身影与夜的浓黑连为一体,是种无奈。这种无奈也是必然。
毕竟,我们生活在世俗中而绝非梦中,理智与情感间,回归理智或许是一条正道。因为,正如第一场现实时空中的镜头所潜在的意义一样,无论,虚空而背离正轨的美好是如何的令人流连忘返,总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响起的电话铃来打断它,总有现实的生活,需要我们背负责任地走下去。

 5 ) 寻找自由的女人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小说原作者约翰-福尔斯把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作为扉页题记。
    原著我没看过,但从电影中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女主人公萨拉身上,读到了对这句话的注解。
正如片尾处萨拉所说:“我现在才找到自己的生命,寻获自由。”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级差距及种种的制约因素,单看这个有几分执拗的女人,整个的戏中戏部分就是她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的“胡小姐”是充满了偏执、孤傲和神经质的。那个心理医生理解的也许是对的:“我是个聪明人,受过教育,我不能控制情绪,我眷恋做个失败者……”但这绝对不是全部。
    许多人把“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故事看作是个圈套,说这个女人成功的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弱者的形象并辅以出色的演绎,使得查尔斯这样一个非常绅士的科学家不知不觉中填补了现实中“法国中尉”的空缺,但直到她在埃塞特忽然人间蒸发。也丝毫不能让我相信这是一场有预谋的骗局。
    常想,她是披着“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件并不光彩的外衣,伴着她忧郁的眼神赢得了查尔斯的同情,还是那件外衣下难以掩饰的极具生命力的处子之心吸引了他。我想,那致命的诱惑正源自这二者共存所蕴发的神秘感。而这种矛盾不单制造了对查尔斯的诱惑,也像蛛网一样纠缠着她自己。
    影片中,萨拉两次说“我被束缚”。一次是制造谎言,在副崖上;一次是对制造谎言的解释,在埃塞特。惟有最后重获新生的她,才对那两段话以及她其他令人费解的行为做了最好的解释,就是那句“寻获自由”。
    副崖上,他略带泣声又隐隐透着几分亢奋的说:“从此,我便被世俗遗弃,我和羞耻结合,羞耻令我活下去……我得到他们无法理解的自由。侮辱和责难伤害不到我,我不为世俗束缚,可以任意妄为,我不再是人,我是法国中尉的娼妓。”随后带着她那特有的神秘微笑,故意从老管家面前经过。这一切,是她放肆的夸大着她那不为世俗所容的“劣迹”。然而她不是卡门,卡门是真正的放荡不羁,她什么都不在乎。萨拉不是,她其实什么都在乎,在乎世俗的眼光,在乎真爱。她的放肆是隐藏在屈服之下的,是戴着脚镣的舞蹈,自己却只陶醉其中,未曾发觉。也许她想获得的回应只是“You are a remarkable person!”直到她的故事在埃塞特真正上演,真实的故事是她“被嫉妒乱了神智”,她知道“明知别人有未婚妻,还缠着你,那是不应该的。”于是她逃了,给自己织了一层新茧,陷入了新一轮的自我束缚。·有人说,人们总对痛苦的记忆比愉快的记忆深刻,似乎只有苦难才能证明他们的坚毅或者remarkable。这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萨拉的自虐倾向。
    让她最终获得自由的解药当然是她自己,当她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真正获得了自尊、自信,就不再茫然的渴求从外界寻找慰藉,才终于解放了她自己。灵魂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

 6 ) 她要的是平等的爱情。这是她为什么离开的原因

她要的是平等的爱情。这是她为什么离开的原因。
如果她就在她最艰难痛苦的时候跟着他走了,她从此就成灰姑娘、睡美人,成了一个被王子拯救的美丽姑娘。她仅有的,就是那会随着年华老去而凋落的精致容颜。
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分别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上的。谁拯救了谁,谁亏欠了谁,谁依赖着谁,都是不平等的地基,这感情重要坍塌殆尽。所以她才在他帮助了她并为她放弃一切的时候离开,在找到能让她用自己的双脚坚实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力量和资本的时候才再回到爱情里。
你还记得不记得《白》里,那妻子对报复了她的前夫说,你等我。他用报复换回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平等。谁也不对谁愧疚,谁也不对谁亏欠。
爱情也许可以不问值得不值得,但是不能不问平等不平等。
不平等的爱情重要崩溃。
她就是一个不同的出走又回来的娜拉。

 短评

这是一部很纯粹的爱情电影,它虽然也讲风俗讲道德,但归根结底是讲男女心中的那份取舍对于爱情的结局的影响。导演将原著变为“戏中戏”,又交织着“戏中戏”的演员的感情纠葛,既做到了不同选择的对比,又显得自然和熨帖。制作电影的人同样是可以被“观看”的,电影的那种魅力一下子就彰显出来了。

7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1、捷克裔英国导演Karel Reisz,此人是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悍将,此片1982年奥斯卡5项提名无获奖,包括品特的改编剧本,堪称最大杯具。2、据说小说异常NB,电影则着实有些平庸,处理成黑色电影式的故事而失去了原著的实验结构。3、梅姑的表演自然是给此片4星的唯一理由。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是博尔赫斯式的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电影和小说一样没有在“小径交错的花园”中迷失,而是驻步在小径的交叉出,并标明方向。通过套层叙事和破坏性重塑故事,将这个经过双重陈述的爱情故事,传达出原作的意义张力,并且在魅惑与延宕间为影片添加了一种现代韵味。

1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高度道德化的维多利亚时代,人人都是淑女绅士,举止端庄,品行优良,却遍地都是妓院。女主角是个有趣的反抗者,她为自己虚构了一个身份:法国中尉的女人。戏里戏外,女主角都在找寻自我,真是一个经典的文本啊。

15分钟前
  • 薇罗妮卡
  • 推荐

1.套层结构戏中戏,基本还原了原著自我暴露的现代主义叙事,剪辑精妙。2.遗憾的是电影改编无法复制那股神秘暧昧的气格,而导演也没有完全脱离将女性妖魅化的男权视角。3.戏里戏外的几组呼应对称的镜头与调度,在视觉语言上暗示了双方由近及远/从远至近的亲疏关系演变。4.反向双重误认+1。(8.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①没落的贵族与新兴的资本新贵之间微妙的阶层关系;②女权话题的讨论既符合时代远胜于去年大火的某部女同电影;③-你为何不去伦敦过新生活?-如果我去伦敦 我知道我会变成怎样,我会变成莱姆有些人已经称呼我的。我很脆弱,我有罪。你无法想像我所受的苦,我只在睡觉时才能安乐。我醒来时恶梦就开始了:我怎么是我,我怎么不是费里曼小姐!不是嫉妒,而是不理解。④1857年 据估计有八万名妓女在伦敦郡,六十间房子之中有一间是妓院,当时伦敦男性人口有一百二十五万,娼妓每周接客达到两百万人。⑤济贫院,贫苦女工所,妓院最好的背景是伦敦的阴天和夜晚。⑥家庭教师一旦失业被赶出去,很可能沦为娼妓。

19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推荐

戏中戏提升了整个故事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2008-11-9 19:53:34 7/6.8(3565) 自我误识……

23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推荐

巨丑的斯特里普又出现了~~~~~~!!~~~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各种蒙太奇。一开始我就茫了一下,还以为分轨出了问题。Merly Streep的回眸基本不错符合我对于原著的想象,Irons大叔除了性感的小卷发一点都不像查理叔叔。但是结构非常让我满意,不拘泥也不穿越。

33分钟前
  • teenytiny Adel
  • 力荐

看来关锦鹏的《阮玲玉》形式创新评价要降一点了,戏中戏的效果不光是将两个故事叠加整合,而是间离观众,使其远距离的审视那个“法国中尉的女人”,令这个故事成为推动“现实”中男女主演情感进程的工具,虽然“现实”戏份时间相较于“电影”时间少,但“电影”时间却反向的将“现实”中男女感情发展的过程展示的无比细致自然,这种特殊的手法是极为奇妙的。当这两个故事并列看时,就凸显了时代的变革感,维多利亚时代严苛的宗教法则与世俗目光,对照当代情感中的隐秘的悱恻缠绵,前者的有性突出了对时代的批判,后者的无性描绘了未吐纳出口爱恋的苦涩,结尾处“电影”团圆结局和“现实”悲惨景象的对照也划分了荧幕与真实的差别,而情节化的“电影”剧情与平淡着笔少的“现实”生活也验证了这一点。

37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无独有偶,这段故事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安娜与男主角查尔斯的扮演者迈克,也给戏中人一样,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人关系,只是结局却出人意料……©

4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对我来讲真的是一部好老的电影 不过叙事方式很创新啊 故事的确像男主所说既是第一个结局也是第二个结局 但是关于微博上有人以情色电影的分类来推荐这部电影 我觉得很无语

45分钟前
  • Amelia
  • 推荐

刚开始时还以为是个古典爱情片,越往后越有意思,是个精彩的电影。

46分钟前
  • 哑口鲑鱼
  • 推荐

那么惊鸿一瞥的电光火击,风雨大作波涛汹涌的断崖上,她回首,苍白的脸有惊雷滚过,他和她互相对视,然后定格成永恒。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没必要故事套故事,故弄玄虚之嫌。其实一个故事讲扎实了,就很好。

48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好年轻的两张面孔。喜欢这种交错的形式,两个结局都很好。ps我终于发现Jeremy的美了!

52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我就知道品特编剧总会弄些花活儿,形式感强的作品会运用形式说明一些问题,老人总说,时代不一样了,言下之意人也在变,品特的意思应该就是以前的人和现代的人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吧,以前的人甚至玩儿的更过火。

57分钟前
  • hyoscine
  • 推荐

看海报以为是部带有悲情色彩的影片,没想到却是女性题材的爱情片。两条线索交叉叙事,戏里戏外别样动人。一喜一悲的结局似乎也暗示着两条线索的最终走向,戏里的完美落幕终止到了戏外,不免令人唏嘘。此时梅姨的演技已经出神入化了,为影片增色不少~

1小时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苏牧老师《荣誉》这本书中指定需要拉的影片,值得一看,特别是要拍现在和过去穿插叙事的两条线索时导演应该多次观看。

1小时前
  • 逝去的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