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2011

HD

主演:王太利,霍思燕,肖央,李悦然,吴秀红,薛萌,金雨醇,李述,新俊总,刘江波,杜潇,张昊,杨东斌,王冰,董洁,杨元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赢家2011 剧照 NO.1赢家2011 剧照 NO.2赢家2011 剧照 NO.3赢家2011 剧照 NO.4赢家2011 剧照 NO.5赢家2011 剧照 NO.6赢家2011 剧照 NO.13赢家2011 剧照 NO.14赢家2011 剧照 NO.15赢家2011 剧照 NO.16赢家2011 剧照 NO.17赢家2011 剧照 NO.18赢家2011 剧照 NO.19赢家20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赢家20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巨源文化的项目总监王大利(王太利 饰)在人过中年时事业小有成就,妻子霍小燕(霍思燕 饰)美丽温柔,女儿可爱乖巧。但是他依然无法避免中年危机,大利和小燕的爱情似乎走到了尽头,夫妻俩要么冷眼相向,要么便激烈争吵。在一次夜晚的争吵过后,大利突遭车祸,在恍惚之间,他的灵魂似乎被震出了体外。在接下来的短暂时间内,他脑中的时间开始倒流,并在一段段对他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时间点定格,母亲去世、妻子生产、青涩的中学时代……  爱情出了什么问题?人生出了什么问题?看似光鲜的王大利,究竟是人生的赢家还是输家?正午之星野外求生夫妻档两季全我的小英雄亡命徒天外来客2022减法人生莫妮卡·赛德隆宝贝老板:重围商界 第四季一路顺风漫画男孩第一季海军罪案调查处 悉尼我奇怪的17岁³奇怪的家政妇王道风尘女侠吕四娘共生琴场高手之灵魂暴走人小嘴大内心之光泰山恩仇禁猎区谁说我们不会爱2看门人草根王The.Last.Days.of.Judas.Iscariot住在狐狸小屋伊莎贝拉(粤语版)潜艇总动员:海底两万里心灵的阴影恶鬼玛塔在哪里:悬案重启绝地逃生危情24小时分流联邦调查局第四季干将莫邪之雌雄双剑绿水青山带笑颜猛龙怪客3夺爱之夏怒放之青春再见刑警与检察官所辖与地检的24小时

 长篇影评

 1 ) 赢家,什么时候才懂平凡

      不是为了装文艺,只是记得之前看到有人分享老男孩新作品,在网吧等着远到而来、却因故短暂离开的朋友时,无聊着就去找老男孩儿的“新作品”——《赢家》。果然,一开场腔调依旧,画面是暗色调的精致,平静地叙述着,有暗示却又猜不准的剧情。
    记得《美国丽人》的结尾,主人公曾说,他听说过,一个人在死前一刻,他的一生会在眼前重现。但是真到他死的时才发现,这一刻不止一刻那么简单,它一直延伸下去,像时间的海洋。而《赢家》主人公王大利被卡车撞飞那一刻,也不是看似抄袭的华丽慢镜头那么简单,喷流的鲜血或许意味着他肉体生命的流失,抖动的皮囊却该是灵魂早已空虚的宣告。果然,王大利的跌落不是尘埃落定,而是他被迫重新回忆一生中那些宝贵记忆的开始。时间轴在此刻失去意义,那些片段零乱地显现,组合起来就是个梦魇。当年的小燕、大利、二宝,眼前的二宝、大利、小燕,以前有那么些相同的纯真,现在有各自的那么些变化。也许有人说,改变自己,才是成长。
    也许时间的就是海洋,也许社会也是海洋,到处都是海洋,人可以选择不被淹没吗?不被想被淹没,难道就要逃离时间,逃离社会吗?没有意义的诅咒,连思考都是一个足以致人头痛的附属咒语。关于幸福的讨论和关于幸福感的追问,是多少年多少人都已经关注过的东西,只不过大家都是在关注自己的幸福。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不相信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了他人在追寻;而是因为,我更愿意相信,真的有那么些人,看到别人的不幸,心里会难过,心里会痛,于是,为了自己的心里好受,为了不总是在谈及别人的痛苦时感到悲戚或愤慨,为了不总在听闻别人的幸福时心生怀疑和嫉妒,去做一些改变,即使冒险。所以,我觉得,人们的目标,其实都可以再追溯一下到自身的利益追求,而且越是切身利益,能够给人们的动力越强。越是接近本能,越是接近真实。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相对于世界来说太小了,我们的一辈子对于历史来说太短了。这样的认识不是为了谈什么视野宽广,也不是为了装什么感怀伤时,所以也没必要自怨自艾,没必要万念俱灰,因为我觉得,人的幸福感的一部分,是与其他个体比较出来的。所以大多数人有了那么些相似之处,免得人们在生活刚一开始就绊了脚。只是似乎有的人知道得蛮多,头也抬得越高,越看不到地下的自己的双脚;有的人又关注得太少,头也埋得越低,越看不到路上的自己的路标。当然不管我们怎么看,我们总是可以选择一条路,走上一段的,可我看到好多人都走在同样的路上,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家想要一样呢?我们可以不一样吗?但是我又不知道,我到底是要去哪里。所以我有理由羡慕那些,在他们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路上走上一段儿的人的。只要那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在某条拥挤的道路上,麻木或者不情愿地,被推搡着,进退,摇摆。
    在《赢家》的最后,王大利还是醒了过来,艰难忍痛抚摸着坐在床边的老婆的头发,温柔到没有把睡着的她弄醒,他说,他是一个想要重新生活的人。这似乎是为了证明并提醒,不仅是将逝的人,才能够看到过往。我们并没有资格获得新的生命,但我们有权力选择新的生活,像王大利攥在手里的玻璃球一般,平凡却澄澈。

 2 ) 经得起生活敲打打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生活是伟大的,他在点滴中拷打着我们的言行。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最初都看似正确,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都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说决定的。一言一行,不要以为生活会将他忘记,其实他什么都记得!想要成为赢家么,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确实要牢记!

 3 ) 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提起肖央,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所以他才能拍出像《老男孩》那样的小成本,却感动所有人的微电影,而最近这部《赢家》也是如此。
  
     影片用了倒叙的手法,倒叙的手法就是重在告诉你,如果,人生要有如果该多好。

    一个中年人,事业小有所成,家庭矛盾重重,背叛了朋友,背叛了爱情,背叛的了那个最初的自己。迷失,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你该有的差不多都有了,该体会的都体会了,该享受的都享受了,理想该实现的也都实现了,于是你开始厌倦了现在的平淡生活,总想寻找一些刺激和改变,虽然你根本不清楚改变是好还是坏,就是想让自己换一种活法,具体想换怎样的生活,你也不清楚。

    就在王小利被车撞飞那一刻,故事急转直下的回到了从前,他曾经犯下的错,在办公室和秘书偷情被老婆抓到正行,为了工作利益欺骗了曾经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朋友,因为事业没能见到病危母亲的最后一面,因为工作而丧失了他的第一个孩子……他拼命的挣扎回到那些症结处,力挽狂澜,可是任凭他抓狂的去争取也是徒劳,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只能一幕幕观看世间的表演,却不能参与其中。

    他告诉当时的自己在儿子生日那天接电话,可是偏偏还是和秘书搞在一起。他阻止自己欺骗朋友,可是偏偏还是打了那个电话“拆”!。他告诉那个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自己,赶紧接老婆电话,他还是拒接,就这样失去了孩子……

    故事的齿轮继续的往前推移,他和她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写给她情书,他拔她车子的气门芯,他和她在吃烤串的时候,他没房子,没车子,没存款,没工作。只有一颗真挚的心,他拿着烤串当香,对天发誓,他会对她好一辈子,不离不弃。她却感动的要带他回家见父母。

    可是,当他的车子,房子,存款都有的时候,他却每天都和她吵架,他骂她,你跟我不就是为了我的钱么?他骂她滚,她嘶声力竭的大喊:滚!这人是有多么的伤人啊,当初她跟你的时候,也就能和你在路边摊喝点酒吃点串,只因为你答应了一辈子对她好,她才嫁给你的,如今却说她是因为他的钱,你让眼前这个为了失去过孩子,又给你生了个儿子的女人情何以堪?

    两个人在如何生气,也不能把话说的那么决绝,你是痛快了,但是伤的是一颗爱你的心,最后痛苦的是两个人,谁也套不了干系。那些曾经那么纯净的心,不在了么?曾经那么爱的一个人,不爱了么?曾经畅想过的理想生活,现在不稀罕了么?

    人为什么会变?人怎么就会变?你到底在追求什么?每天一早,你看马路上,堵车的,行色匆匆的脚步,我们会说,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因为想赚钱,然后提高社会地位,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可是往往在这个追求理想的途中,突然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忘了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被途中的物欲横流迷惑,迷失了自己,也丢失了最初想得到的幸福。

    他最后回到小时候,那时的自己还在上幼儿园,天真无邪,哭着哭着就笑了,那时候没有烦恼,一切都是纯净的,没有过背叛,没有过犯错,没伤害过别人,那时候的自己多好,可是我们回不去了。

    就那么突然的,他醒了,在被缠满胶带的病房里,电视里正在演着春晚,旁边是坐着睡着的爱人,那个真的对你不离不弃的爱人,不论你怎么欺骗,背叛,伤害过她,她还是会陪在你的身边,照顾你,陪伴你,他吃力的伸出手,轻轻的抚摸她的发丝,那一刻,泪眼朦胧。这不就是自己一直想要的梦想么?这不就是自己一直以来为之奋斗的追求么?怎么走着走着就会忘了呢?

    他对着睡着的她轻轻说了一句,新年快乐。打开另一只手的手掌,那个童年的自己送给他的玻璃球还在,这在告诉他,别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珍惜身边的幸福,这才是赢家。

    这个结局赶在了新年的一天,旨在告诉我们,他即将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真正新的生活,他终于知道了这个新生活的意义。他是幸运的,命运之手放了他一马,可以让他在醒悟之后仍能继续的活着,用余下的人生弥补之前的错误,用以后的生命去好好爱,好好的生活。

    只是,电影之外的人生真的有如果么?
 
    当然没有,电影是电影,人生是人生,所以我感谢肖导总会想出这么一些画面来刺激我们容易麻木的内心,醍醐灌顶的告诉我们,要好好爱,好好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赢家。

    平安喜乐,勿忘心安

                                     那天是2011年11月13日

 4 ) 人生的意义,不是这样《读者》式平铺直叙,我们需要爆点

毋庸置疑,《老男孩》感动了绝大部分的80后,怀旧的手法和片尾曲都是取得短片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并不想拿《赢家》和《老男孩》做比较,毕竟导演有权在每一部片子中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但是《赢家》真的没有爆点,我们没有感受到心被触动的一刹那,只看见了片子的平铺直叙,老套的情节,情节可以老套,但是似乎显得沉淀不够,甚至于急功近利。
《赢家》还是不断的穿插了80后的怀旧,其实在这步片子里面,显得没有意义,有这个必要在这里刻意怀旧吗,完全可以多用其他方面的描写,或对情节进行充实,或许更能表达出片子想表达的寓意。
在看到一半的时候,片子很快就进入了尾声,不疼不痒,整个看来,这更像一个公益广告更实在些。。

片中肖央吐酒的表演,是唯一打动我的地方,是真的从胃里吐出来的,很卖力。继续加油。

 5 ) 看着读者听着五月天唱着残酷青春的老男孩永远都成不了赢家

陈丹青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大吃一惊: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都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那笑容绝不是某种高压下的矫揉造作,而是纯粹天然地发自内心。
至于我国国民,你们知道的,上下五千年来惯受欺负,危机中年自不免满脸愤懑,青春少年也是长期一脸苦相。

【老男孩】

第一次看《老男孩》,我就想到了Mr.Children的《Kurumi》,这个MV是我中学时候第一次看的,现在再看依然十分感动,现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还都有,我会链接在文后,个人觉得比《老男孩》拍的好。
《老男孩》的剧本情节明显取材于《Kurumi》(据说筷子兄弟自己也承认,据说),片尾曲也是翻唱日本歌曲《ありがとう》。其实早在《老男孩》之前,陈琳的《13131》(各大视频网站也有,请自行观之)就复制过《Kurumi》了,只不过陈琳的MV拍摄团队比较不争气,直接抄人家的(我认为是炒,郭敬明老师的粉丝肯定觉得不能算抄,因为世界上存在“恰巧”)都抄不好,所以这个MV没能火爆起来,反而在网上被网友各种调侃挤兑(事实上,调侃挤兑的也不多,因为很少人看过它)。当然,这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咱一向擅长C2C,Copy to China,而且经常抄的很难看。

在我看来,陈琳的《13131》之所以没能走红除了制作水平和宣传力度以外,很大的原因在于“不合时宜”。《13131》是2005年发行的,2005年,奥运还没办,世博会还没开(因为没开,所以期望在),中国股市(到目前为止)最大最长的一轮牛市正酝酿着启动,房价还没像现在这么高到离谱,李刚和药家鑫还没成名,民众普遍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哦,对,还有互联网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影响力和普及度,这个时候捣鼓什么《13131》,只能是一次矫揉造作的自我呻吟,砸不出什么大水花。
《老男孩》出来的时候就不同了,这几年国内是个什么状况想必大家比我清楚多了,80后无梦的一代开始缅怀青春,这些都成了《老男孩》能走红的基础。

说实话,每次看到《老男孩》我都为Michael Jackson老师叹一口气。就好像前一阵子来华的Bob Dylan一样,他们都是被善于炒作的中国媒体和跟风的民众消费的大众符号罢了。
杰克逊最红的时候,中国根本没几个人知道流行歌曲是什么。崔健那帮窝在北京的孩子可能知道,那是八十年代,他们在描绘中国摇滚美好的明天。其余的人,顶多是在“精神污染”的阴影下偷偷摸摸通过三洋收音机听听邓丽君罢了。而更多的人,连邓丽君都没听过。
迪伦就更不用说了,他最红的时候,咱还在文革呢。
乍一看现在网上那么多模仿MJ跳舞的视频,我还以为咱和美国人一样,都是听着MJ的歌看着MJ的演唱会长大的呢,但仔细想一想,09年之前你能看到几个这样的视频?
说到底,这些外国歌手对中国人的影响加起来还没有小燕子或者F4多。巧就巧在,MJ在09年去世了,欧美媒体开始感慨流行音乐的最后一个超级巨星陨落了,欧美这两年经济不好,MJ的死很容易现在这帮欧美中生代回忆起八十年代“鱼翅捞饭”的黄金时代。一时间,MJ的死成了一个绝佳的象征,象征着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这种追思蔓延到国内,就变成了停滞时局下苦闷年轻人宣泄失败情绪的一个出口。
想想吧,当老版初中英语课本里的韩梅梅和李雷都能成为一种符号,一种逝去的美好的象征,这是一代年轻人的集体感怀。
我想,频繁回忆的时代,一定是在当下出了问题。

【残酷青春】

刘瑜在《长达一生的青春》之中说:

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人为此类文艺作品起了个类型名称,叫做“残酷青春”。简直没有比这更无赖的词: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它的残酷。童年残不残酷?残酷到孩子们都无力表达它的残酷。更不要说倒霉的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于它的残酷。所以说到残酷,青春哪有那么悲壮,简直可以垫底。

她还说:

其实满世界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

我深以为然。

说到底,“残酷青春”这个概念是从日本过来的。其实,整个东亚的文化生产线,基本上是日本影响台湾和韩国,台湾通过香港影响大陆,韩国直接影响大陆。
日本残酷青春的作品太多了,比较早而且影响力比较大的,毋庸置疑,是岩井俊二同学。
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等(我还真觉得除了《四月物语》以外基本都是残酷青春题材的……当然他的电影我没看全)作品早就成了残酷青春代表作。
我有想过,为什么残酷青春这个东西会在日本起源,并最终感染整个东亚。
我得出的结论是:东亚这些地方的年轻人太苦闷了。
就说说中国和日本。经济上,日本自从被美国修理了一把,已经停滞了很多年,中国除了物价从来没停滞过,从实质生活水平上来说,这几年已经进入了某种程度的停滞甚至倒退状态;政@治上,日本很奇怪,非常奇怪,虽然他是公认的民主国家,但民众很少上街或者罢工,政坛平静地如一潭死水,这一点想想自民党能连续执政38年,首相年年换而不出现大的社会动荡就知道了,而中国的政@治现状就是你不可以说它的政@治现状……
多说两句日本,其实日本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日本再怎么西化,毕竟根子上还是东亚泛中华文化圈,长幼谦卑,差序稳定,老人集团这些东西,是很难抹去的,新加坡不也如此么?
年轻人进入社会,发现经济停滞,政@治上也难有作为,难免产生失落的幻灭感,一个年轻人这么想,叫顾影自怜,十个年轻人这么想,叫深有同感,一千万个年轻人这么想,叫亚文化,一亿年轻人这么想,还是叫亚文化……没办法,是不是主流文化不是看你人多不多,而是看你有没有掌握最核心的社会资源,而在东亚文化圈里,这些资源都是在老头子手里的。若有一天你在那档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开播的节目之中听到要弘扬残酷青春文化,那它就成了文化,并将迅速成为下一个亚文化的靶子。

【五月天】

有一阵子,初中那会儿,我也挺喜欢听五月天,后来就渐渐不听了。
我想,那是因为我的成长已经到了下一个阶段了,开始面对着全新的BOSS,而五月天,还停留在“后青春期”,他所面对的BOSS,怎么也打不死,叫做“残酷青春”。
你们都知道,五月天崇拜披头士,但我想,永远18岁永远后青春期的他们永远也成不了披头士,不只是影响力上,更是乐队成长阶段上。
披头士刚出道的时候,基本和现在的偶像团体没差,四个挺帅的小伙儿,弹着吉他,唱着情歌,热情洋溢地,引来一众女粉丝追捧。而披头士之所以成为了披头士,关键在于乐队发展后期对于政@治,宗教乃至哲学的介入,1967年的《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让摇滚乐成为了一种(可以)严肃的艺术,是一张摇滚乐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唱片。
披头士和同时代的年轻人是一同成长的。刚开始,大家就是对沉闷的战后社会秩序有点不满,想来点刺激的,做点想做的,但随着冷战,越战,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场青年人为主导的社会暗潮很快和世界局势乃至人类命运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越发严肃化,最终在1968年形成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
而五月天,像是饱受青春期综合症困扰的孩子们的精神保姆一样,站在18岁的门槛上,一手梦想,一手爱情地给他们喂奶。十年之后,18岁们成为了社会人,成为了父亲母亲,回头一看,这几个快四十的人还在那后青春期呢。
不过不要紧,就算你28岁了,天天朝九晚五,还着房贷,像条狗一样,梦想早就成为幻想,你还是可以找到精神保姆的,去看《老男孩》嘛。
我想,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后工业社会就是这样,存在即合理,有需求的地方一定会有供应。当年听五月天的你现在28岁了,但总还有18岁的孩子们在,他们和当年的你一样对爱情和梦想充满向往,对成人的世界充满失望和不信任,最关键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和28岁的你们中的大多数一样,是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的。这个时候,一个精神保姆的出现,告诉他们世界是残酷的但爱是美好的梦想是要坚持的有挫折也是要忍耐的,多好。
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分工明确的文化抚养系统。十三四岁的时候,男孩子们有武侠片,女孩子们有偶像剧,告诉你们成长多好江湖多好婚纱多好,十七八岁的时候,有残酷青春有五月天有九降风,告诉你青春就是要和世界碰撞要坚持爱与勇气,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有老男孩老女孩告诉你过去的都回不来了现在缅怀一下小小伤感一下抒发一下情绪也是不错的,三十七八岁的时候,有《赢家》告诉你人生不应该这样过钱不是万能的亲情友情爱情才是可贵的,五十七八岁的时候……不好意思,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还没到这个年龄段,过二十年我会告诉你答案。

你问我,这些话难道不对吗?
对,当然对,因为太对了,所以意义不大。
总有些话是道德正确的,比如说每个人都要爱别人,比如说钱不能给你带来所有你想要的,比如每个人都应该全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些话就像万金油一样,无论是当做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他人的论点,都是一击毙命,也许暴击。
我忍不住想到了成功学中的那些经典观念:你要追随自己的内心,保持身心平衡,审视自己的人生……
这种高瞻远瞩视野开阔的话基本是等同于废话,但偏偏有很多人会去喜欢。也许他们根本就不会也不知道怎么去实践,只是听了之后觉得有所收获,好像自己获得了提升,由此产生了一种虚妄的满足感。
我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国国民的惯受欺负不仅仅是经济物质上的,更是精神思想上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环境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独立思考,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实践行为,它只是一味的鞭打你,让你顺从,并在你受伤之后给你提供一些安慰剂来安慰你。

【读者】

有人说,不要看不起《读者》这样的杂志,它毕竟给许多中国人提供了精神支柱。
我想,的确如此,但又总觉得,有些难过。
我们似乎总是崇拜苦难,认为苦难的才是高尚的,才是值得赞扬的。就连王朔这样写小说时放浪形骸的人,也会在《渴望》(没错,《渴望》的编剧是王朔)之中塑造刘慧芳这么一个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却又百折不挠的女性形象,因为他知道这种文化基因已经深藏在我们民族的身体之内。
我们看《读者》,看到那些寓意明显的小故事中的人们在受苦,在忍耐,十分同情她,又或者在平淡的生活中坚持善良,坚持奉献爱,好想拥抱她,归根结底是在同情同样可怜的我们自己,是在拥抱同样平庸而善良的自己。发一段感慨,掉几滴眼泪,抒发心中的苦闷情绪,平日里的惯受欺负也得到了片刻的抚慰。
每次看这种文艺腔的东西,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我都有种略微愉快的受虐感,希望自己在感动和缅怀中好好爽一把。说到底,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我总觉得,真正的好作品,是不那么直接的,是一种隐忍的表达,一种深层次的渗透而不是表面化的宣泄甚至强势插入。如果你的作品够优秀,那就不需要像《赢家》一样生怕观众看不出来你想贩卖什么,而非要最后明明白白地写上字幕: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在这一点上,内的导演和演员水平明显偏低。冯小刚拍《唐山大地震》,就非得让徐帆老姐姐像当年的倪萍一样扯着嗓子鬼哭狼嚎,嚎的我心在滴血肾在颤抖,差点忍不住要暴走。而侯孝贤拍《童年往事》,一组长镜头,不多说话,也不给你明显的符号暗示,却让你整个心都蒙上了悲戚,不重,但雾气般难以散去。因为他的剧情铺垫,镜头语言已经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场。

【赢家】

筷子兄弟以后会怎么样,商业上我不知道,作品上我不认为会出什么大动静。前面说了《老男孩》只是赶了个巧。虽然拍的不怎么样,但总比十一度青春里面别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要好,以至于借着中国人都知道但都不熟悉的MJ都能红。有了《老男孩》愉快的尝试,和中国那些只有一部优秀作品的导演一样,筷子兄弟已经找到了一种自以为屡试不爽的法宝,我相信会一直用下去的。就好像《赢家》里面,既要有路虎这种看片子的人大多数根本就没有这辈子也不会有的好车,也要有穿着校服(这又是一个用烂了的大众符号)的王大力用力过猛的夸张表演,既要有并不算高超的华为手机的植入,也要安排霍思燕(又一个想红的主儿,《老男孩》怎么就请不到她这种带点牌儿的?)演一段中学时期的青春旧事。这并不是什么艺术创作,只是一种流水线生产罢了,就好像五月天再出专辑,大抵还是残酷青春美好爱情范儿的,《读者》再怎么出版,也无非是一些安慰剂似的心灵鸡汤。

有人说,你怎么就光否定啊,而且是否定这些道德正确的道理,有意思吗?
我只是觉得,这些表面上的苦痛实质上的自我宣泄,这些心灵鸡汤似的安抚,并不能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每个国家的人都有青春期综合症,都有想不开的那几年,但为什么在今日之中国如此之严重,一堆二三十的成年人还要沉溺在后青春期残酷青春式的文化氛围之中自我哀伤呢?
一定是我们的现实出了问题,把这些最应该充满希望最应该干劲朝天的人逼到了狭小的虚拟社会,并在发现一个个和自己一样可怜的同伴之后互相拥抱相互取暖。
《赢家》的最后十分心灵鸡汤地告诉我们: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我无意细究这句话——细究也没用,这种话太道德正确了——但我不能接受这个答案,它太敷衍太开脱。什么叫平凡的幸福?我们现在的生存状况,生活在这样一个……(被合写)然后告诉自己,忍耐就是幸福,平凡就是幸福?
不,不应该这样,不可以这样,当我们这样欺骗自己,唯一的后果只能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继续忍受着这些……,然后他们再通过他们那个时代的五月天,老男孩,读者,赢家,来安慰自己:当我们懂得珍惜……
行动起来,是的,行动,起来,行动了才能起来,而不是唱两句起来就能起来的。

罗大佑在《未来的主人翁》唱片内页里写道:

酱缸里传来一股文阴阴的浓重酸气,我们没有时间去理会它了。该走的路还很长、很坎坷,这个世界仍然大得我们看不清楚我们最近的地平线。开阔我们的心胸视野吧!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后来的人更好走,否则,三十年风水再转以后,我们可别再听到我们曾经擡头问的那一句话:“这一大段时间,你们到底在干什么”而方法可能很简单,“只要你抛开一些面子问题”。

我喜欢这句话:青春啊,你在忍什么?!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残酷青春,不需要更多的老男孩,我们需要更多的实干家,需要更多肩负起责任的男人。
再见,老男孩,再见,五月天,再见,读者,再见,残酷青春。请允许曾经经历过你们的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在道别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走向前去。

 6 ) 同样是广告

假,形式>内容,作为一部广告也不符合产品特性。顺便说一句《老男孩》也很假,太符号了,肖导可以参考下QQ的广告呵呵,到位多了。

 短评

人生,怎样才算是赢家。喜欢筷子兄弟,他们就是传奇。

6分钟前
  • zhln
  • 力荐

好好过日子,有钱了也别胡作

11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Need More

14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很不错

17分钟前
  • key
  • 推荐

挺有教育意义

21分钟前
  • 龙马桑
  • 推荐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6275/的电影版!筷子兄弟也许是无意间发现了他们可以走的路,他们发觉人性中被人忽略以致遗忘的美好光亮。电影多数时候是讲一个故事,可是给我们一点可用的启示,我们不是可以收获更多吗?

26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这部一般

30分钟前
  • 叶荣添
  • 还行

昨晚上喝多了,酒醒了以后睡不着,天没亮的时候看的这个短片。我估计这片子的口碑肯定要折了,导演终究要战胜自己才能前进,希望肖央下一个片子能够放下一切包袱重新来过

34分钟前
  • bobozhang
  • 推荐

珍惜幸福,珍爱身边人。但是,奔着这个主题,就应该顶礼膜拜。

35分钟前
  • 无良腹黑井上君
  • 推荐

我总觉得没跟心爱的人在马路边上吃一次砂锅,就不叫谈恋爱。

37分钟前
  • 半醒着的猫
  • 还行

never break apart...哭鸡毛啊

38分钟前
  • 贾小宁
  • 还行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40分钟前
  • cless1987
  • 还行

剧情薄弱,剧本是在知音上的么?总要拍长片的吧,总靠一些细节的奇技淫巧不行啊。是不是筷子兄弟在创作上话语权不均衡了?

41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还行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46分钟前
  • snowinter
  • 推荐

结构是越来越好了,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显得专业了,故事差一点点意思。总是没让人失望。

49分钟前
  • Whisper
  • 推荐

要想成为赢家,就要别怕牺牲;放弃得越多,得到的也将越少。

53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wNDA0ODY0.html毕竟是中国的,毕竟是筷子兄弟的。。

58分钟前
  • 冰与火之歌
  • 还行

什么叫有钱人,就是有了钱你才能算是个人!王大利,你装什么逼啊?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1小时前
  • 海绵侠
  • 力荐

猛煽情,忘了好好叙事……

1小时前
  • 某茶君
  • 还行

如果说《老男孩》是我们自己感动了自己,那么在《老男孩》之后,肖央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让片子本身感动我们。要想拍长篇的话,还得琢磨琢磨。

1小时前
  • 沉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