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

正片

主演:Shahid Ahmed,迪恩·安德鲁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拯救 剧照 NO.1拯救 剧照 NO.2拯救 剧照 NO.3拯救 剧照 NO.4拯救 剧照 NO.5拯救 剧照 NO.6拯救 剧照 NO.13拯救 剧照 NO.14拯救 剧照 NO.15拯救 剧照 NO.16拯救 剧照 NO.17拯救 剧照 NO.18拯救 剧照 NO.19拯救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生之价值——《拯救大兵》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2 ) 影史最佳狙击手top3——以杰克森为例,用显微镜读电影中的细节

拯救大兵瑞恩至今已有20余年,每次回看都会重新爱上杰克森这个角色,近年新出许多狙击手为主角的电影,其中也不乏佳片,但外媒评选影史最佳狙击手却永远有这个20年前的配角一个位置,而且雷打不动的前三。

越喜欢这个角色,越对他的着墨不多感到遗憾。他戏份集中在战场上,冷静勇敢一击致命,但两场重要的群像文戏却都没参加,教堂聊天他在睡觉,巷战聊天他在塔楼。难道这个角色只是个单薄的符号,没有别的刻画吗?

操着福尔摩斯的心,我开启了显微镜读条模式,还真找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不愧是老斯的电影,每刷一次都能找到新的细节,有些是导演的设定,有些是演员的自带属性,一点点把这个角色填补得立体。

1、 战场上的杀人机器,经典不赘述。

三次狙击情节均为影史经典

2、战火中的虔诚与神性,经典不赘述。

亲吻十字架与祈祷念白均为影史经典

3、既天真又理性的单细胞思维,心中只有战争,仿佛为打仗而生的赤子。草地众论八个救一个是否值得时,大家的论点都是浪费了八条生命,只有他的论点是浪费了八个军事资源。攻雷达站前,大家拒绝的理由是会死人,他拒绝的理由是应该让空军去轰掉(还是军事层面)。哪怕明知钟塔不归路,他都超脱生死只思考作战细节。

图二翻译不到位,88s是空军番号

4、左撇子。演员的锅,佩珀是左撇子,老斯也就只好将错就错了,其实二战时期左撇子不适合当狙击手,当时狙击枪栓和抛弹口都在右侧,左撇子比较费力+容易受伤,但这个被动的设定却意外有戏剧张力,反手拉栓也成为影史经典镜头。但手枪这种简单轻型兵器佩珀可以用右手。

左撇子拉栓甚至要放平枪身
佩珀左手拉栓这个费劲啊你看卡壳了吧
右手可以用简单一点的手枪

5、吃货+睡神。在紧张的巷战前,卡帕佐抽空捡地上的苹果吃,注意远处飘来的饥渴小眼神。还有贯穿整部电影的杰克森嘴里到底在嚼什么食物系列。

嘴里永远嚼着不明真相的食物
调亮100倍看萌萌睡神

6、手工达人。杰克森随身带了柄花纹小刀,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闲时可以削削木头、做做手工。

仔细看第三张杰克森在削木头玩

7、爱护厄本。对这个怂怂的新人,小分队或嫌弃或无奈,但杰克森会主动帮忙解围,保护就更不在话下。

危险时把厄本拉到安全的地方

8、爱护韦德。高票影评写韦德跑左路,被人纠错说跑左路的是杰克森,其实他俩都跑了左路,杰克森在前韦德在后,也是为了保护军医,没想到还是牺牲了。韦德临死前杰克森一直抱着他不断轻抚,让他死在自己怀里,是杰克森对战友最后的温暖,只是他不会想到,自己后来死得粉身碎骨没有队友可以送他最后一程。

恳求上尉给韦德吗啡,死时轻吻了韦德的头发
杰克森两次温柔地擦拭韦德脸上的血污

9、爱护所有并肩战斗的战友。雨中对狙,他叫战友不要出去,送死什么的,杰克森自己去,哪怕暴露在危险之地也要保护战友。临死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让战友卧倒。

最惨烈的临终遗言

10、甚至爱护不认识的战友。捧脸狂魔杰克森,对待初次见面的伞兵伤员如春天般温柔,给伤员挨个点烟,轻拍胸口安慰他们。

喜欢把伤员抱在怀里的小天使杰克森

11、对待受伤的战友很温柔,但对待活蹦乱跳的战友,杰克森就很皮了, 互(da)喷(qing)嘴(ma)炮(qiao)时不落下风,还会主动调戏。图二为巷战前上尉教大家按照作战手册制作粘弹,战友:作战手册是啥玩意我们早丢了。杰克森:噗~

字幕太含蓄,杰克森在调戏梅利木有小jj
对不知作战手册为何物的战友表示嘲笑

12、乡下孩子,文化程度不高。莱宾管他叫bumpkin(乡巴佬),查找军牌时嫌弃他不识字。

杰克森——笨
这个特写简直把笨写在脸上

13、有错就改的朴实娃。在伞兵眼刀和韦德制止下,三个蠢兵终于放下了当扑克玩的军牌,仔细听这里杰克森抱歉地连说三次all right (好的好的好的,我们放回去),认错态度不错。

这里应该是三次all right

14、对战友皮但是上尉面前绝对服从,海滩据点送死我上;冲雷达站跑左路送死,我上;去塔楼占高点送死,我上。全片最喜欢杰克森的一句台词是他发现德军狙击手位置时依在上尉身边,冷静略带孩子气的“that’s where I’d be”(如果是我,我会在那里),自信又俏皮。这里必须赞一下佩珀的声音,果然后来他有不少配音作品。

永远说yes sir的好战士

15、长相又丧又萌、白肤金发、清纯凶狠,戴头盔时很乖,摘了头盔戾气糊一脸。

金色睫毛杀人

16、腰细腿长仪态好。细看杰克森的仪态和其他人差别很大,佩珀本人会跳舞,所以他身姿挺拔、动作优雅,一举一动都赏心悦目,堪称大兵中的男模。ps:墙裂怀疑这段脱衣戏是老斯故意的,如此服务女影迷的行为,我只想说——干得好。

腰细腿长,站姿挺拔
感谢老斯
感谢老斯x2
猫一样轻盈优美的脚步

最后附赠小贴士,如何在一片相同的军装中快速找到杰克森?注意他背后有个狙击镜筒,认准这个装备就可以准确定位了。

以上总结:杰克森是个战场上冷静勇敢、战场下温柔善良、既对上帝虔诚又对战争自信、单纯理性又人情味满满、爱吃爱睡爱做手工、没文化会犯蠢但知错就改、又酷炫又朴实的性感优雅狙击手。

这个人设算是补全了,心中无憾。感谢老斯,感谢佩珀,感谢每个耐心看到这里的迷妹。

 3 ) 堪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今早比平时早醒了两个钟头,便再也睡不着,脑子里满是关于昨晚看的《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幕场景,炮弹、子弹到处开花,所到之处血肉飞。闭上眼睛就是这些。我还在努力回忆最后那场保卫战中美国兵到底有几个人,最后还剩几个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看此片。若干年前,片子刚出来的时候看了个枪片,印象十分模糊,因为画面始终是黑糊糊的,征尘满面的外国人的脸全都一样,所以也闹不清谁是谁。但还是有几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门廊下瘫软了的老母亲,眼看着坦克炮口对向自己的狙击手的瞪大的眼睛,汤姆·汉克斯颓然地靠坐在坦克旁边,用手枪向坦克射击,最后坦克居然叫他打爆炸了(当然,昨晚看第二遍时我才看明白,坦克并不是被他炸掉的,而是被飞机轰炸的。)

    人性+英雄气概好像是这类美国片子的主要表现意图。这部片子另外还格外渲染了战争残酷的真实,要不然怎么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去表现登陆一段。每次看这种大场面的时候都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收放自如,既能让你看到全景,又能看到其中个体的活动。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感就是这样消弭的吧。比如登陆前,表现大家的紧张,就各有不同:有的亲吻十字架,有的手在无意识地抖。登陆时枪林弹雨中的各色人等:有炸断了手臂的到处找自己胳膊,然后找到了断臂拿在手里不知所措;汤姆·汉克斯拖着一个受伤的战友,一个炸弹过后,他拖起那个人继续跑,其实观众都看见那人只剩半截了,可影片中的汤姆·汉克斯跑了半天才发现;受了重伤的伤员躺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叫妈妈;一颗子弹打在了一个士兵的钢盔上,正当这个士兵摘下钢盔惊魂未定时,另一颗子弹把他的头打碎了……这些细节,每个其实只有几秒钟,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看到了战争,并且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据说曾有人批评影片过于血腥。嗯,我承认,这几乎是我看到的最具真实感和细节感的战争场面,确实血腥到不忍目睹。但是,战争不就是由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哀乐与生死组成的吗。导演只是真实地呈现了而已。这种触动与震撼,会让我们意识到战争的不人道和和平的可贵。这应该是导演的初衷吧。

    看影片时,我一度非常厌恶那个小翻译。因为他的懦弱,本来可以救那个和德国兵扭打的战友,那个战友也就可以不必死。当他看到那个德国人走下楼来的时候,他居然举起手要投降的样子。我恨不得冲进屏幕扇他两个耳光。但是,影片完了之后再想一想,这才是真的战争吧。不是每个人都像汤姆·汉克斯演的那个上尉一样,能很快地转换角色,变成一个真正的军人。什么性格的人都会有,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有的人很难克服自己的恐惧感。我这样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又怎能指责别人呢?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中国要是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可以用来做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4 ) “长官,我对这事儿有点看法”

   有些电影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属于后者。

           

 

       一

 

    战争总使人联想到史诗,史诗十有八九会描写战争。

    二战是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诗,而诺曼底登陆,则是这诗章中堪可与《伊利亚特》相比肩的段落。

    对这一段落人们有理由念念不忘,透过它我们还能触摸到往日炽烈的气息,藉以使浸淫于安宁中麻木许久的神经恢复激烈的搏动。但那千帆竞进、万炮齐鸣的恢宏场面毕竟没有太大意义,毕竟震慑人心的永远是阿喀琉斯和帕里斯们而非特洛伊木马或是战船。

    电影被选择重现史诗是明智之举,只是终成史诗的又有几部?

    作为“二战片质量保证”的斯皮尔伯格导演显然深谙其中玄机。所以他老人家虽然大把大把银子烧着,一茬一茬特技使着,一片一片血浆泼着,在电影最该出彩的地方丝毫没落窠臼。全片169分钟跨度虽大,但他没浪费一分一秒,抓住时机,三两个镜头换位,几句活灵活现的对白,一个不经意间的手势,一曲经典的战争绝唱一气呵成。观影中,心绪先是从肃穆的诺曼底美军公墓陡然转到人间地狱--奥马哈滩头,经历一番痛苦煎熬后降临画一般的诺曼底小镇和原野,几多生死流转好不容易定格在瑞梅尔的废墟中,灵魂得到升华瞬间再重回故地。故事结束时就仿佛战争结束,如释重负却又有一丝难言的怅惘,不合实际的念头不复存在,“一个和八个”的命运传奇却常驻心间。抓住了人心并让人无暇打哈欠的电影绝不多见,无怪乎有人说《拯救大兵瑞恩》后除了斯皮尔伯格自己无人再敢拍二战,诚哉斯言!

    只因战争乃是人的战争,战争电影也是人的电影。大师读懂了这一点,所以他的电影是活的史诗;庸才没明白过来,于是就只能套在“摇晃机位”和“武器装备”上瞎打转。

   

 

    二

 

   “为什么要让我们八个人去救一个人呢?”

    这便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

    生活中类似这般普罗米修斯式的死劫比比皆是,战争就是绝佳的例证。它甚至总是忠心耿耿地伴随着人类的所有成就与辉煌,然后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化为灰烬。荒谬之处就在于,为了剪除这人世间的一大荒谬,我们必须要打着“和平”和“人性”的旗号来继续荒谬。这似乎有了一点宿命的味道。

    执著于这荒谬自然徒劳,要紧的是我们看到,普罗米修斯们始终拒绝选择逃避对荒谬的挑战。一切无妨是悲剧,但只要那大写的“人”字不动摇,历尽恒河沙数的劫难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的坦然和希望。更何况,生命与生命之间不负责任的价值比较毫无意义,生命的本能也不会给予人们权衡利弊的时间。

   “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

   “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

   “找到他,把他带回来。”

    明白“八个救一个”才是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必要的疑惑就会少很多。

 

   三

 

   在这部电影里,“母亲”是决不能回避的命题,这也是战争不可能回避得了的命题。

   这两个字不需要再用多少语言增添分量了,森森“无定河边骨”对此最有发言权。

   八人小组寻找瑞恩并和他并肩战斗,瑞恩拒绝返回坚持履行职责,谁敢说没有母亲的呼唤在默默支持?

   奥马哈滩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士兵,凄惨地呼喊着母亲。

   瑞恩的母亲打开家门,发现自己的三个儿子躺在阵亡通知书上时肝肠寸断,倒地不起。

   田野行进,军医韦德不无感伤地念叨着:“想想那个倒霉蛋的老娘吧!”

   还是韦德,在雷达站饮弹泣血,弥留之际的话语真切地让人不忍卒闻:“妈妈,妈妈,带我回家……”

   人们其实从未长大。在母亲面前,我们的“成熟”、“豁达”或是“知性”统统烟消云散。

   惭愧的是,我们对待母亲的温暖就像对待自己的名字,平时不易想起,提到时才恍然惊觉。

   幸好,我们和瑞恩他们感知的那种苦难之间还隔着一层幔帐,在幔帐未被捅破之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

  

   四

 

   相信男人都可以在这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然希望自己能是米勒上尉,训练有素,操守坚定,充满大爱,最让人歆羡的是他牺牲时居然都拥有安详镇定的表情,恍若天神。

   霍瓦斯中士也不赖。身经百战,爱兵如子,话语不多但句句分量十足,是士兵最佳的后援和精神支柱。死时居然还不忘幽上一默:“我刚把肚子里的气儿放了。”

   狙击手杰克森相当令人不舍。吻一吻十字架,上帝借来称颂一番,扳机一扣血光一闪。八人中数他杀人最准最狠,睡觉时却比谁都香。虽说是“仗剑之人必死于剑下”,无奈“主在我心中,任谁也没辙。”

   或者憨厚的壮汉卡帕佐,倔强的犹太人梅利士,不听话的瑞比……哪怕是瑞恩也行,士兵楷模,克尽职守,还有一个怡享天年的结局。

   可是最后得承认,除了翻译厄本,我不太可能会是其他人。

   像他一样懂一点外语滥竽充数,像他一样手无缚鸡之力,像他一样精神紧张放不开,像他一样理想主义还幼稚可笑。他似乎一无是处,对敌人心慈手软,紧要关头还不争气“尿”了一把,直接造成了梅利士被万恶的党卫军活活捅死。我甚至不敢肯定如果换了是我,最后会否有一枪干掉“轮船威利”的勇气。不过这才应该是我,抱着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一样的英雄幻梦,骨子里只是一点叶公好龙的穷酸罢了。厄本的妇人之仁,才是我最可以依靠的财富,微不足道却温暖纯真,最是靠谱。

    想当英雄的男人,该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英雄本就不是人当的。爱慕英雄的女人,也请看看这部电影,英雄就该和战争一样让你走开。

 


    犹记得瑞梅尔残破的桥头,霍瓦斯中士面对着米勒上尉,柔和的眼神融化在夕阳的余晖里:“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

     不知怎的,想起了希罗多德的《历史》中那句“享了人该享的福,吃了人该受的苦。”

     也许这会是我们在这个精神空虚的年代里最值得骄傲的光荣?

 5 ) 在最残酷的地方表现最脆弱的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关键词:Tom Hanks, Steven Spielberg, World War II, Normandy

 

这个电影是98年的时候斯皮尔伯格拍的。那个时候我已经隐隐约约的开始知道这个犹太血统的导演,后来因为听了同学的一个奥斯卡金曲的磁带对里面辛德勒德名单的小提琴曲非常粉丝,于是去学校声像室专门点名看了这个电影,虽然当时觉得真长而且不是十分的明白,但依然对他产生了莫名的崇拜。但是这个电影我是直到2001年才看的。

那是一个五月闷热的傍晚,在我的电脑上还是一个rm格式的贼不清晰的版本。但是我依然记得那个电影的头半个小时里我目瞪口呆手心捏汗目不转睛害怕却又舍不得移开眼睛甚至舍不得眨一下眼睛的那种震撼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直接的看到那么血腥震撼的战争场面。斯皮尔伯格几乎是不带修饰和回避的为我们展现了战争的真正残酷的一面,那些从小灌输在我们脑袋里英雄必胜甚至是不费吹灰之力胜利的概念霎那间被击打的粉碎。当我们看到盟军士兵茫然的走在海滩上寻找自己的断臂的时候,当我们看着画面里那个年轻的头颅转瞬间被子弹击中血肉横飞甚至仿佛要飞出画面落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们都会本能的想要回避这一切。黄秋生曾经说一个电影如果让你不敢看得时候,那么这个电影是好的电影,因为它已经触动到了你的内心。所以那个傍晚的那半个小时永远的印在我的记忆中。

在衣阿华州金黄的农场蔚蓝的天空之后是法国乡村嫩绿的田园风光,风景迤逦的让人几乎忘记了战争。一支小分队奉命潜入敌后去寻找詹姆士瑞恩,把他送回家乡去抚慰母亲伤痛的心灵。这个任务我想首先就体现了美国人的浪漫情怀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作风,当然小分队内部也会有分歧,他们咒骂这个任务,认为都是bull shit,认为是浪费军方宝贵的财产或者觉得以八个人去换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值得,毕竟每个人都有会对儿子望眼欲穿的母亲。

约翰米勒中尉无疑是主角,但却距离我们印象中的传统的为了正义为了人类的奋勇杀敌的英雄相去甚远。他们是战争中活生生的人,他们也会害怕战争也会害怕死亡也会想要逃避危险。他们不是黄继光不是董存瑞,他们如同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渴望能够或者回去享受平静的生活。所以约翰米勒会坚定的接受这个任务并坚持要完成他,因为他已经感到自己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已经悄悄地被改变。他惧怕这种改变,他只想回到家乡和妻子厮守,所以他坚持着,如果找到瑞恩并且把他带回家就能离妻子更近一步,那么他就会去完成任务。

联想起兄弟连里面的桥段,我总是感到,美国人从来不羞于说出自己怕死,在他们看来,生命高于一切,但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国家自豪,愿意为了国家牺牲一切。还记得兄弟连里面派康提怎么怒斥那个一心想要空投柏林的新兵欧基夫的么,他们不在乎荣誉不在乎英雄,他们只想能够活下去,他们也是普通人。在战争中探讨人性加入温情,恰恰是这部电影打动人的特质。

让我们的英雄也活得像个正常人吧,他们太累了。

关于这个电影,我永远记住三个细节画面:

1,四周都是怒涛腥风,当登陆艇的甲板舱门开启的一霎那,敌人的子弹疯狂的扫射过来,于是无数的人还没有品味过战争的滋味就已经逝去。我相信他们早已经知道自己的命运,我敬佩他们依然坚定的冲锋的勇气。

2,当金色的衣阿华农场上,远处慢慢驶来一辆汽车,瑞恩母亲也慢慢的抬起头注视着那辆驶来的汽车,她步履蹒跚的走到门口,在看到车上走下来一位牧师之后,已然站立不住,跌落在门廊上。

一片寂静,没有台词,镜头从背后慢慢注视着母亲抽泣的背影。潸然泪下。

3,当卡帕索在雨中高举着手中的遗书,不愿它沾上自己的鲜血的时候,你总会感到他对遥远大洋那端的父母的担心和牵挂。他甚至最后也不愿意父母因为看到他遗书上的血迹而伤心。

 

Saving private ryan最终生不逢时,败给了莎翁情史。但我依然认为这是奥斯卡的错误,永远无法弥补。因为这部电影在战争片中将是无可替代的。

 6 ) 《拯救大兵瑞恩》:史上最佳战争片之一

《拯救大兵瑞恩》 推荐指数:★★★★★

摘要:经典的二战题材,经典的救援情节作为电影的主要冲突,经典的美国主旋律电影也是经典的史诗级战争类型影片,于1998年上映,采用基本的回忆式叙事手法讲述了二战中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尽管电影拍摄年代较早,叙事手法平淡无奇,但电影细节非常接近真实历史,战争场面逼真震撼人心,故事情节也十分感人,但其间难免也有些血腥,不建议接受程度较弱的女性观看。

影片采用了老套的回忆式叙事手法,影片的开始镜头从天空中飘扬的星条旗开始,落到地面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步履蹒跚一步一步的走向烈士公墓,从他湿润的眼眶中时间回到了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登陆诺曼底的一天。

诺曼底登陆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之一,影片刚开场便是二十分钟漫长、惨烈又令人窒息的战争场面,这是电影史上对战争场面非常逼真和经典的描写,诺曼底登陆参战人数有多多,战役就有多惨烈,刚开篇就这样一个高潮真的让人看完了之后久久不能平复的进入到下面的剧情。

对于剧情不做太多的梳理,尽我所能的发掘一些细节。

医疗兵韦德在登陆乱战中救人时,也被子弹打中了一枪,他的水壶先流出的是清水,后流出的是红色的血水,非常真实的体现了战场的惨烈。

这个地方,两个已经投降的德军被美国士兵借口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便打死了,于是着急的从他们身上搜集战利品,但其实这两个士兵是捷克人,说的是捷克语“别杀我,我不是德国人,我是捷克人”。二战中德国占领了大量东欧国家,许多被占领的东欧国家都被迫替德军服役。

每到一个国家就用罐头盒收集那个地方的泥土,说明中士霍瓦特已经是参加过1942年北非登陆战役,1943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战和1944年法国诺曼底登陆三场重大战役的老兵了。

厄本手忙脚乱的收拾行李的时候,第一次拿的头盔是缴获的德军钢盔,带上出去简直送死。

瑞恩母亲家里门口这个镜头右下侧摆放的是四个儿子的合照。影片开头在墓地时美国国旗镜头之后是法国国旗,所以照片前摆放的国旗应该也是四个儿子前往作战的法国,而不是荷兰国旗,从形状上看也是竖着的。

这里天上飞的是一二战期间广为使用的防空气球,这个场景非常的贴近历史真实的诺曼底。

卡帕佐临死时从胸口掏出事前就写好的家信,因为被血染湿了所以希望战友抄下来帮他寄出去,卡帕佐死后卫生兵韦德帮他抄了下来并带在了身上,之后韦德在第二场战役中死去之后上尉米勒就带在了身上,最后米勒也死了,瑞宾就将那封信带在了身上。这封信贯穿全片,真的是谁带谁死。

韦德死时,大家在往他的伤口上撒磺胺粉,这是片中唯一一次出现磺胺粉。磺胺粉是二战时著名的抗生素,每个士兵的急救包里都会配有磺胺粉,但伤口面积较大流血较多时,撒磺胺粉的作用微乎其微,影片中医疗兵在拯救伤员时,大多使用的都是止血钳和纱布先进行止血,而医疗兵韦德受伤时,不懂医疗的士兵们只能按照作战手册上写的拼命的撒磺胺粉和注射吗啡了。

本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犹太人,也是描写二战屠杀犹太人著名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导演,在本片中角色梅利西的设定就是犹太人美籍士兵,他在片头登陆时当卡帕佐递给他的希特勒青年团小刀之后开玩笑说现在变成了犹太面包刀,之后便失声痛哭。

片中当他看到大批德国俘虏时,便上前展示自己的六角星标志,告诉他们我是犹太人,我是犹太人。六角星标志是众所周知的犹太人标志,在影片开头和结尾处,墓地中都有六角星的犹太人墓碑。

老年瑞恩连同家人刚好是八个人,也是当初拯救瑞恩小队的人数。

厄本的臂章,职称叫做五级技术军官,基本上也就是个新兵蛋子,没端过枪杀过人。一路上懦弱的表现也让观众又爱又恨,充满争议,但这就是未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们真实的表现。最后躲在一边的厄本亲眼看见曾经自己劝上尉米勒放走的德国战俘又回到了德国军队中开枪杀死了上尉米勒,之后厄本俘虏了几个德国士兵时,那个德国战俘企图叫厄本的名字,之后厄本犹豫了几秒后一枪打死了他,脸上没有畏惧,只有坚毅。上尉米勒在当兵前也是个叫英语作文的教师,那时候人们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就是个老师,但成为了军人后之前的职业却成了一个秘密,他每杀过的一个人都让他感觉离家更遥远,他想家时会想起他的妻子戴着他的旧手套修建玫瑰花从,他害怕怕他回家时妻子已经不再认识他,是战争将斯文的教师改变成了出色的上尉,也是战争将厄本这样的普通人改变成杀人的机器,战争就如是的改变着人们。

上尉米勒临死前嘱咐瑞恩“earn this,earn it”(别辜负这些),之后的余生瑞恩都背负着这句话活着,他在墓碑前老泪纵横的让妻子对他说他是个好人,对他说他这辈子没白活,他每天都会想起上尉米勒的这句话,他每天都尽力将自己的人生活到最好,只希望这些足够没有辜负当年三位士兵牺牲拯救他。

仿佛也在对和平年代的我们说,earn this,earn it.

至于瑞恩在二战后改名杰森.伯恩加入中情局并留下了一笔遗产,后来摆脱了仇敌的追杀成为了一名宇航员前往火星执行任务又被拯救了一次,就是后话了。

说不准卡帕佐也是假死,留下了一封家信后改名多米尼克去洛杉矶每天飙车度日了。

最后题外安利一下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小哥哥Barry Pepper饰演的狙击手。他长得很帅,有一点点轻狂自大认为上帝赐给了他打仗的宝贵天分如果把他放到希特勒旁边战争就结束了,知道被坦克瞄准临死前只想着让队友赶紧趴下躲好,他开枪前喜欢亲吻十字架和虔诚的念着誓词,让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角色。

Be not there far from me,Oh Lord.

别远离我,天主

Oh my God,I trust in Thee.

我的上帝,我相信你

Let me not be ashamed.Let not my enemies triumph over me.

别让我蒙羞,别让我的敌人战胜我

Blessed be the Lord my strength,which teaches my hands to war and my fingers to fight.

天主赐我力量,教我的手打仗,教我的手指作战

My goodness and my fortress.My high tower and deliverer.My shield and he in whom I trust.

我的上帝,我的堡垒,我的高塔和救星。我的盾牌,我的依靠。


原文发于我的个人公众号:草莓与巧克力(ID:MeetBryan)

不定期更新影评、摄影作品等,欢迎来找我玩~

 短评

不宣扬战争的战争片,才是真正优秀的战争片。

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比血战钢锯岭高出10个段位。其实剧本还是很工整的,有些匠气的痕迹,但是节奏快慢的间歇拿捏的特别好,剧本台词超棒,细节对于人物形象的凸显到位。没有说教,没有煽情,只有人物与情节的推进,好电影。最爱战争前那段休息时刻,生死关头前的平静祥和,惨烈前的美好,最令人心碎。

11分钟前
  • 烬。
  • 力荐

小狙太冷静了,太帅了!

12分钟前
  • 边边
  • 推荐

值不值得,什么又叫值得。

16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其实……我并不赞同这部片子所宣扬的精神……

21分钟前
  • 霍尔顿狐狸振作
  • 推荐

有一個小細節我很喜歡...將要下雨的時候..鏡頭給了湖水,葉子..水滴一滴一滴地落在湖水上,,之後變得密集..就好像槍林彈雨前的感覺,,,好佩服皮爾斯伯格對電影的構思和湯姆漢克斯的演技,,一部偉大的作品!

26分钟前
  • ###疼
  • 力荐

让我感动得哭了.

29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场面恢宏。曾经和老公探讨过,为什么付出那样的代价去营救一个人,是否值得!这和中国所宣扬的价值观有些相反。集体和个人,谁更重要?他说,米国这样做,是让每个上战场的士兵知道,他们永远不会被抛弃!对比冯小刚的集结号,看完心里堵得慌!

32分钟前
  • 垂緌饮清露
  • 力荐

如果没有办法想起他什么样子,就试着想想和他共渡的时光。

36分钟前
  • Yanisk
  • 力荐

厄本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懦弱,非常懦弱,还有一种可笑的浪漫和无知的善良。他才是你我他,对战争的残酷抱有一种可耻的畏惧,并对其有好心的幻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是考验勇气的时刻,而非善心。胆小的也许能活下来,但在战争中,你已经输了。而那些死了的勇士,他们才是胜利者

41分钟前
  • 容安
  • 推荐

真正意义的大导大片,开场的抢滩和结尾的瑞梅尔血战机位控制臻入神技,牛逼的主次特写像一位幸存的二战联盟老兵啐着唾沫在回忆戎马。瑞梅尔的残破桥头,米勒上尉的身后是无尽残阳,他的面前是这个略显荒谬任务的完结,他的面前也是詹姆斯瑞恩的明天。

42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每场战争都是一幕荒诞剧

47分钟前
  • Little Punk
  • 推荐

我心目中的永恒经典。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

50分钟前
  • .Aмаиdα.
  • 力荐

战争电影No1,美利坚精神输出大片。

51分钟前
  • 魏无忌
  • 力荐

看到结尾Hanks无力地对着迎面驶来的坦克,内奔……

5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也想问,凭啥要用八个人去救一个人,战争本来就是无情的,你们怕他母亲无依无靠,当时为啥要把人家里四个全部征走??

56分钟前
  • 盖萝夕
  • 较差

为什么看中国战争片就感觉high得不行真想打一仗,看外国战争片就觉得战争真可怕和平多好啊。。。。再不在吃饭的时候看战争片了,太胸闷了。

59分钟前
  • L.
  • 推荐

那些近乎白描式的战役刻画,真实而震撼;米勒中尉不由自主颤抖的手,是那时每个如棋子般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战士的写照;在更高层面上的人性与伦理的探讨,其实已经无关紧要。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1.为啥要让四兄弟全上战场,政府在征兵的时候怎么不体现你的关怀?2.都已经全上战场了这时候来假慈悲派人去救,好像这就是对人的关怀,伪善得令人作呕。3.让八个人冒死救一个人,那八个人的命就能随便牺牲?可见生命在本片里并不被关怀。4.战争的意义在于惩恶,不谈惩恶光谈人性,就是驯服工具

1小时前
  • 罗眷眷
  • 很差

其实电影非常的棒,但是道理和萤火虫之墓地一样.因为实在太真实,让人难受.看到一半就缩到了角落里,再也不想看下去.

1小时前
  • 寂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