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HD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托妮·科莱特,克莱尔·丹妮丝,杰夫·丹尼尔斯,斯蒂芬·迪兰,艾莉森·珍妮,约翰·C·赖利,米兰达·理查森,艾琳·阿特金斯,玛格·马丁戴尔,琳达·巴塞特,George Loftus,杰克·罗韦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黑白潜行 粤语版最爱女人购物狂北洋军阀的覆灭毕业作品迷幻学院第一季箱庭的旅鼠夸特马斯 260岁的情书猪猪侠之超星五灵侠蜀山传粤语版我的1997宇宙兄弟最后一个冬天强袭魔女 501部队出发!剧场版路易斯安纳鱼子酱最毒妇人心鬼泣女妖烧脑梦里回到昨天炽爱2007出神1981五等分的新娘不死的男人时光倒流七十年噢!我的鬼神千年魔界图坦卡蒙高度怀疑机甲兽神第二部寻找1967的女神游乡外太空杀人小丑饺子燃烧的腐魂两人的背号4特别篇末日天启战青春祭疯狂盯梢令间谍教室第二季仁医2012夺命高校超能龙骑侠生而为人2021直言真相第一季禁锢2017

 长篇影评

 1 ) 珍惜时时刻刻

生命的瞬间
电影 “HOURS”被翻译为 “时时刻刻” 或 “岁月如歌”,电影讲的是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在生命中的一天几个小时发生的故事,她们的生命在这几个小时突然静止,然后,这静止的几小时过后,她们的生命突然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一个以自杀方式得到了解脱;一个选择了独自离开,抛家离子去了陌生的地方;一个开始卸下羁绊,全身心的去与生活多年的同性伴侣享受生活。对她们来讲,生命是漫长的,每个女人都被压抑,抗争寻求出路;生命也是短暂的,这漫长岁月中的几小时她们不可避免的必须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女性影片
这是一部女性影片,电影中的几个男性都是陪衬。但是,作者、编剧、导演都是男性。这些男性们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描述了女性的心理世界,他们是成功的,虽然,总觉得没有在看“断臂山”时那样的含泪的感动,也许因为,影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理性探索女性的心理与命运,虽然在影片的结尾是要表达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整部影片的调子是低沉的,压抑的。在低沉的调子下,观众和三位女性一起去思考和感受女人的特殊生命状态。作为女性电影,它表达的是女性的特殊的心路历程,所以,这部影片不会受到普遍的喜爱,由于它的主题的原因,片子也有些晦涩。但是,三位大明星梅莉史翠普、妮可基德曼、茱莉安摩尔的出色的激情演绎,以及其它几位男配角的到位表演,使得影片大大增加了可看性。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小说一发表即获得了好评并获得了普利策奖。另外,由于编剧大卫•黑尔和导演斯蒂芬•戴德利都以舞台剧起家,在英国大名鼎鼎。这部影片有着与美国影片不同的风格,细腻地将内心情感的情感以形体语言表达出来,使一部平淡的意识流小说立体的表现出来,富于张力。

影片的情节和结构
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获得“普立策小说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述了不同时代三个女性的一天的生活,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但通过精心设计的复式结构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动态的表现了主题。其中的一条明线是弗吉尼亚•沃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

1923年伦敦郊区。作家弗吉尼亚•沃尔芙(Nicole Kidman)在她的乡村宅邸写作小说《达洛卫夫人》。一直缠绕她的头痛和情绪低落, 她的丈夫爱她,但是,把她作为病人小心谨慎约束她。她妹妹和孩子们来探望她,但他们离不开伦敦热闹的生活,很快回去了。某一天,她在大衣口袋里放了两块大石头,从容走向河中心。“她被流水迅速冲走。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

1949年美国洛杉矶。怀孕的家庭主妇布朗夫人(Julianne Moore)在家中阅读沃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她准备了晚上生日庆祝用的蛋糕,她将儿子寄托给邻居,躲进旅馆里准备自杀。当她躺在旅馆的床上阅读《达洛卫夫人》并想象沃尔芙自杀,水涌向床,她和床眼看就被流水冲走,她醒了,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接了儿子回家和丈夫过生日。但在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在一天悄悄地离开了家,去了加拿大找到工作,并在独自生活在那里。

2002年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女编辑(Meryl Streep)正要出门买花。因她名字与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相同,朋友们都戏称她为“达洛卫夫人”。她幼时恋人、诗人理查德刚获奖,她得为他获奖筹备晚宴。理查德身患爱兹病,克拉丽莎把照顾他作为自己的责任,但她有同居十年的同性恋人,为了照顾理查德,她不时冷落自己的恋人,不能完全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她对理查德的照顾并没有得到回应。他厌倦了生活,他认定克拉丽莎的照顾埋没了她自己,也成为了他的负担。那天下午,他说,克拉丽莎, 记着,我们度过的时光是最好的,然后,从家中窗口飘然而下,迎接午后灿烂阳光。

影片的主题
影片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的一天的故事讲述了女性的迷惘、探索、逃避及超越的生命故事。死亡的氛围贯穿了始终,影片的开始,维吉尼亚匆匆穿过花园,毫不迟疑地捡起石头放进大衣兜里,走进了波光粼粼的河心,沉了下去。
在第一时空,维吉尼亚的妹妹和孩子们来探望她,一只麻雀受伤快要死了,维吉尼亚的外甥女要救它,她妈妈说,也许让它死去更好。小女孩在埋葬它,问,它会去哪里?维吉尼亚说,我也不知道,它去了它来的地方。她把脸贴在土上,注视着麻雀。
第二时空,当主妇带着儿子出门,儿子看见了放在后座的药,但送儿子到邻居家,请人帮忙看儿子,与儿子告别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要来接他,并在隔着玻璃窗拼命呼喊妈妈……主妇带着药品,到旅馆要结束生命。
第三时空,理查德拒绝吃饭,从窗户飘然而下。
死亡的主题一直贯穿始终,似乎,死亡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逃避,一种解脱。主人公的痛苦来自现实与个人世界的冲突,维吉尼亚的妹妹说,你活在两个世界。她们要超越,在探索,第一时空,她选择了死亡;第二时空,她选择了出走,远离生活;第三时空,理查德死了,克拉丽莎发现第二时空的主妇是理查德的母亲,理查德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老态龙钟的理查德的母亲对她的自我放逐给予了否定。克拉丽莎领悟到,逃避不是出路,只有直面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

独自面对
影片中的三个女人都不是孤独的,她们都有爱她们的爱人,家人。但是,她们只能独自面对内心的挣扎。面对死亡,人是孤独的。维吉尼亚的丈夫很激动地说, 他每天都必須面对她随時可能自杀的威胁,压力很大,而她却无法体谅他的付出,还如此轻生?維吉尼亚說,她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只是他,她自己每天都要与死亡的黑暗搏斗……。理查德曾对克拉丽莎说,你整天在为我忙,你自己呢?你对我的照顾是我的负担,我是在为你而活。理查德的生命还是每能被挽留住,在克拉丽莎的注视下,他飘出了窗外。

记起台湾女诗人的一句诗:

你是岸上的人,
能感知多少灼热,
当我自焚

当我赤足走过风雪,
你是画外的人
正欣赏那茫茫的景致

我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享受生活的时时刻刻,为我们自己。

 2 ) 时时刻刻

宿舍的人向我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我的论文是以《Mrs. Dalloway》为文本进行的研究。不过就我从前的观察和经验,舍友喜欢的我不感兴趣的可能极大,这也是迟迟没有看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若不是看到其他人的影评说本电影根据“美国新锐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同名小说改编”,我会坚持抨击这部电影对《达洛维夫人》小说的完全后现代性背离。记得五、六年前《雷雨》被改编成电视剧,恰好选修中文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那位有名的女教授提起,她看过电视剧后向中央电视台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强烈指责那帮拍电视的亵渎文学。没办法,既然巴兹·鲁曼能把经典的莎翁悲剧改成后现代的《Romeo+Juliet》,剧中人物着装比现代人还前卫,《雷雨》里多加点恋情来媚俗又算得了什么。

既然电影不是改编自《达洛维夫人》,而是另一本叫做《The Hours》的小说,那么矛头自然要指向这位“新锐作家”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你写故事就写故事吧,写艾滋病人就写艾滋病人吧,写同性恋就写同性恋吧,不管你想让自己小说的主题多高尚多人文多现代,干嘛要扯上《达洛维夫人》呢,不但给人以电影《时时刻刻》源自《达洛维夫人》的错觉(国内出版了一本名为《时时刻刻》的书,是两个蹩脚写手拼凑的几个《达洛维夫人》的中文版本,龌龊之极),而且还把《达洛维夫人》中主要人物的名字甚至伍尔芙和丈夫的名字安排进《时时刻刻》,不但戏耍了《达洛维夫人》,对伍尔芙也是一种污蔑。——电影中把伍尔芙演得疯劲儿十足,伍尔芙有那么神经病吗?一个神经病人能用理性写出那么多文学批评吗?能用意识流技法对传统文学进行创新吗?能将社会问题、哲学问题渗入自己的作品吗?

所以,迈克尔•坎宁安“新锐”不“新锐”仍是尚待讨论的问题,他不就是从后现代里面揩了点儿“达达主义”、荒诞派戏剧、蒙太奇手法,把艾米丽·狄更森充满死亡气息的诗学从文学的坟墓里挖出来发扬光大,以至于整部电影画面背景灰暗沉重,到处洋溢着死亡的气息,蒙太奇画面的频繁切换将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和21世纪初联系在一起,仿佛时间在前后穿插流动,但可惜的是,这并不是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品《达洛维夫人》真正特色之所在,完全没有关照人物内心和意识的流动,除了死亡,《达洛维夫人》中生与死、贵族与贫民、和平与战争、世俗与诗学等二元对位找不到一丝影子,更不要说原文的诗意与音乐美了。

 3 ) 时至今日我才了解,你的选择不是自我毁灭而是直面人生。

陈珊妮在《来不及》中唱到,路人嘴里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她写给死去的外婆。

见证过两场死亡,我深知自己将会为自己对他们的无端揣测遗憾终生。因为是我的偏见,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少了些许色彩。我自以为不再如此,而今却发现在阅读影片时又一次误读了生命。

三个不同年代的女人的故事看似无关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个故事其实表面上是互相矛盾的。Julian Moore饰演的角色跟片子里的Virginia Woolf都选择了自杀,一个在最后一刻选择了自我救赎,一个则是无怨无悔。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三个女人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便是如此。我曾经不能理解,如果说三人的行为都不算是逃避生活,那么伍尔夫跟Moore演的角色如此鲜明的矛盾用意何在,既然两人的行为大相径庭,那么其中必有一人是在逃避生活。然而我错了,伍尔夫的死不是她逃避生活的结果,正是她勇敢面对生活付出的代价。Moore的自我救赎则是另一种诠释

伍尔夫在丈夫和伦敦之间选择了伦敦,她知道呆在小镇是一种逃避,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刻意的隔绝换来的只能是内心更加汹涌的波澜。她并不是不感激Leonard为她所做的一切。Without Leonard, i might have shot myself long before. 正如片子一开始Woolf所写的那封信一样,他们都需要解脱。她不顾一切想要回到伦敦,在死亡跟表面的宁静中做出抉择,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我知道,你的自杀是你孤注一掷想要摆脱这宁静却是你丝毫不想拥有的生活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你最终勇敢选择直面人生直面本性的结果。我终于懂得,你的自杀不是逃避,它只是你勇敢选择的衍生物。你勇敢地追寻了你想要的生活--伦敦而不是里士满,即使代价是灭亡。此前,我一直将它误读为你渴望的一种解脱的手段。我知道我完全误解了你。

“我独自在黑暗里,深深的黑暗里,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面对的黑暗。 我要面对的是动荡和不安,那才是我的内心深处的愿望和我的本性。 因为你,我多希望自己能在这小镇的安静祥和中感到幸福。但是,如果让我在死亡和留在Richmond之间选择,我选择死亡。”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口口声声批判者自杀者的懦弱,却不知选择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我们还没有胆量去见证直视皮开肉绽血肉模糊,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对自己完成最庄严肃穆的仪式。何况,自杀并不总是意味着逃避。伍尔夫的自杀,是因为她勇敢追寻自己动荡不安的本性所做出的牺牲,对于她而言,逃避就是留在那片僻壤而背离自己的本性。相反,死亡却只是她勇敢的一个反映而已。


路人嘴里全是对别人生命的揣测。每当我听到他人将懦弱的名号扣于自杀者地名前,我会觉得他们才是真正的胆小者,他们没有勇气直面死亡,他们没有胆量在生活中光明正大的提起死亡,他们总是避讳着,生怕死亡在自己身上降临,他们如此刻薄地对待自杀者,将他们一概而谈描述为轻生,他们无端的猜测蒙蔽了自己看清本质的双眼,人类最自然的属性因为后天无端的臆想变成恶魔。死亡并不可怕,他只是生命中最严肃的一件事情而已。有时候,选择生死也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抉择,表面上的自我终结其中的原因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闭上我们世俗的双唇,默念祝福,给予每个生命充分的尊重。不理解不代表不尊重。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每个人的直面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无端的揣测他人的生命是最大禁忌。每个选择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原因。不过我想,即使以后,我的选择不被他人理解,但是我不会留下任何遗憾,就像伍尔夫一样。因为,我始终顺从着我的本性,我始终在直面我的人生,那些我生来就注定要去追寻的东西。



Dear Leonard,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4 ) 《时时刻刻》编剧讲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我母亲与我

转载自译言网,译者: zm_1805 原作者:The Guardian
原文链接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39946/275530

我得事先告诉你,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聚会上是很有趣的一个人。这么说,是因为即使在她过世7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常常把她想象成英国文学界的神秘女士,愤怒且悲伤,从文学史上某个昏暗的角落怒视过来,口袋里还紧紧攥着一块石头。
当然,她有过忧伤的时刻。这个我过会儿再谈。但是首先我要向不了解她的人宣布,当她没有沉浸在她阵发性的抑郁中时,她是一个十分热爱聚会的人。她可以就几乎任何话题谈笑风生。她浑身散发着魅力。她对别人说的话很有兴趣(虽然我必须承认,她有时也很打击人)。她热爱未来,期待着可能发生的奇迹。
身为一个无畏的女权主义者,她却很容易因为别人对于她着装的一句嘲讽,连日自责。她不容易自我鼓舞。并且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缺少时尚的细胞。同时,她对她的作品极度缺乏自信。她常常怀疑,她在小说方面“华而不实的实践”,很有可能和其它别人无谓尝试的成果一起,被束之高阁。
很多艺术家身前不被人欣赏,在后世作品却大放异彩,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对于伍尔夫这样一位充满魅力却同时敏感脆弱的女人而言,她患有阵发性的抑郁症,性冷淡,穿衣品味奇怪, 说起来就不像个足够坚强,能经历历史狂风大浪考验的英雄人物。更不用说和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同时期另一位现代主义者)相比。后者大肆鼓吹自己的天才,如同将军规划一场进攻一样,为自己的不朽英名做足准备。
70年前,伍尔夫投河自杀,享年59岁。其中部分原因还在于,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Between the Acts),彻底失败。像她这样,在身前对自己的成就如此不敢肯定的伟大作家,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从我自己的小说《时时刻刻》(The Hours)发表之后,因为伍尔夫是我文中的人物,我对她的生活和工作有了些(也许是很肤浅的)了解,却意想不到地成为了公认的这方面的专家。我很惊奇有太多人这样跟我说:“是,伍尔夫是很了不起,但是她成不了乔伊斯,不是吗?”
她确实成不了乔伊斯。因为她就是她自己。她有她的局限之处。她只写上层社会名流的生活,并且与性爱毫不相关。她所有的作品里一共只提及了两次浪漫的亲吻--- 一次在《远航》(The Voyage Out)一书,一次在《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一书。在这两本相对早期的书之后,她再也没有写过任何情色的片段。
但是说真的,我怀疑人们拿伍尔夫和乔伊斯相比,对她的偏见可能更因为她的写作多关于妇女,以及当时妇女主要掌管的领域--- 家庭事件。而乔伊斯就相对嗅觉灵敏,他写的大多关于男人。
身为女人,伍尔夫特别能够理解没有太多事情可干的女人们所经历的无助感。她知道,并且强调说,主持家务安排聚会的生活未必就一定是没有意义的生活。她使我们明白,即使是最恭俭的家庭生活,对于经历着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而言,仍然是了不起的征程,不管它在外人的眼里看起来多么平凡。她拒绝像其他大多数作家那样,忽视这种“平凡”的生活。
这也许和伍尔夫本身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有关。而且她也担心自己会被当成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被忽视。如果她担忧过多或是异常兴奋,她就会陷入绝望的精神状态,那时“抑郁”这样的术语相比之下,就显得十分正常了。在她清醒的时刻,她很擅长举办聚会。但别的时刻,她简直叫人无法安慰。她看到幻觉。她用天才特有的致命的犀利,猛烈抨击亲近的人,她的丈夫伦纳德(Leonard)首当其冲。而这苛刻的本领,即使在逻辑丧失的时候,也依然功力不减。这样的弗吉尼亚就一点都不可爱了。
黑暗的魔咒总会逝去,通常也就是几个星期的事。但是伍尔夫却常常笼罩在对下一次魔咒发作的恐惧中,并且她担心自己的精神状态太不稳定,而不能维持作家生涯。当她开始写小说时,她对自身疯狂的恐惧使得她写了两部相对传统的作品:《远航》(The Voyage Out)和《夜与日》(Night and Day)。她想向自己和他人证明,她(大多数时候)足够清醒,也可以像其他小说家一样写出正常的小说,而不是一个疯女人的胡言乱语和疯狂怒吼。她尤其要力图证明自己的健康,因为她的编辑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达克沃思(George Duckworth), 而此人曾在她12岁时非礼过她。不难想象,通过这最初的两本书,伍尔夫想向达克沃思证明,他并没有对她造成长久的创伤。也不难想象,同时期几乎没有男性作家身陷这样的境遇。
在《夜与日》出版之后,为了缓解伍尔夫的“黑暗魔咒”和燥郁不安,她和伦纳德搬去了里士满(Richmond)安静的郊区,并在他们自己住处的地下室创立了印刷社。这就是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的发源地。它早期的出版物包括了伍尔夫高度反传统的小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和伦纳德一起出版她自己的作品,造成了很大的变化。很突然地,伍尔夫就不再对任何人作出回应。她已经证明过了她有能力写出类似其他作家的小说。这样,就迎来了她创作的辉煌时期,该时期一直延续到她去世为止。她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雅各的房间》之后,紧接着出版了《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奥兰多》(Orlando),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这份新的自由对于伍尔夫成为艺术家很关键,却对她的阵发性抑郁治疗效果不大。抑郁症困扰了她的一生。当时,心理学还完全没有成形。虽然霍加斯出版社后来出版过佛洛依德(Freud)早期的书籍,但是当时伍尔夫却没有任何治疗方案可以借鉴。在二十世纪20年代,人们认为精神不正常起源于牙齿发炎,并最终感染大脑。伍尔夫因此拔过几颗牙,却并没有好转。
尽管如此,如果说伍尔夫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最深痛的悲哀的话,她通过奇特的意志显示,她也比几乎所有人都更擅长传递活着的美好--- 那份能够在一个普通的六月的星期二,生活于这个世间的平淡的喜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些粉丝如此狂热的爱着她。她知道生活有多么糟糕。但是,她仍然坚持相信简单永恒的美好,尽管美好往往转瞬即逝。伍尔夫对于世界的热爱与乐观,这份坚定值得我们信任,因为她是一个经历过生活最低谷的作家。在她的书中,生命生生不息,宏伟奢华,美妙绝伦;它超越障碍与挫折。
我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读《戴洛维夫人》。我很懒,不是那种可以拿本书读得如痴如醉的孩子(而且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我就读的洛杉矶的学校专为懒人修订的课程中,并没有收录此书)。我只是急切想取悦一个当时在读这本书的女孩。我希望,通过显得有文化一点,我可以获得女孩的芳心。
如果你还不了解,《戴洛维夫人》讲的是一个叫做克拉里莎•戴洛维的女人一生中的一天。这位克拉里莎•戴洛维是个52岁的夫人。在书中,她接受了个任务,遇到了已经没有火花的旧情人,睡了一小会儿,办了个聚会。这就是全部情节。
然而在此书中,我们并不仅限于克拉里莎的视角。人物间的思维意识不断交替,就像接力赛中选手们的接力棒一样。我们进入年老的求婚者彼得•沃尔什(Peter Walsh)的脑海;我们和克拉里莎的女儿伊莉莎白 (Elizabeth)一起购物;我们再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了弹震症,精神失常的老将塞普蒂默斯•沃伦•史密斯(Septimus Warren Smith)一起待一段时间。我们还进入了一些完全次要的人物的脑海中,不过都是很短的片刻而已--- 一个与克拉里莎相遇于邦德街头(Bond Street)的男人,一个坐在海德公园(Hyde Park)长凳上的老太太。我们最后总会回到克拉里莎身上,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随着她平常的一天的展开,她也被身边人的不同的悲喜剧所环绕。于是我们理解当克拉里莎,或者说我们所有人,在从事日常事务时,我们实际上徘徊于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并无时无刻不以我们的存在改变着它。
在《戴洛维夫人》一书中,伍尔夫断言,任何人一生中的一天,如果仔细观察,都蕴含了我们对于人类生命希望了解的一切,就像每一股DNA都蕴含了整个生物体的蓝图一样。从《戴洛维夫人》和伍尔夫其他的小说中,我们知道,没有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只可能是人们观察它们的方式不对。
我在15岁那年,是完全不能理解这些的。我看不懂《戴洛维夫人》,而且我也完全没能在那个女孩面前显得机灵(上帝保佑她,不管她如今在什么地方)。但是即使身为一个无知且懒散的孩子,我已经能够注意到伍尔夫语句的密度、对称性和强度。我心说,哇,她运用语言就和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玩吉他一样。我这样说的意思其实是,她在混乱与秩序间游走自如。她信手拈来,然后在句子似乎即将松散无序时,又及时将它拉拢结合进主旋律。
我在此之前唯一的写作经历还仅限于简单的告示。伍尔夫的句式对我醍醐灌顶。很有可能别的书籍中也有类似的叫人称奇的语句。事实上,我后来发现有一些书确实如此。阅读《戴洛维夫人》逐渐地使我变成了一个读者。
那次的首次阅读,使我既迷茫又心存敬畏--- 甚至可以说,它改变了我的信仰。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试图写一部关于伍尔夫和《戴洛维夫人》的小说。我虔诚地来实现这个理想。因为,其一,当一个人和天才站在一起时,他会显得比他本身更加渺小。其二,我是个男人,而伍尔夫除了是个伟大的作家外,更是女权主义的象征。长久以来,人们就认为她属于女性群体。
然而,我还是想写一本关于读书的书。尽管我年轻时并没有读懂《戴洛维夫人》的强大内涵,它却教会我纸笔的力量。对于我们一些人而言,在特定的时刻读了特定的书,是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和传统的带来小说写作灵感的事件(如初恋、丧失亲人、婚姻失败等)一样,是写作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我对于写出这样一本书仍有疑虑和担忧,但是我觉得与其写一本完全知道怎么写的书,在这份未知和刺激中锻炼自己更有意义。于是,我提起了笔。
我的小说《时时刻刻》是《戴洛维夫人》的现代复述版。我想知道,在当今这个妇女拥有更多选择机会的世界中,克拉里莎•戴洛维的性格会有多大改变。这很快就被证明其实是我的自以为是,无法让人信服。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戴洛维夫人,谁还想再要一个翻版呢?
固执如我(固执其实是小说家一项重要素质),我很不情愿就此彻底放弃此书。我试着将它改写成两条线,让关于现代戴洛维夫人的章节和伍尔夫当年写此书时代的情形交替出现。在那个年代里,她不安多疑,却写下了这本不朽的著作。我甚至还试过在奇数页写伍尔夫的故事,在偶数页写克拉里莎的故事,这样在每次翻页时,两个故事就会亲吻。这个主意现在在大众面前说起来很像无稽之谈,但是在我一个人孤寂地思考时,却显得可行得多。
然而,即使加入了第二条线,这本书感觉还是不对。它始终不能散发出文学的气质,而固执地只是一个小说的构思,而不是真正的小说本身。
到这时,我几乎已经决定就此放手,重写本书了。但是一天早晨,我坐在电脑前,开始思考为什么伍尔夫对我如此重要,以致于我愿意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就她和她的作品,写一篇注定失败的小说。诚然,我热爱《戴洛维夫人》,但是每个小说家都有自己钟爱的许多部作品,他们却很少有人感到有必要为了本旧书来写一本新书。(我唯一能想起的例外是让•里斯(Jean Rhys)的《藻海无边》(Wide Sargasso Sea)。当然,这本书是从罗切斯特(Rochester)先生的第一任妻子伯莎(Bertha)的角度来重新讲述了《简爱》(Jane Eyre)。)
那么,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坐在电脑前,我想象着克拉里莎•戴洛维,继而又想象她的创造者伍尔夫,站在她的身后。然后,完全没有征兆的,我想象着我母亲站在伍尔夫的身后。
我开始思考这一切,然后我意识到我的母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第三个女性的合适人选。我的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正是伍尔夫称作“宅屋里的天使”的那种女人。和许多这样的天使一样,我的母亲将她的一生献给了这个对她而言极其狭小的天地。她在我眼中,一直像个亚马逊女王,却被捕获到这郊区,被迫生活在这个难以容纳她的牢笼之中。而这一切,又似乎命中注定,难以逃脱。
我的母亲通过对任何细节吹毛求疵来掌控她对生活的失意。她可以为了决定聚会上鸡尾酒的餐巾而花费大半天。她每顿饭都做得极其精致,却仍然不住担心做得不够好。细菌终于决定不再进驻我家,因为它们在此完全没有生存之地。
坐在电脑前,我开始思考……如果你把最终的目标去掉(这目标对其中一个女人是小说,对另一个,是一个任何糟糕阴暗的东西都不能生根的完美精致的家),剩下的,其实是相同的努力--- 努力去实现一个理想,与崇高相接,创建出无论多么了不起的双手和思想都无法创建出的宏图伟业。
从某些最基础的层面上来看,我的母亲和伍尔夫是在从事相同的伟业。她们都在追求无法实现的理想。俩人都永不满足,因为她们的成果,不管是小说还是蛋糕,都不能而且永远无法与她们的理想相称。这个理想,好像永远飘忽在遥不可及的前方。
在伍尔夫的遗志下来看,这样的等价是对的。她一再强调,没有生命微不足道,女人的生活比男人的更容易被忽视。
因此,我将我的母亲改名为劳拉•布朗(Laura Brown,名字来自于伍尔夫的文章《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Mr Bennett and Mrs Brown)》),这本书被修改成了三条主线并行。我按照这样的构思写下去。
尽管一个伟大的作家什么时候说起来都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不管他或她的人生以及其他事件如何,伍尔夫却很可能是女性生命最伟大的编年史编撰者。她塑造的女性形象从不是声明显赫亦不是臭名昭著。她们拥有的技能都只是传统的女性技能。戴洛维夫人和《到灯塔》中的拉姆齐太太(Mrs Ramsey)一样,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女主人。她们都非常擅长组织晚宴,使晚宴上每个人都不受拘束并有参与感。她们确保食物和中央摆设完美无瑕。这样的技能,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已大大贬值。我们如今更倾向(也最好是这样)女人能够负起更大的职责。而这些职责,即使在2011年的今天,仍然更多是赋予男人身上。
伍尔夫的天才,部分还在于她从不贬低她创造的女性角色,也从不夸大她们的功劳。反而是她小说中的男人们让人感觉到有点可笑:理查德•戴洛维(Richard Dalloway)在法庭上干着一份渺小的工作,拉姆齐先生需要人们对他的智力、能力与潜能不断地给予肯定。在书中,当男人们不断工作,并对他们在世间的地位沮丧叹气时,女人给她们的男人和家庭注入生命。女人是房间里流动着的电波。女人不仅是安慰的源泉,也是活力和智能的源泉。她们知道,当我们的工作最终被年轻人接管,我们的尘世工作被束之高阁之时,我们仍然需要食物和爱。
伍尔夫对于这一切尽管写得十分睿智,真实生活中却并不如此肯定。这一点其实并不算意外。在她的眼里,她的姐姐瓦内萨(Vanessa)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瓦内萨有孩子有爱人,有一种敢作敢为的气概,伍尔夫甚至愿意成为瓦内萨的画中人。伍尔夫承认,她的姐姐未必是学者中最聪明的,却拥有炽热的激情,而她自己,则是个干枯不育的老处女姨娘(她和伦纳德的婚姻是友善的,却没有激情),终生写书。尽管这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与生儿育女相比,终究相对枯燥。
即使她写出了《一个人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这样的作品,她仍然有着上述想法。早期的女权主义,实现起来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难。你也许可以说,衡量一个艺术家的伟大与否,就看他是否能够超越他或她本身的个性、对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其它小毛病。伍尔夫为女性呼吁平等,但同时,也因为自身没有后代,而觉得活得很失败。
令作者、代理商和编辑们意外的是,《时时刻刻》(这原本是伍尔夫对于《戴洛维夫人》一书最初的命名)不知什么原因,逃离了似乎是它显而易见的命运安排--- 被伍尔夫的一小群粉丝阅读(很大可能还不被认可),然后以仅存的一点尊严,向剩余的读者进军。它销量还不错(如果以畅销书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最大的惊喜是,它还被制成了电影,且大受欢迎,由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扮演弗吉尼亚,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扮演克拉里莎,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扮演劳拉。很多人问我,我觉得伍尔夫会对书和电影怎么看。我肯定,她不会喜欢我的书--- 她可是一个非常凶暴的批评家。她估计也不大会喜欢这部电影,不过我还是愿意认为,她看到自己由美丽的好莱坞电影明星扮演应该会很高兴。
 
我的母亲,作为小说中唯一活着的人物,对小说并不满意,尽管她勇敢地表示她喜欢。我实在愚蠢,居然会认为她会对此事很高兴,因为我把她的生命看得如此重要,必须写进小说。我却没有想到,她会感到被曝光,被背叛,以及被误解。母亲们,永远不要让你们的孩子成为小说家。
在小说出版几年以后,电影还在制造之时,我的母亲被查出来患有癌症。因为长期没有检查出来,到发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在确诊后,我母亲活了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我和我的父亲,姐姐一起,在洛杉矶与她相伴。我致电给电影制片人斯科特•鲁丁(Scott Rudin)。我说,我的母亲估计看不到电影上映了,能不能请你安排,让她看到目前你已经拍出的电影片段?鲁丁当时只有20分钟的日常纪录片,他派人送到我家。我把碟片插入电视,而信使则在另一个房间耐心地等待。
于是我和我身患绝症的母亲,一起坐在从我15岁那年就买回的沙发上,观看朱丽安•摩尔扮演着她,仿佛又回到她年轻的时代,神采奕奕。
这在世间万物之间只能算是一件极小的事情。它是一件微小的恩惠。然而,十年之后,我仍然为事情的运作方式感到惊奇。在岁月长河的一端,伍尔夫开始写作一部新的小说。她担心这会不会只是一时的好奇心驱使,会不会是人类又一次失败的实践。而这实践者疯狂远多于天赋,只是一个壮志未酬的作家,每天关注于世间普通妇女的生活。她们被战争、折磨以及整个人类的谋杀所困扰。在岁月长河的另一端,70年后,我的母亲这样一位理论上可以出现在伍尔夫书中的人物,观看着自己由才华横溢的演员扮演,知道(至少我希望她知道)她的生活远比她自己所敢想的要有意义得多。

 5 ) 《时时刻刻》中的象征与符号

写在前面

女性主义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显得过于庞大了。实在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所以我也没有用女性主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妄想。只是浅薄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象征与符号这个切入点,给予这部电影片面的分析。

片中的象征手法随处可见,而且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并且对比了三个主人公不同的境遇。而且这种对比非常工整。



同大多数影片一样,水总是作为情感的象征予以呈现。水是该片的一个视觉主题,它的形象反复出现,给人以暗示。影片从三个主人公清晨洗脸开始,水的形象第一次对比出现。片中的伍尔芙,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以及其他精神疾病。她不能象身边那些“健全”的人那样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始终存在于危险当中。就象她生活在伦敦郊区的一个小村庄——河边。河水意味着过于巨大的情感,让她不能掌握。所以伍尔芙最终只能自沉于水,河水淹没了她,情感淹没了她。罗拉的故事里,水的出现得宜于魔幻现实的手法。当罗拉躺在宾馆的床上,内心受到压抑的情感瞬间迸发了出来,激烈的有如洪流。但是罗拉并没有就此覆灭。挽救她的,可能是她腹中的孩子,也可能是《Mrs. Dalloway》书中的那句话:你不能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寻找平静。理智战胜了情感。而此刻,对于生活的意义,罗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与前两者生与死式的情感历程相比,生活于当代的克拉丽莎,对于控制情感,就象关闭水龙头一样轻而易举。也就是说,情感失控这个问题虽然也会不经意间突然出现,但是已经不能造成什么威胁了。

孩子

影片将女性头脑中的独立思想比作女性身体里的新生命。我们知道,伍尔芙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她的文学作品中,《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奥兰多》等作品以犀利的笔锋表达了她对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地位的强烈不满,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因此,她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尊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成为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影片中,伍尔芙刚刚发现自己怀孕。隐喻女权主义当时刚刚处于萌发的阶段。罗拉已经接近分娩,说明女权主义经过随后在三十年时间,已经接近成熟。到了2001年,克拉丽莎的女儿已经接近成年,说明女权主义已经硕果累累。女性也真正实现了自觉自强自立。

男人

三个主人公这一天的生活里,都有男人出现。伍尔芙的男人,与其说是她的丈夫,不如说更象她的监护人和统治者。这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男女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但却是不被人注意的。她的丈夫一直强调她的病情,并以此来压制伍尔芙的情感。在丈夫的监护下,伍尔芙的人身自由是不完全的。甚至在伍尔芙投河前的遗言中,身为女性主义先驱的伍尔芙自己也不自觉的认为,自己是一个累赘;自己离去后,丈夫的生活会更好。罗拉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她仍不是一个实现独立的女性。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只是一个家庭主妇。除了在丈夫生日这一天为丈夫做一个蛋糕来表达她的爱以外,她想不出自己的价值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丈夫和孩子的面前,她不能哭泣,她必须象其他“正常人”一样积极向上,对生活佯装满意,同时隐藏感情里消极的一面。同时接受她是丈夫的附属品这一事实。这也是她企图自杀,企图离开的原因。她离开以后,确实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这种实现,却付出了抛夫弃子的沉重代价。而在克拉丽莎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种种特征。她和伍尔芙的地位,完全发生了置换。男人在她这里,成了被照顾和被挽救的对象。伍尔芙为她的男人而死,而克拉丽莎的男人为她而死。而且没有男人,她依然可以坚强的活下去。去了解生活的意义。

女伴和同性之吻

有人说这是一部同性恋影片。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都表现出同姓恋的倾向,并且各有一次与同姓接吻的镜头。但是在我看来,与同性的亲吻,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表现,即不以男性之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三个主人公的女伴是作为正常女性社会的代表出现的,给予三位主人公以衬托。伍尔芙的姐姐(文尼莎&S226;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是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S226;贝尔的妻子。他们同属于“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圈子。)在影片中被描写为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女性,带孩子,走亲戚,陪丈夫应付饭局。伍尔芙不希望她离开,想从她的身上寻求同性的支持。可是伍尔芙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女性意识还只是个别现象,女性之间还不能互相支持。伍尔芙对姐姐的亲吻,也是强迫式的。罗拉与其女伴之间的关系有所进步。她的女邻居是典型的良家妇女形象,默默的生活,陪伴丈夫,把丈夫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给丈夫生一个儿子作为最大的心愿和任务,即使有失去生命的危险。罗拉与她的女伴互相支持。给予精神上的暂短安慰。克拉丽莎的女伴,我们从影片中知道,是克拉丽莎多年的朋友,而现在与她是同性恋关系,这种关系已经维持了十年之久。克拉丽莎本人也欣然接受着这种关系。没有男人,她也能生活的自在。也就是说,女性独立的进程终于完成了,尽管这种完成要借助这种过于偏激的同性恋方式来实现。

买花

伍尔芙一边走上楼梯,一边说“I may have a first sentence.”这第一句话就是:戴罗薇夫人说,“我要自己去买花。”自己去——不受他人干涉的独立行为。女权运动最初的宣言。但是现实中的伍尔芙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她只能在她的创作中享受独立。现实中的花朵,与(小鸟的)死亡同时平静的出现。暗示出伍尔芙只能以死来寻求解脱。罗拉依然没能自己去买花,清晨当她起床,她的丈夫已经把花买回来了。她的丈夫把所有事情都为她做好了。活在这样的生活里,毫无生趣,出逃是必然的。直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才把这个故事里的想法变成现实。

从20年代的英国作家伍尔芙,经历了罗拉的故事,到现代纽约的戴罗薇夫人,电影描述的是一条女性自我认知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位女性都是精神领域内的自我放逐者,她们游离于时代,同时又以自己方式固执地抗拒现实。她们在《时时刻刻》中交叉出现,犹如一次相互轮回、一次在特殊时空内的重逢,原先她们独自的精神幽吟在这部小说中汇成了女声合唱曲。而同时又通过20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精神风貌,来反映西方整个20世纪的精神特征。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 请到我的BLOG
http://acloudonskyside.blogbus.com

 6 ) 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三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而在这一天中她们都作了一个影响她们一生的决定。这就是整部电影的基本内容。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内容,但我得知这部电影的内容并不是由关于电影本身的介绍而来的,而是从它的同名原著小说得知的。因此一个好的故事内容和主旨,与其说是电影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原著小说或编剧的成功。电影是一种很注重形式的艺术,所以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单要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还应该要有富于表现力的形式结构。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这应该是每一位制片人的永恒追求吧。
    
    而“the Hours”这部电影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电影一开头就已经吸引了我。Virginia正在疾书遗言的手;她丈夫回家发现她留下的信并冲出门外寻找她;Virginia从河岸慢慢踏入河流中央并逐渐被河水淹没。这三个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场景,本来有着明显的前后顺序,却被切割成许多画面片段拼凑在一起,仿佛是同时发生似的,一直到Virginia的身躯沉入了河底。至此,一段别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辑告以段落。仅仅一开篇就已经令人有这种穿越于时空之间的感觉了。而这种时空的穿越正好说出了这整部电影的基本结构。
    
    三个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女人( Virginia, 1923, Richmond England/ Laura, 1951, Los Angeles/ Clarissa, 2001, NYC), 在她们人生中的一天里所做的事情肯定是不同的,影片不停地切换于这三个女人的故事中,这边Virginia构思着她的小说,那边Laura准备跟她儿子做一个生日蛋糕给她的丈夫,再另一边Clarissa正在为一个party忙得焦头烂额。这些情节本来毫不相关,然而镜头肆意地切换于其中却一点也不令人感觉唐突和不知所云,甚至还感觉十分流畅和自然。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主要是在于发生在这三个身处不同时空的女人身上的故事中拥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了,如被命运作弄般。而这些共同之处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却真的需要特别注意细节才看得出来。我这里想列出几点:
     1, 她们故事的开头都是先拍摄她们的配偶(男人或女人),然后才从配偶的身上将镜头带到她们身上。这似乎暗示着这些人虽然都是她们所谓最亲近的人,但是却一点都不了解她们,也满足不了她们。
     2, 她们的第一个镜头都是睡在床上,甚至睡姿与方向都一样。
     3, 醒来后她们都面带一副迷茫、压抑的表情,似乎对这一天要怎么过感到无比的茫然。
     4, 故事中她们都有与孩子们(外甥/儿子/女儿)做过沟通交流,而且都是她们故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孩子们也都并不能解决她们的问题。
     5, 分别都有来访者在她们的这一天里探访并与她们交谈,而且来访者都令她们做出了异乎寻常的事(亲吻姐姐/亲吻同性邻居/在厨房里忽然情绪失控)。
     6, 她们的故事中都发生了与自杀有关的情节。
    
    电影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细节镜头,正是这些共同点令她们的命运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因而镜头虽然变换于三个女人,但某些时刻却流畅得令人有种其实只有一个女人的感觉。
    
    影片在镜头剪接上的连贯也很大程度与它出色的电影配乐有关,主要是无声源的背景音乐。每次女主角们受到重大感触而内心思绪汹涌时这段旋律就会响起;而当其中一位女主角的经历在另两位女主角的生活中遇到共鸣时,这段旋律也会陪我们穿梭于这三段时空。影片中还有一段有声源的音乐,就是当Clarissa的那位朋友提前到访而她厨房里忙东忙西时,客厅里正在播放着一段女高音的美声,那段歌曲令人听了感觉整个脑袋的弦都紧绷了起来。我们都知道,弦拉得越紧就越容易断,这也恰恰预兆及照应了之后Clarissa如“断弦”般的突然情绪失控。
    
    另外,影片在色彩的设计上也下了许多功夫。首先,三个女人的生活环境的色调有所不同,Virginia与Clarissa的都偏向于白色和蓝色这些比较冷的色调。这可能与Clarissa与Mrs. Dalloway之间的联系有关。窗外的雪、墙壁、床单,甚至买回来装饰用的花都是白色的。相对于她们的冷色调,Laura的家则是属于暖色调的黄色。这也的确很适合,努力工作的丈夫、可爱听话的儿子、温柔美丽的妻子、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这一切的确怎么看都像是那种典型“美国梦”式的幸福家庭。然而当Laura丈夫从我们视线中离开,Laura硬撑的灿烂笑容嘎然而止之后,所有的讽刺都在这些黄色的温暖假象中显现出来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电影里演员们(Nicole,Julianne等)出色的演出。从Virginia那副苍白僵硬表情中透露出抑制的疯狂,到Laura隐藏在她甜蜜温柔声线后的绝望抑郁情绪,再到Clarissa用自信夸张的话语动作来掩饰内心的无助等等。这部影片的台词不是很多但都很精辟,几乎没有什么无意义的语句,而且充满了诗意的唯美。这也与电影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由于台词不多,因此演员在动作表情方面的发挥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感觉这部影片真的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演员们用她们的声音、肢体、表情来上演着一部戏,戏的名字就是“三个女人的一天,她们的一生”。反正我是被她们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完全想象不出Virginia、Laura那副身躯脸孔在戏外竟是属于另一个真实个体的,而这种真实生活中的形象与她们戏中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我都几乎担心她们拍戏久了会不会引致人格分裂,如此敬业地投入到角色的感情中。

    正是这所有的镜头剪接、配乐以及色调设计等“技术”范畴的出色工作,演员们一流的精湛表演,与故事内容主题本身亲密无间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这部难得一遇的好电影,以它的艺术价值征服了众多观众。

 短评

直面人生,然后放弃它。

5分钟前
  • 推荐

【B+】美的简直像艺术品的电影,尤其配乐简直了。与云图同样的平行剪辑+独白的方式去诠释生命,但却技高一筹,不过不太理解les的设定有何作用。没给五星是因为还是觉得看的不够懂,但不妨碍我对它的敬畏,对,就是这个词。

1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每一句都戳中内心。尤其是这一句: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

1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18分钟前
  • shu
  • 力荐

妮可演的伍尔芙,很入神.

23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2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如何与微不足道的空虚日常做斗争,如何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如何放弃裹挟你至死的责任和习惯

31分钟前
  • 乌鸦
  • 力荐

深刻有余,乐趣不足

32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为什么“如愿以偿的死了”不可以被歌颂,为什么只有“战胜死亡”才是可歌可泣的。

33分钟前
  • 荒木
  • 推荐

Three Different Women. Each Living a Lie.简而言之呢,就是这部作品用非常娴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感觉。

35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当灵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件再微小的事也能摧垮肉体的意志,远离它,摧毁它,不用再臣服于这世间的所有准则。而你,只是不甘平凡

3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是我选择生存。

4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三个女人A、B、C在不同时空里生活,挣扎在爱、自由与死之间。一本书穿插其中,成为纽带——《达洛卫夫人》,A是这本书的作者,A正在创作它;B在阅读它,并深受其影响;C被患了爱滋病的诗人男友唤作达洛卫夫人,C的生活与书中同名女主人公的生活恰好有着重合之处——着迷于这种三段式的结构。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其实有空间做得更好,如果时空交错和匹配剪辑像前十五分钟那样一直延续下去,而不是仅仅作为噱头。看起来这部片子在某种意义上审判了女性解放(疯女人自杀,抛弃丈夫和孩子的女人孤独一生儿子同性恋加艾滋病,斯特里普愿望落空),唔,说到底还是演技好。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讲真生活真的是越过越没意思的,现在我30岁了,待业中,过去的踌躇满志早已在重复的生活和每况愈下的行业中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脸越来越垂,肌肉流失得越来越快,看书和看电影越来越难集中精神,看到啥都已经见怪不怪,刷淘宝时都带着一种“又被消费广告占据了我的人生”的沮丧。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自己又没动力干啥有意义的事,看透生活很难,热爱生活也很难,现在能想到的所谓“不负韶华”的底线,就是把每件小事都认认真真做好,吃饭就痛快吃,睡觉就安然睡,健身就咬牙坚持一下,和别人聊天就认真聊。心有旁骛就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妇女节被大数据推荐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个励志片,没想到很致郁,但是确实拷问灵魂:你到底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

53分钟前
  • 嘟哔嘟哔
  • 推荐

Julianne Moore 的那个角色感人。

56分钟前
  • 柳具足
  • 推荐

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我以为,这只是幸福的开始,而这其实就是幸福。这转瞬之间。/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最后,认清它,热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伦纳德,永远记住我们之间的岁月,那些岁月,永远记住我们的爱。And the hours... ——弗吉妮娅·伍尔芙

6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我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1小时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做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但一些事情却在平凡的天天中确实发生会觉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平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便是生活真面目唯可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制造惊喜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的圆我们总得活也总得死活法和死法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孤单和寂寞我比谁都清楚若是有颗不甘于寂寞的心那便很难过一旦有了欲望他的心变会污浊便会烦烦躁不安于一个女人说一旦她拥有了对爱情幸福家庭的期许她的心会变不安有了爱想要更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变越想要越空虚

1小时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重看,带有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诉求。抛下所有,选择你想选择的,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1小时前
  • 曾于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