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

DVD

主演: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王雪洋,汤杨,王小凡,戴文燕,林源,孙庆昌,尤芳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红 剧照 NO.1青红 剧照 NO.2青红 剧照 NO.3青红 剧照 NO.4青红 剧照 NO.5青红 剧照 NO.6青红 剧照 NO.13青红 剧照 NO.14青红 剧照 NO.15青红 剧照 NO.16青红 剧照 NO.17青红 剧照 NO.18青红 剧照 NO.19青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青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青红(高圆圆 饰)出生于贵州,但其实她的家人是60年代才迁往这里,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父母很是希望回到故土,然而青红已把这里看成家乡。她19岁,遇上当地农民出身的小伙子小根(李滨 饰)。青红和小根之间纯洁的初恋却被父母阻止。父亲的高压管束,令青红心中绝望不已。  青红的初恋就这样充满了苦涩,她对家庭充满反抗和叛逆,绝食来对抗父亲的强硬态度。但都无法改变父亲的铁石心肠,不但如此,父亲已经决定不顾一切要回去上海,全家搬迁的日子近在咫尺。青红和小根的分离也成了必然。  他们来到后山,小根面对满怀心事而显得冷淡的青红,爱恨交织,把她占有。小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而这段初恋,这个年代,也毁了青红的一生。想唱就唱的夏天麒麟特战队之机甲核心玩大的灵界转生大巧局伤害智利说不奇葩生活纵然之后5大周小冰人 第二季要命法则乾隆皇与三姑娘奇犬良缘欢乐喜剧人2017罪城苏布拉:风云再起第一季三十里铺霸王花演员攻略之隐形恋人权力的堡垒第二季杀人鲸我的出走日记合适婚姻龙与虎OVA:便当的精髓姚明年2021爱奇艺为爱尖叫晚会岭上花开圣所镇:女巫传说第一季夜间法庭第一季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南京的那个夏天Side By Side 身旁的人简言的夏冬无处藏私奇招尽出星际迷航:发现号 第二季火箭:南比效应KING OF PRISM -Shiny Seven Stars-拍电影 A

 长篇影评

 1 ) 只因王小帅——上纲上线说《青红》

  一部滥片。
  看了三十分钟以后,我对《青红》下了断言。
  也许某些影片可以用缜密的推理和浩大的场景在影片最后时刻翻牌,可是凭直觉我知道《青红》不能,它的后半场只能更加滥下去。
  没什么,只因为它的导演是王小帅。
  
  人间五月间,备受瞩目的《青红》浮出来了,紧随《世界》后,我们看到了各路媒体的竞相炒作,嘎纳、公映、献给三线…《青红》大大的冒了一个泡,帅导挎着高圆圆的四处宣传也远比贾樟柯高调的多。显然,时隔五年,在《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柏林捧了银熊后又一次摘奖,让我们的小帅导演分外的牛起来,甚至面对票房的肾虚,仍捂着腰子微愠观众不懂得艺术电影欣赏……。
  我权代表个人,不厚道的说,王导还不如不拍《青红》,这样《单车》还能让大家在初尝六代的新鲜中永生,同着《苏州河》同着《小武》……而不是捆绑着《青红》,一起被五年后越来越清醒的我辈观影者重新审视。我们,看过《青红》,反思《单车》,感觉被欺诳后,最终失望的合上了这本,叫做“王小帅电影”的书。
  电影《青红》本身的问题太多,所以,我,只好上纲上线的说说了。
  
  一、小帅镜下无魂灵
  电影须有人物,否则就成了风光片。电影人物须有灵魂,否则一部电影就成了别人家的相册。看《青红》,越看越陌生,人物越来越隔膜,80分钟,你可能搞不明白强奸怎么就发生了,100分钟看完,哈哈彻底晕菜,你会完全不知道何谓青红了。。
  《青红》DVD包装上有三行字“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过?”呵呵,这真是再拙劣不过的噱头了。
  我们不妨就这三个“十九岁问题”咄咄逼人一把,问问小帅导演,你的人物灵魂何在?
  1、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关于爱情问题。
  恕我眼拙,在这个影片中我根本看不到爱情。
  青红和小根之间:我只看到青红家门口远远的小根身影,看到他捏着新发的工资在商店晃悠,之后一个鞋盒出现在青红桌斗,再之后一双红高跟鞋嘎哒哒踩在面无表情的丫头脚上。。。青红,作为这情感关系的另一端,从始至终保持着冷漠的表情,上上课、洗洗衣服、参加个舞会、跟父亲顶一两下嘴,,,你看得出这姑娘有爱过吗?这两人的表现相加和,就代表他们之间有爱情了吗?爱情,就是这么微妙,不是刻意流露,或者刻意掩藏就能营造出来的,中国文艺有句老话“造境”,《青红》在“境”上完全斗不过《孔雀》。
  再说说珍珍和吕军:依我看,他们间所谓的爱情更多来自“欲”,珍珍口里第一次提到吕军就是“帅”“把农场姑娘肚子弄大了”,还有舞会黑暗混乱中不合逻辑的接吻(如果吕军真是殴斗一方的老大,他可能不管兄弟们跟那踏踏实实接吻吗?),去工厂实习回来对青红坦白“发生关系了”,还有最后二人“私奔”。这种新发育好的少女对爱和欲的混淆在那个年代是真实的,可是,对于哪个年代,“欲望”不是真实的?当小帅想要纯情奉上的“爱情”在男女主角身上溃不成形时,配角身上的“欲”就只能显得东拼西凑了。
  说到这里,插一句关于吕军,虽然他的形体表演(舞会上那段迪斯科)被很多评论吹捧了一番,但我同样看不到吕军的灵魂,他和小珍在一起是为什么?那个怀孕的农场姑娘怎么回事?逼婚又是怎么闹的?不想则罢,细想之下,《青红》中的人物,除了“父亲”贴了一脑门子的“回上海”“女儿别出事”的条符外,别人全部面目平平。
  
  2、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关于想法问题。
  忘了谁说过中国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摸不着想法。当然这也成了中国电影的最大想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虚实实间,一些人生悲喜在上演。
  我不赞成“没有想法论”。一个电影,一个人物,总要表达点什么吧,电影总需要点想法或干脆傻瓜点说——人物需要有点追求吧,当然,它可以很具体,象《孔雀》中姐姐要当伞兵哥哥要娶媳妇,也可以很模糊,象《活着》中的葛优、还有阿甘,说不出一二三四,但却满目疮痍或快乐筋道的“活着”。
  想法的传达,可以是当头棒喝,也可以是潜移默化,好电影,就能做到不管它的想法明朗与否,最终会让你感同身受。如看一些不错的美式大片,最后当该拯救的拯救了,该审判的审判了,你会长长的舒口气,不知觉间也完成了两百分钟的“想法”,浑身舒坦。再如,看《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当曲终人散字幕缓缓爬上银幕,你也会盈着泪懂了蝶衣的一生,也会嗒然若失在泳池里,感觉被满捧的青春噎得窒息,也会……
  好了好了,说回我们的《青红》,父亲是整部影片中最有想法的一个,从头到尾“回上海!”,他是个完全符号化的“概念人物”。可能有相当一批观众在回上海问题上困惑——老外都不大理解,而当年的城市知青则共鸣异常。这是父亲这个人物存在的最大意义,也是片末字幕“献给三线父辈”之所以点睛所在。然而,这个父亲,让我觉得缺失,因为他——没有父性。
  呵呵,肯定有人会辩解说他的严厉云云。但是,我想引句海明威的话:不存在典型,典型是说谎。这个被认为是《青红》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原来只是王小帅为了“献给三线父辈”而说的一个执著暴躁的谎。
  而我们的青红呢?她的脑袋瓜子里是什么?爱情嘛?看不出来。热爱贵州吗?没有眼神流露。她太木太木了,不是性格问题,就算一个多么沉默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都会有本性流露,可青红实在是让我看不出她的任何想法、任何追求啊!
  十九岁的小根,匆匆几个镜头,是个被利用的角色,他的任务是告知观众这个故事最后是悲情的。他是青红可有可无的所谓男友,是父亲的眼中钉,是全家返城的威胁者,关于他的镜头最后他倾情奉献了一个青涩的强奸,勉强完成了他在片中的人物价值。
  惜哉片中那些年轻的十九岁们!那些三线的后代们,虽然广播体操在做,虽然蜂窝煤在打,虽然迪斯科在跳,可是,我,仍然,不懂你们的——想法。
  
  3、十九岁时你有没有……过?关于性和强奸。
  其实整部片中,最失败最搞笑的就是强奸那段,可能编剧导演也觉得对二人情感的背景几乎是交了个白卷,所以来了个“你忘了我们在这里的誓言了吗”的对话。为了增大强奸的可信性,还让小根顺便说了句“我喝酒了”。本来应该很美好的爱与性,被这样很别扭的绑上了,这个强奸,更象是对观众的施暴,甚至可以说是小帅导演对自己逞论的“十九岁的爱情”的施暴。不论他怎样赘述父亲的“返沪情结”和对“保住女儿贞操”的执迷,用以渲染贞操的危如累卵;也不管他为了营造那个时代“青春仪式”的荒凉与畸形,如何在片末“严打”的喧嚣中把小根的青春用“强奸犯”枪毙掉……这个强奸都是太过生硬了。
  我们不妨这样想:编剧导演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就打算要强奸掉青红,所以让父亲忠心耿耿以女儿贞操的捍卫者身份出现。这样,青红和小根之间有没有爱情,有过什么誓言并不重要了,没有小根,也会有小枝、小叶,他们会以任何一种模糊的面孔以任何一种不管成立与否的理由,在返回上海前把青红强奸掉。如此一来,小帅爽了,外国评委乐了,而我,犹如被逼着看了一个使用器械的A片,如噎在喉,骂也不是,扁也不爽。
  
  另、既然说了“小帅镜下无灵魂”,就再说说《单车》,小贵,一个字“轴”,小坚,一个字“阴”,周迅扮的小保姆,就是一个“呆”,同样是高圆圆扮演的女同学,仍是一幅看不出爱恨情仇的冷样子。圆圆啊圆圆,五年过去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这一张已初见憔悴的“清纯”脸蛋,怎么表演的还是这种“一青二白”的角色呢,无限同情中……
  
  二、好好的故事就这样糟践了
  凭心而论,《青红》本应是个好故事,头尾完整,有冲突有场景,人物数目多少适中,性格也不那么平均。。。如果是我讲这个故事,主线会是这样:
  少女青红热爱自己出生的故乡,和当地青年小根恋爱,两人的爱情成了父亲执著半生的返城梦最大的威胁。虽然父亲百般阻挠,但是这对恋人在小珍的帮助下,仍执著的爱着。随着父亲的不断努力,回上海的日期日渐临近,两人终于在最初盟誓的地方完成了青春的仪式,相约永生不忘。而恼羞成怒的父亲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把小根以强奸罪告了,青红自杀未果,最后,带着腕上的伤,带着心里永远的疼痛,在小根被枪决的早上,离开了这片她出生、成长、奉献贞操、埋葬爱情的地方——。
  
  三、讲故事的深与浅
  其实写完上面的故事构思,我又不太想阐释原来计划要写的“讲故事的深浅”问题了。一个故事琢磨透了,远近深浅自然就出来了。反之,就会怎么看怎么别扭。还是举例说明吧!
  例:说深了的地方——父亲执著要回上海,这块用的笔墨太多了,其实他不必要每个镜头都是大喊大叫,“回上海”挂在嘴上,只要在开头和几个冲突镜头中表露出来就够了。还有,小珍和吕军的事说的太多太深了,小珍应更多作为青红的朋友而存在,她和吕军的事给几个结论性对白就够,足以营造青春的叛逆味了。。
  说浅了的地方——哈哈,那还用说嘛?当然是青红和小根的感情了。浅到苍白,浅到难以成立。
  
  四、第六代,你们将往哪里去?
  看完大器晚成的顾长卫《孔雀》,看贾樟柯《世界》,再看《青红》,,,至此,稍微有点较真儿的观影者,都会如我般不得不停下来,把六代作为一个不断浮出的集群,再集体审视一番:
  贾樟柯,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
  张元,从崔健的MTV、《北京杂种》、《东宫西宫》,到《我爱你》《绿茶》,选择了“被主流诏安”。
  张扬,从《爱情嘛辣烫》到《洗澡》《昨天》,仍在主流外摸索自己的风格。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太美了,《暖》则面孔太平,他能走老谋子的路子吗?
  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都很特别,但,总觉得陆川是个没长性的人,风格太飘~~看他下一部了。
  娄烨:不用说了吧,《紫蝴蝶》巨差,让人感觉《苏州河》是“碰上了”。
  王小帅:《青红》毁了《单车》,在盲目的自信和渐少的热情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

  六代,难道只能用利用布景师、道具师的手再塑你们所能驾驭的那个年代?往前或者往后再走一步,就这么难?别着急慢慢讲透一个故事或拍活一个人,就这么沉不下心?。。。需要天才?还是沉敛?要国外拿奖?还是浮出水面?。。。此刻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钟爱陈凯歌对人性的挖掘、热爱张艺谋的视听世界、爱田壮壮,爱姜文……
  弱弱的问一声,六代,在慢些走、稳些走之前,你们想好了没有,要去向何方?

 2 ) 含剧透 I 当社会认可男人99%拒绝处女、堕胎女的权力时,生活会是怎样的【警惕“认可理解歧视”】

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

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3 ) 空洞的躯壳

我前几天才看,真的觉得比较差,故事的框架还不错,王小帅很聪明,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残酷青春的故事,那种时代背景使这部电影的特异性得以突现。但其中的表现苍白干瘪,含蓄的风格王小帅玩得并不好。主角高圆圆气质虽然成为了影片的亮色,但演出并不出色,性格不饱满,显得特别呆。由于表现的乏力,虽然导演在结尾安排了小根的死亡,但在这个结局中,我看不出她和小根之间有多么深的感情,也看不出有多少爱情的价值毁灭在里面,导演所要表现的残酷青春并不见的给人多么残酷的感觉。倒是那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城亢奋劲头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而他唯一能让人感到他是上海人的就是他吵架的时候,无意中讲出的几句上海话。我觉得时代的背景表现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但具体到人物塑造上,单凭这种方式表现只能说明导演的小儿科。我觉得是吴军才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扁担姑娘》以外,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小帅的电影,包括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很假的感觉。

 4 ) 《青红》太沉重:请嘲笑那个叫做命运的东西

外滩特约撰稿 马戎戎/文

细节的力量

  在戛纳,看完《青红》之后,台湾导演杨德昌说,影片的内容让他深有感触——《青红》中有段跳舞的戏,是表现30年前的年轻人如何背着父母跑去约会的情景。看到秦昊扮演的小混子模仿“猫王”的打扮吊儿郎当地出场时,杨德昌说当时就笑得不行,这种装扮跟30年前台湾年轻人的装扮一模一样。在他眼里,王小帅把他们那一代人的回忆勾回来了。

  和不久之前的《孔雀》一样,在《青红》里有着更粗略、更符号化却不乏相似的时代细节:广播体操、地下舞会、烫发、高跟鞋、喇叭裤、日本电影《阿西门的歌》……去看电影的孟京辉说:“这电影,没有大的细节,但也不落下任何一个细节。”但是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让人“怀旧”的电影,因为你不会从银幕上获得任何怀旧带来的温馨和美好,却会感受到命运的残酷:19岁的青红和父母挤在一辆吉普车中在清晨偷偷离开了她的出生地——贵阳小镇,身后传来了几声清脆的枪声,那枪声昭示着一批生命被“严打”——其中包括她的初恋情人小根,在爱她的梦想破灭之后,他强暴了她。青红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到贵阳支援三线建设的工程师,他们的梦想是不惜一切也要重回上海。如果不是这个梦想,他们就不会干涉女儿和本地青年小根的恋爱,那么小根就不会强暴青红,也不会被“严打”。影片因此产生了一种荒谬感:每个人都有着美好的梦想,可是当这些梦想交织在一起,却产生了巨大的灾难,这或许就是那个被叫做“命运”的东西——导演顾长卫对《孔雀》的阐释亦可以完全用于《青红》:“这部电影讲述了个人和家庭、命运和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年轻人期望冲破他们的命运界限的痛苦和挣扎。”

  距“伟大”的距离

  这正是王小帅眼中的80年代。王小帅说,《青红》是他一直想拍的电影,因为他的故事和青红非常相似:出生两个月的时候,父母带着他来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一大片山呼啦啦都被2000多名上海人占了,小学里说的都是上海话。然而这里的孩子时常会遇到青红一样的窘境:他们把贵州当作自己的家乡,可是父母却坚持着回上海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会粗暴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就像《青红》里青红的父亲像押送犯人一样押送青红上下学,就像老师会当众剪掉学生过于宽大的裤脚。

  《青红》由此产生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含义:关于个人和集体,关于自我和大众。王小帅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所蕴涵的戏剧性:“那是个‘文革’已经过去,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的交界状态的时期;一方面异化早就存在,另一方面是人的这种自我意识的朦胧的觉醒。 当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广,但在那个时候,人的自我意识和时代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的求生意志是非常戏剧化的:朦胧的自我意识已经产生,却不能掌控自己,大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自己也是不确定的。”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青红》还是太沉重了,那种压抑和阴郁,让你看完电影好久还会沉得难受:看到人还是要输给命运,理想破灭,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那种难受感,让人质疑生活的意义。一种对《孔雀》的评论是:“它的呈现是准确的,但如果能够有某种救赎,能够有某种力量,它能再给我希望,再带我再往前走一步,我会更加感激。”《青红》也同样如此,我们欣赏王小帅的反思和彻底,但我们依然无法遏止对超越苦难、给人希望的力量的渴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知《肖申克的救赎》在现实中只能是另一个佘祥林案,却依然在安迪逃出监狱的一刹那泪流满面。当然,我们也知道,这一步,是一个好的作品和一部伟大的作品之间的一步。

 5 ) 我认识的青红

电影看到最后,我实在感到纳闷:青红之前不是一直不太想回上海的吗?她不是一直说可以和外地人结婚在外地生活吗?为什么在被人强奸之后,并且是被一个瘦弱得可怕,和她情书往来私下见面颇多的男孩子强奸之后,就疯魔般地要回上海呢?

想了好久,甚至梦里隐约都有“青红”两个字在浮现。终于,我决定用一种将心比心的,纯感性的方法,来小小地分析一下青红这个人物和这部影片。

影片发生的具体年代我不太确定,是七十年代末还是八十年代初?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反正那时候我还没出世。所以,理所当然地,“回城”、“回上海”这个支撑全片的主线实在难以引起我的共鸣,导演在片中用大量篇幅所塑造的这个大背景在我看来也有些薄弱。关键问题是,这个大背景,这条主线,究竟对青红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呢?我还没有想清楚。

虽然年代久远,我却自信读懂了青红这个人物,因为我在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青红”这个名字看起来黑白分明,但实际上,青红和千万个我这样或者她那样的孩子一样,性格里充满了矛盾、暧昧和混沌。

这种性格在与导演刻意安排的小珍的对比下显得更为浅显。一开始青红就和父亲顶嘴,态度虽然不恶劣,但也算得上是强硬。父亲不让她去实习时,她可以沉默地绝食好几天。但是,在去不去舞会,以及小珍和吕亮交往的问题上,她和小珍的态度对比又是那么的鲜明。这样的女孩子在我的身边到处都是: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柔韧的倔强,青春期的她们与其说要的是爱情,不如说是自由。她们浅尝辄止于那些小自由所带来的快乐,而“地下舞会”这样的事物,“心驰神往”却要多于“亲身践之”。妥协是她们最后的命运。从这一点来说,青红在影片中逐渐发展出的对父母的听从,直到最后也变成了一个Shanghai Dreamer,也是合理的。但是,我却总觉得这样的揣测,对于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来说,简单了些。

十九岁的时候你有没有爱过?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傻。有的人穷其一生都不明白什么是爱,十九岁的青红也许觉得她和小根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只是青红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小珍也许也觉得自己和吕亮的感情就是爱了,其实那也许也只是她追求的“自由”的一部分。只是对小珍来说,“性”也是可以接受的“自由”,而青红的底线要高一些。十九岁的时候也许没有爱过,但谁没有追求自由的经历?

建立了这个“自由”的假说,我便从青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对未来的规划也总是模糊。所以我觉得导演不厌其烦地在影片的前半部表达的青红对回上海的不感兴趣也许只是出于一种叛逆,一种不愿意追随附和父母的反抗。青红在父亲的不断努力之下“变听话”的表现是否出于真心也是在令人怀疑。至于最后的自杀、发疯,虽然在我看来有些不合理,出于对女孩复杂心理的认同,却是仍然可以接受的。

毫无疑问,小珍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作为青红“最好最好”的朋友,小珍不仅和青红形成对比,以显示电影作者对青红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在闺阁之情甚为重要的十九岁,小珍对青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如果小珍不私奔,青红就不会和小根见面,强奸不强奸的事情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所以我更愿意把《青红》看作一部青春片,至于作者力图表现的时代背景,其实可有可无,因为这样的故事,也许在细节上有所偏差,实在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

我毫不怀疑我对青红的解读完全不是导演的原意,但是我理解的青红是将她从电影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活生生的十九岁女孩。不管如何,和另一个女孩有这一番奇妙的交流,算是这部电影给我的不多的收获之一吧。

 6 )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

在我小的时候,总以为父母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用最恶毒的语言互相诋毁,声泪俱下的陈述当年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那时候的我,以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是每天都像沉浸在蜜罐里,于是暗暗发誓要找个十分相爱的人结婚。


很多年后,一次史无前例家庭战争爆发,三个人都身心疲惫,我哭着问父母,既然你们不相爱,为什么要结婚?父母突然抬起头,一脸震惊,接着眼睛透过我看到很远的地方,轻轻的说,谁说我们没有爱情?那张被岁月摧残得沧桑的脸闪烁起柔和的光来。


我的父母和青红一样也在19岁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那时候的父亲在大学里读书,母亲还是个乡下妹。父亲一张意气风发的脸,母亲像百合一样清丽动人。他们在17岁就有缘匆匆见过一面,爱情的芽可能在那时候就萌发了。母亲这样描述19岁的偶遇,我在路上走,远远的看到一个骑单车的小伙子,觉得那么熟悉,越来越近,父亲那张英俊的脸就越来越清晰,刹那间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他们彼此相望,用了一个世纪的时光。父亲说,你要去哪里,我载你吧?这样轻轻一句,母亲就跳上了单车后座。这样的桥段像偶像剧一样浪漫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年代,他们也应该和青红一样,穿喇叭裤是最时尚的事,女生要扎两个麻花辫和穿碎花衬衣,想要一双红色的高跟鞋,男生的头发要梳的很光,有一辆自行车便相当拉风。父亲为了追求母亲也像小根一样,骑车从城里赶到母亲家楼下,为她吹口琴;也曾经因为嫉妒和母亲玩的好的男生,偷偷的用针扎人家的自行车轮胎。所有爱情里面冲动幼稚疯狂的事他们都做过。


父母用平淡的语调述说完这些年轻的过往,突然间就哭了起来。爱情太美好,婚姻太残酷;青红太美好,现实太残酷。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过,贵州才是她的家,而父亲的教导却是终究要回上海去,哪里才是家?青红迷茫找不到根。小根对青红的爱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这样的爱情没有结果让人孤单无助,他想要找一个点来确定他们之间的爱,却用了最极端最无耻的方式。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谁的爱情不是爱着,伤害着,再纠缠的爱着,再用力的伤害着……


 短评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王小帅讲不完的三线故事,那就是青春的烙印。一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的话,那最初讲的时候就是最深情的时候。一代人被压制的青春,时代与父权轮番上阵,个个遍体鳞伤。

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13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一般 觉得这个题材应该是表面平淡但是内在很震撼你的那种 但是这个表现的还不够 音乐用的也不好

16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2.5 / 比《地久天长》好点,至少前一个多小时更朴素平实,也抓住了一些超离的恍惚时刻(但转瞬即逝)。不过整体依然过于王小帅了,观众除了被小帅式铁锁链剧本和强硬的演员表演牵着走还是看不到人物的内在。所以根本不能算情节剧,最多是无内容的情节剧流程展示。插入的方言就和各类时代元素拼贴一样强行说服着观众:“我拍的可是现实主义。”不过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心境和《地久天长》还是不太一样,这部还有些稚拙的热情,后者则几乎是在娴熟精密地操弄。

1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慢慢的我就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在这个已经不那么叛逆的年龄看这部片子很值得。有好多感慨 总结两句话就是 要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有分歧就慢慢斟酌 & 很多男人都是道貌岸然的。

19分钟前
  • 不说
  • 推荐

很悲剧的故事,奉献青春却被时代和政策抛下的一代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让他们更加迷茫。但整个故事似乎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导致她的叛逆和父亲的暴怒都显得有点没来头。当然还可以多讲讲工厂改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下海等等细节。。。秦昊十分亮眼,简直中国约翰屈伏塔😂

2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24分钟前
  • 🌊🌈♐
  • 还行

依旧聚焦时代悲歌中的小人物心酸,结局一如既往的忧伤。故事如果以小弟的视角展开也许会很有趣。事实证明年轻气盛时做的很多与父母背道而驰的决定大多是错的。在那个穿喇叭裤,留鬓角都是风潮的年代,学校反倒是有远见卓识的。秦昊虽然出场短暂,但如有神助,让人印象深刻。

28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2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30分钟前
  • Printf("紅")
  • 还行

此片的亮点在长镜头的调度和最后的声音蒙太奇,当广播念死刑犯的时候,正轮到小根的时候,声音被车的引擎声盖掉,使观众对小根还有一丝希望,但最后的一个大远景,青红回上海的车行走在贵州乡间的小路上时,大大的远景配上响亮的三声枪响,构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最后的枪声无疑是此片的亮点。

31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那个话说 我外公外婆就是从上海去支援大西北的三线职工 看的时候妈妈有很多感慨 妈妈说很真实...

32分钟前
  • ishine
  • 力荐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36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41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43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还行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50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爱情在一个强权的时代是狗娘

5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