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箭穿心

DVD

主演:颜丙燕,陈刚,焦刚,李现,赵倩,王沫溪,杨鸣秋,何明兰,刘善良,黄首霞,孙仲江,张瑞田,余龙钢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万箭穿心 剧照 NO.1万箭穿心 剧照 NO.2万箭穿心 剧照 NO.3万箭穿心 剧照 NO.4万箭穿心 剧照 NO.5万箭穿心 剧照 NO.6万箭穿心 剧照 NO.13万箭穿心 剧照 NO.14万箭穿心 剧照 NO.15万箭穿心 剧照 NO.16万箭穿心 剧照 NO.17万箭穿心 剧照 NO.18万箭穿心 剧照 NO.19万箭穿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万箭穿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焦刚 饰)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颜丙燕 饰)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二人还有一个儿子小宝(李现 饰)。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 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赵倩 饰)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电影《万箭穿心》根据武汉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布鲁娜·路易丝:破旧立新皮囊 第三季阮三个 第二季归来2014年年岁岁年年星际拾荒者川柳少女法律与秩序(英版)第一季蜡像2:决战时刻鬼哭神嚎2之入魔内阁作战室:反叛第三季爱与期许老师们2同流合污今天美国式搏击我爱哈克比大坂直美我的一生2020喝采的人生我的23岁美女邻居女孩的钓鱼慢活19号消防局 第七季歌之☆王子殿下:真爱传说之星监禁外太空夺命劫肌肤 Pieles东陵大盗(二)非常小特务4耶路撒冷泰坦尼克号2012电视剧版提防老千我在香港遇见他我亲爱的小冤家她唇之上怦然心动师傅李幼斌版怎么办家康双枪大捕杀南瓜与蛋黄酱杜德治愈力第一季农村人闯上海七剑下天山

 长篇影评

 1 ) 中国式家变

随着《万箭穿心》的上映,周围朋友开始了新一轮的诚意推荐,泪流满面者不在少数,几位公知名人更是把它列为年度必看。的确,由于某些原因错失上海国际电影节,紧跟着上演了退出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闹剧,再到近乎零宣传的裸映,《万箭穿心》本不被看好。在“小片必须死”的定律下,它被寄以了不少同情。然而,在我看来,无论是有没有宣传,有没有被拿去跟《一次别离》作比较,放在这个商业院线里面,《万箭穿心》都是会以惨剧告终。    《万箭穿心》是一部有优点的电影,它再现了时代跨度颇大的市民生活,同时,在反映中国式家变的主线上,影片也称得上充满代表性。无论夫妻关系还是母子关系,它都有一种奇特的荒谬,一种畸形的、丧失了传统儒家人伦后的荒谬,近乎虐心。然而,由于导演能力以及故事本身的缺陷,我对它始终保留意见。    毫无疑问,《万箭穿心》被视为了一部良心电影,一曲中国女性任劳任怨的时代悲歌。可是,这并不是王竞第一次尝试良心电影,第一次用“主题深刻”来制胜,就像这不是颜丙燕第一次展现游刃有余的大变样表演(《老家新家》里的女村长)。《一年到头》的春运、《我是植物人》的医疗黑幕,仅从关注的题材领域来看,王竞已经比多数中国导演可敬——尤其是那些口口声声拿诚意来做电影的家伙。    不过,我们经常会忽视良心和电影的区别,毕竟评判一部电影没有一个绝对的、可量化的标准。而就像我对《我是植物人》评价: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结果很多地方却做得不够。在我看来,《万箭穿心》也是做得不够的问题。以那个为了营造剧情高潮而存在的儿子为例,他这枚定时炸弹做得太失职了(好几个配角也表现得过于游离,完全是功能性配角)。莫名其妙不说,还直接导致故事欠缺说服力,完全泄了气。没错,他可以恨母亲(虽然令很多观众觉得万箭穿心),但这种情感仅仅来自于自说自话的闪回,更是被编导强调的恨意怨念。无论怎么看,它们都欠缺自然,也缺乏铺垫。如果仅仅是日复一日催着写作业,那过半数的中国家长恐怕表现得比李宝莉要摧残,进而演化成父母皆是祸害的网络声音。    高考前夜的大雨,母与子来到了决裂边缘,可笑的不仅是突然病倒又突然病好的奶奶,更是那种生硬、刻意和做作的表现手法。当我最担心电影会那样拍的时候,《万箭穿心》偏偏就那么干了。类似桥段,编导可能有一两种好的处理方式,十来种稍微普通的方法,结果,影片选了最糟糕以及最该被避免的一种。好在结尾处,电影终于搬回了一点分数,干净利索,留有悬念,近些年这倒是不多见。    《万箭穿心》是一部标准的“纷纷崩溃型”电影,电影人物也是我曾提过的“不快乐的中国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83910/ 《浮生》),从丈夫、妻子到儿子,没一个是快乐的。男人在十年前的多事之秋崩溃,十年后的女人走到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好不容易挺了下来。电影的思路契合了当下人的内心所想,这过去的一二十年,过得不容易啊。城市不断扩大,社会不断发展,路越来越多,火车越跑越快……许多人曾跟剧中人物那样想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总该会变得幸福。结果,现代建筑予人的压迫和崩溃感却愈发强烈,现代病频发。    影片把家庭分崩的原因归于李宝莉朋友说的风水问题,这是中国式的传统解答,但观众都应该明白,事实并非如此。不过除了朋友两次提起,一段出门找老妈,电影根本没有真正解决那幢建筑的空间问题——怎么个道路穿心。十年武汉,这座城市到底带给主人公带来哪些可怕压力。    打从李宝莉出场开始,这个女人的强势和斤斤计较就是贴好的性格标签。就连开场的那一幕,因为男人的“不行”,女人占据了这个家庭的支配位置,也成为了电影的主题。至于男人为何不行,答案就更加明显了。男权主义者会骂她命该如此,女权主义会觉得她不该妥协退让,然而,《万箭穿心》的问题并不在于角度和性别立场的不同,影片呈现的是中国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中国式的问题,有家庭方面,有教育方面,更有传统力量的缺失。    无论李宝莉有多少人性光辉,很大程度,那是导演强行传递的信息。十年后,她头发斑白,在街头拿着扁担,没有任何的违和。我偏偏见不得导演要急于告诉观众,她很苦,她为了儿子饱经风霜。事实上,以她这种养儿防老的教育方式,以为上了大学就解决了一切,那跟笃信所有大团圆结局电影的观众一样天真(当然也很有代表性)。我始终不觉得,一个挑扁担的母亲和一个在机关单位上班的母亲在母爱上有何区别,但世人总认为,挑扁担的肯定要更具母性光辉,更有传统女性的精神品质。显然,《万箭穿心》恰好切入了这一问题,成功俘获了观众同情心。试想,李宝莉同样可以卖袜子卖到天昏地暗,然而,她吃苦耐劳的程度就要大打折扣。    我会认同《万箭穿心》抛出的一些问题,甚至有所感触,能够自我反思,像事出有因的惩戒、无法收拾的决裂反目以及每一个家庭悲剧的源头。但说它把事情讲清楚了,并且讲得很透彻,这个我是万万不同意的。

 2 ) 一见钟情的《万箭穿心》以及难以言说的武汉

       我想作为武汉人是没有办法批评这部电影的。无比熟悉的俚语与地名制造了观影中三个人疯狂的自娱自乐,而其实单单是陈刚的健健那无比地道的痞子头头形象便早已瞬间征服了我们,甚至穿越到93年的场景中出现的扬子江牌空调公交车都令人心生感动,因为证明着所有场景的确是在这座炎热而焦躁剽悍又耍拉的城市完成的。
       然而一旦提及这座城市,话题便显得难以言说,因为摊开一张中国地图便可以毫不费力地发现,武汉一定是最最符合“万箭穿心”的风水标准的城市。平汉粤汉两条铁路长江汉江两条水道联络了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然而这样的风水注定了多少繁华也是留不住的一场空。汉正街嫂子李宝莉没能留住丈夫又丢了儿子,而汉正街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紧接着便成了所有水货淮货的代名词。或许是偏袒但从小在这条街边长大的我觉得这与诚信道德一点关系也没有,夹在东部的制造业与西部的资源中间,这整个迷失的地界上,恐怕也只剩下市井的一点点算计和一点点斗狠可以打发时间求得安慰。
       当然这种属于城市的落寞与沉沦并不构成生活的符号。过早的品种多少远比经济报表的数字更能决定多数人每天的心情,买得起的房价也远比看起来灯火辉煌其实与己无关的CBD来的实惠。而最重要的是这里的人可以在鸡毛蒜皮中活得一点也不做作,可以在撒泼骂街中豁出去尽情释放,可以在诅咒过天气以后淋漓地流汗,然后打赤膊吃宵夜爆酒瓶子,目睹玻璃渣子在开成飞机的公交车尾灯中闪烁一点光亮然后快速消散;这时你便了解这的确是不服周的楚人的地盘,而你也无法否认的是,这样的地盘上也可以诞生屈原式的浪漫。

 3 ) 影片解读

马学武 – 每个人都有他的影子
马学武真可谓是“冷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不合作是彻底和广泛的,体现在:
• 他用各种借口性冷淡,拒绝行房(影片开头的场景)(这和偷情时的急不可耐和淫声荡漾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 非语言行为上的不合作:他在家时成天神情木讷,行动迟缓,目无焦点,魂不守舍(这和他与同事谈笑的眉飞色舞形成极强烈的对比)
• 肢体语言上的不合作:拒绝与李宝莉碰杯(这是影片的主题性画面,后来在给儿子高考庆功的饭桌上再次出现这个画面,这回拒绝与李宝莉碰杯的是儿子,但冥冥中好像马学武借尸还魂)。对于李宝莉的卑躬屈膝,刻意迎奉,用转身脱袜和关门来抵抗和拒绝。
• 拒绝言语与意图的交流:体现在接母亲来家里住这件事上,马学武仅仅稍作象征性地表示,便如他偶尔施舍给李宝莉的几下抽动一样,很快就偃旗息鼓。其实他还真没有同李宝莉交流和表达自己意图的意愿,就如他说的,房子是我的,要接老娘住,你甭管。即便是死,他也顽固地不留给李宝莉一个字。
• 完全拒绝情感的交流:例如对于李宝莉的情绪爆发,既不安慰也不面质,仅在躲在洗手间捏紧拳头,做象征性地反抗和发泄。(可能历来如此)
• 马学武的绝招应该是一种长期慢性且非常微妙的不合作:例如对于李宝莉与搬运工人锱铢必较,对孩子的粗燥管教,他均暗渡陈仓地怀柔和轻描淡写地破坏,并借此很轻易地占据道德高地,博取同情好感。
相比李宝莉他确实属于一个更有文化的阶层。但他那富余的文化和智力仅仅足以让他一次次地逃离现实,耽于幻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于生命怠惰的人。他把对于生命的种种失望转为无处发泄的压抑,泛化为一种缺乏行动意志的抑郁和几近绝望。面对生活的失望和不如意,不顺心,面对着受本身文化水平和生活环境限制的李宝莉的种种缺点和不足,他也许没有一刻想到自己可以试着介入,试着改变。恰恰相反,他的唯一救命稻草就是精神上的逃离和情感上的隔膜。他好像是生活的局外人,边缘化的妄想者。促使他逃离现实的驱力如此之大,足可以使他把所有的情感,欲望,心力,正面意义和理想化均赋予他借以逃离的对象。例如:
• 当李宝莉守在家中,想用温柔和热忱,甚至搬出孩子做救兵试图挽回婚姻的时候,他毫不在意地选择继续找借口加班,并和同事大肆吃喝,谈笑风生,得意忘形(可以想见其他晚归的夜晚)。
• 当李宝莉试图进一步努力把他拴在身边的时候,他“升级”了他的逃离,“事先通知”地与同事开房。
• 当李宝莉试图利用东窗事发的道德羞耻感来进一步“罩着他”的时候,他又搬来救兵,让老娘与他们合住,也好继续避免直接面对李宝莉的压迫。
• 当李宝莉发现了他的意图,并产生激烈言语冲突后,他又再一次选择逃离,试图从情人那里获得想象中慰籍,并维持一种暧昧,以便继续他精神和情感的逃离。可纵他苦情西施,痴话连篇,无奈别人却早已出戏,神情泰然,过(吃)得蛮好。他终于发现当他赋予了每次逃离太多的理想化和美好时, 如此的一相情愿恰恰别人无法负载,而终究要自己承受失重失落的。
• 当他得知自己下岗时,终于觉得无路可逃了。因为下岗会逼迫他回家,丧失一切逃离的借口。下岗会让他在李宝莉面前更加抬不起头,毫无翻身希望。而他唯一的情感出口也如雪景融化后的泥泞,一片狼藉,不堪回首。于是,他宁愿懦弱地死也要逃离他不想面对的现实。在这里,死是容易的,而生恰恰是艰难的。想象是容易的,而实际常常令人不堪。
人就是这样,当我们学会想象和做梦后,一旦遭遇挫折和伤害,很多时候就如马学武一样活在自己的想象里,用理想化的暧昧代替直面现实。用各种积极的奔忙,来闭锁禁锢自己的人生,却不期然成了自己生活的破坏者和对他人冷暴力的施予者。每个人身上都有马学武的影子,只是生活不是电影,它不会把你逼到走投无路,只会让你在沉默中渐渐迷失,渐渐萎靡。
救猫咪 - 影片的移情工具
所谓“救猫咪”场景是指:当我们遇见主人公时,他必须要做一些让我们喜欢上他的事情。通过救猫咪场景,我们完成了对于主人公的移情,从此开始关心她的命运,想他所想,急他所急,渐渐被影片牢牢地吸引。从某种程度上,建建和何嫂子都是李宝莉的猫咪。何嫂子和建建都先后是她关心和照顾的对象。从中可以反映出,李宝莉作为草根,对于其他底层劳动人民有着一种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同情,善意。就像袜子店老板对她冷嘲热讽中透露出的为她担心。但李宝莉与众不同之处在与她的同情善意会转化为主动关心和照顾的行动,且不计利害。
在影片的前半部,每当情节出现她暴烈的脾气和不近情理的苛责后,会立即插入一个救猫咪的场景。维持观众对于李宝莉的移情。第一次救猫咪是对于何嫂子生意的照顾,甚至挡风遮雨。第二次救猫咪是得知建建被抓时,流露的对于建建安危福祸的关心和担心(这时候的表情是微皱眉头)。而且,这些救猫咪的场景在影片后半部不断发展。李宝莉担心建建释放后的出路,担心他重操旧业,担心打架斗殴的是他,每次都如此轻蹙双眉。李宝莉甚至还关心他收帐是否吃亏:只换了个破面包车,关心他住得是否寒酸,关心他喝醉酒掉到沟里。李宝莉救猫咪之心从不改其衷或轻易受挫,而投入金钱和情感投入的代价也越来越大。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样的救猫咪次情节对于激发观众的移情,有着累加和叠加的效果。影片这样安排是非常巧妙的。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对于一个人初期印象较差,随着逐渐的了解,印象转好,这样的对比和反差对于人的心理冲击力是最大的,胜过一直印象很好。于是,观众移情的程度就不断增强,直到顶点。相比何嫂子,李宝莉甚至显得更能吃苦,更会做扁担生意。但何嫂子的性格比较平淡,很难进一步反衬李宝莉的性格。何嫂子的惟一叙事功能就是调侃了阴盛阳衰(这在影片中和生活中无疑都是事实)。于是,在何嫂子次情节结束(在一次忍受婆婆逼迫和揶揄的,代价重大的救猫咪行动中达到高潮)后,建建的次情节便渐入高潮。
建建 – 一个自我击败的人,李宝莉的一面镜子
建建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嘴贱的人。想必他的真情曾遇到过持久的伤害,在他内心深处产生了恐惧和巨大的羞耻感。于是,每当他要表示善意时,或者产生与人接近的愿望时,那种对于伤害的回忆和羞耻感就条件反射般地涌到心头。从而,他发展了一套自我击败的人生策略:既然多情总被无情伤,那么在你还没有伤害我之前,我就先发制人,先无情地攻击你,这样我就可以避免被伤害:
• 出狱回来遇到李宝莉的主动关心,他明明有些触动,却说,怎么怕我吗?
• 邀请李宝莉去看他的货运站,本来很热情,他非要加上一句,你又不能给我带来生意,你个扁担。
• 在诱奸李宝莉后,他明明想和她约会,却莫名其妙发挥了一大段:现在的人都很随便,做完了跟没事一样。
• 李宝莉去探望他,帮他收拾屋子,他明明感激,却推托说,我又没有请钟点工。
• 李宝莉弄伤了他,去赔钱道歉。他试图表示不想谈钱,不想见外,却说成我睡了你也没有吃亏,你怎么倒贴我钱。
• 当他从李宝莉的委屈爆发中意识到她的真情流露时,他内心应该有所感动,却明确冷冷地说本来就没有当真,不要装得很有情。
• 当然,在影片的最后,他终于第一次说出了主动关心的话(有什么打算),自我表露的话(我就是嘴贱),毫不犹豫担当的话(老子不怕),再没有加上一句什么。
其实建建活脱就像李宝莉的一面镜子:他们的父母可能由于生活的苦难和重担忽略了他们,可能因为本身性格和脾气乃至文化素养的局限对他们的情感需求置之不理,或者甚至对他们施加了言语乃至肢体的暴力。于是,他们生活在一种强大的不安全感中。他们是如此地需要爱,渴望爱,想表达爱,却因为生命早期种种的共情挫败和巨大羞耻感,演出成了一种怒气和攻击欲。他们没有掌握爱的语言。他们粗暴地对待别人,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如此地粗暴对待。记得在搬家夫妻冲突中,李宝莉恶狠狠地骂马学武:生得贱。也许她也被这样责骂过。
李宝莉- 少有人能做到的坚韧,刚强和容忍
对于李宝莉而言,早年共情失败的影响是巨大的。她真的缺乏共情的能力,即为别人设身处地设想的能力。李宝莉只能生活在她自己的现实框架和习惯思维里面,无法哪怕一点点地跳脱出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她说了劳心的事情她不行,她做能做到最劳心的事情,就是以己度人:
• 她也许生在一个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环境里,这既培养了她能为不多的报酬任劳任怨的态度,却又带给她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小市民思维定势。她怎么也不能共情搬运工人的辛苦,却只能以己度人,反感他们不如自己任劳任怨,货真价实,价格公道,钱货两清,更反感他们就地起价,懒惰不负责还贪她家小便宜。

• 她能感受到丈夫从当初跪地发誓对她好,到不合作冷暴力的变化,而自己心意似乎不变,为此愤懑委屈不已。但她却感受不到自己优势意识和强势态度给丈夫带来的委屈,受挫和不断逃离。所以她强烈反对小景的警告。

• 对于丈夫百般拒绝房事或者敷衍了事,是因为伙计不给力或者第二天要搬家等借口,她都木知木觉地相信,直到她发现丈夫和情人发生奸情时的急迫慷慨,春声荡漾,对比后方才觉悟深深的失落和自尊的贬抑。

• 她顾及儿子,没有去抓奸在床,希望通过第三方外力把偷情的丈夫给轻易夺回来。却没能设想这么做可能给丈夫带来的事业和感情上的伤害。

• 她好不容易通过外力和自己的“宽大”把丈夫服服帖帖地抓到身边颐指气使,不料丈夫搬出老娘来横插一杠。她气急败坏,怒火中烧,恶言相向,冷嘲热讽,却无法设想这么做给丈夫和婆婆带来的严重伤害。

• 她只知道拼命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把人生的一半奉献给了孩子,却体会不到自己的恶言厉吼,粗暴对待,缺乏共情的关心和缺乏陪伴,给孩子带来的恐惧和疏离,以及丈夫,婆婆的态度对于儿子的负面影响。

• 当她知道丈夫自杀后,她只认为丈夫是受不了下岗的刺激自杀的。所以,她又以己度人,说自己下岗了,不还活得好好的。她想不清白,看不起丈夫的懦弱,更不能理解丈夫对她一言不发,甚至觉得丈夫有点对不起她。

反过来,曾经饱受损害和侮辱的李宝莉,对于人情冷漠,甚至是粗暴对待,却有着深厚的容忍力和超强的耐受度。对于丈夫拒绝敬酒,李宝莉自我调侃说,今天高兴不和你计较。对于婆婆一次次的言语相逼,李宝莉每次都忍了,默默无言。也许冷漠的环境让她习惯了,她从不认为自己不值得接受这些委屈。相反,对于早年爱的缺失,她恰恰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来换取这份爱,为此她宁愿扮演一个牺牲者和照顾者的角色而甘之如饴,矢志不渝。
正因为她无法共情,影片前半部马学武要求离婚,偷情,自杀成为了她人生的三个突如其来,莫名其妙,毫无抵抗,冲击巨大的大灾难。但是,与马学武不同,李宝莉决不逃避,打倒了再爬起来,勇敢面对。她有着底层劳动人民特有的坚韧和刚强,以及强大的意志力。影片的前半部在激励事件(马学武提出离婚)后,由她强大的意志力贯穿。马学武提出离婚,她痛哭过就去找小景出主意,在小景的劝告下,用不断升级的各种办法把马学武拴在身边。例如从苦苦守候,好生伺候,好言相侍,利用儿子,到主动出击,跟踪伏击,运用公检法,给婆婆下马威。很显然,她根本不是马学武的对手。发现马学武偷情时,她痛苦得万箭穿心。但很快就能爬起来,揩干眼泪,拾掇自己,并用巧计获得电话号码。丈夫死了,没有给她留下一个字。她却一滴眼泪没有掉。虽不明所以,却毫不为迷信所迫,马上励志撑起一片天。试问这在当代人里面有多少能够做到。底层劳动人民需要辛苦地劳作方能果腹,通过这些生命的历练,他们的血液里骨骼里都明白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争取生命的权力和尊严(这在李宝莉和小景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李宝莉对于用体力挣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踏实,自在和自信)。同时,被活生生的残酷现实逼迫着追逐着的他们,每分钟都活在现实里,扎在泥土中,没有时间和空间来奢侈地做马学武式的幻想,马学武式的逃避。例如被丈夫以死抛弃后,她第一时间就检查存款。生活的苦难和艰辛给了她一种不认输,不信命,不放弃的性格。影片的后半部也被她的强大的意志力支持,“要撑起这个家,不能让它散了”,一切为了儿子(显然她的百般讨好也似乎遇到一堵无形的墙壁)。她的坚持和勇敢,却每每能够让她渡过生命的种种苦难,仍然充满勇气,依然心地善良,情真意切,不改初衷。她高扬了人性的光辉,万丈光荣。
可是,一切都走向了她愿望的反面。马学武没有拴住,不留一字,永远离开,却久久阴魂不散。万没有想到她一往情深,含辛茹苦培养的儿子,会那么决绝地背叛,要和她一刀两断。她还是不服不屈。可是,居然这两件事非但有关联,而且都直接归咎于她。恍如晴天霹雳,她的整个世界,以及她所信赖,依赖,为之奋斗的价值(拴住丈夫,为了儿子)瞬间崩塌了。众叛亲离,她失去了和这个世界的所有情感联系和寄托。她拼命地逃离这种天崩地裂,黑白颠倒的现实,来到了江边,走投无路,莫知所往。可是,逃无可逃,一群庆生的孩子又把她硬生生拉回到了现实。这时,曾经坑了她的生活,醍醐灌顶似的教会了她共情,她似乎明白了马学武当初的走投无路情归何处,以及来到江边时的凄凄惶惶,她终于也意识到了孩子的惶恐和疏离毁坏了他童年的快乐。
许多人在生命的早期都会不期然遭遇一些情感的挫折和伤害。当他们能够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一往无前的斗士,一定要争一个胜负得失,用来补偿从前的缺失。那些争名逐利,蝇营狗苟,那些狼奔豕突,好强斗勇,那些不甘挣扎,贪心不足就是为了证明一件事:我是好的,我是值得的。李宝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梅花香自苦寒来,最终她学会了和解,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她意识到,那些拼命争取的高低短长,那戏武断评判的高贵贫贱和那些斤斤计较的强妄态度,恰恰伤害和扭曲了人生,恰恰局限并丧失了自我。于是,她终于学会了放弃争输赢,并接受人生和自己的不完美。这些不完美,就像收留她的建建那样有过去,有缺陷,有反复。人生,或者就像建建的破车那样吼得响,开得慢,常常会熄火,还得要自己下来推一把,方能收拾精神,重新上路。这是李宝莉的了悟,也是李宝莉的救赎。
婆婆 – 影片场景情感价值的调节功能
• 影片场景的动力在与对于观众而言的情感价值的变化。而对观众而言情感价值的变化,取决于观众对于主人公的移情,即对主人公自觉和不自觉愿望的理解和关心。而婆婆是影片情感价值的调节器。在影片的前半部,由于李宝莉的需求是夺回丈夫。婆婆成了她实现愿望的重大阻碍,观众的移情尚在李宝莉这边。但是,李宝莉的强势,蛮不讲理对比婆婆的委曲求全,可怜和被逼出走,婆婆成了弱者。观众的同情心总是偏向相对的弱者。于是观众的同情中心开始偏向婆婆而非李宝莉。可毕竟影片同情的中心需要回到李宝莉身上,下半部影片做了一些巧妙的安排来转移同情的中心。
• 第一个场景:李宝莉开家长会:她那劳工身份和粗线条性格与现场的很不协调,婆婆又发不让她来的牢骚。第二个场景,李宝莉回到家里,低声下气地求儿子同她说话。这里充分体现了爱使人渺小这句话。这时,儿子的莫名呵斥,婆婆又助威地数落她没文化。于是,李宝莉和儿子,婆婆,以及周遭环境的关系颠倒了,李宝莉成了彻底的弱者,好让观众改变同情的中心。接着,影片马上用两个场景来间接歌颂李宝莉。一个是小景和儿子谈,母亲有多不容易了。一个是老师斥责学生,扁担的儿子年年考第一。
• 于是我们重新开始同情李宝莉,我们了解她的愿望是尽可能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帮助儿子读书,并且赡养婆婆。我们也了解李宝莉一个不自觉的愿望,即消弭与家人的隔阂,重新获得情感的慰藉和找回爱。 但每每这个不自觉的欲望,都遭遇了婆婆的打击。她说给孩子买点好的,婆婆说这个还用你说。她关心孩子学习,婆婆说她没文化。她问婆婆借钱,婆婆借机逼她把房子过户。她照顾孩子高考,婆婆说她碍事赶她走。最后婆婆生病还间接造成了她和儿子的误会,以及孩子和建建的冲突。
• 这些段落里,婆婆和建建的作用是类似的,即让观众坐情感价值的过山车。每每李宝莉在与孩子/婆婆的关系上似乎取得了一点进展,有所融洽,情感价值从负到正,婆婆马上浇一桶冷水,情感价值转而从正到负。每每李宝莉和建建的关系上似乎取得了一点进展,李宝莉长期缺失的对爱的渴望有所复苏,情感价值从负到正,建建又嘴贱破坏殆尽,价值从负到正。
• 婆婆最后开始理解和同情李宝莉,并为她的遭遇惋惜。这里,婆婆的角色起到了反衬的功能。如前所述,当一个人通过了解,把对别人的负面印象渐渐转向正面的时候,是最令人信服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婆婆的转变反衬了李宝莉人性之美如何水滴石穿,撼动人心。

小景 – 影片的叙事功能
• 小景在影片中主要承担是叙事功能。她一出现,就引发了李宝莉的痛苦流涕,无助无措 。这和李宝莉前一个场景里面的强势和控制欲呈现出鲜明的对比。顿时让我们对李宝莉改观,从强到弱的反差和对比,让观众开始建立移情。在李宝莉发现丈夫出轨后,万箭穿心地痛苦不能自已时,这种移情进一步增加。 当然,观众本身的道德价值观就多半不支持出轨。

• 李宝莉每次遭遇变故后,小景都要来出谋划策,顺便感慨一番。对于情节既有推动,又有一种意义上的概括和升华。小景给李宝莉出的第一个妙计,把老公拴住,直接导致影片上半部分的动力和故事脊椎。小景给李宝莉揭示万箭穿心的秘密,李宝莉不信命,发誓要撑起家,直接导致影片下半部的动力和故事脊椎。

• 上半部里,小景上门进行调解时,和李宝莉的对话,点出了李宝莉的身世,也间接解释了李宝莉婚姻不合的原因,对于影片的人物塑造,情节动力起到了关键性的揭示作用,可以说是一月照万川。

儿子 – 撑起影片后半部的负面力量
• 许多人诟病儿子的角色过于脸谱化,单一化。这里不免要多涂几笔。在小景上门调解的同一个场景里,儿子也表明了明确偏向父亲,讨厌母亲的态度,为后面的情节进行了伏笔和铺垫。

• 在后面的影片中,对于儿子的态度,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展示,铺垫,并有了一个长达5分钟的闪回,用来渲染最终的母子冲突,就是要建立儿子反叛态度的合理性。

• 孩子害怕并疏远易怒暴躁的母亲,和爸爸亲是正常的状况。青春期的孩子易冲动,母亲长期不在身边,听由自己印象,想象,和奶奶的灌输,产生憎恨和背叛,其思维不成熟,归因偏颇单一,也是正常,无可厚非的。



 4 ) 是人既要讲因果,也要可敬可爱也可恨


万箭穿心过誉了,要栽就栽在人物塑造和叙事安排上,说白了就是导演估计没有真正读懂《万箭穿心》这本小说的核心内涵。

《万箭穿心》的核心是什么?是风水还是一个女人的艰难奋斗史?其实都不是。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小说,那我想先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李宝莉在本片一个小时以后的戏段里面几乎没有发过脾气,几乎成了个圣女样?——谁吼她她都不接招,见谁都热情笑嘻嘻的。

如果只是看电影的话,我想这个答案是无解的。而在小说里面,这一点几乎成了这本薄薄小说的核心。一个字“忍”,说再多一点,就是“还债”。

在小说中,马学武跳江自杀以后,李宝莉的妈妈只给了李宝莉一个字:忍。自后才有李宝莉贴心贴肺照顾一家老小的故事。在开始的时候李宝莉忍的内心并不平静,她说:“除了忍,又还有哪个字对我更有用呢?”

而屋里一家老小一家亲独独把她排斥在外她又发问:“要我怎么忍?” 店铺老板又告诉她:“有些人生来就是还债的,怄气想不开就会欠的更多。”才有了李宝莉后来的解脱:我不就是还债么?我还了就算了。

而在电影里,这些小的细节全都缺失了,在最后李宝莉搬家的时候还说:“我最对不起的就是小宝,他那小就没有了爸爸,我也没时间照顾他,我回来的时候就在想,别家的娃娃都疯啊笑啊,他心里就像是压了个石头,不像个伢。他如果能够像别的孩子一样高高兴兴,叫我做什么都可得啊。其实他要就紧他拿去,我哪个都不欠了。” 这个“欠”用在这里就好像说气话一样没有分量。小说中小宝与李宝莉吵完架她暗自神伤的时候对自己说的是“人生是有报应的。”这才有了后面李宝莉的解脱。电影仿佛把这样一个女性角色塑造的极有母性光芒:孩子怎么样她都算了,只要他高兴,就行了。这样显然是说不通的。

人都是有脾气的,宝莉这种骨子里面都像泼过辣椒水一样的人更是有脾气。所以叙事必须要讲出个因果来。你不给她一个改变的信条,仅仅是让她的行为上作出改变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电影的前一个小时李宝莉做尽了“坏事”,但后一个小时又做尽了“好事”(坏事都让人家做了。)这种两极分化的安排实在是让人觉尽了假。小说起码还知道写些她进茶馆吵得周围人头昏的行为,让人微微生恶。电影里就让这女人软的像一只小绵羊,童话估计都不敢这样写。实在是让人揣摩不透的。

与小说差别最大的人物塑造大概就是小宝的奶奶(原作里面还有一个爷爷),小说里的两位老人恨李宝莉是入了骨,而电影里的奶奶却好像还有几些人情味儿。小宝的绝情不带一点迷茫和疑惑的成分,这就说明显然被“洗过脑”。我也生在单亲家庭,但是只有我妈带我。我妈脾气跟李宝莉差不多,都是得理不饶人的主,这些年来她的歇斯底里常常让我睡不着觉(还没出来读书的时候),但是母亲的努力我看在眼里。一面她精神性发作对我深深造成折磨的时候我真的没办法不厌恶这个女人,她的伟大也让我知道我对她的爱是不能打折扣的。往往这种爱呀恨呀是摇摆的,被暴打的时候心里恨死了她,但是好歹也有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时候。

影评人木卫二提到的小说《家变》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家变
》主要内容也是儿子对父亲从爱到恨到忘的一个过程。小说的高潮是儿子对孝道的批判:父亲骗人、欺负下等人、穷的没了骨气、懦弱怕事、一副穷酸样……用词之狠使得在小说刚刚面世的时候遭受到了狼虎一般的批判。但是在孝道的批判之后又是儿子自己的反思:是不是对父亲太过分了一点,他挺可怜的,我还是要对他好一点。人心是肉长的,好歹都受着社会伦理的桎梏,很难想象有谁能爱的毫无保留亦或者是恨的毫无余地,

而小宝对母亲的恨被表现得没有余地,这就必须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那么,还有人味儿,懂得体谅的奶奶貌似是没法子教出恨妈恨到骨子里面的小孩的。小说里两老人带着头的孤立宝莉,孩子长大只跟爷奶亲也是有点道理的。然而小说也不是滴水不漏,小宝在哭诉的时候引了爷爷的话说原来觉得是爸爸对不起小宝,自己下岗不行了就跳江。如果爷爷奶奶真信这一点,定不会这样惨薄的对待宝莉。

不过,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没做好的一点就是对“狗改不了吃屎”这个道理的深刻领悟。无论李宝莉想的怎么样开,她那种市井的,令人厌恶的小家子气都不应该缺了断了。前面她知道跟服务员叫骂十八块的茶水,后面也该知道做事情斤斤计较。凡事都该有个连续性,不能好的东西“源远流长”,差的东西说没就没。拍接地气的东西就要把人拍得像个人,而人最human being的地方也就是他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我想,也就是对这一点的考量使得电影最后发不动车李宝莉骂着“婊子养的”下来推车的镜头如此动人也如此具有生命力了吧。

在中国,母亲往往被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有时候社会对母亲高大全的要求把母亲们也“教唆”成了只看得到自己身上“高大全”的部分,觉着自己担了天下所有的担子,却全然不理自己身上烂脾性对后代和周围人的伤害的人。这种潜在的声音在各类电影、小说、文艺节目不断回响,赚足了女性的眼泪。我和我妈曾一起去看过《大地震》,面对徐帆神一般的演技,编剧狗血的剧情,我妈眼泪哗哗的。事后我妈说我怎么那么冷漠一滴眼泪都不掉,我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电影假的很,特技花了那么多钱做的还是那么假。”就把我妈气的在公车站跟我大吵起来。现在回想起来也是觉得好笑啊。望以后各位电视剧导演、电影导演要接手这类女性题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尺度,更要主要断章取义要有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虽然难听但是一点儿都不假。忙着被刚强女性打动的逻辑都不要了之前,还是用这句话打个底儿,免得自己再造余孽。

 5 ) 一种现实

  《万箭穿心》中有一个镜头,在火车道口前,骑自行车上班的工人一边等火车驶过,一边用一次性饭盒划拉着早饭,火车过去,道口开放,工人将饭盒往前面的车筐里一放,继续骑车上班。这样的细节在这电影还有很多,它们与任何的主线和支线情节都无关,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时代和环境被还原的现实质感,也体现了创作者的一种态度。王竞所有影片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关注现实和民生,而《万箭钻心》其他王竞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题材不具备话题性,如《一年到头》中的春运、《无形杀》中的网络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医疗黑幕等等这,它只是平实地记录了一个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并由此看到了我们一直浸淫其中的一种现实,这种现实并不离奇,但很残酷,身处其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同样的焦虑和不安,这是我认为影片更有价值的地方。
  关于武汉,有两位女作家都做过十分生动的描摹,一个是池莉,一个是方方。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方方,因为她笔下的武汉更富有市井气,同时也少了很多的矫情和自恋。她早年的《风景》,以一个死人的视角对家庭生活进行了悲观描述,充满了绝望的恶趣味,一直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直面当代城市生活的小说。这种绝望同样也是《万箭穿心》的主导情绪。影片女主角李宝莉,一个打熬在社会最底层、用尽所有心血和执着来维持自己的家庭的女人,最终却先后遭到丈夫和儿子的背离和唾弃,我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了加诸于主人公身上的万箭穿心,特别是后半段的母子交恶,十分虐心,其实这部分内容也是我最不喜欢的情节,因为对这份彻骨的恨意影片的铺垫显得不足,冲突也就带有了狗血的味道。方方的小说有一点让我很欣赏的地方是,她绝不会在道德上拔高人物,同样是忍辱负重的母爱,对比《唐山大地震》中的“守节”,《万箭穿心》显得更世俗,更有人味,也更催人泪下。
  李宝莉的扮演者颜丙燕,用全身心的投入完成了一次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表演,她不仅是在用表情、眼神、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的,而且还包括她的呼吸、沉默、背影……当十年后的转场后,李宝莉挑着扁担的身影在银幕上一出现,我甚至还没有看到她沧桑的面容,就已经热泪盈眶了,因为我想到了这十年的扁担生涯对这样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
  《万箭穿心》的艺术总监是谢飞,而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让我想起了谢飞早年的代表作《香魂女》,尽管少了些现实批判的内容,但那种女人命运与社会演进相互交织和碰撞的还是一脉相承的,这是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弥足珍贵的创作良心。

 6 ) 失声的实质

去年考研复试前的影评练笔。 浅析《万箭穿心》中的女性角色 在女性权利诉求全球化的今天,曾经一度遵循“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的亚洲女性,其银幕形象也愈发高大、有力。不同于欧美影片《罗拉快跑》中拯救爱人的女英雄,日本影片《告白》中坦然复仇的女教师,《万箭穿心》片中的女性形象是中国式的,她们反复强调自我存在,欲望得以自我实现,失去亦不沉湎其中。 本片一开场,是一段类似《广岛之恋》的肌肤之亲,色调是冷的,以蓝色为主。我认为这种色调是女性情欲的象征,不同于骄阳似火的男性,女性的欲望是柔情似水的。这时女主角宝莉提出了自己的需求,而男主角马学武则像以一个女性身份婉言拒绝了自己的妻子。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之后的一场情爱片段里,马学武关了灯,宝莉提出要开着灯。就银幕带给我们的常识来说,这一举动也是男女角色的一种性别互换。 在开片15分钟内,宝莉风风火火,以“老子”自居,搬家工人坦言马学武是被自己的老婆“罩”一辈子。一个新时代的,拥有男性强势的女性角色被塑造出来,她坐车在前,丈夫带着儿子骑车在后。 丈夫死后,宝莉没有一滴泪,与奶奶和小宝不同,她身着浅色上衣,淡定的承受了一切。 小景提到“万箭穿心”的说法后,她说她要“万丈光芒”。 影片中塑造的女性角色是多元的,其中几个次要角色分别是小景、何嫂、奶奶、周芬。 首先要提到周芬。 宝莉捉奸的两场戏中,马学武在与周芬约会前曾给宝莉打电话,这时马学武用到的电话是黑色的,而宝莉的电话是白色的,这里的黑白两色象征着夫妻二人的裂痕。 此后的一场戏,宝莉身着豹纹短袖,吃罢热干面,像一头焦躁的母豹子一样跟踪自己的丈夫。本片较多的使用了手持拍摄,此时的抖动愈发明显,框中框内的宝莉显得极其惶恐不安。而她终于看到的周芬则是一袭粉色长裙,既婆娑又曼妙。此时周芬穿着一双极不搭配的黑鞋,宝莉穿着一双白鞋。二人的对比非常明显。 周芬似是曼妙,却做出黑暗的事,宝莉似是强势,亦有内心的纯净。而事实是,马学武似乎更青睐这一抹黑。 其次是奶奶。 宝莉在捉奸一场戏中,在墙角痛哭,这时镜头在“全景——近景——全景——近景”切了几个来回,我们看到宝莉的锁骨上有一层冷汗,她坐在没有人的墙角,未干的地上,营造出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感。 然而在她决定去桃源旅馆问个清楚的时候,已然收拾好了自己的仪容,露出了微笑,还与嗑瓜子的老板娘攀谈起电视剧的情节,谈论的内容大概是新月是一个第三者,第三者是不好的。其中提到的电视剧似乎是《新月格格》,既体现了年份,又映射了宝莉和马学武的现状。从这里的道具选择和台词设计上足以体现主创人员对细节的斟酌。 奶奶离家出走的一场戏中,马学武出门寻找,这时镜头随着马学武的动势方向右摇,又慢慢左摇,我们看到奶奶坐在台阶上默默哭泣。 之后小宝出门看到了奶奶,喊了一声“奶奶”,奶奶便擦干眼泪,抱起了孙子。 尽管宝莉和奶奶之间有隔阂,有对立点,但两个人都不愿被动的展示自己的脆弱。 再次是何嫂。 何嫂这一角色,体现了女性关爱女性的状况,宝莉把挑扁担的活尽量分给她做,好让她多赚些钱。在何嫂的儿子出事后,宝莉还借给她一千块钱。 同时宝莉本身也越来越趋近这一角色,她不仅和她做了同样的工作,而且片尾还意欲搬到何嫂居住的一爿陋房中。 最后是小景。 小景不像宝莉那么在意她的男人是否偷腥,只要给她钱即可。她吸烟,用墨镜遮掩自己的伤痕,鲁莽的开车,煞有介事的劝导自己的发小闺蜜。虽然小景和宝莉是同样坚强的“悍妇”,但实际上她也与宝莉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十年后的一场戏中,宝莉身着土黄色上衣,紫色袖套,肤色暗黑,而小景依然面容姣好,缀以耳环,气定神闲的倚靠在豪华沙发上。这里从场景、道具的安排,以及服装、化妆的对比可以看出时下的一种意识形态,已婚女人应当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小景一直以黑色上衣的形象出现,这种黑色是一种自我隐蔽,也象征着宝莉做不到的妥协。 此外,应当提到片中的男性形象。 马学武和邢主任、周芬在大排档吃麻辣小龙虾的一场戏,是以一个街头歌手在唱“我要越过高山”引入的,这里的有源音乐象征着马学武要突破宝莉的强势。 音乐的使用同样出现在宝莉捉奸的一场戏中,此时的无源音乐是“东方红,太阳升”,彰显出宝莉红旗不倒,彩旗亦不许飘的戏剧性需求。 马学武与周芬开房被抓后,再次找到周芬过早,此时马学武的镜头左下角有一筒筷子,这一道具暗示着马学武背离家庭后的勃起。 然而马学武与周芬在桥上相遇,提到马学武生日的一场戏,背景中有一个红条幅露出“安全”两个字,这一道具非常有讽刺意味。这一场戏的结尾部分有一个俯视镜头远景。这种监视或窥视的视点也象征着两人进一步关系不可能实现的实质。 尽管全片都在彰显女性的强势和力量,她们还是有失措和脆弱的时刻。 马学武第一次和宝莉说离婚之后,从画框的右侧离开,留下左侧的电扇吹动着宝莉的睡衣,右侧主体的缺失使画面的重心偏离,而电扇的风向随着马学武的方向而去,使受众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 小景和宝莉于茶馆见面的一场戏中,二人在交代近况后,有一个镜头是茶馆二楼的围栏构成一个90°角,尖锐的直角直逼二人所在的位置,这一构图使受众体会到压力和抑郁。 尾声部分,宝莉和小宝在楼顶对话的一场戏,二人以站姿出现,身高的差异非常明显,这时候本片的主题出现了,女性的强势和果敢,最后都化为乌有,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世界从来都不属于她们,她们高声的话语充其量是一种形式,而实质依然是女性永恒的失声。 男性角色一句“我要和你离婚”可以引发她内心的海啸,男性角色不负责的出轨可以让她服从男权社会需要女性妥协的观点,男性角色不负责的死亡可以让她过一辈子的惨淡生活,同男性角色“谈感情伤钱”,男性角色长大后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她承认,这生活真是万箭穿心。 她们是蜷缩在墙根里痛哭的宝莉,是坐在台阶上抹泪的奶奶,是站在角落里等丈夫接回家的周芬,她们不过是小商品市场上空悬挂的袜子下被压迫的女性,她们的彼此同情不过是杯水车薪,她们的对立争斗也不过是徒劳的挣扎。 她们拥有的,只是遗书上的一片空白,无尽的失声。

 短评

无聊

5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我觉得好片一般有两种 现实和理想 美国的梦和中国的现实 是最好的片源

6分钟前
  • dream persuer
  • 力荐

#影评# 日子就是结尾那辆车,婊子养的,但推推还能往前走。

8分钟前
  • K
  • 还行

看完之后心情好差,买了酒回来。片子里每个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和做的不对的地方,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女主角演技超好。万箭穿心这题目其实不算贴切,这是一个漫长的悲剧。生活让人一点点萎缩屈服,七拐八拐人生大半过去了。命啊,都是夹裹着人前进,不知道哪个岔路口就走到万劫不复了。唉。喝酒。

11分钟前
  • Vince
  • 推荐

1. 2012华语片最佳 2. 大气、沧桑、释然 3. 以封建迷信外化人物命运与情绪,或许这就是所谓“feng shui(风水),英文片名点缀的刚刚好” 4. 颜丙艳让人刮目、电影看完都不敢相信这女人就是她演的 5. 有时候我一想到这个问题就会吓自己一跳:孩子好久没叫我“妈”了 6. 国配版删了10分钟 7. 什么万箭穿心,我就不信邪,我看这是万丈光芒 8. 谈感情,太伤钱了 9. 要过的细啊!

1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全家最正常的就是李宝莉,唯一的缺点就是刀子嘴,马学武挺大个老爷们,出轨行,受点挫折就跳江,小宝我真他吗想大耳刮子抽死他,没有你妈风吹日晒挑扁担你还上学屎你都吃不上热的,李宝莉唯一的希望确是失望。

14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力荐

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如此真实质感的武汉,李宝莉是中国的卡比利亚,《万箭穿心》是目前为止看到的今年最好最感人的国片

19分钟前
  • 布依葵
  • 推荐

颜丙燕可以得奥斯卡了。

22分钟前
  • her²
  • 力荐

中了万箭穿心的命 也要抱着万丈光芒的心

23分钟前
  • 牛大逼
  • 力荐

看完《万箭穿心》心情五味杂陈。真实不造作的剧情和导演的用心,是今年看到的最好最感人的国产电影。当男人不爱他的妻子的时候,她哭闹是错,笑也是错。万箭穿心的时候惩罚别人总是最痛快的,可生活也会让你付出代价。所以人啊还是得学着放过自己,多过一天高兴的日子都是赚到的。

26分钟前
  • 九份的咖啡店
  • 力荐

如果一个女人不是因为看上了你而和你结婚的话,那么她只会一直都看不上你,因为婚后的生活只能让你身上仅有的几处光彩抹掉。没文化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有工作但却懦弱胆小怕事耍心机还跑去偷情被下岗后直接投江自尽的怨男,更可怕的是,他写封遗书都不忘提醒自己不懂事的儿子,这都是你妈逼的。

28分钟前
  • DamienChung
  • 力荐

李宝莉的角色魅力在于,即使是悲剧,也要梗着脖子在荒唐的生活中杀出一条血路;即使是万箭穿心,也要硬着头皮活出万丈光芒。儿子和婆婆在榨取了她的价值后又将她遗弃,她也能迅速接受现实继续前行,不忿不怨。结尾是神来之笔,生活就像这婊子养的车,熄火了,推一推就又能走了。

32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万箭穿心,哪能习惯就好

34分钟前
  • 力荐

北电放映,谢飞监制,去年至今剧情最为合理且紧凑的国产片,真实不造作,导演很用心,结尾出字幕的时候潸然泪下。女演员表演非常之到位。

36分钟前
  • 小心肝
  • 力荐

最好的一幕是,跟建建车震后几天,颜丙燕在市场里揽生意,看见小面包开到身前,她不由自主地往车里张望了一眼。无奈、两难和略微的希冀,在这个张望里一览无余。

41分钟前
  • 八圈
  • 推荐

那句“谈感情,太伤钱了。”是我本年度听过最好的金句!

44分钟前
  • kalavinka
  • 推荐

太特么真实了 尤其是那奶奶 村妇的伪善和狡猾

46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女主和《大时代》的丁蟹一样都是死不悔改、天下负我的人格。逆境磨灭了棱角,却不能打消那份“到底意难平”的执念。自讨苦吃,苦必随之。作为电影来说它太真实了,真实得就是生活。而如果银幕上下没有差异了,我们能收获什么?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武汉话原版4星】要过屋中“坎”,先解心中“结” ,这才是生活。造化弄人,太信命,把一切归咎于天意,殊不知穿的是人心,跟风水无关。就像那辆发动不了的车,总要下去推一把。;【国配版2星半】普通话版完全失了灵魂,角色都很空洞,武汉的地气儿全没了,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关键还零零碎碎刪了10分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用崔永元的话是:这样的电影不去看,那真是万箭穿心了

59分钟前
  • lomo36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