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

HD

主演:苏扬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2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3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4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5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6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3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4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5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6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7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8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19城门几丈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9.3给低了,这部百年史诗绝对要爆!

如今越来越多的纪录片甚至比电影都好看…

完全洗去“纪录片无聊”的标签!

其中央视纪录作为国产纪录片的优质平台,近几年推出的纪录片作品水准也是越来越高 ——

从前几年的[舌尖]系列吃喝间唱出主旋律…

到近年来的 [航拍中国]真正开天眼。

再到如今 [手术两百年] 凭借过硬的干货拿下高分!

谁承想“央视”竟然凭借众多优秀国产纪录片…

实现口碑大翻身!

进入九月,又一部新作播出让人忍不住给满分 ——

城门几丈高

The city wall is falling down

“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三十六丈高”

“骑匹马来么坐的轿轿,走进城来么到处绕绕”

一段古老的歌谣串起了重庆的风貌。

央视最新纪录片 [城门几丈高] 以重庆曾经的17道城门为故事原点,回顾了这座城市百年前的光景!

比如100年前江中半岛城门前的朝天门码头…

江水急流、舟楫飘荡、角楼密布。

然而现如今的朝天门码头,矗立起新的城市天际线,朝天扬帆的来福士广场如科幻场景般赫然挺立。

网友们把重庆昵称为 —— 网红城市

原因不外乎…

高耸的摩天大楼、穿墙的轻轨列车、魔幻的洪崖洞等充满科幻赛博朋克风格的地标成为“打卡圣地”

但相比“网红”的质感。

央视推出的[城门几丈高]褪去网络滤镜,搜罗出百年间重庆的旧照片、老历史拼贴出了另一种山城风貌!

100年前朝天门和如今的朝天门

历史上重庆老城有17座城门。

在百年前“九开八闭”的这17座城门各有特色:

面朝京师的朝天门迎官接圣,翠微门买卖布匹绸缎,太安门是粮食仓储,而金紫门则对着衙门…

出了西边的通远门就是埋死人的坟场。

有网友表示那里如今还闹鬼!

由城门和城墙串联起古城…

历史中的重庆以鲜活的画卷再度展开!

配合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背景音里出现了棒棒卖力的喘息声、市井喧哗的叫卖声、码头来往的舟楫声…

分明是历史书里的黑白照片…

但经过编导的巧思,静态的历史竟然也栩栩如生!

因此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开播就拿到豆瓣9.3的高分,成功打入了优秀国产纪录片的行列…

五集的精炼篇幅分为:

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

内容从19世纪末沦为半殖民地口岸到20世纪初经历枪林弹雨后的重庆,影片以人物和事件为主线…

还原一座城的百年历史!

重庆的兴衰蜕变,便是[城门几丈高]下笔之处 ——

01外国人眼里的江城

1883年4月7日,来自英国的立德乐抵达重庆。

扬子江(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这个在半岛的崖壁上诞生出的城市令他感到惊叹不已…

我冒着灼热的阳光

坐下欣赏美景

不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重庆

其景致都令人陶醉

—— [立德乐日记]

顺着他的描述,仿佛来到19世纪末的重庆 ——

立德乐当时在东水门上岸。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东水门的城楼,崖壁的吊脚楼,对欧洲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世界!

1883年时的重庆东水门城楼

那时候没有自来水。

整个城市的用水都靠棒棒们从嘉陵江扛上去…

那扁担吱吱呀呀有节奏的响不停!

每当他出现在街头,城里的孩子便成群结队追着他。

金发碧眼很是稀奇!

他日记里还记下了那些“娃娃儿”们的嬉闹…

在他拍摄的照片中…

百年前的重庆古风依旧,民风淳朴,繁忙而有序!

进入20世纪初美国人蒲兰田来到中国。

他担任了中国川江轮船公司的船长…

一开便是15年之久!

蒲蓝田致力开发三峡水道,著有[川江航行指南]手册。

因为那时通过水路去重庆要经过三峡…

而三峡的险峻对于商船来说几乎是送命的鬼门关!

驶入前滩的货船

蒲蓝田用了近20年时间和当地的船工们摸索出了来往重庆的航道,使客货商船能安全的来往上下游……

蒲蓝田[川江航行手册]

经历了通航后的重庆,港口更加繁忙…

1905年出版的 [中国西部生活] 对重庆的描述,更接近现代的样貌,商船往来、船工忙碌…

作者笔下毫不吝啬称其是 —— “中国西部的利物浦”

02风云飘摇的山城

随着外国人进入重庆。

也意味着中国内陆进入了“半殖民地”的黑暗时期…

历史上重庆曾被迫成为列强的内部通商口岸,爱写日记的英国人立德乐的洋行遗址仍在重庆南岸。

当年他租下南岸大片地皮…

开工厂、开商铺、开煤矿成功在中国捞金!

到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时…

重庆成为内陆通商口岸,日本不仅获得自由通商权,甚至还可以直接租借土地在重庆办工厂。

直接压垮了“自给自足”传统自然经济!

这样的半殖民地状态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

如果说殖民地时期经历的是经济侵略。

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生长在半岛上的重庆更是暴风雨中的一艘孤舟 ——

随着南京等东部城市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被称为“下江人”的东部居民也纷纷来此避难。

人口从原本几十万人口飙升至近百万!

2.4平方公里的老城…

人口密度就高达每平方公里几十万人。

然而退守重庆依旧是躲避。

攻击从未停过 ——

从1938年到1943年间,重庆经历了长达5年的日军战略性轰炸,死难者超过10000人!

遭受轰炸中的重庆渝中半岛

这期间重庆建设了防空洞1823处,可容纳44.5万人。

然而当时重庆人口逾百万…

因此还有一半百姓无法进入防空洞避难!

白修德在 [追寻历史] 中写下了他经历的大轰炸 ——

你可以听到竹料被烈火吞噬后

碰碰炸裂的声音

城内到处都是女人的恸哭声

男人的喊叫声

婴儿的啼哭声

我好几次见到“火人”从坡上冲下

直直的扑到主街上满地打滚

想以此熄灭身上的火焰

日军了解过重庆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而紧密的城市布局让房子连着房子,很容易引发火灾。

于是他们故意采用“燃烧弹”进行轰炸…

只要烧起一处,就是全城遭殃!

陈克文的日记里记录了一则更讽刺的经历…

在大轰炸时期有对兄弟参与开凿防空洞,但轰炸来临时他们却被拒之门外,两人被炸成残废!

历史的屈辱。

民生的疾苦。

时代的悲剧。

又让山城重庆蒙上一层哀伤的色彩…

03拆倒的城墙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其实还有个英文名…

“thecitywallisfallingdown”

和中文对城门的感慨不同,英文名更直白的说出了纪录片表达的主题,即重庆古城墙“被推倒”的历史。

清朝末期被侵略者“叩开”了城门。

廉价的中国货物,广阔的内陆市场成了末路王朝换来和平的筹码出卖给洋人吸血割肉…

历经战争摧残的重庆烧了、毁了、又建了…

模样也逐渐发生变化。

从过去拥挤狭窄的木制建筑转变成宽街石墙。

然而随着百年间城市的发展。

旧城墙束缚商贸来往,最终也难逃被推倒的命运…

仅仅剩下的几座城门也藏在了高楼里!

片中有一个非常震撼的长镜头 ——

英国商人立德乐曾经登陆的东水门如今失去了城楼,默默的融进树荫中,鲜少有人来往。

而随着镜头拉远…

联通重庆中区和南岸的东水门大桥映入眼帘!

曾经的东水门只是一道3米高的城门,如今的它变成了24米高的公路铁路两用的跨江大桥。

虽然[城门几丈高]是重庆的Solo纪录片…

但是它没有干巴巴的讲述历史,而是用真实人物的亲历和纪录呈现城市的历史和变化。

导演徐蓓在开拍前就想好了…

“只有人的故事,才有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

所以片中没有刻意表达“牢记历史”的主旋律,但却通过史实让观众亲历落后就要挨打的过去…

相比之下[城门几丈高]给人的感觉更乐观。

也像山城人天然的个性…

片头片尾都是重庆方言、地方歌谣改编的说唱小调。

似乎在告诉人们 ——

城墙推到了,人还在。

 2 ) 真是沧海桑田

重庆,这千万人口的直辖市,开埠前就5万人挤在2.4平方公里的地方.开埠时时第一家现代化工厂是火柴厂,当年想必与现在的阿里一样是求职热门,万人工厂,替它外包糊火柴盒的还有万人.....

不过第一第二集把英国殖民者美化的也太过分,纯粹的殖民者视角了

Cornell Plant船长的后人

而第一集就讲到,川江上木船船主/船工是担心失业,非常抵制洋轮的,而那时重庆的5万居民中应该大多都这行的人. 而英国殖民者也不是商人, 大多两手空空而来,满载而归而回,大多都靠敲诈勒索榨取第一桶金.

 3 ) 又一曲长江之歌

纪录片之美是纪实,而纪实又以艺术的记录为绝唱。《城门几丈高》(五集)是近几年来难得的精品纪录片。

在翻阅电视中央记录频道时,很偶然的看到《城门几张高》,一开篇的缓缓动画序幕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唯美的中国画中,一群鸽子动画闪动在五百年前老重庆的十七道城门的蜿蜒城池上,黄旧古朴的画面一下将你穿越到古老的社会之中。

该片遵循了详尽的史实,从五百年前修建的重庆宏大城池,到十七八世纪开始城池随着大英帝国列强通商开始逐渐瓦解,一段民族兴衰,一曲长江惊涛骇浪历史,从人文脉络到城市变迁,从民族自强到列强侵害,镜头朴实中有波澜非常低调的陈述着。片中大量的古老照片和记录电影资料,配以考证内容,艺术的穿插剪辑和时空变换非常自然贴切,五集规划又是重点突出城池与人文、社会、商业、历史等时代变迁精准的分割又艺术的重点描绘,既有长江之水天上来的大写意,又以静静的点滴之水静默娓娓道来。全片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当前很多国产纪录片追随“舌尖”味,好似这就是记录片的最高境界,镜头的超级慢、音乐的绘声绘色、配音的爹片……其实不然。我大都看国外的记录影片,每一部都追求的是主题的个性展示,你是大自然探险还是记录事件等等,如何把主题用镜头画面和音乐解说等艺术的说清楚,这是核心。《城门几丈高》做到了,我就是讲老重庆的变迁,用城池的消失寓意一个内陆大都市是如何走出壁垒飞速发展至今的!

第一个英国人“利德乐”是怎样坚韧不拔的开辟老重庆通商口岸的,第一个民国官员市长如何拆掉老重庆首个城门,阔疆动土改造城郭的……老重庆第一个民族工业“火柴厂”从日本迁回来,又如何被消亡的……朝天门码头的前世姻缘,又是如何变迁的……影片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惊触画面串成不灭的长江波涛。影片主题歌《城门几丈高》也很有特色,重庆方言的调子,好似出自街边的茶馆那样有故事有调调,曲终意绵长。

 4 ) 重庆人看了必彪眼睛水儿

首先,先啰嗦几句,第二集看了四分之三就肯定这集的分集导演是徐蓓导演,风格非常强烈,徐导演有一种特殊的女性面对大历史的浪漫且冷静的视角,跟其他人的区别很大,非常的细腻,结构精致,情感饱满,资料详实。

第三集格局很大,想说的很多,人物也多,稍显杂乱,冲击力不够,其余的也存在这个问题,第三集最明显。

总的来看,作为重庆人非常的喜欢,我看到了一个关于重庆的百年的,奔流式的,世界格局的,苦难的,甚至有一些趣味的,洋气的大型史诗。其实后面两集关于卢作孚和大轰炸的难度不小,因为老题材很难做出新意,不过这次我觉得还行,因为徐蓓团队对于资料的收集实在太强了,很多都是常年累积的一手资料,这个态度必须点赞,资料的收集似博士论文,传达的世界观如历史小说,看起来不疲劳,另外《城门几丈高》的画面,节奏,原创音乐都必须点赞,这样的影像品味确实作为地方史的记录片非常少见

“掠过江面,走完高高的石梯,眼前就是朝天门,城门洞上古渝雄关四个字,赫然在目,现在,雄关不再,城门已开”

第二集朝天门复原的结尾我觉得是整个系列的核心,我们回望历史的态度,我们面对未来的心胸,犹如朝天门不断回响的浪花声,环绕,回响,果决……

还有很多想说,不说了,看片儿吧

 5 ) 历史的魅力,城市的底蕴

中国但凡发达点儿的城市,现代化面貌大同小异。在为数不多的个性化城市中,重庆别有特色。通过这部片子,我们可以了解这座城市历史赋予她的魅力,对一个外地扎根重庆的游子来说,重庆的魅力不止于他独特的地形与建筑,而在于背后的城市发展历程和底蕴。《城门几丈高》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她的过去,也让我们更期待她的未来。良心城市史纪录片值得推荐

 6 ) 故乡

和爷爷一起看,指着老照片上的小孩说,爷爷,你要是在照片上,大概就这么大。

爷爷说,以前江家书院好多房子,都分租给了下江人。

爷爷说的江家书院,是我曾祖母的陪嫁。爷爷说这个书院在大东门,大轰炸时,日军的炸弹落到院子里,幸好没爆炸,于是一家人搬到了乡下。

乡下老宅我有印象,是很黑很破的。爷爷说,以前邮政局也在我们老宅那里。

为了记录那些回忆,爷爷前两年有画过璧山老城图,图上,璧山城也是由城墙围起来的。

纪录片里说,因为重庆做了战时首都,人口急剧扩大,又因大轰炸频繁,城区这才往外扩,人口也往璧山迁移了不少。这是璧山在纪录片中短暂的出现。

爷爷果然很喜欢这部纪录片,爸爸则说,要是能下载下来看就好了。

我们一家在遥远的苏州热热闹闹地怀念故乡和从前。

 短评

重庆城的近代风云,开埠时期的新旧交替,陪都时期的混乱与融合。尽量避开国民政府和中共政治势力在这座城明暗交锋的敏感点,重点梳理重庆urbanization的历程,纪录片出于普及历史的缘故,深度不足。近年来重庆越发“网红”,想要长远的发展下去挖掘城市基因是必须要做的吧……不过一直很疑惑,重庆由省辖市到战时首都再到直辖市,这期间的人们是如何接受这种心理落差,又有怎样的身份认同,什么样的定位呢?

7分钟前
  • Summum Bonum🍀
  • 推荐

太好看了,制做太精良了,堪称一部重庆地方志,重庆近代史了。重庆市政府要打造旅游城市旅游名片,应该往这些方面去努力啊。我每次进主城就真的觉得重庆这座城市不得了,整个城市立体的野蛮生长。

10分钟前
  • 加勒比姐姐
  • 力荐

我一个重庆人,到现在才知道原来重庆城是这么来的!

11分钟前
  • Cat Shit
  • 力荐

重庆开埠史

16分钟前
  • 正统偶像
  • 推荐

我的重庆情结,我的码头情结。高下、贫富、聚散,都是码头从来无须按捺的心事。这就是我们的码头,我们同船共渡,我们都是这山水间一样没那么多讲究的、却有些情义的卑微者。

21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昨天做梦,梦见和几个朋友玩耍,不记得玩起了什么游戏,朋友们大声念着: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戴弯刀,走到城门挨一刀。像幼儿园时和同学在操场玩一样,但这些朋友又分明是我当下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们。我很惊喜的大声问:原来你们那也有这样的童谣吗?但是没人回答我,大家仍然在闹闹哄哄地做游戏。【帮我把从县志办公室开始的识字启蒙时到现在获得的各种碎片化的掌故知识串联在了一起。最喜欢第一集和讲卢作孚的第四集,虽然鉴于篇幅和某些we all know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说。又,其实标记在看的当天就一口气看完了,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好好写评语,想说的太多,就这样吧。

22分钟前
  • 力荐

我们这一代犯下的罪恶之一,就是拆城墙。

25分钟前
  • 王饥民
  • 还行

了解一座千年古都,从它的城门开始,两千年风雨终吹散,一江激流,忆往昔,繁花似锦过,风雨飘摇过,看如今,豪情万丈,山城无限。

30分钟前
  • 紫微
  • 力荐

很重庆。很匪气。从清末被外来者打开城门起,这座城市主动或被动的被拉到近代史的漩涡里,开埠建厂扩城,经历战乱侵城到陪都的荣光,如果再加一点直辖的历史就好了。古今的切换呈现的沧海桑田感非常好,方言的评书和音乐加分。

31分钟前
  • Hall
  • 力荐

争先复争先,争上山之巅,上有金碧之云天,下有锦绣之田园,中有五千余年华胄之少年。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美丽之山川?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此锦绣之田园?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33分钟前
  • 力荐

以历史的几个重要节点,讲述了重庆变化,以极具重庆名片的朝天门,作为引子牵出了其他城门,以英国开埠重庆,日本大轰炸重庆,陪都时期的重庆等事件,讲述了重庆。片头片尾曲,都非常有特色,用重庆话唱,用重庆的民谣改编。一共五集,主线清晰,选材有理有据。喜欢。如同他的推广片里的一句话,了解重庆的DNA,我觉得纪录片做到了。

37分钟前
  • 素女子
  • 力荐

嗟我少年不发奋,何以卫此美丽之山川?何以慰我创业之先贤?

4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歌曲超好听好吗!!!!现在一直单曲循环!《重庆歌》,《城门谣》,强烈推荐!!

41分钟前
  • 豆友203327935
  • 力荐

10年内很少见。虽然第2集以后就比较枯燥,但它的模式-按照城门的不同的特性的划分,值得学习。

46分钟前
  • 冲鸭
  • 推荐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47分钟前
  • 失控牡蛎
  • 力荐

在重庆城市文化日益网红化、魔幻化的现在,这样的正剧风格实在是太难得了。以九开八闭的城门群为切入点,完整的讲述了重庆近代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文化、贸易、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重庆人应该看,非重庆人也完全看得。

49分钟前
  • 紫气东来卓东来
  • 力荐

这才叫影像史志

50分钟前
  • 能猫桑
  • 力荐

最后一集挖防空洞的工人被拒绝进入而残废了一双腿真的太让人难受了

52分钟前
  • 雪藏蜗牛壳
  • 推荐

重庆这座东西南北让人方向感迷失的城市,没想到古城布局有这么严谨的规划。从军事防御的堡垒到农村农产品疏散的商埠,再到对外通商和战时陪都,一步步的嬗变,这种城市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涅槃与重生。《船舵子》一集中卢作孚的事迹让我印象深刻,他从北碚开始的乡村试验在历史条件下与其他地区的乡村试验比较起来更为难能可贵。

54分钟前
  • 天空的痕迹
  • 力荐

我不很喜欢片头和片尾的曲子,即使它们很有重庆特色,然而还是让我觉得与主线稍显不搭,虽然只有短短五集,但却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重庆自清末到抗战结束的发展史,最初以为是讲城门城楼的,其实是从几个侧面讲述重庆的发展史,整体不错,集与集之间关联性稍微薄弱了些,但是对于粗浅地了解重庆半个世纪的沧桑变迁还是有所帮助的。

57分钟前
  • 洛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