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

正片

主演:任贤齐,贾静雯,石知田,程予希,杨淇,郑暐达,邵雨薇,孙鹏,王道,应采灵,庹宗华,王宇婕,包小柏,黄嘉千,品冠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9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七岁 剧照 NO.1十七岁 剧照 NO.2十七岁 剧照 NO.3十七岁 剧照 NO.4十七岁 剧照 NO.5十七岁 剧照 NO.6十七岁 剧照 NO.13十七岁 剧照 NO.14十七岁 剧照 NO.15十七岁 剧照 NO.16十七岁 剧照 NO.17十七岁 剧照 NO.18十七岁 剧照 NO.19十七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七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83年夏日,17岁的林克铭(石知田 饰)和王蕾(程予希 饰)因为一场英文演讲比赛结识,懵懂的情感就此发芽。然而一次年少轻狂的意外,硬生生地将两人分离,也浇灭了初恋热血的悸动,甚至没有来得及告别,还没有开始就要说再见的初恋,就在这首Bee Gees的《First of May》中结束。  20多年后,45岁的王蕾(贾静雯 饰)的女儿,同样17岁的白白(程予希 饰)令他们的人生再度交错,45岁的林克铭(任贤齐 饰)收到网上传来的一封信,一封似是迟来的、王蕾的信,让他再度忆起,那份纯情的年少时光、那段属于十七岁的狂妄,还有那份寂寞的遗憾。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这个特殊的年纪将会有特殊的意义,17岁的白白,也陷入了一场情感的困惑,面对心仪的男生和最好的姐妹,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命中不注定危险的斜面你恋爱了吗?青春之旅第一季罪恶之城2005梅花三弄之鬼丈夫疾速天使豪斯医生第二季我是你的人离过一次婚的2人未定的关系恋爱假期007之金刚钻总之就是非常可爱第二季初恋与你都很甜公子何时休这个杀手将有难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 普通话版青葱路上美丽新世界1999杜兰餐馆:黑色传奇数字媒体:21世纪的新学习者月光变奏曲我们梦中见我为鞋狂第一季马大夫的诊所大神同学想被吃掉望春风1987阴错阳差第一季杀入警察局我只在乎你2004时尚CEO的破格人生第二季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七季诺姆·麦克唐纳:毫无特别导游小姐阴阳眼爱你没商量

 长篇影评

 1 ) 无奈围城与希望人生

如今提及所谓“第六代”和随之而来的若干人名片名的时候,从欧罗巴骄傲运回的各异的奖杯,与在票房线上苦苦挣扎的惨烈的境遇,可以同时被人们想起;而号称同情苦难或关注新锐的人们于此找到的共鸣,和所谓呼唤真实或找寻希望的人们对其提出的质疑,也显得同样有力。
而这里想要提及的人名无疑属于这一行列——王小帅;片名也同样如此——《十七岁的单车》。可能都是太陈旧的话题。
想起第一次看本片,不知算不算幸运,大抵是十七岁光景。后来,生活的轨迹转移至北京,再看时,才注意到原来英文版的片名便舍弃了年岁的限定——《BEI JING BICYCLE》;解禁后重获新生,中文版也一同变作了《北京单车》。而立交桥、红绿灯、穿梭的人流、模糊可见“北京”字样的标牌,很多似曾相识的景致,不得不让人出离于最初看片子时执着的对所谓“残酷青春”的关注,而把目光落于城市本身。
很多人提及影片,对其是否深受《偷自行车的人》一片影响这点不置可否,而一些人的态度是,至少安东•里奇找寻自行车的经过是“向外”折射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状的,而小贵小坚和旁的人们则“向内”展现了两个男孩成长的心灵历程。但毕竟导演也有游离于年岁和地域之间的表达,年轻的创痛背后,一定还有一种从城市内核奔涌而出,波及每个人的力量震动着我们。
钱钟书关于“冲进来”与“走出去”的“围城”理论为太多人熟知。而当我们抛开各种奇妙的比喻,言及城市实体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钱老的话在这里要略作修改。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毫无疑问的。只是这并非撕开口子向内钻那般容易,入城证暂住证等等这些都只是最浅显的表征。丝丝相扣的融入终究不同于简单机械的混同,而更多怀揣梦想而来的人们,之于城市,更像油和水的混合,而没有糖与水的相溶。
但“城里的人想走进去”却不尽然。自然今天叫嚷着返璞归真的大有人在,冲破世俗也罢,重返自然也罢,很多终究是现世中忙碌而疲惫的人们闲暇时的幻想。《甲方乙方》中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尤老板,到底是低估了清汤寡面的日子,即便“走出去”的人也大都是想回归的。这么说来,城里有挣扎在边缘的劳苦大众,也有疲命于顶层的俊杰精英;前者终究难以出离苦难,是生活之不幸;后者间或幻想远离尘世,是内心之无奈。
因此,不想就“第六代”们对故去生活的珍藏和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妄加评点,也不想过多言及所谓青春破碎与错位的沉重话题,更想说说和单车一样穿梭于城市又隐没于城市的人们灰色或暖色的记忆。林立的高楼和奔涌的车流中,究竟有多少并不属于它的个体,还是从根本上说,我们在这一点上都一样的无奈呢?

“向心”与“离心”——“外来人”与“边缘人”
同住的杂货铺主对着小贵的单车连呼啧啧,这实在是份如意的差事;豪华的大堂,绚丽的灯光,惹得人晕头转向的旋转门,还有让人“撒不出尿”的厕所音乐,似乎用“天堂”形容也不为过;时装、口红、高跟鞋,独处时的冷艳、走路时的高傲,即使是自己虚构的,红琴到底靠着保姆的身份,沾染了主人的荣光。片断交织,依稀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所谓“外来人”“向心”的理由。
这些外来的人们,一方面,很多事,他们不在意。从影片伊始应聘快递员的农民工接受审讯般的问话,到最终小贵扛着破烂的单车穿过瞬间停滞的人流,他们所处的生活层面和旁人观望的眼光一直无多少改变。卑微也罢,被漠视也罢,遭鄙夷也罢,这也应当是现实中外来人口于都市的生存常态。但这种境遇并不妨碍他们于此留存并尽力挣扎攀升,更不妨碍更多外围的人对城内生活的渴望。丢车误事被开除以后,小贵留着泪求经理收留。我们毫无理由怀疑眼泪的真诚。而如果把这种真诚放大,大抵可观望到他们渴求被整个城市包容的执著。
另一方面,更多事,他们不懂得。最简单的例子,城市生活的太多物件,只是物件罢了,只是符号罢了。譬如发给快递员的自行车,不管被经理说得怎么天花乱坠,也只是种工具。但小贵不明白业务本身比工具重要得多。都市化浪潮迸发的巨大的吸引力,也伴随着大量“欲望化物象”,小贵和同行的人们,只能选择“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作为“依身现代都市空间的欲望附着物” 。最初的闯入源于欲望的驱使,但日后的环境,终究没有给他们寻到移植欲望的沃土。
“向心”的姿态,这样建构于他们对城市的全部理解上。
而他们的秉性又过于单纯,正如这种理解本身的单纯一样。影片中出自不同人之口形容小贵的那个“轴”字,应该是最精辟的注解。生性固执,但找不准执著的对象,所以无端为一部单车找寻;甘于沉默,但误会总是接踵而来,所以丢车、所以被拘、所以挨打。
影片开头,经理以慈善家的姿态告诉一群已洗过澡、理过发、齐整干净的快递员:“从明天起,你们就是这个城市的‘骆驼祥子’了……”祥子,这个被很多北京人拿来自比的形象,最初是这般呈现于老舍笔端的:“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自私的,堕落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这大抵就是这群“向心”的人们的不幸。
同样,仅仅因为一部车,小坚和父亲反目,与女友短暂相处后分手,跟人争执动粗,被人打得遍体鳞伤连站立的气力也没有。当然,间或也有单车上耍宝的兴奋,有因车而起的美妙邂逅,有游艺厅的绚丽,有兄弟场的仗义。但二者凌乱的穿插,还是让人很难在肢解的幸福中舒畅起来。
贾樟柯在谈及《小武》时,提到了“边缘或者中心”的问题,谈到了“边缘人”应该有的命运,谈到“边缘”与“中心”不可割裂的联系 。所谓“边缘人”的“离心”,终究不是什么主观使然的事情。欲望的萌动,在都市的光纤下日益膨胀,谁都不可免俗。但当他们生命本能的释放方式与都市的运转系统发生了微小的抵牾,就会在某一切点上被迅速抛离出去,失散于都市文明的图景之外。
片中有两个细节,一是小坚与父亲冲突后,独自坐在屋顶的天台上。继母带来的妹妹过来安慰,一个刚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说话方式机械得如同背书。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什么。但不合时宜的近于滑稽的语调,却让人不禁酸楚起来。就像全家紧巴着的生活开销和凌乱着的日常起居那样,出离了平和安适的生活常态。但所谓“常态”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二是孩子们飙车、吹牛、斗嘴、打架的地方,是一处施工中的高楼。他们在未完成的世界里找寻梦想,如同他们在城市的边缘眺望莫名的远方。
城市太大,人群太杂,旁的人们无暇顾及游走于外缘的这一群,于是,放逐有了最完美的借口。而父辈“离心”的危机也总会沿袭着流传给后来的人们。小坚妹妹那样考上重点出人头地了,是否真的可以让家族世代摆脱边缘化的危机?恐怕未必。
当然,正是因为有追寻梦想和逃避放逐的可能,“离心”的这一群还在城墙的包围中游走,还会为未完成的和不可知的生活奔走。还会有“另外一种更为强大的现代性承诺”将他们重新吸附到“都市化的欲望黑洞中” 。
这大抵就是这群“离心”的人们的悲哀。
某种意义上说,似乎这两群人相似得很。“边缘人”无疑也具备“向心”的特征,“外来人”则更有“离心”的理由。不少人愿意把他们置于同一层面观望,用他们共同表达“都市漂流” 的无奈,或者“突围中心” 的艰难。但从本质上说,他们的游离与坚守并不能完全等同。
小贵们因为“无知”而受挫,也因为“无知”而兴奋。初来乍到时的热情转嫁到他们对城市的全部认同上而稍显幼稚单纯,而即便一些时日之后,他们仍旧不会真正读懂最简单现实的某些物质实体之外的整个世界。快递公司的老总指着北京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色块和线条,命令那群守着单车过活的人们清楚地记住每一处里弄街角。但纵然能用车轮甚至双脚完整地丈量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仍旧只能接受单纯的幸福或者莫名的惩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在有形与无形的拒绝之后,仍旧固执而快乐地奔跑,向着他们心中最核心的方向。就像那个杂货摊主从一角窥望落地玻璃后面红琴冷漠而游离的眼光时所说的:“我要住那么好的房子,我就天天喝糖水,红糖水;一天三顿,顿顿吃排骨面。”说到底,他们是易于满足的一群。
而小坚们在清晰的记忆和清醒的现实面前生活,十几岁的孩子也会悉数指责多少年来大人的屡次食言,而父亲的一记耳光是颜面尽失的恼怒也有难以应答的无奈。当然年轻的孩子们仍旧只能简单地想象和期待某一时期的幸福,譬如错过初吻的单纯爱情,譬如玩转车轮的潇洒帅气。但天台上小坚的灰黄苍凉的眼神,几乎可以让我们透过时空延展出父亲神情里的衰老和无奈。同样,他们对于疼痛和伤害的预感也清楚而麻木。影片末尾,小坚一块板砖拍向抢走女友的大欢,自然能想到这之后自己不可避免的一顿拳脚。很像王小帅怀念往事时甚至略有些得意地提及打架拍砖之后平静地等待头破血流的记忆 。而这一段里,小贵也莫名地跟着受难。只是他与单车的这次遭遇,大抵是他之前想象不到,之后很长时间里也理解不了的。就像最终,抱起单车独自行走,谁也不知道他要去何方。
而这样两个群体,在片中被一辆单车,准确的说是被“偷”拉扯到了一起。但几次偷窃、失踪和重新追回,却又不尽相同。对于小坚来说,车不是偷的是在旧货市场买的;钱也不算偷的因为该他买车的钱就当由他支配;而当归他所有的单车不翼而飞,他的权力范围遭到侵犯就理应惩罚那个侵犯者——这一切显得理直气壮。小贵则截然不同,他认得自己的车,但依靠着一个谁都不能证明与相信的记号;他找到丢失的车骑上就跑,面对他人的责难却只会说一句“这是我的车”;而当小坚的一群仗义兄弟用拳脚教训他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只有抱着单车嚎啕,即便旁人还算公允地开出以钱换车或者以车换钱的条件也只是摇头——他还是只会固执地沉默。
这种本性上的分别也让我们看到,纵然同徘徊于生活底层,“外来人”们还是会用仰视的目光谨慎地端详,“边缘人”们还是可以用扫视的神情骄傲地观望。
小贵们到底还只会辨识所谓城里城外的分别,就好像一日三餐的红糖水排骨面和鸡尾酒法国餐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归于一类;而不管施于谁的身上,高跟鞋的响声从远及近就足以让他们神经紧张。因为他们可以触及城市的下缘却永远不知道上限在何方。就好像离地几千米的大气层和外太空浩渺的星河在我们看来同属于天空一样。
而小坚们终究可以在“外来人”的无知神情中找寻到安慰。同样面对一部单车,他和他的同伴们在弱不经风的小贵面前也可以趾高气扬起来。他的一个兄弟愤愤地说:“咱从没受过这气。”很显然,不仅因为事情本身,更因为施事的对象。
施工中的高楼上,一个城里的孩子递给小贵一支烟,并且不无轻蔑地看他呛得说不出半句话来。但后来,也是一支烟,在阴湿的雨季,被打着伞的大欢用几乎同样的动作和神情塞进了浑身湿透的小坚嘴里,我们才知道原来这种卑微和不幸并无太多分别。
跳跃的主旋律再次响起,我们看到小贵一如既往飞驰于北京的大街上,而浅浅的笑意伴着自信渐渐爬上了他的面容,这几乎是影片中对他仅有的一个仰拍镜头。
同样一辆单车上,和男孩儿爱情一样短暂的舒缓悠长的调子,连同阳光,以及小坚手中挥舞的校服和脸上的表情一道,灿烂得让人心跟着欢愉起来。这似乎也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几处亮色之一。
两个孩子的幸运与不幸,都在单车上找到了联结。而前者,似乎又被吝啬的导演毫不怜惜地削减了。因此,很多人在这里找寻到了残酷而错位的青春,并且,更确切地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人的记忆,是属于王小帅的主观的真实。但我也愿意相信,在青春之外,所谓无端地或者平静地受难,该是所有“向心”或“离心”者都回避不及的现实。
片尾,遍体鳞伤的小贵和小坚相视,缓缓起身。小贵也抄起一块砖砸向了大欢的同伙。尽管血腥和残酷的镜头让人很不舒服,但到底是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没有言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他沉默之外的冲动。尽管这一次,理由也不过是被无端砸烂了的单车,他也只是为一个简单的符号选择生活。
朝向阳光而灼伤,背离阳光而冻僵,他们走得小心翼翼,步履艰难。但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最后找到希望。一切车流为他们停止,不知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

“向心”“离心”与“中心”——“底层”与“上流”
片中所谓的“中心”指向谁,似乎不很好界定,但至少,浴室里被一群按摩师拉扯着的不见面容的“张先生”,轿车前对把戏揭穿后的红琴冷漠注视着的浓妆华服的母女,还有那个整日训斥人偶然也被人训斥的快递公司老板,等等这些,大概都可以涵纳于其中罢。
不同层面的人们的对话,在影片中被放置在特殊的视觉范围内——尽管这样的模式也因仿照前人的痕迹过重而受责难——这里不想过多评判这一手法本身,而是想谈谈“看”与“被看”之后深藏的不同阶层的真实生活。
首先是底层者对高处的窥望。
小贵和杂货摊主的视线越过矮墙头,在狭小的缝隙间远远地仰视对面高楼落地窗前,冷艳的都市女郎高傲地来回踱步。但“这种偷窥行为并不适合于劳拉•莫尔维女性主义式的‘视觉快感’批判机制,相反更像是都市仿像消费系统与民间世界一场不期然的欲望共谋。” 正如前面说的,他们冲进城时怀揣最原初的欲望冲动,而这次窥探显然潜藏着民间世界对都市未来的向往。当然,乔装后的小保姆在窗前来回走秀与频频出入店铺打酱油并且将高跟鞋弄得踢嗒作响时,无疑也在他人狂热的眼光中找到了一丝高贵身份的假想性满足。
小贵走进一家高档宾馆的大堂,高高的天花板,顶灯锃亮的金属色上,清楚地印着他抬头时的眼神。似乎在一开始就预示着这种自下而上的仰望与自上而下的俯视的不可避免。
然后是上层人对其余众生的眼光。
几乎每一个这样身份的角色,都只见背影、侧脸甚至单纯的画外音。我相信他们并非表达的主体,但这应该也是导演心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应当被放置的环境与视角。
影片开头一张张苍老或年轻的脸,面对一个不见面容的严苛冷漠的声音,却都笑脸盈盈,因为这里有他们生存下去的理由;在澡堂晕头转向了半天又被稀里糊涂地带去洗澡,接着小贵面对的是与侧身而立的张经理的草草对话;而抱着翻遍北京城才寻到的单车瘫睡在公司门口,他的姿态和神情也全然暴露在经理等众人诧异而鄙夷的目光下。
民间对都市的张望通常表现为“无伤大雅的戏剧性‘偷窥’”,然而都市对民间的“看”则充满了“怀疑与压迫性力量” 。
说到底,这些也还都是底层民众的悲哀。而反观那些潇洒于上流的人们,无奈同样难以幸免。
太多人白天生活在华丽的包裹之中,但他们也都只是看客罢了。浴室前台温婉美丽的女孩儿,大概也不过是个打工挣钱以度日的底层丫头。面对一串误会后小贵洗了澡却付不了账一事,也只能惶恐地一遍遍重复“可是……你洗了澡就得交钱”。快递公司的女会计对着小贵等人趾高气扬的潇洒到了老板面前全部化作点头哈腰的奉承。她所能指点的江山委实有限。而小保姆红琴,纵然把美艳的外表和冷酷的表情装饰到极致,也改变不了身份的真实。当幻想被揭穿,她要受到的惩罚同样是无法预计的。即使是小贵自己,也不止一次地游走在那些高贵的人群中,也曾经在豪华的宾馆享有过高雅音乐的熏陶,也曾经在昂贵的浴室免费接受了周到的全程服务,但这里到底还有“水与油”和“水与糖”的分别。
还有很多人,算是上流生活中可以尽情指使别人并且主宰自己的主儿,却也要忙不迭地为更高层的若即若离的压力提心吊胆。将话题回到快递公司的老板身上。小贵丢车找车却顾不及那份重要的业务,让老板不得不在电话前哈腰赔罪。那个肥硕的背影这一次看起来远没有之前的霸气豪迈,倒让人跟着酸楚起来。而后来,他又成了夜闯车场而被当作偷车贼拘留的小贵手中紧握的救命稻草,甩出一句“公司已经与你没有关系了”之后,跳上一辆的士,又给了我们一个无奈的身影。自然,解除合约而同时没有了连带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淡漠得让人深感悲哀。但仔细想想,这些所谓上流的人们,不大都过着这样用契约维系的生活么。谨严而冰冷的条令有着至高的权力,也同时压抑了人心中最柔软而又脆弱的真诚和怜悯。
这么说似乎太过于悲观。但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深处,藏匿着的却是每个人不为旁人所知的悲苦和伤感。

作为背景的一群及其他
首先要说的是单车本身。
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不管今天拥有轿车的人数呈怎样的级数递增,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自行车无疑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巨大的车流承载着同样庞大的人流缓缓前行,每部车每个人几乎没有分别。就像快递公司老板对小贵找自行车的想法嗤之以鼻:“像这样的自行车全北京有多少辆,上哪儿找去?”周遭的人们模糊的脸一闪而过,每个人似乎都不可少,又都可以被轻易忽视。换言之,即便是前面说到的在影片中被大力渲染的“城外人”“边缘人”或者见不到脸孔的“上层人”,跨上单车,在茫茫人海中,又如何分辨?今天大都市的文明是太多的人慢慢堆砌起来的,而如今的我们似乎也正学着起码的尊重;但说到底,从这里抽离任何的个体甚至一小部分群体,城墙都不会轻易坍塌。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辆单车上载着一台冰箱,在三个人的撑扶下摇摇晃晃前行。而最终,车子还是支撑不住巨大的压力翻倒在地。单车承载着的压力,无疑也是人自身需要面对的。更多时候,更多人遭遇的,恐怕远不是蹒跚前行和不力跌倒那么简单。
其次是片中的几处声响。
一种无孔不入的力量几乎能让人觉出些畏惧来。
被很多人提及的那片秧歌的锣鼓喧嚣,替代了小贵行车时的节奏,沉沉的机械的鼓点,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着此行可能面临的不幸。还有一处则易被忽视,小坚回家,从瘦长的胡同挤进拥挤的院落,各家的收音机此起彼伏地响着早新闻、广告、《虎口遐想》的相声段子和有些含混不清的“国粹”唱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青红》中的第六套广播体操,想起《扁担•姑娘》里关于打击卖淫嫖娼、清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宣传广播。一切都可被视为当时当地的生活常态的表征。这种被声音唤起的时代记忆和透露的嘈杂人生,不经意间搭建起了无比现实又无比抽象的生活的重围,意识形态意味十足。当然,姑且不论这种刻意的表述本身真实还是苍白,至少,我们得以随之思考。秧歌也罢,广播也罢,这些日常生活中寻常不过的事物在镜头中闪现,却令人陌生而不安。原来,生活最纯粹和本真的呈现,不仅意味着亲切,也预示着压力的无孔不入。
还有被镜头匆匆扫过的围观的人群。
特别是几次追逃、打斗、争吵,无一例外地配合着周遭的人们猎奇而冷漠的眼光。小坚追着小贵和车疯跑,直至单车撞上迎面而来的装面粉的大卡车应声倒地;院落门口,恼羞成怒的父亲对着声嘶力竭的儿子,最终小贵木然地上车快速地离开,小坚则在父亲有力的大手拖拽中撕心裂肺地哭喊;还有末了大欢和同伙们追着刚惹祸的小坚和莫名其妙只晓得跟着逃离的小贵,在狭长交错的里弄快速飞过。旁人或站定,或聚拢,颇有兴致地观望,但没有谁发出哪怕一声劝阻的喊叫。也许他们习惯了这种无伤大雅的追逐,也许他们甚至喜欢沉闷中偶尔刺激的调料,也许他们心痛张皇但终究无暇顾及别人的生活。
用某种上纲上线的话说,这是所谓“责任感”的缺失。但细想,这种要求未免苛刻。不管是世代生活于此,还是新近迁移而来的,或者偶尔暂居此地的,就算穷尽一生,也少有谁能张狂地跳出来说,自己可以观照到整个世界,即便是一座城市也如此。北京单车,自然我们可以于此读到太多京味十足的生活细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假使王小帅15岁之后不是来京求学,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会是“上海单车”、“深圳单车”等不一样的风景。如果可以姑且抛开这一道道城市景观渗透的地域文化价值,就一座城市而言,一道围城而言,刚冲进城门内的,或苟活于城墙下的,或奔忙于城市里的,形形色色,怀揣梦想,整日劳作,但又都不可避免的困顿压抑或者麻木。城市终究无法真正给予人们他们想象中的全部,之于每个人都如此。因此,恐怕也无法要求它的子民们为城市的每一个细节尽心尽责。换言之,也许我们都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选择了这方土地而已,爹娘所赐或后天所寻,但假如时间流转,空间变换,也许我们也都能在另一个纬度寻到另一个安生立命之处。自然的,忙碌与压抑,太多不可得的也同样不可幸免。
这样说似乎太残酷了,好像所有人的生存与城市的生存都变得功利而无望。事实上,我只是想说,缺失与苦难在任何一个我们所处的都市,甚至城镇、乡村无所不在,之于每个人也都如此。想要寻求绝对的主宰和融合无疑是徒劳。不管是城门外、城墙下还是城市中,人们无法也不必要求整个环境的绝对认同和全力包容。真正需要主宰的,是世界中我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

参考文献
聂伟:《当代都市电影与民间欲望漂流:王小帅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陈磊:《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第10卷第2期
凌学东:《梦破碎的地方——电影〈北京单车〉的文化现象分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徐钢著,聂伟译:《“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北京单车〉中的电影现实主义和中国城市景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洪流:《青春的梦想与错位——王小帅与他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阅读与写作》,2004年08期
《王小帅:刀刻之梦》,《潇洒》,2006年06期

 2 ) 為我們永恆的女神

重看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才發現原來 是《單車竊賊》和《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混合版,其獨特之處在於真是記錄了農民工進城初期的中國,並將它定格。

這部電影拍的從容不迫,可謂找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戲劇性--這樣的作品往往會成為經典。

隨著跳動的音樂節奏,我們看到灰暗的北京天空,總是塵土飛揚的大街,破舊、雜亂但溫暖的北京胡同,看到北京底層市民的生活,起碼我們可以知道,北京不是今天才變成『霾都』的,在我生活經驗裡,北方的春秋之際,的確是多風沙塵土的,冬天如果不下雪也很可怕。王小帥鏡頭下的北京是真實的,不像其它電影,只去拍高樓大廈,一塵不染的寫字樓、商場。拍那些不接地氣的狗血故事。

王小帥用鏡頭留住的,除了真實的北京街道和胡同,還有背景聲裡姜昆的『健康相聲』,大街上數万計的自行車,以及破舊的普桑。兩個男主角生活的地方,宛如香港的『九龍城寨』,我們看到狹窄的胡同,天台屋,還有寫滿所有牆壁的『拆』字。這樣的電影才真正的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城市的一面。以吃做比,這就是地道的風味美食。而那些所謂花巨資打造的都市電影,就是快餐連鎖店。


在這樣的天地中,農民工小櫃成了一名光榮的快遞員,並擁有了一輛漂亮的山地車--在當時的北京,對於另一個十七歲的職高生小堅而言,它就是一部泡妞利器,不下於富二代的奔馳寶馬保時捷。擁有一輛從二手市場裡買來的山地車,他很快就有了可愛的女友,而隨著失去單車,他也失去了女友--儘管原因不僅僅是單車。

兩個青春期少年,一個為了謀生,一個為了虛榮,在這輛自行車的爭奪戰中,由敵人變成朋友,各自度過自己充滿苦澀與躁動的人生歲月、戰鬥青春。

穿著破舊毛背心的農村孩子小貴,在羞怯於恐懼中,為了自己的謀生工具,和城裡這些儘管處於底層,依然養尊處優的孩子執拗的鬥爭。在鬥爭中,陰差陽錯的,他學會了抽煙。甚至,拍出了他在北京這個一線城市站穩腳跟的第一磚。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是青春期的少年,我黨強硬的把人分成『城裡人』,『農村人』,其實骨子裡他們一樣都是攜帶中國基因的中國小孩兒,不同的,只是外表。

這就是為何電影中安插了另一個女神周迅演出的無名無姓的小保姆,她衣著時尚,像是個大城市裡,達官貴人家裡的金絲雀,春閨怨婦,在塵土飛揚的小胡同里,她到小賣部打醬油都風情萬鍾,被自行車撞倒,摔都摔的那麼帥氣。這個形象就是『北京』本身--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是個沒有尊嚴的小保姆。被人拆穿,只好倉皇離去。

電影對白非常有人情味兒,以至於那些黑色幽默、苦澀的笑料令這部本來沉重的電影,變得稍微輕鬆。它的真實難能可貴,小孩之間的互相看不起是真實的,殘忍是真實的,妥協並惺惺相惜也是真實的。

這是十多年前我看過的電影,現在需要重看,十多年前,我也正青春年少,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我們永恆的女神高OO,我以為她永不會變老,永遠是我們學生時代,踩著單車,一身校服,眼神清澈,笑容純真,羞怯、欲言又止的地下女友。

 3 ) 影片

一、周迅终日在窗边无所事事,频繁更换新装。 b周迅浓妆艳抹并且穿着不适合自己的高档高跟鞋去换酱油。c周迅在小卖部里焦急寻找遗失的东西。一中年妇女和一女孩从停在小卖部外的跑车上走下来,女孩指着周迅对妈妈说:“妈,我没说错吧?”周迅作惶恐状,急忙冲出去接过妇女手中的网袋,歪着头急急离去。 推断:周迅其实不过是某富豪家的保姆。虽然周迅在此片中出场不过四次,而且极为短暂,但是此人物堪称神来之笔(对导演而言)。王小帅究竟担心绝大多数观众不能领会此意,最后还是用对话把这一事实说出来了。从作品的完整性来看,其实只要后来小贵在墙缝里不再看到周迅就可以点到即止了。 二、小坚独自在天台上品尝失去心爱单车和与父亲隔阂的痛苦。此时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走上阳台,用朗诵腔说了以下的话:“你爸爸和我妈妈都说其实你没有错,那车是你买的,不是偷的。” 推断:小坚现在的母亲并非自己亲生母亲,妹妹也是由其带来(这一事实只是通过父亲在之前说过一句:“两家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家人了”可知)。小坚偷了给妹妹上学的钱去买了一辆二手车,妹妹和妹妹的母亲首先不会持正面态度。父亲则因多次失约于小坚(一直因经济原因没有给小坚买心仪已久的单车)而愧疚于心,不忍继续责备小坚。 父亲希望可以安抚受伤的小坚,而作为家长,对这样一事件不能够直接出面表示安抚态度,所以派妹妹出面。妹妹因为小坚偷了自己上学的钱而怀恨在心,但是父命难违,故而心不甘情不愿地例行公事般地向小坚说了这样一番话。

 4 )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拉片——十七岁的单车
  这里有40个关于《十七岁的单车》的评析,可以给各位参考一下。全部都是按顺序写的,你们可以边影片边进行对照,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
  1,以别人的回答,来引出小贵的身份。
  2,在开头,注意观察,其他人处于画面右侧,而小贵作为主人公位于画面中央突出主题地位。
  3,在问到叫什么的时候,只有小贵回答了,再次突出主人公。
  4,蓝色字幕,与影片主题切合,代表着忧郁。此时的音乐是主题音乐。
  5,3个飞达快递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
  6,在经理训话时,画面主体仍为小贵,镜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他,导演别有用心的留了一个角给他,主要是看他的反映。
  7,经理说单车是高级山地车,并给了3个车的特写,一是看小贵的反映,二是说明车的高级。这样说明这部车就给了小贵一种压力,也成了他融为这个城市的工具。
  8,在小贵骑车的时候,人物的音乐是十分轻快的,体现了人物的情绪。在影片中,当小贵骑着单车时,总会出现这种音乐。
  9,回老乡那儿的时候,先给了一个大景别,交代环境,再切车的特写,再从老乡的话中再次突出了车的高级性。
10,在小贵与老乡透过墙洞看周迅扮演的红琴时候,主观镜头。
11,在周迅坐在窗边的时候,她是处在一个房子的倒影中的,房子代表着城市,表明她和小贵他们一样渴望融如这个城市,只是他们的方法不同而已。
12,在进行到8分22秒的时候,小贵在第一次骑车送快递的时候,他到达的时候,导演再次别有用心的用一个仰镜头派楼房,再次说明他想融如这个城市。
13,当小贵画上第一个正字的第一笔的时候,到将近一个月后,中间穿插了5个他骑车的镜头,一代替时间的流逝。
14,周迅出现的时候的高跟鞋的声音。小贵出现的时候的小景别。
15,在与刘姐对话的时候,并每哟出现刘姐的正面。
16,刘姐说了一句,“你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17,老乡刷牙的时候,老乡属于强势,小贵属于弱势,小贵打的光明显比较暗。
18,小贵进去找张先生的时候,发现找错了人之后,那种尴尬的处境,导演以房间其他全是运动的,而他是景致的来体现。
19,在他向服务员解释的时候,构图十分有特点,服务员身下打了一个光,让人看不清服务员的脸,在前面有个迷糊的花瓶作为前景,造成视觉压迫去看主体。
20,在看到 没有给经理的脸给显现出来,只是看小贵的反映。
21,鼓声代表他的内心,用鼓声来代替他的情绪。
22,在他跑去送迟送的快递的时候,灯光是昏暗的,切到锁的时候,是用呼吸声结束的。
23,经理从从右走到座位上,拍小贵的时候是用经理的主观镜头,拍经理的时候是用的客观镜头,说明接下来的内容十分重要。
24,“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拗啊?”
25,找车的时候的音乐和小贵的西经是相符合的。
26,小坚出现的时候,用的是大景别。与小贵的小景别形成对比,也说明两个人的地位不同。
27,萧萧出场的时候,有小段的音乐,独特的出现方式,从下面上来。
28,在爸爸修拖把的时候,前景是妹妹,镜头中包含着一家四口人,却只有主体爸爸和小坚可以看见正面。
29,在送萧萧回去的时候,萧萧说,”你的车挺好的。“再次突出这个车的高级。
30,半夜骑车,特意安排白光,孤寂,切和了他在家里的处境。
31,老乡走可,他还在那个丢失了车的地方等待,再次说明他很拗。
32,追车的时候,运用了平行蒙太奇,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拍小贵,拍车,再拍小贵。
33,小坚出来的时候,戏曲锣声,小坚穿过巷子的时候,交代了复杂的环境,
34,小坚和朋友打架,一个甩镜头切成了小坚的主观镜头。
35,小坚骑车回家门口,妹妹,爸爸,小坚,同学都在,但镜头中同时包含了小坚小贵,爸爸,妹妹,人物的存在都与接下来的情节相符合。
36,在教师,周围的同学都围着他,形成一个中心,一小坚为主体,”等你一句话。“
37,叠化,换车,代表时间的流失。
38,穿蓝色衣服进来的周迅,在被揭穿的时候的女主人穿的是红色衣服,与之前她穿红衣服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意味。
39,他去找萧萧,下着雨,切和了当时的情绪。
40,在胡同,一些老人在一边下棋,打太及,却对孩子的事情置若罔闻,放大了成年人的漠视。冷漠造成的悲剧。为什么这部影片叫十七岁的单车,而不是十八岁的单车呢?十八岁以及功能是成年人了,导演正是要头过这个影片来引发人们的深思。
41,最后一个砖头,小贵拍了下去,那是他对这个城市的最后的挣扎。

  许多的东西都没有我的老师讲的那么的全面,这些全都是我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果你们觉得有些东西确实还是分析的号炮,让你们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了,你们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我的老师。

 5 ) 自卑与骄傲

 

   或许每个贫寒的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物质上总是贫乏,唯一可以骄傲的是学习成绩。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曾经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也希望有一辆新单车,又或者不用是新的,只要一辆不是大水牛式的单车就好了。我经常在同学面前骑着一辆大水牛驰骋在学校和家之间。在我身材不高和单车庞大的时候我骑着脚踏的时候是需要把脚掌用力往下蹬才可以够得着的。这样动作经常遭到同伴的笑话。我怀着和主人公一样的自卑哭诉于家里。情况是相同的,我爸也下了岗,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而我的姐姐因为都在上高中,所以我没有新单车,那大水牛是家里很早以前买的。即便我努力的诉求,妈还是没有给我买单车。同伴中只有我是骑大水牛的。

   每当我推着大水牛出门我心里都在暗暗的对父母的憎恨。为什么不给我买单车,以至我也不能像某些同伴一起骑在公路上。那样我会觉得不好意思。单车又丑又旧,但是我能怎么办呢?还是得骑,突然有一天,学校的车棚里的单车全部被镇公安局的车拖走,说是没有办证,去办证需要交15块钱。当时我就向家里说可不可以给我买新单车,结果,还是没有。我看着同学漂亮单车心里不知是多么的嫉妒。那是我初一的时候,初一我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的,但我没有高兴过。我几乎每天上学出门的时候就是想我什么时候可以有一辆新单车。 而我家当时实在是太穷了,就是这样拖了一年。曾几何时我也想过去偷单车,我走过每一个单车棚,瞅一瞅有哪些单车是没有上锁的,然后伺机偷走。这样的心情在我内心纠结过很久。后来到初一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商定,以卷烟来算钱。

    当时我们矿里家家户户都在卷烟。就是那种手工卷出的烟,我家也不例外。卷一条烟的价钱妈给我定的价是一块钱,这已经是很高了。因为成品做出来也只是卖两块钱。等于利润尽归我。而卷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从卷烟,剪烟,然后再烤烟,再切成抽的烟的大小,然后是包装,用煤油灯给烟袋合上,然后用报纸包成卖出。这只是粗略的介绍,而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工序。例如那些黄纸和白纸,滤嘴烟叶等等都是要加工后才能使用的。而我只是负责卷烟。那年暑假,我卷了300条烟,这样我妈妈给了我300块钱。我揣着300块钱到了镇上买了一辆赛车。银灰色,我高兴死了,于是我试着和一些漂亮的女生在路上搭讪。

    现在想来,年少的虚荣其实很简单,内心的自信只要有一辆新的单车就能够满足,包括我所有的骄傲。才能在那炎热的夏天足不出户愤愤不平平的卷出300条烟。而那些烟是销往落后的地区,给那些买不起香烟的人抽的。

    后来那辆单车在初三升中考前一个月被偷了,我的心情就变成阿贵的心态。我几乎在镇里的每一个有单车的角落寻找,希望在我一个回眸的时候把我的单车找回来。最后在看到和我单车相似的单车我都会不自觉的目光紧跟。就在这样不断的猜疑中我升中考结束了,我考到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上学,要住宿,不用单车了。我的单车岁月就结束了。

   但是我没有像电影里的人去偷别人的单车,却也想过用漂亮的单车吸引漂亮女生的注意。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包括阿贵和小坚。因为贫穷,骄傲和自卑在苦苦挣扎。

  写完我回头看着阳台放着的山地车,我不禁的带着小刀上前小心翼翼的刻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我知道我失去后会有多么痛苦。

  庆幸的是在同样的年岁里我没有发生悲剧。

 6 ) 王小帅:差异与距离


  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以上例子其实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用我直接的印象来说,就是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贴近还有一段距离,影片当中的日常性的东西太少,概括性抽象性的生活理解太多。
   在我看来,影片能够传达诗意与回味固然好,但这两样东西不能以冲淡日常性为代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生活题材的片子,它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离了这种根基,生活就游离于现实,变成了抒情。
  根据我的猜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剧本的推敲上,剧本在构造时,先把生活抽象化了(就是先把冲突抽出来或总结出来了),然后,再用布景去还原生活,这一概括一还原就使影片变味了。
  与《17岁的单车》一样,王小帅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扁担姑娘》,里面与生活有距离的情节有很多,如高平与阮红之间的爱来得莫如其妙,一次性爱,就能征服一个女人的心。与黑社会老大苏武比起来,民工高平好像也没有什么能打动阮红的心,但却打动了,让人不大理解。
  而且,动了“老大”的老婆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在港片还是西片当中,都是较司空见惯的构思,而王小帅将之放诸于体现底层生活的电影中,好像让人有点摸不住头脑,难道仅仅是为了故事性?
  从《扁担姑娘》到《17岁的单车》,可以看出,王小帅是个比较喜欢拿城市化进程说事的导演。但我觉得,他对于城市还是缺乏很真实的了解,他常常会把城市处理成了一个现代化与虚饰的外壳,或者是上演纯朴和纯洁被毁灭的场地。
  王小帅常爱告诉我们,底层有爱、有温情、有友谊、有真诚,具体的例子,比如民工爱妓女、民工爱小保姆,但这些东西,放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都毁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用过来用过去,让人觉得这种电影倒成了类型片。其程式,就是一根民间的、底层的稻草,加上对现代文明、对城市、对体制、对人情的反思与反叛,就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寻一个故事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编上一编,似乎就成了电影。
  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但这种简单化的感触的确是来自于影片的简单化。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我觉得,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2003。3。18
  

 短评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8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10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11分钟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12分钟前
  • 2013
  • 还行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17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18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22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26分钟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29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33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36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38分钟前
  • 马文才
  • 还行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42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44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49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58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1小时前
  • Bigteeth
  • 推荐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1小时前
  • 战国客
  • 推荐